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Chinese state construction, this book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history, reality and future of urban street offices from five aspects: history, structure, function, process and reform, sorts out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morphological flux, institutional attributes and powers,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of street offices and their actual oper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street offices are essentially the political embedding mechanism of state power to urban grassroots socie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state, and its evolu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rategic changes of modern state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 future reform of the sub-district office is briefly discussed, an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its future direction mainly depends on whether it can be transform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hina's modern state construction.
一 中文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德]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第2卷),袁志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吴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白杰:《街道办事处权力运作逻辑——对宣南的实证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年版。
[美]保罗·皮尔逊:《时间中的政治》,黎汉基、黄佩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48年12月—1949年)》,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
[美]彼得·埃文斯等:《找回国家》,方力维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英]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马戎等译,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美]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陈尧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美]波齐:《近代国家的发展》,沈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英]波格丹诺、邓正来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制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英]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与欧洲国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陈光庭主编:《城市街道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陈广胜:《走向善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薇:《城市社区权力秩序:基于社会空间视角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陈伟东:《社区自治:自组织网络和制度设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陈宪等:《社区经济与社区服务:上海虹口区凉城街道研究报告》,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兆德、沈林荣主编:《行政法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陈振明主编:《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戴维·瓦尔德纳:《国家建构与后发展》,刘娟凤、包刚升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
戴星翼、何惠琴:《社区发育与社会生活:上海闵行区龙柏街道研究报告》,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邓伟志主编:《社会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邓玮:《法律场域的行动逻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丁茂战主编:《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多吉才让主编:《城市社区建设读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版。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费孝通:《怎样做社会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毛俊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毛俊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高中伟:《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基层社会组织的重构研究——以成都市为中心的考察(1949—1957)》,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法]古罗齐、[日]绵贯让治、[美]亨廷顿:《民主的危机》,马殿军等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桂勇:《邻里空间:城市基层的行动、组织与互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桂勇:《邻里空间:城市基层的行动、组织与互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郭定平:《上海治理与民主》,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郭强主编:《中国社区建设报告(2007)》,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郭圣莉:《城市社会重构与国家政权建设——建国初期上海国家政权建设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郭圣莉:《居民委员会的创建与变革:上海市个案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郭圣莉、刘晓亮:《转型社会的制度变革——上海城市管理和社区体制构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何海兵:《和谐社区:上海和谐社区建设报告》,学林出版社2010年版。
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何艳玲:《都市街区中的国家与社会:乐街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胡祥:《城市社区治理的热点问题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胡忠明主编:《现代城市街道管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黄冬娅:《转变中的工商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英]基思·福克斯:《政治社会学:批判性的介绍》,陈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济南的接管与社会改造》,济南出版社1998年版。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江苏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江苏省新闻出版局,1996年。
金桥:《基层权力运作的逻辑——上海社区实地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陈兼、陈之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瑞士]莱恩、埃尔森:《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何景荣译,(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雷洁琼:《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市基层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黎熙元等:《社区的转型与重构——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再整合》,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黎智洪:《从管理到治理: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转型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年版。
[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赵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李端祥:《城市人民公社运动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李凡主编:《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2)》,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秀琴、王金华:《当代中国基层政权建设》,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
[美]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姚伟、王黎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林尚立等:《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
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刘少奇传》(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刘圣中:《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基础》,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刘圣中:《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的比较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刘伟红:《社区治理——基层组织运行机制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鲁恂·派伊:《政治发展的面面观》,任晓、王元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钟开斌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武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马西恒、刘中起:《都市社区治理:以上海建设国际化城市为背景》,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
马西恒等:《中加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1卷),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2卷上下),陈海宏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美]米格代尔:《强社会与弱国家》,张长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米格代尔:《社会中的国家》,李杨、郭一聪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英]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英]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潘伟杰等:《文化的力量——上海浦东新区塘桥街道文化立社区实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潘小娟等:《城市基层权力重组社区建设探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彭勃:《路径依赖与治理选择: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变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浦兴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邱梦华等编:《城市社区治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府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等:《上海社区发展报告(1996—2000)》,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史卫民等:《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舒放、刘琼莲编:《政治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唐忠新:《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陶学荣、陶叡:《走向乡村善治——乡村治理中的博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天津接管史录》(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田祚雄:《变革社会中的街道办事处治理体制研究》,武汉出版社2015年版。
王邦佐等编:《居委会与社区治理——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昌生、刘萍、宇宙锋主编:《构建和谐社区:理论与实践》,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王敬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政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青山、刘继同编:《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王巍:《社区治理结构变迁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振耀、白益华主编:《街道工作与居民委员会建设》,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美]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吉奥:《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吴开松等编:《城市社区管理》,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吴鹏森、章友德主编:《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吴惕安、俞可平主编:《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美]西里尔·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杨豫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夏建中:《城市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夏建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谢立中、孙立平编:《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幸福凤凰——城市社区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徐勇、陈伟东:《中国城市社区自治》,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徐中振、李友梅等:《生活家园与社会共同体:“康乐工程”与上海社区实践模式个案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徐中振等主编:《社区发展与城市文明》,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薛立强:《授权体制:改革开放时期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美]亚历山大·格申克龙:《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张凤林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杨凤春:《中国政府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杨宏山:《府际关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杨鸿台、吴志华等主编:《城市社区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杨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构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叶笑云等:《社区协同治理:招宝山街道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尹维真:《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创新:以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建设实验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余冰:《街坊变迁:城市社区组织的国家性与社会性》,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余志祥:《中国基层政权建设概论》,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美]约翰·霍尔、G.约翰·艾坎伯雷:《国家》,施雪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约翰·坎贝尔:《制度变迁与全球化》,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美]约瑟夫·斯特雷耶:《现代国家的起源》,格致出版社2011年版。
[英]约翰·格莱德希尔:《权力及其伪装》,赵旭东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翟桂萍:《公共空间的历史性建构:社区发展的政治学分析》,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詹成付主编:《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张宝峰:《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张本效主编:《城市管理学概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虎祥、梁波等:《街居制的制度演化及其实证逻辑——基于上海经验的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张静:《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张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研究——以苏南城乡社区为研究基地》,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张铭、严强主编:《政治学方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勇:《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回顾、反思与前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赵新国:《市场经济与中国财政制度变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赵毅旭:《城市社区治理路径》,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编:《城市社区工作读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共张家口市委研究室编:《中共张家口地方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
钟伟军:《稳定的逻辑:一个县级政府的社会管理样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周红妮:《中国共产党接管大中城市纪实》,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
周振超:《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朱光磊:《政治学概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朱健刚:《国与家之间:上海邻里的市民团体与社区运动的民族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朱天飚:《比较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二 中文论文
白益华:《我国城市街道办事处的历史、现状和改革》,《城市问题》1991年第6期。
曹海军、韩冬雪:《“国家论”的崛起:国家能力理论的基本命题与研究框架》,《思想战线》2012年第5期。
曹绪飞:《社区制基本问题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7年。
常士訚:《现代性与现代国家建构——比较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性与现代国家建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陈辉:《文革中的居委会》,《社会》1999年第10期。
陈家刚:《全球化时代的新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6期。
陈家喜、黄卫平:《把组织嵌入社会:对深圳市南山区社区党建的考察》,《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6期。
陈家喜、刘军:《街道办事处:历史变迁与改革趋向》,《城市问题》2002年第6期。
陈明明:《“革命”、“统治”与“执政”:旧话重提——关于政党变革的两个命题的讨论》,《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4期。
陈明明:《非常岁月的非常权力机构:从“公社”到“革命委员会”》,载《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九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陈明明:《在革命与现代化之间》,载陈明明主编《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复旦政治学评论》第1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陈明明:《中国党政体制的七大运作机制》,载景跃进、陈明明、肖滨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陈圣龙:《“区直管社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基于铜陵市铜官山区“区直管社区”的实践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6期。
陈伟东:《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迁:单位管理模式转向社区治理模式——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建设目标模式、制度创新及可行性研究》,《理论月刊》2000年第12期。
陈伟东:《社区行政化:不经济的社会重组机制》,《中州学刊》2005年第2期。
陈雪莲:《从街居制到社区制:城市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变——以“北京市鲁谷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个案》,《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第9期。
陈振明:《政府能力建设与“好政府”的达成——评梅利里·S.格林德尔主编的〈获得好政府〉 一书》,《管理世界》2003年第8期。
程振声:《关于“文革”中国务院业务组的若干情况》,《党的文献》2002年第3期。
邓晰隆、陈娟:《“公共政策选择性执行”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丁超:《传统城市社区向现代市政组织的转型》,《中国方域》2001年第3期。
丁杰:《从里弄到单位——上海城市人民公社下的里弄改造》,《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年第3期。
丁元竹:《社区的本质及其建设》,《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6期。
丁元竹:《社区与社区建设:理论、实践与方向》,《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1期。
董娟:《存与废:我国街道办事处改革之争》,《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窦泽秀、刘小利、蒋延灿等:《街道体制改革与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变迁研究》,http://mzzt.mca.gov.cn/article/hxsqyth/zbkt/200810/20081000020646.shtml,2014-08-26。
范翠红:《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初探》,《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房亚明:《宪政视域下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以国家能力的提升为中心》,《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
冯志峰:《中国运动式治理的定义及其特征》,《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符平:《“嵌入性”:两种取向及其分歧》,《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付彩霞:《1960年代广州的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南方论丛》2014年第3期。
高春芽:《方法论范式变迁视野中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5期。
高华:《“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例》,香港《二十一世纪》1998年8月号总第48期。
高民政、郭圣莉:《居民自治与城市治理——建国初期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创建》,《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1期。
高中伟:《新中国初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变迁轨迹》,《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美]格哈德·班纳:《社区治理与新的中央—地方关系》,《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3年第2期。
弓联兵:《现代国家与权威危机——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政治逻辑及受挫原由》,《人文杂志》2011年第1期。
关海庭:《“革命委员会”始末》,《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第6期。
观鸿:《街道办事处的历史回顾》,《社区》2001年第8期。
桂勇:《邻里政治:城市基层的权力操作策略与国家—社会的粘连模式》,《社会》2007年第6期。
桂勇、崔之余:《行政化进程中的城市居委会体制变迁》,《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
郭定平:《制度积累与渐进替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机制解析》,《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11期。
郭圣莉:《国家政权建设与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载刘建军、陈超群编《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三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郭圣莉、邓丁:《战后上海的保甲制度及其选举分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郭圣莉、高民政:《1958—1966:居民委员会功能的变异与恢复》,《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3期。
郭圣莉、王一侬:《从里委会到革委会——“文革”十年中居委会的考察与思考》,《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
郭伟和:《街道公共体制改革和国家意志的柔性控制》,《开放时代》2010年第2期。
郭毅、於国强:《寻求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组织场域观下的战略决策分析》,《管理学报》2005年第6期。
郭正林、刘鹏:《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理论视野与中国经验》,中国选举与治理网,转自360doc个人图书馆网,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722/07/2034263_40566772.shtml。
韩全永:《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是如何在全国建立起来的》,《社区》2006年第6期。
韩永:《街道办改革的存废博弈》,《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6月3日。
郝娜:《政治学语境中的“国家政权建设”》,《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何海兵:《“国家—社会”范式框架下的中国城市社区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何海兵:《城市社区建设与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刍议》,《天府新论》2007年第3期。
何海兵:《城市社区体制改革的历程与困境分析——以上海为例》,《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何海兵:《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管理世界》2003年第6期。
何海兵:《中国的城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与社区发展》,《当代中国研究》2006年第1期。
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何艳玲:《“社区”在哪里:城市社区建设走向的规范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何艳玲、蔡禾:《中国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内卷化”及其成因》,《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
贺东航:《国家构建理论与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历程探析》,《江汉论坛》2008年第6期。
贺东航、李辉:《国家构建的阶段性与中国国家构建路径选择探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8期。
胡位钧:《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基层自治制度的变革与反思》,《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湖北省委政研室、省民政厅联合调研组:《十年探索结硕果,“江汉模式”誉全国——武汉市江汉区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调查》,《政策》2010年第8期。
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
黄杰:《国家建设模式的类型和中国的选择》,《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黄利新:《共和国初期北京市城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4)》,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黄晓春:《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起点与方向》,《文汇报》2014年5月8日。
黄中伟、王宇露:《关于经济行为的社会嵌入理论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12期。
金耀基:《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历史》,载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金耀基:《中国政治传统与民主转化》,载《中国社会与文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兰建平、苗文斌:《嵌入性理论研究综述》,《技术经济》2009年第1期。
冷熙亮:《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与启示》,《社会》2001年第3期。
李端祥:《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亡与历史教训》,《求索》2004年第7期。
李国芳:《建国前后中共减少城市行政层级的尝试——以石家庄、天津等为线索》,《党的文献》2007年第2期。
李汉林等:《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李洁:《“居住型”街区下的街道办事处角色重塑——对北京市朝阳区劲松街道办事处的个案研究》,《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
李俊、项继权:《政治沟通:价值、模式及其效度》,《求实》2008年第9期。
李猛、周飞舟、李康:《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学》(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李荣娟、朱光喜:《将街道办事处建成一级政府的依据和构想》,《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李晓鹏:《迈向后现代国家:现代国家建构及其未来》,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李亚雄:《第三部门的发展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府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李姿姿:《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研究述评》,《学术界》2008年第1期。
林尚立:《基层群众自治: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
林尚立:《国家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实践》,《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1期。
林尚立:《社区:中国政治建设的战略空间》,《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林尚立:《行动者与制度绩效:以文本结构为中介的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5期。
林尚立:《走向现代国家:对改革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种解读》,《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04年。
刘建军:《基石:社区精英与基层治理》,《文汇报》2014年5月8日。
刘鹏、孙艳茹:《走向嵌入型监管:当代中国政府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新观察》,《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4期。
刘圣中:《时间中的政治——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历史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刘为民:《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政治学分析》,《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2期。
刘义强、管宇浩:《国家建构:为什么建构、建构什么与如何建构》,《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6期。
刘祖云:《中国都市居民委员会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 《社会学研究》1986年第6期。
卢爱国、陈伟东:《“江汉模式”新轮改革目标选择、体制创新及可行性》,《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卢爱国、陈伟东:《“江汉模式”新一轮改革:破解基层社会管理的体制瓶颈》,《领导科学》2012年第13期。
卢汉龙:《单位与社区: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组织重建》,《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卢珂:《街道办事处的定位与变革趋向》,《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路风:《中国单位体制的起源与形成》,《中国社会学》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罗峰:《“嵌入性”视角中的政党权威与社会整合:一种比较分析》,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会议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
罗光华:《城市基层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1年。
骆梅:《基层民主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人民网,2006年6月1日。
马纾:《建设社会,还是建设政权?——从政权合法性角度看当前的社区建设》,《学海》2006年第3期。
马卫红、桂勇:《从控制到治理——社会转型与城市基层组织框架的变迁》,《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慕良泽、高秉雄:《现代国家构建:多维视角的述评》,《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宁骚:《民族国家建构应优先于民主制度完善》,《安徽统战》2007年第4期。
欧阳景根:《国家能力理论视野下的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期。
彭勃:《国家权力与城市空间:当代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变革》,《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彭向刚:《撤销街道办会成为趋势吗?》,《决策探索》2012年第1期(下)。
浦兴祖:《特大城市城区管理体制的改革走向》,《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3期。
饶常林、常健:《我国城市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变迁与制度完善》,《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2期。
任远、章志刚:《中国城市社区发展典型实践模式的比较与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6期。
桑玉成、杨建荣、顾铮铮:《从五里桥经验看城市社区管理的体制建设》,《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2期。
沈荣华等:《合作共治: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苏州市平江区社区体制创新探析》,《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石发勇:《城市社区民主建设与制度性约束性——上海市居委会改革个案研究》,《社会》2005年第2期。
佀传振等:《从单位制到社区制:国家与社会治理空间的转换》,《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孙立平:《从政治整合到社会重建》,《新远见》2010年第3期。
孙立平:《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国家自主性问题》,《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4期。
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收粮的个案研究》,《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年第1期。
孙立平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唐晓阳等:《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应理顺四种关系》,《探索》2002年第2期。
童世骏:《文明社区的时代特征》,《社会》1997年第9期。
汪波:《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探索——行政、统筹、自治之三元复合体制》,《新视野》2010年第2期。
汪波、苗月霞、梁莹:《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行政、统筹、自治之三元复合体制》,民政部网站,http://mzzt.mca.gov.cn/article/hxsqyth/zbkt/200810/20081000020653.shtml。
王汉生、吴莹:《基层社会中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国家》,《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
王绍光:《中国政府治理水平的国际比较》,《比较》2003年第9期。
王绍光等:《第二代改革战略:积极推进国家制度建设》,《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
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2期。
王威海:《中国古代乡里社区组织的嬗变及其与国家关系的两面性》,载《复旦社会学论坛》,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王翔林:《结构功能主义的历史追溯》,《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王运宝:《街道办的55年》,《决策》2010年第10期。
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吴非、笪素林:《城市街道办事处职能定位及其体制改革:基于任务型组织的分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吴特、史曲平:《组织场域、制度约束与银行业战略选择——立足于组织社会学的分析》,《经济经纬》2011年第2期。
吴晓林:《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社会整合研究的理论考察》,《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吴晓林:《国外政治整合研究:理论主张与研究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吴晓林:《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述评(2000—2010年)》,《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1期。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武乾:《南京国民政府的保甲制度与地方自治》,《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
夏建中:《城市社区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的变革及其主要原因》,《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夏建中:《从街居制到社区制:我国城市社区30年的变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项飚、宋秀卿:《社区建设和我国城市社会的重构》,《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6期。
项继权、耿静:《我国城市街道体制改革的实践模式及未来走向》,《城市观察》2013年第6期。
肖如平:《从自卫到自治——论国民政府的保甲制度》,《历史档案》2005年第1期。
谢金林:《城市基层权力变迁与社区治理的发展——基于国家—社会关系的视角》,《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谢正富:《不出事VS出大事: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辛琳:《嵌入性与公司经营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分析》,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1年。
徐腊梅:《民国时期保甲制度推行的原因考察》,《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东南学术》2006年第4期。
徐勇:《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徐勇:《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发生与发展的一种阐释》,《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
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杨宏山:《街道办事处改革:问题、路向及制度条件》,《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杨丽萍:《建国初期基层社会组织化与反组织化的博弈》,《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5期。
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杨荣:《论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转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杨淑琴、王柳丽:《国家权力的介入与社区概念嬗变——对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理论反思》,《学术界》2010年第6期。
杨雪冬:《民族国家与国家构建:一个理论综述》,载刘建军、陈超群主编《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复旦政治学评论》第3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杨雪冬:《中国国家构建简论:侧重于过程的考察》,《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2期。
杨艳文:《街道治理的结构、动力及其逻辑》,《学术论坛》2013年第12期。
叶本乾:《路径—制度—能力:现代国家建构维度和建构有限国家研究》,《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4年第2期。
叶本乾:《现代国家构建中的均衡性分析:三维视角》,《东南学术》2006年第4期。
叶麒麟:《现代国家建构: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轴》,《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5期。
尹志刚:《从中国大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看城市管理及社会治理(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尹志刚:《从中国大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看城市管理及社会治理(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于建嵘:《国家政权建设与基层治理方式变迁》,《文史博览》2011年第1期。
俞可平:《改革重心正转向社会政治领域》,《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10月16日。
俞可平:《没有法治就没有善治——浅谈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6期。
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曾毅:《现代国家建构理论:从二维到三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张陈健:《权力的嵌入性分析——国有资产重组下的企业结盟》,《社会》2010年第5期。
张虎祥:《社区治理与权力秩序的重构——对上海市康健社区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05年。
张静:《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自治单位——问题与回顾》,《开放时代》2001年第9期。
张楠、卢敏:《制度嵌入性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研究》,《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期。
张西勇、杨继武:《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我国城市街道办事处的制度变迁》,《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12期。
赵秀梅:《基层治理中的国家—社会关系——对一个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NGO的考察》,《开放时代》2008年第4期。
郑永年:《政权改革与中国国家政权建设》,《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2期。
周平:《街道办事处的定位:城市社区政治的一个根本问题》,《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2期。
周其明:《我国城市街道办事处体制的问题与改革》,《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评介》,《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1期。
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朱虹:《结构性动因与地方政府法团化》,《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4年3月号,总第24期。
朱健刚:《城市街区的权力变迁:强国家与强社会模式》,《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4期。
朱健刚:《国家、权力与街区空间——当代中国街区权力研究导论》,《中国社会学》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朱健刚、张来治:《城市基层政治权力结构的变迁》,《探索与争鸣》1998年第3期。
三 英文著作
Charles Tillyed,,Princeton,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Foreword.
Zukin & DiMaggio,: ,Cambridge,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G.Almond & James Colema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0.
Franz Sehurmann,,Berkeley,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Peter B.Evans,: ,Princeton,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Peter B.Evanse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7.
四 英文论文
Mark Granovetter,“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91,November 1985,pp.481-510.
Uzzi,B.,“The Source and Consequences of Embeddedness for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s: the Network Effect”,,1996,61(4): 674-698.
Uzzi,B.,“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1997,42(1): 35-67.
Nee,V.,“Sources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in ,edited by M.Brinton and V.Nee.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1998.
MichaelMann,“The Autonomous Power of the State: Its 0rigins,Mechanisms and Results”,in edited by John A.Hall,Cambridge(Mass)and Oxford: Blackwell,1986.
Andersson,Forsgren,and Holm,“The strategic impact of external networks:Subsidiary performance and competence development in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2002,23(11):979-996.
Myron Weiner,“Politi cal Integration and Politi cal Development”, ,Vol.358,1965,pp.52-64.
DiMaggio,P.J.,Powell,W.W.,1983,“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1985,48,pp.147-160.
Hoffman,A.J.,“Institutional evolution and change: Environmentalism and the U.S.Chemi cal industry”,,1999,42: 351-371.
Stone,R.,“Power and Social Complexity”,in Robert J.Waste,ed.,,New York: Sage,1989,pp.89-91.
中国的民主道路
China's Democracy Path文化资本与国家治理:基于对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考察
Cultural Capital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Examin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ay of Governance四十不惑: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验分享
Perceiving Truth and Ceasing Doubts:What Can We Learn from 40 Year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与党的执政基础研究
Study on the Change of Chinese Social Class Structure and the Party's Ruling Base清洁能源外交:全球态势与中国路径
Clean Energy Diplomacy:Global Trend and China's Path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