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中华书局影印1965年版。
高明、涂白奎:《古文字类编》(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刘钊等:《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影印1985年版。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说文解字》(电子版)。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1997年版。
(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
(唐)颜元孙:《干禄字书》,小学汇函本。
(唐)张参:《五经文字》,小学汇函本。
(唐)唐玄度:《新加九经字样》,小学汇函本。
(宋)陈彭年:《钜宋广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宋)司马光等:《类篇》,中华书局1984年版。
(明)梅膺祚:《字汇》,四库全书本。
(明)张自烈:《正字通》,四库全书本。
(清)顾蔼吉:《隶辨》,康熙五十七年项玉渊堂刊本,中华书局影印1986年版。
《康熙字典》(同文书局原版),中华书局影印1958年版。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建国以来文字改革工作编年记事》,文字改革出版社1985年版。
《语言文字规范手册》,语文出版社2006年第4版。
《信息时代汉字规范的新发展——文献资料集〈通用规范汉字表〉》,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通用规范汉字表使用手册》,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年版。
蔡新中、何华珍主编:《汉字书同文研究》第五辑(电子版)。
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董琨:《中国汉字源流》,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董琨:《述学集》,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冯寿忠主编:《汉字书同文研究》第三辑(电子版)。
高更生:《现行汉字规范问题》,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国家语委:《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国家语委汉字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语文出版社1988年版。
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黄德宽、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黄德宽主编:《古文字谱系疏证》,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黄翊主编:《繁简并用 相映成辉——两岸汉字使用情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中华书局2014年版。
季旭升:《说文新证》,艺文印书馆2002年版。
蒋善国:《汉字形体学》,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版。
蒋善国:《汉字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李禄兴主编:《汉字书同文研究》第四辑(电子版)。
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1—12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李学勤主编:《字源》(上中下),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李荣:《文字问题》,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李宇明主编:《汉字规范百家谈》,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厉兵主编:《汉字字形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版。
李孝定:《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
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刘复、李家瑞:《宋元以来俗字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社1930年版。
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中华书局2015年版。
戚桐欣:《汉字书同文研究》第二辑(电子版)。
齐冲天:《书法文字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沈克成主编:《汉字书同文研究》第一辑(电子版)。
沈克成:《书同文——现代汉字论稿》,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年版。
史定国主编:《简化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苏培成:《汉字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字典》,中信出版社1996年版。
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书海出版社2001年版。
台湾地区教育管理部门研订公布:《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正中书局1982年版。
台湾地区“教育管理部门”印:《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正中书局1982年版。
台湾地区“教育管理部门”编印,《“国字”标准字体》(教师手册),文芳印刷事务有限公司1994年版。
万业馨:《实用汉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
王宁:《〈说文解字〉与汉字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王宁:《汉字学概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王宁主编:《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王立军:《宋代雕版楷书构形系统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王敏、陈双新:《〈通用规范汉字表〉七十问》,语文出版社2016年版。
[新加坡]谢世涯:《新中日简体字研究》,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许嘉璐:《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外语教研出版社1996年版。
曾荣汾:《字样学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
张书岩、王铁昆、李青梅等:《简化字溯源》,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标准行书范本》,台湾书店1978年版。
周胜鸿、陈明然主编:《汉字书同文研究》第六辑(电子版)。
周胜鸿主编:《汉字书同文研究》第七辑(电子版)。
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文字改革出版社1961年版。
周有光:《新语文的建设》,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
左民安:《细说汉字》,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
曹乃木:《对〈GB 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笔形规范原则〉的意见》,(未刊稿)。
陈双新、张素格:《大陆与台湾CJK汉字字形比较与研究》,《中国文字学报》第3辑,2010年11月。
程荣:《两岸三地汉字字形词探讨》,《中国语文》2014年第1期。
董琨:《电脑时代汉字的教学和应用》,《中国文字学报》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董琨:《汉字形体统一问题之管见》,《述学集》,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范利:《从汉字形体演变史看现代简化改革》,《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8期。
费锦昌:《汉字简化面面观》,《语文建设》1991年第3期。
费锦昌:《海峡两岸现行汉字字形对比研究》,《语言文字应用》1993年第1期。
费锦昌:《现代汉字笔画规范刍议》,《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第2期。
费锦昌、徐莉莉:《规范汉字印刷宋体字形标准化研究报告》,《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3期。
费锦昌、徐莉莉:《规范汉字印刷宋体字形的标准化》,厉兵主编《汉字字形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费锦昌、徐莉莉:《汉字规范的换位思考》,《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80期,2005年。
费锦昌、徐莉莉:《简繁字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文字学报》第3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冯寿忠:《“非对称繁简字”对照表》,《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53期,1997年。
冯寿忠:《关于统一两岸四地汉字字形的几点设想》,《汉字书同文研究》2005年第6辑。
冯霞:《繁简字自行转换中模糊消解的非统计方法》,《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87期,2007年。
傅永和:《汉字字形点阵》,《语文建设》1989年第3期。
傅永和:《汉字点阵系列标准的研制》,《语文建设》1991年第1期。
傅永和:《谈规范汉字》,《语文建设》1991年第10期。
傅永和:《汉字的部件》,《语文建设》1991年第12期。
傅永和:《汉字的笔画》,《语文建设》1992年第1期。
傅永和:《汉字部件出现的结构部位》,《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2期。
傅永和:《浅析四种印刷字体》,《语文建设》1993年第5期。
高更生:《海峡两岸汉字笔顺的规范》,《语文建设》1999年第3期。
高更生:《汉字笔顺应执行统一的标准》,《语文建设》1992年第10期。
高更生:《字形规范化的重要依据》,《语文建设》1993年第11期。
龚嘉镇:《两岸用字的异同与21世纪的“书同文”》,《中国文字研究》2004年第5辑。
规范研制组:《关于研制〈汉字部件规范〉的若干问题》,《计算机世界》1998年4月27日。
《GB 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笔形规范原则》(征求意见稿),《语文建设》2000年第8期。
胡百华:《“一繁对多简”究竟有几组?》,《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90期,2008年。
胡明亮:《汉字的简化与拼音化》,《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40期,1993年。
胡双宝:《海峡两岸用字异同议》,《汉字文化》1993年第3期。
胡双宝:《繁简异体字转换模糊消解方法补苴》,《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88期,2007年。
黄德宽:《论汉字规范的现实基础及路径选择》,《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4期。
黄盛璋:《试论战国秦汉铭刻中从“酉”诸奇字及其相关问题》,《古文字研究》第10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黄锡全:《甲骨文“”字试探》,《古文字研究》第6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黄静吟:《论两岸文字标准化之“字体”与“笔顺”评析——由古文字观点来探讨》,《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2008年12月第2期。
君雅、陆羽:《台湾当局语言政策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1期。
赖国容:《解决繁简字自动转换——具体建议与方案》,《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77期,2004年。
李长仁、阿龙:《使用简化字符合汉字发展趋势》,《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4期。
李国英:《楷体部分未识字考》,《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2期。
李国英:《简论类推简化》,《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4期。
李国英:《异体字的定义与类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李国英、周晓文:《汉字整理工作的现状与任务》,《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李国英、周晓文:《字料库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李义琳、林仲湘、利来友:《古籍整理用字中的“新旧字形”问题》,《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李义琳、林仲湘、利来友:《现代汉字的新旧字形问题》,《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第3期。
李义琳、林仲湘:《也谈新旧字形和语文辞书字形规范》,《语文建设》1997年第4期。
李义琳、林仲湘:《〈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字形处理》,《语文建设》1997年第5期。
李运富:《汉字形体的演变与整理规范》,《语文建设》1997年第3期。
李运富:《关于“异体字”的几个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1期。
李运富:《论汉字结构的演变》,《河北大学学报》(哲会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利来友:《海峡两岸现行汉字字形出现差异之原因》,厉兵主编《汉字字形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连登岗:《汉字字形系统与印刷字形规范》,厉兵主编《汉字字形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林允富:《祖国统一繁简字统一》,《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林允富:《“书同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林仲湘、利来友:《“新旧字形”纵横谈》,《语文现代化论丛》1997年第3辑。
林志强:《汉字行废现象琐议》,《中国文字学报》第3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赵小刚:《试说现行简化字与历代简化字的关系》《中国文字学报》第3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刘蕴璇:《从“悞悮”、“誤误”谈语文辞书的字形规范》,《语文建设》1996年第12期。
刘宗汉:《释七、甲》,《古文字研究》第4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
吕永进:《现代汉字左声右形结构析得》,《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2期。
吕永进:《现代汉字部件异称例析——兼谈汉子部件名称的规范》,《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吕永进:《印刷通用汉字字形问题例析》,厉兵主编《汉字字形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吕永进:《关于“非对称繁简字”讨论中一些问题的思考》,《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84期,2006年。
骆毅:《台湾〈标准行书范本〉出版10周年》,《语文建设》1990年第6期。
马恕凤:《海峡两岸的“书同文”和“规范汉字”》,《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第3期。
聂鸿音:《从文字发展史看汉字的现状与前途》,《语文建设》1993年第5期。
聂鸿音:《评“文字的发展趋势不是简化”》,《语文建设》1993年第10期。
彭小明:《海峡两岸语言文字异同初析》,《语文建设》1989年第2期。
齐元涛:《汉字发展中的跨结构变化》,《中国语文》2011年第2期。
裘锡圭:《释“求”》,《古文字研究》第15辑,中华书局1986年版。
仇志群:《台湾语文现状的初步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4期。
仇志群:《台湾推行国语的历史和现状》,《台湾研究》1994年第4期。
仇志群:《汉字简化问题在台湾》,《语文建设》1995年第5期。
仇志群:《台湾五十年来语文规范化述略》,《语文建设》1996年第9期。
邵文利:《试论〈规范汉字表〉整理异体字的原则与方法》,《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邵文利:《〈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前410组字的测查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4期。
施正宇:《繁体字现象面面观》,《语文建设》1993年第10期。
苏培成:《〈规范汉字表〉的研制》,《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2期。
苏培成:《汉字字形规范的理论和实践》,《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2期。
苏培成:《简化字与繁体字的转换》,《语文研究》1993年第1期。
苏培成:《汉字的部件拆分》,《语文建设》1997年第3期。
苏培成:《面向21世纪的中国语文现代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苏培成:《评“汉字改革的屡战屡败论”》,《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74期,2003年。
苏培成:《简化字杂谈》,《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85期,2006年。
苏培成:《再论〈规范汉字表〉的研制》,《中国语文》2006年第3期。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的学科建设》,《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2期。
苏培成:《有关现代汉字的三个问题》,《中国文字学报》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苏培成:《汉字进入了简化字时代》,《语言文字周报》第1311号2009年4月8日,第4版。
孙剑艺:《评“识繁写简”》,《语文建设》1992年第2期。
孙剑艺:《论祖国书同文的基础》,《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44期,1994年。
孙剑艺:《论海峡两岸汉字的现状与前景》,《山东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孙剑艺:《谈汉字繁简与书同文》,《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48期,1995年。
汤余惠:《关于字的再探讨》,《古文字研究》第17辑,中华书局1989年版。
唐兰:《略论西周微氏家族窖藏铜器群的重要意义》,《文物》1978年第3期。
唐松波:《共同汉字、简化字和繁体字》,《汉字文化》1998年第1期。
唐钰明:《、又考辨》,《古文字研究》第19辑,中华书局1992年版。
王恒杰:《“耒”“力”一器考》,《古文字研究》第17辑,中华书局1989年版。
王立军:《汉字构形分析的科学原则与汉字文化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王立军:《宋代社会文化对汉字发展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王立军:《楷书书写中的力学原则》,《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王立军:《有关汉字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王立军:《雕版印刷对宋代汉字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王立军:《谈雕版印刷对印刷体的影响》,《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4期。
王立军:《汉字形体变异与构形理据的相互影响》,《语言研究》2004年第3期。
王立军:《从无序到有序 既对立又统一》,《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王立军:《汉字的自然发展规律与人为规范》,《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2期。
王宁:《汉字的优化与简化》,《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王宁:《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王宁:《论汉字简化的必然趋势及其优化的原则》,《语文建设》1991年第2期。
王宁:《汉字与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6期。
王宁:《再论汉字简化的优化原则》,《语文建设》1992年第2期。
王宁:《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语文建设》1997年第3期。
王宁、陈一凡:《谈从理与从形拆分原则》,《计算机世界》1998年4月27日。
王宁:《系统论与汉字构形学的创建》,《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王宁:《汉字的优化与繁简字》,史定国主编《简化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王宁:《论汉字规范的社会性与科学性》,《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王宁:《再论汉字规范的社会性与科学性》,《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4期。
王宁:《谈〈规范汉字表〉的制定与应用》,《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2期。
王宁:《汉字研究的新时代》,《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第3期。
王宁:《从汉字改革史看汉字规范和“简繁之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王铁琨:《发挥桥梁作用,促进合作研究》,《中国文字学报》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王初庆:《正体字面面观》,《中国文字学报》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汪贵海:《从“辶”的第二笔谈起》,《语文建设》2001年第4期。
汪贵海:《关于某些折笔的称谓问题》,《语文建设》2001年第7期。
魏励:《简化字与繁体字研究》,《海峡两岸现代汉语研究》,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邢红兵等:《对部件称说的建议》,《计算机世界》1998年4月27日。
徐光烈:《楷体和宋体的笔画差异》,《语文建设》1995年第10期。
徐莉莉:《“‘书同文’模式”断想》,《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78期,2004年。
徐中舒:《耒耜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语言文字编·文字卷一》2009年版。
许长安:《海峡两岸的语文建设》,《台湾研究集刊》1990年第2、3期。
许长安:《实事求是地评价简化字》,《语文研究》1991年第1期。
许长安:《海峡两岸用字比较》,《语文建设》1992年第1期。
许长安:《台湾“通用拼音”述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许长安:《台湾“标准字体”评介》,《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4期。
许长安:《海峡两岸笔顺规范比较》,《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5年第1期。
许长安:《台湾的语文政策及其论争》,《现代语文》2006年第4期。
许长安:《台湾的语文政策沿革及语文使用现状》,《现代语文》2007年第12期。
许风奇:《关于汉字笔顺的思考》,《语文建设》1995年第10期。
颜逸明:《海峡两岸统一用字的思考》,《语文建设》1991年第2期。
尹斌庸、罗圣豪:《台湾学生认读大陆规范简化字的测查报告》,《语文建设》1991年第8期。
于省吾:《释丯》,《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版。
于省吾:《释黾、》,《古文字研究》第7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
于省吾:《释两》,《古文字研究》第10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于省吾:《释能和以及从的字》,《古文字研究》第8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于省吾:《释从天从火从人的一些古文字》,《古文字研究》第15辑,中华书局1986年版。
易洪川:《折笔的研究与教学》,《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第4期。
易洪川:《汉语社会中识字社群的汉字字形思维例析》,《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1期。
游汝杰:《台湾与大陆华语文书面语的差异》,《语文建设》1992年第11期。
詹鄞鑫:《汉字改革的反思》,《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詹鄞鑫:《试论“非对称繁简字”》,《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82期,2005年。
詹鄞鑫:《汉字规范与汉字字形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2期。
张书岩:《研制〈规范汉字表〉的设想》,《语言文字运用》2002年第2期。
张书岩:《异体字问题再认识》,《中国文字学报》第3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张晓明:《二十世纪汉字字形结构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张万彬:《关于字形规范的几个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3期。
张学涛:《求同存异 统一观念——两岸文字使用现实的思考》,《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62期,2000年。
周庆生:《语言和谐思想刍议》,《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3期。
周有光:《拼音化漫谈》(一、二、三),《语文建设》1993年第2、3、4期。
周有光:《谈语文现代化》,《语文建设》1993年第10期。
周有光:《〈汉字简化方案〉的推行成果》,《语文建设》1989年第5期。
周胜鸿:《汉字“识繁写简”是必然趋势》,《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92期,2009年。
朱广祁:《海峡两岸的语文差异与统一》,《山东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张丹:《海峡两岸“书同文”刍议》,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4年。
罗菲:《海峡两岸微别字形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04年。
熊南京:《二战后台湾语文政策研究(1945—2006)》,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刘晓燕:《海峡两岸汉字字形统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7年。
梁春胜:《楷书部件演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9年。
孙建伟:《大陆和台湾字形规范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曹传梅:《海峡两岸四地汉字“书同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齐霄鹏:《ISO 10646楷书汉字异体字整理》,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3年。
黄艳萍:《两岸三地现行汉字字形研究与书同文》,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年。
徐宁:《海峡两岸宋体楷体字形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3年。
刘依婷:《大陆与台湾汉字字形对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5年。
韩若时:《海峡两岸印刷标准字形对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