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
[1]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汉)郑玄、(唐)孔颖达:《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3]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中华书局2007年版。
[4]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
[5]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6]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
[7]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8]杨伯峻编著:《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3年版。
[9](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华书局2012年版。
[10]陈鼓应:《庄子注译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
[11](汉)许慎:《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2](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2年版。
[13](魏)刘劭:《人物志》,(香港)中华书局2013年版。
[14](晋)陈寿撰:《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
[15](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版。
[16]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
[17](宋)吴自牧:《梦粱录》,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18](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19](明)谢肇淛:《五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20](清)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二)近现代专著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3]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5]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吉林出版社2014年版。
[6]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8]钱穆:《中国文学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9]钱穆:《人生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唐君毅:《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费孝通:《乡土中国》,中华书局2015年版。
[1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朱光潜:《朱光潜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华书局2014年版。
[18]张岱年:《中国古代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0]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1—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2]李泽厚:《论语今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23]李泽厚:《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24]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25]吕思勉:《中国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6]敏泽:《中国文学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7]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8]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29]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
[30]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2]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3]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的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4]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第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35]许明主编:《华夏审美风尚史》(第12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36]尤西林:《心体与时间——二十世纪中国美学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7]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8]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张法:《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0]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1]邹华:《中国美学原点解析》,中华书局2013年版。
[4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3]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4]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5]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6]成复旺:《走向自然生命——中国文化精神的再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7]李西建:《消费时代审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48]刘小枫:《诗化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9]彭富春:《论中国的智慧》,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0]葛兆光:《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2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1]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2]彭峰:《生与爱:古代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哲学根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3]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评哲学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54]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5]王玉波:《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
[56]杨适:《哲学的童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57]刘悦笛:《生活美学——现代性批评与重构美学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8]刘悦笛:《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生活即审美,艺术即经验》,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
[59]刘汉东:《灵魂与程序——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分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60]李修建:《风尚——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三)译著
[1][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3][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4][德]鲍姆嘉登:《美学》,王旭晓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5][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节庆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6][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7][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9][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下册),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0][德]伽德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2][德]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4][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15][英]本·海默尔:《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王志宏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6][法]路易·加迪等:《文化与时间》,胡建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7][加]约翰·奥尼尔:《身体五态——重塑关系形貌》,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8][意]史华罗:《中国历史中的情感文化——对明清文献的跨学科文本研究》,林舒俐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9][匈]乔治·卢卡契:《审美特性》,徐恒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20][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21][匈]艾蒂安·白乐日:《中国的文明与官僚主义》,黄沫译,(台北)久大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
[22][美]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3][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彭峰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4][美]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和生活艺术》,彭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美]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社会学的研究》,陈午晴、唐军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26][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7][美]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8][日]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魏常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刘红娟:《李渔生活美趣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田军:《〈长物志〉的生活美学》,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王东阳:《中国审美心理意识之心理考古》,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2年。
[4]王奕祯:《中国传统戏剧闹热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5]赵强:《“物”的崛起与晚明的生活时尚和审美风会》,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6]曾婷婷:《晚明人日常生活美学观念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深圳大学,2012年。
[7]蒋金华:《中国古典审美精神》,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夏薇:《试论周代贵族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5年。
[9]朱莉萍:《中国美学中“生活性”审美特征向当代生活美学的演绎》,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2年。
[1][美]B.J.纳尔逊:《西方家庭文化的变化——评有关西方家庭政策的7部著作》,《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
[2]毕昌萍、田娟:《论幸福视界下的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学术探索》2013年第1期。
[3]常康:《李贽“自然人性论”审美意蕴的哲学解读——兼论泰州学派倡导生活美学的当代意义》,《前沿》2010年第3期。
[4]蔡先金:《先秦诸子之前“生活世界”中诗之意义》,《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5]杜书瀛:《先秦审美文化与审美心理结构之雏形》,《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6]高小康:《生活论美学与文化生态学美学》,《文艺争鸣》2010年第2期。
[7]高建平:《美学的超越与回归》,《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8]贺志朴:《李渔生活美学》,《河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9]耿开君:《“超越”问题:内在与外在》,《中国哲学》1998年第1期。
[10]金浪:《日常生活的美学困惑——兼谈美学的生活论转向中的几个问题》,《文艺争鸣》2011年第1期。
[11]靳凤林:《先秦儒道死亡思想之比较》,《孔子研究》2002年第5期。
[12]卡尔松:《日常生活美学的困境和出路》,《哲学动态》2013年第4期。
[13]鲁枢元:《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兼谈消费文化、城市文化与美学的生活化转向》,《文艺争鸣》2010年第11期。
[14]李修建:《如何研究中国古代生活美学——以六朝生活美学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15]李济沧:《魏晋贵族体制的形成与乡论》,《江海学刊》2014年第3期。
[16]刘悦笛:《生活美学:是什么与不是什么》,《艺术评论》2011年第4期。
[17]刘怀玉:《为日常生活辩护——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基本意义》,《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18]刘纲纪:《美学,何以完成家国天下的诗意引导》,“美学与家国:中国美学高层论坛”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12月。
[19]刘应杰:《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特点》,《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第2期。
[20]薛富兴:《生活美学——一种立足于大众文化立场的现实主义思考》,《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
[21]薛富兴:《中国生活审美传统及其当代意义》,《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第6期。
[22]徐碧辉:《天地有大美,君子当自强——“中国美学精神分析”》,《中国文学批评》2016年第4期。
[23]陶清:《生命文化论纲》,《江淮论坛》2009年第3期。
[24]陶东风:《日常生活的“美学化”——文化视觉转向的一种解读》,《哲学研究》2001年第10期。
[25]杨春时:《乐道·兴情·神韵——中华美学的审美本质论》,《学术月刊》2015年第10期。
[26]尤西林:《关于美学的对象》,《学术月刊》1982年第10期。
[27]尤西林:《现实审美与艺术审美——以“旭日阳刚演唱”为个案》,《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6期。
[28]王德胜:《回归感性意义——日常生活美学论纲之一》,《文艺争鸣》2010年第3期。
[29]王德胜、李雷:《“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30]王杰:《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学术月刊》2011年第7期。
[31]王玉波:《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纵观》,《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第6期。
[32]王确:《生活美学的多元对话——“新世纪生活美学转向:东方与西方对话”国际研讨会综述》,《哲学动态》2012年第12期。
[33]王平文:《中国古代贵族精神初探》,《理论学刊》1990年第2期。
[34]王崇任:《〈左传〉中的志人小品和春秋时代的贵族精神》,《中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35]王一川:《艺术身赏与艺术心赏——兼论生活论视野中的公众心理层面构造》,《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10期。
[36]杨春时:《“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
[37]曾繁仁:《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及其当代价值》,《山东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38]张法:《西方日常型生活美学:产生、要点、争论》,《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39]张法:《礼:中国美学起源时期的核心》,《美育学刊》2014年第3期。
[40]张宝贵:《作为艺术行动的美——一种生活美学的视角》,《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3期。
[41]张自惠:《古代儒者的人格追求与形象定位》,《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42]赵跟喜:《中国审美精神的世俗性初论》,《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43]张未民:《回家的路 生活的心——新世纪中国文艺美学的“生活论”转向》,《文艺争鸣》2010年第11期。
[44]朱良志:《中国审美中的规避人工秩序的问题》,《江淮论坛》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