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ed on Escalpi's "Sociology of Literature", Foucault's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nd Bourdieu's "Field Theory", this monograph extends its research horizon to the literary awards activities of the entire 20th century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excav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theoretical debates in the posture of "returning to the historical scene", which not only fills many academic gap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awards, but also "corrects" theoretical biases on the basis of questioning the existing consensus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It not only conducts a panoramic investiga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evolution and revision of the national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ward system with the national novel award as the core, but also conducts constructive research on the mutual game between various forces in the literary field highlighted behind this change,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gives the necessary academic analysis of the leading principles, aesthetic bias and institutional defects of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ward formed as a result.(AI翻译)
王鹏:(著)
王鹏,1982年8月生,陕西西安人,文学博士,西安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近年来致力于文学制度和电影产业研究。著有《镜像观察: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态势研究》《光影记忆与暗夜独语》等学术专著。在《光明日报》《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小说评论》《扬子江评论》《中州学刊》《东岳论丛》《兰州大学学报》等重要报纸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陕西社科基金、西安社科基金等4项。就陕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陕西文艺评论奖、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多个奖项。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美]汉斯·哈克:《自由交流》,桂裕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谭立德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新修订本),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罗杰·夏蒂埃:《社会学家与历史学家:布尔迪厄与夏蒂埃对话录》,马胜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第4版,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英]雷蒙·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精校本),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桥、严锋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第二版,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姚仁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利昂·P.巴拉达特:《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第10版,张慧芝、张露璐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
[美]R.R.帕尔默、乔·科尔顿、劳埃德·克莱默:《冷战到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终结?》,牛可、王昺、董正华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
[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理论研究》,郭世平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50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张国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荷]佛克马、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俞国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于沛选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加]斯蒂文·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马瑞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德]彼得·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以]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旷新年、王爱松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意]克罗齐:《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田时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田时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德]瑙曼等:《作品、文学史与读者》,范大灿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第二版,单德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谢亮生、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谢亮生、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捷克]亚罗斯拉夫·普实克:《抒情与史诗:现代中国文学论集》,李欧梵编著,郭建玲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美]丹尼斯·朗:《权力论:一个新的社会分析》,靳建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第二版,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英]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第二版,袁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1—6册,张道真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美]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二版,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杰拉德·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徐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俄]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匈]卢卡奇:《小说理论:试从历史哲学论伟大史诗的诸形式》,燕宏远、李怀涛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21年7月—2011年6月》,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张树军:《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转折年代:1976—1981年的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马立诚、凌志军:《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戴煌:《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修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邓榕:《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1950年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阴谋文艺”批判》,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文艺界拨乱反正的一次盛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文件、发言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编:《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文集》,作家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编:《民主 团结 鼓劲 繁荣——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集》,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编:《中国作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编:《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编:《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
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六版彩图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丁柏铨主编:《中国新时期文学词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潘旭澜主编:《新中国文学词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许建辉等:《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经典作家文物文献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版。
刘增杰、赵明等编:《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常风:《逝水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刘淑玲:《〈大公报〉与现代中国文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方汉奇主编:《〈大公报〉百年史:1902.6.17—2002.6.2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大公报〉一百年社评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吴果中:《〈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段从学:《“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茅盾、韦韬:《茅盾回忆录》,华文出版社2013年版。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赵家璧著,上海鲁迅纪念馆编:《赵家璧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丁玲著,张炯主编:《丁玲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袁良骏编:《丁玲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涂绍钧:《纤笔一支谁与似——丁玲》,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王增如、李向东编著:《丁玲年谱长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王增如:《丁玲办〈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邢小群:《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李华盛、胡光凡编:《周立波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周扬:《周扬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周扬:《周扬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周扬:《周扬文论选》,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罗银胜:《周扬传》,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
郝怀明:《如烟如火话周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
荣天玙:《周扬与他的师友》,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版。
张光年:《风雨文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张光年:《惜春文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张光年:《江海日记》,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
张光年:《向阳日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张光年:《文坛回春纪事》,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张光年:《张光年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光年:《张光年文论选》,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编:《回忆张光年》,作家出版社2013年版。
冯牧:《新时期文学的主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冯牧:《文学十年风雨路》,作家出版社1989年版。
冯牧:《但求无愧无悔》,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冯牧:《冯牧文集》,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
贺敬之:《贺敬之文艺论集》,红旗出版社1986年版。
贺敬之:《贺敬之文集》,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贾漫:《诗人贺敬之》,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夏衍著,李子云编选:《夏衍七十年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夏衍:《夏衍全集》,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林默涵:《林默涵劫后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陈荒煤:《点燃灵魂的一簇圣火》,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陈荒煤:《陈荒煤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年版。
邵荃麟:《邵荃麟评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邵荃麟:《邵荃麟全集》,武汉出版社2013年版。
唐弢:《唐弢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唐弢:《唐弢文论选》,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袁鹰:《风云侧记:我在人民日报副刊的岁月》,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版。
王蒙、袁鹰主编:《忆周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王蒙、王元化总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王蒙:《王蒙自传》(第一部·半生多事),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
王蒙:《王蒙自传》(第二部·大块文章),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
王蒙:《王蒙自传》(第三部·九命七羊),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
王蒙:《王蒙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
刘剑青:《刘剑青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唐达成:《南窗乱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陈为人:《唐达成文坛风雨五十年》,溪流出版社2005年版。
张僖:《只言片语:中国作协前秘书长的回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朱寨:《感悟与沉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阎纲:《文学徜徉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阎纲:《新时期小说论:评论家十日谈》,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阎纲:《文学八年》,花山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阎纲:《文学警钟为何而鸣》,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
阎纲:《文网·世情·人心——阎纲自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谢永旺:《当代小说闻见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何镇邦:《文体的自觉与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何镇邦:《九十年代文坛扫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涂光群:《五十年文坛亲历记:1949—1999》,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刘锡诚:《在文坛边缘上——编辑手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刘锡诚:《文坛旧事》,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
黎之:《文坛风云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黎之:《文坛风云续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何启治:《光荣与梦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何启治:《文学编辑四十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韦君宜:《老编辑手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韦君宜:《思痛录》,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韦君宜等:《怀念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韦君宜:《韦君宜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秦晴、陈恭怀编:《编辑大家秦兆阳》,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李频:《龙世辉的编辑生涯——从〈林海雪原〉到〈芙蓉镇〉的编审历程》,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李频主编:《共和国期刊60年》(1949—2009),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
郝振省主编:《出版六十年:编辑的故事》,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年版。
丁景唐:《我与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培元:《在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辉:《绝响:八十年代亲历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崔道怡:《小说课堂》,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
吴泰昌:《我亲历的巴金往事》(修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吴泰昌:《我知道的冰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屠岸口述,何启治、李晋西编撰:《生正逢时——屠岸自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牛汉口述,何启治、李晋西编撰:《我仍在苦苦跋涉——牛汉自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徐庆全:《知情者眼中的周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徐庆全:《文坛拨乱反正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徐庆全:《风雨送春归——新时期文坛思想解放运动记事》,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雷达:《小说艺术探胜》,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雷达:《民族灵魂的重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
雷达:《文学活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雷达:《思潮与文体》,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雷达:《当前文学症候分析》,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贺绍俊:《建设性姿态下的精神重建》,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胡平:《理论之树常青》,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李敬泽:《为文学申辩》,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吴义勤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吴义勤:《彼岸的诱惑》,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吴义勤主编:《文学制度改革与中国新时期文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版。
杨志今、刘新风主编:《新时期文坛风云录》,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洪子诚:《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洪子诚:《当代文学的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洪子诚:《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洪子诚等:《重返八十年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赵园:《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季红真:《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李洁非、杨劼:《共和国文学的生产方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孟繁华:《1978:激情岁月》,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修订版),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孟繁华:《坚韧的叙事:新世纪文学真相》,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孟繁华:《中国当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孟繁华:《文学革命终结之后:新世纪文学论稿》,现代出版社2012年版。
尹昌龙:《1985:延伸与转折》,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程光炜:《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程光炜:《当代文学的“历史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洪治纲:《无边的迁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李建军等:《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
何言宏:《精神的证词》,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张旭东:《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作为精神史的80年代》,崔问津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张旭东:《全球化与文化政治——90年代中国与20世纪的终结》,朱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孔范今、施战军等主编:《中国新时期新文学史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孔范今、施战军等主编:《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许志英、丁帆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董健、丁帆、王彬彬:《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彬彬:《为批评证明》,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王彬彬:《当知识遇上信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吴俊、郭战涛:《国家文学的想象和实践:以〈人民文学〉为中心的考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吴俊:《向着无穷之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黄发有:《准个体时代的写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黄发有:《文学季风:中国当代文学观察》,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黄发有:《媒体制造》,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黄发有:《边缘的活力》,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王本朝:《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张均:《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斯炎伟:《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与新中国文学体制的建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蔡葵、韩瑞亭等:《长篇的辉煌: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评论精选1977—1988》,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徐其超、毛克强、邓经武:《聚焦茅盾文学奖》,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文艺报社编选:《茅盾文学奖(第1—7届)获奖作品评论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邝邦洪主编:《多重的文学世界: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评论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范国英:《茅盾文学奖的文学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范国英:《新时期以来文学制度研究:以茅盾文学奖为中心的考察》,巴蜀书社2010年版。
老悟:《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解析》,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任东华:《茅盾文学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万安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奖励机制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年版。
廖四平:《当代长篇小说的星座——第一至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丛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南方都市报编:《文学之巅——鉴证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人民文学》编辑部、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谈短篇小说创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牟钟秀编:《获奖短篇小说创作谈:1978—1980》,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版。
彭华生、钱光培编:《新时期作家谈创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周克芹等著,杨同生、毛巧玲编:《新时期获奖小说创作经验谈》,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文学研究室编:《新时期文学六年:1976.10—1982.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路遥:《路遥全集》,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陈忠实:《陈忠实文集》,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
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贾平凹:《贾平凹文集》,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莫言:《莫言文集》,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小说学会主编:《1978—2008:中国小说3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任丽青:《上海工人阶级文艺新军的形成——暨工人小说家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苏晓芳:《网络与新世纪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罗执廷:《文选运作与当代文学生产——以文学选刊与小说发展为中心》,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白烨主编:《中国文情报告》(2004—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白烨主编:《中国文情报告》(2005—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白烨主编:《中国文情报告》(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白烨主编:《中国文情报告》(2007—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白烨主编:《中国文情报告》(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白烨主编:《中国文情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白烨主编:《文学蓝皮书》(2010—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白烨主编:《文学蓝皮书》(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白烨主编:《文学蓝皮书》(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白烨主编:《2005年中国文坛纪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白烨主编:《2006年中国文坛纪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白烨主编:《2007年中国文坛纪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白烨主编:《2008年中国文坛纪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白烨主编:《2009年中国文坛纪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白烨主编:《2010年中国文坛纪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白烨主编:《2011年中国文坛纪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白烨主编:《2012年中国文坛纪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张健主编,本卷主编张清华:《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1976.10—1984.12),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张健主编,本卷主编蒋原伦:《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1985.1—1989.12),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张健主编,本卷主编张清华:《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1990.1—1995.12),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张健主编,本卷主编赵勇:《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1996.1—2000.12),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张健主编,本卷主编赵勇:《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2001.1—2009.6),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人民文学》编辑部编:《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人民文学》编辑部编:《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人民文学》编辑部编:《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人民文学》编辑部编:《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编:《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小说选刊》编辑部编:《1983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集》,作家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编:《1984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集》,作家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编:《1985—1986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集》,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
《文艺报》社编:《1977—1980全国获奖中篇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编:《1981—1982全国获奖中篇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编:《1983—1984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集》,作家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编:《1985—1986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集》,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魏巍:《东方》,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莫应丰:《将军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姚雪垠:《李自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李国文:《春天里的冬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李准:《黄河东流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洁:《沉重的翅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刘心武:《钟鼓楼》,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路遥:《平凡的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凌力:《少年天子》,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萧克:《浴血罗霄》,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徐兴业:《金瓯缺》,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王火:《战争和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刘斯奋:《白门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刘玉民:《骚动之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张平:《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阿来:《尘埃落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安忆:《长恨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熊召政:《张居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洁:《无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柳建伟:《英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宗璞:《东藏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周大新:《湖光山色》,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麦家:《暗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炜:《你在高原》,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刘醒龙:《天行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毕飞宇:《推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人民文学》杂志社编:《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短篇小说》,华文出版社1998年版。
《小说选刊》杂志社编:《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中篇小说》,华文出版社1998年版。
杨匡满、萧立军、郭小林编:《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报告文学》,华文出版社1998年版。
袁鹰、吴泰昌编:《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散文》,华文出版社1998年版。
袁鹰、吴泰昌编:《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杂文》,华文出版社1998年版。
高洪波、朱树先编:《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诗歌》,华文出版社1998年版。
兰兵、可人编:《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理论评论》,华文出版社1998年版。
《人民文学》杂志社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短篇小说》,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小说选刊》杂志社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中篇小说》,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杨匡满、萧立军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报告文学》,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袁鹰、李兴叶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散文杂文》,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高洪波、林莽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诗歌》,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张炯、贺绍俊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理论评论》,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评奖办公室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短篇小说》,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评奖办公室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中篇小说》,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评奖办公室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报告文学》,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评奖办公室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散文杂文》,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诗歌奖评奖办公室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诗歌》,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理论评论奖评奖办公室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丛书:理论评论》,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选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短篇小说卷》,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选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中篇小说卷》,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选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报告文学卷》,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选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散文杂文卷》,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选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诗歌卷》,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选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文学理论评论卷》,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选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中短篇小说卷》,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选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报告文学卷》,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选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散文杂文卷》,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选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诗歌卷》,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选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文学理论评论卷》,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申报》、《〈良友〉画报》、《大公报》、《人民日报》等原始报刊及相关电子数据库。
《文艺报》(第一次文代会会刊)第1—13期合订本(1949.5.4—1949.7.28)。
《文艺报》1978年第1期(1978年7月)至1985年第6期(1985年6月)。
《人民文学》1976年第1期(1976年1月)至2013年第12期(2013年12月)。
《小说选刊》1980年第1期(1980年11月)至2013年第12期(2013年12月)。
《当代》、《十月》、《北京文学》、《中国作家》、《收获》、《花城》、《大家》、《钟山》、《小说月报》等文学期刊1990年以来出版部分。
肖乾:《大公报文艺奖金》,《读书》1979年第1期。
孙中田、王中忱:《关于茅盾文学工作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4期。
《茅盾五十寿辰作家题词、贺信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第2期。
蓝棣之:《若干重要诗集创作与评价上的理论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2期。
郭国昌:《文艺奖金与解放区的文学大众化思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4期。
王荣:《“大公报文艺奖金”及其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4期。
宋媛:《略说“良友文学奖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万安伦:《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奖励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5期。
孟繁华:《1978年的评奖制度》,《南方文坛》1997年第6期。
顾骧:《我所知道的中国茅盾文学奖》,《中华读书报》1997年8月20日。
张炯:《攀向高峰的艰难——评世纪之交长篇小说高潮与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胡平:《我所经历的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小说评论》1998年第1期。
胡平:《我所经历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评论》2009年第3期。
胡平:《不同寻常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评论》2012年第3期。
雷达:《我所知道的茅盾文学奖》,《小说评论》2009年第3期。
崔道怡:《春花秋月系相思——短篇小说评奖琐忆》(一),《小说家》1999年第1期。
崔道怡:《第三个丰收年——短篇小说评奖琐忆》(二),《小说家》1999年第2期。
崔道怡:《喜看百花争妍——短篇小说评奖琐忆》(三),《小说家》1999年第3期。
崔道怡:《春兰秋菊留秀色 雪月风花照眼明——短篇小说评奖琐忆》(四),《小说家》1999年第4期。
洪治纲:《权威的倾斜——对新时期以来全国历次短篇小说奖的巡回与思考》,《小说家》1999年第1期。
洪治纲:《回眸:灿烂与忧伤——对新时期以来全国历次中篇小说奖的回顾与思考》,《小说家》1999年第2期。
洪治纲:《无边的质疑——关于历届“茅盾文学奖”的二十二个设问和一个设想》,《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5期。
卢敦基:《浅议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不足》,《浙江学刊》1992年第3期。
於可训:《历史转折期的艺术见证——重读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2期。
林为进:《历史的限制与现实的选择——重评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2期。
朱晖:《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之我见》,《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2期。
王彬彬:《茅盾奖:史诗情结的阴魂不散》,《钟山》2001年第4期。
王彬彬:《文学奖与“自助餐”》,《文学报》2004年11月25日。
王彬彬:《“群英荟萃”还是“萝卜开会”——漫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名作欣赏》2009年第1期。
黄发有:《以文学的名义——过去三十年中国文学评奖的反思》,《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黄发有:《〈文艺报〉试刊与第一次文代会》,《文学评论》2014年第1期。
吴俊:《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制度性之辨——关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之类“国家文学”评奖》,《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第6期。
邵燕君:《茅盾文学奖:风向何方吹?——兼论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困境》,《粤海风》2004年第2期。
张丽军:《文学评奖与新时期文学经典化》,《南方文坛》2010年第5期。
张丽军:《文学评奖机制改革与新时期文学》,《小说评论》2010年第6期。
范国英:《在差异中比较: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解析》,《当代文坛》2006年第1期。
范国英、李欧:《文学制度现代化的探索——论1978年的文学评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范国英:《对新时期文学的一种历史性反思——以1978年文学评奖的运作机制为视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范国英:《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评奖及评奖机制的形成》,《西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范国英:《制度·文学制度·文学评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范国英:《1978年文学评奖:新时期文学制度的重要面向》,《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范国英:《论1978年以来的文学评奖与文学场逻辑的衍化》,《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4期。
任东华:《关于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内情”》,《粤海风》2006年第5期。
任东华:《关于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标淮”》,《粤海风》2007年第2期。
任美衡:《关于“茅盾文学奖”的研究现状及反思》,《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徐其超:《渐行渐进——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军旅小说》,《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徐其超、吕豪爽:《昭示与启迪——茅盾文学奖之少数民族获奖作家作品论》,《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徐其超、王璐:《超越与差距——纵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史诗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毛克强:《回归与探索——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评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毛克强:《文化的解读与文化的冲突——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评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毛克强:《茅盾文学奖,新世纪的文学坐标?——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述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吕豪爽:《开放对话中的恪守与建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文化选择》,《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师恭叔:《茅盾文学奖获奖家族中的四川小说》,《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矛戈:《茅盾文学奖研究综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7期。
毕倪:《文学评奖中的遗憾》,《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年第3期。
石湾:《对文学评奖的新期望》,《文学自由谈》1998年第4期。
唐韧、黎超然、吕欣:《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调查报告》,《广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张学军:《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接受状况调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8期。
徐林正:《茅盾文学奖背后的矛盾》,《陕西日报》2000年6月23日。
杨扬:《文学评奖与商业炒作》,《文学报》2003年4月17日。
罗四鸰、李凌俊:《文学评奖亟待走出误区》,《文学报》2003年8月7日。
胡殷红:《提升中国文学评奖公信力》,《文学报》2005年3月17日。
张隽:《文学评奖:读者越来越有发言权》,《中华读书报》2005年9月21日。
杨剑龙:《文化消费语境中的文学评奖》,《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3期。
赖大仁:《文学评奖及其他》,《创作评潭》2009年第2期。
张冬梅:《喧嚣之后:反思文学评奖》,《文艺争鸣》2009年第6期。
段崇轩:《文学评奖的功与过》,《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9期。
丘树宏:《文学评奖亟须走出小圈子》,《文学报》2010年4月22日。
王泽龙:《坚守文学评奖的尊严》,《文艺报》2011年8月5日。
常世举:《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多元博弈——从茅盾文学奖看新时期的文学评奖体制》,《名作欣赏》2012年第31期。
徐忠志:《文学评奖公信力增强》,《文艺报》2012年11月7日。
高昌:《茅盾文学奖有遗珠之憾》,《中国文化报》2000年10月24日。
王庆生、樊星、刘为钦、严辉、陈虹:《茅盾文学奖笔谈》,《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钟正平:《世纪末文学现象个案反刍——“茅盾文学奖”二题》,《当代文坛》2002年第5期。
曾镇南:《描绘生活长河的宏伟画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巡礼》,《当代文坛》2005年第4期。
孙郁:《茅盾文学奖:在期待与遗憾之间》,《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4期。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