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ing from the severe supply and demand relationship of China's land resources, this book deeply studies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ility to guarantee land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s a mechanism framework for the effective supply and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land resourc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main ways of effective supply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and the mechanism system of effective supply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wa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Based on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global mineral resources situatio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China's mineral resources was studied, and the effective supply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mechanism of mineral resources wa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 mechanism, overseas mine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mechanism, efficient utilization mechanism of mineral resources, and non-traditional mine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mechanism. Finall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land resources security models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of typical countries is carried out, and on the basis of drawing on their useful experience,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policy systems for the effective supply and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are proposed.(AI翻译)
曲福田:(著)
曲福田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土地经济与资源管理、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与农村发展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和政策咨询工作。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欧盟国际合作项目和中荷战略科学联盟等,在Land Use Policy、China Economic Review,Agricultural System、《管理世界》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1]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奥利弗·E.威廉姆森:《治理机制》,王健、方世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白明:《从进口原油、铁矿石和铜的贸易看中国如何取得国际定价权》,《中国物价》2006年第3期。
[4]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土地问题课题组:《城市化背景下土地产权的实施和保护》,《管理世界》2007年第12期。
[5]卜善祥:《非传统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8年第12期。
[6]蔡银莺、张安录:《耕地资源流失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5期。
[7]曹爱红、韩伯棠、齐安甜:《中国资源税改革的政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6期。
[8]曹博谦:《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9]曹俐、吴方卫:《巴西支持生物燃料乙醇发展的经验借鉴》,《经济纵横》2011年第7期。
[10]曹俐、吴方卫:《中美生物燃料乙醇补贴政策比较研究》,《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12期。
[11]曹明、魏晓平:《试论矿产资源有效开发的本质内涵与市场机制完善》,《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年第2期。
[12]曹清华:《矿产勘查开发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2月19日。
[13]曹献珍:《国外绿色矿业建设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矿产保护与利用》2011年第5—6期。
[14]曹银贵、袁春、王静等:《1997—2005年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度变化与影响因子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第3期。
[15]车长波、袁际华:《世界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及方向》,《天然气工业》2011年第1期。
[16]陈安宁:《我国农业投入与粮食安全》,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2001年。
[17]陈百明、周小萍:《中国粮食自给率与耕地资源安全底线的探讨》,《经济地理》2005年第2期。
[18]陈春、冯长春:《中国建设用地增长驱动力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10期。
[19]陈从喜、曹苏扬、王静波:《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发展循环经济》,《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第7S1期。
[20]陈国壮:《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及展望》,《发展研究》2014年第11期。
[21]陈海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土地集约利用机理研究——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2]陈怀满、郑春荣等:《中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AMBIO》1999年第3期。
[23]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24]陈甲斌:《“走出去”获取份额矿产品需建立矿业财政政策体系》,《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3月24日。
[25]陈甲斌:《发达国家资源安全供应模式及其借鉴意义》,《天然气经济》2006年第2期。
[26]陈甲斌:《铅锌产业链结构状况及海外资源战略》,《地质学刊》2009年第1期。
[27]陈甲斌:《谈如何提升大宗矿产品贸易定价话语权》,《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第13期。
[28]陈甲斌:《我国矿业“走出去”风险勘探问题分析与建议》,《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年第6期。
[29]陈甲斌:《要不失时机鼓励矿业“走出去”》,《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2月24日。
[30]陈甲斌:《资源进口战略负面影响分析与建议》,《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3年第2期。
[31]陈甲斌、许敬华:《国内外铁矿石市场形势分析》,《江苏地质》2007年第2期。
[32]陈劲松:《2010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11年展望》,《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2期。
[33]陈俊楠、干飞:《我国矿业参与国际竞争面临的形势,挑战与对策》,《资源与产业》2012年第3期。
[34]陈利根、龙开胜:《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07年第4期。
[35]陈柳钦:《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动态》,《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36]陈民琼:《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南方国土资源》2007年第5期。
[37]陈其慎、王安建、王高尚:《矿产资源需求驱动因素及全球矿业走势分析》,《中国矿业》2011年第1期。
[38]陈前恒、张黎华、王金晶:《农业“走出去”:现状、问题与对策》,《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2期。
[39]陈锡文:《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与“三农”面临的挑战》,《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期。
[40]陈昱:《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挖掘分析与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41]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成金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矿产资源消耗现状与反思》,《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43]成金华、陈军、段平忠:《中国近十五年来非可再生资源有效供给水平评价》,《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11期。
[44]成升奎、谷树忠、王礼茂等:《中国资源安全报告(2002)》,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5]成舜、白冰冰:《包头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宏观评价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46]崔娜:《矿产资源开发补偿税费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7]崔熙琳:《中国矿业成为全球矿业经济主要驱动力》,《资源导刊》2012年第1期。
[48]崔艳、张继东、白中科:《浅析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费用构成》,《资源与产业》2009年第6期。
[49]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50]单爱军、孙先明、于斌:《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促进政策对我国的启示》,《农机化研究》2007年第4期。
[51]但承龙、王群:《西方国家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比较》,《中国土地科学》2002年第1期。
[52]党青:《基于GIS的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53]邓祥征、黄季焜、Scott Rozelle:《中国耕地变化及其对生物生产力的影响》,《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5期。
[54]段昌群、杨雪清等:《生态约束与生态支撑: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关系互动的案例分析》,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5]《佛山关于贯彻省政府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http://wenku.baidu.cn。
[56]范辉、王立、周晋:《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物元模型的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比研究》,《水土保持通报》2012年第3期。
[57]方敏、刘玉霞:《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分析与对策建议》,《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年第2期。
[58]费明明、赵鹏大、陶春:《中美战略石油储备的比较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2期。
[59]丰雷、郭惠宁、王静等:《1999—2008年中国土地资源经济安全评价》,《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第7期。
[60]封志明、杨艳昭、张晶:《中国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从分县到全国》,《自然资源学报》2008年第5期。
[61]冯春萍:《日本石油储备模式研究》,《现代日本经济》2004年第1期。
[62]冯科、吴次芳、刘勇:《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研究——以PSR与主成分分析的视角》,《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2期。
[63]冯启高、毛罕平:《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农机化研究》2010年第2期。
[64]冯天龙:《中国矿企海外资源并购风险探析》,《有色矿冶》2011年第1期。
[65]付丽:《我国资源税改革问题研究》,《林业经济》2012年第5期。
[66]付英、陈尚平等:《矿产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地质出版社1994年版。
[67]付英、袁国华、王永生:《让幸福的阳光照耀每一支野外地质勘探队——冀、豫、黔、渝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调研报告》,《国土资源经济参考》2012年第8期。
[68]傅超、郑娟尔等:《建国以来我国耕地数量变化的历史考察与启示》,《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第6期。
[69]傅瑛、田立新:《江苏能源消费Logistic模型的统计检验估计法及预测》,《江苏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70]高圣平、刘守英:《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现实与法律困境》,《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
[71]耿林、张志:《我国非传统矿产资源的发展研究方向及建议》,《中国矿业》2006年第12期。
[72]谷树忠、姚予龙、沈镭等:《资源安全及其基本属性与研究框架》,《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第3期。
[73]谷晓坤、陈百明、代兵:《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驱动力与模式——以浙江省嵊州市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第5期。
[74]官春云:《农业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版。
[75]郭东红:《日本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73—77期。
[76]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77]郭敏、胡四春、刘新海:《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实现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矿产保护与利用》2007年第3期。
[78]郭敏、卢业授、贾志红等:《我国大宗尾矿废石资源化对策研究》,《中国矿业》2009年第4期。
[79]郭熙保、周军:《发展经济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80]国土资源部代表团:《科学规划为“人多地少”解压》,《中国土地》2007年第9期。
[8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管理世界》2007年第7期。
[8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2003年。
[83]H.钱纳里、S.鲁滨逊、M.塞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84]韩海青、苏迅:《建立完善土地和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年第3期。
[85]韩劲、雷霆、吴文盛:《矿产资源价值的构成及其实现》,《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86]韩琪:《对中国农业对外投资规模状况的分析与思考》,《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10期。
[87]郝美英、赵军伟、张克仁:《节约利用矿产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矿产保护与利用》2009年第3期。
[88]何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潜力评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9]何芳、魏静:《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国土地》2001年第3期。
[90]何金祥:《爱尔兰矿业投资环境》,《国土资源情报》2014年第8期。
[91]何贤杰:《资源核算的初步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0年第11期。
[92]何贤杰、余浩科、刘斌:《矿产资源管理通论》,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版。
[93]何晓伟、郑宏凯:《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经验及借鉴》,《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第12期。
[94]贺一梅、杨子生:《基于粮食安全的区域人均粮食需求量分析》,《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第7期。
[95]侯大伟、杨玉华:《土地过度开发挑战承载极限成各级城市普遍现象》,《经济参考报》2010年1月11日。
[96]侯万荣、李体刚、赵淑华等:《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采矿技术》2006年第3期。
[97]胡爱斌:《做好跨文化管理实现和谐性并购——中色集团成功接管卢安夏铜矿管理经验谈》,《世界有色金属》2011年第10期。
[98]胡萌:《再论我国能源强度降低问题》,《统计研究》2006年第3期。
[99]胡小平、潘憨:《我国矿产资源勘查面临的形势与对策建议》,《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年第4期。
[100]华桂宏:《有效供给与经济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1]华强:《重庆户改跃进隐忧,地票交易过程不透明》,http://gov.finance.sina.com.cn/chanquan/2012-03-28/117900.html。
[102]黄宁生:《耕地面积减少的两种不同类型》,《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9期。
[103]黄宁生:《广东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初步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年第4期。
[104]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5]黄忠华、吴次芳、杜雪君:《我国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第2期。
[106]贾绍凤、张军岩:《日本城市化中的耕地变动与经验》,《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1期。
[107]贾生华、张娟锋:《土地资源配置体制中的灰色土地市场分析》,《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3期。
[108]贾文龙:《我国开展矿产资源领域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及设想》,《中国矿业》2010年第6期。
[109]贾文龙、陈甲斌、胡德文:《2009年度全国主要矿产品供需形势分析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11年版。
[110]贾治邦:《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努力实现林业发展宏伟目标》,《林业经济》2010年第1期。
[111]江立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及潜力预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12]姜国峰:《“走出去”——海外开发实践》,《世界有色金属》2009年第2期。
[113]姜文来:《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保障》,《世界环境》2008年第4期。
[114]姜雅:《我国矿业企业境外并购现状及思考》,《国土资源情报》2009年第10期。
[115]姜异华:《日本节约能源的成效、经验及启示》,《特区经济》2007年第10期。
[116]蒋凯琦、郭朝晖、肖细元:《中国钒矿资源的区域分布与石煤中钒的提取工艺》,《湿法冶金》2010年第4期。
[117]蒋一军、罗明:《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整理》,《农业工程学报》2001年第4期。
[118]金丹:《国内外土地复垦政策法规比较与借鉴》,《中国土地科学》2009年第10期。
[119]金庆花、唐金荣、朱丽丽等:《国外政府加强矿产勘查的主要措施》,《地质通报》2009年第3期。
[120]金三林、米建国:《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基本构想》,《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1期。
[121]景晋秋:《基于矿产开发特殊性的收益分配机制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9期。
[122]蓝庆新:《近年来我国资源类企业海外并购问题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8期。
[123]郎一环、周萍、沈镭:《中国矿产资源节约利用的潜力分析》,《资源科学》2005年第6期。
[124]雷涯邻:《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现状与对策》,http://finance.sina.com.cn/economist/jing-jixueren/20060802/19202786570.shtml,2010。
[125]李炳轩:《韩国的能源战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1年。
[126]李昌友、田心元等:《查清权属及时变动——遂宁市土地开发整理权属调整的实践》,《中国土地》2002年第2期。
[127]李成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2008)——资源与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28]李春超:《央企“走出去”——中央企业开发利用海外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现状》,《中国有色金属》2007年第8期。
[129]李东坡、陈定贵:《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及其经营模式》,《中国土地科学》2001年第1期。
[130]李富莹:《加拿大矿业法律制度考察报告》,中国国土资源法律网,2006-06-16。
[131]李刚:《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铁矿企业税费改革探析》,《财会研究》2015年第2期。
[132]李工农、阮晓青、徐晨等:《经济预测与决策及其matlab实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3]李果仁:《发达国家建立石油储备的经验》,《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年第3期。
[134]李建华、唐荆元:《试论矿产地质勘查基本特点》,《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年第10期。
[135]李景刚、何春阳、史培军等:《近20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与驱动力》,《地理学报》2004年第3期。
[136]李静萍、谢邦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7]李凯、代丽华、韩爽:《产业生命周期与中国钢铁产业极值点》,《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138]李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与对策》,《现代矿业》2009年第6期。
[139]李莉莉:《大国博弈下我国自然资源进口战略研》,硕士学位论文,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140]李明月、韩桐魁:《论土地市场不同发展阶段的政府职能》,《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第6期。
[141]李楠、曾伟:《矿产资源海外投资安全机制研究》,《理论月刊》2010年第1期。
[142]李鹏蛟:《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143]李荣光、任文菡:《国外农业科技发展与推广的经验启示》,《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144]李睿璞、卢新海:《中国发展海外耕地投资的机遇与风险》,《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145]李士彬、姚志勇、强真等:《矿产勘查新机制的构建》,《中国矿业》2010年第10期。
[146]李淑杰、宋丹、刘兆顺等:《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区域效应分析——以吉林省中部开发区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期。
[147]李万亨、杨昌明等:《矿产经济与管理》,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8]李先德、罗鸣、马晓春:《世界主要国家生物燃料发展动态与政策法规》,《世界农业》2008年第9期。
[149]李效顺、曲福田、张绍良:《基于管理者认知调查下的土地指标配置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1期。
[150]李秀彬:《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3期。
[151]李秀彬:《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自然资源学报》1999年第10期。
[152]李因才:《检视全球矿产资源争夺战》,《今日国土》2010年第12期。
[153]李永乐、吴群:《中国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阶段性特征研究——协整分析及Granger因果检验》,《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期。
[154]李元:《集约利用土地,不断提高城市土地运营水平》,《中国土地》2003年第12期。
[155]李元:《生存与发展》,中国大地出版社1997年版。
[156]李元龙、陆文聪:《国外生物燃料发展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第5期。
[157]李真贤:《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4年。
[158]廉婕:《我国金属矿产海外投资相关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0年。
[159]梁慧、朱起煌:《从石油公团的作用看日本的石油储备和海外找油气政策》,《国际石油经济》2003年第3期。
[160]梁凯、兰井志:《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及对策》,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矿业大学,2004年。
[161]廖蓉、杜官印:《荷兰土地整理对我国土地整理发展的启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年第9期。
[162]林坚、李尧:《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07年第1期。
[163]林培:《土地资源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64]林平:《我国矿产资源对外投资战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165]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管理世界》2007年第11期。
[166]刘彬:《中铝联姻力拓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现代企业》2010年第6期。
[167]刘斌、艾光华:《关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的探讨》,《矿业工程》2006年第2期。
[168]刘朝马、刘冬梅:《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169]刘春江、薛惠锋、陶冶等:《矿产资源保障与稳定发展对策研究》,《中国矿业》2008年第1期。
[170]刘定惠、谭术魁等:《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对策思考》,《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71]刘东国:《日欧美新能源战略及其对中国的挑战》,《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10期。
[172]刘凤良、郭杰:《资源可耗竭,知识积累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11期。
[173]刘刚、顾培亮:《经济增长的系统理论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74]刘光华:《试论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与综合利用》,《中国钼业》2001年第4期。
[175]刘海龙:《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伦理观建构》,《生态经济》2009年第1期。
[176]刘洪林、王红岩、刘人和等:《中国页岩气资源及其勘探潜力分析》,《地质学报》2010年第9期。
[177]刘建明:《我国非传统矿产资源的实例及其所涉及的科学问题》,《地球物理学进展》2001年第4期。
[178]刘金红:《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6年。
[179]刘金平:《矿产资源价值论及其模型》,《煤炭经济学报》1996年第5期。
[180]刘静华、贾仁安、涂国平:《1995年至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基于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视角》,《资源科学》2010年第10期。
[181]刘宁、张忠法:《国外生物质能源产业扶持政策》,《世界林业研究》2009年第2期。
[182]刘书楷、曲福田:《土地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
[183]刘曙宇、刘东欢:《浅谈加强矿产资源管理》,《科技促进发展》2011年第S1期。
[184]刘树臣:《新世纪以来全球矿产勘查发展态势》,《矿产勘查》2010年第1期。
[185]刘晓岚:《中国企业海外矿产资源并购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186]刘新卫:《“黄金发展阶段”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土地利用浅析》,《国土资源情报》2006年第2期。
[187]刘彦随:《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188]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地理研究》2010年第1期。
[189]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地理学报》2009年第10期。
[190]刘粤湘、赵鹏大:《传统矿业的变化与新型矿业经济的发展》,《中国矿业》2002年第3期。
[191]刘志成、王娟:《制度框架、困境摆脱与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的可能取向》,《改革》2015年第3期。
[192]刘志扬:《美国农业专业化的发展成因与启示》,《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第7期。
[193]龙花楼、孟吉军:《中国开发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94]龙开胜、陈利根:《基于农民土地处置意愿的农村土地配置机制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95]龙云:《绿色矿业“绿”在何方》,《国土资源导刊》2011年第12期。
[196]娄昭、徐忠、张磊:《巴西农业发展的经验》,《新农村》2012年第3期。
[197]卢新海:《开发区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管理》,《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第2期。
[198]卢颖、孙胜义:《我国矿山尾矿生产现状及综合治理利用》,《矿业工业》2007年第2期。
[199]卢中原、胡鞍钢:《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经济研究》1993年第6期。
[200]鲁明中:《我国经济发展与耕地占用》,《管理世界》1996年第5期。
[201]鹿心社:《论中国土地整理的总体方略》,《农业工程学报》2002年第1期。
[202]路春城、张莉:《论土地税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及其完善》,《国土资源情报》2006年第2期。
[203]吕政、郭克莎、张其仔:《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期。
[204]罗伯特·M.索洛、史清琪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05]罗汉武:《能源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测度分析及政策研究——以河南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9年。
[206]罗鸿铭:《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化配置模式与利用策略选择》,《现代财经》2004年第7期。
[207]罗明、王军:《双轮驱动有力量——澳大利亚土地复垦制度建设与科技研究对我国的启示》,《资源导刊》2012年第6期。
[208]罗佐县:《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其影响》,《中外能源》2012年第1期。
[209]麻志周:《我国矿产资源保障问题的思考》,《国土资源情报》2009年第3期。
[210][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211]《美国专业节能公司发展迅速》,《船舶节能》1996年第1期。
[21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陈良璧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13]马亚华:《美国工业化阶段的历史评估》,《世界地理研究》2010年第9期。
[214]麦迪森:《世界经济两百年回顾》,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215]梅伟霞:《从“排斥”到“包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路探析》,《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
[216]孟庆丰:《我国矿企海外矿业项目投资决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217]孟旭光:《关于国土资源经济安全若干问题的思考》,《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第2期。
[218]孟一凡:《中国矿业资源战略与国际并购》,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8年。
[219]牛艳春:《平顶山市矿区土地复垦的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220]欧名豪:《中国土地用途管制的耕地保护绩效及其区域差异》,《中国土地科学》2008年第9期。
[221]潘婉雯等:《我国矿业权的产权属性研究》,《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3年第5期。
[222]庞铁力:《完善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制度的法律探析》,《求索》2011年第8期。
[223]彭颖、邓军、王安建等:《日本海外矿产资源获取机制分析》,《地球学报》2010年第5期。
[224]彭源贤、张光明:《中国能源消费效率提高因素分析》,《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0期。
[225]彭征、廖和平、黄易禄等:《浅析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和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第12期。
[226]蒲春玲、吴郁玲、金晶:《国外土地整理实施经验对新疆土地整理的启示》,《农村经济》2004年第2期。
[227]齐志新、陈文颖等:《工业轻重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2期。
[228]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29]钱文荣:《中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政府缺陷与用地规模的扩张》,《经济地理》2001年第4期。
[230]钱忠好、马凯:《我国城乡非农建设用地市场:垄断、分割与整合》,《管理世界》2007年第6期。
[231]乔庆伟、许庆福、孟艳丽、王增如:《现行土地税收体系存在问题及完善建议》,《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6期。
[232]乔兴旺、陈德敏、张光兵:《中国资源类境外投资国际宏观促进机制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第9期。
[233]曲福田:《典型国家和地区土地整理的经验及启示》,《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年第10期。
[234]曲福田:《资源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
[235]曲福田、陈江龙、陈会广:《经济发展与中国土地非农化》,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236]曲福田、高艳梅、姜海:《我国土地管理政策:理论命题与机制转变》,《管理世界》2005年第4期。
[237]曲福田、姜海、欧名豪等:《江苏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38]曲福田、吴郁玲:《土地市场发育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开发区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第3期。
[239]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编制研究编:《中国地质勘查工作现状分析与发展规划研究》,地质出版社2009年版。
[240]任柏华:《山东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41]任若恩、郑海涛、柏满迎:《关于中美经济规模的国际比较研究》,《经济学》2006年第10期。
[242]任忠宝:《我国石油进口安全及国际合作潜力》,《天然气技术》2010年第1期。
[243]任忠宝、张华:《我国石油消费现状及需求预测》,《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年第1期。
[244]芮建伟、王立杰、刘海滨:《矿产资源价值动态经济评价模型》,《中国矿业》2001年第2期。
[245]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陈振骅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46]邵建波:《论中国的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年版。
[247]邵晓梅、刘庆等:《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田》,《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2期。
[248]沈镭、成升魁:《论国家资源安全及其保障战略》,《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第4期。
[249]沈镭、魏秀鸿:《区域矿产资源开发概论》,气象出版社1998年版。
[250]沈振宇、朱学义:《国有矿产资源总价值计量模型》,《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9年第2期。
[251]盛琴雯:《利比亚动乱引发对国外政治风险的思考》,《进出口经理人》2011年第4期。
[252]师学义、陈丽:《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利用的困境——产权与政策层面分析》,《能源环境保护》2006年第2期。
[253]施俊法、周平、唐金荣等:《当前全球矿业形势分析与展望》,《地质通报》2012年第1期。
[254]施文泼、贾康:《中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整体配套改革:国际比较视野》,《改革》2011年第1期。
[255]石晓平:《经济转型期的政府职能与土地市场发育》,《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1期。
[256]史丹、张金隆:《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8期。
[257]宋瑞祥:《1996中国矿产资源报告》,地质出版社1997年版。
[258]苏振锋:《我国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困境成因及解决路径探析》,《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4期。
[259]孙爱军、张飞、贺巧宁:《中国耕地利用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农业经济》2008年第11期。
[260]孙利:《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61]孙仁金、邱坤:《论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制度的构建》,《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181期。
[262]孙亚杰、王清旭等:《城市化对北京市景观格局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第7期。
[263]孙英辉、佟绍伟、蔡卫华等:《佛山市“三旧”改造调研报告》,《国土资源情报》2001年第4期。
[264]谭荣、曲福田:《中国农地发展权之路:治理结构改革代替产权结构改革》,《管理世界》2010年第6期。
[265]谭文兵、王永生:《发达国家的矿产资源战略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矿业》2007年第16期。
[266]唐建光、童莉霞、李艳君:《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现状及发展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43期。
[267]唐鹏:《地方政府竞争对土地市场发育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268]陶应发、李忠武、朱曾汉:《建立科学的矿山企业准入条件,促进矿产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资源管理》2001年第2期。
[269]陶志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探讨》,《中国土地科学》2000年第5期。
[270]田惠敏:《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评价》,《当代经济》2010年第5期。
[271]托达罗·M.P.、史密斯·S.C.:《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272]汪民:《中国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年第3期。
[273]汪先平:《当代日本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及其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10期。
[274]王安建:《中国经济发展与矿产资源瓶颈》,“绿色中国”第八届论坛发言,2005年8月。
[275]王安建、王高尚:《矿产资源与国家经济发展》,地震出版社2002年版。
[276]王安建、王高尚、陈其慎等:《矿产资源需求理论与模型预测》,《地球学报》2010年第2期。
[277]王安建、王高尚等:《能源与国家经济发展》,地质出版社2008年版。
[278]王春秋:《关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思考》,《矿产与地质》2005年第3期。
[279]王东升:《加强矿产勘查管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12期。
[280]王广成:《中国资源税费理论与实践》,《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81]王家庭、季凯文:《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34个典型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地理》2009年第7期。
[282]王甲山等:《油气田企业资源税费问题分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283]王金洲、杨尧忠:《矿产资源的耗竭补偿原理的探讨》,《生产力研究》2002年第3期。
[284]王京安、马立钊、高翀:《英国能源产业政策及其启示》,《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285]王静、邵晓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第3期。
[286]王军、余莉:《土地整理研究综述》,《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第2期。
[287]王珺:《日本的土地区画整理即对中国合理用地的启示》,《国土资源情报》2009年第9期。
[288]王克强等主编:《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9]王礼茂:《中国垄断性矿产资源的出口战略》,《资源科学》2001年第5期。
[290]王礼茂:《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与评估指标》,《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第4期。
[291]王礼茂、郎一环:《中国资源安全研究的进展及问题》,《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4期。
[292]王立杰:《矿产资源计价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年第9期。
[293]王亮方:《美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动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系统工程》2006年第8期。
[294]王全明、叶天竺、王保良等:《中国主要金属矿产勘查程度对比》,《地质通报》2005年第5期。
[295]王瑞江、王义天、王高尚等:《世界矿产勘查态势分析》,《地质通报》2008年第1期。
[296]王守军、杨明洪:《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地票交易分析》,《财经科学》2009年第4期。
[297]王四光、赖文生、李静等:《矿产资源资产管理概论》,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年版。
[298]王四光等:《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及其评估》,《国有资产管理》1997年第7期。
[299]王炜瀚:《石油产业链战略环节的演进对我国石油战略的启示》,《国际贸易》2008年第8期。
[300]王文创:《我国矿业企业“走出去”模式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01]王文玲、阚酉浔、汪文雄、杨钢桥:《公众参与土地整理的研究综述》,《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302]王鑫鑫、郭红东:《国外生物燃料产业发展及其产生的影响》,《世界农业》2008年第4期。
[303]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04]王逸舟:《中国与非传统安全》,《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第6期。
[305]王永生:《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潜力和对策措施》,《矿产保护与利用》2007年第10期。
[306]王玉潜:《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307]王玉堂:《灰色土地市场的博弈分析:成因、对策与创新》,《管理世界》1999年第2期。
[308]王元京:《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走空间节约之路》,http://finance.sina.com.cn/economist/jingjiguancha/20070910/15293963338.shtml。
[309]王赞新:《矿业权市场与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国际经验与中国对策》,《资源与产业》2007年第3期。
[310]王志、董雅慧:《美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农业的启示》,《东南亚纵横》2010年第11期。
[311]威廉·配第:《赋税论》,邱霞、原磊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312]隗合明、周军:《非传统矿产资源与新兴矿业》,《中国矿业》2001年第6期。
[313]魏晓平、王新宇:《矿产资源最适耗竭经济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第5期。
[314]温伟:《中国在国际铁矿石谈判中缺少定价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3期。
[315]文乐琴:《矿区土地复垦资金保障机制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16]吴次芳、鲍海君:《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气象出版社2004年版。
[317]吴丹红:《日本节约能源的经验与启示》,《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18]吴丹烨:《我国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319]吴凡:《巴西农业与农机化》,《当代农机》2012年第10期。
[320]吴宏超:《我国义务教育有效供给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21]吴敬琏:《做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篇大文章》,《学习月刊》2010年第8期。
[322]吴丽:《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323]吴群、郭贯成、万丽平:《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国际比较及其启示》,《资源科学》2006年第4期。
[324]吴伟光、仇焕广、黄季焜:《全球生物乙醇发展现状、可能影响与我国的对策分析》,《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3期。
[325]吴杨:《铜川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战略思考》,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326]吴郁玲、曲福田:《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理论与实证研究》,《资源科学》2007年第6期。
[327]吴郁玲、袁佳宇、余名星、冯忠垒、周勇:《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发育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动态关系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14年第3期。
[328]武启祥:《河南省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29]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30]夏显力、赵凯、王劲荣等:《美国农业发展对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启示与借鉴》,《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年第4期。
[331]向丽:《世界生物燃料发展与粮食安全保障的兼容性分析——基于土地的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第5期。
[332]谢高地、成升魁、于贵瑞等:《中国自然资源消耗与国家资源安全变化趋势》,《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3期。
[333]谢高地、肖玉、甄霖等:《我国粮食生产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年第3期。
[334]谢立峰:《采矿用地产权关系及其管理方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35]谢敏、郝晋瑕、丁忠义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36]谢雄标、严良:《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年第7期。
[337]谢雄标、严良:《资源型企业资源效率管理行为分析及政策建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1期。
[338]谢正峰:《主体功能区规划条件下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分析》,《河北农业科学》2015年第1期。
[339]邢纪平、柴军、苗红萍:《新疆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能源研究与信息》2008年第3期。
[340]徐成德:《巴西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持政策及借鉴》,《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6期。
[341]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342]徐明华:《经济市场化进程:方法讨论与若干地区比较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5期。
[343]徐绍史:《积极稳妥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提高统筹保障发展保护资源能力》,《国土资源通讯》2009年第17期。
[344]徐绍史:《加强和改善土地宏观调控构建科学发展新机制》,《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年第5期。
[345]徐绍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载《2008年1月30日在全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国土资源通讯》2008年第3期。
[346]徐晓亮:《资源税改革中的税率选择:一个资源CGE模型的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第11期。
[347]徐雪林:《公众参与土地整理项目的必然》,《资源产业》2004年第6期。
[348]许敬华、陈甲斌:《矿业“走出去”的首选区域——周边国家》,《采矿技术》2006年第3期。
[349]许树辉:《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年第3期。
[350]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351]颜世强、姚华军、胡小平:《我国矿业破坏土地复垦问题及对策》,《中国矿业》2008年第3期。
[352]杨海军、肖灵机、邹泽清:《工业化阶段的判断标准:霍夫曼系数法的缺陷及其修正》,《财经论丛》2008年第3期。
[353]杨金花:《中国铁矿石定价权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博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354]杨静雅、张思:《完善我国战略石油储备模式研究》,《中国期货证券》2010年第5期。
[355]杨昆、黄季焜:《以木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发展潜力:基于农户角度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5期。
[356]杨炼:《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制度缺陷及法律完善》,《中国经贸导刊》2015年第5期。
[357]杨瑞珍:《巴西现代农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年第5期。
[358]杨树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1期。
[359]杨晓龙、刘希宋:《多元化能源战略下美国石油进口态势分析及启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年第6期。
[360]杨永磊:《完善我国资源产业法规与政策的思考》,《资源与产业》2010年第6期。
[361]杨玉凤、魏晓平:《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产资源最优价格策略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1年第4期。
[362]杨正存:《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63]杨正莲、胡亚丽:《闲置土地背后政府魅影黑名单让国土部门头疼》,http://news.0898.net/2010/09/17/586204_1.html。
[364]姚传江:《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有色企业开展国际并购回顾与总结》,《中国有色金属》2010年第1期。
[365]姚洋:《小农体系和中国长期经济发展》,《读书》2010年第2期。
[366]姚予龙、谷树忠:《资源安全机理及其经济学解释》,《资源科学》2002年第5期。
[367]姚愉芳、陈杰、李花菊:《结构变化的节能潜力计算的方法论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368]叶冬松:《我国矿产资源勘查现状及对策建议》,《中国矿业报》2002年第8期。
[369]叶剑平、丰雷、蒋妍等:《2008年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调查研究——17省份调查结果及政策建议》,《管理世界》2010年第1期。
[370]叶涛、史培军:《从深圳经济特区透视中国土地政策改革对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影响》,《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第3期。
[371]叶晓敏:《城市闲置土地的分布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9年。
[372]殷炎炎:《试论建立和完善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年第1期。
[373]殷燚:《适应资源性资产改革形势,维护国家矿业权资产权益》,《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年第6期。
[374]尤孝才、成金华、刘云忠:《地勘投入产出机制与中央地质勘查基金运营》,《中国矿业》2008年第3期。
[375]于伯华:《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耕地面积变化及其启示》,《资源科学》2007年第5期。
[376]余际从、卿智渊:《关于我国资源保障能力的若干思考》,《中国矿业》2004年第5期。
[377]余权华:《“三旧”改造法律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78]余振国、胡小平:《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第3期。
[379]俞孔坚、王思思、李迪华等:《北京城市扩张的生态底线——基本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安全格局》,《城市规划》2010年第2期。
[380]袁枫朝、严金明、燕新程:《管理视角下我国土地用途管制缺陷及对策》,《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
[381]袁绪亚:《土地市场运行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82]袁中友、杜继丰、王枫:《日本土地整治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国土资源情报》2012年第3期。
[383]原松华:《国外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经验与启示》,《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12期。
[384]苑新丽:《能源节约中的财税政策选择》,《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2期。
[385]臧俊梅、王万茂:《农地发展权的设定及其在中国农地保护中的运用——基于现行土地产权体系的制度创新》,《中国土地科学》2007年第3期。
[386]臧俊梅、王万茂、陈茵茵:《农地发展权价值的经济学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4期。
[387]曾涛:《投资海外铜矿资源的经验和教训》,《中国金属通报》2009年第25期。
[388]翟文侠、黄贤金:《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资源科学》2006年第2期。
[389]翟雪玲:《我国农业“走出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与探索》2006年第7期。
[390]翟雪玲、韩一军:《我国农业“走出去”的障碍及未来发展思路》,《中国经贸》2006年第9期。
[391]詹明月、陈赛蓉:《美国农业政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6期。
[392]张安录:《美国农地保护的政策措施》,《世界农业》2000年第1期。
[393]张凤荣、周丁杨、徐艳等:《做好地块调整是发挥土地整理项目最大效益的重要环节》,《中国土地科学》2009年第11期。
[394]张复明:《矿业收益的偏差性现象及其管理制度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7期。
[395]张复明、曹海霞:《我国矿产资源产权残缺与租值耗散问题研究》,《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6期。
[396]张广荣:《探矿权,采矿权的权利性质与权利流转》,《烟台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97]张慧君、高兵:《我国矿业权出让现状与制度分析》,《中国地质勘查经济学会地质经济理论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398]张佳文:《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http://www.cgs.gov.cn/ZTlanmu/qita/HYluntan/DZZKdataolun/ZTzhenwen/1117_7122.htm。
[399]张建春、彭补拙:《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规划》,《经济地理》2001年第5期。
[400]张健超:《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的地票制度探析》,硕士学位论文,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01]张久铭:《我国矿产资源安全及其战略对策》,《市场透视》2007年第10期。
[402]张军岩、贾绍凤:《基于中日比较的人口城市化对耕地影响机制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1期。
[403]张克锋、李宪文、张定祥等:《中国土地资源退化时空变化分析》,《环境科学》2006年第6期。
[404]张魁中:《国际战略石油储备体系比较与中国的石油储备》,《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405]张雷:《矿产资源开发与国家工业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06]张雷:《中国矿产资源持续开发与区域开发战略调整》,《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第2期。
[407]张念、肖荣阁:《当前国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及趋势展望》,《中国矿业》2013年第1期。
[408]张琦、金继红等:《日本和韩国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分析及启示》,《资源科学》2007年第2期。
[409]张瑞、丁日佳、尹岚岚:《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5期。
[410]张守文:《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1]张文银:《广东省采矿权审批发证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412]张炎治:《中国能源强度的演变机理及情景模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413]张衍广、林振山、李茂玲等:《基于EMD的山东省GDP增长与耕地变化的关系》,《地理研究》2007年第6期。
[414]张媛媛、姚飞、俞珠峰:《矿区土地复垦投资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年第5期。
[415]张志鹏:《美国矿业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西部资源》2014年第4期。
[416]章丽华:《日韩争相“海外垦田”御粮荒》,《社会观察》2008年第6期。
[417]章奇:《美国的石油安全战略以及战略石油储备计划与管理体制》,《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4期。
[418]赵爱玲:《从两起并购案例看海外矿业并购如何淡化“中国色彩”与“政府色彩”》,《中国对外贸易》2010年第2期。
[419]赵航:《美日石油战略储备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420]赵娟:《中央企业海外并购策略分析——基于五矿集团收购澳OZ矿业公司的思考》,《特区经济》2010年第7期。
[421]赵柳榕、田立新:《西部能源结构的Logistic模型及其预测》,《管理学报》2008年第9期。
[422]赵鹏大:《非传统矿产资源概论》,地质出版社2003年版。
[423]赵鹏大:《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中国地质》2001年第5期。
[424]赵鹏军:《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资源科学》2001年第5期。
[425]赵其国、周炳中等:《中国耕地资源安全问题及相关对策思考》,《土壤》2002年第6期。
[426]赵强:《浅析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法律问题》,《中国矿业》2010年第4期。
[427]赵庆寺:《国际能源外交的经验与启示》,《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第5期。
[428]赵蓉蓉:《发达国家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当代农机》2010年第5期。
[429]赵伟、张正峰:《国外土地整理模式的分类及对我国的借鉴》,《江西农业学报》2010年第10期。
[430]赵英:《中国面临的经济安全问题》,《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第2期。
[431]赵玉涛:《退耕还林工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432]郑风田:《巴西农业为什么创造了奇迹》,《中国牧业通讯》2011年第1期。
[433]郑海霞、封志明:《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数量和质量分析》,《资源科学》2003年第9期。
[434]郑新奇、邓红蒂、姚慧等:《中国设区市土地集约利用类型区划分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2期。
[435]郑新奇等:《城市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研究——以济南市主城区为例》,《资源科学》2005年第6期。
[436]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2010年度中国矿业投资环境调查报告》,2010年。
[437]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编:《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地质出版社2012年版。
[438]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国情研究第八号报告——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39]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0]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441]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调研组:《惠民多赢的助推器——广东省佛山市“三旧”改造调研报告》,《国土资源通讯》2011年。
[442]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研究组:《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农业出版社1993年版。
[443]周庚:《论英国石油特许勘探开发的法律制度》,《科技与法律》1996年第3期。
[444]周海川、刘亚鹏、郭杰:《外商投资发展中国家土地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9期。
[445]周浩、陈其慎:《日本矿产资源储备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矿业》2011年第20期。
[446]周宏春、王瑞江、陈仁义等:《中国矿产资源形势与对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47]周璐红、洪增林、余永林:《街区经济发展中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12年第7期。
[448]周叔莲、郭克莎:《资源配置方式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449]周永康:《内涵挖掘,集约土地——在全国土地集约利用市长研讨班上的总结讲话(摘要)》,《中国土地》1999年第12期。
[450]朱莉芬、黄季焜:《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451]朱耀琪:《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思考与建议》,《国土资源情报》2010年第6期。
[452]朱一中、曹裕:《基于PSR模型的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分析》,《经济地理》2011年第8期。
[453]祝小迁、程久苗、王娟、李渊:《近十年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现代城市研究》2007年第7期。
[454]卓成刚:《非传统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研究》,《理论月刊》2002年第7期。
[455]邹礼卿:《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路径》,《国土资源导刊》2011年第5期。
[456]《日本:节能公司成就巨大产业》,《中华建设》2007年第7期。
[457]Ang B.W.,Zhang F.Q.,Choi K.H.,“Factorizing Change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through Decomposition”,,1998,23(6).
[458]Ann L.Strong,,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9.
[459]Bleischwitz R.,Bader N.,“Policies for the Transition towards a Hydrogen Economy:The EU Case”,,2010,38(10).
[460]Birol F.,“Keppler J.H.,Prices,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he Rebound Effect”,,2000(28).
[461]Cawood F.T.,“The South African Mineral and Petroleum Resources Royaltyact-Background and Fundamental Principles”,,2010,35(3).
[462]Chunbo Ma,David I.Stern.,“China's Changing Energy Intensity Trend:A Decomposition Analysis”,,2008(30).
[463]Clausen F.,Barreto M.L.,Attaran A.,“Property Rights Theory and the Reform of Artisanaland Small-Scale Min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2011(3).
[464]Dasgupta P.S.,Heal G.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465]Douglas I.,Changes i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Human Settlements,In Meyer,W.B.,Turner II,B.L.(Eds.),,New York and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466]Douglass C.North,,Norton,New York,1981.
[467]Eddie C.M.Hui,Yuzhe Wu,Lijun Deng,Bibo Zheng,“Analysis on Coupling Relationship of Urban Scale and Intensive Use of Land in China”,,2015(42).
[468]Edward L.Glaeser,Joseph Gyourko,The Impact of Zoning on Housing Afford Ability,http://www.ubcr.org/papers/w8835.March,2002.
[469]Eidt,Robert C.,“Japanese Agricultural Colonization:A New Attempt at Land Opening in Argentina”,,1968,44(1).
[470]F.L.Liu,B.W.Ang.,“Eight Methods for Decomposing the Aggregate Energy-intensity of Industry”,,2003(76).
[471]Fikret Berkes,Johan Colding,and Carl Folke,“Rediscovery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s Adaptive Management”,,2000,10(5).
[472]Fishmen,R.P.and Gross,R.D.,“Public Land Banking:A New Praxis for Urban Growth”,(Summer),1972.
[473]Gal Y,Hadas E.,“Land Allocation:Agriculture vs.Urban Development in Israel”,,2013,31(2).
[474]Hananel R.,“The Land Narrative:Rethinking Israel's National Land Policy”,,2015.
[475]Hoekstra,R.,Van der Bergh,J.C.J.M.,“Comparing Structural and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2003(1).
[476]Hotelling,H.,“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1931(39).
[477]Hutson R J.,“Models for gold in the Archean”,,1980(2).
[478]Ian Sue Wing.,“Explaining the Declining Energy Intensity of the U.S.Economy”,,2008(30).
[479]James Brown:《城市土地管理的国际经验和教训》,《国外城市规划》2005年第1期。
[480]Karashima K,Ohgai A,Saito Y.,“A GIS-based Support Tool for Exploring Land Use Policy Considering Future Depopulation and Urban Vulnerability to Natural Disasters -A Case Study of Toyohashi City,Japan”,,2014.
[481]Koichi Mera,Eric J.Heikkila.,“The Linkage of Land Price with the Economy Policy Making Failures of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in the 1990s”,presented at the Joint Conference of American Real Estate and Urban Economic Association the Asia Real Estate Society at Maui,Hawwiion,May 5-7,1999.
[482]Malenbaum W.,,New York :McGrawHill,1978.
[483]Milos K,Miloslov B.,,Amsterdam:Elsevier,1978.
[484]Nino-Ruiz M,Bishop I,Pettit C.,“Spatial Model Steering,an Exploratory Approach Touncertainty Awareness in Land Use Sllocation”,,2013,39(1).
[485]Northam R.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79.
[486]Ostrom Elino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87]Otavio Mielnika,Josle Goldemberg,“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Decoupling Between Energy an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2002(30).
[488]Paul M.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1986,Vol.94,No.5.
[489]Plourde A.,“On Properties of Royalty and Tax Regimes in Alberta's Oil Sands”,,2010,38(8).
[490]Reedman J.H.,,London: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Ltd.,1979.
[491]Slee B.,Brown I.,Donnelly D.,et al.,“The‘Squeezed Middle’:Identifying and Addressing Conflicting Demands on Intermediate Quality Farmland in Scotland”,2014,41.
[492]S S.Y Lau,R.Giridheran,S.Ganesen.,“Policies for Implementing Multiple Intensive Land Use in Hong Kong”,,2003(18).
[493]Sinton,J.E.,Levine,M.D.,“Changing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ese Industry: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Shiftand Intensity Change”,,1994(22).
[494]Syrquin,M.,H.B.Chenery,“Three Decades of Industrialization”,,1989,Vol.3.
[495]Theodore Panayotou,“Demystify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Turning a Black Box into a Policy Tool”,,1997,2(4).
[496]Thomas A.J.,Chadwick M.J.,,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1.
[497]Wang G M,Jiang G M,Zhou Y L,et al.,“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a Fast-Growing Metropolitan Area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Plant Diversity in Beijing”,,2007,16.
[498]Yoram Barzel,,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未来之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
中国城市农产品流通发展报告.2014
中国和伊朗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机遇与风险评估
CHINA AND IRAN JOINTLY BUILD "THE BELT AND ROAD":NEW OPPORTUNITIES AND RISK ASSESSMENT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规划研究:基于中国产业政策反思和重构的视角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AND REVITALIZATION OF KEY INDUSTRIES:The Perspective of Rethinking and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Industrial Policy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研究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