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共 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 中国脱贫攻坚调研报告——秦巴山区篇

    RESEARCH REPORTS ON THE ELIMINATION OF POVERTY IN CHINA—QINBA MOUNTAIN AREA,SHAANXI PROVINCE

    何得桂 姚桂梅

    2020-05-01

    978-7-5203-6775-2

    168千字

    19

    扶贫 调查报告 中国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同迈入小康社会,中国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向告别绝对贫困发起总攻。作为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简称秦巴山区)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积极探索脱贫攻坚的有效实现路径,为稳定脱贫和质量脱贫做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秦巴山区在脱贫攻坚进程中,通过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有效带动和实现山区贫困群众的增收致富;通过精准搬迁、精确实施和精细管理,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通过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积极性,有效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确保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脱贫质量;通过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秦巴山区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并发挥生态优势,以生态保护和治理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脱贫之路”。与此同时,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丹凤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帮助下,积极探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有效实现方式,为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丹凤力量”。秦巴山区脱贫实践和成效是中国摆脱绝对贫困的一个缩影。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经验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具有先进性;它的特点和机制具有可推广性。在告别绝对贫困之后,中国将致力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尺度效应分析

    Analysis of Scale Effect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China

    周杰文

    2017-12-01

    978-7-5203-0946-2

    255千字

    30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差异 研究 中国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尺度效应分析》首先梳理区域经济差异的尺度效应分析所涉及的主要系数。其次,基于各系数在不同尺度上重复使用来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尺度效应。即在不同尺度上使用区域差异系数来分析区域经济差异,从中得出不同尺度上各不相同的结论。再次,运用基尼系数分解和锡尔系数分解方法初步分解尺度效应。最后,基于尺度变异分析区域经济差异中的尺度效应。

  • 提高我国居民消费能力长效机制研究

    Study on the Long-term Mechanism for Improving the Consumption Ability of China's Residents

    吴振球

    2017-02-01

    978-7-5161-9936-7

    258千字

    49

    居民消费 消费力 增长 研究 中国

    1978—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之快,持续时间之长,可谓世间独有。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拐点,开始进入中高速增长时期。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目标为7.5%左右。就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即将进入尾声之时,由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与经济危机逐步蔓延到全球,引发了世界范围的金融与经济危机,我国也在所难免。这场危机在由发源地向周边扩散的过程中逐渐波及我国,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冲击。我国2008年进出口总额为179921.5亿元,占当年GDP的57.3%,同比下降5.4个百分点。从2008年年末的情况来判断,我国2009年的货物进出口形势会更加严峻。消费、投资与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出口严重下滑的趋势下,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只有转向主要依靠消费与投资等扩大内需的举措。2009年,我国内需虽然有所扩大,但是我国的需求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即投资率偏高、消费率与居民消费率偏低。201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综合考虑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条件与未来趋势,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各级政府虽然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但离“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这一目标还有很大差距。2014年的世界经济复苏存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201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6767美元。按照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阶段的有关理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由于消费快速扩张,服务业迅速崛起,“消费主导—服务业推动”的组合逐渐成为新的增长动力,第三产业比重将超过50%而成为主导产业。2012年我国的投资率仍高达47.8%,我国仍然是投资主导型的国家,居民消费需求十分薄弱,亟待提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与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构建提高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长效机制,大力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率,从而提高我国消费率,对于改善我国需求结构,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科学发展,意义重大。如在这一关键时期转型不成功,我国很有可能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2014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不断释放消费潜力。因此,当前一段时间构建中国特色的消费理论,研究我国扩大居民消费目标,构建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长效机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书运用数理经济模型方法、计量经济模型方法、文献调查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和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需求侧—供给侧消费理论模型”基础上,结合我国居民消费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日本保持较高居民消费率的经验,从长效机制层面提出提高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对策建议。本书遵循“消费率标准研究—消费问题提出—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消费理论模型构建—计量检验—外国经验借鉴—若干机制专题研究—长效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展开。本书致力于构建提高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长效机制。首先,本书借鉴钱纳里关于消费率的分析方法,利用PWT7.1提供的32个OECD国家和13个亚洲国家或地区1951—2010年PPP(购买力平价)下的相关数据,运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及相关模型,研究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政府消费率的影响因素。本书指出,我国1981—2010年的5个时间段的平均消费率、平均居民消费率同相应时间段的合意值相比大部分时间段是偏低的。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由投资拉动型经济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这种深刻的经济转型迫切要求建立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长效机制。其前提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消费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偏低,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我国居民消费占比在小幅波动中缓慢下降,政府消费占比逐渐提升;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但略高于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差距扩大,农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与城镇居民持平等。其次,对本书的核心概念“居民消费能力”“长效机制”进行界定,并从一般性理论分析角度将经济体内居民消费能力的机制分为推动机制、拉动机制、制约机制和调节机制四个机制。机制如要长效,需要制度予以保障并监督制度的运行。立足于我国消费实际,归纳了我国居民消费的若干特点,这些特点是构建我国居民消费函数的前提。以选择理论为基础,沿着从微观消费函数到宏观消费函数的构建思路,借鉴余永定、李军构建中国消费函数的做法,构建了我国居民的微观消费函数与宏观消费函数。本书构建的我国微观、宏观消费函数从消费需求侧与供给侧相结合的角度来阐释消费问题,并且考虑企业生产率对居民消费的作用,引入异质性工人,考察收入分配状况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因而更加深入、更加全面。这种区别并不是增加或减少几个参数的简单问题,而是表明构建理念的不同,用一种全新的思想来理解与解释驱动居民消费的因素,因而这是较为重大的差异。从一定意义上说,本书构建的我国“需求侧—供给侧消费理论模型”对于充实我国的消费理论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接着,我们对该宏观消费函数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较为符合我们的预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构建的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当期劳动收入份额、当期相对全要素生产率、当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当期拉动因子对当期居民消费是正向影响,当期基尼系数、当期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当期融资约束对当期居民消费是负向影响等。再次,对美国1929—2010年、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年)保持较高居民消费率经验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发现美国、日本保持较高消费能力的机制为:现代化的消费理念、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收入分配较为平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充足的消费信贷、较为发达的服务业等。最后,对如何提高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如何提高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如何调控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了专题研究。本书根据居民消费能力长效机制的理论分析,依据构建的“需求侧—供给侧消费理论模型”以及在我国的实证检验结果,结合我国的消费实际与美国、日本扩大居民消费的经验,认为当前构建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长效机制应包括:一是改善居民获取收入的主观条件;二是增强推动机制;三是加强拉动机制;四是减弱制约机制;五是正向利用调节机制;六是强化制度保障与监督制度运行等。关键词:居民消费 消费理论 消费能力 长效机制

  • 走向经济强国之路:中国经济的“超越”梦想与现实

    On the Road to Economic Power China’s Dream and Reality of Breakthrough

    刘迎秋 王红领

    2018-07-01

    978-7-5203-2786-2

    685千字

    27

    中国经济 经济发展战略 研究

    本书以改革开放后中国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过程为背景,以中国经济从大国迈向强国的实践过程为主要线索,以抓住和利用好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为突破口,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统计检验和案例剖析基础上,分析、论证、揭示和阐明了中国经济从大国走向强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战略与策略等问题。

  •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析

    A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Research of City Innovative Evaluation System

    郭华巍

    2018-06-01

    978-7-5203-2433-5

    229千字

    6

    城市经济 国家创新系统 系统评价 中国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创新型城市、城市创新系统、城市创新能力的内涵、特征及三者间的关系,提出城市创新系统是创新型城市的核心系统,城市创新能力是城市创新系统功能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城市创新系统运行情况的综合指标。根据创新型城市理论和城市创新系统的理论,构建了基于主体(Subject)—对象(Object)—过程(Process)的城市创新系统理论模型(简称SOP模型),从三维层面对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过程做了基础建模。

跳转共2页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