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 an important form of express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s have become the literary carrier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translations and the widest audien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book uses the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d reception to sort out the translation and reception proces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s in the United States, so as to analyze the attitudes, misreadings and reason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even culture of American readers and researchers, reflect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laws tha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the translated language,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vide Chinese literature to the world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establish Chines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Provide both academic and applied reference.(AI翻译)
刘堃:(著)
刘堃(1982—),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访问学者,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翻译学研究。在《社会科学》、《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江西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十余项。
中文参考文献
(一)著作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法]罗·埃斯卡皮:《文化社会学》,王美华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美]埃德加·斯诺:《活的中国》,文洁若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美]安德烈·勒菲弗尔:《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美]葛浩文:《论中国文学:葛浩文文集》,现代出版社2014年版。
[美]葛浩文:《漫谈中国新文学》,世界出版社1980年版。
[美]利奥·洛文塔尔:《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甘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乔舒亚·库柏·雷默:《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沈晓雷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美]王德威:《说莫言》,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版。
[美]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英]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李德凤等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巴金:《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鲍绍霖:《西方史学的东方回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查明建、谢天振:《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上、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陈日浓:《中国对外传播史略》,外文出版社2010年版。
陈晓明:《莫言研究(2004—2014)》,华夏出版社2013年版。
陈永国:《翻译与后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方华文:《20世纪中国翻译史》,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方梦之:《译学辞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付文慧:《中国女作家作品英译(1979—2010)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葛桂录:《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葛桂录:《他者的眼光——中英文学关系论稿》,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葛桂录:《中英文学关系编年史》,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郭建中:《翻译:理论、实践与教学——郭建中翻译研究论文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何培忠:《当代国外中国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何寅、许光华:《国外汉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洪治纲:《余华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说》,香港:青文书屋1997年版。
胡秀明:《文化转型与百年文学 〈中国形象〉 塑造》,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胡志辉:《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本索引手册》,外文出版社2011年版。
姜智芹:《镜像后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英美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中华书局2008年版。
姜智芹:《中国新时期文学在国外的传播与研究》,齐鲁书社2011年版。
孔范今、施战军:《莫言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孔慧怡、杨承淑:《亚洲翻译传统与现代动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乐黛云等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雷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宋伟杰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刘江凯:《认同与“延异”: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接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刘凌庆:《文化翻译论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年版。
龙应台:《人在欧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吕敏宏:《葛浩文小说翻译叙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孟繁华、程光炼、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莫言:《红高粱家族》,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78年版。
宁明:《海外莫言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裴合作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彭松:《多向之维:欧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施建业:《中国文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黄河出版社1993年版。
宋绍香:《中国新文学20世纪域外传播与研究》,学苑出版社2012年版。
宋学智:《翻译文学经典的影响与接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王宏志:《重释“信、达、雅”——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晓路:《北美汉学界的中国文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
王兆鹏、尚永亮:《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2006年版。
吴秀明:《文化转型与百年文学“中国形象”塑造》,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夏康达、王晓平:《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和文化透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谢天振:《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徐珺:《汉文化经典外译: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徐林正:《先锋余华》,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许钧:《翻译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杨扬:《莫言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余华:《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新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
余华:《余华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愈佳乐:《翻译的社会性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张健:《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志忠、贺立华:《全球视野与本土经验》,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周发祥、李岫:《中外文学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周发祥:《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周宁:《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周宁:《世界之中国:域外中国形象研究》,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
(二)学术论文
[澳]杜迈克:《论 〈天堂蒜薹之歌〉》,季进、王娟娟译,《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6期。
[德]顾彬:《从语言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法]达尼埃尔·亨利·巴柔:《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孟华译,《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第4期。
[法]让—马克·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孟华译,《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第1期。
[法]让—马克·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续)》,孟华译,《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第2期。
[美]金介甫:《中国文学(1949—1999)的英译本出版情况述评》,查明建译,《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3期。
[美]金介甫:《中国文学(1949—1999)的英译本出版情况述评续》,查明建译,《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4期。
[美]王德威:《英语世界的现代文学研究之报告》,张清芳译,《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白杨、刘红英:《民族性·世界性·人类性:莫言小说的核心质素与诗学启示》,《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鲍晓英:《“中学西传”之译介模式研究——以寒山诗在美国的成功译介为例》,《外国语》2012年第1期。
陈东东:《美国的中文教学:从小语种发展到关键语言》,《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年第2期。
陈海涛:《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从莫言作品 〈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 翻译的创造性叛逆》,《语文学刊》2013年第13期。
陈岚:《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研究概述》,《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陈敏:《也谈西方诗歌经典的“摆渡性”》,《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6期。
程光炜:《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几个问题》,《文艺争鸣》2012年第8期。
春树:《Pathlight 照亮走出去的路》,《新周刊》2012年第371期。
崔艳秋:《中国文学海外译介:读者导向及文化导向原则下的变通策略》,《译林》2011年第10期。
丁旭辉、袁洪庚:《“谋杀”抑或“重生”:莫言获诺贝尔奖对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启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8期。
董静:《从翻译规范论视角浅析 〈狼图腾〉 英译本》,《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方爱武、吴秀明:《文学的中国想象与跨域——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塑造及传播》,《百年中国文学与“中国形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5月。
付文慧:《从中国“寻根小说”的英译透视意识形态和诗学取向对翻译文本选择的影响》,《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11月。
付文慧:《新时期中国女作家与异域传播:不同视域与定向诠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高方、毕飞宇:《文学译介、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家毕飞宇访谈录》,《中国翻译》2012年第3期。
高方:《外国汉学家暇中的“异”与“译”—— 〈和而不同——中法文化对话集〉 评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年第5期。
高方、许钧:《现状、问题与建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中国翻译》2010年第6期。
高金萍:《国外媒体如何报道“美丽中国”——2012年国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分析》,《中国记者》2013年第2期。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出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古大勇:《沈从文的“被发现”与“美国汉学”——以夏志清和金介甫的沈从文研究为中心》,《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第3期。
郭建玲:《异域的眼光:〈兄弟〉 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接受》,《文艺争鸣》2010年第23期。
郭建中:《韦努蒂访谈录》,《中国翻译》2008年第3期。
郝莉:《浅论王安忆英译作品的出版与传播》,《中国出版》2013年第6期。
何碧玉、毕飞宇:《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路途很长》,《东方翻译》2011年第4期。
何明星:《欧美翻译出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现状及其特征》,《出版发行研究》2012年第3期。
何明星:《由 〈狼图腾〉 的世界影响看中国出版的海外发行体系建设》,《出版发行研究》2012年第2期。
何明星:《中国当代文学海外出版传播60年》,《出版广角》2013年第7期。
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中国翻译》2010年第6期。
华燕:《从莫言获奖谈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现状》,《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3期。
黄德先:《翻译的自律与他律——赫曼斯访谈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
黄立波、朱志瑜:《译者风格的语料库考察——以葛浩文英译现当代中国小说为例》,《外语研究》2012年第5期。
黄万华:《第三元: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经典化的一种视角》2013年第10期。
季进:《多元文学史的书写——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之一》,《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
季进:《认知与建构——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5期。
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6期。
季进:《异邦的荣耀与尴尬——“新世纪文学反思录”之五》,《上海文学》2011年第5期。
姜智芹:《他者的眼光:莫言及其作品在国外》,《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姜智芹:《西方读者视野中的莫言》,《当代论坛》2005年第5期。
姜智芹:《西方读者视野中的莫言》,《当代文坛》2005年第5期。
姜智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孔慧怡:《〈译丛〉 三十年》,《香港文学》2003年第6期。
李敬泽:《莫言与中国精神》,《小说评论》2003年第1期。
李永东、李雅博:《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西方接受——以英语视界中的〈狼图腾〉 为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4期。
刘洪涛:《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几点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刘江凯:《本体性、民族性的世界写作:莫言的海外传播与接受》,《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第4期。
刘绍铭:《翻译与归化》,《时代周报》2012年第169期。
刘云虹、许钧:《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关于葛浩文的翻译》,《外国语》2012年第3期。
卢巧丹:《从皮尔斯符号学角度看翻译对等》,《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3期。
卢巧丹:《莫言小说 〈擅香刑〉 在英语世界的文化行旅》,《小说评论》2015年第4期。
陆敬思:《渴望至高无上——中国现代小说与葛浩文的声音》,《粤海风》2013年第4期。
吕敏宏:《论葛浩文中国现当代小说译介》,《小说评论》2002年第5期。
吕敏宏:《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传播的背景、现状及译介模式》,《小说评论》2011年5期。
马会娟:《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现状与问题》,《中国翻译》2013年第1期。
马琳:《交流的无奈——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传播困境与突围》,《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5期。
彭萍:《中国文学与翻译》,《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邵璐:《莫言英译者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与“伪忠实”》,《中国翻译》2013年第3期。
史国强:《〈废都〉 二十年:贾平凹小说在国外的研究》,《东吴学术》2013年第6期。
宋炳辉:《作为文学关系研究范畴的“世界性因索”》,《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第2期。
孙会军:《〈骆驼祥子〉 的四个英译本比较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11期。
覃江华、刘军平:《一心翻译梦,万古芳风流——葛浩文的翻译人生与翻译思想》,《东方翻译》2012年第6期。
王斑:《海外中国研究的冷战与东方主义余绪——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东吴学术》2012年第12期。
王建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出版传播及研究方法刍议》,《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期。
王侃:《中国当代小说在北美的译介和批评》,《文学评论》2012年第5期。
王宁:《翻译与跨文化阐释》,《中国翻译》2012年第2期。
王宁:《全球化、文化研究和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2期。
吴秀明、王嫌:《全球化语境与历史叙事的民族本主立场》,《学术月刊》2005年第9期。
吴旸:《〈中国文学〉 的诞生》,载《中国外文局五十年:回忆录》,新星出版社1999年版。
谢森:《新时期文学在德国的传播与德国的中国形象建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2期。
谢天振:《论译学观念现代化》,《中国翻译》2004年第1期。
谢天振:《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第1期。
熊修雨:《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影响力因素分析》,《文学评论》2012年第1期。
徐慎贵:《〈中国文学〉 对外传播的历史贡献》,《对外大传播》2007年第8期。
许方、许钧:《翻译与创作——许钧教授谈莫言获奖及其作品的翻译》,《小说评论》2013年第2期。
许方、许钧:《关于加强中译研究的几点思考——许钧教授访谈录》,《中国翻译》2014年第1期。
许钧、高方:《“异”与“同”辨——翻译的文化观照》,《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于爽:《汉籍小说在当代的译介(1950—1978)》,《语文学刊》2008年第12期。
张清华:《叙述的极限——论莫言》,《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2期。
张书群:《为什么重读被经典化了的作家作品——以莫言 〈红高粱〉 〈酒国〉 〈丰乳肥臀〉 为例》,《名作欣赏》2014年第4期。
张耀平:《拿汉语读,用英文写——说说葛浩文的翻译》,《中国翻译》2005年第3期。
(三)其他中文文献
[美]白睿文:《中国文学翻译危机重重?》,《中国艺术报》2014年2月14日第3版。
[美]白睿文:《美国人不看翻译小说是文化失衡》,《新京报》2012年8月25日第5版。
[美]葛浩文:《中国小说一天比一天好》,《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3月26日第4版。
[美]葛浩文:《中国书正在走出围口》,《北京青年报》2008年4月1日第6版。
[美]葛浩文:《从翻译视角看中国文学在美国的传播》,《中国文化报》2010年1月25日第3版。
[美]葛浩文:《作者与译者:一种不安、互惠又偶尔脆弱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1月4日第B02版。
[美]葛浩文:《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文学报》2014年7月7日第3版。
[美]李欧梵等:《文学:海外与中国》,《文学自由谈》1986年第6期。
高方、许钧:《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2012年12月,文艺版,http://www.chinawriter.com.cn。
郭珊:《伦敦书展:透视中国文学输出三大难关》,《南方日报》2012年4月29日第9版。
胡燕春:《当代海派女作家的美国“表情”——以王安忆、陈丹燕、须兰为例》,《光明日报》2011年7月11日第14版。
胡燕春:《赢得跨越语际与文化的传播契机》,《光明日报》2012年12月18日第14版。
华慧、葛浩文:《葛浩文谈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东方早报》2009年4月5日第9版。
洪柏:《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今日的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14日第17版。
姜玉琴、乔国强:《葛浩文的“东方主义”翻译观》,《文学报》2014年3月13日第6版。
李舫:《〈人民文学〉 杂志推出英文版PATHLIGHT》,《人民日报》2011年12月9日第6版。
李梓新:《JuliaLovell:把鲁迅和张爱玲带进“企鹅经典”》,《外滩画报》2009年12月16日。
刘昊:《中国文学发动海外攻势,百余精品3年内出英文版》,《北京日报》2010年1月15日第2版。
木叶:《葛浩文访谈录》,2008年3月,学术中华,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1197。
舒晋瑜:《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蓄势待发》,《中华读书报》2010年8月18日第1版。
宋炳辉、谢天振:《关于译介学研究的对话》,2009年12月,苏州大学海外汉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zwwhgx.com/content.asp?id=2940。
谢天振:《莫言作品“外译”成功的启示》,《文汇读书周报》2012年12月14日第5版。
许钧:《“忠实于原文”还是“连译带改”》,《人民日报》2014年8月8日第8版。
王杨:《译介传播:推动文学“走出去”》,2010年8月,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
王臻青:《中国小说如何走出去》,《辽宁日报》2012年9月4日第3版。
英文参考文献
(一)著作
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Rewriting,and the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2.
Andre Lefevere,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New York: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 ca,1992.
Bonnie S.McDougall,The Literature of Chin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London: Hurst & Company,1997.
Bonnie S.McDougall,Fictional Authors,Imaginary Audiences: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3.
Bonnie McDougall and KamLouie,“The Literature of Chin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7.
C.T.Hsia,et.al,Modern Chinese Stories and Novellas,1919-1949,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
Chen Xiaomei,A Theory of Counter-Discourse in Post-Mao China,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Douglas Robinson,Translation and Empire: 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Eugene A.Nida and C.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Leiden: E.J.Brill,1969.
Daniel Shaw,Transculturation: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Tasks,Pasadena,California: William Carvey Library,1988.
F.R.Leavis,The Great Tradition: George Eliot,Henry James,Joseph Conrad,London: Chatto & Windus,1948.
GeremieBarme,A Cadre School Life: Six Chapters,Hongkong: Joint Publishing Co.,1982.
Gideon Toury,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rond,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1995.
Hsu Kai-yu,Litera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0.
Jeffrey Kinkley,A Bibliographic Survey of Publications o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from 1949-1999,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Second Half,if a Modern Century: A Criti cal Survey,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0.
Jeffrey Kinkley,The Odyssey of Shen Congwen,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Joseph Lau & Howard Goldblatt,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5.
Joseph Lau,C.T.Hsia,Lee Leo Ou-Fan,Modern Chinese Stories and Novellas 1919-1949,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
John Balcom,New Penguin Parallel Text: Short Stories in Chinese,New York:Penguin Books,2013.
Julia Lovell,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Capital: China's Quest for a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6.
Jung Chang,Wild Swans: Three Daughters of Chin,New York: Simon &Schuster,1991.
Jung Chang and Jon Halliday,Mao: The Unknown Story,New York: Alfred A.Knopf,2005.
Laifong Leung,Morning Sun: Interviews with Chinese Writers of the lost Generation(Studies on Contemporary China),New York: M.E.Sharpe Inc.,1994.
Leo Lee Ou-fan,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
Leo Lowenthal,A Histori cal Preface to the Popular Culture Debate inMass Media in Modern Society,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2.
Michael Berry and S.Chan,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 A Novel of Shanghai,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Press,2008.
Michael S.Duke,Blooming and Contending: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PostMao Era,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5.
Michael S.Duke,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of Post-Mao Fiction and Poetry,Armonk,NY: M.E.Sharpe,1984.
Michael S.Duke,Worlds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Armonk,NY:M.E.Sharpe,1991.
Michel Hockx,The Literary Field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9.
Michel Hocks,Recent Changes in Print Culture and the Advent of New Media: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from 1937 to Present),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Stephen C.Coong and John Minford,“Trees on the Mountain: An Anthology of New Chinese Writing”,HK: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4.
Susan Bassnett and 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London: Pinter Publishers,1990.
Theo Hermans,Translation in System: Descriptive and Systematic Approach Explained,Manchester,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Tom Bradshaw and Bonnie Nichols,Reading at Risk: A Survey of Literary Reading in America(Research Division Report#46),Washington,DC: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2004.
Victor Kravchenko,I Choose Freedom: A Personal and Politi cal Life a Soviet Official,New York: C.Scribner's Sons,1946.
Wang Ning,Translated Modernity: Literary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Globalization and China,Toronto: Legas Publishing,2010.
Wang Yiyan,Narrating China: Jia Pingwa and His Fictional World,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6.
Walter Benjamin,“The Task of theTranslator”,in H.Arendit,ed.,Illuminations: Essays and Reflections,New York: Schocken,1969.
Willis Barnstone,The Poetics of Translation: History,Theory,Practice,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3.
Yang Xin,From Beauty Fear to Beauty Fever: A Criti cal Study of Chinese Female Writers Born in the 1970s,New York: Peter Lang,2011.
Zhang Xudong,Chinese Modernism in the Era of Reforms: Cultural Fever,Avant-Garde Fiction,and the New Chinese Cinema,Durham,NC: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7.
(二)学术论文
Andre Lefevere,“Translated Literature: An Integrated Theory”,The Bulletin of the Midwest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Vol.14,No.1,1981.
Aventurina King,“China's Pop Fiction”,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No.4,2008.
Bonnie S.McDougall,“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in Translat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No.25,1991.
Bonnie S.McDougall,“Self-Narrative as Group Discourse: Female Subjectivity in Wang Anyi's Fiction”,Asian Studies Review,Vol.19,No.2,1995.
Bonnie S.McDougall,“LiteraryTranslation: ThePleasurePrinciple”,Chinese Translation,No.5,2007.
ChristianeNord,“Scopos,Loyalty and Translational Conventions”,Target,Vol.3,No.1,1991.
Harrison E.Salisbury,“On the Literary Road: American Writers in China”,New York Times,January 20,1985.
Howard Goldblatt,“The other story”,World Literature Today,Vol.74,No.4,2000.
Howard Goldblatt,“Smallwelllane: A contemporary chinese play and oral history”,World Literature Today,Vol.77,No.3,2003.
Howard Goldblatt,“Border Crossings: Chinese Writing,in Their World and Ours”,Chinese Aesthetics and Literature,in Corinne Dale,ed.,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
Howard Goldblatt,“Mo Yan's novels are wearing me out”,World Literature Today,Vol.83,No.4,2009.
Howard Goldblatt,“Memory,speak”,Chinese Literature Today,No.2,2011.
Hsu Kai-yu and TingWang,Litera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Brimin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0.
I.Even-Zohar,“Polysystem Studies”,Poetics Today,Vol.11,No.1,1990.
IngeM.Thomas,“Mo Yan Through Western Eyes”,World Literature Today,Summer 2000.
John Balcom,“Translating Modem Chinese Literature”,in Susan Bassnet and Peter Bush,eds.,The Translator as Writer,London Continuum,2006.
John Balcom,“Bridging theGap: Translat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a Translator's Perspective”,Wasafiri,2008.
John H.Boyle,“New Growth From China's Roots SPRING BAMBOO: A Col le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hort Stories”,Los Angeles Times,No.4,1989.
Jon Kowallis,“Review of Diary of aMadman and Other Stories”,The China Quarterly,Vol.137,No.3,1994.
John Updike,“Bitter Bamboo: Two novels from China”,New Yorker,No.5,2005.
Judith Shapiro,“Scenes from the Kaleidoscope”,New York Times,No.10,1987.
Julia Lovell,“Saturday review: Lives & letters: Great leap forward: Chinese literature is overlooked in the west but a new English edition of a classic novel could change that,writes Julia Lovell: A modem Chinese library”,The Guardian,No.6,2005.
Kirk A.Denton,“Review of Diary of aMadman and Other Stories”,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Articles,Reviews,Vol.15,No.12,1993.
Lawrence Venuti,“Transl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ies,Cultural Functions of Translation”,in Christina Schaffner and Helen KellyHolmes,eds.,MultilingualMatters LTD.,1995.
Leo Ou-fan Lee,“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A Review Articl”,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44,No.3,1985.
Leo Ou-fan Lee,“Under the Thumb ofMan”,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No.1,1987.
Liu Hongtao,“World Literature and China in a Global Age: Selected Paper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World Literature Today and China'”,Chinese Literature Today,Summer 2010.
Michael S.Duke,“The Problematic Nature of Modem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in English Translation”,World Apart: Recent Chinese Writing and Its Audience,in Howard Goldblatt,ed.,New York: M.E.Sharpe,Inc.,1990.
Perry Link,“Book Review of the Panda Books”,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July 6,1986.
Richard King,“Review of Thirty Years in a Red House: A memoir of Child hood and Youth in Communist China”,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Vol.7,No.1,Spring 2000.
Sheldon H.Lu,Chinese Modernity and Global Biopolitics: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Visual Culture,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7.
ShullEllen,“Living History with Asian Woman: A Review of Two Recent Books”,The English Journal,Vol.86,No.4,1997.
Timothy Cheek,“The New Number One Counter-Revolutionary inside the Party: Academic Biography asMass Criticism”,The China Journal,No.5,1999.
Wanda Brooks and Lorraine Savage,“Critiques and Controversies of Street Literature: A Formidable Literary Genre”,THE ALAN REVIEW,Vol.36,No.2,2001.
Wang Ban,“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Jonathan D.Spence,ed.,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New York: W.W.Norton&Company,1999.
Wang,David Der-wei,“The Literary World of Mo Yan”,World Literature Today,Summer,2000.
Wang Ning,“Globalizing Chinese Literature: Toward a Rewriting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Culture”,China's Literary and Cultural Scenes at the Turn of the 21st Century,in Jie Lu,ed.,Routledge: London & New York,2008.
Wang Xiaoping,“Three Trends in Recent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China Perspectives,No.4,2009.
(三)其他文献
Alan Riding,“Artistic Odyssey: Film to Fiction to Film”,New York Times,July 27,2005.
David Barboza,“A Portrait of China Running Amok”,New York Times,September 4,2006.
Ben Blanchard,“Chinese writers fail to find global voice”,April 23,2009,http://uk.reuters.com/article/2009/04/23/uk-china-literature-idUKTRE 53M06620090423.
Howard Goldblatt,“The Writing Life”,The Washington Post,April 28,2002.
Howard Goldblatt,“Translator: Writer Everyone Loves to Hate.Where does He Get His Nerve?”,The Washington Post,March12,2014,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409256959?accountid=12457.
Howard W.French,“Survivors'Stories from China”,New York Times,August 25,2009.
Jeffrey C.Kinkley,“A Bibliographic Survey of Publications o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from 1949 to 1999”,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Second Half of a Modern Century: A Criti cal Survey,in Pang-yuan Chi and David Der-wei Wang,eds.,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0.
LeslieT.Chang,“What do the most industrious people on earth read for fun?”,New Yorker,February 6,2012.
Nicholas D.Kristof,China Takes Hard Line,Waging War on Words,New York Times,Feburary 4th,1991.
Nicholas D.Kristof,“Writers in China Are Asked to Write,But Not Subversively”,New York Times,September 9th,1990.
Peter Nazareth,“Chinese Literature”,New York Times,November 15,1981.
RichardBernstein,“Books of THE TIMES: Now China Has Its Soaps and Celebrity Authors”,New York Times,August 2,1995.
Seymour Topping,“Thaw and Freeze and Thaw again: The Cultural weather in China”,New York Times,December 27,1987.
Timothy Tung,“Chinese Writers”,New York Times,Auguest 30,1987.
W.J.F.Jenner,“Insuperable Barriers?Some Thoughts on the Reception of Chinese Writing in English Translation”,World Apart: Recent Chinese Writing and Its Audience,in Howard Goldblatt,ed.,New York: M.E.Sharpe,Inc.,1990.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