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 present, China's economy has entered a new normal and is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ree-phase superpos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is facing important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severe challenges. At this stage, China's traditional lab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has gradually been weakened, and the new competitive advantage has not yet been fully formed. Focusing on this issue, this book conducts in-depth research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ystem and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he foreign trade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foreign trade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China's foreign trade system were put forward.(AI翻译)
郝璐:(著)
郝璐,女,1979年出生,吉林省通化市人,经济学博士。先后在长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2002年),吉林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专业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2009年),吉林大学制度经济学专业经济学博士学位(2017年)。现为长春大学讲师。在《云南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并参与多项省级课题研究。
[1]Acemoglu,D.,J.Simon,J.Robinson,“The Rise of Europe:Atlantic Trade,Institutional Change,and Economic Growth”,,2005,95(3).
[2]Aghion,Philippe,Eve Carloli and Cecilia Garcia penalosa,“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Growth Theories”,,1999,12.
[3]Antràs Pol and Davin Chor,“Organizing the Global Value Chain”,,2013,11.
[4]Balassa,B.,,The Johns Hopkins Press Ltd,1973.
[5]Belloc,M.,Bowles S.,,CESifo Working Paper No.2762,2011.
[6]Berkowitz,D.,J.Moenius and K.Pistor,“Trade,Law,and Product Complexity”,,2006,88.
[7]Butter,F.A.G.den.And Mosch R.H.J,“Trade,Trust and Transaction Costs”,Tin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 TI 2003-082/3,2003.
[8]Corden,W.M.,,Clarendon Press,1982.
[9]Corden,W.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10]Douglas Nort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1]Feenstra,Robert,Chang Hong,Hong Ma and Barbara J. Spencer,“Contractual versus Non-contractual Trade: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in China”,NBER Working Paper 17728,2012.
[12]H.L.F.De Groot,G.J.Linders,P.Rietveld,U.Subramanian,“The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of Bilateral Trade Patterns”,,2004,57(1).
[13]Joseph Francois,Miriam Manchin,“Institutions,Infrastructure,and Trade”,CEPR Discussion Paper No.6068,2007.
[14]Levchenko,A.A.,“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2007,74(3).
[15]Levchenko,A.A.,“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2012,12.
[16]Méon,P.G.,Sekkat,K.,“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Trade:Which Institutiona? Which Trade?”,,2008,46(2).
[17]R.H.Coaes,“The Natural of the Firm”,,1937,11.
[18]Rodrik,D.,,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19]Treisman,D.,“The Causes of Corruption:A Cross-National Study”,,2000,76(3).
[1]陈宝森、王荣军、罗振兴:《当代美国经济年》(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陈维:《制度的成本约束功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3]程虹:《制度变迁的周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崔岩:《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戴维斯、诺思:《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6]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丁溪:《日本经济》,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8]冯绍雷、安源:《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
[9]国彦兵:《新制度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
[10]顾俊礼:《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11]何永江:《美国贸易政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何增科:《新制度主义:从经济学到政治学》,载《公共论丛: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3]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金仁淑:《日本经济制度变迁及绩效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2年版。
[15]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16]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7]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8]李寒梅等:《21世纪日本的国家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9]林珏:《战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0]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21]刘振环:《美国贸易政策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22]刘振林:《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3]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马成三:《日本对外贸易概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年版。
[25]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26]彭光细:《新制度经济学入门》,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年版。
[27]秦海:《制度、演化与路径依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8]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29]曲如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30]任烈:《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版。
[31]沈伯明:《世界主要国家经济与贸易》,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盛洪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二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3]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4]苏科五:《新编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5]陶伟军:《产权安排与消费行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谭祖谊:《中国经济结构演进中的贸易政策选择》,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7]谭祖谊:《制度变迁与贸易战略——中国经验的启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版。
[38]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王绍媛、李艳丽:《中国对外贸易》(第三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0]伍贻康:《区域整体体制创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1]吴敬琏:《比较》,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42]夏英祝:《中国对外贸易》,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版。
[43]徐复:《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第三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4]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教程》(第二版),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年版。
[45]赵春明:《低碳经济环境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6]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7]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效果与国际比较课题组:《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效果与国际比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阿不都斯力木· 阿不力克木:《乌兹别克斯坦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9期。
[2]安四洋:《日本输出入银行》,《国际金融》1988年第3期。
[3]蔡普华:《当今美国外贸政策调整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4]蔡雪丽、耿涛:《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策研究》,《财经界》2010年第11期。
[5]曹广伟、宋利朝:《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国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6期。
[6]陈德铭:《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求是》2012年第24期。
[7]陈利强、屠新泉:《为后危机时代中国贸易自由化立法》,《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6期。
[8]陈建、付静:《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新思考》,《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4期。
[9]陈晋文:《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外贸易统制政策述论》,《抗战史料研究》2013年第1期。
[10]陈永杰:《工业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战略——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战略选择研究之六》,《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68期。
[11]陈慰荣:《浅论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天地》2002年第2期。
[12]陈增红:《日本政府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现代日本经济》1996年第1期。
[13]陈震:《从制度角度看外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经贸论坛》2001年第6期。
[14]陈震、秦慧丽:《从制度的角度看外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财贸经济》2001年第11期。
[15]陈功:《窥探美国外贸政策的方向标——TPA授权析解》,《特区经济》2008年第9期。
[16]崔大沪:《后危机时代美国外贸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17]崔华伟:《制度安排对外贸出口的影响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18]崔日明、张志明:《中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发展战略研究》,《经济学家》2014年第2期。
[19]代明明:《德国经济成功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外企业家》2014年第22期。
[20]戴桂林、苏萌:《中国贸易战略的实施对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6期。
[21]戴龙:《日本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经验和教训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当代亚太》2011年第4期。
[22]戴军:《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价值取向》,《求索》2007年第10期。
[23]戴明辉:《从贸易生态化视角看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变迁:一个PSR模型的量化评估》,《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1期。
[24]戴志强:《我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发展进程述评》,《时代经贸》2006年第12期。
[25]邓敏、王清:《改革开放30年:我国外贸法律法规的回顾与展望》,《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2期。
[26]丁艳稚:《战后日本外汇外贸立法研究》,《日本学刊》1994年第6期。
[27]董婉馨:《我国对外贸易的立法现状和完善途径研究》,《法制与经济》2012年第5期。
[28]杜荣:《我国对外贸易政策60年变迁探析》,《经济纵横》2009年第8期。
[29]范越龙、杨莉:《经济制度创新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9期。
[30]范巍:《对海关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实现形式的探索与思考》,《海关与经贸研究》2014年第2期。
[31]范文祥、齐杰:《中国外贸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分析》,《石家庄经济学院学》2013年第10期。
[32]方晨光:《当前贸易环境下对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5期。
[33]方悦:《我国实行对外贸易制度合理性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5年第2期。
[34]符正平:《新竞争经济学及其启示:评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
[35]高维新:《WTO 框架下我国外贸体制的变革与创新》,《对外经贸实务》2008年第4期。
[36]龚雪、曾瀚知:《结合中国入世后的外贸立法和实践论中国的外贸救济法律制度》,《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第5期。
[37]关利欣、洪俊杰:《从贸易中介入手加快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国际贸易》2012年第3期。
[38]郭松:《“走出去”外汇政策支持体系》,《中国金融》2015年第3期。
[39]郭秀君、刘瑞:《科学发展观在我国对外贸易宏观调控政策中的体现——以出口退税政策为例》,《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40]谷克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竞争政策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41]韩瑞、李建军:《战后日本贸易政策的变迁:从利用主义到构建主义》,《国际贸易》2008年第4期。
[42]郝璐、年志远:《比较优势、交易成本与对外贸易制度创新——兼论我国对外贸易制度改革》,《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43]郝璐、年志远:《交易成本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分析》,《当代经济管理》2015年第11期。
[44]何莉:《对外贸易、制度变迁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性》,《财经科学》2008年第8期。
[45]黄汉民:《我国贸易体制演变的路径依赖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46]黄静波:《中国对外贸易改革的总体评价和展望》,《经济评论》2000年第2期。
[47]黄志峰:《加快我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理论导报》2005年第10期。
[48]胡海峰、李雯:《对制度变迁两种分析思路的互补性思考》,《人文杂志》2003年第4期。
[49]胡超、张捷:《制度环境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形成:基于跨国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南方经济》2011年第2期。
[50]阚大学、吕连菊、罗良文:《制度差异与我国对外贸易流量的实证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经济经纬》2013年第2期。
[51]胡国恒:《制度质量、比较优势与国际生产的组织变迁》,《国际经贸探索》2013年第4期。
[52]胡乃武、殷献民:《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2期。
[53]胡文显、刘愚:《从贸易竞争到制度竞争——比较优势动态变迁》,《商业现代化》2005年第5期。
[54]黄梅波、范修礼:《奥巴马政府的贸易政策探析》,《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8期。
[55]黄蕾、汪元群:《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政策变化分析》,《当代经济》2015年第19期。
[56]黄艳艳、虞佳楠:《后危机时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及对策》,《大众标准化》2015年第2期。
[57]黄志峰:《加快我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理论导报》2005年第10期。
[58]姜敏:《浅谈进出口商品检验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新通信》2013年第20期。
[59]姜明:《浅论美国对外贸易管理模式的调整》,《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60]蒋和平:《德国外贸竞争力提升经验及启示》,《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2期。
[61]蒋和平:《德国提升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措施及借鉴》,《经济导刊》2010年第11期。
[62]金祥荣:《多种制度变迁方式并存和渐进转换的改革道路》,《浙江大学学报》2000年第10期。
[63]课题组:《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政策的战略性调整与体制机制创新》,《国际贸易》2010年第3期。
[64]课题组:《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之抉择》,《国际贸易》2010年第1期。
[65]孔庆峰、朱俊丽:《中国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2002—2007年FDI和对外贸易的面板数据》,《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66]来新夏、李喜所:《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文史哲》1980年第2期。
[67]蓝春汛、周升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特征及趋势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期。
[68]李邦君:《中国和德国对外贸易制度的比较和启示》,《国际商务研究》2003年第3期。
[69]李本美:《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评析》,《特区经济》2010年第10期。
[70]李翀:《从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向谈外贸体制改革》,《国际商贸》2013年第4期。
[71]李冬:《日本贸易自由化与外贸政策的实践》,《东北亚论坛》1996年第1期。
[72]李好:《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的经验教训》,《南亚研究季刊》2010年第3期。
[73]李汉君:《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路径选择》,《国际贸易》2010年第6期。
[74]李建民:《俄罗斯对外贸易运行与贸易政策》,《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年第5期。
[75]李晋阳:《中国对外贸易管制的演化及优化》,《东方企业文化》2014年第13期。
[76]李静:《布什政府与奥巴马政府对华贸易政策比较分析》,《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第22期。
[77]李景峰、孙英:《贸易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4年第3期。
[78]李慢:《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时代金融》2015年第7期。
[79]李巍:《霸权护持:奥巴马政府的国际经济战略》,《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80]李远:《二战后日本对外贸易政策的变迁》,《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6期。
[81]李珍:《基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福建贸易强省策略研究》,《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9期。
[82]厉以宁:《中国外贸体制改革和发展外向型经济问题》,《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4期。
[83]连玉如:《21世纪新时期“德国问题”发展新考》,《德国研究》2012年第4期。
[84]刘厚俊、韩波涌:《目前美国外贸政策的特点和趋向》,《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5年第3期。
[85]刘国晖、张如庆:《论困境倒逼下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学家》2014年第2期。
[86]刘建党、杨秋荣:《美国外贸政策的演变轨迹及启示》,《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5期。
[87]刘军梅:《俄罗斯对外贸易战略演进的理论逻辑与政策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2期。
[88]刘克:《美国外贸政策的战略转变》,《兰州商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89]刘庆林:《建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的路径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90]刘社建:《论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的制度创新》,《区域经济评论》2014年第1期。
[91]刘晓玲:《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健康发展研究》,《宜春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
[92]刘振亚:《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态势、体制变迁与改革取向》,《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4期。
[93]柳思维:《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制度创新思考》,《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第7期。
[94]陆亚东:《改革现行外贸财务体制的探索》,《国际贸易问题》1987年第4期。
[95]陆志强:《捷克十多年来的对外贸易政策和经贸状况》,《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年第2期。
[96]鲁越:《论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对外贸易现状和宏观经济政策》,《特区经济》2010年第11期。
[97]吕凌燕、车英:《WTO体制下我国环境关税制度的构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1期。
[98]吕哲、程玉林:《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制度分析》,《中国贸易导刊》2012年第29期。
[99]罗霄、王伟:《浅析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体系》,《法制与经济·经济观察》2014年第9期。
[100]马虎兆、马辉:《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执法保护的国际经验》,《国际经贸探索》2009年第2期。
[101]马涛:《中国对外贸易绿色发展的挑战和应对》,《生态经济》2015年第7期。
[102]毛和文、毛定云:《美国对外贸易法要览》,《法制与经济》2013年第8期。
[103]毛其淋:《改革开放30年我国外贸出口与经济增长:基于外贸体制改革的视角》,《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104]毛显强、周宇:《绿色进出口信贷:绿色贸易的破局之策》,《环境经济》2008年第11期。
[105]孟祺:《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4年第3期。
[106]苗迎春:《布什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评析》,《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
[107]慕海平:《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战略》,《国际贸易》1994年第5期。
[108]倪斐:《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立法理念比较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09]倪晓菁、唐海燕:《论制度创新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10]聂元贞:《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与我国目前的应对策略》,《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11]潘宏、陈戈:《论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60年历程》,《管理学刊》2009年第12期。
[112]潘平:《中国60年外贸制度创新的路径分析》,《对外经贸实务》2009年第12期。
[113]裴长洪:《中国对外贸易65年的基本线索:变革与增长》,《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年第3期。
[114]彭继增:《德国贸易促进体系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价格月刊》2006年第2期。
[115]齐国锋、徐邢斌:《中小外贸企业经营机制创新分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12期。
[116]齐晓安:《入世后我国外贸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9期。
[117]綦小菁、付远欣:《违约救济条款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应用——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深化的背景》,《西南金融》2014年第4期。
[118]任东方:《我国对外贸易中出口信用保险法律制度的研究》,《国际商贸》2012年第5期。
[119]任建:《战后日本外贸管理政策及其启示》,《现代日本经济》1992年第4期。
[120]阮卫华:《入世过渡期后我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方向探析》,《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期。
[121]单晓蓉:《浅析21世纪以来的中国—德国双边贸易(2001—2011)》,《科技信息》2012年第25期。
[122]沈根荣:《论外贸企业制度创新》,《国际商务研究》1995年第6期。
[123]沈开艳、徐琳:《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与经验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124]沈四宝:《论WTO后过渡期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梳理和完善》,《河北法学》2006年第10期。
[125]盛斌:《中国贸易自由化福利效果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5年第11期。
[126]盛建明:《论美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中贸易调整援助制度》,《政法论丛》2009年第8期。
[127]史晋川、沈国兵:《论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变迁方式划分标准》,《经济学家》2002年第1期。
[128]史晓丽:《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实体规则研究》,《法学杂志》2011年第7期。
[129]孙杰:《克鲁格曼的理论“接口”和诺思的“贸易由制度启动命题”——关于贸易理论的发展和制度创新比较优势的思考》,《经济研究》1997年第12期。
[130]孙益武:《美国对外贸易区知识产权执法制度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131]孙玉琴:《我国外贸制度变迁的劳动就业效应》,《特区经济》2005年第9期。
[132]孙哲、李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与美国国际贸易政策》,《美国研究》2007年第1期。
[133]谭祖谊:《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经济绩效的实证检验》,《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34]谭潇寒:《二战后日本德国崛起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启示》,《商业时代》2011年第9期。
[135]唐海燕:《中国对外贸易创新系统构建及其路径》,《国际贸易》2005年第8期。
[136]唐海燕、胡立法:《中国对外贸易创新的制度培育》,《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6期。
[137]唐海燕、毕玉江、贾德奎:《后危机时代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38]唐兴霖:《制度创新:主体、过程和途径的探讨》,《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139]唐永红:《制度创新:国际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140]唐永红:《制度创新与外贸发展——关于我国发展外贸的制度经济学思考》,《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141]陶传平:《我国外贸体制改革进程述评》,《外向经济》2000年第6期。
[142]佟家栋:《中国外贸体制改革探讨》,《南开学报》1998年第1期。
[143]涂玉华:《谈美国外贸管理模式的调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12期。
[144]席桂桂、陈水胜:《精致的公平?奥巴马公平贸易观与对华贸易政策》,《美国问题研究》2012年第2期。
[145]徐元康:《论制度创新与我国的外贸战略走向》,《当代财经》2003年第11期。
[146]严汉平、白永秀:《不同视角下制度创新路径的比较——一个关于制度创新路径的文献综述》,《经济评论》2005年第5期。
[147]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148]杨亚琴:《经济开放与中国制度变迁——对外开放效应的若干思考》,《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149]有英、翁梓:《浅议“外贸中介组织”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发挥》,《理论界》2007年第10期。
[150]余大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关管理目标与实现机制演进研究(一)》,《海关与经贸研究》2014年第4期。
[151]俞剑平、张小蒂:《制度创新:国际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8期。
[152]袁青峰、张江涛:《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选择》,《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2期。
[153]袁青峰:《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考》,《国际商务财会》2010年第3期。
[154]袁欣、宁静:《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的演化路径分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第11期。
[155]汪若尘、陆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及其评估——基于全球比较的视角》,《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年第10期。
[156]王楚琪:《浅谈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知识经济》2014年第23期。
[157]王佃凯:《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贸易战略选择》,《经济评论》2002年第2期。
[158]王海燕、滕建州、颜蒙:《强化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的研究》,《经济纵横》2014年第7期。
[159]王洪:《后危机时代对外贸易发展态势及路径选择》,《商业时代》2012年第23期。
[160]王厚双、安江:《浅析金融危机后日本的对外贸易》,《日本学刊》2011年第4期。
[161]王立国:《试析日本外贸结构、外贸政策及外贸竞争力》,《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第2期。
[162]王杰:《日美对外贸易政策的取向及启示》,《学术交流》2005年第5期。
[163]王菁、姚军:《中国外贸制度改革的博弈分析》,《改革与战略》2013年第1期。
[164]王丽娜:《美国奥巴马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及我国对策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第3期。
[165]王培志、刘雯雯:《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技术附加值的视角》,《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第10期。
[166]王诗莹:《论我国外汇管理的新体制》,《经营管理者》2014年第3期。
[167]王申宁:《关于后危机时代外贸政策创新的思考》,《国际贸易》2010年第2期。
[168]王帅:《浅析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效果》,《经济论坛》2014年第7期。
[169]王素芹:《日本对外贸易发展经验及借鉴》,《商业时代》2007年第27期。
[170]王涛生:《制度创新影响国际贸易成本竞争力的内在机理研究》,《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2期。
[171]王新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立法的应对》,《法制博览》2014年第2期。
[172]王颜红:《 后危机时代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0年第10期。
[173]王志:《体系、国家、社会视角下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奥巴马贸易政策为例分析》,《社科纵横》2013年第4期。
[174]王纵横:《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略论》,《中国商贸》2014年第15期。
[175]文锦标:《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2期。
[176]翁曼莉:《浅析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177]魏彩慧、张开旺:《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问题研究》,《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12期。
[178]魏浩、何晓琳、赵春明:《制度水平、制度差距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来自全球 31 个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验》,《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179]魏亮亮、何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公平与效率分析——基于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技术与市场》2010年第11期。
[180]魏巍、玉海国:《WTO 下我国外贸制度的变迁》,《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3期。
[181]徐元:《制定和实施对外贸易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考——写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五周年之际》,《财政研究》2014年第4期。
[182]吴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外贸公司的根本出路》,《辽宁经济》2005年第1期。
[183]吴蒙丹:《抓制度建设防经营风险——试论外贸企业的管理制度建设》,《上海企业》2012年第8期。
[184]吴明奇:《德国贸易促进政策体系对我国的启示》,《统计与管理》2013年第4期。
[185]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5期。
[186]吴杨伟:《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管制问题探析》,《商业时代》2011年第2期。
[187]吴云翔、叶明华:《从自由贸易走向公平贸易——80年代美国贸易政策转向及其原因》,《求实》2003年第11期。
[188]吴振华、黎芸:《日本对外贸易政策措施评析》,《大众科技》2012年第4期。
[189]夏玲玲:《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职能转变》,《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5期。
[190]肖怡文:《“德国模式”外贸发展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191]谢猛、王琛:《对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探讨》,《经济师》2005年第10期。
[192]谢娟娟:《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探索》,《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12期。
[193]熊丹、石慧:《我国外贸增速放缓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国际经济合作》2013年第4期。
[194]徐斌:《评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与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国际贸易问题》1991年第12期。
[195]徐华:《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战略的调整与金融支持》,《金融经济:理论版》2010年第7期。
[196]徐京:《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发展现状分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年第12期。
[197]徐泉:《美国外贸政策决策机制的变革——美国〈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述评》,《法学家》2008年第1期。
[198]徐元康、杨奕:《美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一种新贸易保护政策》,《经济论坛》2014年第5期。
[199]许宁宁:《1929年经济危机对日本传统外贸结构的冲击》,《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7期。
[200]薛荣久:《50年的探索——对建国以来中国外贸理论的回顾与思考》,《国际贸易》1999年第10期。
[201]严复雷:《新国际贸易环境下外贸体制改革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02]颜文杰:《外贸体制改革初探》,《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203]杨岚:《完善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的对策思考》,《中国商贸》2011年第8期。
[204]杨青龙:《基于制度要素的比较优势理论拓展——以交易成本经济学为视角》,《财贸研究》2013年第4期。
[205]杨小辉:《后危机时代贸易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冲突与协调》,《新余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206]杨娅婕:《构建我国绿色关税制度的若干思考》,《经济界》2011年第4期。
[207]姚东:《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中的政府制度创新——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208]叶蓁:《中国出口企业凭什么拥有了较高的生产率?——来自江苏省的证据》,《财贸经济》2010年第5期。
[209]易柏水:《外贸发展与外贸体制改革》,《改革与战略》1988年第1期。
[210]易先忠、欧阳峣、傅晓岚:《国内市场规模与出口产品结构多元化:制度环境的门槛效应》,《经济研究》2014年第6期。
[211]银明东:《制度创新——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关键》,《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6期。
[212]尹翔硕:《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的变化及贸易格局的变动》,《世界经济》2004年第3期。
[213]余少云:《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214]原玲玲:《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对我国贸易发展的启示》,《理论前沿》2005年第14期。
[215]袁璟:《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管理创新研究——以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为例》,《天下商道》2011年第8期。
[216]袁仁辉:《市场开放视角下的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成就、问题、挑战与完善》,《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
[217]岳谦厚、韩晋成:《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对外贸易政策》,《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218]曾珠:《后危机时代日本贸易政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兰州商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
[219]张超、张雪峰:《结合我国外贸立法及其实践试析外贸救济法律制度》,《法制与经济》2012年第9期。
[220]张二震:《论美国外贸政策的战略调整》,《国际贸易问题》1994年第2期。
[221]张加强:《德国经济“奇迹”及展望》,《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第3期。
[222]张建:《奥巴马政府对华贸易政策走向》,《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3期。
[223]张杰、李勇、刘志彪:《制度对中国地区间出口差异的影响:来自中国省际层面4分位行业的经验证据》,《世界经济》2010年第2期。
[224]张红丽、胡成林:《制度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协同演化研究——基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225]张斌、高培勇:《出口退税与对外贸易失衡》,《税务研究》2007年第6期。
[226]张海伟:《国际贸易中的制度影响因素》,《北方经贸》2009年第9期。
[227]张建:《日本自贸协定战略动向与TPP问题分析》,《国际观察》2014年第5期。
[228]张建中、梁珊:《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及其政策措施》,《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229]张杰军:《贸易制度创新与9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当代亚太》2000年第2期。
[230]张钱江、徐伟红:《中国外贸制度变迁的微观基础解读》,《新商务》2002年第12期。
[231]张杰军:《贸易制度创新与9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当代亚太》2000年第2期。
[232]张钱江、徐伟红:《中国外贸制度变迁的微观基础解读》,《新商务》2002年第12期。
[233]张倩:《经济衰退以来的日本外贸政策调整及其成效分析》,《日本问题研究》2005年第4期。
[234]张清津、门延功、陈汉臻:《对外贸易的制度竞争力探析——以山东省为例》,《东岳论丛》2007年第9期。
[235]张庆萍:《1980年以来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6年第S1期。
[236]张生玲、张丽平:《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三十年理论回顾》,《国际贸易》2008年第7期。
[237]张旭菲:《“新政治经济学”理论对我国外贸改革的启示》,《国际贸易问题》1998年第11期。
[238]张伟:《论制度因素对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影响——以中国的外贸发展为例》,《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39]张小蒂、李晓钟:《影响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240]张亚斌:《论制度影响国际贸易的内在机制》,《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第12期。
[241]张幼文:《邓小平外贸理论与中国外贸战略》,《国际商务研究》1999年第6期。
[242]张震:《从制度角度看外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国际经贸探索》2001年第6期。
[243]章昌裕:《走出比较优势困境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开放导报》2006年第4期。
[244]赵家章、池建宇:《信任、正式制度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来自全球65个国家的证据》,《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1期。
[245]赵经彻:《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考与探索》,《管理世界》2000年第2期。
[246]赵柯:《德国在欧盟的经济主导地位:根基和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5期。
[247]赵奇峰:《美国贸易政策分析》,《思想战线》2009年第S1期。
[248]赵伟:《制度创新: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国际贸易问题》1996年第10期。
[249]赵伟、陈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外贸政策——多层次与多侧面的一种审视》,《亚太经济》2003年第1期。
[250]赵文华:《德国的行业协会及其作用》,《中国物资流通》1997年第9期。
[251]钟滨:《我国外贸制度变迁》,《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52]钟昌元:《中国关税研究二十年综述》,《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253]钟宁波:《试论我国对外贸易的体制变迁》,《企业导报》2011年第10期。
[254]仲鑫:《我国外贸体制改革进程的特点与政策性思考》,《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255]种淑娴:《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进出口贸易政策的调整》,《当代经济》2009年第3期。
[256]周健、王淑婧:《 中国对外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东岳论丛》2014年第4期。
[257]周丽霞:《拉美外贸体制现状》,《拉丁美洲研究》2001年第1期。
[258]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259]周文:《我国对外贸易制度变迁》,《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260]周艳娜:《试论1956—1966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迁》,《网络财富》2009年第4期。
[261]朱强、王建中:《德国外贸管理对中国的启示》,《中国证券期货》2013年第4期。
[262]朱宇华:《关于新贸易理论与制度创新的思考》,《国际经贸探索》2003年第8期。
[1]关春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辽宁大学,2010年。
[2]关嘉麟:《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研究》,吉林大学,2013年。
[3]李丹:《美国贸易保护政策探析及对中国的启示》,吉林大学,2010年。
[4]李浩:《中国对外贸易变迁及其影响(1978—2010)》,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5]李中:《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制度创新》,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6]林晓金:《美国贸易保护政策探析》,吉林大学,2011年。
[7]刘会巧:《我国进口贸易结构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8]刘振环:《美国贸易政策取向的历史演变》,吉林大学,2010年。
[9]卢欣:《印度对外贸易政策选择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缪德刚:《1979—2005年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研究》,贵州财经学院,2010年。
[11]彭峥:《小布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河北大学,2010年。
[12]尹璐:《20世纪以来贸易保护政策在美国的演进》,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13]许玲玲:《中日对外贸易机制比较和借鉴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4]杨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贸易发展受到的冲击影响》,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15]王磊:《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外贸行业发展战略抉择》,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6]王涛生:《制度创新影响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机理、模型与实证研究》,湖南大学,2013年。
[17]吴景贤:《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制度研究》,苏州大学,2014年。
[18]杨曼曼:《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演变研究》,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年。
[19]杨瑞:《新中国关税制度的变迁及其经济效应分析》,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1]《2015年棉花进口关税配额外继续实行滑准税》,中国棉花交易网,http://www.socotton.com,2014年12月17日。
[2]301条款,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3]大藏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4]《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楚荆网,http://news.cnhubei. com。
[5]对外贸易经营者管理制度,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 com。
[6]工业制成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7]购买美国货条款,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 com。
[8]管理贸易政策,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 com。
[9]《关于全面推进“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公告》,http://www.bjciq.gov.cn/Contents/Channel_1198/2014/1224/ 51249/content_51249.html,2014年12月30日。
[10]《关于同意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 gov. cn。
[11]《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http://www.gov.cn,2008年8月13日。
[12]《国务院关于加快和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 gov.cn。
[1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 cn。
[1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网,http://cpc. people.com. cn,2012年11月8日。
[15]霍建国:《后危机时代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把握我国外贸发展思路》,《国际商报》2010年3月19日。
[16]路虹:《外贸体制改革开启尘封的大门》,《国际商报》2008年8月5日。
[17]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18]牟新生:《肩负历史使命忠实履行职责》,《法制日报》2007年6月28日。
[19]沈建光:《“新汇改”的双重意义》,和讯网,http://opinion. hexun.com,2015年8月12日。
[20]《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3年11月12日。
[21]通产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22]张琳:《中国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新发展》,网易网,http://money.163.com,2015年2月10日。
[23]张婧:《增速连续三年“未达标”,但在提升质量、优化结构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2014年中国外贸:增速换挡,稳中提质》,《中国经济导报》2015年1月15日。
[24]《中国入世降税承诺完成关税从15.3%降至9.8%》,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2010年8月3日。
[25]《中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沿革》,新浪网,http://finance. sina.com.cn,2010年8月3日。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27]《中外贸易摩擦加剧向高端产品范围延伸》,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2014年6月16日。
[28]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我国对外贸易新形势和新增长点》,《人民日报》2013年9月5日。
[29]周世俭:《中美经贸关系呈现三大转变》,《国际商报》2015年2月25日。
[30]周世俭:《美国经济的亮点与难点》,《光明日报》2015年2月15日。
[31]自由贸易区,MBA智库百科,http://wiki. mbalib.com/wiki/。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