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drian Arthur Bennett,John Fryer, 19,Cambridge,Mass.: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Harvard University,1967.
[2]Anthony Py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3]C.W.Mateer,,English and Chines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1904.Preface.
[4],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5]Douglas Robinson,:,Manchester:St.Jerome,1997.
[6]Itamar Even-Zohar,“”,,Vol.11,No.1,1990.
[7]Itamar Even-Zohar,“”,,Vol.11,No.1,1990.
[8]Eva Hung,“Government translators in dynastic China”,In:.Berlin:De Gruyter.2000.
[9]Jakobson Roman,,in On Translation.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9.
[10]John Fryer,“Scientific Terminology:Present Discrepancies and Means of Securing Uniformity”,, 7-20,1890.Shanghai: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90.
[11]Lamb Charles & Lamb Mary,,London:J.M.Dent & SONS LTD.,1907.
[12](English-Chinese),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3][德]威廉·冯·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姚小平编辑译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5][古希腊]柏拉图等:《柏拉图的〈会饮〉》,刘小枫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16][美]克兰·布林顿:《思想史》,王建华译,《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2年第11期。
[17][美]琳内·麦克塔格特:《念力的秘密:释放你的内在力量》,梁永安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
[18][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刘北成、赵国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19][日]加藤周一、丸山真男:《翻訳の思想》,岩波书店1991年版。
[20][日]柳父章:《翻訳の思想——「自然」とNATURE》,平凡社1977年版。
[21][日]柳父章:《近代日本語の思想:翻訳文体成立事情》,法政大学出版局2004年版。
[22][日]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思想史》,岩波书店1935年版。
[23][日]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思想史纲》,汪馥泉译,商务印书馆1936版。
[24][日]小南一郎:《汉代の祖灵观念》,《东方学报》六十六册,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4年。
[25][日]增渊龙:《漢代における巫と侠》,《中国古代の社会と国家》,弘文堂,1960年。
[26][苏]З.Д.利沃夫斯卡娅:《简述翻译思想的发展》,胡真译,《中国翻译》1987年第4期。
[27][英]傅兰雅:《江南制造局翻译西书事略》,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上杂出版社1953年版。
[28][英]傅兰雅译,华蘅芳述:《防海新论·序》,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74年版。
[29][英]科利尼、葛一峰:《历史分支学科论坛:什么是思想史》(一),《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第4期。
[30][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1][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上编,李安宅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2]《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大正藏》第54卷。
[4]大寂法师:《净土探究》,和裕出版1993年版。
[5]《中国百科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6]《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7]薄守生:《中国语言学思想史研究初阶》,《汉字文化》2014年第2期。
[8]薄守生:《中国语法学思想史之开篇——评林玉山〈中国语法思想史〉》,《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4年第3期。
[9]宝成关:《论洋务时期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系统输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5期。
[10]宝成关:《自学成才,献身祖国(爱国数学家华蘅芳)》,赵矢元主编《中国近代爱国者百人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蔡尚思:《中国思想史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12]蔡先金、赵海丽:《论颛顼时代巫教之变革》,《济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3]蔡新乐:《翻译哲学真的没用吗——从皮姆的〈哲学与翻译〉看翻译的概念化及西方翻译思想史的重构》,《外语教学》2014年第6期。
[14]蔡新乐:《相关的相关:德里达“相关的”翻译思想及其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蔡元培:《蔡元培全集》(三),中华书局1984年版。
[16]曹仕邦:《译场——中国古代翻译佛经严谨方式》,《中华佛学学报》1994年第7期。
[17]曹仕邦:《中国佛教译经史研究余沈之四》,原载《书目季刊》1979年第4期。收入《中国佛教译经史论集》,东初出版社1990年版。
[18]陈福康:《康有为的翻译思想》,《中国翻译》1991年第4期。
[19]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版。
[20]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1]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22]陈琳、张春柏:《从玄奘与哲罗姆的比较看中西翻译思想之差异》,《外语研究》2006年第1期。
[23]陈荣东:《一篇不该忽视的译论——从〈论翻译〉一文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中国翻译》1997年第4期。
[24]陈引驰:《佛教文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25]陈志杰:《文言语体与文学翻译: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6]戴灿宇:《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外语教学》1987年第3期。
[27]戴望舒:《耶麦诗抄》译者记,《新文艺》1929年9月15日第1卷1期。
[28]道安:《鞞婆沙序》,许明编著《中国佛教经论序跋记集》第1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29]道安:《道行般若经序》,许明编著《中国佛教经论序跋记集》第1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30]道宣:《大唐西明寺沙门》,《广弘明集》(卷13),苏渊雷、高振农选辑《佛藏要籍选刊》(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31]邓伟:《分裂与建构:清末民初文学语言新变研究(1898—191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2]丁福宝编:《佛学大辞典》,华藏净宗学会2010年印。
[33]丁筱媛:《先秦楚地巫觋文化》,《国立侨生大学先修班学报》1986年第7期。
[34]丁新华:《瞿秋白翻译思想综述》,《中国外语》2008年第6期。
[35]董铖:《评析中国翻译思想史》,《金田》2013年第9期。
[36]窦卫霖:《政治话语对外翻译传播策略研究——以“中国关键词”英译为例》,《中国翻译》2016年第3期。
[37]法显:《法显传》,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38]法显:《佛国记注译》,郭鹏译,长春出版社1995年版。
[39]范晓燕、王骅书:《论严复的翻译思想》,《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40]方光华、兰梁斌主编:《中国思想史经典精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41]方广锠:《〈道行般若经〉译本考释》,《宗教学研究》2016年第3期。
[42]方广锠:《玄奘“五种不翻”三题》,《法音》2006年第10期。
[43]方梦之主编:《中国译学大辞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44]方平:《“亦步亦趋”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谈卞之琳先生的翻译思想》,《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
[45]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46]伏胜:《尚书大传(四卷)》,湖北崇文书局1875年版。
[47]傅定淼:《“翻译”词源考》,《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48]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广河地巴坪半山类型墓地》,《考古学报》1978年第9期。
[49]高国藩:《中国巫术通史》,凤凰出版社2015年版。
[50]高金岭:《朱光潜西方美学翻译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1]葛洪:《抱朴子·论仙》内篇,卷2,台湾中华书局1984年版。
[52]葛兆光:《思想史为何在当代中国如此重要——葛兆光教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讲演》,《文汇报》2009年5月22日。
[5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写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6]耿纪永:《欧美象征派诗歌翻译与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1期。
[57]贡唐·丹贝仲美:《贡唐·丹贝仲美文集》(第1卷),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58]辜正坤:《论翻译与翻译学新定义——〈译学大词典〉序》,《中国翻译》2000年第2期。
[59]灌顶:《大般涅槃经玄义》,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册,中华书局2014年版。
[60]郭虹宇:《重读玄奘译论“五种不翻”——论宗教类、文化类外来词语的翻译策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61]郭建中:《论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上海科技翻译》1999年第4期。
[62]郭剑鸣:《从传统知识转型到传统政治转型:晚清译书业发展的逻辑与功能》,《人文杂志》2005年第2期。
[63]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64]何自然、麦胜文:《中国高等院校英文校名问题刍议》,《外语教学》2005年第3期。
[65]侯外庐、赵纪彬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66]胡翠娥:《文学翻译与文化参与:晚清小说翻译的文化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7]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外国语》2009年第2期。
[68]胡真:《简述翻译思想的发展》,《中国翻译》1987年第4期。
[69]华蘅芳:《地学浅释》(卷一),小仓山房校印1896年版。
[70]黄晓鋆:《佛教咒语中的语言崇拜》,《寻根》2015年第1期。
[71][韩]文镛盛:《中国古代社会的巫觋》,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
[72]黄晓鋆:《佛教咒语中的语言崇拜》,《寻根》2015年第1期。
[73]黄忠廉:《翻译思想≠翻译理论——以傅雷、严复为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74]黄忠廉:《严复翻译思想的另一面》,《中国科技翻译》1998年第4期。
[75]黄忠廉:《严复翻译思想研究百年回眸》,《福建外语》1998年第3期。
[76]黄忠廉:《重识严复的翻译思想》,《中国翻译》1998年第2期。
[77]惠洪:《禅林僧宝传》(24卷),吕有祥点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78]慧恺:《摄大乘论序》(中),许明编著《中国佛教经论序跋记集》第1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79]纪昀:《历代职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80]季羡林:《中国翻译词典序》,转引自林煌天编著《中国翻译词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1]蒋坚松、彭利元:《刘重德翻译思想及其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2]蒋童:《中国传统译论的分期与分类》,《中国翻译》1999年版第6期。
[83]金鑫:《乾隆帝对少数民族语译名规范化的关注》,《满语研究》2009第2期。
[84]鸠摩罗什:《大智度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85]孔慧怡:《从安世高的背景看早期佛经汉译》,《中国翻译》2001年第3期。
[86]孔慧怡:《重写翻译史》,《二十一世纪双月刊》2002年第3期。
[87]黎难秋:《中国科学翻译史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8]李大刚:《从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再论奈达的翻译思想》,《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89]李广利:《曾朴的翻译思想》,《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第2期。
[90]李娟:《略论先秦、秦汉时期经济对巫的影响》,《秦汉研究》2008年第00期。
[91]李蟠:《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方向》,《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92]李万钧:《鲁迅所译短篇小说及其文艺思想》,《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3期。
[93]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4]李亚舒、黎难秋:《中国科学翻译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5]李勇:《异域的视野与前野直彬〈中国文学史〉的编撰理念》,《昌吉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96]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97]李照国、李鼎:《试论李约瑟的中医翻译思想》,《上海科技翻译》1997年第2期。
[98]李照国:《Nigel Wiseman的中医翻译思想评介》,《中国科技翻译》1998年第2期。
[99]李照国:《译史发微篇第二——翻译活动的起源》,《中医药文化》2006年第4期。
[100]廖七一:《胡适诗歌翻译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1]廖七一:《中国近代翻译思想的嬗变》,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2]乐美儿、邵有学:《现代浙籍诗人诗歌翻译与中国诗学的嬗变》,《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03]林富士:《中国古代巫觋的社会形象与社会地位》,《中国史新论·宗教史分册》,“中央”研究院2010年版。
[104][美]林乐知著,范祎译述:《新名词之辨惑》,《万国公报》1904年184册,李天纲编校《万国公报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05]林纾、王庆骥:《离恨天》,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06]林纾、魏易:《黑奴吁天录》,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07]刘炳章:《关于英汉新闻翻译的一些基本观点》,《翻译通讯》1979年第21期。
[108]刘超先:《温故而知今:鲁迅翻译思想的教益》,《中国翻译》1992年第1期。
[109]刘开明:《论“宁信而不顺”——鲁迅的翻译思想之一》,《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5期。
[110]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版。
[111]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版。
[112]刘珉:《略谈我国历史上三位翻译家的翻译特色》,《语言与翻译》1985年第1期。
[113]刘全福:《徐志摩与诗歌翻译》,《中国翻译》1999年第6期。
[114]刘飖:《论僧传中的神异现象——以〈高僧传〉和〈比丘尼传〉为例》,《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夏之卷。
[115]刘正埮、高名凯等编著:《汉语外来词词典》,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
[116]卢明玉:《晚清传教士林乐知的翻译与译论》,《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117]鲁正:《承上启下开创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新局面》,《语言与翻译》1987年第3期。
[118]罗爱军、陈茂新:《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若干特点》,《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19]罗新璋、陈应年:《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20]罗新璋:《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21]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翻译通讯》1983年第7期。
[122]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续),《翻译通讯》1983年第8期。
[123]罗选民:《谈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国外语》2009年第6期。
[124]罗竹风主编:《宗教通史简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25]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26]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
[127]罗宗强:《明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13年版。
[128]吕思勉《中国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29]马建忠:《适可斋记言》,转引自张美平《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江南制造局的翻译及其影响》,《中国翻译》2010年第6期。
[130]马新、贾艳红、李浩:《中国古代民间信仰:远古—隋唐五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31]马祖毅:《我国最早研究翻译理论的释道安和彦琮》,《翻译通讯》1982年第5期。
[132]马祖毅:《中国翻译史》(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33]马祖毅:《中国翻译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34]敏泽:《关于中国文学思想史问题》,《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135]牟融撰:《牟子理惑论》(一卷),周叔迦辑撰,周绍良新编《牟子丛残新编》,中国书店2001年版。
[136]穆雷、邹兵:《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中国翻译》2015年第3期。
[137]穆雷:《重视译史研究,推动译学发展——中国翻译史研究述评》,《中国翻译》2000年第1期。
[138]穆雷、蓝红军:《互鉴与阐发——翻译学建设中的中国传统译论研究》,任东升主编《翻译学理论的系统构建 2009年青岛翻译学学科理论系统构建高层论坛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39]南洋先天佛教总会:《达摩宝传》(上卷),1974年。
[140]欧阳友权:《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1]普济辑:《五灯会元》(上),朱俊红点校,海南出版社2011年版。
[142]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143]钱中文:《文学原理——发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44]乔莹洁:《日本近现代翻译思想研究文集与导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45]乔颖:《趋向“他者的翻译”》,博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7年。
[146]瞿兑之:《释巫》,《燕京学报》1930年第3期。
[147]任生名:《杨宪益的文学翻译思想散记》,《中国翻译》1993年第4期。
[148]任淑坤:《鲁迅、钱锺书翻译思想比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49]桑大鹏:《论〈高僧传〉的神异叙事》,《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50]僧佑撰:《出三藏记集》卷第二,中华书局1995年版。
[151]僧肇:《梵网经序》,严可均辑《全晋文》(下),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52]山东文化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文物出版社1974年版。
[153]杉彬:《此“本”不“失”,便不成翻译》,《翻译通讯》1985年第10期。
[154]尚亚宁:《傅兰雅书刊翻译及其对晚清社会影响》,《中国出版》2013年第12期。
[155]邵有学:《翻译思想≠翻译理论?》,《中国外语》2018年第2期。
[156]邵有学:《中国翻译起源于巫觋:与神灵沟通》,《翻译季刊》2018年第3期。
[157]沈用大:《中国新诗史(1918—1949)》,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8]圣凯:《论唐代的讲经仪轨》,《敦煌学辑刊》2001年第2期。
[159]时空:《中国佛教寺院的讲经仪式》,《华夏文化》1994年第Z1期。
[160]释宝唱:《经律异相序》,严可均辑《全梁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61]释慧皎:《高僧传》,朱恒夫、王学钧、赵益注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62]释僧祐:《出三藏记集序》,《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版。
[163]释僧祐:《胡汉译经文字音义同异记》,《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版。
[164]释智恺:《大乘起信序》,严可均辑《全梁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65]宋兆麟:《中国史前考古发现的萨满遗迹》,《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年第1期。
[166]孙邦华:《论傅兰雅在西学汉译中的杰出贡献——以西学译名的确立与统一问题为中心》,《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67]孙歌:《翻译的思想》,《中华读书报》1997年7月9日。
[168]孙会军、郑庆珠:《也谈中国翻译学的建立》,《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169]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0]孙郁:《鲁迅翻译思想之一瞥》,《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6期。
[171]昙宁:《深密解脱经序》,许明编著《中国佛教经论序跋记集》第1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172]谭载喜:《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外国语》1989年第5期。
[17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74]陶磊:《佛经汉译理论中的“正翻”和“义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175]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6]图丹威赛旦贝尼玛:《宁玛派源流》(藏文),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77]脱脱:《宋史列传》250卷,中华书局1937年版。
[178]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9]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0]王达金、汪铭:《试析明末清初中外译者的翻译思想》,《上海翻译》2005年第4期。
[181]王东风:《中国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中国翻译》1997年版第1期。
[182]王公伟:《神异与中国早期佛教的传播》,《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83]王宏印:《代序:昌明传统,融化新知——迎接中国翻译学派的春天》,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4]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85]王宏志:《翻译与文学之间》,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86]王宏志:《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187]王克非编著:《翻译文化史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88]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7年版。
[189]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90]王宁:《重新界定翻译:跨学科和视觉文化的视角》,《中国翻译》2015年第3期。
[191]王宁:《走出“语言中心主义”囚笼的翻译学》,《外国语》2014年第4期。
[192]王若松:《苏联翻译家柳比莫夫的翻译思想》,《外语与外语教学》1989年第6期。
[193]王铁钧:《中国佛经翻译史稿》,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94]王文彬:《中西诗学交汇中的戴望舒》,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95]王向远:《“翻”“译”的思想——中国古代“翻译”概念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196]王向远:《中国翻译思想的历史积淀与近年来翻译思想的诸种形态》,《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197]王扬宗:《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中国科技史料》1995年第2期。
[198]卫茂平:《海德格尔翻译思想试论》,《外国语》1999年第5期。
[199]魏标:《从乔姆斯基的语言观看奈达的翻译思想》,《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200]温中兰、贺爱军、于应机等编著:《浙江翻译家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01]文军、胡庆洪:《中国翻译史研究:回眸与前瞻》,《上海翻译》2007年第3期。
[202]乌传袞:《论严复译著的主要特点及其翻译思想的历史渊源》,《安徽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203]吴笛等:《浙江翻译文学史》,杭州出版社2008版。
[204]吴兴华:《谈黎尔克的诗》,《中德学志》1943年版五卷一、二期合刊。
[205]吴兴勇:《论巫术的起源和发展》,《怀化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
[206]夏登山、邵有学:《论中国翻译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撰写方法》,《外国语》2011年第2期。
[207]夏登山、邵有学:《中国翻译史上的“李约瑟之谜”》,《中国外语》2013年第3期。
[208]夏晶:《傅兰雅和狄考文——西学译介的两种态度》,《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6期。
[209]肖雨:《东晋名僧释慧远》,《五台山研究》,1999年第1期。
[210]谢思田:《我国译史发端界说——中国翻译释意思想起源的寻迹》,《外国语》2011年第2期。
[211]谢天振、王宁:《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翻译研究的前沿成果》,《东吴学术》2015年第2期。
[212]谢天振:《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外国语》2003年第4期。
[213]谢天振:《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中国翻译》2001年第4期。
[214]谢天振:《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版。
[215]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16]修明:《北宋太平兴国寺译经院——官办译场的尾声》,《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217]徐时仪:《略论汉语文白的转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18]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219]徐志摩:《徐志摩译诗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版。
[220]许钧、穆雷主编:《中国翻译研究(1949—200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21]许钧:《简论乔治·穆南的翻译观》,《语言与翻译》1988年第4期。
[222]许钧:《论翻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23]闫艳:《佛经翻译的译场及翻译程序》,《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224]颜治强:《从〈辩正论〉看彦琮的翻译思想》,《中国翻译》1994年第5期。
[225]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26]杨春时、俞兆平:《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7]杨贵明、马吉祥:《藏传佛教高僧传略》,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28]杨健民:《茅盾早期论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江西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
[229]杨军平:《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格义”范式转换及其现代阐释》,《翻译与跨文化交流:阐变与解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30]杨全红:《钱锺书翻译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31]杨廷福:《玄奘论集》,齐鲁书社1986年版。
[232]杨渭生:《两宋文化史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33]杨晓荣:《略谈我国翻译研究中为什么没有流派》,《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2期。
[234]佚名:《僧伽罗刹集经后记》,释僧祐撰《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年版。
[235]益毛加:《述略前弘期的佛经翻译》,《青年作家》2014年第18期。
[236]俞可平:《思想家是民族的宝贵财富》,《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237]元青、齐君:《过渡时代的译才: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中国译员群体探析》,《安徽史学》2016年第2期。
[238]袁斌业:《翻译报国,译随境变:马君武的翻译思想和实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39]袁荻涌:《林纾的文学翻译思想》,《中国翻译》1994年第3期。
[240]袁荻涌:《论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241]袁荻涌:《苏曼殊文学翻译思想初探》,《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242]赞宁:《宋高僧传》(上),范祥雍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
[243]扎西卓玛:《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1年。
[244]张柏然:《中国译论:直面“浴火重生”》,《中国外语》2008第4期。
[245]张德劭:《钱锺书的翻译思想》,《语言与翻译》1995年第3期。
[246]张光直:《中国远古时代仪式生活的若干资料》,《民族研究集刊》1961年第9期。
[247]张澔:《傅兰雅的化学翻译的原则和理念》,《中国科技史料》2000年第4期。
[248]张怀远:《思想家是排在各类社会精英第一位的》,http://www.aisixiang.com/data/92945.html。
[249]张景华:《翻译伦理:韦努蒂翻译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8年。
[250]张俊才:《林纾评传》,中华书局2007年版。
[251]张美平:《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江南制造局的翻译及其影响》,《中国翻译》2010年第6期。
[252]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3]张佩瑶:《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54]张荣明:《近百年中国思想史研究探索与反思》,《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255]张佑睿:《从〈宣验记〉论六朝佛教发展对六朝志怪小说之影响》,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25ebd50100-oqbb.html。
[256]赵黎明:《汉字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57]赵稀方:《翻译现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译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58]郑海凌:《中国百年译学思想的科学描述——读〈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0期。
[259]郑意长:《近代翻译思想的演进》,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260]支谦:《法句经序》,释僧祐撰《出三藏记集》,苏晋仁、萧鍊子点校,中华书局1995年版。
[261]智昇:《开元释教录》,苏渊雷、高振农选辑《佛藏要籍选刊》(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62]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63]周领顺:《新史料求证严复的翻译思想》,《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264]周群:《百年中国思想史的当代省思》,《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265]周益锋:《评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华夏文化》1998年第4期。
[266]周之珍:《列宁翻译思想浅析》,《外国语》1983年第2期。
[267]周作人:《小河》,《新青年》1919年第6卷第2号。
[268]周作人:《扬鞭集》序,《晨报副刊·诗镌》1926年6月10日11号。
[269]朱佩弦(自清):《译名》,《新中国》1919年第1卷第7期。
[270]朱瑜:《中国传统译论的哲学思辨》,《中国翻译》2008年第1期。
[271]朱志瑜、朱晓农:《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2]朱志瑜:《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神化说”(前期)》,《中国翻译》2001年第2期。
[273]祝朝伟:《构建与反思:庞德翻译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04年。
[274]邹振环:《傅兰雅与江南制造局的译书》,《历史教学》1986年第10期。
[275]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版。
[276]左东岭:《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再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277]左丘明:《国语·楚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78]曾国藩:《曾国藩奏折》,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年版。
[279]曾双秀:《中国传统巫者研究之回顾与展望:以历史学界为核心》,《汉学研究通讯》2013年第1期。
[280]藏经书院编辑:《卍续藏经》(第68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