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远:《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管理》,《国际经济合作》2005年第12期。
彼得·诺兰等:《全球商业革命》,《瀑布效应以及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毕克新等:《外部技术获取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创新投入产出视角》,《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11期。
曹松艳:《海外投资企业的风险控制与管理》,《山东冶金》2010年第4期。
曹征:《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法律风险的实证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治理的视角》,《财贸经济》2007年第8期。
陈菲琼等:《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政治风险预警系统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陈菲琼:《中国海外投资的风险防范与管理体系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陈立泰:《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管理策略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第7期。
陈仲洵:《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和美国在华投资》,《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崔琪涌:《非同步经济周期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邓凯等:《略论“一带一路”安全保障机制的构建》,《当代经济》2017年第11期。
狄向华:《试析海外石油投资项目的决策风险控制》,《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7期。
方英等:《政治风险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意愿和规模的影响——基于实物期权和交易成本的视角》,《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第7期。
高蓉:《风险投资预警管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谷广朝:《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2期。
顾孟迪:《风险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韩师光:《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风险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胡兵:《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11期。
黄曼行等:《FDI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7期。
姜青舫:《风险度量原理》,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蒋瑛:《国际投资》,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蒋瑛:《低于边际成本定价的再思考》,《价格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8期。
蒋瑛:《跨国公司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蒋泽中:《企业收购与兼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邝兵:《标准化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李飞:《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风险控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年。
李建伟:《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李天德等:《世界经济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天德等:《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经济周期的区制状态及协同性分析》,《经济经纬》2007年第3期。
李天德等:《世界经济波动论》(1—4卷),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李晓等:《中国“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投资引力模型的实证检验》,《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2期。
李煜:《〈TBT协议〉下我国企业的标准化战略》,《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李岳丽:《标准化与差异化产品策略融合——以雀巢公司为例》,《经济视角》2011年第8期。
李正卫:《技术动态性、组织学习与技术追赶: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的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7期。
刘红霞:《中国境外投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刘金全:《投资波动性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4期。
刘军荣:《宏观经济波动对FDI流入量影响的实证分析》,《求索》2007年第1期。
刘军荣:《经济波动特征的考察与解释:1970—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年第4期。
刘军荣:《战后美国经济周期再考察》,《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5期。
刘旭友等:《基于模糊层次(F-AHP)分析法的境外直接投资风险综合评价》,《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12期。
马格瑞特·A.怀特等:《技术与创新的管理:战略视角》(英文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孟醒等:《社会政治风险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4期。
聂名华:《境外直接投资风险识别及其模糊综合评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潘素昆等:《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量化与评估》,《工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12期。
彭迪云:《现代跨国公司成长的文化因素与跨文化管理》,《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彭光映等:《技术创新竞争力的新内涵及其借鉴与启示——基于发达经济体跨国公司全球技术竞争新视角的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2期。
彭红枫:《汇率对FDI的影响:基于实物期权的理论分析与中国的实证》,《中国管理科学》2011年第4期。
饶友玲:《国际技术贸易》,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邵予工等:《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投资风险研究》,《软科学》2008年第9期。
苏柏成:《文化差异对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影响》,《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第11期。
孙新雷等:《论企业竞争方式及其选择》,《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1期。
王海军:《国家经济风险与FDI——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财经研究》2011年第10期。
王红蕾等:《国家风险测评方法研究》,《经济经纬》2008年第3期。
王永中等:《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的特征与风险》,《拉丁美洲研究》2018年第3期。
韦军亮等:《政治风险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经济评论》2009年第4期。
文中发等:《跨国并购与经济周期相关性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19期。
肖政等:《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因素:兼论中国沿海与西部地区差别》,《世界经济》2001年第3期。
熊小奇:《海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徐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2年。
徐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跨国公司战略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5年。
许陈生:《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5年。
薛求知等:《跨国公司技术研发与创新的范式演进》,《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年第12期。
杨娇辉等:《破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制度风险偏好”之谜》,《世界经济》2016年第11期。
杨纶标等:《模糊数学——原理及应用》,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杨清等:《中国跨国公司成长的客观条件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9期。
姚凯、张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及量化评估模型》,《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5期。
尹晨等:《“一带一路”海外投资风险及其管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张金杰:《国家风险的形成、评估及中国对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3期。
张守凤:《基于超竞争环境下的企业柔性战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朱孟楠等:《我国主权财富基金投资: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体系设计》,《经济学家》2011年第11期。
朱兴龙:《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及其防范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6年。
邹玉娟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提升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Aizenman J.,Marion N.,“The merits of horizontal versus vertical FDI in the presence of uncertainty”,,No.62,2004.
Arslana A.and Larimoa J.,“Greenfield Investments or Acquisitions:Impacts of Institutional Distance on Establishment Mode Choic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in Emerging Economies”,,No.24,2011.
Bala Ramasamy et al.,“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Location choice and firm ownership”,,No.47,2012.
Blonigen B.A.,“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FDI determinants”,,No.33,2005.
Buckley et al.,“The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Vol.38,No.4,2007.
Bulligan G.,“Synchronisation of Cycles:A Demand Side Perspective,Paper presented at the Research Conference Growth and cyclical Asymmetries between Germany,France and Italy”,organised by the Banque de France,June 2005.
Busse M.and Hefeker,C.,“Political Risk,Institution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No.23,2007.
Cai K.G.,“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 novel dimension of China's integration into the regional and global economy”,,No.160,1999.
Chakrabarti A.,“The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ensitivity analyses of cross-country regressions?”,,Vol.54,No.1,2001.
Changhai Wang et al.,“Study on China's outward FDI”,,No.12,2012.
Chen G.,et al.,“Does the type of ownership control matter?Evidence from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 ,Vol.33,No.1,2009.
Doumpos M.and Zopounidis C.,“Assessing financial risks using a multicriteria sorting procedure:The case of country risk assessment”,,Vol.29,No.1,2000.
Doumpos M.and Zopounidis C.,“On the Use of a Multicriteria Hierarchical Discrimination Approach for Country Risk Assessment”,-,Vol.11,No.4-5,2002.
Dunn J.,.,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Erb C.B.and Harvey C.R.,“Political Risk,Economical Risk and Financial Risk”,' ,Vol.52,No.6,2003.
Gaur A.S.and Lu J.W.,“Ownership Strategies and Survival of Foreign Subsidiaries:Impacts of Institutional Distance and Experience”,,No.33,2007.
Glambosky et al.,“Political Risk and Purchases of Privat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No.45,2010.
Harms et al.,“Do Civil and Political Repression Really Boos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Vol.40,No.4,2002.
Hubbard R et al.,“Precautionary Saving and Social Insurance”,,Vol.103,No.4,1995.
Jansen and Stokman,“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ycle Co-Movement”,,No.401,2004.
Jing Han et al.,“China's ODI Motivations,Political Risk,Institutional Distance and Location Choice”,,No.4,2014.
Kosmidou et al.,“Country Risk Evaluation-Methods and Application”,Vol.15,Springer,2008.
Kaminsky G.and Schmukler S.L.“Emerging market instability:Do sovereign ratings Affect Country Risk and Stock Returns?”,,No.16,2002.
Kou et al.,“Discovering credit cardholders' behavior by multiple criteria linear programming”,,No.135,2005.
Krifa-Schneider et al.,“Business Climate,Political Risk and FDI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vidence from Panel Data”,,No.2,2010.
Li,Quan and Adam Resnick,“Reversal of Fortunes:Democratic Institution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flow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Vol.57,No.1,2003.
Lipsey R.E.,“Defining and measuring the location of FDI output”,No.12996.NBER,2007.
Marin D.and Schnitzer M.,“The economic institution of international barter”,,No.112,2002.
Michael G and Plummer et al.,“Bond market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in ASEAN”, & ,No.2,2005.
Miller et al.,“A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Vol.23,No.2,1992.
Modigliani and Franco,“The Monetary Mechanism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Real Phenomena”,,Vol.45,No.1,1963.
Mundell and Robert A.,“Inflation and Real Interest”,,Vol.71,No.6,1963.
N Salidjanova,“Going Out:An Overview of 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2011.
Noh-Sun Kwark,“Default Risks,Interest Rate Spreads,and Business Cycles:Explaining the Interest Rate Spread as A Leading Indicator”, & ,No.26,2002.
Nunn N.,“Relationship-specificity,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Vol.122,No.2,2007.
Ram M.and Pietro N.,“Political Tradition,Political Risk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Italy”,,No.43,2003.
Romer and Chlistina D.,“The Great Crash and the Onset of the Great Depression”,,Vol.105,No.8,1990.
Russ et al.,“The Endogeneity of the Exchange Rate as a Determinant of FDI:A model of Entry and Multinational firms”,,No.71,2007.
Sami et al.,“Impact of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 Case Study of Pakistan”,,No.50,2012.
Svaleryd and Vlachos J.,“Financial Markets,the Pattern of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No.49,2005.
Waldkirch A.,Vertical FDI?A host country perspective.Working paper.,Colby College.2006.
Wang et al.,“Expatriate Utilization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erformance:The Mediating Role of Knowledge Transfer”,,No.35,2009.
Yi.Qiu,“Analysis on Chines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No.4,2009.
Yothin Jinjarak,“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macroeconomic risk”,,No.35,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