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文(著): 暂无简介
F. P. Ramsey.“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Saving.”,1928,38(152):543-559.
A. F. Shorrocks.“The Measurement of Mobility.”,1978,46(5):1013-1024.
Abramovitz,M.“Catching Up,Forging Ahead,and Falling Behind.”,1986,(46):385-406.
Aghion,P.,H.Peter.“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1992,60(2):323-351.
Alan M. Taylor. Convergence and International Factor Flows in Theory and History,NBER Working Paper(1996):57-98.
Armstrong,H.Convergence among Regions of the European Union,1950-1990,,1995,74(2):143-152.
Aziz,J.,C.Duenwald,K.Christorph.China's Provincial Growth Dynamics. IMF Working Paper,No. 01/3,2001.
Bandyyopadhyay,S. Convergence Club Empirics:Some Dynamics and Explanations of Unequal Growth across Indian States.DARP Discussion Paper,2003 No.69.
Barro,R.,X.Sala-i-Martin.“Convergence.”,1992a,100(2):223-251.
Barro,R.,X.Sala-i-Martin.Economic Growth and Convergence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NBER Working Paper,1990.
Barro,R.,X.Sala-i-Martin. .McGraw-Hill,Inc.,1994.
Barro,R.,X.Sala-i-Martin.Regional Growth and Migration:A Japan-U.S. Comparison.NBER Working Papers 4038,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1992b.
Barro,R.,X.Sala-i-Martin.“Technological Diffusion,Convergence,and Growth.”,1997,2(1):1-26.
Barro,R.“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1991,106:407-443.
Baumol,W.“Productivity Growth Covergence and Welfare:What the Long-run Date Show.”,1986,3:143-170.
Benand,A.,C.Jones.“Technology and Convergence.”,1996,106:1037-1044.
Bernard,A. B and Durlauf,S.N.,1996.Interpreting Test of the Convergence Hypothesis,,71:161-173.
Bickenbach,F. and Bode,E.“Evaluating the Markov Property in Studies of Economic Convergence.”,2003,26:363-392.
Borro,R.J. and Sala-i-Martin,X.,1991.Convergence across Dtates and Region.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Bunnell,T. G. and Coe,N. M.“Spaces and Scales of Innovation.”,2001,25:569-589.
C. Cindy Fan and Mingjie Sun.“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1978-2006.”,2008,49(1):1-20.
Carl-Johan Dalgaard.Club Convergence:Some Empirical Issues.Institute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Working Papers,2003:3-156.
Cass,D.“Optimum Growth in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Capital Accumulation.”,1965,32:233-240.
Chan,K.W.,Wang.M.“Remapping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ies,1990-2006:A New Assessment of de Facto and de Jure Population Data.”,2008,49(1):21-56.
Chen,J.,Fleisher,B.“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1996,22:141-164.
Dagum Camilo.“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1997,22(4):515-531.
Daisaku Yamamoto.“Scales of Regional Income Disparities in the USA,1955-2003.”,2008,8:79-103.
Delong,B.“Productivity,Growth Convergence,and Welfare:Comment.”,1988,78(5):1138-1154.
Diamond,A.“National Debt in a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1965,55(5):1126-1150.
Dixon,C.“The Developmental Implications of the Pacific Asian Crises:The Thai Experience.”,1999,20(2):439-452.
Drennan,M. P.,Lobo,J.,Strumsky,D.“Unit Root Tests of Sigma Income Convergence across US Metropolitan Areas.”,2004,4:583-595.
Dupont,V.“Do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Growth and Equity Conflict.”,2007,86(2):193-213.
Durlauf,S.,P.Johnson.“Multiple Regimes and Cross Country Growth Behavior.”,1995,10(4):365-384.
Fagerberg,J.,B.Verspagen.“Heading for Divergence?Regional Growth in Europe Reconsidered.”,Wiley Blackwell,1996,34(3):431-448.
Gardiner,B.,Martin,R.,Tyler,P.“Does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crease National Growth?Some Evidence from Europe.”,2011,11(6):979-1006.
Giuseppe Arbia,Roberto Basile,Gianfranco Piras.Using Spatial Panel Data in Modelling Regional Growth and Convergence,Istituto di Studi e Analisi Economica .Working Paper 2005,55.
Grossman,G.,E.Helpman. .Cambridge:MIT Press,1991.
Haggett,P. .London:Edward Arnold,1965. 263.
Hammond,G. W. and Thompson,E.“Mobility and Modality Trends in US State Personal Income.”,2002,36:275-287.
Hosono,K.,H.Toya.Regional Income Convergence in the Philippines.Discussion Paper,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Hitotsubashi University,2000,No.D99-22.
Jones,Charles I.“On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1997,11(3):19-36.
Jones,C.Population and Ideas:A Theory of Endogenous Growth.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1997,6285.
Jones,C.“Time Series Test of Economic Growth.”,1995,103:759-784.
Kang,S. J.“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in Japan.”,2004,36:253-259.
Ken Togo.A Brief Survey on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East Asian Economies.Musashi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No.5,2001.
Koopmans,C.On the Concept of Optimal Economic Growth,The Econometric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Planning,Pontificiae Academiae Scientiarum Scripta Varia,1965,28:225-300.
Krugman,P., .Cambridge:MA.MIT Press,1995.
Krugman,P.“Intra-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1981,89:959-973.
L.G.Ying.“Measuring the Spillover Effects:Some Chinese Evidence.”Papers in ,2000,79(1):75-89.
L.G.Ying.“Understanding Chinaps Recent Growth Experience:A Spatial Econometric Perspective.”,2003,37(4):613-628.
Laurini,M.,E.Andrade & P.L. Valls Pereira.Income Convergence Club for Brazilian Municipalities,,2005,37:2099-2118.
Lefebvre,H. .Cambridge,MA:Blackwell,1991.
Long Gen Ying.“China's Changing Regional Disparities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1999,75(1):59-70.
Lucas,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1988,22:3-42.
Magrini,S.“Regional(di)Convergence.”In Henderson,J.,Thisse,J.F.(eds.). . Elsevier,Amsterdam(2004)2741-2796.
Mankiw,G.,D.Romer and D.Weil.“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1992,107:407-437.
Martin,R.“The‘New Economic Geography’:Challenge or Irrelevance?”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New Series,1999,24:869-884.
Martin,R.“EMU versus the Regions?Regional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Euroland.”,2001,1:51-80.
Martin,R.,Sunley,P.“Slow Convergence?The New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1998,74:201-227.
Martin,C.,F.Velázquez. An Assessment of Real Convergence of Less Developed EU Members:Lessons for the CEEC Candidates,Working Paper,No.5,European Economy Group(EEG),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2001.
Martin,C.The Spanish Economy in the New Europe,USA:Macmillan,UK and St. Martin's Press,2000.
Mauro,L.,Godrecca,E.“The Case of Italian Regions:Convegence or Dualism.”,1994,23(3),447-472.
Mello,M. and A. Novo,2002. The New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Estimation and Inference of Growth Equations with Quantile Regression.Manuscript,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
Moellering,H. and Tobler,W.“Geographical Variances.”,1972,4:34-50.
Mossi,M. B.,Aroca,P.,Fernandez,I. J.,Azzoni,C. R.“Growth Dynamics and Space in Brazil.”,2003,26:393-418.
Neven,D.,C.Gouymte.“Regional Convergence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1995,33(1):47-65.
Oded,G.“Convergence?Inference from Theoretical Models.”,1996,106:1056-1069.
Ordover,J.,W.Baumol.“Antitrust Policy and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4(4):13-34.
Overman,H. G.“Can We Learn Anything from Economic Geography Proper?”,2004,4:501-506.
P.Moran.“Location Autocorrelation Statistics:Distribution Issues and Application.”,1950,27(4):286-306.
Peter Pedroni,James Yudong Yao.“Regional Income Divergence in China.”,2006 17(2):294-315.
Petrakos G,Saratsis Y.“Regional Inequalities in Greece.”,2000,79(1):57-74.
Pu,Y.X.,Ma,R.H.,Ge Y,et al.“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of Regional Convergence at County Level in Jiangsu.”,2005,15(2):113-119.
Quah,Danny T. “Twin Peaks:Growth and Convergence in Models of Distribution Dynamics.”,1996,106:1045-1055.
Ramsey,P.“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Saving.”,1928,38(152):543-559.
Rey,S.J.,Janikas,M.V.“Regional Convergence,Inequality,and Space.”,2005,5(2):155-176.
Rey,S.J.“Spatial Empirics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Convergence.”,2001,33(3),195-214.
Rey,S.J.“Spatial Dependence in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s.”In A. Getis,J. L. Mur,H. G. Zoller(eds.).,2004b:194-214.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Rey,S.J. “Spatial Analysis of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In M. Goodchild and D.Janelle(eds.).,2004a:280-299.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J.Barro and Xavier Sala-I-Martin.“Convergence Across States and Regions.”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1:107-182.
Romer,P.“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1990,98(5):S71-S102.
Romer,P.“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1986,94(5):1002-1037.
Sachs,J.,Warner,Andrew M.Economic Convergence and Economic Policies. NBER Working Paper,No.5039,1995.
Sala-i-Martin,X.“The Classic Approach to Convergence Analysis.”,1996,106:1019-1036.
Sergio J. Rey,Boris Dev.Sigma Convergence in the Presence of Spatial Effects,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6,85(2):217-234.
Sheppard,E.“The Spaces and Times of Globalization:Place,Scale,Networks,and Positionality.”,2002,78:307-330.
Sheppard,E. and McMaster,R. B.:,,,London Blackwell,2004(Eds).
Shorrocks,A,Wan,G.“Spatial Decomposition of Inequality.”,2005,5:59-81.
Shujie Yao.“On the Decomposition of Gini Coefficient by Population on Class and Income Source:A Spread Sheet Approach and Application.”,1999,31:1249-1264.
Solow,M.R.“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1956,70(1):65-94.
Swan,W.“Economic Growth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1956,32:334-661.
Tian,L.,Wang,H.H.,Chen,Y.J.“Spatial Externalities in China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2010,21:20-31.
Tondl,G. ? .New York:Springer,2001.
Tondl,G.“The Changing Pattern of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Europe.”ü,1999,19(1):1-33.
Tianlun Jian,Jeffey D.Sachs and Andrew M. Warner.“Trends in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1996,7(1):1-21.
Tsui,Kai Yuen.“Decomposition of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ies.”,1993,(17):600-627.
Vanhoudt,P. What Diagnosis for Europe's Ailing Regions?EIB Papers,2000,1(5):9-30.
Weeks,M. and Yudong,Y.“Provincial Conditional Income Convergence in China,1953-1997:A Panel Data Approach.”,2003,22(1):59-77.
Wei,Y.H.D,“Kim S.Widening Inter-county Inequality in Jiangsu Province,China,1950-95.”,2002,38(6):142-164.
Westerlund,J.,D.Edgerton,O.Sonja.“Why is Chinese Provincial Output Diverging?”,Elsevier,2010,21(4):333-344.
Wu,J.,Jelinski,D. E.,Luck,M.,Tueller,P. T.“Multiscale Analysis of Landscape Heterogeneity:Scale Variance and Pattern Metrics.”,2000,6:6-19.
Yamamoto,D.“Scales of Regional Income Disparities in the USA,1955-2003.”,2008,8(1):79-103.
Young,Andrew T.,Higgins,Matthew J.,Daniel Levy.Sigma Convergence versus Beta Convergence:Evidence from U.S. County-Level Data,Dep. of Economics,Bar-Ilan University,Working Paper 2003,6-03.
Young,A.,M.Higgins,D.Levy.“Sigma Convergence Versus Beta Convergence.”,,,2009,40(5):1083-1094.
Zhang,P.,Xu,M.“The View from the County: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ie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2011,12(1):183-198.
Zhao,X.“Spatial Dispar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1953-1992:A Comparative Study.”,1996,27(1):131-160.
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曹海波:《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2年。
曹建军、刘永娟、李金莲:《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第5期。
曾光:《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6年。
曾鹏、陈芬:《中国十大城市群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比较研究》,《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14期。
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陈安平、李国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时间序列的经验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陈得文、陶良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及其空间效应分解——基于SUR—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经济经纬》2012年第3期。
陈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空间经济计量研究》,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陈浩、邓祥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地理信息科学学报》2011年第5期。
陈洪安、李国平:《中国省际经济差异的变迁(1978—2007年)》,《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陈培阳、朱喜钢:《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地理学报》2012年第8期。
陈晓玲、李国平:《地区经济收敛实证研究方法评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陈钊:《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南北发展差异》,《地理研究》1999年第1期。
程建、连玉君:《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协整分析》,《经济科学》2005年第5期。
邓冬林、张伟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综述及扩展方向展望》,《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18期。
董先安:《浅释中国地区收入差距:1952—2002》,《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杜丽永、蔡志坚:《中国区域经济收敛了吗?——基于时间序列的再检验》,《当代财经》2012年第2期。
樊杰:《近期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分析》,《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第3期。
樊新生、李小建:《基于县域尺度的经济增长空间自相关性研究——以河南省为例》,《经济经纬》2005年第3期。
范剑勇:《产业结构失衡!空间聚集与中国地区差距变化》,《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冯星光、张晓静:《基于广义熵指数的地区差距测度与分解:1978—2003》,《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年第4期。
冯长春、曾赞荣、崔娜娜:《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地理研究》2015年第2期。
傅晓霞、吴利学:《技术效率,资本深化与地区差异》,《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
高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空间”和“动力”双重因素分解》,《经济科学》2012年第5期。
高志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述评》,《当代财经》2002年第5期。
顾六宝:《消费跨期替代弹性与中国经济增长收敛速度的模拟》,《开发研究》2005年第1期。
管卫华、林振山、顾朝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郭爱君、贾善铭:《经济增长收敛研究:基于西部地区1952—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郭朝先:《我国三大地带俱乐部收敛了吗?——基于1993—2004年人均GRP的数据分析》,《经济管理》2006年第21期。
郭腾云、徐勇:《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收敛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第4期。
何一峰:《转型经济下的中国经济趋同研究——基于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洪国志、胡华颖、李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地理学报》2010年第12期。
胡鞍钢、王绍光、康晓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辽宁出版社1995年版。
胡鞍钢、魏星:《地区经济发展的局部不均衡剖解:1993—2005》,《改革》2008年第11期。
胡鞍钢、邹平:《社会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距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胡艳君、莫桂青:《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综述》,《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5期。
贾俊雪、郭庆旺:《中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金相郁、郝寿义:《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趋势分析》,《财经科学》2006年第7期。
金相郁、武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趋势及其特征——基于GDP修正后的数据》,《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金相郁:《空间收敛第二规律以及中国区域经济结构不平衡的研究》,博士论文,南开大学,2002年。
金相郁:《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分析方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金相郁:《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格式实证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第1期。
琚晓星、刘岳平、钟世川:《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研究综述与展望》,《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33期。
李斌、陈开军:《对外贸易与地区经济差距变动》,《世界经济》2007年第5期。
李二玲、覃成林:《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第4期。
李广东、方创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第7期。
李会宁、叶民强:《我国东中西部三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2期。
李冀、严汉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演进趋势分析——基于政策导向和收敛速度的双重视角》,《经济问题》2010年第12期。
李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差异》,《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李双成、蔡运龙:《地理尺度转换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地理研究》2005年第1期。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地理学报》2001年第2期。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尺度问题》,《经济地理》2005年第4期。
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林光平、龙志和、吴梅:《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2002年》,《经济学季刊(增刊)》2005年第4期。
林光平、龙志和、吴梅:《中国地区经济σ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林毅夫、蔡昉、都阳:《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经济研究》1998年第6期。
林毅夫、董先安、殷韦:《技术选择,技术扩散与经济收敛》,《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6期。
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世界经济》2003年第8期。
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1期。
刘慧:《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地理研究》2006年第4期。
刘木平、舒元:《我国地区经济的收敛与增长决定力量:1978—1997》,《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刘强:《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趋同”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刘强:《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刘清春、王铮:《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三次地理要素》,《地理研究》2009年第2期。
刘生龙、王亚华、胡鞍钢:《西部大开发成效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刘生龙、张捷:《空间经济视角下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再检验——基于1985—2007年省级数据的实证研究》,《财经研究》2009年第12期。
刘胜强、周兵:《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综述》,《经济问题》2008年第1期。
刘涛:《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解和结构分解》,《理论学刊》2012年第8期。
刘夏明、魏英琪、李国平:《收敛还是发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刘旭华、王劲峰、孟斌:《中国区域经济时空动态不平衡发展分析》,《地理研究》2003年第4期。
刘长平、李前兵:《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区域经济差异多指标测度》,《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18期。
刘志伟:《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测度方法综述》,《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年第5期。
龙美林、向南平:《3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第1期。
龙文:《对中国区域经济条件收敛性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期。
龙志和、陈芳、林光平:《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的空间面板分析——基于2000—2008年1271个县的实证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1期。
卢丽春、李延国:《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综述》,《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卢晓旭、陆玉麒、尚正永:《基于锡尔系数的1998—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年第4期。
卢艳、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与R/S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第3期。
芦惠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时空分析》,《经济地理》2013年第6期。
鲁凤、徐建华:《基于不同区划系统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解研究》,《人文地理》2006年第2期。
鲁凤、徐建华:《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地理科学》2005年第4期。
鲁凤、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来自Gini系数和Theil系数的实证》,《中国东西部合作研究》2004年第1期。
鲁凤、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2期。
陆大道、刘毅、樊杰:《我国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与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地理学报》1999年第6期。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地理研究》2004年第3期。
罗浩:《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5期。
罗仁福、李小建、覃成林:《中国省际经济趋同的定量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1期。
吕韬、曹有挥:《“时空接近”空间自相关模型构建及其应用——以长三角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为例》,《地理研究》2010年第2期。
马国霞、徐勇、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收敛机制的空间分析》,《地理研究》2007年第3期。
马瑞永:《经济增长收敛机制: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6年。
马栓友、于红霞:《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苗长虹:《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制度,文化,关系与尺度转向》,《人文地理》2004年第8期。
欧向军、沈正平、王荣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格局演变探析》,《地理科学》2006年第6期。
欧向军、赵清:《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定量分析》,《地理研究》2007年第4期。
欧阳南江:《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地理学报》1993年第3期。
潘竟虎、贾文晶:《中国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5期。
潘文卿:《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彭国华:《我国地区经济的长期收敛性》,《管理世界》2006年第9期。
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彭文斌、刘友金:《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经济地理》2010年第4期。
蒲英霞、葛莹、马荣华等:《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地理研究》2005年第6期。
任建军、阳国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分析》,《经济地理》2010年第5期。
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沈坤荣、唐文健:《大规模劳动力转移条件下的经济收敛性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石磊、高帆:《地区经济差距:一个基于经济结构转变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5期。
史修松、赵曙东:《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及其收敛机制(1978—2009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宋德勇:《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宋学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其收敛性》,《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
宋长青、李子伦、马方:《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的地区差异及收敛分析》,《城市问题》2013年第6期。
苏良军、王芸:《中国经济增长空间相关性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12期。
孙久文、姚鹏:《基于空间异质性视角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4年第5期。
覃成林、王荣斌:《中国区域经济增长σ趋同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覃成林、张伟丽:《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3期。
覃成林、张伟丽:《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检验及因素分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3期。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其政策含义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年第2期。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与分异研究》,《人文地理》2004年第3期。
汤学兵、陈秀山:《我国八大区域的经济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滕建州、梁琪:《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吗?——基于时间序列的随机收敛和收敛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汪彩玲:《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基于统计学视角的研究》,《经济经纬》2008年第4期。
汪锋、张宗益、康继军:《企业市场化,对外开放与中国经济增长条件收敛》,《世界经济》2006年第6期。
王军:《经济区域差异研究方法探讨——以保定市为例》,《保定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王坤:《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文献综述》,《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王亮:《经济增长收敛假说的存在性检验与形成机制研究》,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0年。
王启仿:《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论争》,《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9期。
王荣斌:《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研究》,《经济地理》2011年第7期。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王欣亮、严汉平、刘飞:《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时间演进及空间机制分解:1952—2012》,《当代经济科学》2014年第3期。
王远林、杨竹莘:《基于固定影响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36期。
王铮、葛昭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重均衡态与转变前兆》,《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王志刚:《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条件收敛性》,《管理世界》2004年第3期。
魏后凯、刘楷、胡武贤、杨大利:《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魏后凯、刘楷、周良民等:《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魏后凯:《改革开放30年中国区域经济的变迁——从不平衡发展到相对均衡发展》,《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5期。
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魏后凯:《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分解》,《经济研究》1996年第11期。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3期。
吴爱芝、杨开忠、李国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研究综述》,《经济地理》2011年第5期。
吴殿廷:《试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南北差异》,《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第4期。
吴强:《动态门槛面板模型及我国经济增长》,《统计研究》2007年第6期。
吴彤、罗浩:《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性研究综述》,《当代财经》2004年第4期。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地理科学》2004年第6期。
吴玉鸣:《中国省域经济增长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伍世代、王强:《2008: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地理学报》1963年第2期。
武鹏、金相郁、马丽:《数值分布,空间分布视角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1952—2008)》,《经济科学》2010年第5期。
项云帆、王少平:《基于空间Panel Data的中国区域人均GDP收敛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谢磊等:《长江中游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经济地理》2014年第4期。
徐大丰:《我国城市的经济增长趋同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徐建华、鲁凤、苏方林、卢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地理研究》2005年第1期。
徐鹏程、李冀、严汉平:《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研究现状与展望:一个文献综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2期。
徐鹏程、李冀、严汉平(b):《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研究现状与展望:一个文献综述》,《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10期。
徐现祥、李郇:《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趋同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徐现祥、舒元:《中国省区增长分布的演进》,《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3期。
徐现祥:《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徐晓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分析和政策建议》,《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许洪范:《中国县域经济宏观管理:《经济增长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许月卿、贾秀丽:《近2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定与评价》,《经济地理》2005年第5期。
许召元、李善同:《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严汉平、李冀、王欣亮:《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解——基于不同区划方式的比较》,《财经科学》2010年第11期。
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经济研究》1994年第12期。
杨伟民:《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2年第1期。
杨智斌、曾先峰:《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研究综述》,《经济地理》2010年第6期。
姚波、吴诣民、刘鹏飞:《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5年第8期。
尹伟华、张焕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计量分析》,《技术经济》2008年第10期。
于成学:《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多指标测度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第7期。
余军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俞路、蒋元涛:《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析——基于全国与三大都市圈的对比研究》,《财经研究》2007年第3期。
俞培果、蒋葵:《经济收敛理论与检验方法研究综述》,《管理科学》2006年第4期。
袁晓玲、仲云云、郭轶群:《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度与演变分析——基于TOPSIS方法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2期。
张碧星等:《区域差异研究方法评价与探讨》,《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年第6期。
张敦富、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张国强、沈茹:《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新进展》,《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张鸿武:《趋同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实证研究》,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张吉鹏、吴桂英:《中国地区差距:度量与成因》,《世界经济文汇》2004年第4期。
张可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现状与趋势分析》,《开发研究》1998年第5期。
张落成、吴楚材:《中国地区经济差异变化的趋势分析》,《经济科学》1995年第3期。
张茹:《中国经济增长地区差异的动态演进:1978—2005》,《世界经济文汇》2008年第2期。
张芮、赵丽、杨洪焦:《区域经济差异测量方法述评》,《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4期。
张胜、郭军、陈金贤:《中国省际长期经济增长绝对收敛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1年第6期。
张伟丽、覃成林、李小建:《中国地市经济增长空间俱乐部趋同研究——兼与省份数据的比较》,《地理研究》2011年第8期。
张伟丽、覃成林:《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的界定及识别——一个文献评述及中国案例的分析》,《人文地理》2011年第1期。
张文爱:《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差距与收敛性研究:动态与机制》,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张晓蓓:《人力资本与省际经济收敛性研究》,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3年。
张晓旭、冯宗贤:《中国人均GDP的空间相关与地区收敛:1978—2003》,《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1期。
张馨之、何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分析:1990—2004》,《软科学》2006年第4期。
张学良:《长三角地区经济收敛及其作用机制:1993—2006》,《世界经济》2010年第3期。
张学良:《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长三角1993—2006年132个县市区的实证研究》,《财经研究》2009年第7期。
张毅:《中国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1期。
章奇:《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管理世界》2001年第1期。
赵桂婷:《基于人力资本传导机制的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4年。
赵建安:《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研究》,《地理研究》1998年第4期。
赵建新:《论区域经济差距的衡量指标和测度方法》,《经济地理》1998年第3期。
赵伟、马瑞永:《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再认识——基于增长收敛微观机制的分析》,《管理世界》2005年第11期。
赵永、王劲峰:《中国市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分析》,《经济地理》2007年第3期。
周杰文、张璐:《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空间尺度效应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年第1期。
周民良:《论我国的区域差异与区域政策》,《管理世界》1997年第1期。
周卫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周业安、章泉:《参数异质性,经济趋同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周玉翠、齐清文、冯灿飞:《近10年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动态变化特征》,《地理研究》2002年第6期。
周玉翠:《湖南省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研究》,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朱国忠、乔坤元、虞吉海:《中国各省经济增长是否收敛?》,《经济学季刊》2014年第3期。
左停、穆哈拜提·帕热提:《我国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及其经济收敛分析——基于2000—2012年我国七个典型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第3期。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