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scal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pollution degree of China's rural industry have been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period of traditional township enterprises. This book estimates th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industry in urban and rural spaces through a new method for identifying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scale of rural industry is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at of urban industry. Scattered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reas in rural areas coexist, not only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enterprises, but also a large number of highly polluting-intensive enterpri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erms of enterprise land cos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have led to rural areas becoming the main distribution space of industrial parks and enterpri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tting of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and the spatial layout of industrial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misaligned, and the problem of rural industrial pollution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 The urban-rural dichotomy perspective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China, and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actual industrial pollution control.(AI翻译)
李玉红:(著)
李玉红,数量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美国马里兰大学农业与资源经济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农村环境与发展、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等领域研究,擅长用微观数据分析中国问题。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农业经济问题》《经济学家》和《城市与环境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方如康主编:《环境学词典》,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高岩、浦善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李启家:《中国环境法规》,转引自郑易生编《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李青:《国土规划、区域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转引自张晓编《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五卷)——中国农村生态环境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李挚萍、陈春生等:《农村环境管制与农民环境权保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林青松:《民办乡镇企业的兴起及其面临的问题》,转引自林青松、威廉·伯德主编《中国农村工业:结构、发展与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陆学艺:《“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毛泽东:《在郑州会议上的讲话》,转引自《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等编:《中国乡镇企业30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潘维:《农民与市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屈小娥:《我国环境规制的规制效应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任浩等:《园区不惑——中国产业园区改革开放40年进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孙丽欣、丁欣、张汝飞、于振英:《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和制度研究——以河北为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汤鹏主:《中国乡镇企业兴衰变迁》,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滕葳等:《重金属污染对农产品的危害与风险评估》,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汪海波:《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王芳:《环境社会学新视野——行动者、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王桥、厉青、高健等:《PM2.5卫星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熊艳:《中国工业环境规制的效果评价及其经济增长效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于立、于左等:《中国乡镇企业产权治理结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张红凤、张细松等:《环境规制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张毅、张颂颂编著:《中国乡镇企业简史》,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
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郑国璋:《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郑玉歆:《我国土壤污染形势严峻,防治工作步伐急需加快》,转引自张晓编《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五卷)——中国农村生态环境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伯鑫、徐峻、杜晓惠等:《京津冀地区钢铁企业大气污染影响评估》,《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第5期。
卜风贤、李冠杰:《发展壮大中的县域工业特点与集体中毒事件频发的对应性》,《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1期。
蔡昉:《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成功的条件——兼与国有企业改革比较》,《经济研究》1995年第10期。
陈贝贝:《半城市化地区的识别方法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31卷第2期。
陈剑波:《制度变迁与乡村非正规制度——中国乡镇企业的财产形成与控制》,《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陈宗良、葛苏、张晶:《北京大气气溶胶小颗粒的测量与解析》,《环境科学研究》1994年第3期。
成德宁、郝扬:《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工业的困境及发展的新思路》,《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3期。
程都、李钢:《环境规制强度测算的现状及趋势》,《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年第8期。
楚义芳:《论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天津为例》,《南开经济研究》1994年第1期。
党国英:《城乡界定及其政策含义》,《学术月刊》2015年第6期。
邓英淘:《城市化与中国农村发展》,《中国农村经济》1993年第1期。
丁悦、杨振山、蔡建明、王兰英:《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规模时空演化及机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年第1期。
董广霞、景立新、周冏等:《监测数据法在工业污染核算中的若干问题探讨》,《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年第4期。
杜鹰:《乡镇企业的形态特征与制度创新》,《中国农村观察》1995年第4期。
杜志雄、张兴华:《从国外农村工业化模式看中国农村工业化之路》,《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73期。
范剑勇、来明敏:《浙江农村工业废水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管理世界》1999年第2期。
范引琪、李二杰、范增禄:《河北省1960—2002年城市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趋势》,《大气科学》2005年第4期。
费孝通:《我看到的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冯阔、林发勤、陈珊珊:《我国城市雾霾污染、工业企业偷排与政府污染治理》,《经济科学》2019年第5期。
付桂琴、张迎新、谷永利等:《河北省霾日变化及成因》,《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年第1期。
傅京燕、李丽莎:《环境规制、要素禀赋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管理世界》2010年第10期。
傅帅雄、张可云、张文斌:《环境规制与中国工业区域布局的“污染天堂”效应》,《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
高伟玮:《泰州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第13期。
葛察忠、王金南:《利用市场手段削减污染:排污收费、环境税和排污交易》,《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2期。
耿海清:《我国开发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第1期。
龚胜生、张涛:《中国“癌症村”时空分布变迁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9期。
古冰、朱方明:《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区域转移动机及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郭炎、李志刚、王国恩等:《集体土地资本化中的“乡乡公平”及其对城市包容性的影响——珠三角南海模式的再认识》,《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第4期。
何龙斌:《国内污染密集型产业区际转移路径及引申——基于2000—2011年相关工业产品产量面板数据》,《经济学家》2013年第6期。
何为、黄贤金:《半城市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两类异化现象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第2期。
贺雪峰:《浙江农村与珠三角农村的比较——以浙江宁海与广东东莞作为对象》,《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洪大用:《我国城乡二元控制体系与环境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洪银兴、袁国良:《乡镇企业高效率的产权解释——与国有企业的比较研究》,《管理世界》1997年第4期。
侯伟丽、方浪、刘硕:《“污染避难所”在中国是否存在?——环境管制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区际转移的实证研究》,《经济评论》2013年第4期。
黄季焜、刘莹:《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全国百村的实证分析》,《管理学报》2010年第10期。
黄中、钱亚畅等:《城乡划分标准的变迁》,《中国统计》2004年第2期。
贾若祥、刘毅:《中国半城市化问题初探》,《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第2期。
姜百臣、李周:《农村工业化的环境影响与对策研究》,《管理世界》1994年第5期。
姜春海:《乡镇企业内涵特征的变革及其法律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8期。
蒋省三、刘守英、李青:《土地制度改革与国民经济成长》,《管理世界》2007年第9期。
孔翔、顾子恒:《中国开发区“产城分离”的机理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7年第3期。
李钢、李颖:《环境规制强度测度理论与实证进展》,《经济管理》2012年第12期。
李钢、马岩、姚磊磊:《中国工业环境规制强度与提升路线——基于中国工业环境保护成本与效益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3期。
李国武:《中国省级开发区的区位分布、增长历程及产业定位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5期。
李皎:《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城乡划分代码情况的思考》,《中国统计》2007年第10期。
李瑞、蔡军:《河北工业结构、能源消耗与灰霾关系探讨》,《宏观经济管理》2014年第5期。
李小平、李小克:《中国工业环境规制强度的行业差异及收敛性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10期。
李玉红:《城市化的逻辑起点及中国存在半城镇化的原因》,《城市问题》2017年第2期。
李玉红:《农村工业源重金属污染,现状、动因与对策——来自企业层面的证据》,《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第1期。
李玉红:《铅酸电池行业环保专项行动的环境与经济影响研究》,《中国环境管理》2016年第5期。
李玉红:《违法排污视角下京津冀工业颗粒物排放研究》,《城市与环境研究》2019年第1期。
李玉红:《乡村半城市化地区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城市发展研究》2017年第3期。
李玉红:《中国工业污染的空间分布与治理研究》,《经济学家》2018年第9期。
李玉红:《中国农村污染工业发展机制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7年第5期。
李玉红:《中国乡村半城市化地区的识别——基于第一、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的估算》,《城市与环境研究》2015年第4期。
李云燕、王立华、王静等:《京津冀地区灰霾成因与综合治理对策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6年第7期。
李周、尹晓青、包晓斌:《乡镇企业与环境污染》,《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3期。
林汉川:《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透视》,《中国乡镇企业》2002年第10期。
刘爱霞、韩素芹、蔡子颖等:《天津地区能见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第11期。
刘海猛、方创琳、黄解军等:《京津冀城市群大气污染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解析》,《地理学报》2018年第1期。
刘强、李平:《大范围严重雾霾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年第5期。
刘生龙、胡鞍钢:《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1988—2007)》,《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刘小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对效率的影响》,《经济研究》1995年第7期。
罗毅、邓琼飞、杨昆等:《近20年来中国典型区域PM2.5时空演变过程》,《环境科学》2018年第7期。
马丽梅、张晓:《中国灰霾污染的空间效应及经济、能源结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4期。
毛节泰、张军华、王美华:《中国大气气溶胶研究综述》,《气象学报》2002年第5期。
孟金平、杨璐、赵晨等:《近50年大兴区雾、霾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环境科学与技术》2016年第S2期。
缪育聪、郑亦佳、王姝等:《京津冀地区霾成因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气候与环境研究》2015年第3期。
牛雷、王玉华、陈琛:《中国农村工业集体企业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世界地理研究》2015年第3期。
潘慧峰、王鑫、张书宇:《灰霾污染的持续性及空间溢出效应分析——来自京津冀地区的证据》,《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12期。
潘家华:《新中国70年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艰难历程与辉煌成就》,《中国环境管理》2019年第4期。
彭向刚、向俊杰:《论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农村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对“癌症村”现象的反思》,《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7期。
蒲善新:《县改市冻结十年反思》,《决策》2007年第2期。
钤伟妙、陈静、王晓敏等:《1970—2013年石家庄地区霾变化特征》,《气象与环境学报》2016年第4期。
乔晓春:《户籍制度、城镇化与中国人口大流动》,《人口与经济》2019年第5期。
石敏俊、李元杰、张晓玲等:《基于环境承载力的京津冀灰霾治理政策效果评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9期。
石庆玲、郭峰、陈诗一:《灰霾治理中的“政治性蓝天”——来自中国地方“两会”的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5期。
苏杨、马宙宙:《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2期。
唐宜西、张小玲、徐敬等:《北京城区和郊区本底站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环境科学学报》2016年第8期。
田光辉、苗长虹、胡志强等:《环境规制、地方保护与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布局》,《地理学报》2018年第10期。
汪旭颖、燕丽、雷宇等:《我国钢铁工业一次颗粒物排放量估算》,《环境科学学报》2016年第8期。
王成新、刘洪颜、史佳璐、刘凯:《山东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6期。
王桂林、杨昆、杨扬:《京津冀地区不透水表面扩张对PM2.5污染的影响研究》,《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第7期。
王国平:《中国农村环境劣化的历史过程与因质》,《河北学刊》2010年第4期。
王浩、高健、李慧等:《2007—2014年北京地区PM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环境科学研究》2016年第6期。
王金良、孟良荣、胡信国:《我国铅蓄电池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铅蓄电池用于电动汽车的可行性分析(1)》,《电池工业》2011年第2期。
王金南、董战峰、蒋洪强、陆军:《中国环境保护战略政策70年历史变迁与改革方向》,《环境科学研究》2019年第10期。
王京丽、谢庄、张远航等:《北京市大气细粒子的质量浓度特征研究》,《气象学报》2004年第1期。
王学渊、周翼翔:《经济增长背景下浙江省城乡工业污染转移特征及动因》,《技术经济》2012年第10期。
王岩松、梁流涛、梅艳:《农村工业结构时空演进及其环境污染效应评价——基于行业污染程度视角》,《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4期。
王勇、李建民:《环境规制强度衡量的主要方法、潜在问题及其修正》,《财经论丛》2015年第5期。
王占山、李云婷、陈添等:《2013年北京市PM2.5的时空分布》,《地理学报》2015年第1期。
魏后凯:《对中国乡村工业化问题的探讨》,《经济学家》1994年第5期。
魏后凯、王颂吉:《中国“过度去工业化”现象剖析与理论反思》,《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1期。
魏文秀:《河北省霾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气象》2010年第3期。
温铁军:《乡镇企业资产的来源及其改制中的相关原则》,《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吴兑:《近十年中国灰霾天气研究综述》,《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第2期。
吴兑、陈慧忠、吴蒙等:《三种霾日统计方法的比较分析——以环首都圈京津冀晋为例》,《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第3期。
吴兑、廖碧婷、吴蒙等:《环首都圈霾和雾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典型个例的近地层输送条件》,《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
吴兑、吴晓京、李菲等:《1951—2005年中国大陆霾的时空变化》,《气象学报》2010年第5期。
吴舜泽、孙宁、卢然等:《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实施进展与经验分析》,《中国环境管理》2015年第1期。
吴晓青:《污染农村影响“美丽乡村”建设》,《西部大开发》2012年第11期。
吴雁、王荣英、李江波等:《1960—2013年河北省灰霾天气变化特征》,《干旱气象》2017年第3期。
夏友富:《外商投资中国污染密集产业现状、后果及其对策研究》,《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
徐俊忠:《探索基于中国国情的组织化农治战略——毛泽东农治思想与实践探索再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年第1期。
薛文博、武卫玲、王金南等:《中国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年第4期。
杨畅:《乡镇工业园区土地资源二次开发的实证研究——以上海55家乡镇工业园区为例》,《上海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
杨复沫、贺克斌、马永亮等:《北京PM2.5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PM10、TSP的关系》,《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第6期。
杨帅、温铁军:《经济波动、财税体制变迁与土地资源资本化——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圈地”相关问题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10年第4期。
叶东升、浦爱军、乔光兵等:《江苏省沭阳县乡镇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师》2017年第8期。
于建华、虞统、魏强等:《北京地区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环境科学研究》2004年第1期。
于娜、魏永杰、胡敏等:《北京城区和郊区大气细粒子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
曾贤刚:《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与“污染避难所”假说——基于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11期。
张成、于同申、郭路:《环境规制影响了中国工业的生产率吗——基于DEA与协整分析的实证检验》,《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3期。
张可云、傅帅雄、张文彬:《产业结构差异下各省份环境规治强度量化研究》,《江淮论坛》2009年第6期。
张力军:《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 让人民群众远离污染危害——在2011年环保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环境保护》2011年第8期。
张立:《城镇化新形势下的城乡(人口)划分标准探讨》,《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第2期。
张沛、段瀚、蔡春杰、杨甜:《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及规划策略研究——以陕西蒲城工业集中区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16年第8期。
张秋蕾:《国务院九部门联合召开2012年全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中国环境科学》2012年第4期。
张世秋、万薇、何平:《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管理的合作机制与政策讨论》,《中国环境管理》2015年第2期。
张小曳、孙俊英、王亚强等:《我国雾—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科学通报》2013年第13期。
张晓:《中国水污染趋势与治理制度》,《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10期。
张学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吗?》,《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张友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作为》,《红旗文稿》2019年第5期。
赵红:《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经济管理》2007年第21期。
赵普生、徐晓峰、孟伟等:《京津冀区域霾天气特征》,《中国环境科学》2012年第1期。
赵祥、谭锐:《土地财政与我国城市“去工业化”》,《江汉论坛》2016年第1期。
赵妤希、陈义珍、杨欣等:《北京市中心城区PM2.5长期变化趋势和特征》,《生态环境学报》2016年第9期。
赵玉民、朱方明、贺立龙:《环境规制的界定、分类与演进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6期。
折晓叶、陈婴婴:《超级村庄的基本特征及“中间形态”》,《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6期。
郑艳婷、刘盛和、陈田:《试论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特征——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地理研究》2003年第6期。
郑易生:《环境污染转移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2期。
支兆华:《乡镇企业改制的另一种解释》,《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续)》,《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1995年第3期。
中新社:《从严审核省级以下开发区四项要求必须达到》,《城市规划通讯》2004年第17期。
钟宁桦:《农村工业还能走多远》,《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周冰、谭庆刚:《社区性组织与过渡性制度安排——中国乡镇企业的制度属性探讨》,《南开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周飞舟:《生财有道:土地开发和转让中的政府和农民》,《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
周健民:《我国耕地资源保护与地力提升》,《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年第2期。
周其仁、胡庄君:《中国乡镇工业企业的资产形成、营运特征及其宏观效应——对10省大型乡镇工业企业抽样调查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
周伟林、周雨潇、柯淑强:《基于开发区形成、发展、转型内在逻辑的综述》,《城市发展研究》2017年第1期。
周一星、史育龙:《建立中国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地理学报》1995年第4期。
朱爱娟:《关于加快欠发达地区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的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第3期。
朱先磊、张远航、曾立民等:《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研究》,《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第5期。
国家环境保护局、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公报》。
寇江泽:《零容忍整治“散乱污”》,《人民日报》2017年7月29日第9版。
李维:《专访吴舜泽:新型城镇化要坚守环境底线》,《中国环境报》2014年8月25日第6版。
邢飞龙:《强化督查催生发展新动能》,《中国环境报》2017年10月12日第1版。
姜长云:《体制转型时期的乡镇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孙洪慧:《洪泽区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硕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17年。
Becker,R.and V.Henderson,“Effects of Air Quality Regulations on Polluting Industries”,,Vol.108,No.2,2000.
Berman,E.and L.T.M.Bui,“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Oil Refineries”,,Vol.83,No.3,2001.
Chan,C.Y.,Xu,X.D.,Li,Y.S.et al.,“Characteristics of Vertical Profiles andSources of PM2.5,PM10 and Carbonaceous Aerosols in Beijing”,,Vol.39,2005.
Chang,Chun and Wang,Yijiang,“The Nature of the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Vol.19,1994.
Che,Jiahua,and QianYingyi,“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Community Government,and Corporate Governance:Understanding China's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s”,,,,Vol.14,No.1,1998.
Chen,Y.,Schleicher N.Chen,Y.et al.,“The Influence of Governmental Mitigation Measures on Conta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M2.5 in Beijing”,. .Vol.490,2014.
Copeland,B.R.and M.S.Taylor,“Trade,Growth,and the Environment”,,Vol.42,No.1,2004.
Duan F K,He K B,Ma Y L,et al.,“Concentration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M2.5 in Beijing,China:2001-2002”,,Vol.355,2006.
Grossman,G.and Alan Krueger,“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o.3914,1991.
G.Michael,“The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Industrial Activity:Evidence from the 1970 and 1977 Clean Air Act Amendments and the Census of Manufactures”,,Vol.110,No.6,2002.
He,K.,Yang F.,Ma Y.,et al.,“The Characteristics of PM2.5 in Beijing,China”,,Vol.35,2001.
Jaffe,A.B.,K.Palmer,“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novation:a Panel Data Study”,,Vol.79,No.4,1997.
Levinson,A.S.Taylor,“Unmasking the Pollution Haven Effect”,,Vol.49,No.1,2008.
List,J.A.and C.Y.Co.,“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Vol.40,No.1,2000.
Low,P.and A.Yeats,“Do ‘Dirty’ Industries Migrate?“in Patrick Low,ed. .Washington,DC:,No.159,1992.
Lv Baolei,Zhang Bin,Bai Yuqi,“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PM2.5 in Beijing and Its Sources from 2000 to 2012”,,Vol.124,Part B,2016.
Mani,M and D.Wheeler,“In Search of Pollution Havens?Dirty Industry Migra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No.16,1997.
McGee,T.G.,“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s in Asia:Expanding a Hypothesis”,In:N.Ginsburg,B.Koppel and T.G.McGee(eds.).:,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1.
Michael G.,“The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Industrial Activity:Evidence from the 1970 and 1977 Clean Air Act Amendments and the Census of Manufactures”,,Vol.110,No.6,2002.
Panayotou,T.,“Empirical Tests and Policy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Working Paper WP238,Technology and Employment Programme(Geneva: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1993.
Pei L,Yan Z,Sun Z,et al.,“Increasing Persistent Haze in Beijing:Potential Impacts ofWeakening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s Associated with Northwestern Pacif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Trends”,...,Vol.18,2018.
Pethig,R.,“Pollution,Welfare,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Vol.2,No.3,1976.
Porter,M.E and C.van der Linde,“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Vol.9,No.4,1995.
Quan J.,Zhang Q.,He H.et al.,“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Fog And Haze in North China Plain(NCP)”,...,No.11,2011.
Siebert,H.,“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Vol.30,No.4,1977.
Tiebout,C.,“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Vol.64,No.5,1956.
Tobey,J.A.,“The Effects of Domestic Environmental Policies on Patterns of World Trade:An Empirical Test”,,Vol.43,No.2,1990.
U.S.Dept.of Commerce,Bureau of the Census., 1970.Kraus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1989.
van Donkelaar,A.,R.V Martin,M.Brauer.et al.,“Global Estimates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using a Combined Geophysical-Statistical Method with Information from Satellites,Models,and Monitors”,..,Vol.50,No.7,2016.
Vernon Henderson,“Effects of Air Quality Regulation”,,Vol.86,No.4,1996.
Winchester J W,Lü Weixiu,Ren Lixin,et al.,“Fine and Coarse Aerosol Composition from a Rural Area in North China”,,Vol.15,No.6,1981.
Yang F,Tan J,Zhao Q,et al.,“Characteristics of PM2.5 Speciation in Representative Megacities and across China”,...,Vol.11,2011.
Yohe,G.W.,“The Backward Incidence of Pollution Control-Some Comparative Statics in General Equilibrium”,,Vol.6,No.3,1979.
Zhang,R.,Jing,J.,Tao,J.et al.,“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2.5 in Beijing:Seasonal Perspective”,.. .,Vol.13,2013.
Zhao,X.,Zhang X.,Xu X.,et al.,“Seasonal and Diurnal Variations ofAmbient PM2.5 Concentr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s in Beijing”..,Vol.43,2009.
Zheng,M.,Salmon L.G.,Schauer J.J.et al.,“Seasonal Trends in PM2.5 Source Contributions in Beijing,China”,.,Vol.39,2005.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