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and academic logic of "Geography - New Geography", "Cultural Geography - New Cultural Geography" and "Literary Geography - New Literary Geography", this book for the first time clearly puts forward the new proposition of "New Literary Geography", with the creation of "New Literary Geography" system as the academic purpose, the "Three Originals" theory of "Territory Recovery, Scene Restoration and Spiritual Exploration" as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the conceptual theory, discipline positioning,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integration as the four pillars, and finally integrated into "Historical Review", "Discipline Theory", There are five major sections: "spatial dynamics", "research path" and "academic association". The book focuses on the four major links of "reduction, reconstruction, transcendence and return", and strives to achieve new breakthroughs and transcendences in the dimens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one Chinese and Western" and academic dimensions, which embodies the organic unity of international vision, local feelings,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geography and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literary research.(AI翻译)
梅新林:(著)
梅新林,男,1958年生,浙江温岭人。现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西游记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文学遗产》、《红楼梦学刊》编委。主要从事红学、文学地理学、中国学术史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出版《红楼梦哲学精神》、《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中国文学古今演变通论》(与潘德宝合著)、《中国学术编年》(与俞樟华合作主编)等学术著作1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葛永海:(著)
葛永海,男,1975年生,浙江嵊州人。现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方向为古代小说与传统文化、文学地理研究,擅长文化创意与策划。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项目5项,出版《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20余篇分别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成果曾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多种奖励。
一 著作类
[德]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王兰生译,张翼翼校,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古罗马]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李活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美]M.H.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朱金鹏、朱荔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美]爱德华·W.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陆扬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美]爱德华·W.索亚:《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李钧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美]安妮特·T.鲁宾斯坦:《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从莎士比亚到肖伯纳》,陈安全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意]安伯托·艾柯:《开放的作品》,刘儒庭译,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白光润:《地理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6年版。
[法]保罗·克拉瓦尔:《地理学思想史》(第3版),郑胜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法]保罗·佩迪什:《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古希腊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俄]别尔嘉耶夫著、汪建钊编:《别尔嘉耶夫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苏]波德纳尔斯基:《古代地理学》,梁昭锡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徐辉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美]布拉德利·伍德沃斯、康斯坦斯·理查兹:《圣彼得堡文学地图》,李巧慧、王志坚译,哈罗德·布鲁姆主编:《布鲁姆文学地图译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布雷特·福斯特、哈尔·马尔科维茨:《罗马文学地图》,郭尚兴、刘沛译,哈罗德·布鲁姆主编:《布鲁姆文学地图译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法]查理·路易·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陈传康:《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
陈飞主编:《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1年版。
陈广宏:《中国文学史之成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陈建华:《十四至十七世纪中国江浙地区社会意识与文学》,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庆元:《文学:地域的观照》,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陈尚君:《唐代文学从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
陈述编:《全辽文》,中华书局1982年版。
陈衍编、曹中孚点校:《宋诗精华录》,巴蜀书社1992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陈玉堂:《中国文学史旧版书目提要》,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85年版。
陈元龙:《历代赋汇》,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陈正祥:《诗的地理》,香港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
[美]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戴维·哈维:《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黄煜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英]戴维·伯姆著、李·尼科编:《论对话》,王松涛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法]丹纳:《艺术哲学》,曹园英编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美]H.J.德伯里:《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王民、王发曾、程玉申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邓经武:《20世纪巴蜀文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丁帆:《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丁帆主编:《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董诰等:《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版。
董文成、李勤学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德]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黄龙保、周振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范成大:《范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范铭如:《文学地理:台湾小说的空间阅读》,麦田出版社2008年版。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6年版。
方文:《嵞山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2006年版。
[法]菲利普·潘什梅尔:《法国》,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费孝通:《小城镇四记》,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日]夫马进:《朝鲜燕行使与朝鲜通信使》,伍跃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讲演录》,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时间的种子》,王逢振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英]弗兰克·克默德:《结尾的意义:虚构理论研究》,刘建华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傅璇琮、孙钦善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傅璇琮、朱易安等主编:《全宋笔记》,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甘海岚:《北京文学地域特色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版。
[英]E.H.冈布里奇:《艺术与幻觉》,卢晓华等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高建平主编:《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丹麦]格奥尔格·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张道真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葛遵礼:《中国文学史》,上海会文堂书局1930年版。
古添洪编著:《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版。
顾朝林等:《人文地理学流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顾实:《中国文学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管林等:《岭南晚清文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R.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叶光庭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美]哈罗德·伊萨克斯:《美国的中国形象》,于殿利、陆日宇译,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
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
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3年版。
[古希腊]荷马:《奥德赛》,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年版。
[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胡阿祥:《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黄伯思:《东观余论》,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黄霖、罗书华:《中国历代小说批评史料汇编校释》,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黄灵庚疏证:《楚辞章句疏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
黄树红:《岭南作家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黄文吉编:《台湾出版中国文学史书目提要1949—1994》,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版。
黄宗羲编纂:《明文海》,中华书局1987年版。
[美]C.S.霍尔、V.J.诺德贝:《荣格心理学入门》,冯川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吉平平、黄晓静编著:《中国文学史著版本概览》,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季羡林总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大系(上、中、下)》,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法]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龚卓军、王静慧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版。
简锦松:《唐诗现地研究》,台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美]杰弗里·马丁:《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第4版),成一农、王雪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杰西·祖巴:《纽约文学地图》,薛玉凤、康天峰译,哈罗德·布鲁姆主编:《布鲁姆文学地图译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金其铭、杨山、杨雷编著:《人地关系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金应春、丘富科:《中国地图史话年表》,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靳明全主编:《区域文化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李秋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雷颐、罗检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柯汉琳:《文化生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奥地利]莱内·马利亚·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冯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美]劳伦斯·布伊尔:《环境批评的未来:环境危机与文学想象》,刘蓓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英]D.H.劳伦斯:《劳伦斯论美国名著》,黑马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乐黛云等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英]雷蒙·威廉斯:《乡村与城市》,韩子满、刘戈、徐珊珊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
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2006年版。
李春燕主编:《东北文学史论》,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李春燕主编:《东北文学文化新论》,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春燕主编:《东北文学综论》,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版。
李德辉:《唐代交通与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继凯:《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清良:《中国阐释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李时人编纂:《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李孝悌编:《中国的城市生活》,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李兴盛:《中国流人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李旭旦:《人文地理学引论》,人民教育社1985年版。
李旭旦主编:《国外地理科学文献选译》,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编印,1980年版。
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2006年版。
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2006年版。
李怡、肖伟胜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的巴蜀视野》,巴蜀书社2006年版。
[美]理查德·皮特:《现代地理学思想》,周尚意等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林健毓编:《晚清小说大系》,台湾广雅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版。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穆善培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令狐德棻:《周书》,中华书局2006年版。
[美]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赵帆声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美]刘易斯·芒德福:《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版。
刘方:《汴京与临安:两宋文学中的双城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刘经庵:《中国纯文学史》,北平著者书店1935年版。
刘小枫:《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刘小枫:《拯救与进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勰著、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
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2006年版。
刘禹锡:《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刘跃进:《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陆机著、杨明校笺:《陆机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陆游:《陆游集·剑南诗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
[日]鹿岛茂:《巴黎梦幻拱廊街——在右岸,如诗交织的时间通道》,林佩仪译,麦田出版社2009年版。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8年版。
吕智敏:《京味文学散论》,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
[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王美华、于沛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罗岗:《想象城市的方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熊伟校,陈嘉映修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美]马尔坎·布莱德贝里:《文学地图》,赵闵文译、台湾Argun publishing出版社2007年版。
[美]迈克·杰拉德:《巴黎文学地图》,齐林涛、王淼译,哈罗德·布鲁姆主编:《布鲁姆文学地图译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意]麦克尔·哈特、[美]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梅新林:《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梅新林、俞樟华:《中国学术编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梅新林、曾礼军、慈波等:《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蒙文通:《古史甄微》,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孟华:《中国文学文本中的西方人形象》,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法]莫里斯·布朗肖:《文学空间》,顾嘉琛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编:《清文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影印版。
[美]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涂艳国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2006年版。
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逄增玉:《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L.D.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美]普雷斯顿·詹姆斯、杰弗雷·马丁:《地理学思想史》(增订本),李旭丹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意]乔瓦尼·巴蒂斯塔·维科:《新科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
茹纶常:《容斋文钞》,《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
沙学浚主编:《地理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982年版。
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沈德潜:《沈德潜诗文集·归愚文钞馀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沈文雪:《文化版图重构与宋金文学生成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沈贻伟等:《影视剧创作》,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6年版。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日]石川祯浩:《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袁广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
[法]斯达尔夫人:《论德国的文学与艺术》,丁世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法]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徐继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日]松浦友久:《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李白评传》,刘维治译,中华书局2001年版。
宋祁:《景文集》,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宋衷注、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苏辙:《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隋树森编纂:《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版。
孙海洋:《湖南近代文学》,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2004年版。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书店出版社1981年版。
[美]唐娜·戴利、约翰·汤米迪:《伦敦文学地图》,张玉红、杨朝军译,哈罗德·布鲁姆主编:《布鲁姆文学地图译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唐圭璋:《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唐圭璋编纂:《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版。
唐圭璋编纂:《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
陶东风、徐丽萍:《中国文学四大主题》,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陶礼天:《北“风”与南“骚”》,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
陶礼天:《中国文论研究丛稿》,学苑出版社2011年版。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德]瓦尔特·本雅明:《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刘北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德]瓦尔特·本雅明:《莫斯科日记·柏林纪事》,潘小松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尸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汪聚应:《唐代文学与陇右文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琳:《齐鲁文人与六朝文风》,齐鲁书社2008年版。
王慎之、王子今编:《清代海外竹枝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王文初等:《新时期湖北文学流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2011年版。
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华书局1992年版。
王应麟:《诗考 诗地理考》,中华书局2011年版。
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文津出版公司1992年版。
王兆鹏:《唐宋词史的还原与建构》,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质:《诗总闻》,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美]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魏收:《魏书》,中华书局2006年版。
魏徵:《隋书》,中华书局2006年版。
温儒敏编:《中西比较文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吴福辉:《京海晚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法]西蒙娜·薇依:《扎根:人类责任宣言绪论》,徐卫翔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萧云儒:《中国西部文学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版。
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2006年版。
[英]肖恩·霍默:《弗雷德里克·詹姆森》,孙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谢伯阳编纂:《全明散曲》,齐鲁书社1994年版。
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空间转向视阈中的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邢富军:《从荒原走向世界——东北文学论》,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徐世昌主编:《晚晴簃诗汇》(又名《清诗汇》),中国书店出版社1988年影印版。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徐征等主编:《全元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许道明:《海派文学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版。
薛瑞兆、郭明志编:《全金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65年版。
阎凤梧、康金声主编:《全辽金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阎嘉主编:《文学理论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颜之推:《颜氏家训》,中华书局1993年版。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
杨甲:《六经图》,《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0册。
杨镰主编:《全元诗》,中华书局2013年版。
杨义:《文学地理学会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杨义:《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宋、辽、西夏、金、回鹘、吐蕃、大理国、元代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德]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姚思廉:《陈书》,中华书局2006年版。
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2006年版。
叶恭绰主编:《全清词钞》,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出版。
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叶舒宪:《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叶忠海:《人才地理学概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叶自成主编:《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美]宇文所安:《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郑学勤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元稹:《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袁珂:《山海经校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香港三联书店1987年版。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芬兰]约·瑟帕玛:《环境之美》,武小西译,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
[美]约翰·唐麦迪:《都柏林文学地图》,白玉杰、豆红丽译,哈罗德·布鲁姆主编:《布鲁姆文学地图译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英]R.J.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唐晓峰、李平、叶冰、包森铭译,唐晓峰校,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美]约瑟夫·弗兰克等:《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秦林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曾大兴:《气候、物候与文学》,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曾大兴、夏汉宁主编:《文学地理学》,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版。
张鸿声主编:《北京文学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年版。
张鸿声主编:《上海文学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2012年版。
张继华:《北京地域文学语言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张璟主编:《中国旅游文选》,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张丽妔:《北京文学的地域特色》,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年版。
张仁福:《中国南北文化的反差——韩欧文风的文化透视》,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张世君:《红楼梦的空间叙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璋、黄畬编纂:《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赵冬梅:《小城故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小城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1936年版。
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郑樵:《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95年版。
郑振铎编:《楚辞图》,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主持编纂:《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版。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委会编:《读者反应批评》,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周建军:《唐代荆楚本土诗歌与流寓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上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周晓琳、刘玉平:《空间与审美:文化地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周园主编:《地图与地图制图》,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姜智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朱大可:《记忆的红皮书》,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
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朱万曙、徐道彬:《明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黄山书社2005年版。
朱熹:《诗经集注》,世界书局1943年版。
朱晓进:《“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朱彝尊编纂:《明诗综》,中华书局2007年版。
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竺可桢、宛敏渭:《物候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63年版。
邹建军:《江山之助——邹建军教授讲文学地理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
A.Buttimer and D.Seamon,The Human Experience of Space and Place,London:Croom Helm,1980.
Alexander von Humboldt,Cosmos:A Sketch of A Physical Description of the Universe,Vol.2,London:Forgotten Books,2012.
Andrew Gordon and Bernhard Klein(eds.),Literature,Mapping,and the Politics of Space in Early Modern Britain,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André Ferre,Géographie de Marcel Proust,Paris:Sagittaire,1939.
André Ferre,Géographie Litteraire,Paris:Sagittaire,1946.
August Dupouy,Géographie des Lettres Francaisesauteur,Paris:Armand Colin,1942.
Barney Warf and Santa Arias(eds.),The Spatial Turn: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London:Routledge,2008.
Bertrand Westphal,Geocriticism:Real and Fictional Spaces,Robert T.Tally Jr.(tran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1.
Bertrand Westphal,La Géocritique Mode D'emploi,Limoge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Limoges,2000.
Bertrand Westphal,La Géocritique:Réel,Fiction,Espace,Paris:Les Éditions de Minuit,2007.
Cheryl Temple Herr,Critical Regionalism and Cultural Studies:From Ireland to the American Midwest,Gain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1996.
David Buisseret,The Mapmaker's Quest:Depicting New Worlds in Renaissance Europe,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David Herman,et al.(eds.),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Narrative Theor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5.
David Ley and Marwyn Samuels(eds.),Humanistic Geography:Prospects and Problems,Chicago:Maarouffa Press,1978.
David Lowenthal and Martyn J.Bowden(eds.),Geographies of the Min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Denis Cosgrove and Stephen Daniels(eds.),The Iconography of Landscape,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Don Mitchell,Cultural Geography:A Critical Introduction,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imited,2000.
Douglas C.D.Pocock(ed.),Humanistic Geography and Literature,New York:Barnes&Noble Inc.,1980.
Douglas Reichert Powell,Critical Regionalism:Connecting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the American Landscape,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7.
Donald Kimballa.Smith,The Cartographic Imagination in Early Modern England:Re-writing the World in Marlowe,Spenser,Raleigh and Marvell,London:Routledge,2008.
D'Arcy Wentworth Thompson,On Growth and Form:The Complete Revised Edition,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1992.
Eric Bulson,Novels,Maps,Modernity:The Spatial Imagination,1850—2000,London:Routledge,2006.
Franco Moretti,Atlas of the European Novel,1800—1900,London:Verso,1998.
Franco Moretti,Graphs,Maps,Trees:Abstract Models for a Literary History,New York:Verso,2005.
Fredric Jameson,Postmodernism:Or,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2.
Fredric Jameson,The Seeds of Tim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6.
Graham Huggan,Territorial Disputes:Maps and Mapping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anadian and Australian Fiction,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4.
Harrison Smith(ed.),From Main Street to Stockholm:Letters of Sinclair Lewis,1919-1930,New York:Harcourt,Brace & Co.,1952.
Hugh Robert.Mill,Guide to Geographical Books and Appliances,London:Geographical Association and George Philips,1910.
John Eyles,Senses of Place,London:Pion,1985.
John D'Auby Briscoe,A Mapbook of English Literature,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1936.
John Gillies,Shakespea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Judith Fetterley and Marjorie Pryse,Writing out of Place:Regionalism,Women,and American Literary Culture,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3.
Judith Fetterley and Marjorie Pryse(eds.),American Women Regionalists,1850—1910:A Norton Anthology,New York:W.W.Norton,1992.
J.G.Bartholomew,A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Atlas of Europe,London:J.M.Dent & Sons,Ltd.,1910.
J.Douglas Porteous,Landscapes of the Mind:Worlds of Sense and Metaphor,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0.
Jonathan Goodwin and John Holbo(eds.),Reading Graphs,Maps,Trees:Critical Responses to Franco Moretti,West Lafayette:Parlor Press,2011.
Kenneth White,Le Plateau de l'Albatros:Introduction à la géopoétique,Paris:Bernard Grasset,1994.
Kent C.Ryden,Mapping the Invisible Landscape:Folklore,Writing,and the Sense of Place,Iowa City:University of Iowa Press,1993.
Leigh Anne Duck,The Nation's Region:Southern Modernism,Segregation,and U.S.Nationalism,Athens: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6.
Leonard Lutwack,The Role of Place in Literature,Syracuse: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84.
Mieke Bal,Narratology: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7.
Peta Mitchell,Cartographic Strategies of Postmodernity:The Figure of the Map in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Fiction,New York:Routledge,2008.
Peter Jackson,Maps of Meaning,London:Routledge,1989.
Rick Van Noy,Surveying the Interior:Literary Cartographers and the Sense of Place,Reno: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2003.
Robert Jackson,Seeking the Region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Modernity,Dissidence,Innovation,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5.
Robert T.Tally Jr(ed.),Geocritical Explorations:Space,Place,and Mapping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1.
Robert T.Tally Jr.,Melville,Mapping and Globalization:Literary Cartography in the American Baroque Writer,London:Continuum,2009.
Robert T.Tally Jr.(ed.),Literary Cartographies:Spatiality,Representation,and Narrative,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4.
Roberto M.Dainotto,Place in Literature:Regions,Cultures,Communities,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0.
Rosemary Marangoly George,The Politics of Home:Postcolonial Relocations and Twentieth-Century Fic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Sandra M.Boschetto-Sandoval and Marcia Phillips McGowan(eds.),Claribel Alegria and Central American Literature:Critical Essays,Athens:Ohio University Press,1994.
Tom Lutz,Cosmopolitan Vistas:American Regionalism and Literary Value,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4.
Tom Mels(ed.),Reanimating Places:A Geography of Rhythms,New York:Routledge,2004.
Walter Benjamin,The Arcades Project,Howard Eiland and Kevin McLaughlin(trans.),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William Sharp,Literary Geography,London:Pall Mall Publications,1904.
Yi-Fu Tuan,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 and Values,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1974.
Yi-Fu Tuan,Dear Colleague:Common and Uncommon Observations,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2.
Yi-Fu Tuan,Dominance & Affection:The Making of Pet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Yi-Fu Tuan,Humanist Geography:An Individual's Search for Meaning,Staunton:George F.Thompson Publishing,2012.
Yi-Fu Tuan,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77.
Yi-Fu Tuan,Who Am I? An Autobiography of Emotion,Mind,and Spirit,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9.
12 Southerners,I'll Take My Stand:The South and the Agrarian Tradition,New York:Harper & Row,1930.
二 论文类
[瑞典]安德斯·彼得森:《跨文化文学史:超越世界文学观念的局限》,查明建译,《中国比较文学》2013年第2期。
毕天云:《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学术探索》2004年第1期。
曹道衡:《关中地区与汉代文学》,《文学遗产》2002年第1期。
曹惠民:《地缘诗学与华文文学研究》,《华文文学》2002年第1期。
查明建:《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世界文学:问题与启迪》,《中国比较文学》2013年第4期。
晁成林:《区域文学廿年研究之总检讨——兼论区域文学学科构建的可能与瓶颈》,《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5期。
[马来西亚]陈湘琳:《记忆的场景:洛阳在欧阳修文学中的象征意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陈爱中:《回不去时回到故乡——论杨炼的空间诗学》,《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陈德志:《隐喻与悖论:空间、空间形式与空间叙事学》,《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陈广宏:《中国文学古今演变:本土与西方维度》,《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
陈慧琼、严方:《空间批评下的“鲁镇”解读》,《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陈慧、李霞:《漂泊:寻回生命的方向——论北岛90年代诗歌》,《当代文坛》2010年第1期。
陈平原:《北京文学地图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31日。
陈平原:《从左图右史到图文互动——图文书的崛起及其前景》,《学术界》2004年第3期。
陈平原、钱理群、黄子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读书》1985年第10期。
陈强:《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野中的先秦西域形象》,《昌吉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陈尚军、胡中行:《唐诗人占籍考》,《中西学术》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陈舒劼、刘小新:《空间理论兴起与文学地理学重构》,《福建论坛》2012年第6期。
陈述彭:《地理信息系统的探索与试验》,《地理科学》1983年第4期。
陈双莲:《繁华背后的虚伪与冷漠——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对美国城市文学的开拓意义》,《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陈思和:《论海派文学的传统》,《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陈未鹏:《近代以来地域文学研究综述》,《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陈晓辉:《弗兰克·莫莱蒂的进化论马克思主义形式观》,《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第3期。
陈晓辉:《大数据时代的文学研究方法——基于弗兰克·莫莱蒂文学定量分析法的考察》,《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2期。
陈晓辉:《弗兰克·莫莱蒂的三重文学空间观》,《西北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陈晓辉:《文学的动态时空系统——以莫莱蒂的文学树形图为例》,《人文杂志》2016年第2期。
陈晓兰:《“到达大都市”——英美都市文学研究关键词之一》,《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3期。
陈晓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英美都市文学研究一瞥》,《外国文学动态》2006年第6期。
陈晓兰:《离乡·漂泊·返家……——十八世纪英国小说的叙述模式》,《贵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陈晓兰:《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小说中的城市乌托邦》,《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陈晓兰:《罪恶之城:左拉小说中的巴黎》,《上海大学学报》2005年地6期。
陈叙:《试论〈诗〉地理学在汉代的发生》,《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程世波:《批评理论的空间转向——论戴维·哈维对空间问题的探寻》,《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程锡麟:《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丛瑞华:《刘勰“江山之助”说的理论价值》,《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5期。
崔一非:《莫莱蒂的世界文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崔志远:《论中国地缘文化诗学》,《文艺争鸣》2011年第14期。
[美]大卫·达姆罗什:《世界文学是跨文化理解之桥》,李庆本译,《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戴俊骋:《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学科融合趋势》,《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4期。
戴伟华:《唐代文学研究中的文人空间排序及其意义》,《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邓繁、荣钟帆:《国内外形象学研究的现状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邓岚、潘秋子:《“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问题”研讨会综述》,《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邓天中:《空间视阈下的海明威老年角色》,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邓伟:《扫描中国当代文学地域空间的生成》,《当代文坛》2008年第3期。
邓稳:《赋体缘起的文学地理探源》,《学术研究》2013年第8期。
邓稳:《京都赋写作与古代地图之关系》,《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邓晓芒:《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学还原》,《哲学研究》2016年第9期。
邓雅琴:《郑玄〈毛诗谱〉古今版本考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7年第2期。
丁林棚:《加拿大地域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形式与视角》,《东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丁林棚:《加拿大文学中的地域和地域主义》,《国外文学》2008年第2期。
董洪川、龙丹:《经典与帝国:萨义德的经典观》,《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4期。
董乃斌:《文学史家的定位──关于文学史学的思考之一》,《江海学刊》1994年第6期。
董晓烨:《文学空间与空间叙事理论》,《外国文学》2012年第2期。
董志:《16世纪末至20世纪初长篇家庭小说空间叙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7年。
杜华平:《文学地理空间的维度》,《世界文学评论》2014年第1辑。
杜明业:《〈百年孤独〉的印第安文化透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杜平:《英国文学的异国情调和东方形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年。
杜晓勤:《地域文化的整合和盛唐诗歌的艺术精神》,《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杜雪琴:《〈海上夫人〉的四种地理意象群落及艺术特征》,《武陵学刊》2014年第3期。
杜雪琴:《徐迟诗歌地理意象呈现的三种形态——以三十年代诗歌为例》,《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杜智芳:《走向“社会形式诗学”——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解析詹姆逊的辩证批评》,《人文杂志》2014年第2期。
[美]段义孚(Yi-fu Tuan):《人文主义地理学之我见》,《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2期。
段波:《生态文学批评与欧美田园文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樊文军:《空间诗学:回归文学生命意义现场——以北宋陕北地区边塞诗为例》,《兰州学刊》2015年第7期。
范军:《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江山之助”》,《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方克强:《新时期文学人类学批评述评》,《上海文论》1992年第1期。
方旭红:《论“黄祸论”的形成根源及影响》,《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美]菲利普·韦格纳:《空间批评:批评的地理、空间、场所与文本性》,载阎嘉主编《文学理论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费小平:《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家园政治》,《当代文坛》2007年第5期。
冯保善:《明清江南小说文化论》,《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第4期。
冯建辉:《哈维的“时空压缩”理论浅析》,《唯实》2010年第7期。
冯淑然:《江山之助:〈文心雕龙〉的地理环境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美]弗兰科·莫莱蒂:《对世界文学的猜想》,诗怡译,《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2期。
[美]弗兰克·莫莱蒂:《进化、世界体系、世界文学》,尹星译,载[美]大卫·达姆罗什《新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读本》,陈永国、尹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弗兰克·莫莱蒂:《世界文学猜想/世界文学猜想(续篇)》,尹星译,[美]大卫·达姆罗什、刘洪涛、尹星主编:《世界文学理论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傅明根:《论维科“诗性”形而上学思想的两面性》,《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1期。
傅燕婷:《寻找氤氲的台北记忆——论〈古都〉的空间呈现和认同》,《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高丹:《诗意的栖居:论〈培尔·金特〉中的三重地理空间建构》,《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高树博:《弗兰克·莫莱蒂的“世界文学”思想》,《学术交流》2015年第1期。
高树博:《弗兰克·莫莱蒂的文学地图学思想》,《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第4期。
高树博:《弗兰克·莫莱蒂对“细读”的批判》,《学术论坛》2015年第4期。
高树博:《论弗兰克·莫莱蒂进化论文学史观》,《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
高树博:《小说对城市的想象》,《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葛桂录:《托马斯·柏克小说里的华人移民社会》,《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葛剑雄、周筱赟:《创建世界一流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为什么要研制“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东南学术》2002年第4期。
葛永海:《〈红楼梦〉、〈儒林外史〉中“金陵情结”之比较》,《红楼梦学刊》2004第2期。
葛永海:《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葛永海:《明清小说中的“金陵情结”》,《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弓亚斌:《唐宋咏史怀古创作中的“金陵”情结》,《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官濛、杨舒:《镜与影: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形象及其变迁》,《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管新福:《斯达尔夫人的比较文学观述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郭方云:《论〈荒原〉的空间诗学内在特征》,《外国文学》2008年第2期。
郭方云:《文学地图》,《外国文学》2015年第1期。
郭方云:《英美文学空间诗学的亮丽图景:文学地图研究》,《外国文学》2013年第6期。
郭萌、赵学勇:《地理的空间与文学的意象——以贾平凹小说创作为例》,《人文地理》2011年第2期。
郭树芹:《〈毛诗谱〉的流传及其学术思想》,《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1期。
郭志刚:《文学论“道”——巴金先生的文学空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韩伟:《文学地理学的问题意识与范式革新》,《兰州学刊》2015年第6期。
韩晓:《中国古代小说空间论》,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6年。
韩贞显:《“新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1年。
郝明工:《区域文化与区域文学辨析》,《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郝明工:《区域文学刍议》,《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
何卫华:《威廉斯与文学表征的“对位阅读”——以〈乡村与城市〉对意识形态的解构为例》,《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4期。
何卫华、朱国华:《图绘世界: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教授访谈录》,《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6期。
何卫平:《解释学循环的擅变及其辩证意义的展开与深化》,《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何西来:《谈文学鉴赏中的地域文化因素》,《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
贺仲明:《乡土文学的地域性:反思与深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侯斌英:《绘制文化空间的新地图——读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2期。
侯文学:《汉代经学视域与文学空间——兼论汉代文学的“独立性”》,《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侯艳:《唐宋诗学岭南意象的时空思维与生命审美抒写》,《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胡建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古代地域诗学研究综述》,《中州学刊》2009年第5期。
胡蓉:《论刘言史诗歌的地域性》,《邢台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胡亚敏:《论詹姆逊的意识形态叙事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胡亚敏:《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胡志红、刘圣鹏:《生态批评对田园主义文学传统的解构与重构——从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自然走向生态自然》,《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9期。
黄凤显:《楚地域环境与楚辞文学》,《烟台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黄丽娟:《文化异位空间中的心灵顿悟——哈罗德·阿克顿的中国叙事研究》,《外国文学》2012年第6期。
黄文娟:《空间诗学视野下的意象初论》,《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霍志军:《陇右地方文献与中国文学地图的重绘》,《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纪兰香:《本土、异域、虚拟世界——清末民初小说的三重叙事空间》,《理论界》2014年第11期。
纪兰香:《清末民初小说中的京沪文学空间——以1892—1917上海地区出版的长篇小说为主》,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5年。
季进:《地景与想象——沧浪亭的空间诗学》,《文艺争鸣》2009年第7期。
[美]简·布朗:《歌德与“世界文学”》,刘宁译,《学术月刊》2007年第6期。
江立中:《迁谪文学与岳阳人文精神》,《云梦学刊》1999年第3期。
姜葵、骆海辉:《身份认同与心灵皈依——从李白的客寓意识看方文山的文化乡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姜源:《异国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构》,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文,2005年。
蒋凡:《关于文化(文学)地理研究的思考》,曾大兴、夏汉宁主编《文学地理学》,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蒋述卓:《城市文学:21世纪文学空间的新展望》,《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蒋寅:《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金克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读书》1986年第4期。
金薇吟:《克拉克知识与学科理论发微——试论学科的分化与综合》,《扬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0期。
金雯、李绳:《“大数据”分析与文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4期。
景纲:《我国地理文学的形成及在东晋刘宋时期的发展》,《山东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美]劳·坡林:《谈诗的象征》,《世界文学》1981年第5期。
黎晟:《马和之〈毛诗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14年。
[韩]李珠鲁:《论王蒙小说的文学空间》,《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李长中:《空间转向与文学研究范式转型》,《北方论丛》2010年第6期。
李长中:《是解构还是重构?——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评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李春霞、杨玉萍:《〈奥德赛〉的漂泊母题》,《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李德辉:《从唐五代湖南文学看古代地域文学的二重性》,《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李德辉:《客寓意识与唐代文学的漂泊母题》,《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5期。
李德辉:《宋代望京楼与宋人望京诗文》,《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李德辉:《唐文人的旅寓生涯与唐代文学中的漂泊者形象——对唐代文学中的“小人物”群体及其文学的思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李浩:《从人地关系看唐代关中的地域文学》,《西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李宏图:《民族精神的呐喊——论18世纪德意志和法国的文化冲突》,《世界历史》1997年第5期。
李杰荣:《汉至唐代的诗经图》,《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李静:《“空间转向”中的当代中国小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年。
李蕾蕾:《当代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知识谱系引论》,《人文地理》2005年第2期。
李力:《鲍德熹电影影像的空间诗学》,《当代电影》2013年第1期。
李茂民:《文学理论的危机与走向——“文化诗学”研究述评》,《理论与创作》2005年第5期。
李欧梵:《上海,作为香港的“她者”—双城记之二》,《读书》1999年第1期。
李欧梵:《香港,作为上海的“她者”——双城记之一》,《读书》1998年第12期。
李森:《审美心理图式论纲》,《渭南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
李少群:《拓展地域文学研究的诗学格局》,《文艺争鸣》2008年第1期。
李淑兰:《〈红楼梦〉神话结构及其隐喻意义探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李文娟、傅学庆、李仁杰、张军海:《基于空间统计方法的李杜诗词文学空间模式的比较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李溪:《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视野》,《人文地理》2014年第4期。
李显卿:《中国南北文化地理与南北文学》,《辽宁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李旭旦:《评哈特向著地理思想史论》,《地理学报》1943年第10卷。
李学智:《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孟德斯鸠、黑格尔“地理环境决定论”史观比较》,《东方论坛》2009年第4期。
李妍:《文学地理学的四个研究范畴》,《兰州学刊》2015年第6期。
李雁南:《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5年。
李在珉:《老舍与张恨水的北京叙述和想象》,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6年。
李志艳:《论中国古代文论资源对文学地理学的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李仲凡:《地域文学作为二级学科的可能性》,《社会科学展现》2009年第11期。
李仲凡:《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必要性》,曾大兴、夏汉宁主编《文学地理学》,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李仲凡:《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属性》,《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梁璐:《陕西文学地理分异研究》,《地理科学》2008年第1期。
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新民丛报》1902年第6、8、9号。
廖泫铭、范毅军:《中华文明时空基础架构:历史学与信息化结合的设计理念及技术应用》,《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2年第4期。
林珲、龚建华、施晶晶:《从地图到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地理环境——试论地理学语言的演变》,《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第4期。
林涓、张伟然:《巫山神女:一种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文学遗产》2004年第2期。
林淑玉:《都市新空间与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安徽文学》2011年第9期。
凌逾:《小说空间叙述创意——以西西与略萨的跨媒介思维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刘保亮:《论地域作家的文化身份》,《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刘城:《论柳宗元诗歌中的客寓意识》,《柳州师专学报》2012年第4期。
刘川鄂:《区域文学研究的限制与困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8日。
刘道全:《论福克纳小说的空间形式》,《国外文学》2007年第2期。
刘锋杰:《惊不破的桃源梦——略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城乡对立描写》,《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刘刚:《〈蜀道难〉的文学地理学解读》,《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6期。
刘海军:《论新世纪乡村小说中城乡冲突的文学表征》,《中州学刊》2010年第6期。
刘洪涛:《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几点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刘洪涛:《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清华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刘洪涛:《世界文学观念的嬗变及其在中国的意义》,《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第4期。
刘进:《戴维·哈维对法国文学空间的解读》,《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2期。
刘进:《论空间批评》,《人文地理》2007年第2期。
刘进:《论雷蒙德·威廉斯对英国现代文学的空间批评》,《外国文学》2007年第3期。
刘进才:《论京派小说的空间形式》,《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刘乃昌:《苏轼同王安石的交往》,《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第3期。
刘庆华:《从“金陵怀古”与“长安古意”看文学的地域性差异》,《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刘庆华:《文学地理学学科建构热点问题的思考》,《广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刘睿:《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创作》,《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刘师培:《南北学派不同论》,《国粹学报》1905年第2、6、7、9期。
刘小新:《文学地理学:从决定论到批判的地域主义》,《福建论坛》2010年第10期。
刘啸霆:《当代跨学科性科学研究的“式”与“法”》,《光明日报》2006年3月28日。
刘娅:《同或不同:地理、自然与文学关系之探究——文学地理学批评与生态文学批评之关联与差异》,《世界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刘扬忠:《文学地理学的研究理路》,曾大兴、夏汉宁主编《文学地理学》,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刘阳:《在后形而上学意义上重建文学本体论——新世纪文学本体论研究的理据分析》,《学术月刊》2009年第8期。
刘英:《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地方主义与世界主义》,《外国文学》2016年第2期。
刘英:《全球化时代的美国文学地域主义研究》,《国外文学》2012年第2期。
刘英:《文学地域主义》,《外国文学》2010年第4期。
刘永昶:《大众传播市场与二三十年代左翼文学空间的拓展》,《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刘勇刚:《论云间地域与名门望族对云间派的影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刘勇强:《西湖小说:城市个性和小说场景》,《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刘玉:《美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述评》,《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刘跃进:《黄河以北地区的文学发展》,《人文杂志》2008年第4期。
刘跃进:《江南的开发及其文学的发轫》,《文史知识》2007年第10期。
刘跃进:《秦汉时期巴蜀文学略论》,《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刘跃进:《秦汉时期的“三楚”文学》,《文学遗产》2008年第5期。
刘跃进、刘燕梅:《秦汉区域文化的划分及其意义》,《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刘跃进、周忠强:《“左图右史”的传统及图像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运用》,《苏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龙迪勇:《空间叙事学:叙事学研究的新领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龙其林:《从空间图像到文学地图——中国文学图文研究著作中的地理史料、地图观念及互文经验》,《学术研究》2016年第8期。
卢敦基:《南朝浙江文学的兴盛及其原因试论》,《浙江学刊》1990年第1期。
陆小璇:《初论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的形成》,《人文地理》2014年第4期。
陆扬:《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陆扬:《空间批评的谱系》,《文艺争鸣》2016年第5期。
陆扬:《空间转向中的文学批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
陆扬:《析索亚“第三空间”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路翠江:《家园情结与大地乌托邦——张炜“半岛世界”的空间诗学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10期。
吕嘉健:《地理学文学略论》,《广西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罗凤珠、范毅军、郑锦全:《宋人与宋诗地理信息系统之设计与应用》,第五届数字地球国际研讨会,台北,2007年。
罗凤珠、郑锦全、范毅军、白璧玲、廖泫铭、邱筱榆、林宜娴:《唐代诗人行吟地图建构:李白、杜甫、韩愈》,《第四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年,国际会议。
罗岗、刘丽:《历史开裂处的个人叙述——城乡间的女性与当代文学中个人意识的悖论》,《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
罗关德:《生成、繁荣与变迁——现代化进程中的大陆与台湾乡土文学》,《华文文学》2011年第3期。
罗锡英:《当代空间诗学语境下的卡尔维诺》,《世界文学评论》2012年第1期。
骆燕灵:《关于“地理批评”——朱立元与波特兰·维斯法尔的对话》,《江淮论坛》2017年第3期。
[美]马丁·普契纳:《世界文学与文学世界之创造》,汪沛译,《学习与探索》2011年2期。
马昌仪:《山海经图:寻找〈山海经〉的另一半》,《文学遗产》2000年第6期。
马晶:《国家空间体验与抗战时期陪都戏剧文学中文学地理景观的建构》,《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马晶:《学科定位:文学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马强:《论唐宋蜀道诗的文化史意义》,《成都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麦永雄:《当代空间诗学语境:巴赫金理论话语探赜》,《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5期。
梅新林:《“新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之建构》,《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
梅新林:《“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科范式的探索与建构》,《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梅新林:《〈红楼梦〉的“金陵情结”》,《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4期。
梅新林:《论文学地图》,《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梅新林:《论文学人类学的本体指归》,《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梅新林:《文化视野中的文学演变研究》,《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
梅新林:《文学地理:文学史范式的重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4月7日。
梅新林:《文学地理空间的拓展与文学史范式的重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梅新林:《文学地理学:基于“空间”之维的理论建构》,《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梅新林:《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梅新林:《小说史研究模式的偏失与重构》,《光明日报》2002年11月27日。
梅新林:《学科交融与学术创新》,《文学遗产》2012年第1期。
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梅新林:《中国文学地理学导论》,《文艺报》2006年6月1日。
梅新林:《走向理论自觉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1日。
梅新林、娄欣星:《古典小说地理空间研究的取向与路径》,《浙江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
梅新林、王晓均:《陪都文学精神的形成与演变》,《河北学刊》2010年第6期。
[法]米歇尔·柯罗:《文学地理学、地理批评与地理诗学》,姜丹丹译,《文化与诗学》2014年第2期。
苗玉杰:《小巷:市井文学空间中的城市元素——以1980年后的陆文夫创作为例》,《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第6期。
宁衡山:《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城乡冲突意识》,《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7期。
牛宏宇:《空间理论视域下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潘德宝:《现代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与日本中介》,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3年。
潘月琴:《巴赫金时空体理论初探》,《俄罗斯文艺》2005年第3期。
庞玉厚:《空间与叙事:〈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空间诗学》,《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裴晓倩:《现地研究:文学的另类阐释角度——以简锦松现地研究方法为例》,《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彭民权:《文学地理学的体系建构与理论反思》,《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蒲若茜:《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唐人街”叙事》,《深圳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齐振海、蔡坚:《中西古代空间认知观的对比研究》,《重庆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祁福雪:《论客寓意识与杜甫后期乡思诗“诗性”与“史性”的整合》,《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钱翰、黄秀端:《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的旅行》,《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2期。
钱雯:《在重绘的文学地图上——“五四”新小说的生成语境》,《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乔力:《地域文学史研究刍议暨山东文学流变研究例试》,《东岳论丛》2001年第6期。
乔丽华:《建构上海的文学地图——上海地区文学类博物馆的现状与前景》,《上海鲁迅研究》2010年第4期。
任东波:《“欧洲中心论”与世界史研究——兼论世界史研究的“中国学派”问题》,《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
尚睿:《康拉德小说地理空间研究》,《名作欣赏》2012年第35期。
尚永亮:《唐五代文人逐臣分布时期与地域的计量考察》,《东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尚永亮:《唐知名诗人之层级分布与代群发展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
尚永亮:《唐五代贬官之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邵宁宁:《启蒙神话与成长的悲剧——〈红楼梦〉人生解读》,《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2辑。
申丹:《何为“隐含作者”?》,《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沈静:《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美学》,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0年。
沈学玕:《唐宋诗词中的金陵怀古情结》,《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石昌渝:《文学史的本质是史》,《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1月29日。
史玉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寻根意识研究——以鲁迅、沈从文、韩少功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宋丹:《唐代旅店的历史发展述》,《兰台世界》2012年第30期。
宋秀葵:《段义孚的地方空间思想研究》,《人文地理》2014年第4期。
宋秀葵:《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生态文化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1年。
宋展云:《汉末魏晋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12年。
宋展云、柳宏:《汉魏六朝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述评》,《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苏奎:《漂泊于都市的不安灵魂——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城市外来者”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苏尚锋:《空间理论的三次论争与“空间转向”》,《人文杂志》2008年第4期。
苏燕婷、郑庭河:《游移与停驻:马华都市文学的空间图像(1970—2010)》,《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4期。
孙瑜:《从两元对立到三重范式——歌德的翻译与“世界文学”》,《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9年第2期。
覃德清:《中国文学地图整体景观与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谭桂林:《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漂泊母题》,《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谭咪咪:《论〈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中的地理意象及其隐喻意义》,《世界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汤茂林、柴彦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译著出版的特征、问题与建议》,《人文地理》2007年第3期。
唐圭璋:《两宋词人占籍考》,《中国文学》1943年第2期。
唐洁:《永恒的土地情思——论赛珍珠〈大地〉的土地文化意蕴》,《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唐晓峰:《还地理学一份人情》,《读书》2002年第11期。
唐云:《区域文学的“迷思”——对区域文学研究思路的理解》,《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陶德宗:《沦陷区文学地图的重绘与“两岸三地”沦陷区文学之比较》,《北方论丛》2005年第6期。
陶礼天:《试论文学地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化研究》2012年第12辑。
陶礼天:《司马迁的地域文化观——读〈史记·货殖列传〉》,《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第1期。
陶礼天:《文学与地理——中国文学地理学略说》,《北大中文研究》创刊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田忠辉:《文化诗学的三个问题》,《文艺争鸣》2004年第6期。
[美]托马斯·S.海因斯:《福克纳的文学场景》,《译文》2003年第5期。
万书辉:《地理学与真理时刻的现代悲剧——莫莱蒂“现代悲剧地理”论析》,《四川戏剧》2006年第4期。
汪辟疆:《近代诗派与地域》,《中国学报》第1卷第1期,1943年。
汪春泓:《关于〈文心雕龙〉“江山之助”的本义》,《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
王安:《论空间叙事学的发展》,《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1期。
王德华:《〈楚辞〉地理研究述论——以屈原放逐汉北、陵阳争论为中心》,《文学遗产》2012年第5期。
王德华:《东晋文学的主题变迁与地域分布》,《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王德威:《文学地理与国族想象:台湾的鲁迅,南洋的张爱玲》,《扬子江评论》2013年第3期。
王福友:《伯顿·克拉克忽视的领域——基于斯坦福大学多学科教学与研究实践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2期。
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教育世界》1907年第140号。
王晗:《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11年。
王家耀、成毅、吴明光、孙庆辉:《地理信息系统的演进与发展》,《测绘科学技术学》2008年第4期。
王进:《通向一种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综述》,《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王均:《现象与意象:近现代时期北京城市的文学感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2期。
王明辉:《“江南”:一个隐喻》,《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王宁:《世界文学的双向旅行》,《文艺研究》2011年第7期。
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
王尚义:《汉唐时期山西文人及地理分布及其文化发展之特点》,《山西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王尚义、徐宏平:《宋元明清时期山西文人的地理分布及文化发展特点》,《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王水照:《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
王水照:《学科意识的自觉与学科建立的条件》,《文艺报》2006年7月8日。
王婉:《〈上海女孩〉中三重地理空间的建构与思乡主题》,《世界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
王卫平、徐立平:《困顿行者与不安定的灵魂——新文学中知识分子的漂泊流浪》,《东北师大学报》2010年第1期。
王祥:《试论地域、地域文化与文学》,《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4期。
王向远:《黑非洲文学的区域性特征简论》,《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王向远:《论拉丁美洲文学的区域性特征》,《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王向远:《论亚洲文学区域的形成及其特征》,《重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王向远:《试论欧洲文学的区域性构造》,《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王向远:《试论文学史研究的三种类型及其与比较文学的关系》,《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王晓磊:《空间与实践——西方空间观念的历史演变、局限与出路探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王晓秦:《西方田园文学概观》,《内蒙古师大学报》1986年第1期。
王学泰:《以地域分野的明初诗歌派别论》,《文学遗产》1989年第5期。
王永莉:《唐代边塞诗“绝域”意象的历史地理学考察》,《人文杂志》2014年第10期。
王玉括:《非裔美国文学中的地理空间及其文化表征》,《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王兆鹏:《传播与接受:文学史研究的另两个维度》,《江海学刊》1998年第3期。
王兆鹏:《建设中国文学数字化地图平台的构想》,《文学遗产》2012年第3期。
王兆鹏:《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
王志萍:《关于性别视角结合于地域文学研究的思考》,《昌吉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王锺陵:《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翁时秀:《“想象的地理”与文学文本的地理学解读——基于知识脉络的一个审视》,《人文地理》2014年第3期。
吴承学:《江山之助——中国古代文学地域风格论初探》,《文学评论》1990年第2期。
吴承学:《论文学上的南北派与南北宗》,《中山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吴怀东:《建安文学新变与发生的地域文化背景》,《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吴明霞、齐童、刘传安、马骁:《景观地理学的演变及其学科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吴庆军:《当代空间批评评析》,《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吴庆军:《空间批评下的乔伊斯小说解读》,《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第1期。
吴微:《西洋形象的重构与晚清古文的新变——黎庶昌〈西洋杂志〉“舆地之学”的文学书写》,《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吴翔宇:《论新移民小说的空间诗学建构》,《华文文学》2009年第1期。
吴雨平、方汉文:《“新文学进化论”与世界文学史观——评美国“重构派”莫莱蒂教授的学说》,《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5期。
[比利时]西奥·蒂汉:《绘制世界文学地图》,殷国明、刘娇译,《江南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美]J.希利斯·米勒:《世界文学面临的三重挑战》,生安锋译,《探索与争鸣》2010年11期。
咸立强:《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花园意象的审美意蕴比较》,《中华文化文坛》2006年第2期。
[日]小田匡保:《日本文学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卡苏米译,《世界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
谢春平:《西方空间批评理论探究》,《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谢晶:《法国社会哲学中的结构主义争论——从二元符号结构主义到三元话语结构主义》,《复旦学报》2015年第5期。
谢纳:《都市空间与艺术叙事——中国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的“空间化”》,《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谢纳:《空间转向与当代文艺理论建构》,《文艺研究》2009年第2期。
谢纳:《现代空间重构与文化空间想象》,《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熊建军、李建梅:《西域形象的文学表达与建构》,《天府新论》2015第1期。
徐从辉:《网络视野下的新世纪城市文学地图》,《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徐刚:《“工人新村”与城市空间的文学建构》,《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第1期。
徐迈汉:《唐长安空间与文学关系演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3年。
徐敏:《都市中的人群:从文学到影像的城市空间与现代性呈现》,《文艺研究》2008年第3期。
徐雁平:《“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成为一种文学叙写方法——以明清集序为研究范围》,《中山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徐颖果:《空间批评:美国族裔文学阐释的新视角——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短篇小说评析》,《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8年第1期。
许道明:《京派文学: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复旦学报》1993年第4期。
许心宏:《文学地图上的城市与乡村》,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0年。
许自强:《地域文学与现代意识》,《南方文坛》1992年第2期。
许总:《文学史学: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反思》,《社会科学》2000年第11期。
宣勇:《论大学学科组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第5期。
阎嘉:《不同时空框架与审美体验:以戴维·哈维的理论为例》,《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6期。
阎嘉:《戴维·哈维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当代文坛》2011年第6期。
颜纯均:《张承志和他的地理学文学》,《文学评论》1987年第1期。
颜红菲:《当代中国的文学地理学批评》,《世界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颜红菲:《开辟文学理论研究的新空间——西方文学地理学研究述评》,《武汉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颜红菲:《论〈啊,拓荒者!〉的地域化叙事策略》,《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6期。
颜红菲:《论〈乔伊的梦〉的空间叙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颜红菲:《叙事理论的新视角——评科特的〈现代小说的地点与空间〉》,《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3期。
颜维琦、曹继军:《绘一幅力求完整的世界文学地图》,《光明日报》2014年8月11日。
杨合林:《陶渊明与江东地域文化之关系》,《吉首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杨慧琼:《新时期的漂泊叙事与现代性体验——对空间、时间、性别的家园体验》,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杨建刚:《马克思主义对形式主义的吸收和借鉴——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学批评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第1期。
杨开显:《别冷落了阿斯图里亚斯》,《中华读书报》2014年5月7日。
杨理沛:《1910年代中国叙事文本中的西方形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2年。
杨亮:《元代扈从纪行诗的地理意象风貌及价值重估》,《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杨庆辰:《论文学史的史学品格》,《北方论丛》2000年第2期。
杨为刚:《唐代“长安—洛阳”文学地理与文学空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9年。
杨扬:《城市空间与文学生产方式的转变》,《哈尔滨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
杨扬:《海派文学与地缘文化》,《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杨义:《文学的文化学和图志学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杨义:《文学地理学的三条研究思路》,《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杨义:《吴文化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之对角线效应》,《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杨义:《中国文学的文化地图及其动力原理》,《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杨义:《中国新文学与现代中国精神谱系——〈中国新文学图志〉新序及小序》,《文艺争鸣》2008年第3期。
杨义:《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动力系统与“边缘活力”》,《百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杨义:《重绘中国文学的历史地图》,《文史哲》2015年第3期。
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文学遗产》2003年第5期。
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方法论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1期。
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纲目》,《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与中国文学的民族学、地理学问题》,《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杨宇振:《城市历史地图与近代文学解读中的重庆城市意象》,《南方建筑》2011年第4期。
尧荣芝:《两汉文学地域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姚宝瑄:《世界史诗的文化地理枢纽》,《晋阳学刊》1990年第4期。
姚斌:《鸦片战争后美国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形象之分析》,《辽宁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姚大怀:《“江山之助”新论——兼与汪、丛二先生商榷》,《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姚莉苹:《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4期。
叶木桂:《论加斯东·巴什拉的空间诗学》,《美与时代》2010年第2期。
叶世祥:《鲁迅小说的空间形式》,《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期。
叶舒宪:《第四重证据:比较图像学的视觉说服力》,《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
叶舒宪:《文化寻根的学术意义与思想意义》,《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第6期。
叶舒宪:《中国神话的宇宙观的原型模式》,《民间文学论坛》1988年第2期。
叶志良:《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空间诗学论》,《民族艺术》2006年第3期。
殷洁、张京祥、罗小龙:《重申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观:后现代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人文地理》2010年第4期。
殷晓芳:《伊丽莎白·毕肖普:旅行书写与空间诗学的政治性》,《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第2期。
余敏芳:《论区域自然环境与杜牧的文学创作》,《云梦学刊》2002第2期。
余凝冰:《〈瓦尔登湖〉的空间诗学》,《世界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
余恕诚:《地域、民族和唐诗刚健的特质》,《安徽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
余恕诚《李白与长江》,《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余新明:《〈呐喊〉〈彷徨〉的空间叙事》,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余意:《文学家地理:文学地理学学科的原点》,《文艺报》2006年7月8日。
[美]宇文所安:《地:金陵怀古》,乐黛云等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美]约翰·皮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建构建设性的跨学科关系》,刘洪涛、刘倩译,《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第3期。
曾大兴:《建设与“文学史学”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曾大兴:《理论品质的提升与理论体系的建立——文学地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学术月刊》2012年第10期。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意义》,曾大兴、夏汉宁主编:《文学地理学》,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社科信息》1989年第2期。
曾令富:《杰克·伦敦笔下的中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曾一果:《论八十年代后文学中的“城乡关系”》,《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
翟付满:《论〈丹阳集〉选诗标准及其地域文学特色》,《现代语文》2007年11期。
张丛皞:《暗黑世界的描摹——苏童小说的“空间诗学”》,《文艺争鸣》2011年第14期。
张多:《西南联大文学作品中的昆明书写——昆明的城市空间对40年代内迁文人创作的影响》,《消费导刊》2010年第1期。
张海榕:《刘易斯的“巴比特文学地图”与美国城市的空间生产》,《外国文学评论》2017年第2期。
张厚刚:《新感觉派的空间诗学》,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9年。
张建立、李仁杰、傅学庆、张军海:《古诗词文本的空间信息解析与可视化分析》,《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
张进:《空间诗学与翻译文论的合法化》,《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张立群:《文化互动与空间转向——论1990年代以来的“都市文学”》,《学术界》2011年第10期。
张林明:《1949年以来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
张起、徐宏:《空间诗学下的〈松游小唱〉》,《成都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张谦芬:《论异质空间与文学民族化——上海沦陷时期文学启示》,《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2期。
张润静:《霸业鼎图人去尽,独来惆怅水云中——唐代诗人的金陵情结》,《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2期。
张伟然:《文学中的地理意象》,《读书》2014年第10期。
张雯佼、李发红、王占宏:《文学和艺术形态地理分布特征数据库设计方案初探》,《测绘技术装备》2013年第1期。
张兴成:《赫尔德与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传统》,《西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张燕玲:《艺术接受的主体心理图式》,《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张赢:《晚明时期云贵社会地理意象探析——以王士性“地学三书”为中心》,《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张袁月:《近代小说中的文学“地图”与城市文化》,《文学评论》2014年第3期。
张珍珍:《铁门关历代地理意象变迁》,《兰台世界》2017第1期。
张中华、张沛、王兴中:《地方理论应用社区研究的思考——以阳朔西街旅游社区为例》,《地理科学》2009年第1期。
章培恒:《从〈诗经〉、〈楚辞〉看我国南北文学的差异》,《中国文化》1989年第1期,创刊号。
章尚正:《“江山之助”论的拓展与深化》,《绥化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赵国新:《西方文论关键词:雷蒙·威廉斯》,《外国文学》2011年第3期。
赵建红:《赛义德的文学与文化批评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赵晶辉:《文学中的城市空间寓意探析——莱辛的五部曲〈暴力的孩子〉释读》,《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第3期。
赵坤:《城市文学中的景观意象和空间构形》,《江汉论坛》2014年第11期。
赵文薇:《有根的探寻与无根的追问——评英美文学中的场景描写》,《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赵新林:《文学地域性研究的得与失》,《当代文坛》1997年第2期。
赵永源:《论〈河汾诸老诗集〉的地域特征》,《镇江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
郑佰青:《西方文论关键词:空间》,《外国文学》2016年第1期。
郑鹏:《试谈四十年代城乡文学主题的写作》,《理论与创作》2005年第4期。
钟良:《20世纪唐代“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综述》,《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钟仕伦:《概念、学科与方法:文学地理学略论》,《文学评论》2014年第4期。
钟仕伦:《论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以〈自然地理学〉为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钟仕伦:《论中国诗学的文学地理学特征》,《中外文化与文论》2014年第2期。
周冰心:《病重的祖国:二十世纪的流亡作家们——索尔仁尼琴终结一个时代》,《西湖》2009年第3期。
周冰心:《混乱时代”的中国文学地图》,《西湖》2007年第10期。
周丙锋、周文业:《基于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的中国历史地理数字化应用平台》,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中国北京,2007年。
周才庶:《统计文艺学:大数据时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5期。
周帆:《地域文学的二重性——黔北文学个案分析》,《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
周钢山:《论〈海上夫人〉的两种地理意象及象征意义》,《世界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周建忠:《关于屈原“放逐”问题证辩》,《南都学坛》2002年第4期。
周来祥、戴孝军:《走向读者—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独特贡献》,《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周旗:《地理空间新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周启超:《作品的“开放性”与“文本的权利”——试论埃科的文学作品/文本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周仁政:《论后期京派文学》,《文学评论》2001年第5期。
周尚意:《英美文化研究与新文化地理学》,《地理学报》2004年增刊。
周文业:《以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中国文学史和文学地理学》,《中国文学史学科百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
周晓风:《20世纪中国文学版图中的重庆文学》,《涪陵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周晓风:《区域文学——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周晓风:《世界文学、国别文学与区域文学》,《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
周晓琳:《古代文学地域性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周兴陆:《钱谦益与吴中诗学传统》,《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理论导报》2013年第2期。
朱竑、刘博:《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朱军:《都市空间与现代激进文学地理的建构——以亭子间文化为中心》,《励耘学刊》2013年第1期。
朱美禄:《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7年。
朱偰:《盛唐诗歌中之河西走廊及西域》,《东方杂志》1944年第40卷第3号。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1973年第2期。
庄文泉:《〈逾矩的罪人〉三种地理意象审美阐释》,《长江大学学报》2012年第10期。
[以色列]卓拉·加百利(Gabriel Zoran,通行译为加布里埃尔·佐侬):《朝向空间的叙事理论》,李森译,《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邹建军:《我们应当如何开展文学地理学研究》,《文艺理论》2013年第5期。
邹建军、刘遥:《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邹建军、周亚芬:《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邹小娟:《1900年代中国小说中的西方形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1年。
左鹏:《文学地理研究中的作品分析刍议——以唐五代时期岭南的文学地理为例》,《江汉论坛》2008年第9期。
A.J.Hunt,“Narrating American Space:Literary Cartography and the Contemporary Southwest,”ProQuest,2001.
Andreas Gailus,“Modern Epic:the World System from Goethe to Garcia Marquez(Review),”Modernism /Modernity,Vol.4,No.3,1997.
Armin von Ungern-Sternberg,“Dots,Lines,Areas and Words:Mapping Literature and Narration,”in William Cartwright et al.(eds.),Carto graphy and Art,Heide lberg:Springer-Verlag,2009.
August Dupouy,“Littératues et Géographie,”Les Nouvelles Littéraires,5.2.1928.
August Dupouy,“Notre Littératues par la Géographie,”La Nouvelle Revue Critique,15.5.1923.
A.G.Noble and R.Dhussa,“Image and Substance:A Review of Literary Geography,”Journal of Cultural Geography,Vol.10,Iss.2,1990.
A.K.Dutt and R.Dhussa,“The Contrasting Image and Landscape of Calcutta through Literature,”Proceeding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Vol.8,1976.
A.K.Dutt and R.Dhussa,“Novelist Sarat Chandra's Perception of His Bengali Home Region:A Literary Geographic Study,”Geojournal,Vol.5,Iss.1,1981.
B.J.Murton,“Waituhi:A Place in Maori New Zealand,”New Zealand Geographer,Vol.35,Iss.1,1979.
Cóilín Parsons,“Literary Maps,Cartography in Anglo-Irish Literature,”ProQuest,2008.
C.S.Aiken,“Faulkner's Yoknapatawpha County:A Place in the American South,”Geographical Review,Vol.69,No.3,1979.
D.A.Lanegran,“The Pioneer's View of the Frontier as Presented in the Regional Novel,Giants in the Earth,”International Geography 1,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72.
D.R.McManis,“Places for Mysteries,”Geographical Review,Vol.68,No.3,1978.
E.C.Sorum,“Mapping Modernism:Connections between Cartography and Literature,”ProQuest,2006.
Gabriel Zoran,“Toward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Poetics Today,Vol.5,No.2,1984.
H.C.Darby,“The Regional Geography of Thomas Hardy's Wessex,”Geographical Review,Vol.38,No.3,1948.
J.F.Smith,“Neither Here nor There:The Literary Cartographies of Flann O'Brien,James Joyce,and Paul Muldoon,”ProQuest,2002.
Janice Gould,“Poems as Maps in American Indian Women's Writing,”in Dean Rader and Janice Gould(eds.),Speak to Me Words:Essays on Contemporary American Indian Poetry,Tucson: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2003.
J.Fetterley,“‘Not in the Least American':Nineteenth-Century Literary Regionalism,”College English,Vol.56,No.8,1994.
J.K.Wright,“Geography in Literature,”The Geographical Review,Vol.14,No.1,1924.
J.K.Wright,“The Geography of Dante,”The Geographical Review,Vol.14,No.2,1924.
J.K.Wright,“A Plea for the History of Geography,”Isis,Vol.8,No.3,1926.
J.Silk,“Beyond Geography and Literature,”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Society and Space,Vol.2,Iss.2,1984.
Katiuscia Darici,“‘To Draw A Map Is to Tell A Story':Interview with Dr.Robert T.Tally Jr.on Geocriticism,”Primavera,Vol.11,2015.
L.A.Sandberg and J.S.Marsh,“Focus,Literary Landscapes-Geography and Literature,”The Canadian Geographer,Vol.32,Iss.3,1988.
Marc Brosseau,“Literature,”in Rob Kitchin and Nigel Thrift(eds.),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Vol.6,Oxford:Elsevier,2009.
Marc Brosseau,“Geography's Literature,”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Vol.18,No.3,1994.
Mary Austin,“Regionalism in American Fiction,”The English Journal,Vol.21,No.2,1932.
Patricia Lynn Krone,“Humanistic Perspectives of Place:A Study of Willa Calhier's Writings on South Central Nebraska,1880—1920,”M.A.Thesis,The University of Akron,1979.
P.Simpson-Housley and A.H.Paul,“Some Regional Themes in the Writ ings of D.H.Lawrence,”The Canadian Geographer,Vol.28,Iss.1,1984.
Robert T.Tally Jr.,“Geocriticism and Classic American Literature,”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uth Central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San Antonio,November 2008.
Robert T.Tally Jr.,“Literary Cartography:Space,Representation,and Narrative,”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Narrative Conference,Austin,May 2008.
Robert T.Tally Jr.,“American Baroque:Melville and the Literary Cartography of the World System,”ProQuest,1999.
R.Lafaille,“Départ:Géographie et Poésie,”Le Géographe canadien,Vol.33,Iss.2,1989.
W.J.T.Mitchell,“Spatial Form in Literature:Toward a General Theory,”Critical Inquiry,Vol.6,No.3,1980.
Yi-Fu Tuan,“Geography,Phenomenology,and the Study of Human Nature,”The Canadian Geographer,Vol.15,Iss.3,1971.
Yi-Fu Tuan,“Humanistic Geography,”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Vol.66,No.2,1976.
Yi-Fu Tuan,“Literature and Geography:Implications for Geographical Research,”in David Ley and Marwyn Samuels(eds.),Humanistic Geography:Prospects and Problems,Chicago:Maaroufa Press,1978.
Yi-Fu Tuan,“Mountains,Ruins and the Sentiment of Melancholy,”Landscape,Vol.14,1964.
Yi-Fu Tuan,“Space and Place:Humanistic Perspective,”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Vol.6,1974.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