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basis of explaining relevant theories and absorb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predecessors, this book aims to find the mechanism of population aging affect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 so as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direct, indirect and comprehensive effects of population aging on economic growth, and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specific impact of population aging on labor, household savings and consumption, and human capital. In the specific research process, along the logical idea of "problem formulation - mechanism analysis - empirical test - policy recommendation", we try to use a new perspective to comprehensively and scientifically analyze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aging o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he research of this book will play a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aging o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1]蔡昉、王美艳:《未富先老与劳动力短缺》,《开发导报》2006年第1期。
[2]蔡晳、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经济研究》1999年第10期。
[3]曹信邦:《中国失能老人公共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7期。
[4]陈冲:《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消费效应分析——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理论》,《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5]陈淑妮:《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6]陈彦斌:《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7]董丽霞、赵文哲:《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基于内生人口结构的研究》,《金融研究》2011年第3期。
[8]奉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西北人口》2015年第4期。
[9]封永刚、邓宗兵:《中国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收敛性及影响因素研究》,《人口与经济》2015年第3期。
[10]顾大男、曾毅:《高龄老人个人社会经济特征与生活自理能力动态变化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S1期。
[11]顾和军、李青:《“全面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长期经济发展:2017~2050》,《财经论丛》2017年第9期。
[12]古丽斯坦:《寿险保险收入与老龄化程度的关联效应研究》,《统计与决策》2014年第9期。
[13]郭建华:《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4]郭剑雄:《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5]郭林、丁建定:《试论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基本原则——以“四维体系”为视角》,《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6]郭熙保、李通屏、袁蓓:《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持久性影响及其对策建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第2期。
[17]郭震威、齐险峰:《四二一家庭微观仿真模型在生育政策研究中的应用》,《人口研究》2008年第2期。
[18]郭震威、王颖:《从人口转变到人口均衡》,《人口研究》2016年第1期。
[19]贺菊煌:《消费函数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0]贺菊煌:《个人生命分为三期的世代交叠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21]贺菊煌:《人口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2期。
[22]贺书伟、郑珍远:《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和货币需求的影响》,《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23]黄茂兴、李军军:《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
[24]蒋春秀:《中国居民消费率变动因素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硕士学位论文,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25]蒋悟真、杨博文:《我国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保障机制探究》,《江西财经大学》2016年第5期。
[26]蒋正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对策》,《求是》2005年第6期。
[27]李海峥、李波、裘越芳等:《中国人力资本的度量:方法、结果及应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28]李军:《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的经济平衡增长路径》,《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8期。
[29]李军:《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老龄科学研究》2013年第1期。
[30]李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0年。
[31]李文星、徐长生、艾春荣:《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居民消费:1989—2004》,《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32]李扬、刘慧、金凤君:《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时空变化特征》,《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1期。
[33]李莹莹:《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4年。
[34]李秀敏:《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协调发展——来自中国省级区域的证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35]李中斌、王灿雄、李莉:《福建省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基于福建省1995—2013年相关数据的分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36]李仲生:《现代经济适度人口学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7]李仲生:《人口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8]梁淑琴:《论居民消费与储蓄变动关系的协调》,《理论与改革》1996年第4期。
[39]梁学平:《我国医疗卫生政府支出现状及国际比较》,《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7期。
[40]刘长庚、戴克明、张松彪:《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中国居民消费率吗?——人口年龄结构、婚配竞争与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41]刘慧茹、高振宇:《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3年第4期。
[42]刘金玲:《湖南省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劳动力供给及储蓄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8年。
[43]刘铠豪:《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率的效应差异研究——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人口研究》2016年第2期。
[44]刘莉:《退休政策弹性化的国际探索与中国观照》,《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7期。
[45]刘平:《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山东省数据的分析》,《东岳论丛》2013年第5期。
[46]刘永平、陆铭:《从家庭养老角度看老龄化的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世界经济》2008年第1期。
[47]刘玉飞、汪伟:《人口老龄化对人力资本积累影响的研究评述》,《西北人口》2016年第1期。
[48]娄峰、李雪松:《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动态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49]陆杰华、王伟进、薛伟玲:《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与政策支持体系》,《中国城市观察》2014年第3期。
[50]鲁志国:《简论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51]罗淳:《对“人口老龄化”之说的几点质疑》,《人口研究》2001年第6期。
[52]罗淳:《从老龄化到高龄化:基于人口学视角的一项探索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马红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居民储蓄的效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财经大学,2016年。
[54]马雪彬、马春花:《金融市场化进程中人口结构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上海金融研究》2013年第3期。
[55]马艳林:《中国劳动参与率变动与“后弯的”劳动供给曲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56]马志远:《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4%的可行性分析——国际比较的视角》,《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57]马忠东、吕智、叶孔嘉:《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增长:1982—2050年》,《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1期。
[58]毛中根、孙武福、洪涛:《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的比较分析》,《人口研究》2013年第3期。
[59]孟令国、李超、令胡广:《基于PDE模型的中国人口结构预测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2期。
[60]穆光宗:《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人口研究》2002年第6期。
[61]庞东梅:《“中高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新常态》,《金融时报》2014年7月23日第003版。
[62]庞书超:《人口老龄化对新疆劳动力供给影响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大学,2016年。
[63]彭方平、王少平:《我国利率政策的微观效应——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管理世界》2007年第1期。
[64]彭秀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应用——一般均衡分析》,《人口研究》2006年第4期。
[65]齐传钧:《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增刊。
[66]祁鼎、王师、邓晓宇等:《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的影响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
[67]瞿凌云:《人口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基于人口数量与质量替代效应的视角》,《人口与经济》2013年第5期。
[68]史光浩、冯相昭:《韩国养老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保险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5期。
[69]时慧娜:《中国城市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3期。
[70]史薇、李伟旭:《城市失能老年人照料资源分布及照料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
[71]史晓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储蓄率的影响研究》,《南方经济》2013年第7期。
[72]孙亦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政府责任定位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73]宋健、于景元、李广元:《人口发展过程的预测》,《中国科学》2000年第9期。
[74]宋美丽、孙健:《区域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研究——基于山东17地市的数据分析》,《经济问题》2010年第2期。
[75]宋琪:《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6年。
[76]宋琪、马树才:《基于资本投资视角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77]孙奎立、刘庚常:《我国高储蓄率的人口老龄化因素探讨》,《金融与经济》2009年第8期。
[78]唐东波:《人口老龄化与居民高储蓄——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金融论坛》2007年第9期。
[79]田香兰、王爱兰:《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西北人口》2016年第4期。
[80]童玉芬、刘广俊:《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及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4期。
[81]王德文、蔡昉、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人口研究》2005年第5期。
[82]王弟海、龚六堂:《增长经济中的消费和储蓄——兼论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金融研究》2007年第12期。
[83]王芳:《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16期。
[84]王国旗、王文欢:《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研究——基于我国20省(市)面板数据的分析》,《改革与开放》2009年第8期。
[85]王济川、王小倩、姜宝法:《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86]王金营、付秀彬:《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中国消费函数计量分析——兼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人口研究》2006年第1期。
[87]王立斌:《我国四地带人力资本差异的比较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88]王平、王琴梅:《新型城镇化驱动居民消费的效应机理与实证》,《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89]王荣斌、朱云:《河南省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差异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1期。
[90]王森:《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影响的定量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增刊。
[91]王学文:《我国健康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92]王莹莹、童玉芬:《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93]汪伟:《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基于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财经研究》2008年第2期。
[94]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经济学(季刊)》2009年第1期。
[95]汪伟:《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变革与中国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金融研究》2012年第10期。
[96]汪伟、姜振茂:《人口老龄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分析——基于DEA方法的创新评价和动态面板模型》,《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97]魏下海:《人口老龄化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来自G20的经验证据》,《社会科学辑刊》2015年第2期。
[98]吴兵福:《结构方程模型初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6年。
[99]邬沧萍、王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求是》2009年第7期。
[100]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1]乌仁格日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博士学位论文,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
[102]吴雪、周晓唯:《少子高龄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启示——基于劳动力供给的视角》,《日本问题研究》2016年第3期。
[103]吴雪、周晓唯:《人口红利、制度红利与中国经济增长》,《经济体制改革》2017年第3期。
[104]吴玉韶、党俊武:《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105]武元晋、徐勤:《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的影响》,《人口研究》1988年第6期。
[106]肖淳丹:《第三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华大学,2016年。
[107]肖欢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第1期。
[108]谢勇:《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1年。
[109]谢增毅:《中国社会救助制度:问题、趋势与立法完善》,《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
[110]徐晟:《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国际收支的传导机制:中国人口红利的削减与国际收支双顺差》,《财贸经济》2008年第5期。
[111]徐升艳:《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1年。
[112]徐雪丽、张德红:《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不足与对策》,《理论观察》2015年第5期。
[113]杨建芳、龚六堂、张建华:《人力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其检验》,《管理世界》2006年第5期。
[114]杨杰、罗云:《中国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分析》,《科技与经济》2015年第3期。
[115]杨思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第5期。
[116]姚从容、李建民:《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国际比较及其启示》,《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2期。
[117]雍海宾、宋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西班牙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和启示》,《财会研究》2016年第9期。
[118]游士兵、蔡远飞:《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动态分析——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实证分析》,《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1期。
[119]喻科、张吉庆:《新疆劳动参与率实证研究》,《特区经济》2013年第8期。
[120]于学军:《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人口研究》1995年第4期。
[121]于学军:《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储蓄》,《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3期。
[122]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123]曾旭:《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研究》,《特区经济》2011年第1期。
[124]张斌、张军:《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影响效应的数理分析》,《老龄科学研究》2013年第6期。
[125]张纯元:《人口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26]张鹏:《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3年。
[127]张其春:《区域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第8期。
[128]张庆君、部亮亮、苏明政:《人口老龄化对寿险需求的影响研究——基于辽宁省数据的实证分析》,《人口与经济》2013年第3期。
[129]张胜男:《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130]张天芳、王林、吕王勇:《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支出的动态关系》,《统计观察》2006年第22期。
[131]张旭、陈希兰、逯进:《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本影响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经济经纬》2015年第4期。
[132]张玉周:《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年版。
[133]赵喜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及发展老年产业分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34]赵昕东、李林:《中国劳动力老龄化是否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135]郑长德:《中国各地区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关系的实证研究》,《人口与经济》2007年第6期。
[136]钟水映、李魁:《劳动力抚养负担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中国人口管理科学》2009年第1期。
[137]周浩、刘平:《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理论学刊》2016年第3期。
[138]周晓慧:《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居民储蓄率研究——基于组群分析的视角》,《经济研究参考》2016年第14期。
[139]周祝平、刘海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人口研究》2016年第3期。
[140]朱喜安、魏国栋:《熵值法中无量纲化方法优良标准的探讨》,《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2期。
[141]颛慧玲、侯志刚:《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以山西为例》,《经济问题》2012年第6期。
[142][美]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陈耿宣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143][美]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144][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5][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郭大力、王严南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146][英]马尔萨斯:《人口论》,郭大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7][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148][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房树人等译,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
[149]Aaronson,S. and Figura,A.,et al.,“The Recent Decline in th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otential Labor Supply”,,Vol.37,No.1,January 2006.
[150]Adams,N.A.,“Dependency Rates and Savings Rates:Comment”,,Vol.61,No.3,March 1971.
[151]Adriaan van Zon and Joan Muysken,“Health and Endogenous Growth”,,Vol.20,No.2,February 2001.
[152]Andersson,B.,“Scandinavian Evidence on Growth and Age Structure”,,Vol.23,No.2,February 2001.
[153]Anders son,B.,“Scandinavian Evidence on Growth and Age Structure”,,Vol.35,No.5,May 2001.
[154]Andrew,S.,JoAnn,D. and Barrie,R.,“Educating Social Workers for an Aging Society:A Vision for the 21st Century”,,Vol.11,No.36,November 2000.
[155]Axel Börsch Supan,,Paris:OECD Conference on Future Global Capital Shortages:Fact or Fiction,1995,p.156.
[156]Birgit Aigner Walder and Thomas Döring,“The Effects of Population Ageing on Private Consumption-A Simulation for Austria Based on Household Data up to 2050”,,Vol.2,No.1,January 2012.
[157]Blacker,C. P.,“Stages in Population Growth”,,Vol.53,No.3,March 1947.
[158]Bogaarts,J.,“The End of the Fertility Transition in the Developed World”,,Vol.4,No.8,August 2002.
[159]Bosworth and Chodorow,G.R.,“Saving and Demographic Change”,,Vol.9,No.9,September 2006.
[160]Charles P. Kindleberger and Bruce Herrick,,New York:McGraw-Hill,1958,pp.78-90.
[161]Chen,R.,Wong,K. A. and Lee,H. C.,“Age,Period and Cohort Effects on Life Insurance Purchases in the U.S”,,Vol.68,No.11,November 2001.
[162]Chong-Bum An and Seung-Hoon Jeon,“Demographic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An Inverted-U Shape Relationship”,,Vol.93,No.2,March 2006.
[163]Cipriani,G.P. and Makris,M.,“Amodel with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of Longevity”,,Vol.91,No.1,January 2006.
[164]Coale,A. J. and Hoover,E. 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8,pp.134-145.
[165]Czaja,S. J.and Lee,C.C.,“The Impact of Aging on Access to Technology”,,Vol.5,No.4,April 2007.
[166]David Bell,Duncan McVicar and Disability,“Welfare and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of Older Workers in Europe”,,Vol.20,No.5,May 2010.
[167]Dezwart,B.,Frings-Dresen,M.,van Dijk,F.,“Physical Workload and the Ageing Worker:A Review ofthe Literature”,,Vol.68,No.4,April 1995.
[168]Elmendorf,D.W. and Sheiner,L. M.,“Should America Save for Its Old Age?Fiscal Policy,Population Aging,and National Saving”,,Vol.14,No.3,July 2000.
[169]Fanti,L. and Gori,L.,“Fertility and PAYG Pensions in the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odel”,,Vol.25,No.3,March 2012.
[170]Feldstein,M.,“A New Era of Social Security”,,Vol.97,No.130,December 1998.
[171]Ferguson,M.,Coulson,J. and Barnett,A.,“A Meta-analysis of Pathological Gaming Prevalence and Comorbidity with Mental Health,Academic and Social Problems”,,Vol.15,No.12,December 2011.
[172]Feyrer,J.,“Demographics and Productivity”,,Vol.48,No.89,April 2007.
[173]Fougere,M.,Harvey,S. and Mercenier,J.,“Population Ageing,Time Allocation and Human Capital:A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for Canada”,,Vol.26,No.1,January 2009.
[174]Fougere,M. and Merette,M.,“Population Ageing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even OECD Countries”,,Vol.16,No.3,March 1999.
[175]Fuchs,V.R.,,New York:NBER Working Paper,1998,p.64.
[176]Guest,R. S.,“Population Aging,Capital Mobility and Optimal Saving”,,Vol.28,No.1,January 2006.
[177]Hayashi,F.,“Why is Japan’s Saving Rate So Apparently High?”,,Vol.1,No.1,January 1986.
[178]Hideo Seki,“Employment Problems and Policies in An Aging Society:The Japanese Experience”,,Vol.13,No.19,October 1980.
[179]Horikay,Y.,Tokyo:Academic Press,1989,p.123.
[180]Horioka,C. J.,“Aging and Saving in Asia”,,Vol.15,No.1,January 2010.
[181]Isaac Ehrlich and Francis T.Lui,“Intergenerational Trade,Longevity,and Economic Growth”,,Vol.10,No.99,April 1991.
[182]Jeffery B.Nugent,,Osaka:Conference Paper at the PEO Structure,2006,p.43.
[183]Jones,B. F.,“Age and Great Invention”,,Vol.92,No.1,January 2010.
[184]Kapsos,S.,“World and Regional Trends in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Methodologies and Key Results”,,Vol.89,No.1,January 2007.
[185]Karen E.Dynan,“Wendy Edelberg and Michael G. Palumbo,“The Effects of Population Aging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ggregate Consumption,Saving,and Income”,,Vol.99,No.2,February 2009.
[186]Katerina Lisenkova,Ronald W.McQuaid and Robert E. Wright,”Demographic change and labor markets”,,Vol.23,No.5,May2010.
[187]Kazutoshi Miyazawa,“Incentives and Product Variety in an Aging Economy”,,Vol.15,No.8,August 2001.
[188]Kelley,A. and Schmidt,R.,“Saving,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Vol.60,No.4,April 1996.
[189]Kelley,A. C.,“Economic Consequenees of Population Change in the Third World”,,Vol.26,No.4,April 1988.
[190]Kelley,A. C. and Sehmidt,R. M.,“Saving,Dependency and Developnent”,,Vol.9,No.4,April 1988.
[191]Kenichi Hashimoto and Ken Tabata,“Population Aging,Health Care and Growth”,,Vol.1,No.2,February 2008.
[192]Koga,M.,“The Decline of Japan’s Saving Rate and Demographic Effects”,,Vol.57,No.2,February 2006.
[193]Kotlikoff,L. J. and Summers,L. H.,“The Role of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 in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Vol.89,No.4,April 1981.
[194]Kraay,A.,“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Vol.14,No.3,March 2000.
[195]Kurihara,K. K.,et al.,,New Brunswick: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54,pp.388-436.
[196]Landry,A.,,Paris: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987,pp.731-740.
[197]Landry,A.,,Pairs:INED,1909,p.31.
[198]Leff Nathanisl,“DePendeney Rate and Saving Rate”,,Vol.59,No.5,May 1969.
[199]Lindh,T. and Malmberg,B.,“Age Structure Effects and Growth in the OECD,1950-1990”,,Vol.12,No.3,March 1999.
[200]Ludwig,A.,Schelkle,T. and Vogel,E.,“Demographic Change,Human Capital and Welfare”,,Vol.15,No.1,January 2012.
[201]Luhrmann,M.,,New York:MEA Discussion Paper,2005,p.95.
[202]Mathieu Lefebvre,“Population Ageing and Consumption Demand in Belgium”,,Vol.13,No.4,April 2004.
[203]Modigliani,F.and Brumberg,R.,“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Section Data”,in:Kurihara,K.(Ed.),,New Brunswick: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54,pp. 388-436.
[204]Modigliani,F. and Cao,S. L.,“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Vol.42,No.1,January 2004.
[205]Notestein,F.,,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45,pp. 37-57.
[206]Nürnberger,I.,“Rentemit 67-diegewerkschaftliche Ablehnung der Erhöhung desgesetzlichen Rentenalters”,,Vol.39,No.62,November 2007.
[207]Perez,E. R.,Wajnman,S. and Oliveira,A.,“Análise dos determinantes da participacāo no mercado de trabalho dos idosos em Sāo Paulo”,,Vol.23,No.2,February 2006.
[208]Peter G. Peterson and Gray Dawn,,New York:Random House,2000,p.189.
[209]Ram,R.,“Dependency Rates and Aggregate Savings Rate New International Cross-section Study”,,Vol.72,No.3,March 1982.
[210]Robert E. Jr. Lucas,“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Vol.11,No.1,July 1988.
[211]Rodman,D.,“How to do xtabond2:An Introduction to Difference and System GMM in Stata”,,Vol.9,No.1,January 2009.
[212]Romer,P.,“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Vol.98,No.5,May 1990.
[213]Rosenstein-Rodan,P.,“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Vol.53,No.2,February 1943.
[214]Rostow,W.,,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1960,p.98.
[215]Samuelson,P.,“An Exact Consumption-Loan Model of Interest With or Without the Social Contrivance of Money”,,Vol.66,No.6,June 1958.
[216]Schaie,K. and Willis,S.,“Training the Elderly on the Ability Factors of Spatial Orientation and Inductive Reasoning”,,Vol.1,No.3,March 1986.
[217]Skans,O. N.,“How does the Age Structure Affect Regional Productivity?”,,Vol.15,No.10,October 2008.
[218]Solow,R.,“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Vol.39,No.4,April 1958.
[219]Stephan,P. and Levin,S.,“Age and the Nobel Prize Revisited”,,Vol.28,No.3,March 1993.
[220]Tae-jeong Kim,Geoffrey J.D. Hewings,“Endogenous Growth in an Aging Economy:Evidence and Policy Measures”,,Vol.32,No.50,March 2012.
[221]Thompson,W.S.,“Population”,,Vol.1,No.6,June 1929.
[222]Tuner,D.,Cliomo,C. and De Serres,A.,,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OECD,Pans.1998,pp.32-37.
[223]van Zon,A. and Muysken,J.,“Health and Endogenous Growth”,,Vol.20,No.2,February 2001.
[224]Willi Leibfritz and Werner Roeger,“The Effects of Aging on Labor Markets and Economic Growth”,,Vol.32,No.12,December 200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浙江的实践.生态建设篇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Zhejia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中国与比利时合办企业的创新研究:秦皇岛耀华玻璃公司(1921—1936)
A Study of Innovation in Chinese-Belgian Joint Ventures: The Yaohua Glass Company in Qinhuangdao (1921-1936)中国城市农产品流通发展报告.2014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in Chinese Cities. 2014中国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
Reform of China's Rural Land Acquisition System: Review and Prospect中国的市场地位
China's Market Position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