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ing the folk art of the three ethnic groups as an example, this book analyzes the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of the inheritance of life style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thnic minority folk culture and leisure experience in Yunnan, and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approach for the inheritance of ethnic minority folk cultur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Leisure activities need folk custom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as the basis, leisure without culture can only be called "rest", with cultural and folk activities, leisure has a qualitative improvement, so that leisure activities are more colorful, and have the meaning of art and leisure; In additio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culture requires leisure to provide spatial field and economic support, and the result of the two can effectively inherit national culture. Therefore, leisure folklore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is another way to supplement and enrich the soil of folk cultur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leisure research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research.(AI翻译)
刘婷:(著)
刘婷,人类学博士、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问学者。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人文发展量化分析检测评价系列”报告副主编、“云南文化发展蓝皮书”副主编、云南省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秘书长。长期致力于文化人类学相关研究,主要著述有《云南休闲文化论》,在《民族研究》《民族文学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云南社会科学》《青海民族研究》《贵州社会科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等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
(国内文献以著者姓名拼音首字母为序,国外以作者姓名首字母为序)
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白兴发:《彝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柴毅龙:《畅达生命之道——养生与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陈刚主编:《应用人类学最新发展和在中国的实践文集》,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陈鲁直:《民闲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陈永龄主编:《民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邓启耀:《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民俗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邓永进:《民族旅游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邓佑玲:《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额瑜婷:《扇舞哀牢(云南元江县羊街乡哈尼族棕扇舞文化历史变迁)》,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冯骥才主编:《守望民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西苑出版社2002年版。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龚锐、郑向春、葛荣玲:《旅游人类学教程》,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胡大平:《崇高的暧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黄爱莲、潘冬南:《跨越文化的界限:民俗风情旅游问题及其解决》,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黄德兴等:《现代生活方式面面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黄光成:《云南民族文化纵横探》,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黄应贵:《返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黄泽:《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俗艺术与宗教艺术》,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
黄泽:《神圣的解构——民族文化研究的多维审视》,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黄泽:《西南民族文化与民俗——民族文化学的新视野》,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
江帆:《生态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蒋文中:《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经营》,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
李克珍、曹成章等:《元江县傣族社会经济调查》,载云南省编辑组“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思茅、玉溪、红河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李昆生:《云南艺术史》,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李砚祖:《装饰之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李银兵:《云南新平花腰傣花街节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李永祥:《舞蹈人类学视野中的彝族烟盒舞》,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李缵绪、杨亮才:《中国民俗大系:云南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林庆:《民族记忆的背景——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林耀华:《民族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刘晨晔:《休闲:解读马克思的一种新尝试》,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刘海春:《生命与休闲教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刘辉:《旅游民族学》,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刘丽川:《民俗学与民俗旅游学》,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刘新平:《休闲中国》,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
楼嘉军:《休闲新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版。
[法]罗贝尔·朗卡尔:《旅游和旅行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罗曲:《民俗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马惠娣、张景安:《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牛军:《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与审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彭文斌主编:《人类学的西南田野与文本实践:海内外学者访谈录》,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祁庆富:《民族文化遗产》,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卿前龙:《休闲服务与休闲服务业的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施惟达、段炳昌:《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宋恩常:《元江傣族习俗调查》;载云南省编辑组“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一)》,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孙宏开等:《白马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唐代剑等:《中国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陶贵学主编:《新平花腰傣文化大观》,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陶学贵主编:《中国云南亲平花腰傣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田兆元等:《民间文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万辅彬:《人类学视野下的传统工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王东昕:《衣食之源——云南民族农耕》,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建民:《艺术人类学新探》,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明珂:《炎黄子孙是谁?——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中华书局2009年版。
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中华书局2009年版。
王铭铭:《想象的异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王铭铭主编:《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琪延:《休闲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亚南:《口承文化论——云南无文字民族古风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王子华、汤亚平:《彩云深处起炊烟——云南民族饮食》,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新平县教育局编:《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教育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邢公畹:《红河之月·原版自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徐赣丽:《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桂北壮瑶三村考察》,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杨福泉:《多元文化与纳西社会》,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杨福泉:《火塘文化录》,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杨福泉:《纳西族民族志田野调查实录》,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
杨福泉:《原始生命神与生命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杨福泉:《云南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发展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
杨甫旺:《楚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杨正文、汤芸、张原:《边缘社会的文化展示——田野实践与释读》,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杨知勇:《云南少数民族婚俗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杨知勇:《在文化深层结构中探索》,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
尹德荣等:《旅游社会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喻学才、王健民:《文化遗产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建设》,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政府治理视角的理论与实证》,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版。
张建世:《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英]约翰·罗斯金:《建筑的七盏明灯》,张粼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张桥贵、陈麟书:《宗教人类学——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考察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张维亚、喻学才、张薇:《欧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载邢定康、周武忠《旅游学研究》(第二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黄泽:《民族文化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文勋:《民族审美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艳华:《在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之间:上海城市建筑遗产(CBH)保护与再利用》,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版。
张益琴:《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歌曲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钟敬文:《社会民俗现象的作用》,载《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周大鸣、秦红增:《文化人类学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朱祥贵:《文化遗产保护法研究:生态法范式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左汉中:《民间刺绣挑花》,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Anne,D.: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2).
Barbara T.Hoffman::, [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1.
Bedate,A.,L.C.Herrero,et al.:: [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04,5(1).
Blake,J.: [J].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2000,49(1).
C.Chen,H.Wactlar,J.Z.Wang,K.Kierna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Digital Libraries,2005,5(4).
Caffyn,A.,J.Lutz.:- [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2).
Charles K.Brightbill:-,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66.
Csikszentmihalyi,Mihaly::,New York:Harper And Row,1990.
Daugstad,K.,K.Rnningen.et al.:?— [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6,22(1).
Erika J.T.:: [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11,12(3).
Fletcher,R.,I.Johnson,et al.::, [J].World Archaeology,2007,39(3).
Geoffrey,W.: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3).
Harrell,Stevan:,,',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5.
Harrell,Stevan:',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5.
Iso-Ahola,S.:.,IA:Wm.C.Brown Publishers.1980.
Joffre Dumazedier:,in D.L.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ience,Vol,9,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 and Free Press,1968.
Josef Pieper,:,Random House,Inc.,1963.
Koïchiro Matsuura:On the Precise Criteria for the Selection of Cultural Spaces or Forms of Cultural Expression that Deserve to be Proclaimed by UNESCO to Be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DB/OL].http://unesdoc .unesco .org/image s/0011/001131/113113cb.pdf(155EX/15).2005-08-25.
Litizinger,Ralph:-,Duke University Press,2000.
Marilena,V.:: [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10,11(3).
Mortimer J.Adler:,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Notar,Beth,Displacing Desire:,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6.
Nuala C.J.::, [J].Political Geography,1999,18(2).
Philip Feifan,X.::, [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6).
Riegl,A.:: [C]∥N.Stanley-Price,M.Kirby Talley,Jr.and A.Mellucco Vaccaro.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Issues in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Los Angeles,CA: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1996.
Ruly,D.:--,, [J].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Library Review,2004,36(3).
Schein,Louisa:-',Duke University Press,2000.
Shu-Yun Ma.::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roperty,2010,17(1).
Turner,V.::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7.
UNESCO .:Information Document: “” [DB/OL].http://unesdoc .unesco .org/images/0011/001128/112895e .pdf(WHC-97/ConF.208/InF.7).2005-08-25 .
UNESCO:- 1984-1989[R].Paris,UNESCO,1983 .
Var,T.,M.Korzay: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2).
Victor Witter Turner:,PAJ Publications paperback:ISBN 1-55554-001-5.1986.
Vilbrandt,C.,Pasko,G.,Pasko,A.,Fayolle,P.A.,Vilbrandt,T.,Goodwin,J.R.,Goodwin,J.M.and Kunii,T.L.: [J].Computer Graphics Forum,2004,23(1).
Wolfenstein,Martha:.(ed.),Mass Leisure.Glencoe,Illinois:The Free Press,1959.
[美]Dean MacCannell:《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社会文化与旅游人类学译丛》,张晓萍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法]E.杜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林宗锦、彭守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H.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法]保罗·福赛尔:《格调》,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德]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美]布鲁范德:《美国民俗学》,李扬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美]布尼·汤森德:《美学导论》,王柯平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英]查·索·博尔尼:《民俗学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美]弗兰克·G.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张泽石等译,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美]格尔茨:《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英]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英]兰杰编,顾杭、庞冠群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美]霍兰德·安妮:《性别与服饰》,魏如明译,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美]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韩]金光得:《现代休闲论》,白山出版社1995年版。
[美]克莱德·伍兹:《文化变迁》,胡华生等译,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英]罗伯特·莱顿:《艺术人类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著,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法]马塞尔·莫斯:《社会学与人类学》,佘碧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日]梅泽正:《企业文化论·序》;中国旅游文化学会编:《旅游文化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年版。
[俄]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对韦伯之研究与诠释》,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英]史蒂芬·威廉姆斯:《旅游休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英]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赵玉燕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瞿铁鹏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英]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赵玉燕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荷兰]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美]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德]约瑟夫·皮普尔:《节庆、休闲与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民族文艺》2008年第1期。
白童:《咸丰县民间舞蹈“地盘子”活态传承的思考》,《青年文学家·艺术鉴赏》2013年第32期。
车春玲:《彝族花腰服饰刺绣中的原始崇拜》,《今日民族》2006年第11期。
陈峰、杨兆麟:《浅析花腰彝服饰的装饰语言》,《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陈劲松:《花腰彝服饰艺术初探》,《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陈敬玉:《民族服饰的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以浙江景宁畲族为例》,《丝绸》2011年第5期。
董晓萍:《休闲民俗》,《中华文化画报》2006年第5期。
段炳昌、秦一超、黄静华:《存留于变异:现代化大潮中中国少数民族村寨民俗——中国民族村寨民俗专题研究》。
张跃:《中国民族村寨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高丙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高丙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高春波:《浅谈我国民俗旅游的优势和弊端》,《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第11期。
高立士:《傣族支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高楠:《文化创意产业:民俗旅游开发的创新载体》,《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期。
高小康:《传统艺术活态保护与当代美学建设》,《文艺研究》2013年第7期。
郝亚丽:《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美术的活态传承研究》,《凯里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何明、洪颖:《回到生活:关于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问题的反思》,《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
洪颖:《行为: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可能的方法维度》,《民族艺术》2007年第1期。
洪颖:《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民族志方法讨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胡伟希:《中国古代的休闲理论》,《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黄瑾:《浅谈彝族服饰的变迁与传承因素》,《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黄燕:《打造群文品牌与非遗活态传承》,《神州民俗》2011年第168期。
黄志豪:《民间乐器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谈京族独弦琴的“活态传承”》,《中国音乐》2009年第3期。
菅丰:《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文化遗产》2009年第2期。
蒋颖荣:《哈尼族丧葬仪式的伦理意蕴》,《思想战线》2009年第3期。
康蠡:《云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期。
李斌:《温家宝、李长春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人民日报》2007年6月10日。
李庆英:《田野调查关注活态文化传承》,《北京日报》2005年1月24日。
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原则与方法》,《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李晓弟等:《论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李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兰州学刊》2007年第12期。
李英:《邮票上的剪纸艺术》,《老友》2005年第3期。
李永祥:《傣雅服饰的族群标志与民族认同——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漠沙镇的研究案例》,《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文物工作》2004年第5期。
刘红玉、粘忠友:《工作与休闲关系的嬗变》,《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刘魁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反思》,《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
刘清:《活态传承还是文化记忆?——山东民歌活态传承保护之惑》,《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刘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两个正义原则考量》,《求索》2008年第1期。
龙倮贵:《试析云南彝族服饰类型及其审美特色》,《民族艺术研究》1996年第6期。
陆景川:《民俗旅游发展浅探》,《民俗研究》1988年。
罗娟:《浅谈花腰彝剪纸艺术》,《金田》2012年第8期。
吕建昌、廖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国际认同》,《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马惠娣:《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闲理论初探》,《齐鲁学刊》1998年第3期。
牛爱军、虞定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武术传承制度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4期。
潘彬彬:《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艺术百家》2013年第7期。
潘立勇:《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休闲体验》,《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潘文竹、李萌:《胶州秧歌活态传承机制研究》,《东方论坛》2010年第2期。
彭凯南:《剪纸活动实践与探索》,《山东教育》2010年第28期。
彭文斌、汤芸、张原:《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人类学界的中国西南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1期。
彭兆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探索》,《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蒲娇:《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内涵和原理》,《民族遗产》2010年第3期。
普梅笑:《花腰彝服饰变迁的原因——以云南省石屏县哨冲镇为例》,《红河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普梅笑:《花腰彝服饰的变化》,《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祁庆富:《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祁庆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在于“活态传承”——由“徽州祠祭”引发的一点思考》,《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瞿明安:《论象征的基本特征》,《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
阮金纯:《云南民族文化的人格精神》,《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期。
申琳:《关于彝族服饰刺绣纹样的调查与思考》,《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孙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看传统体育的活态传承——以舞龙、龙舟和风筝为例》,《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王建民:《艺术人类学理论范式的转换》,《民族艺术》2007年第1期。
王建民:《维克多·特纳与象征符号和仪式过程研究——写在〈象征之林〉中文版出版之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王巨山、夏晓晨:《整体性原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艺术研究》2011年第3期。
王铭铭:《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
温锦英:《文化,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吴从瑞:《论视觉美术元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以阜阳剪纸、界首彩陶图案创新为例》,《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向丽:《审美教育与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以云南剑川张绍华民间美术教育为例》,《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肖惠华:《中国彝绣》,《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第6期。
肖青:《石林阿着底村彝族刺绣工艺调查报告》,《民族艺术研究》2005年第4期。
徐玲:《浅议“花腰”彝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华章》2009年第4期。
杨福泉:《探寻文化资源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平衡——以云南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佚名:《剪纸溯源》,《当代人》2009年第4期。
余继平:《基于传承人本体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初探——以武陵民族地区为例》,《艺术研究》2012年第2期。
袁年兴:《文化的人本寓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翟会会:《民俗民间体育走进校园的活态传承选择研究》,《体育世界·学术》2010年第4期。
张谛:《哈尼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简析》,《红河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赵建岭:《试论休闲与工作的辩证关系》,《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9期。
郑元者:《艺术人类学的生成及其基本含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朱伟珏:《超越社会决定论——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再考》,《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朱毅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体育的活态传承研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
庄孔韶:《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与实践的思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