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著作类
艾伦·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蔡国春:《院校研究与现代大学管理——美国院校研究模式研究与借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陈彬:《知识经济与大学办学模式改革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至立等:《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大学战略规划与管理课题组:《大学规划与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邓晓春、王华春:《高等教育研究的组织与管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杜希民、梁克荫:《高等教育学新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郭毅、胡美琴、王晶莺、刘亦飞:《组织与战略管理中的新制度主义事业——理论评述与中国例证》,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
何怀远:《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胡森:《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杰弗里·菲佛、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阎蕊译,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傅季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郝大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雷蒙德·E.迈尔斯、查尔斯·C.斯诺:《组织的战略结构和过程》,方洁译,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李达:《唯物辩证法大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刘献君主编:《院校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周海涛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普拉哈拉德:《消费者王朝与顾客共创价值》,王永贵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别敦荣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同亿主编:《现代汉语大词典》,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
王彦斌:《管理中的组织认同——理论构建及其对转型时期中国国有企业的实证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绍春:《关于院校研究的几个问题的思考》,载刘献君、陈敏主编《院校研究与现代大学管理》,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徐淑英、蔡洪斌主编:《美国管理学会学报最佳论文集粹》(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闫凤桥:《大学组织与治理》,同心出版社2006年版。
伊恩·帕尔默、理查德·邓福德、吉布·埃金:《组织变革管理》(第2版),金永红、奚玉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刘彤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詹姆斯·杜德斯达、弗瑞斯·沃马克:《美国公立大学的未来》,刘济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H.哈肯:《信息与自组织:复杂系统中的宏观方法》,宁存政译,成都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W.理查德·斯科特:《组织理论》(第四版),黄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视角》,高俊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博士、硕士论文
黄容霞:《全球化时代的大学变革(1980—2010年)——组织转型的制度根源》,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雷龙乾:《马克思主义社会转型理论》,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0年。
梁镜源:《中国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基本模式及发展取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林金忠:《企业组织的经济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2年。
刘叶:《建立创业型大学:管理上转型的路径》,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邱世兵:《中国民族院校转型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年。
王军胜:《创业型大学视角下民办本科高校转型路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3年。
王颖颖:《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吴永红:《非对称性依赖结构下的居委会及其行动策略》,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09年。
张静:《创业型大学组织特征探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年。
张晓冬:《高等学校内部权力制约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期刊
蔡克勇:《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高教研究》 2002年第7期。
何仁龙、潘艺林:《大学教育研究组织的生存依据与职能定位》,《集美大学学报》2002年第9期。
何万宁:《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定位、职能及其改革思路》,《辽宁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
蒋华林、李华、杨忠:《论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高等建筑教育》2002年第12期。
李宝斌、刘春花:《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校转型发展之辩》,《大学教育科学》2014年第6期。
李均:《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30年:历程、经验与瞻望》,《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5期。
刘爱生、顾建明:《美国大学共同治理的思想内涵》,《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刘献君:《院校研究的基本范式:定性模式与定量模式》,《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第3期。
刘献君:《大力加强院校研究 推进现代大学管理》,《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刘献君:《大学教育研究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院校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4期。
刘献君:《对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8期。
刘献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若干关系》,《大学》(学术版)2012年第1期。
刘献君等:《在机构转型中深化院校研究——基于对我国本科院校高教研究机构的调查》,《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11期。
刘献君、魏署光:《院校研究中国化:问题、理论与实践——刘献君教授专访》,《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1期。
刘献君、赵炬明、陈敏:《加强院校研究: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刘振天:《“研究问题”还是“构造体系”?——关于教育学研究的一点思考》,《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4期。
陆德全:《论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的生存与发展之道》,《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马迎贤:《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和贡献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的比较、困惑与前景》,《高等教育研究》1991年第4期。
潘懋元:《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轨迹与成就》,《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任玉珊:《大学组织转型研究评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任玉珊:《应用型工程大学的组织转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高校教育研究机构的一种模式》,《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4期。
宋旭峰:《江苏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江苏高教》1998年第3期。
孙安:《高校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认识与思考》,《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汪永铨:《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国高教研究》1999年第6期。
王保华、张婕:《智库与专业化——关于高教研究机构作用与发展道路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11期。
王冀生:《谈谈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高等教育研究》1991年第1期。
王建华:《试论我国公立大学的组织转型》,《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7年第1期。
吴昊:《高校教育研究机构建设分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吴叶林、熊春荣:《高等学校高等教育研究所功能审视——基于院校研究的视角》,《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2期。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中心研究课题、四川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川教函〔2004〕392号),转引自孙华《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组织改造》,《高教探索》2006年第5期。
许秀琴:《地方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的现状分析及改革探讨》,《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
阎月勤:《高校高教研究机构职能定位刍议》,《江苏高教》2001年第5期。
阎月勤:《我国高校高教研究机构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第2期。
杨春如、陈厚丰:《我国合并高校发展战略初探》,《大学教育科学》2003年第2期。
杨树雨:《论我国高等学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发展》,《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第5期。
姚荣:《中国本科高校转型如何走向制度化——基于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3期。
张晖、郭桂英:《高校教育研究机构的“上浮”、“下沉”现象透视》,《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赵锦棻、李勇等:《四川高校高教研究机构状况的调查分析》,《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2期。
周朝成:《制度变迁与民办高校组织转型——以浙江树人大学四校联合组建为例》,《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6期。
周光礼、黄容霞、郝瑜:《大学组织变革研究及其新进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周光礼、莫甲凤:《高等教育智库及其学术研究风格——中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学术转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
周玲:《研究型大学的组织变革与转型》,《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第11期。
周远清:《重视与加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3期。
周志光、郭建如:《高职院校组织转型:要素和分析框架——以某高职示范校建设为例》,《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7期。
Aims,J.,Slack,T.,Hinings,C.R.,“The Pace,Sequence,and Linearity of Radical Change”,,2004(47).
Albert,S.,Whetten,D.A.,“Organizational Identity”,,1985(7).
Anderson,R.,“Complexity Theory and Organization Science”,,1999(10).
Andrew,K.,“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1971(11).
Argyris,C.and D.A.Shon,,Addison-Wesley:Reading,MA,1984.
Axley,S.R.,“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Terms of the Conduit Metaphor”,,1984(9).
Barnard,Chester I.,,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8.
Barthes,R.,,London:Cape,1972.
Bernard M.Bass.,Bruce J.Avolio,“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1993(17).
Bourgeois,L.J.,“Strategy and Environment:A Conceptual Integration”,,1980(5).
Brewer,M.B.,Silver M.D.,“Group Distinctiveness,Social Identification,and Collective Mobilization”,,2000(13).
Bunker,B.B.,Alban,B.T.,“Conclusion:What Makes Large Group Interventions Effective?”,,1992(28).
Burton R.Clark,,New York Toronto London:McGraw-Hill Book Company.INC,1960.
Butcher,D.,Atkinson,S.Stealth,“Secrecy and Subversion:The Language of Change”,,2001(14).
Caroll,Glenn R.,Micheal T.Hannan,“Density Dependence in the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of Newspaper Organizations”,,1989(54).
Chaffee,Ellen Earle,“Three Models of Strategy”,,1985(10).
Chandler,Alfred D.Jr,,Cambridge,MA:MIT Press,1962.
Cheney,G.,“On the Various and Changing Meanings of Organizational Membership:A Field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1983(50).
Chiles,T.Meyer,A.Hench,T.,“Organizational Emergence:The Original and Transformation of Branson,Missouri's Musical Theaters”,,2004(3).
Cilliers,P.,“Rules and Complex Systems”,,2000(3).
Culbert,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Deal,Terrence,E.,and Allan A.Kennedy,,MA:Addision Weslsy,1982.
Dess,G.G.and D.W.Bread,“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Task Environments”,,1984(2).
Dill,W.R.,“Environment as an Influence on Managerial Autonomy”,,1958(2).
DiMaggio,P.and W.Powell,“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1983(48).
Emerson,Richard M.,“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1962(27).
Ford,J.,Backoff,R.,“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and Out of Dualities and Paradox”,,ed R.Quinn.,K.Cameron,“Cambridge”,MA:Ballinger,1988.
Ford,J.D.,Ford,L.W.,“Logics of Identity,Contradiction,and Attraction in Change”,,1994(19).
Ford,J.D.,Ford,L.W.,“The Role of Conversations in Producing Intentional Change in Organizations”,,1995(20).
Francis E.Rourke,Glenn E.Brooks,,Baltimore:John Hopkins Press,1966.
Gersick,C.J.G.,“Revolutionary Change Theories:A Multilevel Exploration of the Punctuated Equilibrium Paradigm”,,1991(16).
Gersick,C.J.G.and J.C.Hackman,“Habitual Routines in Task-Performing Teams”,,1990(47).
Ginsberg,A.and A.Buchholtz,“Converting to For-Profit Status:Corporate Responsiveness to Radical Change”,,1990(33).
Ginsberg,A.and A.Buchholtz,“Habitual Routines in Task-Performing Teams”,,1990(47).
Gioia,D.,Thomas,J.,Clark,S.,Chittipeddi,K.,“Symbolism and Strategic Change in Academica:The Dynamics of Sense making and Influence”,,1994(5).
Gioia,D.A.,“Pinto Fires and Personal Ethics:A Script Analysis of Missed Opportunities”,,1992(11).
Gleick,J.,,New York:Penguin,1987.
Greenwood,R.and C.Hinings,“Understanding Radical Organizational Change:Bringing Together the Old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1996(21).
Harrison,J.R.,Carroll,G.,“Keeping the Faith:A Model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 Formal Organization”,,1991(36).
Harry F.De Boer,Jurgen Enders,Liudvika Leisyte,“Public Sector Reform in Dutch Higher Education:the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University”,,2007(3).
Henry Etzkowitz,,London:Routledge,2002.
Henry Etzkowitz,“The Evolu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2004(8).
Huber G.P.,Glick W.H.,,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Huber G.P.,Sutcliffe K.M.,Miller C.C.,Glick W.H.,,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Johnson,G.,,Blackwell:Oxford,U.K.Christensen,1987.
Karl E.Weick,Robert E.Quinn,“Orgainza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1999(50).
Kauffman,S.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Keats B.W.and M.A.Hitt,“A Casual Model of Linkages Among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Macro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 and Performance”,,1988(31).
Khanna,T.and K.Palepu.,“Why Focused Strategies May Be Wrong for Emerging Makers”,,1997(4).
Kraats,M.and E.Zajac,“How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Affect Strategic Change and Performance Turbulent Environments:Theory and Evidence”,,2001(12).
Leblebici,H.,G.R.Salancik,“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organizational Fields:An Organizational History of the U.S.Radio Broadcasting Industry”,,1991(36).
Levinthal,D.and J.G.March,“A Model of Adaptive Organizational Search”,,1981(2).
Maguire,S.,McKelvey,B.,“Complexity and Management:Moving From Fad to Firm Foundations”,,1999(2).
Mandelbrot,B.,,New York:W.H.Freeman,1977.
Massen P.A.M.,van Vught F.A.,“Strategic Planning”,In Clark B.R.,,Oxford:Rexgamon Press,1992.
Mathieu,A.,Meyer,M.,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B.,“Turning Science into Business:A Case Study of A Major European Research University”,,2008(9).
Mc Kelvey,B.,“Avoiding Complexity Catastrophe in Coevolutionary Pockets:Strategies for Rugged Landscapes”,,1999(10).
Mcnul T.,Ferlie E.,“Process Transformation:Limitations to Radical Organizational Change Within Public Service Organizations”,,2004(25).
Mezias.S.and M.A.Glynn,“The Three Faces of Corporate Renewal:Institution,Revolution,and Evolution”,,1993(14).
Miles,Raymond E.,and Charles C.Snow,,New York:Free Press,1994.
Miller,C.C.,Cardinal,L.B.,and Glick,W.H.,“Retrospective Reports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A Reexamination of Recent Evidence”,,1997(40).
Miller,D.,T.Lant,“The Evolution of Strategic Simplicity:Exploring Two Models of Organizational Adaption”,,1996(22).
Mintzberg,H.,Westley,F.,“Cycle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1992(13).
Nelson,R.and S.Winter,“The Schumpeterial Tradeoff Revisited”,,1982(72).
Noel Tichy,“Managing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s”,,1983(22).
O'Reilly A.,Chatman J.,“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Psychological Attachment:The Effect of Compliance,Identification,and Internalization on Pro-Social Behavior”,,1986(71).
Perrow,C.,,New York:McGraw-Hill.Plowman,D.A.,1986.
Peters,Thomas J.and Robert H.Waterman J.R.,,New York:Harper & Row,1982.
Pettigrew A.,,Oxford:Basil Blackwell,1985.
Pfeffer,Jeffrey and Gerald R.Salancik,,New York:Harper & Row,1978.
Pfeffer,J.,,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Plowman,Donde Ashmos,Barker,Lakami T.,Beck,Tammy E.,Kulkarni,Mukta,Solansky,Stephanie Thomas.,Travis,Deandra Villarreal,“Raidcal Change Accidentally:The Emergence and Amplification of Small Change”,,2007(50).
Porter,M.,,Free Press:New York,1990.
Porter,M.,,New York:Free Press,1980.
Regine,B.,Lewin,R.,“Leading at the Edge:How Leaders Influence Complexity Systems”,,2000(2).
Romanelli,E.,Tushman,M.L.,“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as Punctuated Equilibrium:An Empirical Test”,,1994(37).
Rorty,R.,,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Saupejl,Montgomery J.R.,,Tallahassee:Fla.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aearch,1979.
Schein,Edgar H.,,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2.
Selznick Philip,,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9.
Sevon,G.,“Organizational Imitation in Identity Transformation”,,1996(4).
Siggelkow,N.,“Evolution towards Fit”,,2002(47).
Simon,Herbert A.,,New York:Free Press,1997.
Stacey,R.,,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2.
Steven Brint,Jerome karabel,,New York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Suarez,Fernando F.,Oliva Rogelio,“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1988(6).
Thietart,R.A.,Forgues,B.,“Chaos Theory and Organizations”,,1995(6).
Todd H.Chiles.,Alan D.Meyer.,Thomas J.Hench,“Organizational Emergence:The Origin and Transformation of Branson,Missouris Musical Theaters”,,2004(15).
Torbert,W.R.,“Managerial Learning,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Potentially Powerful Redundancy”,,1994(25).
Tosi,H.,R.Aldag,“O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Environment:An Assessment of the Lawrence and Lorsch Environmental Subscale”,,1973(18).
Tushman,M.L.and Romanelli,E.,“Organizational Evolution:A Metamorphosis Model of Convergence and Reorientation”,,1985(7).
Virany,B.,Tushman M.L.,Romanelli E.,“Executive Succession and Organization Outcomes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An Organization Learning Approach”,,1992(3).
Wade,J.Swaminathan,“Normative and Resource Flow Consequences of Local Regulations in the American Brewing Industry:1854-1918”,,1998(43).
Weick,K.,Quinn,R.,“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1999(50).
Wholey,D.and J.Brittain,“Characterizing Environmental Variation”,,1989(32).
Yin,R.K.,,Thousand Oaks,CA:Sage,2003.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1/moe_42/tnull_3585.html。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15年11月5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教育学科遭遇裁撤:功利or理性》,《中国科学报》,2016年7月21日,http://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7/351767.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