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ook deeply excavates the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ideas of the pre-Qin princes, compares the hypothetical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logic and unified direction of Western organizational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practice of Chinese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goal and pla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al control system are further expanded, and 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of three typical enterprises, Evergrande Real Estate Group, Vanke Group and Wanda Group, the theory of planning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theory and management control theory are enriched. Finally, starting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management ideas and the essence of management, the logic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is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AI翻译)
刘友平:(著)
刘友平,1977年生,江西抚州人,副教授,现任教于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期从事组织管理、项目管理方面的教学、科研与咨询工作。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5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全文转载。被多家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聘为专家,先后为琼海市财政局、浙江中天房地产集团、国家电网济南供电公司、浙江交投实业有限公司、浙江新安江水力发电厂等30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
白景坤、邱国栋:《动态环境下企业的组织能力及其构成》,《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2期。
白新华:《万科集团住宅产品客户关系管理探析》,《企业导报》2016年第6期。
包政、岳玲、郭威:《基于流程的绩效管理》,《经济管理》2006年第11期。
鲍升华、王思思、陈昀:《母子公司文化控制研究综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美]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王永贵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美]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齐若兰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卞津舟:《关于培育企业执行力文化的几点思考》,《冶金企业文化》2006年第5期。
薄湘平、李红:《基于六西格玛方法的服务企业优化管理的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期。
蔡厚清、朱其权:《过程绩效——R&D团队管理的新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3期。
蔡翔、郭冠妍、张光萍:《国外关于人—组织匹配理论的研究综述》,《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9期。
曹瑞阳、李中斌:《绩效考核对福州公务员工作满意度影响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柴永昌:《从管理控制论看先秦法家形名论的实质》,《科学·经济·社会》2013年第3期。
常桦:《基业常青:企业长寿秘诀》,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版。
晁玉方、王清刚:《领导特质理论的历史与发展》,《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陈炳富、杨兆力:《〈孙子兵法〉 与战略管理》,《南开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
陈池:《〈孙子兵法〉的“五事”“七计”与企业管理》,《科学管理研究》1986年第1期。
陈春花、陈鸿志:《德鲁克管理经典著作的价值贡献》,《管理学报》2013年第12期。
陈光林:《道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影响的利与弊》,《科技创业》2005年第8期。
陈和、杨舜贤、隋广、王海洋:《问责制度、产权变迁与国企改革:基于代理成本的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第9期。
陈洪澜:《孔子对君子人格理论的建构及其影响》,《史学月刊》2008年第12期。
陈建校:《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流派述评》,《学术交流》2009年第4期。
陈军:《新时期企业计划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分析》,《科技与企业》,2012年第2期。
陈丽琳:《“文化人”的基本假设奠定了企业文化管理理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9期。
陈林杰:《核心能力识别模型与应用:透视万科集团成长道路》,《建筑经济》2009年第6期增刊。
陈明、侯剑华:《管理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1期。
陈天学:《人力资源管理和六西格玛管理》,《人力资源管理》2009年第2期。
陈莹、孙荣:《“管理学丛林”的成因及未来走向》,《新视野》2012年第5期。
陈志军、王宁:《母子公司文化控制影响因素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1 期。
陈志军、王晓静:《母子公司文化控制研究述评与展望》,《东岳论丛》2012年第3期。
陈致中、张德:《组织结构与战略最新研究评述》,《现代管理科学》2009年第5期。
程德俊、孔继红:《组织分权的知识动因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4期。
程德俊、陶向南:《知识的分布与组织结构的变革》,《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3期。
程新生、李海萍、程璐:《控制方式对控制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09年第5期。
程新章:《组织理论关于协调问题的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10期。
池国华:《基于组织背景的管理控制系统设计:一个理论框架》,《预测》2004年第3期。
从春侠:《萨乔万尼道德领导理论述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崔晓杨、闫冰倩、乔晗:《基于“微笑曲线”的全产业链行业模式创新:万达商业地产案例》,《管理评论》2016年第11期。
崔援民、黄群慧:《21世纪管理学发展与现代管理方法论》,《中国软科学》1998年第3期。
戴天婧、汤谷、彭家钧:《企业动态能力提升、组织结构倒置与新型管理控制系统嵌入:基于海尔集团自主经营体探索型案例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2期。
邓斌:《一种基于关键链的项目进度计划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8年第4期。
邓少军、芮明杰:《组织能力演化微观认知机制研究前沿探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11期。
邓修权、彭金梅:《组织能力的系统剖析:从具体到抽象》,《管理学报》2006年第5期。
丁忠兵:《略论 〈韩非子〉的管理思想》,《青海社会科学》2010第5期。
杜胜利:《管理控制系统的七大模式》,《商学院》2004年第5期。
段升森、张新:《领导风格与文化管控的有效性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15年第1期。
[日]饭野春树:《巴纳德组织理论研究》,王利平译,三联书店2004年版。
范新、章凯、袁颖洁:《基于心理意向的目标承诺概念模型扩展》,《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6期。
方炎飞:《没有KPI,索尼可能死得更早》,《企业管理》2014年第8期。
房路生、顾颖、王正斌:《管理学流派的融合:可能性与必要性》,《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1期。
冯务中、李义天:《几种人性假设的哲学反思》,《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3期。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符焕琦:《目标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年第4期。
付娉娉、尚航标、田国双:《企业动态能力及组织能力演化:一个理论框架》,《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6期。
傅长吉、丛大川:《管理与人的生命存在——对“管理”产生前提的哲学反思》,《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傅守志:《孙子兵法与战略管理》,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高静美:《管理理论构建的哲学反思》,《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高良谋:《管理学的价值性困境:回顾、争鸣与评论》,《管理世界》2011年第1期。
高良谋、张媛媛:《管理理论丛林的成因及反思——走向统一的探索》,《管理现代化》2009年第4期。
高士帏、刘念:《企业管理的计划工作和目标管理——以海尔为例浅析战略和SBU的实施》,《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21期。
高小玲、刘巨钦:《从人性假设视角透析管理思想回归的内在历史逻辑》,《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1期。
葛荣晋:《〈孙子兵法〉 与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学术界》2002年第1期。
葛荣晋:《法家的“以法治民”与企业的刚性管理》,《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葛荣晋:《法家的“以术治吏”与企业的刚性管理》,《东方论坛》2007年第3期。
宫向阳:《德鲁克企业管理思想的社会哲学解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龚丽:《论企业战略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关系:以三一重工为例》,《企业纵横》2013年第1期。
龚小军、李随成:《管理理论的实践相关性问题研究综述》,《管理学报》2011年第5期。
郭斌:《跨越西方管理思想的三维思考空间》,《经营与管理》2005年第4期。
郭海龙:《管理学研究的哲学审视》,《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郭海龙:《国内自我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出路探讨》,《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郭克勤、郭智贤:《从 〈孙子兵法·计篇〉 看中国古典兵学战略思维模式》,《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郭威:《新组织设计》,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
郭晓明:《浅析作业成本管理的作用与意义》,《煤炭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郭跃进:《管理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英]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韩东育:《法家的发生逻辑与理解方法》,《哲学研究》2009年第12期。
韩丽荣:《发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模式的实施问题》,《山东工业技术》2013年第8期。
韩霜:《组织控制——协和控制及启示》,《现代商业》2008年第29期。
何新莲:《从老子管理思想谈领导谋略》,《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贺伟、蒿波:《薪酬分配差异一定会降低员工情感承诺吗?》,《南开管理评论》2014年第4期。
贺伟、龙立荣:《薪酬体系框架与考核方式对个人绩效薪酬选择的影响》,《心理学报》2011年第10期。
[加]亨利·明茨伯格、布鲁斯·阿尔斯特兰德:《战略历程:穿越战略管理旷野的指南》,魏江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加]亨利·明茨伯格:《卓有成效的组织》,魏青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恒大集团:《关于集团公司房地产开发建设系统奖金发放重大革新的决定》,恒地司人字[2014]第34号文件。
恒大集团:《关于下发恒大地产集团总部计划考核办法的通知》,恒地司管字[2008]第021号。
恒大集团:《恒大地产集团下属公司计划管理与考核办法》,恒地司管字[2007]第145号。
恒大集团:《济南公司信息平台管理与考核办法》,恒济司管字[2013]第004号。
洪雁、贯中:《基于流程的绩效管理设计与应用》,《科技与管理》2007年第5期。
胡国栋:《管理理论丛林分化的逻辑脉络及其整合的理论路径》,《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胡雅琴、何桢:《论六西格玛管理的本质属性》,《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10期。
黄建东:《目标管理的精髓》,《中外管理》2006第9期。
黄君发:《还原卓越企业的基因》,《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8期。
黄丽华、王林:《论组织目标及组织管理中的目标整合》,《软科学》1999年增刊。
黄培伦:《企业能力:静态能力与动态能力理论界定及关系辨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7期。
黄培伦、尚航标、李海峰:《组织能力:资源基础理论的静态观与动态观辨析》,《管理学报》2009年第8期。
黄培伦、张卫珍、应俊:《基于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组织能力研究》,《企业活力》2007年第2期。
黄小晏:《论孔德的实证哲学在科学管理中的体现》,《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黄永嘉:《万科的融资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黄玉良:《影响目标管理发挥效能的因素》,《商业经济》2004年第9期。
霍雨佳、路琳:《人本导向与结果导向:组织文化对知识共享影响研究》,《上海科学管理》2014年第3期。
[美]吉姆·柯林斯、杰里·波勒斯:《基业长青:企业永续经营的准则》,真如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美]吉姆·柯林斯:《再造卓越》,蒋旭峰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吉利、毛洪涛、王子亮、曾永林:《任务不确定性对管理控制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基于中国国有大型铁路施工企业的实地研究》,《会计研究》2011年第4期。
纪洪波:《〈孙子兵法〉 蕴涵的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思想》,《滨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纪洪波:《〈孙子兵法〉 中的战略隐喻及其对战略理论的贡献》,《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季皓:《构建管理控制系统研究的广义整合框架》,《会计之友》2011年第3期。
继明、白鸽:《“诚”及儒家之“诚”》,《晋中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江术元、马春光:《资源基础观的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前景》,《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8期。
姜国柱:《中国兵家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冬之卷。
姜杰、孙晓红:《管理学百年发展评析》,《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姜利军:《管理学发展趋势研究》,《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年第6期。
金延:《考察人性问题的哲学方法论原则》,《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井辉、席酉民:《组织协调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管理评论》2006年第2期。
孔雁:《〈韩非子〉 管理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寇元虎:《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关系研究: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乐国林、陈春花、毛淑珍:《管理理论实践转化中的异化应用现象探析》,《管理学报》2013年第3期。
[美]雷恩:《西方管理思想史》,郭咸纲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6版。
雷如桥、陈继祥:《战略管理理论的沿革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商业研究》2004年第12期。
李宝元、董青:《组织管理研究领域“科学化”偏误批判》,《财经问题研究》2016年第5期。
李波、翁东风、韦灼彬:《工程进度控制关键链法应用分析》,《工程管理学报》2012年第3期。
李存金、侯光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团队工作绩效测评及其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1年第3期。
李大元、陈应龙:《东方人性假设及中国管理流派初探》,《经济管理》2006年第17期。
李光:《析企业计划管理模式的变革》,《经济问题》2002年第12期。
李桂生:《兵家管理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李欢:《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模式优化研究》,《广西电业》2007年第9期。
李劲辰:《人性悖论:西方管理思想史演进的原点与动力——对西方管理思想史的哲学解读》,《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年第2期。
李晋、刘洪:《管理学百年发展回顾与未来研究展望——暨纪念泰罗制诞生100年》,《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4期。
李俊亭、王润孝、杨云涛:《双约束下关键链项目网络计划技术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年第3期。
李萍:《“道德”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意义转换》,《学术月刊》2011年第6期。
李琦:《西方管理控制研究综述》,《经济管理研究》2012年第2期。
李睿祎:《德鲁克目标管理体系初探》,《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 期。
李睿祎:《论德鲁克目标管理的理论渊源》,《学术交流》2006年第8期。
李书玲:《组织设计:寻找实现组织价值的规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李文超:《六西格玛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李炎炎、魏峰:《领导理论的演化和前沿进展》,《管理学报》2010年第4期。
李炎炎、魏峰:《万科的文化变革》,《企业管理》2007年第3期。
李占祥、杨杜:《国外企业管理学的历史演变与新动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李子超、张善伟、张长明:《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研究》,《价值工程》2009年第3期。
梁尔昂、张玉明:《文化管控能够持续提升企业绩效吗?——来自金融业集团的经验证据》,《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梁和:《企业计划管理的职能及机构设置形式》,《经营与管理》2000年第11期。
梁堂华:《从 〈论语〉 看孔子的诚信思想》,《船山学刊》2009年第4期。
廖建桥:《激励系数:一个衡量薪酬激励性的新概念》,《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林世平:《论 〈孙子兵法〉的战略理论地位》,《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凌文辁、方俐洛、艾尔卡:《内隐领导理论的中国研究——与美国的研究进行比较》,《心理学报》1991年第3期。
刘柏林:《浅析现代企业计划管理体系的构建》,《科技创业》2010年第4期。
刘波:《企业目标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其案例》,《企业改革与管理》2013年第9期。
刘德智、梁工谦:《基于DEA的过程绩效动态监测》,《工业工程》2010年第6期。
刘刚:《人本管理的理论基础及人性假设》,《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刘海建:《组织结构刚性与战略变革:理论与实证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刘海建、周小虎、龙静:《组织结构惯性、战略变革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基于动态演化视角的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09年第11期。
刘汉民、崔娜:《企业组织结构进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13年第6期。
刘建军:《领导理论:反思与超越》,《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刘霞:《管理控制框架研究进展及启示》,《财会通讯》2010年第9期。
刘歆立:《老子人本主义思想探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第2期。
刘燕、王重鸣:《内隐领导理论:影响因素、结构及其研究效度》,《人类工效学》2007年第1期。
刘友红:《对西方管理学中人性假设误区的文化哲学辨析》,《学术月刊》2004年第10期。
刘友平、李波、奉小斌:《基于目标管理思想的企业计划管理模式研究》,《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刘友平、张丽娟、张宏:《中美企业价值观差异实证研究:基于世界500强的考察》,《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刘语平:《动态目标管理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6期。
龙东飞:《目标管理之误导》,《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5年第1期。
卢会志、刘永芳、许科:《内隐领导理论:认知革命在领导研究领域的新拓展》,《心理科学》2008年第1期。
卢会志、姚桂芳:《内隐领导理论:当代领导研究的新进展》,《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卢启程:《动态能力演化的知识活动模型》,《情报科学》2008年第3期。
陆伊、田晓明:《目标管理的心理功能探析》,《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路风:《从结构到组织能力:钱德勒的历史性贡献》,《世界经济》2001年第7期。
路秀云:《浅谈新形势下的计划管理》,《纺织器材》2009年第9期。
吕宝:《对法约尔与孔茨管理职能划分的比较》,《新西部》2010年第16期。
吕力、陆文瑜:《法家的治理:国家管理哲学与实用主义政治哲学》,《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4期。
吕力:《法家的激励理论与管理思想》,《管理观察》2009年第5期。
吕力:《管理学的元问题与管理哲学》,《管理学报》2011年第4期。
吕力:《后实证主义视角下的管理理论、实践与观念》,《管理学报》2015年第4 期。
[美]罗伯特·安东尼、维杰伊·戈文达拉扬:《管理控制系统》,刘霄仑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版。
[美]罗伯特·西蒙斯:《控制》,鲜红霞、郭旭力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美]罗伯特·西蒙斯:《组织设计杠杆》,吴雯芳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罗东霞、关培兰:《国外诚信领导研究前沿探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11期。
罗珉:《管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罗珉:《论管理学的真理性》,《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罗珉:《目标管理的后现代管理思想解读》,《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10期。
罗珉:《组织设计:战略选择、组织结构和制度》,《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第5期。
罗运鹏:《现代人本管理的缺失与道家人本管理的回归》,《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12期。
马君、张昊民、杨涛:《自主管理团队的协和控制、成就目标导向对成员创造力的跨层次影响》,《心理学报》2015年第1期。
马立志:《浅谈目标管理与计划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中外企业家》2013年第2期。
马千里:《论语的管理智慧》,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迈克尔·詹森、威廉·麦克林:《契约经济学》,李风圣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孟建平、霍国庆:《领导理论丛林与领导学科的发展》,《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3期。
莫医铭:《〈论语〉 中的君子人格分析》,《成功(教育)》2012年5月。
倪凤琨:《管理中的中国古代人性观和西方人性假设》,《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倪耀琪:《新形势下提升企业执行力文化的思考》,《企业研究》2014年第12期。
宁建新:《基于〈孙子兵法〉的中国式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体系之构想》,《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
宁晓莉:《标准化与企业发展浅议》,《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5期。
庞里洋:《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4年第1期。
裴陇华:《构建企业执行力文化浅析》,《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彭光灿:《关于人性和管理中人性假设之间关系的思考》,《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彭建平、谢康:《企业管理制度能力评价模型及其有效性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3期。
皮建才:《中国大部制改革的组织经济学考察》,《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5期。
齐善鸿、王鉴忠、宋君卿:《从组织管理到自我管理——主体性视角的管理范式演化趋向》,《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7期。
齐善鸿、吴思:《新企业文化理论:以道为本的“道本管理”》,《中外企业文化》2006年第9期。
秦伟平、粱习卉子:《目标管理中的目的颤抖现象》,《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5期。
邱国栋、王雅娟:《动态的组织能力及其生成机制探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屈剑锋、涂润生:《大质量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需要》,《企业管理》2010年第4期。
屈仁均、孙林岩、叶琼伟:《“丛林”的反思——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探讨》,《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11期。
冉秋红:《知识导向的管理控制系统:基本框架与具体运作》,《会计研究》2007年第9期。
仁青当智:《西方管理心理学人性假设理论的合理内核及其启示》,《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任浩、刘石兰:《基于战略的组织结构设计》,《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8期。
任义:《目标管理在高校的应用研究分析》,《河南教育》(高教版)2007年第6期。
戎筠:《关于组织能力对组织的影响路径研究》,《中国商贸》2013年第5期。
阮平南、黄蕾:《基于博弈的企业合作机理和稳定性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邵兵、玄立平:《目标管理理论新视角——心理契约理论》,《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半月)2008年第5期。
石磊:《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9期。
石意如、向鲜花:《企业信任与管理控制的整合分析框架》,《会计之友》2009年第11期下。
时希杰:《企业执行力理论与创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5年。
时显群:《先秦法家法治思想在近代复兴的原因》,《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0期。
史旗凯、郭菊娥:《流程管理与职能管理的比较研究》,《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舒默:《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理论》,《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舒杨:《目标管理中的目标分解》,《经营与管理》2009年第3期。
水晶:《法家官僚制思想及其对中国法律传统的影响》,《文教资料》2006年第10期(上旬)。
水晶:《法家官僚制思想研究》,《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孙健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宋洪兵:《论法家“法治”学说的定性问题》,《哲学研究》2012年第11期。
宋丽丽:《现有人性假设理论的缺陷与东方人性假设理论构建的必要性》,《上海管理科学》2011年第3期。
宋汝余:《中西管理人性假设的比较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2期。
宋玉兵:《企业经营计划管理的PDCA循环》,《管理观察》2015第14期。
苏东:《〈孙子兵法〉 与西方管理理论比较研究之我见》,《科学管理研究》1997年第5期。
孙爱军、彭新武:《自组织与“无为而治”》,《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孙浩然:《〈老子〉 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孙继伟:《论实践派管理理论的评价》,《管理学报》2011年第6期。
孙继伟:《问题管理之卓越企业衰弱的启示》,《企业管理》2013年第11期。
孙科岩、周蓓蓓:《恒大管理真相》,南方出版社、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
孙利平、凌文辁、方俐洛:《国外关于伦理领导的研究》,《理论探讨》2009年第3期。
孙睦优:《企业战略管理与组织结构》,《冶金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5期。
孙庆国:《目标管理与绩效考评》,《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孙锐、李海刚、石金涛:《能力成熟度模型在组织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年第2期。
孙岩:《企业计划管理的不确定性》,《新经济导刊》2011年第9期。
孙玉麟:《现代管理科学的集成创新:六西格玛管理模式》,《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6期。
汤洪涛、唐任仲、夏悦琴:《业务过程绩效指标识别与分析》,《中国机械工程》2003年第23期。
唐蕾:《管理理论未来跨学科融合发展趋势探析——基于对管理理论丛林现象的再思考》,《商业时代》2011年第1期。
唐任仲、O.Mejabi:《过程管理技术》,《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年第3期。
陶厚永、刘洪、吕鸿江:《组织管理的集权——分权模式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4期。
陶佳:《韩非“无为”法律观述评及其启示》,《研究生法学》2013年第5期。
田毕飞:《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哲学分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11期。
田旭、杜宝苍:《浅析集权与分权影响因素》,《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3期上。
田云刚:《老子人本管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涂明君、戚璇、岳玲:《科学管理中的管理哲学思想》,《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第2期。
[美]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高俊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万达集团文化中心:《万达工作法》,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商业地产投资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万顺江:《大型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研究》,《铁路采购与物流》2013年第5期。
汪凤炎、郑红:《孔子界定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十三条标准》,《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4期。
汪涛、万健坚:《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3期。
王宝荣、靳继超:《小型团队领导者过程绩效测量量表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10期。
王春林、郑孝萍:《道家“无为而治”对企业管理思想的启示》,《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王丹、鲁刚:《基于关键指标的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模式探析》,《中外企业家》2012年第5期。
王栋、陈永广:《控制机制对企业获取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科学学研究》2010年第8期。
王芳芳:《管理的科学维度与伦理维度的关系探析——从谢尔登管理哲学出发》,《郑州师范教育》2014年第3期。
王福振:《制度是真正的管理者》,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版。
王关义:《国际成功企业的长寿基因》,《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年第7期。
王国胜:《论道家思想的人本主义维度》,《河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王建优:《成功企业各成长阶段组织能力探析》,《企业管理》2012年第5期。
王建优:《企业组织能力内涵特征与一般构成》,《中国经贸导刊》2012第7期下。
王健林:《万达执行力的秘密》,《董事会》2014年第5期。
王晶:《老子的“无为”管理理念及启示》,《领导科学》2011年第3期(中)。
王立场:《建立全面计划管理的探讨》,《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年第3期。
王龙伟、李垣、杨建君:《信息沟通、管理控制与战略变化速度的关系研究》,《科研管理》2007年第4期。
王明华:《科层体制与中国法家传统》,《工业技术经济》2009 第11期。
王宁:《母子公司文化控制的传输机制和实施方法》,《商业时代》2008年第4期。
王宁、陈志军:《文化控制——管理控制手段的新发展》,《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王清刚:《论企业内部控制的灵魂——从制度建设到道德与文化建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王淑洁:《为什么要实行企业问责制》,《企业管理》2013年第5期。
王涛、赵亦清、熊云影:《基于组织学习的企业能力演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15期。
王伟浩、陶爱萍:《高技术企业分权损益经济学分析》,《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王锡秋、席酉民:《中国企业能力结构的创新研究》,《价值工程》2002年第5期。
王晓霞:《管理控制的系统框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王艳艳:《MBO、KPI、BSC绩效指标体系设计思想比较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1年第3期。
王勇、陈万明、李建升:《真诚领导感知与员工工作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企业经济》2010年第10期。
王勇、邓子鹃:《国内外真诚领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2012年第6期。
王友、李杰、王云峰:《六西格玛的管理内核与实施条件分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王玉荣:《流程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王媛:《赢在制度:制度才是管理的王道》,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年版。
王竹泉、隋敏:《控制结构+企业文化:内部控制要素新二元论》,《会计研究》2010年第3期。
位恒军、聂正安:《企业家认知对组织能力演化的影响研究》,《企业活力》2011年第2期。
魏光兴、覃燕红:《基于公平偏好的同事压力及团队合作机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6 期。
魏文斌:《西方管理学流派的重新划分》,《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温兴琦:《企业环境、企业战略与企业组织结构变革》,《湖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文博、姚炜:《哲学视野中的权变管理理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文东华、潘飞、陈世敏:《环境不确定性、二元管理控制系统与企业业绩实证研究:基于权变的视角》,《管理世界》2009年第10期。
吴根友:《现代中国人际信任的传统资源—— 〈论语〉、〈老子〉 中的“信任”思想略论》,《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3期。
吴海明:《管理制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与实践》,《企业活力》2011年第11期。
吴海宁、孟宪忠、帅萍:《企业管理制度执行的博弈分析》,《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9期。
吴能全、黄河、钟耀丹:《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对组织承诺的影响——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差异》,《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12期。
吴秋生、刘沛:《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丹尼森企业文化模型的问卷调查》,《经济问题》2015年第7期。
吴涛、宋徽瑾:《哲学语境下的管理学思考——略论现代西方管理思想的哲学演变》,《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夏晖:《关于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综述》,《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8期。
夏伟东:《为什么说法家的“法治”是人治的一种表现形式》,《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5期。
向玲、郭定:《企业组织结构研究进展》,《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肖起清、张意柳:《“君子人格”:〈论语〉的灵魂》,《江淮论坛》2005年第6期。
肖知兴:《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谢艳红、徐玖平:《战略绩效考核工具——平衡计分卡(BSC)》,《商业研究》2005年第9期。
邢以群:《管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徐红琳:《绩效管理的理论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2 期。
徐宏奇:《企业战略管理组织结构变革路径分析》,《未来与发展》2013年第7期。
徐虹、林钟高:《信任水平、组织结构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会计研究》2011年第10期。
徐旻、杨路明:《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小企业组织结构模型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2期。
许抗生:《老子道家的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许萍、陈锐:《演化视角下的组织学习与惯例变异——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2期。
许庆华:《组织能力成熟度研究》,第八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南京,2005年5月。
许一:《目标管理理论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9期。
闫东玲、赵静、汪曣:《基于博弈论的执行文化与执行力研究》,《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杨栋:《科学观之演进与管理学科学属性之争》,《管理世界》2006年第6期。
杨帆:《企业作业成本管理与价值链分析的相互借鉴》,《现代企业》2008年第10期。
杨国安:《组织能力的杨三角:企业持续成功的秘诀》,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杨晶照、杨东涛、马洪旗:《组织结构的测量》,《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3期。
杨明利:《企业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第7期。
杨沐:《走出管理理论的丛林:读西方近年出版的著作有感》,《读书》1985年第12期。
杨农:《战略合作经济学——网络时代的企业生存法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杨青才:《老子人本思想探析》,《学理论》2013年第5期。
杨庆山、散襄军、苏锦江、陈炳富:《〈孙子兵法〉的动态思维与战略柔性思想》,《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2期。
杨欣:《韩非子的控制论与现代管理》,《改革与战略》2003年第8期。
杨新:《〈孙子兵法·形篇〉 战略思维解读》,《滨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杨新:《〈孙子兵法〉“算胜”战略思维观念与企业战略管理》,《滨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杨秀君:《目标设置理论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4年第1期。
杨叶、李群钱、慧顷:《基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委托代理关系延伸研究》,《企业经济》2007年第3期。
杨宇:《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评述》,《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第3期。
杨镇宇:《目标管理在民营企业中的应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
姚小涛:《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预测》2003年第6期。
姚振文:《论 〈孙子兵法〉 主要战略思想的通贯性》,《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殷莎莎:《关键链技术研究动态评述》,《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8期。
殷雄、吴泗宗、Philippe L.E.:《企业执行力的概念模型及其度量方法:基于中国核电企业的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12年第2期。
尹海清:《试论老子“无为而为”与“不争之争”的人生进取观》,《史教资料》2011年第10期。
尹瑞强、王新华:《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关系理论研究简评》,《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尹颖汤:《目标管理:德鲁克与戴明观点比较分析》,《企业研究》2011年第12期。
于晓霞、秦廷国:《管理的人性论反思及意义——由人性假设出发》,《哲学动态》2008年第3期。
于增彪、桑向阳:《为什么业务流程管理总是败多胜少?》,《会计研究》2014年第6期。
余娟、丁建龙:《金融危机下中国房地产企业战略调整能力——基于万科的案例研究》,《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0年第6期。
袁立波:《企业组织结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探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
岳玲:《基于协和控制的团队绩效管理》,《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第8期。
岳玲:《基于协和控制的团队绩效管理》,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9年版。
岳鹏、黄解宇:《国外流程管理的技术演进研究》,《未来与发展》2008年第4期。
岳鹏、黄解宇:《流程管理的演进历程:从幕后到台前,由配角到主角》,《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第6期。
曾楚宏、王斌:《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观点比较与研究展望》,《财经科学》2011年第3期。
曾德聪:《当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问题——兼评“丛林”与走出“丛林”》,《科学学研究》1993年第1期。
曾顺丽:《基于知识的动态核心能力演化研究:以万科集团为例》,《经营管理者》2013年第13期。
曾晓雯:《基于权变理论的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
曾晓霞:《日本企业文化中的道家思想精髓》,《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第9期。
张驰:《〈韩非子〉 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张涤飞:《西方的万科与传统的文化》,《人才资源开发》2008年第9期。
张钢:《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的现状与前瞻》,《科学管理研究》1998年第2期。
张钢、岑杰、吕洁:《“理论管理学”是否可能》,《管理学报》2013年第10期。
张国琼、陈果:《古代儒、法家思想与西方管理心理思想的比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张红星:《老子和哈耶克自由思想之比较》,《商情》2010年第3期。
张金山:《谈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张锦利:《浅议企业管理中的战略与组织结构》,《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张静文、李若楠:《关键链项目调度方法研究评述》,《控制与决策》2013年第9期。
张奇、朱春奎、朱湘:《绩效评估公平感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效应研究》,《科研管理》2009年第3期。
张勤国:《理念、方法和实务——管理学结构体系的新构思》,《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张尚仁:《论管理哲学的基本问题》,《学术研究》1987年第1期。
张胜荣、吴声怡:《“自在人”假设及S管理理论——论企业文化时代的人性假设及管理理论》,《比较管理》2012年第2期。
张守刚:《恒大传奇:解密中国首富许家印》,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张松辉:《老子译注与解析》,岳麓书社2008年版。
张涛、田甜:《基于企业价值链的作业成本管理探析》,《社科纵横》2007年第6期。
张文键:《基于重复博弈模型的管理制度设计启示》,《市场周刊》2010年第2期。
张仙:《目标管理的应用方法》,《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第2期。
张先治:《内部管理控制系统模式构建》,《新理财》2004年第3期。
张先治、顾水彬:《西方管理控制学派梳理与观点述评》,《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年第1期。
张肖虎、杨桂红:《组织能力与战略管理研究:一个理论综述》,《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10期。
张翼、樊耘、邵芳:《论人与组织匹配的内涵、类型与改进》,《管理学报》2009年第10期。
张正堂:《团队薪酬计划的激励效应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11期。
章凯、李朋波、罗文豪:《组织—员工目标融合的策略——基于海尔自主经营体管理的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14年第4期。
赵海霞、龙立荣:《团队薪酬对团队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管理学报》2012年第6期。
赵亮、李洪娜:《从管理哲学视角看先秦道家的管理思想》,《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赵曙明、杜鹏程:《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郑立明、张瑜、任浩:《流程管理的实施模型与技术构成研究》,《软科学》2005年第3期。
郑琼现、占美柏:《法家“法治”说:理论、实践及百年流变》,《学术研究》2004年第6期。
郑石桥、郑卓如:《核心文化价值观和内部控制执行:一个制度协调理论架构》,《会计研究》2013年第10期。
钟燕、马红宇:《目标设置、自我效能、目标承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06年。
钟叶飞:《基于企业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机制研究》,《黑河学刊》2012年第3期。
周蕾蕾:《企业诚信领导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0年。
周巍:《不确定性环境中的组织结构探析》,《管理科学文摘》2003年第10期。
周伟:《管理理论丛林发展研究评介》,《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
朱晓武:《动态匹配:组织结构理论、实证、案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年版。
朱晓武、阎妍:《组织结构维度研究理论与方法评介》,《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11期。
朱远彤:《信息技术与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经济管理》2004年第21期。
邹毅:《领航者万科的创新之道》,《中国地产市场》2012年第1期。
Andrew H.Van De Ven,Andre L.Delbecq and Jr.Richard Koenig,“Determinants of Coordination Modes Within Organizations”,American Socio logi cal Review,Vol.41,No.2,April 1976,pp.322-338.
Andrew H.Van de Ven and Gordon Walker,“The Dynamic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29,No.4,December 1984,pp.598-621.
Armen A.Alchian and Harold Demsetz,“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62,No.5,December 1972,pp.777-795.
Bengt Holmstrom,“Moral Hazard In Teams”,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3,No.2,Autumn 1982,pp.324-340.
Charles B.Perrow,Organizational analysis:A Sociologi cal View,New York:Taylor and Francis,1970.
Danney Miller and Cornelia Droge,“Psychologi cal and Traditional Determinants of Structure”,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31,No.4,December 1986,pp.539-560.
David Otley,“PerformanceManagement:A Framework for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Research”,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Vol.10,No.4,October 1999,363-382.
Derek S.Pugh,David J.Hickson,C.R.Hinings and C.Turner,“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 Structure”,Administration Science Quarterly,Vol.13,No.1,June 1968,pp.65-105.
Derek S.Pugh,David J.Hickson,C.R.Hinings and C.Turner,“The Context of Organization Structures”,Administration Science Quarterly,Vol.14,No.1,January 1969,pp.91-114.
Derek S.Pugh,“Effective Coordination In Organization”,S.A.M.AdvancedManagement Journal,Vol.44,No.1,Winter 1979,pp.28-35.
Derek S.Pugh,“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 Structures:Does context determine form?”Organization Dynamics,Vol.1,No.4,Spring 1973,pp.19-34.
Harold Koontz,“The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evisited”,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Vol.5,No.2,April 1980,pp.175-187.
Harold Koontz,“TheManagement Theory Jungle”,The Journal of Academy ofManagement,Vol.4,No.3,December 1961,pp.174-188.
Hideshi Itoh,“Incentive To Help in Multiagent Situations”,Econometri cal,Vol.59,No.3,May 1991,pp.611-636.
J.H.K.Inkson,Derek S.Pugh and David J.Hickson,“Organization Context and Structure:An Abbreviated Replica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15,No.3,Seprember 1970,pp.318-329.
James D.Thompson,Organizations In Action:Social Science Bases of Administrative Theory,New York:McGraw-Hill,1967.
Kenneth A.Merchant,Control in Business Organizations,Boston:Pitman,1985.
Kevin G.Crowston,A Taxonomy of Organizational Dependencies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s,CCS working paper,MIT Sloan School ofManagement,1994.
Kevin G.Crowston,Towards A Coordination Cookbook:Recipes for Multiagent Action,PH.D.Dissertation,MIT,1991.
Malmi Teemu and David A.Brown,“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as A Package-Opportunities,Challeng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Vol.19,No.4,December 2008,pp.287-300.
Mohamed Ei Louadi,“The Relationship Among Organization Structure: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Small Canadian Firms”,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Vol.15,No.2,February 1998,pp.180-199.
Paul C.van Fenema,Coordination and Control of Globally Distributed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jects,PH.D dissertation,Erasmus University,2002.
Peter F.Drucker,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New York:Harper & Row,1973.
Pradip N.Khandwalla,“Mass Output Orientation of Operations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19,No.1,March 1970,pp.74-97.
Ralph Kober,Juliana Ng and Byron J.Paul,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Management Control Mechanisms and Strategy,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Vol.18,No.4,september 2007,pp.425-452.
Richard H.Hall,Pamela S.Tolbert,Organization:Structures,Process and Outcomes(9th 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2004.
Richard H.Hall,“Erratum:Professionalization and Bureaucratization”,American Sociologi cal Review,Vol.33,No.1,August 1968,pp.92-104.
Richard M.Cyert,James G.March,A Behavioral Thoery of the firm,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1963.
Robert Drago and Gerald T.Garvey,“Incentives for Helping On The Job: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Vol.16,No.1,January 1998,pp.1-25.
Robert Duncan,“What Is the Right Organization Structure?Decision Tree Analysis Provides the Answer”,Organization Dynamics,Vol.7,No.3,Winter 1979,pp.59-80.
Robert Gibbons,“ASQ forum:Taking Coase Seriously”,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44,No.1,March 1999,pp.145-157.
Robert Simons,Levers of control:HowManagers Use Innovative Control Systems to Drive Strategic Renewal,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5.
Robey Daniel and BoudreauMarie-Claude,“Accounting For The Contradictory Organizational Consequenc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oreti cal Directions and Methodologi cal Implications”,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Vol.10,No.2,June 1999,pp.167-185.
Ruth Wageman and George Baker,“Incentive and cooperation:The Joint Effects of Task and Reward Interdependence On Group Performance”,Journal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Vol.18,No.2,March 1997,pp.139-158.
Siriyama Kanthi Herath,“A Framework forManagement Control Research”,Journal ofManagement Development,Vol.26,No.9,september 2007,pp.895-915.
Xiao Hua.Lin and Richard Germain,“Organization Structure,Context Customer Orientation and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s”,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Vol.24,No.11,November 2003,pp.1134-1151.
《2015年万科的20大创新尝试》,赢商网,http://down.winshang.com/ghshow-1733.html,2015年12月31日。
华夏幸福基业:《万科标杆研究》,豆丁网,2010年11月5日。
黄秋丽:《跟着标杆帕尔迪,万科学到的不只是细分客户》,乐居新闻网,2015年8月24日。
《揭秘谷歌员工考核系统OKR:CEO也不例外》,新浪网,2014年1月8日。
黎明:《三论老子与人人平等精神》,http://blog.ifeng.com/article/10714832.html,2011年4月5日。
李颐晖:《在万达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凤凰网,2017年7月27日。
明源地产研究院:《恒大速度是如何炼成的:“334”计划管理》,百度文库,2014年7月9日。
《万科地产的客户关系管理》,中国房商网,2008年8月19日。
《万科客户定位分析》,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15年12月12日。
《万科人力资源战略研究》,中国房地产网,2014年4月30日。
《万科上海公司市场组.万科客户分类体系介绍》,百度文库,2014年7月14日。
《万科十二条沟通渠道》,http://blog.sina.com.cn/shchangliang,2011年7月14日。
王健林:《解密万达执行力》,中欧工商管理学院“大师讲堂”万达官网新闻中心视频,2014年。
王健林:《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中国文化》,华夏时报网,2017年5月18日。
无痕:《万科 20年融资术》,http://blog.sina.com.cn/zoujun1975,2014年11月15日。
夏英凯:《从理论到实践,让你全面看懂 OKR!》,http://www.jianshu.com/p/ce1141084427,2015年11月24日。
《许家印的管理秘笈:他这么当老板》,http://www.redsh.com,2014年2月24日。
杨彦:《万科高端人才的培训计划:千亿房企如何培养人才》,http://blog.zhulong.com/u55924/blogdetail4760422.html,2014年12月14日。
郁亮:《不创新万科三年足以倒下》,人民网,2014年9月27日。
赵建飞:《万科生存法则二:学习标杆好榜样》,http://www.100toutiao.com/index.php?m=Index&a=show&cat=2&id=1866.
左岸之魂:《目标管理体系OKR》,https://blog.csdn.net/workhardyxb/article/details/79635789,2018年3月21日。
中国人才制度分析报告
REPORT OF AN ANALYSIS ON CHINA’S TALENT SYSTEMS安全城市 平安生活:中国特(超)大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报告
Peaceful City Prosperous Life探索强国之路: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合作的价值立场研究
Research on Chinese Value Position of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Cooperation区块链技术与现代流通业融合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and Modern Circulation Industry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