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玉江等:《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价格传递效应:基于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06年第7期。
[2]陈彪如:《人民币汇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陈飞翔:《我国收入贸易条件变动分析:1995—2004》,《经济经纬》2005年第5期。
[4]陈红等:《汇率与FDI的实证研究及传导路径》,《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5]陈华:《人民币汇率对国际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5年第8期。
[6]陈玲:《人民币新汇制改革的贸易效应之谜——基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特征视角的协整研究和脉冲分解》,《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第8期。
[7]陈学彬等:《中国出口汇率传递率与盯市能力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2007年第12期。
[8]陈志昂:《人民币汇率与浙江出口变动实证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4期。
[9]查贵勇:《中国外贸条件和实际汇率关系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8期。
[10]仇高擎:《人民币汇制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新金融》2005年第11期。
[11]崔津渡等:《中国对外贸易条件:1995—2004年状况分析》,《国际经济合作》2006年第4期。
[12]崔玉杰等:《人民币升值与上证指数的相关分析》,《统计教育》2006年第9期。
[13]曹垂龙(1998a):《从韩国模式得到的启示——反思金融危机》,《港澳经济》1998年第10期。
[14]曹垂龙(1998b):《论发展中国家汇率政策的选择》,《经济体制改革》1998年第5期。
[15]曹垂龙:《关于盯住汇率制的利弊与实证分析》,《国际经贸探索》1999年第3期。
[16]曹垂龙(2007a):《新汇制的绩效及进一步改革的建议》,《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1期。
[17]曹垂龙(2007b):《论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失衡的改善效应》,《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8]曹垂龙(2006a):《人民币汇改对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经济纵横》2006年第11期。
[19]曹垂龙(2006b):《论人民币汇制改革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7期。
[20]曹垂龙(2007c):《论汇率的杠杆属性与人民币汇率政策》,《东南学术》2007年第2期。
[21]曹垂龙(2007d):《全球失衡、美元霸权及其对人民币汇改的影响》,《国际经贸探索》2007年第8期。
[22]曹垂龙(2007e):《析解人民币升值与中国贸易顺差骤增之悖论》,《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2期。
[23]曹垂龙(2007f):《论人民币汇改的国际游资抑制效应:兼新时期游资估算方法之修正》,《上海金融》2007年第12期。
[24]曹垂龙:《论人民币升值的中国产业升级效应:现实与理论之悖论》,《亚太经济》2009年第6期。
[25]曹勇:《小型开放经济体的汇率制度的选择:以新加坡为例》,《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3期。
[26]丁凯:《论完全弹性下马歇尔—勒纳条件及其在中国的实证分析》,《兰州学刊》2006年第10期。
[27]丁剑平:《关于现行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可持续性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5期。
[28]董天新:《从亚洲外汇市场演变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第7期。
[29]杜晓蓉(2006a):《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东亚国家汇率制度博弈格局的影响分析》,《亚太经济》2006年第1期。
[30]杜晓蓉(2006b):《人民币汇率波动对美国进口价格的不完全传递》,《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31]丁志杰等:《全球汇率安排新动向》,《中国金融》2006年第21期。
[32]戴祖祥:《我国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7期。
[33]Feinberg R.M.,1991. Joum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4),
[34]Menon.J,1995.Journal of Economics surveys Vol.9,pp.197—231.
[35]冯光华:《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几点认识》,《中国货币市场》2005年第2期。
[36]冯菊平:《国际游资本与汇率风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7]范金等:《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的情景分析:一般均衡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7期。
[38]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放宽境内机构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5]58号)》,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39]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调整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的通知(汇发[2005]69号)》,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40]国家外汇管理局:《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指引(暂行)(汇发[2005]86号)》,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41]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即期询价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5]87号)》,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42]中国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机构自行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通知(汇发[2007]49号)》,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43]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的批复(汇复[2007]276号)》,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44]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调整境内居民个人经常项目下因私购汇限额及简化相关手续的通知(汇发[2008]60号)》,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45]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2007年5月。
[46]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8年第532号令)》,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47]管涛:《中国外汇市场再次提速》,《中国货币市场》2005年第8期。
[48]管涛:《对当前我国贸易项下异常资金流入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6期。
[49]管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定义》,《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1期。
[50]高扬:《我国外汇市场微观组织结构选择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51]江春:《超额货币与人民币汇率》,《经济科学》2006年第1期。
[52]韩复龄:《一篮子货币》,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53]韩剑等:《资本流入、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对我国外汇政策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6期。
[54]黄泽民:《人民币汇率继续改革的理由与及其改革方向》,《国际商务研究》2006年第1期。
[55]韩继云:《国际“热钱”:中国一个必须正视的博弈》,《对外经贸实务》2005年第5期。
[56]韩继云等:《非正常外资流入快速膨胀及其狙击策略》,《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2期。
[57]胡晓炼:《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研究》,《中国外汇管理》2002年第4期。
[58]IMF.2002..
[59]姜凌等:《汇率目标区理论与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思路》,《经济评论》2003年第2期。
[60]Jaime Marquez,John W.Schindler.2006年第86期。
[61]姜波克等:《 资本账户开放研究:一种基于内外均衡的分析框架》,《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第4期。
[62]姜波克(2006a):《均衡汇率理论和政策的新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63]姜波克等(2006b):《人民币均衡汇率理论的新视角及其意义》,《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4期。
[64]姜波克等:《开放条件下的宏观金融稳定与安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5]金三林:《我国国际收支出现的新问题和新趋势》,《经济纵横》2006年第11期。
[66]鞠荣华:《中国主要出口商品汇率传递效率的国别比较:美国与日本》,《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67]金永军等:《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评析》,《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6期。
[68]阙水深:《国际货币运行机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
[69]景学成:《分阶段推进人民币基本可兑换与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国际贸易》2004年第1期。
[70]贾玉贺、王静涛:《浅析影响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非传统因素》,《特区经济》2004年第11期。
[71][美]克鲁格曼:《汇率的不稳定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2]Liew Khim-sen,Lim Kian-ping and Hussain Huzaimia.2003.(7).
[73]雷达等:《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货币政策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74]李东平:《近年中国贸易顺差虚假程度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简析》,《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5—6期。
[75]李扬等:《全球经济失衡及中国面临的挑战》,《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2期。
[76]刘凤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及其波动与我国贸易平衡》,《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第9期。
[77]卢锋:《长期经济成长与实际汇率演变》,《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78]卢锋等:《我国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国际比较(1978—2005)》,《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1期。
[79]刘舒年:《国际金融》,对外贸易出版社1997年版。
[80]刘宇等:《汇率变动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10期。
[81]鲁志勇等:《人民币汇率低估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集团经济》2005年第7期(上)。
[82]联合国贸发会(UNCTAD):《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联合国贸发会网站。
[83]联合国贸发会(UNCTAD):《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联合国贸发会网站。
[84]联合国贸发会(UNCTAD):《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联合国贸发会网站。
[85]联合国贸发会(UNCTAD):《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联合国贸发会网站。
[86]联合国贸发会(UNCTAD):《2008年世界投资报告》,联合国贸发会网站。
[87]Marston.R.C.1990, NBER Working Paper NO.3364.
[88]麦金农:《东亚美元本位、浮动恐惧和原罪》,《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3期。
[89]蒙代尔:《实行新的汇率政策:中国会步日本的后尘陷入流动性陷阱吗?》,《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11期。
[90]欧元明:《汇率与中国对外出口关系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9期。
[91]殷德生:《中国贸易收支的汇率弹性与收入弹性》,《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92]袁冬梅等:《美元特权对美国贸易逆差的影响探析》,《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第1期。
[93]任缙:《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国国际贸易收支关系的弹性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8期。
[94]钱荣、陈平:《国际金融》,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5]任永菊:《我国进口与出口的关系检验》,《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第3期。
[96]任兆璋等:《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收支实证分析》,《现代财经》2004年第11期。
[97]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2006中国金融发展报告: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8]沈国兵:《外商在华投资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财经研究》2005年第9期。
[99]THE World Bank.2003.
[100]宿玉海等:《人民币名义汇率与中国对欧元区国家出口的关系》,《财经科学》2006年第4期。
[101]温彬:《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效应和趋势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3期。
[102]王洪庆等:《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10期。
[103]王学真:《东亚地区汇率波动的理论与实际》,《博士论文》2004年版。
[104]王志浩:《中国贸易百慕大三角,计算问题,还是外汇流入?》,《渣打银行报告》2006年4月20日。
[105]王元龙等:《警惕人民币汇率改革后的风险》,《现代商业银行》2006年第10期。
[106]肖宏伟等:《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与汇率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人民币对国外主要币种汇率分析》,《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7期。
[107]许和连等:《中国对外贸易平衡与实际有效汇率》,《统计与决策》2002年第2期。
[108]许少强等(2006a):《人民币实际汇率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9]许少强等(2006b):《实际汇率与中国宏观国际竞争力管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0]许少强等(2006c):《均衡汇率与人民币汇率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1]徐晖:《经常项目可兑换条件下的我国进出口关联性检验(1974—2003)》,《当代财经》2005年第7期。
[112]谢康等:《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第9期。
[113]谢建国等:《人民币汇率与贸易收支:协整研究与冲击分解》,《世界经济》2002年第2期。
[114]谢智勇等:《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汇率与进出口贸易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7期。
[115]Yang J,1998.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Vol38(4),pp.843—861.
[116]杨帆:《人民币汇率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7]杨帆等:《透视汇率》,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18]杨海珍:《资本外逃——国际趋势与中国问题》,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119]岳华:《最优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与政策判断》,《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7期。
[120]杨娉:《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各行业贸易条件的影响》,《经济评论》2009年第5期。
[121]杨胜刚等:《论建立人民币汇率目标区》,《财经科学》2003年第6期。
[122]杨胜刚等:《国际金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23]杨新华:《对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理性思考》,《北方经济》2008年第2期。
[124]杨如彦:《中国金融制度创新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25]杨如彦:《中国金融制度创新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26]杨如彦:《中国金融制度创新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27]杨如彦:《中国金融制度创新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28]易纲:《汇率制度选择》,《金融研究》2000年第9期。
[129]易纲:《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10期。
[130]郑恺:《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基于SITC比较》,《财贸经济》2006年第9期。
[131]张斌:《人民币均衡汇率:简约一般均衡下的单方程式模型研究》,《世界经济》2003年第11期。
[132]张礼卿:《汇率制度变革——国际经验与选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133]张谊浩:《现行人民币汇率有利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财经科学》2003年第6期。
[134]张陶伟等:《人民币NDF与人民币汇率失衡关系的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10期。
[135]张明:《人民币贬值与我国贸易收支关系的研究》,《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期。
[136]张明等:《全口径测算中国当前的热钱规模》,《当代亚太》2008年第4期。
[137]张志柏:《以相对购买力评价估值人民币汇率》,《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10期。
[138]湛柏明:《从中美贸易看中国增长方式的转变》,《当代亚太》2005年第11期。
[139]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情况调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40]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5]第201号)》,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41]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5]202号文)》,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42]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改善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汇价和外汇指定银行挂牌汇价管理的通知(银发[2005]第250号)》,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43]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16号)》,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44]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6]第1号)》,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45]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7]第9号)》,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46]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外汇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6)第3号”》,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47]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外汇一级交易商准入指引》,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48]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办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7]287号)》,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49]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5年第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50]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5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6年第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5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53]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7年第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54]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55]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56]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57]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58]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59]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60]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61]朱耀春:《汇率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10期。
[162]赵庆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及国际化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163]周小川:《转变思维模式看汇率机制改革》,《中国货币市场》2005年第8期。
[164]钟伟、张庆:《美元危机和人民币面临的挑战》,《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4期。
[165]张宗新:《金融开放条件下利率和汇率改革的协同效应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6期。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http://www.ifs.apdi.net.
2.联合国官方数据库:http://unstats.org.
3.美国劳工统计局(U.S.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http://www.bls.gov.org.
4.世界银行(WB):http://www.worldbank.org.
5.联合国贸发会(UNCTAD):http://www.unctad.org.
6.国际清算银行(BIS):http://www.bis.org.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8.中国人民银行:http://www.pbc.gov.cn.
9.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http://www.mofcom.gov.cn.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http://www.customs.gov.cn.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外汇管理局:http://www.safe.gov.cn.
12.中商情报网 http://www.askc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