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厉无畏:《创新型城市建设与管理研究》,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陈曼青、张涛:《创新型城市研究的历史追溯》,《当代经济》2016年第6期。
[5]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8期。
[6]杨冬梅:《创新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6年。
[7]杜辉:《“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第2期。
[8]王续琨:《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及其特征》,第二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暨科学学与科学计量学国际学术论坛2006年论文集,大连,2006年。
[9]金吾伦、李敬德、颜振军:《北京如何率先成为创新型城市》,《前线》2006年第2期。
[10]M.卡斯特尔、P.霍尔:《世界的高技术园区:21世纪产业综合体的形成》,李鹏飞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吴煜:《新经济环境下的城市创新模式探讨——以沪宁城市带为例》,《人文地理》2003年第1期。
[12]李英武:《国外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实践与启示》,《前线》2006年第2期。
[13]代明、王颖贤:《创新型城市研究综述》,《城市问题》2009年第1期。
[14]汤培源、顾朝林:《创意城市综述》,《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3期。
[15]蒋晓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实践和基本模式研究》,《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第10期。
[16]李钟文:《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7]邹德慈:《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要素分析》,《中国科技产业》2005年第10期。
[18]段杰、朱丽萍:《城市创意产业园区空间演化与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深圳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15年第10期。
[19]尤建新等:《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分析——以上海和深圳为例》,《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7期。
[20]魏亚平、贾志慧:《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要素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19期。
[21]冯之浚:《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第2期。
[22]韩江波、蔡兵:《创新型城市:核心要素模型和国外案例研究》,《创新》2008年第4期。
[23]黄少波:《创新城市的理念及其建设》,《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4]余杨、林承亮:《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证研究初探——以宁波市为例》,《特区经济》2007年第7期。
[25]克里斯托弗·弗里曼:《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张宇轩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27]石定寰、柳卸林:《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中国科技论坛》1998年第5期。
[28]廖德贤、张平:《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城市创新系统》,《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5期。
[29]隋映辉:《城市创新系统与“城市创新圈”》,《学术界》2004年第3期。
[30]胡志坚、苏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中国科技论坛》1999年第6期。
[31]柳卸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科学学研究》2002年第5期。
[32]《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年。
[33]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科研管理》2000年第2期。
[34]王祥兵、严广乐、杨卫忠:《区域创新系统动态演化的博弈机制研究》,《科研管理》2012年第11期。
[35]赵黎明、李振华:《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学机制研究》,《科学学研究》2003年第1期。
[36]范柏乃、单世涛、陆长生:《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筛选方法研究》,《科学学研究》2002年第6期。
[37]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解读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5期。
[38]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评价》,《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第1期。
[39]周勇、冯丛丛:《刍议创新型国家(省、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3期。
[40]孙丽杰、刘希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评价模型研究》,《物流科技》2005年第3期。
[41]刘杰:《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比较研究》,《科技与经济》2006年第2期。
[42]林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统计应用/统计教育》2006年第1期。
[43]庄越、曾娟:《城市技术创新原理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2年第2期。
[44]薛风平:《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测评及实证分析》,《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5]杨华峰等:《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6期。
[46]谢攀:《创新型城市指标评价体系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8年。
[47]朱凌等:《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评测体系研究》,《科学学研究》2008年第1期。
[48]李继勇、张艳红、任向阳、刘历波:《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年第6期。
[49]宋德勇:《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理论探讨与副省级以上城市案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0]顾瑜婷、梅强:《城市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审研究》,《商业研究》2006年第7期。
[51]张立柱等:《山东省城市创新能力的HCA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1期。
[52]周天勇、旷建伟:《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53]张洁、刘科伟、刘红光:《我国主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11期。
[54]张文雷、刘则渊、姜照华:《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大连的发展目标》,第二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暨科学学与科学计量学国际学术论坛2006年论文集,大连,2006年。
[55]范德成、周豪:《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因子分析法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3期。
[56]邵云飞、唐小我:《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成份实证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5年第3期。
[57]吴显英:《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因子分析》,《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58]邵云飞、谭劲松:《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探析》,《管理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
[59]刘中文、姜小冉、张序萍:《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1期。
[60]刘耀彬、王启仿、宋学锋:《转型时期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第9期。
[61]易伟明、刘满凤:《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分析与评价》,《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3期。
[62]刘新明、李芳、李晰:《基于DEA的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滨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63]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4]段利忠、刘思峰:《灰色聚类分析法评价城市创新能力》,《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65]申锦标、吕跃进:《一种基于向量贴近度的组合赋权方法》,《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2期。
[66]韩轶、唐小我:《一种新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优化选择思路》,《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67]王霞、马蔷:《集对分析方法及在其它数学分支中的应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5期。
[68]梅振国:《灰色绝对关联度及其计算方法》,《系统工程》1992年第5期。
[69]水乃翔、董太亨、沙震:《关于灰关联度的一些理论问题》,《系统工程》1992年第6期。
[70]张绍良、张国良:《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比较及其存在问题分析》,《系统工程》1996年第3期。
[71]谢乃明、刘思峰:《几类关联度模型的平行性和一致性》,《系统工程》2007年第8期。
[72]王清印:《灰色B型关联分析》,《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73]郭亚军:《综合评价结果的敏感性问题及其实证分析》,《管理科学学报》1998年第3期。
[74]达尔尼夫:《知识经济》,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75]白晶:《全球化背景下政府中介配合的城市科技创新模式探索——基于德国慕尼黑城市科技创新建设经验》,《城市观察》2010年第5期。
[76]韩增林、郭建科、杨大海:《副省级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比较研究——兼论大连市创新能力的成长与提升》,《城市问题》2008年第11期。
[77]魏颖辉、陈树文:《创新型城市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与凝聚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12期。
[78]姚微:《高校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9期。
[79]Charles Landry,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1 st ed.London:Earthsean Publications Ltd.,2000.
[80]Peter Hall.Cities in Civilization,England:Orion Publishing,2006.
[81]Peter Hall,“Creative 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Urban Studies(Routledge),Vol.37,No.4,2000.
[82]James Simmie,Innovative Cities,London:Spon Press,2001.
[83]Hospers,Gert Jan,“Creative Cities:Breeding Place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Knowledge,Technology&Policy,Vol.16,No.3,2003.
[84]Joreskog,K.G.,“Some Contributions to Maximum Likelihood Factor Analysis”,Psychometrika,Vol.34,1967.
[85]Davis,F.B.,“Fundamental Factors of Comprehension in Reading”,Psychometrika,No.9,1944.
[86]Kano,Y.,Ihara,M.,“Identification of Inconsistent Variates in Factor Analysis”,Psychometrika,No.59,1994.
[87]Yutaka Kano,Akira Harada.“Stepwise Variable Selection in Factor Analysis”,Psychometrika,No.65,2000.
[88]Farrell,M.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Vol.120,No.3,1957.
[89]Charnes,Cooper,Rhodes,“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Operational Research,Vol.12,No.6,1978.
[90]Banker,Charnes,Cooper,“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Management Science,Vol.30,No.6,1984.
[91]Charnes,Cooper,Morey,Rousseau,“Sensitivity and Stability Analysis in DEA”,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No.2,1985.
[92]Tone,K.,“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Super-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143,No.1,2002.
[93]Bollen,K.A.,Structural Equations with Latent Variables,Toronto:John Wiley &Sons,1989.
[94]Cliff,N.,“Some Cautions Concerning the Application of Causal modeling Methods”,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No.18,1983.
[95]Wall,M.M.,Li,R.,“Comparison of Multiple Regression to Two Latent Variable Techniques for Estimation and Prediction”,Stat Med, No.22,2003.
[96]Hospers,Gert Jan,“Creative Cities:Breeding Place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Knowledge,Technology&Policy,Vol.16,No.3,2003.
[97]Mazza,Luigi,“The Innovative City in Histo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Regional Research,Vol.25,Issue 4,2001.
[98]Porter,M.,Stern,S.,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1 -2002,New York:Oxford Univercity Press,2002.
[99]Cooke Phil,“Global Bioregions:Knowledge Domains,Capabilities and Innovation System Networks”,Industry&Innovation,No.12, 2006.
[100]Lorenzen,M.,Specialization and Localized Learning,Copenhagen: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101]Lundavall,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London: Pinter Publisher,1992.
[102]Mansfield,E.,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New York:W.W.Norton and Company,1971.
[103]Furman,J.L.,Porter,M.E.,Stern,S.,“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Research Policy,Vol.31,No.6, 2002.
[104]Rothwell,R.,“Successful Industrial Innovation:Critical Factors for the 1990s”,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nagement,Vol.22, No.3,1992.
[105]Freeman,C.,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London:1982.
[106]Elson Szeto,Innovation Capability:Working Towards a Mechanism for Improving Innovation within an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No.2,2000.
[107]Mark Perlman,Entrepemeurship,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Economic Growth,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2.
[108]Maryann Feldman,P.,David Audrestch,B.,“Innovation in Cities:Science-based Diversity,Specialization and Localized Competitio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43,No.2,1999.
[109]Peter Karl Kresl,The Determinants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A Survey North American Citi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Thousands Oaks,CA:Sage Publications,1995.
[110]Solow,R.M.,“Technical Change and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39,No.3,1957.
[111]Lain Begg,Urban Competitiveness:Policies for Dynamic Cities,Bristol:The Policy Press,2002.
[112]James Simmie,Innovative Cities,London:Spon Press,2001.
[113]J.Simmie,“Innovation and Urban Regions as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nodes for the Transfer and Sharing of Knowledge”,Reg Stud, No.37,2003.
[114]Gert Jan Hospers,“Creative Cities in Europe:Urba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Inter-economic,Vol.38,No.5,2003.
[115]Johnson,B.,“Cities,Systems of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nnovation:Management,Policy&Practice,No.10,2008.
[116]Robert J.Rogerson,“Quality of Life and City Competitiveness”,Urban Studies,1999.
[117]Simmie,J.,Wood,P.,“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 Cities in the Global Economy: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No.2,2002.
[118]Michael,E.,Porter,“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Regions”,Regional Studies,No.11,2003.
[119]Asheim,T.,“Interactive,Innovation Systems and SME Policy”,the EGU Commission on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ial Space residential conference,1998.
[120]OECD,OEC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Scoreboard,http://www.oecd.org.
[121]European Commission,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http://www.oec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