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ook consists of 4 parts and 54 chapters, which condense the latest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group in recent years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dynamics of China'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statistics of more than 30,000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the data of listed enterprises, the book objectively and scientifically analyzes the prosperity and dynamic trends of China'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recent years.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were put forward.
[1]Alberti,F.,“The Governance of Industrial Districts:A Theoretical Footing Proposal”,,2001(82):1-31.
[2]Allen,George,“Place Branding:New Tool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2010,18(2):60-68.
[3]Aokang Group(n.d.),Introduction to Aokang’s Brands,Retrieved January 12,2011,from http://en.aokang.com/brand.aspx?tid=29.
[4]Arundel,A.,Van de Paal,G.,Soete,L.,“Innovation Strategies of Europe’s Largest Industrial Firms:Results of the PACE Survey for Information Sources,Publicresearch,Protection of Innovations and Government Programmes”,In:MERIT,M.,1995.
[5]Bain,J.,,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6.
[6]Barkema,H.G.,Bell,J.H.J.,Pennings,J.M.,“Foreign Entry,Cultural Barriers,and Learning”,,1996,17(2):151-166.
[7]Bessant,J.,Rush,H.,“Building Bridges for Innovation:The Role of Consultants in Technology Transfer”,,1995,24(3):97-114.
[8]Buckley,P.J.,Casson,M.,,London,UK:Macmillan,1976.
[9]Buckley,P.J.,Clegg,J.L.,Adam,R.C.,Hinrich,V.,Rhodes,M.,Zheng,P.,“Explaining China’s Outward FDI: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in K.P.Sauvant(ed.),:?Cheltenham,UK:Edward Elgar,2008.
[10]Buckley,P.J.,Clegg,L.J.,Cross,A.R.,Liu,X.,Voss,H.,Zheng,P.,“The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2007(38):499.
[11]Buckley,P.J.,Cross,A.R.,Tan,H.,Xin,L.,Voss,H.,“Historic and Emergent Trends in Chinese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2008,48(6):715.
[12]Burke,W.W.,Litwin,G.H.,“A Causal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d Change”,,1992,18(3):523-545.
[13]Burt,R.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4]Büschgens,T.,Bausch,A.,Balkin,D.B.,“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Innovation:A Meta‐Analytic Review”,,2013,30(4):763-781.
[15]Cai,K.G.,“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 Novel Dimension of China’s Integration into the Regional and Global Economy”,,1999(160):856.
[16]Caner,T.,“Geographical Clusters,Alliance Network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in the US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Paper of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2007.
[17]Chang,C.,Liao,G.,Yu,X.,et al.,“Information from Relationship Lending:Evidence from Loan Defaults in China”,,,2014,46(6):1225-1257.
[18]Child,J.,Rodrigues,S.B.,“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Firms:A Case for Theoretical Extension?”,,2005,1(3):381-410.
[19]Coleman,J.,“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1988(94):95-120.
[20]Covin,J.G.,Slevin,D.P.,“A Conceptual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 as Firm Behavior”,,1991,16(1):7-25.
[21]Cowling,M.,“The Role of Loan Guarantee Schemes in Alleviating Credit Rationing in the UK”,,2010,6(1):36-44.
[22]Cui,L.,Jiang,F.,“FDI Entry Mode Choice of Chinese Firms:A Strategic Behavior Perspective”,,2009(44):434.
[23]Cui,L.,Jiang,F.,“State Ownership Effect on Firms’ FDI Ownership Decisions Under Institutional Pressure:A Study of Chinese Outward-investing Firms”,,2012(43):264-284.
[24]Deng Chao,Ao Hong,Hu Wei,Wang Xiang,“Research on Loan Pricing of Small Enterprises Based on Relationship Lending from Big Bank to Small Firms”,,2010(2):83-95.
[25]Deng,P.,“Why do Chinese Firms Tend to Acquire Strategic Assets in International Expansion?”,,2009,44(1):74.
[26]Deng,P.,“What Determines Performance of Cross-border M&As by Chinese Companies?An Absorptive Capacity Perspective”,,2010(52):509-524.
[27]Dunning,J.H.,“Trad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in B.Ohlin,P.O.Hesselborn,P.J.Wiskman(eds.),,London,UK:MacMillan,1977.
[28]Dunning,J.H.,“The Eclectic(OLI)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Past,Present and Future”,,2001,8(2):173-190.
[29]Dunning,J.H.,“Comment on Dragon Multinationals:New Players in the 21st Century Globalisation”,,2006,23(2):139-141.
[30]Eggers,J.P.,Kaplan,S.,“Cognition and Renewal:Comparing CEO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s on Incumbent Adaptation to Technical Change”,,2009,20(2):461-477.
[31]Engelstoft,S.,Butler,C.J.,Smith,I.,Winther,L.,“Industrial Clusters in Denmark: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2006,85(1):73-97.
[32]Fuxing Group,About Fuxing Group[OL],Retrieved January 2,2012,from http://www.fuxingcn.com/net.asp,2012.
[33]Gilbert,B.A.,Mcdougall,P.P.,Audretsch,D.B.,“Clusters,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Examination”,,2008,23(4):405-422.
[34]Gómez,P.J.,Lorente,J.C.,Cabrera,R.V.“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A Proposal of Measurement”,,2005,58(6):715-725.
[35]Grabher,G.,Ibert,O.,“Bad Company?The Ambiguity of Personal Knowledge Networks”,,2006,6(3):251-271.
[36]Granovetter,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1973(78):1360-1380.
[37]Hambrick,D.C.,“Some Tests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Functional Attributes of Miles and Snow’s Strategic Types”,,1983,26(1):5-26.
[38]Hang,Y.,Zhou,J.,A Study on ‘Baotuan’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in Zhejiang,China,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s,Communications and Control(ICECC),Ningbo,China,2011.
[39]Hargadon,A.,Sutton,R.I.,“Technology Brokering and Innovation in a Product Development Firm”,,1997,42(9):716-749.
[40]Hymer,S.H.,:,Cambridge,MA:MIT Press,1976.
[41]Jack Holding Group,About Jack Holding Group,Retrieved April 2,2012,from http://www.jackgroup.com.cn/,2012.
[42]Jeffrey P. Carpenter,Amrita G. Daniere,Lois M. Takahashi,“Cooperation,Trust,and Social Capital in Southeast Asian Urban Slums”, & ,2004,55(4):533-551.
[43]Jennifer Convertibles,FORM 8-K,Retrieved January 2,2011,2012,from http://investors.jenniferfurniture.com/pics/userpics/File/201102-15%208K%20Confirmation%20Order.pdf.
[44]Jens Grunert,Lars Norden,“Bargaining Power and Information in SME Lending”,,2012,39(2):401-417.
[45]Jeremy Greenwood,Boyan Jovanovic,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1990(98):1076-1107.
[46]Jin,Hehui,Qian,Yingyi,“Public Versus Private Ownership of Firms: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1998(113):773-808.
[47]Joyson acquired Germany Preh,Retrieved April 2,2012,from http://info.carec.hc360.com/2011/11/160828278232.shtml,2011.
[48]Kaplinsky,R.,Morris,M.,“Chinese FDI in Sub-Saharan Africa:Engaging with Large Dragons”,,2009,21(4):551-569.
[49]Koh,S.,Durand,R.B.,Dai,L.,Chang,M.,“Financial Distress:Lifecycle and Corporate Restructuring”,,2015,33(3):19-33.
[50]Kok-Yee,Ng,Chua,R.Y.J.,“Do I Contribute More When I Trust More?Differential Effects of Cognition-and Affect-based Trust”,,2006,2(1):43-66.
[51]Koka,B.R.,Prescott,J.E.,“Designing Alliance Networks: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Position,Environmental Change,and Strategy on Firm Performance”,,2008,29(6):639-661.
[52]Kornai,J.,“The Place of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Syndrome in Economic Theory”,,1998,26(1):11-17.
[53]Kotler,P.,Gertner,D.,“Country as Brand,Product,and Beyond:A Place Marketing and Br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2002,9(4):249-261.
[54]Krugman,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1991,99(3):483-499.
[55]Lau,C.M.,Bruton,G.D.,“FDI in China: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Need to Study Next”,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08,22(4):30-44.
[56]Luo,Y.,Tung,R.L.,“International Expansion of Emerging Market Enterprises:A Springboard Perspective”,,2007(38):481-498.
[57]Mathews,J.A.,“Dragon Multinationals:New Players in 21st Century Globalization”,,2006,23,5-27.
[58]Meyer,K.E.,Estrin,S.,Bhaumik,S.K.,Peng,M.W.,“Institutions,Resources,and Entry Strategies in Emerging Economies”,,2009(30):61-80.
[59]Meza,D.D.,“Overlending?”,The Economic Journal,2002,112(477):F17-F31.
[60]Miles,M.B.,Huberman,A.M.,:,Thousand Oaks,CA:Sage,1994.
[61]Ministry of Commerce,Interim Provisions of the Notice on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Standard, 10,2010,from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42891,2003.
[62]Moon,H.C.,Roehl,T.W.,“Unconvention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Imbalance Theory”,,2001,10:197-215.
[63]Morck,R.,Yeung,B.,Zhao,M.,“Perspectives on 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2008,39:337-350.
[64]Moschieri,C.,“The Implementation and Structuring of Divestitures:The Unit’s Perspectiv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1,32(4):368-401.
[65]Peng,M.W.,Wang,D.Y.,Jiang,Y.,“An Institution-based View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A Focus on Emerging Economi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8(39):920-936.
[66]Polanyi,K.,:,Boston,MA:Beaeon Press,1944:272.
[67]Porter,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1998,76(6):77-90.
[68]Pozzolo,Alberto F.,“Secured Lending and Borrowers’Riskiness”,SSRN Working Paper,2002.
[69]Pozzolo,Alberto F.,“The Role of Guarantees in Bank Lending”,Bank of Italy Working Paper,2004.
[70]Qian,J.Q.,Strahan,P.E.,Yang,Z.,“The Impact of Incentives and Communication Costs on Information Production and Use:Evidence from Bank Lending”,,2015,70(4):1457-1493.
[71]Robert,E.,Lucas,Jr.,“Making a Miracle”,,1993,61(2):251-272.
[72]Roberto,E.,Aldo,G.Mireille,M.,“Factors Affecting University-Industry R&D Projects:The Importance of Searching Screening and Signaling”,,2006,35(2):309-323.
[73]Roland,B.,Goran,R.,“The Importanc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Reporting: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2007,8(1):7-51.
[74]Rozelle Scott,“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creasing Inequality:Emerging Patterns in China’s Reforming Economy”,,1994(19):362-391.
[75]Rugman,A.M.,“New Theories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An Assessment of Internalization Theory”,,1986,38(2):101-101.
[76]Rui,H.,Yip,G.,“Foreign Acquisitions by Chinese Firms:A Strategic Intent Perspective”,,2008,43(2):213.
[77]Sauvant,K.,“New Sources of FDI:The BRICs Outward FDI from Brazil,Russia,India and China”,,2005(6):639-709.
[78]Schumpeter,J.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nquiry into Profits,Capital,Credit,Interest,and the Business Cycle”,Transaction Publishers,1934.
[79]Shaver,J.M.,Flyer,F.,“Agglomeration Economies,Firm Heterogeneity,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2000,21(12):1175-1193.
[80]Shaver,J.M.,Flyer,F.,“Agglomeration Economies,Firm Heterogeneity,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2000,21(12):1175-1193.
[81]Shorrocks,A.F.,“The Class of Additively Decomposable Inequality Measures”,,1980(48):613-626.
[82]Singh,J.,Goolsby,J.R.,Rhoads,G.K.,“Behavioral And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Boundary Spanningburnout for Customer Service Representatives”,,1994(31):558-569.
[83]Stam,E.,Wennberg,K.,“The Roles of R&D in New Firm Growth”,,2009,33(1):77-89.
[84]Stein,J.C.,“Information Production and Capital Allocation:Decentralized Versus Hierarchical Firms”,,2002,57(5):1891-1921.
[85]Stiglitz,J.E.,Weiss,A.,“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1981(71):393-410.
[86]Sutherland,D.,Ning,L.,“Exploring‘Onward-Journey’ODI Strategies in China’s Private Sector Businesses”,,2011,9(1):43-65.
[87]Tan,J.et al.,“At the Center of the Action: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Strategy Research in the Small Business Setting”,,2009,47(3):233-262.
[88]Teece,D.J.,“Technology Transfer by Multinational Firms:The Resource Cost of Transferring Technological Know-How”,,1977:242-261.
[89]The World Bank,“Remittances,Households,and Poverty”,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06: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Remittances and Migration,2006.
[90]Thomas,A.S.,Litschert,R. J.,Ramaswamy,K.,“The Performance Impact of Strategy-manager Coalignment:An Empirical Examination”,,1991,12(7):509-522.
[91]Tippmann,Christina,and Jean Louis Charles Racine,The 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A Tool for Competitiveness,Trade,and Social Well-being,2013.
[92]Turpin,T.,Garrett-Jones,S.,Rankin,N.,“Bricoleurs and Boundary Riders:Managing Bas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Knowledge Networks”,&,1996,26(3):267-282.
[93]Uzzi,B.,“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1997,42(1):35-67.
[94]Visser,E.J.,Boschma,R.A.,“Learning in Districts:Novelty and Lock-in in a Regional Context”,,2004,12(6):793-808.
[95]Visser,E.J.,Langen,P.,“The Importance and Quality of Governance in the Chilean Wine Industry”,,2006,65(3):177-197.
[96]Volberda,H.W.,Foss,N.J.,Lyles,M.A.,“Absorbing the Concept of Absorptive Capacity:How to Realize Its Potential in the Organization Field”,,2010,21(4):931-951.
[97]Voss,H.,Buckley,P.J.,Cross,A.R.,“The Impact of Home Country Institutional Effects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of Chinese Firms”,,2010,18(3):25-48.
[98]Wang,C.,Hong,J.,Kafouros,M.,Wright,M.,“Exploring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volvement in Outward FDI from Emerging Economies”,,2012,43(7):655-676.
[99]Wang,H.,“Processed Trade,Labor Cost and Peasant-workers’ Employment:The Effect of New Labor Law and Subprime Lending Crisis on China’s Processed Export”,,2009(1):15-20.
[100]Wang,J.,Wu,J.,Yao,X.,The Expansion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Firms of China to Asian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The Case of Cambodia,Retrieved January 11,2011,from http://artnet.unescap.org/pub/ wp6008.pdf,2008.
[101]Westhead,P.et al.,“Decisions,Actions,and Performance:Do Novice,Serial,and Portfolio Entrepreneurs Differ?”,,2005,43(4):393-417.
[102]Witt,S.F.,Witt,C.A.,“Forecasting Tourism Demand:A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1995,11(11):447-475.
[103]Wolpert,J.D.,“Breaking out of the Innovation Box”,,2002,80(8):77-83.
[104]Wu Cisheng,Song Meng,“Research on the Synergy Model Between Knowledge Capit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ent”,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Beijing,2010:664-671.
[105]Yan,D.,Hong,J.,Ren,B.,“Determinants of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y Chinese Enterprises:An Empirical Study from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2010,1(3):237-253.
[106]Yin,R.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Thousand Oaks,CA:Sage.,2003.
[107]Yiu,D.W.,Lau,C.,Bruton,G.D.,“International Venturing by Emerging Economy Firms:The Effects of Firm Capabilities,Home Country Networks,and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2007,38(4):519-540.
[108]Zaheer,A.,Bell,G.G.,“Benefiting from Network Position:Firm Capabilities,Structural Holes,and Performance”,,2005:26(9):809-825.
[109]Zahra,S.A.,“Environment,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 Taxonomic Approach”,,1993,8(4):319-340.
[110]Zhang,G.,O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Fundamental Policies on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Retrieved September 7,2009,from http://www.caitec.org.cn/c/cn/news/2009-08/10/ news_1554.html,2009.
[111]Zhang,Y.,Li,H.Y.,Shoonhoven,C.B.,“Inter-Community Relationships and Community Growth in China’s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es 1988-2000”,,2009,30(7):163-183.
[112]Zhejiang Bureau of Statistics,Employment Number by Ownership,Retrieved January 12,2011,from http://tjj.zj.gov.cn/col/col47/ index.html,2011.
[113]Zhejiang Provincial Bureau of Commerce,Report of Crossborder M&A by Firms in Zhejiang Province,Retrieved January 2,2012,from http://www. zcom. gov. cn/zcom/gjhz/jwtz/T307337. shtml,2011.
[114]Zhejiang Provinci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Approval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hunhe Potash Resources Co.’s Acquisition of Canadian Mag Industries Corp,Retrieved from http:// fgw. zj. gov. cn/,2011.
[115]Zipf,G.K.,“The P1/P2/D Hypothesis:On the Intercity Movement of Persons”,,1946,11(6):677-686.
[116]奥地利研究发展促进局网站(EB/OL),http://www.ffginc.com/,2011年2月4日。
[117]白俊红、蒋伏心:《协同创新、空间关联与区域创新绩效》,《经济研究》2015年第7期。
[118]白俊红、王钺:《研发要素的区际流动是否促进了创新效率的提升》,《中国科技论坛》2015年第12期。
[119]包群、邵敏、L.G.Song:《地理集聚、行业集中与中国企业出口模式的差异性》,《管理世界》2012年第9期。
[120]鲍新中、李晓非:《基于时序数据的高技术企业成长性分析》,《科学学研究》 2010年第2期。
[121]才国伟、钱金保:《解释空间相关的来源:理论模型和经验验证》,《经济学(季刊)》2013年第12卷第3期。
[122]蔡昉、都阳、王美艳:《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123]蔡昉:《刘易斯转折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24]蔡虹、吴凯、蒋仁爱:《中国最优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32卷第9期。
[125]蔡宁、吴结兵:《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7期。
[126]蔡千姿、蔡旻翰:《台湾育成中心发展经验与展望——15年阶段转型分析》,《科技管理学刊》2010年第15期。
[127]蔡荣江:《我国深入拓展智能制造技术应用路径的对策建议》,《知识经济》2018年第2期。
[128]蔡淑梨:《从经营机制与功能检视台湾创新育成中心的运营成效与适切性》,《商管科技(季刊)》2000年第4期。
[129]曹利民:《政府组织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体制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年。
[130]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 2013年第31卷第1期。
[131]曾亿武、邱东茂、沈逸婷等:《淘宝村形成过程研究——以东风村和军埔村为例》,《经济地理》2015年第12期。
[132]陈畴镛、夏文青、王雷:《企业同质化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与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3期。
[133]陈菲琼、任森:《创新资源集聚的主导因素研究:以浙江为例》,《科研管理》2011年第1期。
[134]陈光、张超:《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第2期。
[135]陈国亮、陈建军:《产业关联、空间地理与二三产业共同集聚——来自中国212个城市的经验考察》,《管理世界》2012年第4期。
[136]陈海涛、于晓宇:《机会开发模式、战略导向与高科技新创企业绩效》,《科研管理》2012年第12期。
[137]陈佳贵、郭朝先:《构筑我国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思考》,《财贸经济》 1999年第5期。
[138]陈建军、陈菁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6期。
[139]陈劲、吴波:《开放式创新下企业开放度与外部关键资源获取》,《科研管理》 2012年第9期。
[140]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1年。
[141]陈乐香:《论发展中小企业与缩减收入差距》,《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142]陈明璋:《台湾中小企业发展论文集》,(台北)联经事业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版。
[143]陈蓉:《电子商务生态链优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44]陈收、施秀搏、吴世园:《互补资源与创新资源协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系统工程》2015年第3卷第1期。
[145]陈晓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特征分析、程度测算及对策设计——基于南通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12期。
[146]陈晓红、马鸿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成长性影响——科技型企业不同于非科技型企业?》,《科学学研究》2012年第30卷第11期。
[147]陈晓红、彭子晟、韩文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成长性的关系研究——基于我国沪深中小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科学学研究》 2008年第5期。
[148]陈晓红、王傅强:《中小企业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2008年8月。
[149]陈晓华、黄先海、刘慧:《中国出口技术结构演进的机理与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11年第3期。
[150]陈晓阳:《浙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障碍的实证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第11期。
[151]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2]程聪、谢洪明:《集群企业社会网络嵌入与关系绩效研究:基于关系张力的视角》,《南开管理评论》2012年第15期。
[153]程贵孙、芮明杰:《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研究新进展》,《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年第8期。
[154]程宏伟、张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第6期。
[155]程虹、刘三江、罗连发:《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状况与路径选择——基于570家企业4794名员工入企调查数据的分析》,《管理世界》2016年第2期。
[156]程郁、韩俊、罗丹:《供给配给与需求压抑交互影响下的正规信贷约束:来自1874户农户金融需求行为考察》,《世界经济》2009年第5期。
[157]池仁勇、李瑜娟、刘娟芳:《基于多维评价指标体系的集群品牌发展驱动模式研究——对浙江集群品牌的经验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19期。
[158]池仁勇、林汉川、蓝庆新等:《中国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与景气动态的调研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159]池仁勇、林汉川等:《转型期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60]池仁勇、金陈飞:《海峡两岸中小企业发展比较研究》,《台湾研究》2011年第4期。
[161]池仁勇、刘道学、林汉川、秦志辉等:《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201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162]池仁勇、刘道学、林汉川、秦志辉等:《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20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163]池仁勇、刘道学、林汉川、秦志辉等:《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201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164]池仁勇、刘道学、林汉川、秦志辉等:《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201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165]池仁勇、刘道学、林汉川、秦志辉等:《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201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166]池仁勇、刘道学、林汉川、秦志辉等:《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201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167]池仁勇、刘道学、林汉川、秦志辉等:《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201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168]池仁勇、谢洪明、程聪等:《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2011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69]池仁勇、张济波:《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与时滞性: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科学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12期。
[170]池仁勇、周丽莎、张化尧:《企业外部技术联系渠道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技术经济》 2011年第10期。
[171]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及其效率评价研究》,《管理世界》2007年第1期。
[172]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结构属性与功能提升:浙江省实证考察》,《管理世界》2005年第10期。
[173]迟健:《浙江省创新资源集聚持续发展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8年。
[174]崔峰、包娟:《浙江省旅游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分析》,《旅游学刊》2010年第3期。
[175]戴翔、金碚:《产品内分工、制度质量与出口技术复杂度》,《经济研究》2014年第7期。
[176]戴翔:《服务出口复杂度是否影响服务出口增长?》,《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9期。
[177]戴翔:《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变迁及国际比较》,《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2期。
[178]单玉丽:《台湾经济60年》,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179]邓超、敖宏、胡威、王翔:《基于关系型贷款的大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定价研究》,《经济研究》 2010年第2期。
[180]邓曲恒:《城镇居民与流动人口的收入差异——基于Oaxaca-Blinder和Quantile方法的分解》,《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2期。
[181]丁宝军、朱桂龙:《基于知识结构的R&D投入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9期。
[182]丁大尉、李正风、胡明艳:《新兴技术发展的潜在风险及技术治理问题研究》,《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6期。
[183]董保宝、葛宝山、王侃:《资源整合过程、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机理与路径》,《管理世界》2011年第3期。
[184]董俊武、黄江圳、陈震红:《动态能力演化的知识模型与一个中国企业的案例分析》,《管理世界》 2004年第4期。
[185]豆建民、刘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是否能促进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186]段姝:《银行市场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绩效相关性研究综述》,《财会月刊》2010年第7期。
[187]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88]樊纲、王小鲁、张立文、朱恒鹏:《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189]樊纲:《中国市场化指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90]方远平、谢蔓:《创新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基于中国省域的ESDA-GWR分析》,《经济地理》2012年第9期。
[191]付俊文、赵红:《上市公司不规范担保的成因及对策》,《财会月刊》2004年第6期。
[192]傅秀美:《区域创新资源集聚的演化机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0年。
[193]高峰、刘志彪:《产业协同集聚:长三角经验及对京津唐产业发展战略的启示》,《河北学刊》2008年第1期。
[194]高桂珍、王树田:《我国银行市场集中度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探析》,《金融纵横》2005年第10期。
[195]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6期。
[196]高孟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科技与经济》2016年第2期。
[197]耿怀欣、陈雅兰:《福建创新型企业集聚技术创新要素的评估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12期。
[198]顾颖、岳永、房路生:《中小企业发展与行业收入差距——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7年第1期。
[199]管晓永、宋新伟:《企业信用能力评价指标相关性问题实证研究》,《征信》2009年第4期。
[200]郭承龙:《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探析——基于淘宝村的调研》,《经济体制改革》 2015年第5期。
[201]郭矜:《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财会月刊》2016年第14期。
[202]郭晶:《FDI 对高技术产业出口复杂度的影响》,《管理世界》 2010年第7期。
[203]郭克锋:《区域品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研究——以菏泽牡丹为例》,《中国商贸》2015年第1期。
[204]郭岚、农卫东、张祥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模式与形成机理——基于伦敦和纽约的比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10期。
[205]郭磊:《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06]郭秋梅:《我国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科技与法律》2008 年第5期。
[207]国家工商总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企业发展分析》(2012年9月—2017年9月),http://www.saic.gov.cn/sj/tjsj/201710/t20171026_269949.html,2017年10月2日。
[208]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5年各年版。
[20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5年各年版。
[210]哈罗德·D.拉斯韦尔:《权力与社会:一项政治研究的框架》,王菲易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版。
[211]何庆丰、陈武、王学军:《直接人力资本投入、R&D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基于中国科技活动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技术经济》 2009年第4期。
[212]贺灵、单泪源、邱建华:《创新网络要素及其协同对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管理评论》2012年第8期。
[213]贺涛:《台湾经济发展轨迹》,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214]洪铅财、赖杉桂:《营运效率绩效加入育成中心绩效模式可行性的研究——资料包络分析法的应用》,《中小企业发展(季刊)》2008年第8期。
[215]洪铅财、张文龙:《创新育成中心进驻户类型与培育服务需求关系探讨—进驻户观点》,《中华管理学报》2002年第2期。
[216]洪文生:《区域品牌建设的途径》,《发展研究》2005年第3期。
[217]胡鞍钢、王亚华:《中国国情分析框架:五大资本及动态变化(1980—2003)》,《管理世界》2005年第11期。
[218]胡岗岚、卢向华、黄丽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协调机制研究——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软科学》 2009年第9期。
[219]胡卉然、朱舒依、李硕等:《关于淘宝村网商发展策略的研究——以中国“网店第一村”浙江义乌青岩刘村为例》,《中国市场》2015年第45期。
[220]胡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财经大学,2016年。
[221]胡义东、仲伟俊:《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4期。
[222]化祥雨、杨志民、叶娅芬:《金融空间联系与经济增长关系》,《经济地理》2016年第3期。
[223]黄海霞、张治河:《基于DEA 模型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1期。
[224]黄海霞、张治河:《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技术经济》2015年第1期。
[225]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制约因子与应变策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27卷第11期。
[226]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生态学的思考》,《科学学研究》2003年第2期。
[227]黄群慧、贺俊:《“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技术经济范式转变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1期。
[228]黄兴孪、邓路、曲悠:《货币政策、商业信用与公司投资行为》,《会计研究》2016年第2期。
[229]霍明:《复杂动态环境下企业IT能力、组织变革与绩效的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2年。
[230]吉亚辉、甘丽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15年第7期。
[231]贾爱萍:《中小企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初探》,《北方经贸》2004年第3期。
[232]贾根良:《演化经济学:21世纪经济学的主旋律》,《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33]贾建锋、唐贵瑶、李俊鹏等:《高管胜任特征与战略导向的匹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管理世界》2015年第2期。
[234]贾建锋、闫佳祺、王男:《高管胜任特征与企业文化的匹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管理评论》2016年第7期。
[235]简尚文:《创新育成中心服务网络及其绩效之评估》,“国立”交通大学经营管理所,1999年。
[236]简新华、向琳:《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优越性》,《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
[237]江飞涛、武鹏、李晓萍:《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中国工业经济》 2014年第5期。
[238]江诗松、龚丽敏、魏江:《转型经济中后发企业的创新能力追赶路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双城故事》,《管理世界》2011年第12期。
[239]江伟、李斌:《制度环境、国有产权与银行差别贷款》,《金融研究》2006年第11期。
[240]蒋天颖、谢敏、刘刚:《基于引力模型的区域创新产出空间联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地理科学》2014年第34期。
[241]解维敏、方红星:《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入》,《金融研究》2011年第5期。
[242]解学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10年第8期。
[243]金碚:《工业的使命和价值——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逻辑》,《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9期。
[244]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农村金融研究》2012年第1期。
[245]克莱门斯·萨内特拉、罗西奥·M.马班:《解决全球质量问题的终极答案》,中国质检出版社2015年版。
[246]孔德兰:《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与融资策略探析——基于浙江省中小企业的调查》,《财务与会计》2007年第15期。
[247]黎绮雯、何秀青、林欣吾:《从双边市场观点看政府辅助育成中心的政策方向》,《中小企业发展(季刊)》2010年第20期。
[248]李柏洲、孙立梅:《创新系统中科技中介组织的角色定位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9期。
[249]李晨:《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9年。
[250]李峰、Shujie Yao:《三方博弈框架下差别化贷款利率模型——以小微企业为例》,《系统工程》2015年第1期。
[251]李广子、熊德华、刘力:《中小银行发展如何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兼析产生影响的多重中介效应》,《金融研究》 2016年第12期。
[252]李海舰:《关于高技术产业化问题的几点认识》,《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10期。
[253]李恒毅、宋娟:《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及其演化关系的案例研究》,《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6期。
[254]李红锦、李胜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评价研究——LED 产业的实证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255]李金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辨》,《财经问题研究》2011 年第5期。
[256]李梁坚、陈美先:《中小企业选择育成中心之关键因素及未来推动策略之研究》,《中小企业发展(季刊)》2010年第11期。
[257]李隆生、冯国豪、谢先锋:《知识经济的催化剂——创新育成中心》,《育达研究业刊》2001年第2期。
[258]李鹏:《产业不同阶段的创新要素企业集聚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59]李强、王士君、梅林:《长春市中心城区大型超市空间演变过程及机理研究》,《地理科学》2013年第5期。
[260]李蓉、萧延高、王晓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建构分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61]李涛:《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与破解之策》,《统计科学与实践》2015年第2期。
[262]李薇薇:《中国企业模仿创新中的专利权属制度研究》,《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1期。
[263]李伟、谢雪凯:《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内涵和外延》,《科技管理研究》 2010 年第21期。
[264]李文元:《科技中介机构功能完善和体系构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江苏大学,2008年。
[265]李小静、孙文泽:《政府干预、所有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效率的影响》,《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266]李杨、杨思群:《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上海金融》 2001年第10期。
[267]李煜华、胡运权、孙凯:《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分析》,《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年第2期。
[268]李云鹤、李湛:《管理者代理行为、公司过度投资与公司治理——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的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12年第7期。
[269]李志赟:《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270]李自如、黄教文:《台湾中小企业创业决策关键因素》,《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71]李宗哲:《台湾中小企业辅导政策之演变与评估》,《金融研究》2001年第4期。
[272]梁笛:《银行资产规模与中小企业信贷——大银行和小银行比较优势研究》,《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3期。
[273]廖丽、程虹:《法律与标准的契合模式研究——基于硬法与软法的视角及中国实践》,《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7期。
[274]林汉川、夏敏仁、何杰等:《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北京、辽宁、江苏、浙江、湖北、广东、云南问卷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275]林慧岳、未晓霞、庞增霞:《我国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的实证研究——“三大期刊”与“两大中心”技术文化类论文分析》,《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2年第6期。
[276]林竞君:《嵌入性、社会网络与产业集群——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经济经纬》2004年第5期。
[277]林毅夫、孙希芳:《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 2008年第9期。
[278]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279]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经济学期刊》2002年第1期。
[280]林洲钰、林汉川:《中小企业融资集群的自组织演进研究——以中小企业集合债组织为例》,《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9期。
[281]刘道学、池仁勇、金陈飞等:《创新引领中小实体经济转型升级——2017年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综述》,《浙江经济》2017年第21期。
[282]刘道学、池仁勇、金陈飞:《对标东京湾区,迎接大湾区时代》,《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2日第2版。
[283]刘道学、池仁勇、金陈飞:《景气指数:中小企业领域一项开拓性基础研究——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综述(2011—2017)》,《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7卷第2期。
[284]刘道学、池仁勇、王飞绒等:《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2012》,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85]刘道学:《深耕细作中小企业领域前沿理论、基础研究与现实应用——评〈转型期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286]刘娥平、关静怡:《商业信用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双向治理》,《管理科学》2016年第29卷第6期。
[287]刘锋等:《对科技中介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的分析和认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4期。
[288]刘虹:《廖施市场区位论评述》,《地域研究与开发》1988年第3期。
[289]刘晖、刘轶、芳乔晗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35卷第9期。
[290]刘慧芬:《商业信用、市场地位与技术创新——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经济问题》2017年第4期。
[291]刘继兵、王定超、夏玲:《政府补助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影响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23期。
[292]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
[293]刘起运:《关于投入产出系数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统计研究》2002年第2期。
[294]刘书瀚、席芳沁、刘立霞:《价值链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295]刘湘勤、龙海雯:《银行结构、信用环境与中小企业发展:基于中国跨省数据的实证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7卷第6卷。
[296]刘小鲁:《知识产权保护、自主研发比重与后发国家的技术进步》,《管理世界》2011年第10期。
[297]刘艳:《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变动的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3年第2期。
[298]刘洋、魏江、江诗松:《后发企业如何进行创新追赶?——研发网络边界拓展的视角》,《管理世界》2013年第3期。
[299]刘友金、罗发友:《企业技术创新集群行为的行为生态学研究——一个分析框架的提出与构思》,《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期。
[300]刘元芳、陈衍泰、余建星:《中国企业技术联盟中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8期。
[301]刘云、叶选挺、杨芳娟等:《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政策概念、分类及演进特征——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管理世界》2014年第12期。
[302]柳经纬:《标准与法律的融合》,《政法论坛》2016年第6期。
[303]龙静、陈传明:《服务性中介的权力依赖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科研管理》 2013年第31期。
[304]卢洪友、连玉君、卢盛峰:《中国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测算》,《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305]卢谢峰、韩立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与协变量——概念、统计检验及其比较》,《心理科学》2007年第4期。
[306]鲁丹、肖华荣:《银行市场竞争结构、信息生产和中小企业融资》,《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307]陆国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绩效研究——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308]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309]陆益龙:《户口还起作用吗——户籍制度与社会分层和流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310]陆正飞、杨德明:《商业信用:替代性融资,还是买方市场?》,《管理世界》2011年第4期。
[311]路甬祥:《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当代经济》2009年第4期。
[312]罗家德:《社会网络分析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13]罗肖肖:《面向产学研合作的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0年。
[314]吕宏芬、俞涔:《浙江省基础研究20年投入产出情况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7期。
[315]吕拉昌、梁政骥、黄茹:《中国主要城市间的创新联系研究》,《地理科学》2015年第35卷第1期。
[316]吕岩威、孙慧:《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分类与发展绩效跟踪》,《开发研究》2013年第2期。
[317]吕岩威、孙慧:《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8个行业大类面板数据的分析》,《科学学与科技管理》2013年第11期。
[318]吕一博、苏敬勤:《企业网络与中小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科研管理》2010年第31期。
[319]马春芳:《中小企业政策体系国际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03年。
[320]毛荐其、刘娜、陈雷:《基于技术生态的技术自组织演化机理研究》,《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6期。
[321]孟凡生、于建雅:《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智造化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年第7期。
[322]孟韬:《企业品牌网络关系与产业集群》,《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23]米雯静、任海云:《研发投入内部要素协同匹配对绩效的影响》,《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12期。
[324]民建中央专题调研组报告:《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型与创新的调查与建议》,2010年12月。
[325]牛方曲、刘卫东:《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测度》,《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2期。
[326]潘家芹:《基于FUZZY-AHP 的中小企业非财务综合评价模型构建——基于银行信用评级的视角》,《财会通讯》2013年第17期。
[327]潘松挺:《网络关系强度与技术创新模式的耦合及其协同演化》,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9年。
[328]潘文卿:《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研究》,《经济研究》2012年第1期。
[329]潘昱婷、吴慈生:《经济增长要素的协同效应研究述评》,《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330]彭记生:《论技术创新网络中的中介组织》,《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16期。
[331]彭磊:《均衡信贷配给、信用担保与中小企业融资》,《当代财经》2003年第8期。
[332]彭瑜:《中小型企业如何迈向智能制造》,《智慧工厂》2016年第5期。
[333]平新乔、杨慕云:《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证据》,《金融研究》 2009年第3期。
[334]齐振宏:《企业组织变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335]钱锡红、杨永福、徐万里:《企业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管理世界》2010年第5期。
[336]乔威威、罗鄂湘、钱省三:《基于DEA 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以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技术创新与管理》2014年第6期。
[337]秦璐璐:《中小高新企业融资信用评价要素研究》,《现代商业》2011年第30期。
[338]秦书生:《技术创新系统复杂性与自组织》,《系统科学学报》 2004年第2期。
[339]丘海雄、徐建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管理世界》2004年第10期。
[340]邱皓政:《量化研究与统计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41]冉光和、汤芳桦:《中国非正规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第1期。
[342]任兵、区玉辉、彭维刚:《连锁董事、区域企业间连锁董事网与区域经济发展》,《管理世界》2004年第3期。
[343]任海云:《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变量综述》,《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年第3期。
[344]任海云:《公司治理对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调节效应研究》,《管理科学》 2011年第10期。
[345]任森:《浙江省创新资源集聚发展模式和主导因素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8年。
[346]荣刚、李纯、胡晓帆等:《小微企业贷款议价能力研究——基于利率市场化和企业信息效应视角》,《华北金融》 2015年第7期。
[347]申韬:《国外软信息研究金融文献综述》,《学术论坛》 2013年第10期。
[348]沈洪明:《转型经济条件下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和企业信用》,《管理世界》 2006年第10期。
[349]盛亚、范栋梁:《结构洞分类理论及其在创新网络中的应用》,《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9期。
[350]施鹏丽、韩福荣:《品牌竞争力的DNA模型解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51]石晓军、张顺明:《商业信用、融资约束及效率影响》,《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352]史清华、晋洪涛、卓建伟:《征地一定降低农民收入吗:上海7村调查——兼论现行征地制度的缺陷与改革》,《管理世界》2011年第3期。
[353]寿志钢、杨立华、苏晨汀:《基于网络的组织间信任研究:中小企业的社会资本与银行信任》,《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9期。
[354]宋宝香、彭纪生:《外部技术获取模式与技术能力的关系:技术学习过程的中介作用》,《管理学报》2010年第10期。
[355]宋河发、李玉光、曲婉:《知识产权能力测度指标体系与方法及实证研究——以某国立科研机构为例》,《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12期。
[356]宋志霞、刘雪玲:《国外中小企业政策比较及借鉴》,《商业时代理论》2005年第21期。
[357]孙东升:《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解决对策》,《经济体制改革》 2000年第2期。
[358]孙鸿烈:《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359]孙丽辉、史晓飞:《地方产业集群与区位名牌簇群互动效应机理探析》,《市场营销导刊》2004年第1期。
[360]孙早、宋炜:《企业R&D投入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来自中国制造业的经验证据》,《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
[361]台湾经济部门中小企业处:《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未来发展方向》,2008年。
[362]谭剑、王彦博:《基于能量经济视角的信用赋能初探》,《银行家》2019年第6期。
[363]汤临佳、池仁勇:《产业集群结构、适应能力与升级路径研究》,《科研管理》2012年第1期。
[364]唐根年、管志伟、秦辉:《过度集聚、效率损失与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研究》,《经济学家》2009年第11期。
[365]唐立新、杨叔子、林奕鸿:《先进制造技术与系统 第二讲 智能制造——21世纪的制造技术》,《机械与电子》1996年第2期。
[366]田文斌:《大力扶持创办中小企业以创业促就业保增收》,《中国乡镇企业》2009年第11期。
[367]同勤学、张丹、余剑:《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31期。
[368]涂山峰、曹休宁:《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增长》,《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12期。
[369]万勇:《创新要素、空间格局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370]汪芳:《高技术产业关联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371]王东静、张祥建:《利率市场化、企业融资与金融机构信贷行为研究》,《世界经济》2007年第2期。
[372]王发明、毛荐其:《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技术协同演化机制研究》,《科研管理》2010年第6期。
[373]王飞绒、池仁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创业环境比较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11期。
[374]王光伟:《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375]王鲁平、毛伟平:《银行借款、商业信用与公司投资行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76]王美艳:《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与工资差异——外来劳动力就业与报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377]王森:《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效率的实证分析——基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比较》,《生产力研究》2014年第10期。
[378]王锁柱、李怀祖:《硬信息与软信息的内涵及其关系研究》,《情报杂志》2004年第4期。
[379]王涛、罗仲伟:《社会网络演化与内创企业嵌入——基于动态边界二元距离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 2011年第12期。
[380]王霄、张捷:《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381]王秀海:《区域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7年。
[382]王雪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型》,《中外企业文化》2003年第5期。
[383]王瑛:《基于产业集群新理论的淘宝村同质化竞争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6年。
[384]王永进、盛丹、施炳展等:《基础设施如何提升了出口技术复杂度?》,《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
[385]王子敏:《中国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再检验》,《经济地理》2011年第8期。
[386]魏浩、赵春明:《对外贸易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12年第1期。
[387]魏江、张妍、龚丽敏:《基于战略导向的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研究——研发网络的视角》,《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0期。
[388]魏江、叶波:《企业集群的创新集成:集群学习与挤压效应》,《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12期。
[389]魏群、靳曙畅:《货币政策、商业信用与科技创新投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年第35卷第11期。
[390]魏源迁:《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与前景》,《航天工艺》1995年第1期。
[391]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心理学报》2005年第37期。
[392]邬爱其:《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研究——对浙江三个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4年。
[393]邬丹、罗焰:《市场地位对企业商业信用和银行信贷融资可获性的影响检验》,《商业时代》2014年第35期。
[394]邬丹、王莹:《企业市场地位与其经营性融资关系的实证研究》,《商业时代》2013年第35期。
[395]吴宝、李正卫、池仁勇:《社会资本、融资结网与企业间风险传染——浙江案例研究》,《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3期。
[396]吴福象、王新新:《行业集中度、规模差异与创新绩效——基于 GVC 模式下要素集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第7期。
[397]吴航:《武汉“中国光谷”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398]吴洁:《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银行组织结构视角的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5期。
[399]吴金希、于永达:《浅议管理学中的案例研究方法》,《科学学研究》2004年第12期。
[400]吴晶妹:《2018 年展望:征信面临突破》,《征信》2018年第1期。
[401]吴娜琳:《特色农业产业区的形成过程与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4年。
[402]吴伟萍:《国外科技中介组织的成功管理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第5期。
[403]吴晓波、陈小玲、李璟琰:《战略导向、创新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1期。
[404]吴祖光、安佩:《商业信用融资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来自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年第6期。
[405]伍先福、杨永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提升了城镇化水平吗》,《财经科学》2016年第11期。
[406]夏曾玉、谢健:《区域品牌建设探讨——温州案例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0期。
[407]夏立明、迟媛:《电子商务平台下供应链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14期。
[408]向永辉、曹旭华:《创新绩效角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证研究——以新能源产业为例》,《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年第3期。
[409]肖兴志、谢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经济管理》2011年第11期。
[410]肖延高:《基于竞争优势的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11]萧全政:《台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政治经济分析》,《第一届中小企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经济部门,1994年。
[412]谢安田:《企业研究方法》,《超星电子图书》1980年第2期。
[413]谢洪明、陈盈、程聪:《网络密度、知识流入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 29期。
[414]谢洪明、张霞蓉、程聪、陈盈:《网络关系强度、企业学习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科研管理》2012年第2期。
[415]谢洪明、赵丽、程聪:《网络密度、学习能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年第10期。
[416]辛翔飞、秦富、王秀清:《中西部地区农户收入及其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2期。
[417]熊海斌、杨帆:《湖南省中小企业信用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418]熊和平、杨伊君、周靓:《政府补助对不同生命周期企业R&D的影响》,《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年第37卷第9期。
[419]徐冠华:《加强科技资源研究,促进科技资源共享》,《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08年第3期。
[420]徐盛华:《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与产出关联度实证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11期。
[421]徐维祥、齐昕、刘程军等:《企业创新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经济地理》2015年第35卷第12期。
[422]许庆瑞、吴志岩、陈力田:《转型经济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及驱动因素分析——海尔集团1984—2013年的纵向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13年第4期。
[423]许庆瑞、蒋键、郑刚:《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程度与企业特质的关系实证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年第3期。
[424]许志强、刘彤、万春梅:《赋能与嬗变:新兴科技驱动与媒体创新发展》,《电视研究》2018年第5期。
[425]杨晨、周海林:《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机理初探》,《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7期。
[426]杨建君、马婷:《不同维度信任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3期。
[427]杨俊龙:《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新探》,《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3期。
[428]杨娜娜:《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测度与分析》,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3年。
[429]杨胜刚、胡海波:《不对称信息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6年第1期。
[430]杨叔子、丁洪:《智能制造技术与智能制造系统的发展与研究》,《中国机械工程》1992年第2期。
[431]杨英光:《“权变”理论与企业管理》,《经济与管理》1994年第2期。
[432]杨志民、化祥雨、邵云海等:《外商直接投资空间联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经济地理》2013年第11卷第21期。
[433]姚洪心、王喜意:《劳动力流动、教育水平、扶贫政策与农村收入差距——一个基于Multinomial Logit模型的微观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9年第9期。
[434]姚利民、饶艳:《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测量和地区差异》,《国际贸易问题》 2009 年第1期。
[435]叶小岭、叶瑞刚、张颖超:《区域企业集聚科技创新要素水平及集聚效益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15期。
[436]易开刚、孙漪:《民营制造企业“低端锁定”突破机理与路径——基于智能制造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6期。
[437]阴芳子:《区域品牌建设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传统服装产业集群的调查》,博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2年。
[438]余江、方新:《高技术企业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转化:技术战略视角》,《科研管理》2005年第4期。
[439]余向华、陈雪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户籍分割效应及其变迁——工资差异与机会差异双重视角下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2年第12期。
[440]余泳泽:《创新要素集聚、政府支持与科技创新效率——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经济评论》2011年第2期。
[441]袁建中:《绩效评估模式规划计划期末报告》,经济部中小企业处,2001年。
[442]袁建中:《中国中小型企业创新育成中心的规划》,《规划学报》1994年第22期。
[443]袁增霆、蔡真、王旭祥:《中国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基于省级区域调查问卷的分析》,《经济学家》2010年第8期。
[444]袁志刚、余宇新:《经济全球化动力机制的演变、趋势与中国应对》,《学术月刊》 2013年第5期。
[445]原毅军、孙晓华、柏丹:《我国软件企业智力资本价值创造潜力的评估》,《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3期。
[446]韵江、马文甲、陈丽:《开放度与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交互影响研究》,《科研管理》 2012年第7期。
[447]詹姆斯·安德森:《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448]张方华、陶静媛:《企业内部要素协同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科研管理》2016年第37卷第2期。
[449]张嘉欣、千庆兰、陈颖彪等:《空间生产视角下广州里仁洞淘宝村的空间变迁》,《经济地理》2016年第1期。
[450]张杰、高德步、夏胤磊:《专利能否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专利资助政策视角的一个解释》,《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第1期。
[451]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52]张婧、段艳玲:《市场导向对创新类型和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科研管理》2011年第5期。
[453]张龙耀、吴婷婷:《银行规模与银企融资关系——基于苏南县域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8卷。
[454]张米尔、田丹:《基于利基策略的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形成研究》,《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3期。
[455]张米尔、田丹:《从引进到集成:技术能力成长路径转变研究——“天花板”效应与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1期。
[456]张明明、李霞、孟凡生:《我国新能源装备企业智化发展创新能力评价》,《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9年第11期。
[457]张胜涛、杨建梅、邓恢华:《集群与品牌整合策略的实证研究——狮岭皮具产业》,《南方经济》2005年第7期。
[458]张世勋:《产业集群内厂商之网络关系对其竞争力影响之研究——新竹科学园区之实证》,硕士学位论文,朝阳科技大学,2002年。
[459]张挺、苏勇、张焕勇等:《论区域品牌的营销》,《管理现代化》2005年第6期。
[460]张小蒂、王中兴:《中国R&D投入与高技术产业研发产出的相关性分析》,《科学学研究》2008年第6期。
[461]张晓玫、宋卓霖:《保证担保、抵押担保与贷款风险缓释机制探究——来自非上市中小微企业的证据》,《金融研究》2016年第1期。
[462]张学勇、周礼、赵玉林:《技术水平与盈利能力——来自浙江民营企业的证据》,《科研管理》2009 年第6期。
[463]张炎兴、赵秀芳:《地方企业集群制度变迁的演化论解释——以浙江模式为例》,《学术月刊》2005年第6期。
[464]张义博、刘文忻:《人口流动、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1期。
[465]张雨、戴翔:《什么影响了服务出口复杂度——基于全球112个经济体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7期。
[466]张雨、戴翔:《FDI、制度质量与服务出口复杂度》,《财贸研究》2017年第7期。
[467]张玉利、陈立新:《中小企业创业的核心要素与创业环境分析》,《经济界》2004年第3期。
[468]张震宇:《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中小企业创新特征与实践》,《科学学研究》2008年第S2期。
[469]张治河、冯陈澄、李斌等:《科技投入对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研究》,《科研管理》2014年第4期。
[470]张卓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5年。
[471]赵东霞、韩增林、赵彪:《东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地理科学》2016年第36期。
[472]赵陆:《浙江省创新资源集聚网络知识溢出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8年。
[473]赵蒲、孙爱英:《资本结构与产业生命周期: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5年第3期。
[474]赵绍光:《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4卷第2期。
[475]赵珍、池仁勇:《剖析“浙江现象”的创业环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8期。
[476]郑美群:《基于智力资本的高技术企业绩效形成机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年。
[477]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浙江年鉴》,浙江年鉴社2010年版。
[478]中国商业信用环境指数课题组:《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CEI)蓝皮书》,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年版。
[479]中国中小企业年鉴编委会编:《中国中小企业年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010年版。
[480]周鸿卫、王晶:《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的影响因素》,《金融论坛》2012年第17卷第4期。
[481]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中国机械工程》 2015年第17期。
[482]周晶、何锦义:《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标准研究》,《统计研究》2011年第10期。
[483]周密、孙浬阳:《专利权转移、空间网络与京津冀协同创新研究》,《科学学研究》2016年第11期。
[484]周青、陈畴镛:《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08年第1期。
[485]周雪峰、兰艳泽:《债务融资对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作用——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486]周云峰:《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487]朱迪·埃斯特琳:《美国创新在衰退?》,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488]朱方长:《技术生态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科研管理》2005年第4期。
[489]朱卫平、陈林:《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研究——以广东产业升级为例》,《经济学家》2011年第2期。
[490]祝树金、戢璇、傅晓岚:《出口品技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来自跨国面板数据的证据》,《世界经济》2010年第4期。
[491]左锐、刘哲:《基于AHP 法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构建》,《财会通讯》2015年第11期。
媒体“猫眼”看中国:2015-2017
China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Media: 2015-2017企聚丝路:海外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调查.泰国
Overseas Chinese Enterprise and Employee Survey in B&R Countries THAILAND“大流行”经济学:应对疫情冲击与恢复经济增长
Economics of Pandemic:Weathering the Storm and Restoring the Growth互联网金融时代中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研究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ersonal Credit Reporting System in the Internet Finance Era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生产效率研究
Research on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Low 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