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费孝通、吴晗等:《皇权与绅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顾炎武著、陈垣校注:《日知录》,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杨贞德:《自由与自治:梁启超政治思想中的“个人”》,《二十一世纪》2004年第84期。
[美]孔飞力:《封建、郡县、自治、立宪:晚清学者对中国政体的理解与倡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译室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7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张静:《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自治单位——问题与回顾》,《开放时代》2001年第9期。
孙立平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加]卜正民、傅尧乐编:《国家与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
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韩节村、陶学荣:《西方公共事务管理中政府“元治理”的内涵及其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美]珍妮特·登哈特、罗伯特·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郭于华:《解析共产主义文明及其转型——转型社会学论纲》,《二十一世纪》2015年第6期。
王名、贾西津:《中国非营利组织:定义、发展与政策建议》,会议论文:《2006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中国知网。
徐勇:《田野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金耀基:《香港的政治模式——行政吸纳政治》,《金耀基社会文选》,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版。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英]戴维·比瑟姆:《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美]理查德·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张静:《行政包干的组织基础》,《社会》2014年第6期。
邹谠(Tang Tsou):《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层面看》,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00年版。
[美]莱斯特·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角》,贾西津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吴礼财:《县乡关系:问题与调适——咸安的表述(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周黎安:《行政发包制》,《社会》2014年第6期。
赵树凯:《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狄金华:《中国农村田野研究的单位选择——兼论中国农村研究的分析范式》,《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6期。
郎友兴:《走向总体性治理:村政的现状与乡村治理的走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
王占阳:《新权威主义是必要的历史过渡》,《人民论坛》2014年3月上。
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的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孙柏瑛、邓顺平:《以执政党为核心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研究》,《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1期。
白钢:《中国基层治理的变革》,《民主与科学》2003年第6期。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胡振华、陈柳钦:《农村合作组织的政治学分析》,《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第9期。
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杨彦:《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法国远东学院、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会出版社1996年版,转引自刘朝晖《超越乡土社会:一个侨乡村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变迁》,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王春光:《迈向多元自主的乡村治理——社会结构转变带来的村治新问题及其化解》,《人民论坛》2015年6月5日。
[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王名:《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王思斌:《社会治理结构的进化与社会工作的服务型治理》,《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丘海雄、徐建平:《市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刘鹏:《三十年来海外学者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国家性及其争论述评》,《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陈家刚:《基层治理:转型发展的逻辑与路径》,《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2期。
[美]桑德斯:《社区论》,徐震译,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版。
[德]费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杜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吴文藻:《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刊于1935年《社会学研究》第66期,载《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1990年)》。
卢思聘:《直面矛盾,加强社会建设——专访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理论参考》2011年第3期。
[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郭于华:《克服社会恐惧症》,《社会学家茶座》2011年第2期。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贾西津:《转型成功依赖公民社会成长》,《炎黄春秋》2013年第6期。
王名、贾西津:《中国非营利组织定义、发展》,2015-08-04 10:10,来源:公益慈善论坛。
[美]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范玫芳:《“参与式治理研究”之现况与展望》,《人文与社会科学简讯》(台北)2008年第3期。
孙立平:《结构固化背景下的散射型愤怒》,《信睿》2011年第11期。
张雨林:《小城镇建设与城乡协调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
朱光磊等:《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陆学艺:《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朱力:《农民工阶层的特征与社会地位》,《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美]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陆益龙:《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美]安东尼·奥拉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朱海龙:《网络社会“组织化”与政治参与》,《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英]基思·福克斯:《政治社会学》,陈琦等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周庆智:《城镇化建设与基层治理体制转型》,《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5期。
周庆智:《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基层治理诸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张静:《通道变迁:个体与公共组织的关联》,《学海》2015年第1期。
[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之比较》,《自由与社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观察社1947年版。
梁治平:《从身份到契约:社会关系的革命——读梅因〈古代法〉随想》,《读书》1986年第6期。
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加]鲍德里奇:《文化中的亚文化和反文化》,载冯利、覃光广编《当代国外文化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英]马林诺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爱云:《试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身份社会的形成及其影响》,《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2期。
刘光人:《户口管理学》,中国检察出版社1992年版。
[英]托马斯·H.马歇尔等:《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马德普、[加]威尔·金里卡、葛荃、常士訚主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5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李培林:《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江西高校出版社2013年版。
费孝通:《从实求知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韩俊等:《中国农村改革(2002—2012)》,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版。
[美]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美]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李熠煜:《当代公民社会研究综述——兼论公民社会研究进路》,《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第2期。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美]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周军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郑杭生:《我国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参照系及其启示——一种中西比较视角》,《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陈建胜:《论托克维尔的“以社会制约权力”思想》,《海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杨春时:《民粹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粤海风》2014年第4期。
吴若增:《社会主义与民粹主义》,《炎黄春秋》2015年第5期。
许润章:《中国的法治主义:背景分析》,载许润章编《历史法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以]艾森斯塔特:《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汪卫华:《群众动员与动员式治理——中国国家治理风格的新视角》,《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5期。
程同顺、杨倩:《比较政治学视野中的民粹主义概念辨析》,《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林红:《西方视野下的民粹主义》,《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年第12期。
Robert S.Jansen:《民粹动员:一种研究民粹主义的新方法》,《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董经胜:《拉美研究中的民众主义:概念含义的演变》,《史学月刊》2004年第1期。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徐迅:《解构民族主义:权力、社会运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载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的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胡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胡适文集》第11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晏智杰:《正确认识“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第一财经日报》2016年10月28日。
[英]保罗·塔格特:《民粹主义》,袁明旭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俞可平:《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1期。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张静:《中国社会治理:演变与危机》,《金融时报》2016年9月1日。
王锡锌:《利益组织化、公众参与和个体权利保障》,《东方法学》2008年第4期。
[德]哈贝马斯:《欧洲民族国家》,载《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许纪霖:《反西方主义与民族主义》,载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发达社会的文化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邓正来、杰弗里·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美]戴维·赫尔德:《民主:一种双向进程——国家权力重塑与市民社会的重构》,载于邓正来、杰弗里·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周安平:《社会自治与国家公权》,《法学》2002年第10期。
刘建军:《和而不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三重属性》,《复旦学报》2014年第3期。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崔智友:《中国村民自治的法学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王颖、折晓叶、孙炳耀:《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
时宪民:《体制的突破——北京市西城区个体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赵树凯:《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张静:《中国治理尚无“模式”可言》,共识网2014-11-03,来源FT中文网。
沈清泉:《地方自治观念与系统》,(上海)地方自治月刊编辑委员会编《地方自治》第一卷第一期,民国三十六年一月。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读书》1996年第5期。
邓正来:《社会秩序规则二元观——哈耶克法律理论的研究》,《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第2卷第2辑。
邓正来:《自由与秩序》,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张静:《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为何失效?》,《文化纵横》2016年10月刊。
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美]W.古德:《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费孝通:《中国绅士》,惠海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秦晖《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载于《传统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张静:《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3期。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马士:《中国行会考》,载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上册),中华书局1995年版。
梁启超:《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周保明:《清代地方吏役制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
赵世瑜:《吏与中国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日]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清朝文献通考》卷21《职役、乡治》。
戴兆佳:《天台治略》卷1。
《朱批奏折》,《内政》,《保警》,乾隆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方观承奏。
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
[美]费正清:《费正清论中国》,台北正中书局1995年版。
叶适:《水心别集》卷一四《吏胥》,《叶适集》第三册,刘公纯、王孝鱼、李哲夫点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
《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阎书钦:《亦学亦政:民国时期关于政治学研究范式的论争——兼论民国政治学的学术谱系》,《武汉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张静:《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自治单位——问题与回顾》,《开放时代》2001年第9期。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民国时期社会调查资料汇编(全三十册)》,2013年。
马敏:《历史中被忽略的一页——20世纪初苏州的“市民社会”》,《东方》1996年第4期。
申端锋:《二十世纪中国村庄权力研究综述》,《学术界》2006年第4期。
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刘建军、马彦银:《从“官吏分途”到“群体三分”:中国地方治理的人事结构转换及其政治效应——对周雪光〈从“官吏分途”到“层级分流”:帝国逻辑下的中国官僚人事制度〉一文的一个补充》,《社会》2016年第1期。
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读书》1999年第9期。
荣敬本、崔之元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周庆智:《县政治理:权威、资源、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周庆智:《中国县级行政结构及其运行——对W县的社会学考察》,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张建斌:《略论唐代县级政权中的胥吏》,《理论月刊》2005年第9期。
Arnstein,Sherry R.,“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AIP,Vol.35,No.4,July 1969.
Nee,V & David Monzigo(ed.),State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China.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
Oi,J.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Unger,J.“Rich Men,Poor Men:the Making of New Classes in the Countryside”,in David Goodman & Beverley Hopper(ed.),China's Quiet Revolution:New Interactions Between State,1994.
V.Shue.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Victor Nee & David Stark,TimesItalic.Remaking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Socialism:China and Eastern Europe.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Marc Blecher,Vivienne Shue.Tethered Deer:Government and Economy in a Chinese Coun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Edward Shiles,The Torment of Secracy:The Background and Consequences of American Security Policies.Glencoe,IL:Free Press,1956.
Kornhauser,William.The Politics of Mass Society.The Free Press of Glengoe,Illinois,1959.
George J.Gilboy and Eric Heginbotham,“The Latin Americanization of China?”Current History,Vol.103,issue 674(2004).
Carl J.Fredrich,ed.,Totalitarianism,University Library Edition,1964.
Jean Oi,Rural China Takes off: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Berkeley & 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Gordon Wite,“Prospects Civil Society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Xiaoshan City,”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No.29,1993.
Hayek,Law,Legislation and Liberty:Rules and Order(Ⅰ),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
Worsley,P.“The Concept of Populism”,in G.Ionescu and E.Gellner(eds),Populism:Its Meanings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1969.
Canovan,Margaret,“Trust the People! Populism and the Two Faces of Democracy”,Political Studies,XLVII,1999.
Taggart,Paul,Populism.Buckingham,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2000.
Kornhauser,W.,The Politics of Mass Society.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59.
Kitching,G.,Development and Underdevelopment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Populism,Nationalism and Industrialization,rev.edn.London:Routledge,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