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ed on the global green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actual background of China's large-scale introduction of FDI, this book explores the impact of FDI on China's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dimensions.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building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for the impact of FDI on the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host countries from the level of conceptual definition and mechanism analysis; Using macro and micro data,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FDI and China's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and space. A dynamic panel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empirically study the overall impact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FDI on China's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 panel threshold model was constructed to empirically study the threshold effect of FDI on China's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Design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FDI to effectively drive China's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Explore measures to rationally attract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and promote the sustained growth of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白俊红、吕晓红:《FDI质量与中国环境污染的改善》,《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8期。
包群、陈媛媛、宋立刚:《外商投资与东道国环境污染: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吗?》,《世界经济》2010年第1期。
包群、赖明勇:《FDI技术外溢的动态测算及原因解释》,《统计研究》2003年第6期。
薄文广:《FDI挤入或挤出了中国的国内投资么?——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与检验》,《财经论丛》2006年第1期。
蔡经汉、颜秀春、李冠军:《区域吸收能力研究综述》,《技术经济》2011年第11期。
柴志贤:《利用外资、环境约束与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基于Malmquist指数与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的比较研究》,《技术经济》2013年第1期。
陈超:《进口贸易、FDI与国际知识资本溢出——来自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16年第2期。
陈超凡:《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ML生产率指数及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16年第3期。
陈菁泉、刘伟、杜重华:《环境规制下全要素生产率逆转拐点的空间效应——基于省际工业面板数据的验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年第5期。
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陈诗一:《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1980—2008)》,《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
陈涛涛:《影响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行业特征》,《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陈晓红、宋洋:《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的评价及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1期。
程惠芳:《国际直接投资与开放型内生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程中华:《集聚经济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软科学》2015年第5期。
戴魁早、刘友金:《要素市场扭曲、区域差异与R&D投入——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与门槛模型的经验证据》,《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年第9期。
戴魁早、刘友金:《要素市场扭曲如何影响创新绩效》,《世界经济》2016年第11期。
邓超正:《FDI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2001—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邓玉萍:《基于空间效应的FDI对我国环境污染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1年。
邓玉萍、许和连:《外商直接投资、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污染——基于财政分权视角的经验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7期。
董敏杰、李钢、梁泳梅:《中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分解——基于要素投入与污染治理的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范丹:《经济转型视角下中国工业行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增长动力分析》,《中国环境科学》2015年第10期。
方健雯:《FDI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管理评论》2009年第8期。
冯杰、张世秋:《基于DEA方法的我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评估——不同模型选择的差异性探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第1期。
符宁:《人力资本、研发强度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基于我国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郭辉、董晔:《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约束下的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研究——基于扩展的索洛模型分析》,《经济经纬》2012年第6期。
郭庆然:《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与吸收能力——基于门槛面板数据模型视角》,《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8期。
韩海彬、张莉:《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门槛效应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5年第8期。
何洁、许罗丹:《中国工业部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文汇》1999年第2期。
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世界经济》2000年第12期。
何兴强、欧燕、史卫、刘阳:《FDI技术溢出与中国吸收能力门槛研究》,《世界经济》2014年第10期。
何雄浪:《FDI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与经济增长——基于西南地区与华东地区的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7期。
何元庆:《对外开放与TFP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4期。
侯英、郑良海、陈希敏:《外资溢出效应、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与中国经济增长研究》,《经济问题》2014年第2期。
侯泽媛:《外资对中国资本形成的挤出效应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胡朝霞:《FDI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随机前沿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胡建辉、李博、冯春阳:《城镇化、公共支出与中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经济科学》2016年第1期。
胡晓亚:《中国省份FDI的绿色技术溢出效应分析》,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工商大学,2016年。
胡晓珍、杨龙:《中国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及收敛分析》,《财经研究》2011年第4期。
黄繁华、王晶晶:《服务业FDI、吸收能力与国际R&D溢出效应——一项跨国经验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第5期。
黄华民:《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经济评论》2000年第6期。
黄菁、赖明勇、王华:《FDI在中国的技术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考察》,《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黄静:《影响FDI技术外溢效果的因素分析——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8期。
黄静波、付建:《FDI与广东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9期。
黄凌云、范艳霞、刘夏明:《基于东道国吸收能力的FDI技术溢出效应》,《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3期。
计志英、毛杰、赖小锋:《FDI规模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30个省级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检验》,《世界经济研究》2015年第3期。
贾英姿、胡振虎、于晓:《美国近十年外资安全审查重点和趋势简析》,《财政科学》2016年第9期。
蒋樟生:《制造业FDI行业内和行业间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年第2期。
金春雨、王伟强:《“污染避难所假说”在中国真的成立吗——基于空间VAR模型的实证检验》,《国际贸易问题》2016年第8期。
靳娜、傅强:《吸收能力和贸易政策对FDI技术溢出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工业部门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
荆周:《FDI流入的技术溢出效应理论与实证研究——地区与行业视角》,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8年。
匡远凤、彭代彦:《中国环境生产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经济研究》2012年第7期。
冷艳丽、冼国明、杜思正:《外商直接投资与雾霾污染——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12期。
李斌、李拓、朱业:《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财政支出与城市化——基于中国286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动态空间计量检验》,《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6期。
李斌、彭星、欧阳铭珂:《环境规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基于36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4期。
李斌、祁源、李倩:《财政分权、FDI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面板数据动态GMM方法的实证检验》,《国际贸易问题》2016年第7期。
李国平、杨佩刚、宋文飞、韩先锋:《环境规制、FDI与“污染避难所”效应——中国工业行业异质性视角的经验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年第10期。
李健、卫平:《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第8期。
李洁:《中国、巴西、印度三国利用外资政策和绩效比较》,《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6期。
李景睿:《FDI与前沿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关系研究——基于DEA的珠江三角洲城市面板数据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9年第10期。
李敬、冉光和、万广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解释——基于劳动分工理论与Shapley值分解方法》,《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
李俊、徐晋涛:《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的分析——一种非参数方法的应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李玲、陶锋:《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实证分析》,《经济学家》2011年第12期。
李玲、陶锋:《中国制造业最优环境规制强度的选择——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5期。
李玲、陶锋、杨亚平:《中国工业增长质量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分析》,《经济经纬》2013年第4期。
李梅、柳士昌:《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地区差异和门槛效应——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管理世界》2012年第1期。
李梅、谭力文:《FDI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溢出的地区差异和门槛效应检验》,《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李苗苗、肖洪钧、赵爽:《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的省市面板数据》,《中国管理科学》2015年第1期。
李平、钱利:《进口贸易与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各地区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财贸研究》2005年第6期。
李平:《技术扩散理论及实证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李胜文、李新春、杨学儒:《中国的环境效率与环境管制——基于1986—2007年省级水平的估算》,《财经研究》2010年第2期。
李伟、章上峰:《环境约束下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行业面板数据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年第11期。
李向升:《FDI对广东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4年。
李小胜、安庆贤:《环境管制成本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世界经济》2012年第12期。
李小胜、余芝雅、安庆贤:《中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0期。
李晓钟、王倩倩:《研发投入、外商投资对我国电子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比较——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与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第1期。
李晓钟、张小蒂:《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及地区差异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9期。
李子豪、刘辉煌:《FDI对环境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吗——基于中国220个城市的检验》,《财贸经济》2012年第9期。
李子豪、刘辉煌:《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门槛效应研究——中国省级数据的检验》,《管理评论》2013年第9期。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总体回归模型设定》,《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廖显春、夏恩龙:《为什么中国会对FDI具有吸引力? ——基于环境规制与腐败程度视角》,《世界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
林光平、龙志和、吴梅:《中国地区经济σ-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刘承智、杨籽昂、潘爱玲:《排污权交易提升经济绩效了吗?——基于2003—2012年中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财经问题研究》2016年第6期。
刘飞宇:赵爱清:《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效应检验——基于我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6年第5期。
刘和旺、左文婷:《环境规制对我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9期。
刘学武:《中国是否存在过量引进FDI的因素:一个完全信息博弈模型的分析》,《世界经济》2001年第4期。
刘勇a:《“十一五”时期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研究》,《中州学刊》2005年第1期。
刘勇b:《中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的划分》,《地理学报》2005年第3期。
刘渝琳、温怀德:《经济增长下的FDI、环境污染损失与人力资本》,《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刘渝琳、郑效晨、王鹏:《FDI与工业污染排放物的空间面板模型分析》,《管理工程学报》2015年第2期。
刘正瑜:《FDI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15年。
卢丽文、宋德勇、黄璨:《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以长江经济带的108个城市为例》,《城市问题》2017年第1期。
陆建军:《FDI对中国国内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9期。
罗长远:《FDI与国内资本:挤出还是挤入》,《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2期。
罗军、陈建国:《研发投入门槛、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创新能力——基于门槛效应的检验》,《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第8期。
罗军:《FDI前向关联与技术创新——东道国研发投入重要吗》,《国际贸易问题》2016年第6期。
罗能生、刘滔:《需求结构对我国环境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12期。
马大来:《中国区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15年。
马大来、陈仲常、王玲:《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收敛性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管理工程学报》2017年第1期。
马丹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马林、章凯栋:《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溢出的分类检验研究》,《世界经济》2008年第7期。
马全军、鞠加亮:《利用外资中的内外资“双溢出”现象透析》,《投资研究》1999年第3期。
毛其淋、盛斌:《对外经济开放、区域市场整合与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学》(季刊)2011年第1期。
孟维华:《生产率的绿色内涵:基于生态足迹的资源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计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纳克斯著:《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瑾斋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
聂飞、刘海云:《FDI、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动态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2期。
潘美玲:《金融发展对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效应的比较分析——基于面板分位数回归技术》,《生态经济》2011年第12期。
潘文卿:《外商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2003年第6期。
潘文卿:《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研究》2012年第1期。
潘晓光:《FDI的技术溢出及其门槛特征:来自中国省级数据的经验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潘益兴:《FDI对浙江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2011年第1期。
蒲应龑:《外国直接投资挤出(挤入)国内投资的作用机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3期。
乔晗、杨列勋、邓小铁:《碳排放信息披露情况对碳排放博弈的影响》,《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12期。
邱斌、杨帅、辛培江:《FDI技术溢出渠道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2008年第8期。
邱云秀:《环境规制视角下的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机制及效应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屈小娥:《考虑环境约束的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再估算》,《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第1期。
任淮秀:《投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任金峰:《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效应与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沙文兵:《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与国内创新能力——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上官绪明:《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与技术进步》,《世界经济研究》2016年第8期。
沈坤荣:《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管理世界》1999年第5期。
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沈能:《环境效率,行业异质性与最优规制强度——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非线性检验》,《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3期。
盛雯雯:《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世界经济》2014年第7期。
史青:《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规制与环境污染——基于政府廉洁度的视角》,《财贸经济》2013年第1期。
宋长青、刘聪粉、王晓军:《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分解:1985—201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孙婧:《人力资本与FDI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研究》,《商业时代》2013年第15期。
孙叶飞、夏青、周敏:《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年第11期。
唐兰:《金融发展、FDI技术溢出与经济增长》,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5年。
田娜、Myeong-Kee Chung:《基于环境修正的中韩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5年第9期。
田银华、贺胜兵、胡石其:《环境约束下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再估算:1998—2008》,《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1期。
田泽永:《FDI的资本形成与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江苏民营制造业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田泽永、陈圣飞:《吸收主体异质、市场特征差异与FDI技术溢出》,《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万伦来、朱琴:《R&D投入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来自中国工业1999—2010年的经验数据》,《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9期。
汪锋、解晋:《中国分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5年第2期。
汪克亮、孟祥瑞、杨力、程云鹤:《生产技术异质性与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共同前沿与2000—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汪曲:《技术结构视角下吸收能力与知识溢出效应——基于中国省际1995—2009年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经济管理》2012年第9期。
王滨:《FDI技术溢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基于中国制造业1999—2007年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王兵、刘光天:《节能减排与中国绿色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5期。
王兵、吴延瑞、颜鹏飞:《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王飞:《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国内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吗?》,《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王洪庆:《外商直接投资如何影响中国工业环境规制》,《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7期。
王华、祝树金、赖明勇:《技术差距的门槛与FDI技术溢出的非线性——理论模型及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
王慧、王树乔:《FDI、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江苏省制造业面板数据经验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6年第1期。
王玲、涂勤:《中国制造业外资生产率溢出的条件性研究》,《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1期。
王恕立、汪思齐、滕泽伟:《环境约束下的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财经研究》2016年第5期。
王永齐:《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资本形成的挤出效应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05年第6期。
王永齐:《FDI溢出、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王裕瑾、于伟:《我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收敛的空间计量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
王志鹏、李子奈:《外资对中国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管理世界》2003年第4期。
王志鹏、李子奈:《外商直接投资、外溢效应与内生经济增长》,《世界经济文汇》2004年第3期。
温怀德、刘渝琳、温怀玉:《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第2期。
吴建新、黄蒙蒙:《中国城市经济的绿色转型:基于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产经评论》2016年第6期。
吴军:《环境约束下中国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收敛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
吴青青:《我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计量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肖攀、李连友、唐李伟、苏静:《中国城市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管理学报》2013年第11期。
谢建国、吴国锋:《FDI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基于1992—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
谢建国、周露昭:《进口贸易、吸收能力与国际R&D技术溢出:中国省区面板数据的研究》,《世界经济》2009年第9期。
谢建国:《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技术溢出——一个基于中国省区面板数据的研究》,《经济学(季刊)》2006年第4期。
徐晓红、汪侠:《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基于30个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徐晓明:《我国的经济类型区和综合经济区划分新探》,《中州学刊》2006年第4期。
徐颖君:《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国内投资的影响:挤入还是挤出?》,《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8期。
许和连、邓玉萍:《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管理世界》2012年第2期。
许欣:《FDI对我国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研究——基于我国35个工业行业2001—2012年面板数据》,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5年。
严兵:《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基于产业层面的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阎星、张毓峰、胡雯:《内陆经济崛起背景下成都经济区的合作与发展》,《天府新论》2012年第5期。
颜洪平:《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收敛性研究——基于GML指数的实证分析》,《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阳小晓、赖明勇:《FDI与技术外溢:基于金融发展的理论视角及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杨钢、蒋华:《充分开放:内陆地区快速崛起的现实路径》,《求是》2012年第14期。
杨桂元、吴青青:《我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计量分析》,《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16期。
杨俊、胡玮、张宗益:《国内外R&D溢出与技术创新:对人力资本门槛的检验》,《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4期。
杨俊、邵汉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增长状况研究——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杨柳勇、沈国良:《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分析》,《统计研究》2002年第3期。
杨冕、王银:《FDI对中国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省际层面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5期。
杨文举、龙睿赟:《中国地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经验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12年第7期。
杨向阳、周佳慧、童馨乐:《考虑环境约束的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Hicks-Moorsteen指数方法》,《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年第10期。
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
殷宝庆:《环境规制与我国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国际垂直专业化视角的实证》,《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2期。
尹崇斌:《环境安全条件下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政府激励与规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尹向飞、刘长石:《环境与矿产资源双重约束下的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软科学》2017年第2期。
袁润松、丰超、王苗、黄健柏:《技术创新、技术差距与中国区域绿色发展》,《科学学研究》2016年第10期。
原毅军、谢荣辉:《FDI、环境规制与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Luenberger指数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8期。
曾德聪、仲长荣:《技术转移学》,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曾慧:《FDI、金融市场发展效率与中国经济增长》,《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12期。
张公嵬、陈翔、李赞:《FDI、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制造业行业的实证分析》,《科研管理》2013年第9期。
张国骥:《我国利用FDI的负面影响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青岛大学,2005年。
张海洋:《人力资本吸收、外资技术扩散与中国经济增长》,《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1期。
张宏:《跨国并购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张嘉为、陈曦、汪寿阳:《新的空间权重矩阵及其在中国省域对外贸易中的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1期。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张林、冉光和、陈丘:《区域金融实力、FDI溢出与实体经济增长——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研究》,《经济科学》2014年第6期。
张林、冉光和、蓝震森:《碳排放约束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张林:《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区域实体经济增长》,博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16年。
张明、谢家智:《中国地区价格的空间相关性及传导差异的因素分析——基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财经研究》2012年第3期。
张鹏、于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空间特征及其动因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第2期。
张倩肖:《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替代互补效应分析》,《经济学家》2004年第6期。
张倩肖:《外商直接投资、市场竞争及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外溢效应——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分析》,《经济学家》2007年第3期。
张文爱:《技术差距与FDI的溢出效应: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检验》,《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张相文、郭宝忠、张超:《制度因素对FDI溢出效应的影响——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第8期。
张彦博、郭亚军:《FDI的环境效应与我国引进外资的环境保护政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4期。
张宇、蒋殿春:《FDI技术外溢的地区差异与门槛效应——基于DEA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第5期。
张宇、蒋殿春:《FDI、政府监管与中国水污染——基于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分解指标的实证检验》,《经济学(季刊)》2014年第2期。
张宇:《FDI技术外溢的地区差异与吸收能力的门限特征——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限回归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张毓峰、张勇、阎星:《区域经济新格局与内陆地区发展战略选择》,《财经科学》2014年第5期。
赵国庆、张中元:《FDI会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进步吗——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检验》,《金融评论》2010年第4期。
赵迎春:《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下的利用外资发展研究——对美国招商引资经验的几点探究》,《商》2016年第13期。
郑强、冉光和、邓睿、谷继建:《中国FDI环境效应的再检验》,《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4期。
郑强、冉光和、谷继建:《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式分权视角的实证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第5期。
周旭:《外商直接投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朱劲松:《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资本形成的效应》,《亚太经济》2001年第3期。
祝波:《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机制:基于创新视角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邹新月、赵江:《全要素生产率与金融发展关系研究》,《金融经济学研究》2013年第2期。
AgosinManuel R.andMachado Roberto,“Foreign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Does It Crowd in Domestic Investment?”,,Vol.33,No.2,January 2005.
Aitken Brian J.and Harrison,Ann E.,“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Venezuela”,,Vol.89,No.3,June 1999.
Alfaro Laura.,Chanda Areendam.,Kalemli-Ozcan Sebnem,Sayek Selin,“FDI and Economic Growth:The Role of Lo cal FinancialMarkets”,,Vol.64,No.1,October 2004.
Anderson Theodore Wilbr and Hsiao Cheng,“Estimation of Dynamic Models with Error Components”,,Vol.76,No.375,September 1980.
Andreoni James and Levinson Arik,“The Simple Analytics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Vol.80,No.2,May 2001.
Antweiler Werner,Copeland Brian R.and Taylor M.Scott,“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NBER Working Paper No.w6707,August 1998.
ArellanoManuel and Bond Stephen,“Some Tests of Specification for Panel Data:Monte Carlo Evidence and an Application to Employment Equations”,,Vol.58,No.2,April 1991.
ArellanoManuel and Bover Olympia,“Another Look at Instrumental Variable Estimation of Error Components Models”,,Vol.68,No.1,July 1995.
Arrow Keneth J.,“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Vol.29,No.3,June 1962.
Balasuramanyam V.N.,Salisu M.and Sapsford David,“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rowth in EP and is Countries”,,Vol.106,No.434,January 1996.
Barro Robert J.,Sala-I-Martin Xavier,Blanchard Olivier Jean and Hall Robert E.,“Convergence Across States and Regions”,,Vol.1991,No.1,January 1991.
Baumol William J.and Oates 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Benhabib Jess and SpiegelMark M.,“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ggregate Cross-country Data”,,Vol.34,No.2,October 1994.
BlomstromMagnus.,Kokko Ari and ZejanMario,“Host Country Competitioon,Labor Skill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by Multinationals”,,No.130,September 1994.
BlomstromMagnus and Persson Hakan,“Foreign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 Efficiency in an Under Developed Economy: Evidence from the MexicanManufacturing Industry”,,Vol.11,No.6,June 1983.
Blundell Richard and Bond Stephen,“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Vol.87,No.1,November 1998.
Borensztein E.,Cregorio J.De.and Lee J-W.,“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Vol.45,No.1,June 1998.
Bosworth Barry.P.,Collins Susan.M.and Reinhart Carmen.M.,“Capital Flows to Developing Economies: Implications for Saving and Investment”,,Vol.1999,No.1,1999.
Buckley Peter J.,CassonMark,,London:Macmillan,1976.
Caves Douglas.W.,Christensen Laurits R.and Diewert W.Erwin,“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dex Number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put,Output,and Productivity”,,Vol.50,No.6,November 1982.
Caves Richard.E.,“Multinatioonal Firms,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Host CountriesMarkets”,,Vol.41,No.162,February 1974.
Chambers Robert.G.,Fare Rolf and Grosskopf Shawna,“Productivity Growth in APEC Countries”,,Vol.1,No.3,December 1996.
Che Yi.,Lu Yi,Tao Zhigang and Wang Peng,“The Impact of Income on Democracy Revisited”,,Vol.41,No.1,February 2013.
Chenery Hollis.B.,Strout Alan.M.,“Foreign Assistance and Economic Evelopment”,,No.56,September 1966.
Cheng Leonard K.and Kwan Yum K.,“What are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he Chinese Experience”,,Vol.51,No.2,August 2000.
Choong Chee-Keong.,Yusop Zulkornain.,Soo Siew-choo,“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conomic Growth and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 A Comparative Analysis”,,Vol.21,No.3,December 2004.
Chudnovsky Daniel and Lopez Andres,“TNCs and the Diffusion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Technologie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No.9.August 1999.
Chung Y.H.,Fare R.and Grosskopf S.,“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Vol.51,No.3,November 1997.
Coe David.T.,Helpman Elhanan and Hoffmaister Alevander W.,“NorthSouth R&D Spillover”,,Vol.107,No.440,January 1997.
Coe David.T.,Helpman Elhanan,“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Vol.39,No.5,May 1995.
Coelli Tim,Lauwers Ludwig.,Van Huylenbroeck Guido,“Formulation of Techni cal,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Measure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theMaterials Balance Condition”,CEPA Working Paper Series,January 2005.
Cohen Wesley.M.and Levinthal Daniel.A.,“Innovation and Learning:The Two Faces of R&D”,,Vol.99,No.397,September 1989.
Cooper William.W.,Seiford Lawrence.M.and Tone Kaoru,,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7.
Deng Ziliang,Falvey Rod and Blake Adam,“TradingMarket Access for Technology?Tax Incentive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in China”,,Vol.34,No.5,September–October 2012.
Djankov Simeon and Hoekman Bemard,“Foreign Investment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zech Enterprises”,,Vol.14,No.1,January 2000.
Du Luosha,Harrison Ann,JeffersonGary H.,“Testing for Horizontal and Verti c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pillovers in China 1998-2007”,,Vol.23,No.3,June 2012.
Dunning John H..,New York:Holmes&Meier,1977.
Eskeland Gunnar S.and Harrison Ann.E.,“Moving to Greener Pastures?Multinationals and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Vol.70,No.1,February 2003.
Fare Rolf.,Grosskopf Shawna and Pasurka Jr Carl A.,“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Vol.32,No.7,July 2007.
Fare Rolf.,Grosskopf Shawna,Lovell C.A.K and Pasurka Carl,“Multilateral Productivity Comparisons When Some Outputs are Undesirable: A Nonparametric Approach”,,Vol.71,No.1,February 1989.
Fare Rolf.,Grosskopf Shawna and Pasurka Jr Carl A.,“Accounting for Air Pollution Emissions in Measures of State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 Growth”,,Vol.41,No.3,February 2001.
Fare Rolf.,Grosskopf Shawna,,Boston,MA: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Inc.,2005.
Feder Gershon,“On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Vol.12,No.1-2,February–April 1983.
Feng Guohua and Serletis Apostolos,“Undesirable Outputs and A Primal Divisia Productivity Index Based on the Directional Output Distance Function”,,Vol.183,No.1,November 2014.
Frankel Jeffrey.A.,“The Environment and Globalization”,NBER Working Paper,December 2003.
Fukuyama Hirofumi and Weber WilliamL.,“A Directional Slacks: Based Measure of Techni cal Inefficiency”,,Vol.43,No.4,December 2010.
Girma Sourafel,Greenaway David and Wakelin Katharine,“Who Benefit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K”,,Vol.48,No.2,May 2001.
Girma Sourafel.,Gong Yundan,“FDI,Linkages and the Efficienc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Vol.44,No.5,February 2008.
Globerman Steven,“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Spillover' Efficiency Benefits in CanadianManufacturing Industries”,,Vol.12,No.1,February 1979.
Gollop Frank.M.and RobertsMark J.,“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The Case of Fossil-Fueled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Vol.91,No.4,August 1983.
Gorg Holger and Greenway David,“Much Ado about Nothing? Do Domestic Firms Really Benefit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Vol.19,No.2,Autumn 2004.
Gray Wayne B.and Shadbegian Ronald J.,“Pollution Abatement Costs,Regulation and Plant-Level Productivity”,NBER Working Paper,January 1995.
Griffith Rachel.,Harrison Rupert.,Van Reenen John,“How Special is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Using the Impact of U.S.R&D Spillovers on U.K.Firms as a Test of Technology Sourcing”,,Vol.96,No.5,December 2006.
Grossman Gene M.and Krueger Alan B.,“Environment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BER Working Paper,No.3914,November 1991.
Guellec Dominique and Bruno van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R&D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Panel Data Analysis of 16 OECD Countries”,,Vol.2001,No.2,January 2003.
Haddad Mona and Harrison Ann,“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s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Vol.42,No.1,October 1993.
Hailu Atakelty and Veeman Terrence S.,“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roductivity Analysis of the Canadian Pulp and Paper Industry,1959-1994:An Input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Vol.40,No.3,November 2000.
Hansen Bruce E.,“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 Estimation,Testing and Inference”,,Vol.93,No.2,December 1999.
Henderson J.Vernon and Wang Hyoung Gun,“Urbanization and City Growth:The Role of Institutions”,,Vol.37,No.3,May 2007.
Hermes Niels and Lensink Robert,“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ol.40,No.1,February 2003.
Hilton F.G.Hank and Levinson Arik,“Factor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vidence from Automotive Lead Emissions”,,Vol.35,No.2,March 1998.
Hymer Stephen H.,,Cambridge,Mass:MIT Press,1960.
Jacobs Jane,“Strategies for Helping Cities”,,Vol.59,No.4,September 1969.
Javorcik Beata Smarzynska,“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s?In Search of Spillovers through Backward Linkages”,,Vol.94,No.3,June 2004.
Keller Wolfgang and Yeaple Stephen R.,“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Internaional Trad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FirmLevel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Vol.91,No.4,November 2009.
Keller Wolfgang.“Are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Trade-Related:Analyzing Spillovers Among RandomlyMatched Trade Partners”,,Vol.42,No.8,September 1998.
Keller Wolfgang,“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Vol.42,No.3,September 2004.
Kinoshita Yuko,“R&D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s via FDI Innova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November 2000.
Klette Tor Jakob,“R&D,Scope Economies,and Plant Performance”,,Vol.27,No.3,Autumn 1996.
KuglerMaurice,“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Within or between Industries?”,,Vol.80,No.2,August 2006.
Kumar Surender,“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roductivity Growth:A Global Analysis UsingMalmquist-Luenberger Index”,,Vol.56,No.2,February 2006.
Letchumanan Raman and Kodama Fumio,“Reconcil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Pollution-Haven' Hypothesis and an Emerging Trajectory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Vol.29,No.1,January 2000.
List John.A.and Co Catherine Y.,“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Vol.40,No.1,July 2000.
Liu Zhiqiang,“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s:Theory and Evidence”,,Vol.85,No.1-2,February 2008.
Loo Frances.Van,“The Effe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Investment in Canada”,,Vol.59,No.4,November 1977.
Lucas Jr Robert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Vol.22,No.1,July 1988.
Macdougall G.D.A.,“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Private Investment from Abroad:A Theoreti cal Approach”,,Vol.36,No.73,March 1960.
Mansfield Edwin.,SchwartzMark and Wagner Samuel,“Imitation Costs and Patents:An Empiri cal Study”,,Vol.91,No.364,December 1981.
Markusen James.R.and Venables Anthony J.,“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s a Catalyst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Vol.43,No.2,February 1999.
Mohtadi Hamid,“Environment,Growth and Optimal Policy Design”,,Vol.63,No.1,December 1996.
Narula Rajneesh and Dunning John H.,“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Development and Globalization: Some Clarifications and a Research Agenda”,,January 2010.
Oh Dong-hyun,“A 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 Productivity Index”,,Vol.34,No.3,December 2010.
Pittman Russell W.,“Multilateral Productivity Comparisons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Vol.93,No.372,December 1983.
Porter Michael E and Linde Claas Van der,“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Vol.9,No.4,Autumn 1995.
Reinhard Stijn,Lovell C.A.Knox and Thijssen Geert,“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with Multiple Environmentally Detrimental Variables: Estimated with SFA and DEA”,,Vol.121,No.2,March 2000.
Romer Paul.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Vol.94,No.5,October 1986.
Shaik Saleem,Helmers Glenn A.and Langemeier Michael.R.,“Direct and Indirect Shadow Price and Cost Estimates of Nitrogen Pollution Abatement”,,Vol.27,No.2,December 2002.
Sinani Evis and Meyer Klaus E.,“Spillovers of Techoonlogy Transfer from FDI:The Case of Estonia”,,Vol.32,No.3,September 2004.
Song Ligang and Woo Wing Thye,,ANU Press,2008.
Stokey Nancy L.,“Learning by doing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Goods”,,Vol.96,No.4,August 1988.
Telle Kjetil and Larsson Jan,“Do Environmental Regularions Hamper Productivity Growth? How Accounting for Improvements of Plants'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Can Change the Conclusion”,,Vol.61,No.2-3,March 2007.
Tobler W.R.,“A Computer Movie Simulating Urban Growth in the Detroit Region”,,Vol.46(supplement),June 1970.
Tone Kaoru,“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Effice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Vol.130,No.3,May 2001.
Vernon Rayond,“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Vol.80,No.2,May 1966.
Walter Ingo and Ugelow Judith L.,“Environmental Polic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Vol.8,No.2-3,1979.
Wang Hua and Jin Yanhong,“Industrial Ownership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hina”,,No.36,December 2006.
Watanabe Michio and Tanaka Katsuya,“Efficiency Analysis of Chinese Industry: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Vol.35,No.12,December 2007.
Xu Bin,“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Host Country Productivity Growth”,,Vol.62,No.2,August 2000.
Yang Jun,Zhang Tengfei,Sheng Pengfei and Shackman Joshua D.,“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Interregional Economic Convergence in China”,,Vol.52,Part B,January 2016.
Yao Shujie and Wei Kailei,“Economic Growth in the Presence of FDI:The Perspective of Newly Industrialising Economies”,,Vol.35,No.1,March 2007.
Yoruk Baris K.and Zaim Osman,“Productivity Growth in OECD Countries:A Comparison withMalmquist Indices”,,Vol.33,No.2,June 2005.
中国与比利时合办企业的创新研究:秦皇岛耀华玻璃公司(1921—1936)
A Study of Innovation in Chinese-Belgian Joint Ventures: The Yaohua Glass Company in Qinhuangdao (1921-1936)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报告.2020
REPORT OF COUNTRY-RISK RATING OF OVERSEAS INVESTMENT FROM CHINA(CROIC-IWEP)(2020)贸易投资开放、汇率调整与中国经济发展
Trade and Investment Liberalization, Exchange Rate Adjustment and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热点问题评述.2019—2020
Review of Hot Issues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in China.2019-2020转移支付对中国县级财力差距的影响研究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Transfer Payments on China's County Financial Disparities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