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hu takes the impact of Japan's re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on the trad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shipbuilding indust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traceability and qualitative evaluation of Japan's re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shipbuilding trade competitiveness,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China's shipbuilding trade competitiveness is constructed and evaluated accordingly.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act of Japan's re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on the trad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shipbuilding industry is empirically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of the trad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shipbuilding industry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ly.(AI翻译)
孙婧:(著)
孙婧,1980年2月出生,山东烟台人,博士,现任职于青岛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与产业经济发展相关领域研究。
张然:(著)
张然,1981年3月出生,山东济宁人,博士,现任职于青岛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经济相关领域研究。
陈阳:(著)
陈阳,1987年5月出生,江苏无锡人,博士,现任职于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计量经济学相关领域研究。
[1]Peet R,“The Deindustrialization of America”,Antipode,Vol.14,No.2,July 1982.
[2]Bradford Jr C I,“US Adjustment to the Global Industrial Challenge”,Reindustrialization:implications for US industrial policy,Vol.46,1984.
[3]Miller III J C,Walton T F,Kovacic W E,et al,“Industrial policy:Reindustrialization through competition or coordinated action”,Yale J.on Reg.,Vol.2,February 1984.
[4]Rothwell R,Zegveld W,Reindustrialization and technology,New York:ME Sharpe,1985,pp.30-60.
[5]章嘉琳:《美国的空心化及其后果》,《人民日报》1987年8月29日第8版。
[6]刘再兴:《工业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98—500页。
[7]杨仕文:《美国非工业化研究》,江西出版社2007年版,第223页。
[8]Brandes F,“The future of manufacturing in Europe: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modeling approach”,The European Foresight Monitoring Network(EFMN):Brussels,Vol.13,2008.
[9]金碚、刘戒骄:《美国再工业化的动向》,《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第22期。
[10]Pollin R,Baker D,“Reindustrializing America:A Proposal for Reviving US Manufacturing and Creating Millions of Good Jobs”,The Murphy Institute/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Vol.19,No.2,April 2010.
[11]罗凯、刘金伟:《解读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浅谈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中国产业》2010年第5期。
[12]刘戒骄:《美国再工业化及其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
[13]芮明杰:《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启示》,《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2年第1期。
[14]唐志良、刘建江:《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负面影响研究》,《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15]侯芙蓉:《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3年,第1—4页。
[16]Thurow L C,“AMERICAN MIRAGE—A POST—INDUSTRIAL ECONOMY”,Current History,Vol.88,No.534,June 1989.
[17]乔·瑞恩、西摩·梅尔曼、周晔彬:《美国产业空洞化和金融崩溃》,《商务周刊》2009年第11期。
[18]McCormack R,“The plight of American manufacturing:since 2001,the US has lost 42,400 factories—and its technical edge”,American Prospect,Vol.21,No.2,June 2009.
[19]金碚、刘戒骄:《美国再工业化观察》,《决策》2010年第Z1期。
[20]罗凯、刘金伟:《解读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浅谈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中国产业》2010年第5期。
[21]周院花:《美国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第33—39页。
[22]刘煜辉:《弱美元再平衡下的中国抉择》,《南风窗》2010年第4期。
[23]赵刚:《美国再工业化之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启示》,《中国科技财富》2011年第9期。
[24]孟祺:《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的启示》,《现代经济探讨》2012年第9期。
[25]姚海林:《西方国家再工业化浪潮﹕解读与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第8期。
[26]Kucera D,Milberg W,“Deindustrialization and changes in manufacturing trade:Factor content calculations for 1978-1995”,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Vol.139,No.4,April 2003.
[27]Tregenna F,“Characterising deindustrialisation:An analysis of changes in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and output internationally”,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Vol.33,No.3,June 2009.
[28]陈万灵、任培强:《经济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新趋势及其对策》,《对外经贸实务》2009年第6期。
[29]盛斌、魏方:《再工业化》,《中国海关》2010年第10期。
[30]陈宝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影响及中国的对策》,《经济观察》2010年第2期。
[31]宾建成:《欧美再工业化趋势分析及政策建议》,《国际贸易》2011年第2期。
[32]赵彦云、秦旭、王杰彪:《再工业化背景下的中美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2期。
[33]杨长:《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对中国可能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研究》,《国际贸易》2011年第2期。
[34]杨建文:《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能走多远?》,《社会观察》2012年第6期。
[35]Asheim B T,Isaksen A,“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gration of local‘sticky’and global‘ubiquitous’knowledge”,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Vol.27,No.1,January 2002.
[36]Chou C C,Chang P L,“Core competence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 of the Taiwan shipbuilding industry:a resource-based approach”,Maritime Policy & Management,Vol.31,No.1,January 2004.
[37]银通投资咨询公司:《船舶制造业将扬帆起航》,《中国城市金融》2007年第5期。
[38]胡兴军:《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及促进措施》,《天津航海》2007年第4期。
[39]何育静:《中国船舶配套业国际竞争力分析》,《造船技术》2008年第6期。
[40]王洪增、高金田:《日韩造船业的成功经验对中国造船业的启示》,《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年第12期。
[41]邓立治、何维达:《中国船舶产业安全状况及问题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6期。
[42]韩菲:《1987—2002年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的SDA分析》,《商业经济》2009年第19期。
[43]袁聃:《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第28—43、71—74页。
[44]郭晓合、李理甘:《后危机时代中国船舶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选择》,《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45]朱小丽、李宇宏、陈彦斌:《基于鱼骨图法的舟山市船舶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第1期。
[46]韩笑:《我国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第43—54页。
[47]孙玲芳、徐会:《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造船业发展机遇的探究》,《造船技术》2012年第6期。
[48]Jiang L,Strandenes S P,“Assessing the cost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shipbuilding industry”,Maritime Economics & Logistics,Vol.14,No.4,August 2012.
[49]吴家鸣:《中国造船业的变迁与现状》,《广东造船》2012年第1期。
[50]李金慧:《后金融危机时期中韩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第23—38页。
[51]Frankel E G,RACK F H,CHIRILLO L D,“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American shipbuilding and the potential for commercial competitiveness.Discussion.Author’s closure”,Journal of ship production,Vol.12,No.1,January 1996.
[52]杨培举:《船舶配套:高消费压痛造船人》,《中国船检》2004年第10期。
[53]赵大利:《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船利润的影响及对策探析——基于简化的船舶产品利润模型分析》,《国防科技工业》2005年第9期。
[54]张长涛:《中国船舶工业的现状与未来》,《微型机与应用》2007年第2期。
[55]赵大利、李文庆:《我国造船企业经营环境新特点与策略选择》,《船舶物资与市场》2008年第5期。
[56]吴金德:《船舶制造业的现状及走出困境的探讨》,《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第3期。
[57]陶永宏、刘超:《中国船舶产业投资基金运行机制研究》,《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58]杨慧力、刘琼、王小洁:《中国船舶制造业定价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基于产业链整合的视角》,《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3期。
[59]梁晶、吕靖、李晶:《中国船舶制造业系统性融资需求研究》,《改革与战略》2011年第5期。
[60]Bruno L,Tenold S,“The Basis for South Korea’s Ascent in the Shipbuilding Industry,1970-1990”,The Mariner’s Mirror,Vol.97,No.3,May 2011.
[61]王英杰:《我国船舶制造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第28—36页。
[62]贺宏基、张娟:《浅谈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对造船企业的选择策略》,《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2012年第1期。
[63]张为峰:《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第41—63页。
[64]Lee C B,Wan J,Shi W,et al,“A cross-country study of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hipping industry”,Transport Policy,Vol.14,No.5,May 2014.
[65]Ferraz J C,“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of rapid growth in the Brazilian shipbuilding industry”,Maritime Policy & Management,Vol.13,No.4,July 1986.
[66]Bertram V,Weiss H,“Evaluation of competitiveness in shipbuilding”,Hansa,Vol.13,No.6,June 1997.
[67]Lamb T,Hellesoy A,“A shipbuilding productivity predictor”,Journal of ship production,Vol.18,No.2,March 2002.
[68]邵一明、钱敏、张星:《造船行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及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9期。
[69]曹乾、何建敏:《中国造船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培育路径——波特竞争优势理论和模型在造船业中的应用》,《船舶工程》2005年第1期。
[70]谭宏:《中国造船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第56—67页。
[71]林俊兑:《中国和韩国造船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第15—20页。
[72]吴燕、张光明:《中国造船行业的SWOT分析》,《船舶物资与市场》2007年第6期。
[73]陶俪佳、张光明:《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船舶物资与市场》2007年第2期。
[74]Yeo G T,Roe M,“Dinwoodie J,Evalua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ontainer ports in Korea and China”,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Policy and Practice,Vol.42,No.6,November 2008.
[75]王洪增:《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第29—41页。
[76]李鹏:《环渤海地区船舶制造产业竞争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2年,第27—44页。
[77]陈健:《中国船舶行业竞争战略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2年,第35—44页。
[78]毛明来、刘勇:《中国船舶工业 SWOT 分析及金融支持策略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2期。
[79]柯王俊:《我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竞争风险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第64—78页。
[80]沈岚:《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第32—40页。
[81]赵金楼、邓忆瑞:《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9期。
[82]李琳:《我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第40—51页。
[83]Pires Jr F C M,Lamb T,“Establishing performance targets for shipbuilding policies”,Maritime Policy & Management,Vol.35,No.5,September 2008.
[84]赵金楼、徐小峰、邓忆瑞:《网络环境下船舶行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第1期。
[85]刘家国、吴冲、赵金楼:《基于技术与成本曲面积分的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模型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86]Pires Jr F,Lamb T,Souza C,“Shipbuilding performance benchmark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Management,Vol.11,No.3,May 2009.
[87]王以恒:《中国船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结构分析》,《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1期。
[88]黄金莹:《山东省船舶制造业竞争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第16—26页。
[89]段婕、刘勇、王艳红:《基于DEA改进模型的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实证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6期。
[90]刘树青:《我国造船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科技大学,2012年,第24—40页。
[91]顾云松、李文舒:《变动成本法在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应用》,《现代企业》2013年第1期。
[92]Lee C B,Wan J,Shi W,et al,“A cross-country study of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hipping industry”,Transport Policy,No.5,May 2014.
[93]Stott P,Kattan M R,“Shipbuilding competitiveness:The marketing overview”,Journal of ship production,Vol.13,No.1,January 1997.
[94]Lu B Z,Tang A S T,“China shipbuilding management challenges in the 1980s”,Maritime Policy & Management,Vol.27,No.1,January 2000.
[95]谭晓岚:《船舶产业发展趋势与山东船舶产业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山东造修船业产业链的培育对策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年第5期。
[96]李荣百:《我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东华大学,2007年,第83—96页。
[97]邱尔妮:《我国船舶行业的市场竞争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第33—40页。
[98]谢凌:《湖南省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9年,第36—42页。
[99]万国臣:《基于知识产权的我国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第50—59页。
[100]曹惠芬:《中国船舶配套企业存在问题分析及发展思路探讨》,《船舶工业技术经济信息》2001年第3期。
[101]李彦庆、韩光、张英香:《中国船舶工业竞争力及策略研究》,《舰船科学技术》2003年第4期。
[102]王荣生:《提高竞争力做大做强中国船舶工业》,《中国远洋航务公告》2003年第8期。
[103]Koneig P C,Narita H,“An American Perspective on Japanese Shipbuilding Competitiveness”,Techno Marine,Vol.42,No.2,March 2005.
[104]周飞飞、吴晓燕:《中国造船业未来发展战略》,《当代经济》2006年第11期。
[105]谭宏、宁宣熙:《造船产业贸易政策与中国造船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5期。
[106]Yang Y C,“Assessment criteria for the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national merchant fleet from a resource-based view”,Maritime Policy & Management,Vol.37,No.5,May 2010.
[107]贾立奎:《船舶制造业项目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第22—51页。
[108]宗舟:《外高桥造船创新引领又好又快发展》,《港口经济》2012年第12期。
[109]吴家鸣:《我国造船业的变迁与现状》,《广东造船》2012年第1期。
[110]Shin J G,Sohn S J,“Simulation-based evaluation of productivity for the design of an automated fabrication workshop in shipbuilding”,Journal of ship production,Vol.16,No.1,January 2000.
[111]周维富、王晓红:《关于新世纪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战略的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44期。
[112]袁和平:《中国船舶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中船重工》2003年第4期。
[113]王连军:《中国船舶制造业:SCP范式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年第6期。
[114]杨久炎:《广东船舶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广船科技》2004年第1期。
[115]阎蓓:《提升上海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扩大船舶出口的战略思考》,《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12期。
[116]罗清启:《中国造船战略突围路径》,《董事会》2011年第2期。
[117]King J,“New directions in shipbuilding policy”,Marine Policy,Vol.23,No.3,June 1999.
[118]王以恒:《中国船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结构分析》,《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1期。
[119]许立坤:《造船企业船东风险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第54—62页。
[120]蔡宇宸:《船舶产业基金—船舶融资方式的创新》,《中国造船》2011年第4期。
[121]狄为、胡文静:《船舶制造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会计之友》2011年第3期。
[122]高由子:《船舶工业企业融资决策评价及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第63—65页。
[123]毛哲炜:《船舶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金融支持对策浅析》,《经营管理者》2012年第16期。
[124]张为峰、吕开东:《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趋势及企业生产经营建议》,《船舶工程》2013年第2期。
[125]张为峰、苏智:《中国船舶制造业企业兼并重组研究》,《学术交流》2013年第1期。
[126]毛明来、刘勇:《中国船舶工业 SWOT 分析及金融支持策略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2期。
[127]林滨、韩笑妍:《受金融危机影响,船舶市场面临下跌的风险》,《船舶物资与市场》2008年第5期。
[128]李玉山:《从世界演化大势看未来世界造船市场》,《船艇》2008年第6期。
[129]刘洪滨、孙丽、齐俊婷:《中国造船产业现状及走势分析》,《太平洋学报》2008年第11期。
[130]许天羽:《世界经济衰退中的中国船舶制造业》,《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年第3期。
[131]游友斌、陶永宏:《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船舶产业竞争力分析》,《价值工程》2009年第28卷第05期,第38—39页。
[132]张光明、吴燕:《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我国造船产业结构分析》,《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9 卷第01 期,第58—61页。
[133]张菊霞:《经济衰退下船舶制造企业多元化融资的对策分析》,《北方经济》2009年第24期。
[134]Barnes V,Bowden C,Churbuck C,et al,“Shipbuilding Industry,Industry Study,Spring 2009”,Industrial Coll of The Armed for Armed Forces Washingtong DC,Vol.12,No.6,November 2009.
[135]Dai B,Tan J,“Research of the Evaluation of Chinese Shipbuilding Enterprises’Core Competencies Based on AHP”,Logistics Sci-Tech,Vol.121,No.12,December 2009.
[136]Pires Jr F,Lamb T,Souza C,“Shipbuilding performance benchmark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Management,Vol.11,No.3,March 2009.
[137]Jiang G,Li Y,“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of shipbuilding industry”,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63,No.3,May 2009.
[138]张文轩:《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造船业市场结构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第8期。
[139]祁文才、穆利娟:《后危机时代中国造船业的机遇与挑战》,《水运管理》2010年第12期。
[140]Xuewei Y U,“The Study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Jiangsu’s Shipbuilding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Factors and the Promotion Strategy”,Journal of Nantong Vocational College,Vol.26,No.2,February 2010.
[141]高瑾、娄英、范竹竹:《金融危机对中国造船业影响及反思》,《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3期。
[142]胡颖、李成强:《“后危机时代”的韩中日竞争格局》,《中国船检》2010年第3期。
[143]Tsai Y C,“The shipbuilding industry in China”,OECD Journal:General Papers,Vol.17,No.3,November 2010.
[144]Sheng Y,Chen M,“Research on Ship’s Demand Network Based on Modern Manufacturing Mode”,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2,No.3,March 2010.
[145]高健:《金融危机冲击下造船企业的船舶融资决策》,硕士学位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第33—43页。
[146]Ionescu R V,“Competition on the global shipbuilding market under the global crisis impact”,Acta Universitatis Danubius.Economica,Vol.7,No.5,September 2011.
[147]王吉武:《中国造船业如何借“机”重整》,《中国船检》2011年第9期。
[148]张金花:《后金融危机中国船舶制造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科技大学,2012年,第32—42页。
[149]Li K X,Bang H S,Lin L,et al,“Shipbuilding Policy in Asia(2000-2010s)”,Journal of Korea Trade,Vol.16,No.4,July 2012.
[150]Jiang L,Strandenes S P,“Assessing the cost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shipbuilding industry”,Maritime Economics & Logistics,Vol.14,No.4,October 2012.
[151]孟祺:《美国再工业化的政策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经济体制改革》2012年第6期。
[152]邢弢:《解析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口订单减少对中国造船业影响的分析及对策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7期。
[153]Wang H,Zhao Y,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Shipbuilding System,Germany: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3,pp.763-768.
[154]李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制造业的多层级影响与对策》,《国际经贸探索》2013年第6期。
[155]Jiang L,Bastiansen E,Strandenes S P,“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shipbuilding industry”,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No.60,November 2013.
[156]万继蓉:《欧美国家再工业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创新驱动发展研究》,《经济纵横》2013年第8期。
[157]Lee C B,Wan J,Shi W,et al,“A cross-country study of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hipping industry”,Transport Policy,Vol.12,No.4,April 2014.
[158]Yujing H E,Xinhua Q,“Analysis of the life cycle of China Shipbuilding Industry”,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Management,Vol.8,No.2,February 2014.
[159]郭进、杨建文:《中国再工业化的战略实施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对外经贸实务》2014年第2期。
[160]马玥:《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及趋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第4—5页。
[161]宋清:《经济周期理论发展综述与评析》,《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第10期。
[162]王军:《两种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差异》,《经济纵横》2011年第11期。
[163]丁纪岗:《经济周期理论发展脉络与经典学说回顾》,《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6期。
[164]唐可欣、魏玮:《西方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研究进展与展望》,《经济纵横》2010年第12期。
[165]宋清:《经济周期理论发展综述与评析》,《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66]崔友平:《经济周期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167]高村直助:《日本纺织业史序说》,日本书房确书店1971年上卷,第146—183页。
[168]高村直助:《近代日本棉业と中国》,东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8—145页。
[169]村山高:《世界棉业发展史》,清泉社1961年版,第500—550页。
[170]李亭亭:《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第10—11页。
[171]夏春莉:《中国肉猪产业(品)国际竞争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1年,第21—25页。
[172]魏世灼:《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基础与影响因素探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第10期。
[173]艾莉、杜丽萍:《产业竞争力理论述评》,《商业时代》2010年第35期。
[174]陈建华、周余良:《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评述》,《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4期。
[175]汪莹:《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述评》,《江淮论坛》2008年第2期。
[176]王勤:《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与评价体系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77]游友斌:《中日韩造船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第26—27页。
[178]胡列曲、丁文丽:《国家竞争力理论及评价体系综述》,《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79]唐德才、李廉水、徐斌:《制造业竞争力理论研究述评》,《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80]杨锦莲、李崇光:《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及其测度指标体系》,《孝感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81]王丽萍、李创:《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及模型研究回顾》,《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82]唐立杰:《战略性贸易政策评析》,《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25期。
[183]韩军:《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二种不同取向——对“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的比较》,《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84]徐金丽:《战略性贸易政策述评》,《北方经贸》2009年第11期。
[185]吕春成:《战略贸易理论评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9期。
[186]张敏:《战略性贸易政策对中国的启示》,《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87]侯力、秦熠群:《日本工业化的特点及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05年第4期。
[188]林海明、林敏子、丁洁花:《主成分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应用辨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189]陈芳怡:《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中国市场》2016年第49期。
[190]夏飞龙:《技术创新视角下中国工业模块化升级路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财经大学,2016年,第15—27页。
[191]谭媛元、谭蓉娟:《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研究:模式比较、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基于 Panel Data 的实证分析》,《现代商业》2015年第20期。
[192]陈汉林、朱行:《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挑战及对策》,《经济学家》2016年第12期。
[193]赵云峰:《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及其前景分析》,《未来与发展》2016年第6期。
[194]吴国凡:《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中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船海工程》2016年第2期。
[195]黄宏彬:《基于产业融合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新模式研究——以中国船舶制造业为例》,《科学管理研究》2016年第2期。
[196]韩永彩:《美国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国际经贸探索》2016年第4期。
[197]周海蓉:《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最新进展及对上海的启示》,《上海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
[198]谭陈晨:《中国船舶出口结构效应及风险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第30—36页。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