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xter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ssue of cultural soft power. 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 of cultural soft power has an obvious role in promoting or hinder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literature. The rise and fall of Chinese literature is a detector of the inherent found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the situ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spread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reflects the trade-off of cultural soft power. The basic content of this book is to re-examine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Chinese literature's extern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oft power, demonst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laws and strategies of cultural soft power with a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 of Chinese literary communication,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literary external communication, and explore the ways in which the two interact.(AI翻译)
孔许友:(著)
孔许友,男,汉族,1979年8月生,福建莆田人,文学博士,博士后。1998-2002年在华侨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2002-2004年在福建经贸学校任教,2004-2007年在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学习,获哲学硕士学位,2007-2010年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专业学习,获文学博士学位,2012-2014年在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早期文化与文论。
(一)中文古籍
(清)鲍廷博辑:《知不足斋丛书》第1册,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1980年版。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清)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黄兴涛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
(清)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宋小庆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明)焦竑:《焦氏四书讲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先秦)老子:《道德经译释》,徐浩注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唐)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清)梁启超:《梁启超诗文选》,方志钦、刘斯奋编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汉)刘向:《说苑全译》,王锳、王天海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
(汉)牟融:《牟子》,中华书局1991年版。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清实录》第6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南朝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
(汉)司马迁:《史记》,易行、孙嘉镇校订,线装书局1996年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
(宋)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隋树森选编:《全元散曲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先秦)孙武:《孙子兵法译注》,李零译注,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元)脱脱、阿鲁图等:《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王韬:《韬园尺牍》,中华书局1959年版。
(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古朝鲜)徐居正编:《东国通鉴》,景仁文化社1994年版。
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汉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
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
许嘉璐主编:《周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
《续藏经》第150册,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
(古朝鲜)一然:《三国遗事》,瑞文文化社1996年版。
(宋)赞宁:《宋高僧传》,范祥雍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
(古朝鲜)郑麟趾:《高丽史》,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版。
(二)中文原著
北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编:《东方文化知识讲座》,黄山书社1989年版。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史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曹顺庆:《跨文化比较诗学论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曹顺庆主编:《东方文论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曹卫东:《中国文学在德国》,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
陈伯海:《中国文学史之宏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陈大康:《古代小说研究及方法》,中华书局2006年版。
陈德鸿、张南峰编:《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建华:《20世纪中俄文学关系》,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陈铨:《文学批评的新动向》,正中书局1943年版。
陈铨:《中德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陈尚胜:《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1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单正平:《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东郭士等编:《东北古史资料丛编》第1卷,辽沈书社1989年版。
段连城:《对外传播学初探》,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版。
《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法国汉学》第四辑,中华书局1999年版。
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方豪:《中西交通史》,台湾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
方志钦、刘斯奋编注:《梁启超诗文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葛桂录:《他者的眼光——中英文学关系论稿》,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葛桂录:《中英文学关系编年史》,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中国近代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顾彬讲演:《关于“异”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郭伯恭:《永乐大典考》,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郭可:《当代对外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韩养民:《秦汉文化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何寅、许光华主编:《国外汉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何兆武、柳卸林主编:《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上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胡适:《胡适文存》(三集),黄山书社1996年版。
黄鸣奋:《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黄兴涛:《文化怪杰辜鸿铭》,中华书局1995年版。
季羡林:《佛教十五题》,中华书局2007年版。
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四卷):中印文化关系》,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季羡林等:《东方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江沛:《战国策派思潮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蒋晓丽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瞿秋白:《俄国文学史及其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福泉:《先秦文化史》,岳麓书社1996年版。
李华川:《晚清一个外交官的文化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明滨:《中国文化在俄罗斯》,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李明滨:《中国文学在俄苏》,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
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李寿源主编:《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播的独特风景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林煌天主编:《中国翻译调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林梅村编:《楼兰尼雅出土文书》,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刘继南主编:《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刘继南主编:《国际传播:现代传播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刘顺利:《半岛唐风——朝韩作家与中国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刘岩:《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楼宇烈、张志刚主编:《中外宗教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陆坚、王勇主编:《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罗大冈:《论罗曼·罗兰》,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罗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上海书店1992年版。
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版。
马祖毅、任荣珍:《汉籍外译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孟亮:《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软实力》,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孟昭毅:《东方文化文学因缘》,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孟昭毅:《东方文学交流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莫东寅:《汉学发达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
牛国玲:《中外戏剧美学比较简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版。
彭斐章主编:《中外图书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祁广谋:《越语文化语言学》,解放军外语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
钱林森:《光自东方来——法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钱林森:《中国文学在法国》,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
钱林森编:《中外文学因缘》,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饶芃子主编:《中国文学在东南亚》,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3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任孚先、武鹰主编:《中外文学评论家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施建伟:《林语堂在海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石源华、胡礼忠主编:《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宋柏年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台湾古典文学会主编:《域外汉文小说论究》,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版。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55年版。
汤志均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田丰、肖海鹏、夏辉:《文化竞争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尔敏编:《中国文献西译书目》,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王介南:《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王丽娜编:《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
王宁等:《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王晓路:《西方汉学界的中国文论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版。
王晓平:《亚洲汉文学》,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王晓秋:《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与比较》,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
王勇、王宝平主编:《日本文化的历史踪迹》,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卫茂平:《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卫茂平、马佳欣、郑霞:《异域的召唤——德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温儒敏、丁晓萍编:《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吴泽霖:《托尔斯泰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
吴泽主编:《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熊铁基:《汉唐文化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许明龙:《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中华书局2004年版。
严绍:《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严绍海外访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严绍:《日本中国学史》第1卷,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严绍、王晓平:《中国文学在日本》,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
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2集,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年版。
杨保筠:《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
杨伟芬主编:《渗透与互动:广播电视与国际关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杨昭全:《中朝关系史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杨志玖:《马可波罗在中国》,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叶渭渠:《日本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俞可平等主编:《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袁勇麟、李薇编:《文学艺术产业——趋势与前瞻》,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曾枣庄主编:《宋代序跋全编8》,齐鲁书社2015年版。
詹杭伦编:《国学通论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凤辑:《汉晋西陲木简汇编》,有正书局1931年版。
张国刚:《德国的汉学研究》,中华书局1994年版。
张国刚、吴莉苇:《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张弘等:《跨越太平洋的雨虹——美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张弘等:《中国文学在英国》,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
张静等:《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3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张西平:《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中华书局2009年版。
张西平编:《他乡有夫子——汉学研究导论》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张星烺编:《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
张中行:《佛教与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赵文润主编:《隋唐文化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赵毅衡:《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人物》,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郑树森、周英雄、袁鹤翔编:《中西比较文学论集》,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版。
郑学檬、冷敏述主编:《唐文化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郑州大学古籍所编:《中外学者文选学论著索引》,中华书局1998年版。
中国国际文化书院编:《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马可·波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中国诗经学会编:《1993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陈铨代表作》,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钟玲:《美国诗与中国梦:美国现代诗里的中国文化模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周发祥、李岫主编:《中外文学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朱维之、雷石榆、梁立基主编:《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朱耀廷、赵连稳:《元世祖忽必烈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三)中文译著
[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美]彼德·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
[日]稻叶君山:《清朝全史》下册,但焘译,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
[美]E.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张仲实译,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法]伏尔泰:《风俗论》上册,梁守锵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法]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吴模信、沈怀洁、梁守锵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法]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昇译,中华书局1987年版。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李安东、段怀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英]H.G.韦尔斯:《世界史纲》,梁思成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日]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集》,鲁迅等译,开明书店1927年版。
[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雷颐、罗检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德]利奇温:《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朱杰勤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日]林泰辅:《朝鲜通史》,陈清泉译,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韩]柳承国:《韩国儒学与现代精神》,姜日天、朴光海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英]罗素:《一个自由人的崇拜》,胡品清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加]马修·弗雷泽:《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刘满贵等译,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韩]财团法人民族文化推进会编:《韩国文集丛刊》第1册,景仁文化社1990年版。
[法]莫泊桑:《莫泊桑随笔选》,王观群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日]丸山清子:《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申非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德]夏瑞春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爱政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日]伊藤虎凡、刘伯青、金训敏合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选粹》,阎桂生等译,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英]裕尔撰、[法]H.考迪埃修订:《东域纪程录丛》,张绪山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四)期刊报纸
艾晓明:《后期创造社与日本福本主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年第3期。
曹顺庆:《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1期。
曹顺庆:《文论失语与文化病态》,《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
曹顺庆、王庆:《从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看文化软实力》,《江汉论坛》2009年第1期。
陈天华:《叙论》,《湖北学生界》1903年第1期。
陈翔华:《中国古代小说东传韩国及其影响》上,《文献》1998年第3期。
[韩]崔溶澈、金芝鲜:《中国小说在朝鲜的传播与接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党金学:《新世纪呼唤新型中译外翻译人才》,《外语教学》2002年第3期。
葛兆光:《宋代“中国”意识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文史哲》2004年第1期。
韩东育:《关于东亚近世“华夷观”的非对称畸变》,《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胡遂、李林杰:《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述评》,《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泰]黄汉坤:《中国古代小说在泰国的传播》,《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霍桂桓:《论传统文化观看待文化的方式及其出路》,《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
江沛:《战国策学派文化形态学理论述评——以雷海宗、林同济思想为主的分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姜智芹:《非我与他者:英国文人视野中的中国形象》,《东岳论丛》2005年第5期。
解玺璋:《出版业改革的文化诉求》,《群言》2009年第5期。
孔许友:《也谈文化自信:意义、来源和路径》,《中国艺术报》2017年1月11日。
雷慧萃:《浅析越南独特的诗歌体裁——六八体和双七六八体》,《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8期。
李宝龙:《从神怪情节看韩国古代小说中的中国因素——以〈谢氏南征记〉、〈九云梦〉、〈玉楼梦〉为例》,《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李河:《谈谈“软实力”概念》,《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李小龙:《出版业的内忧外患》,《出版广角》2004年第5期。
廖声武:《全球化时代我国的对外传播策略》,《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林戊荪:《弱势文化条件下的对外传播》,《对外传播》2007年第2期。
娄承肇:《〈明心宝鉴〉——最早译成西方文字的中国书》,《瞭望》1993年第11期。
[德]Martin Bollacher:《歌德的世界文学构想》,范劲译,《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第4期。
孟庆枢:《森鸥外与中国文学》,《日本学刊》1995年第3期。
莫嘉丽:《中国传统文学在新马的传播——兼论土生华人的作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
聂震宁:《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硬实力》,《大学出版》2008年第4期。
欧阳友权:《互联网对文学性的技术祛魅》,《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潘吉星:《沈福宗在17世纪欧洲的学术活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潘天翠:《中国翻译人才的现状与培养——访国际译联第一副主席黄友义》,《国际人才交流》2008年第10期。
钱林森:《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中法文学的首次交融》,《文艺研究》1988年第2期。
区鉷、胡安江:《寒山诗在日本的传布与接受》,《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苏春生:《陈铨的东学西渐文学观》,《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孙卫国:《传说、历史与认同:檀君朝鲜与箕子朝鲜历史之塑造与演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孙轶玮:《阵痛中前行的中国出版业》,《招商周刊》2004年第22期。
田文棠:《试论中国佛教的文化特征与现代转换》,《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第4期。
汪逸:《徐福的传说与秦民东渡》,《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王军彦:《日本室町时代的文化及其特色》,《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王向远:《论比较文学的“传播研究”——它与“影响研究”的区别,它的方法、意义与价值》,《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王一川:《理解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艺术评论》2009年第10期。
王勇:《中国文学译介阵地丢失的文化反思与对策》,《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王有布:《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关于“走出去”的几个建议》,《中华读书报》2003年7月23日。
王岳川:《大国文化创新与国家文化安全》,《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
卫茂平:《一部“年逾古稀”的中国比较文学名著——陈铨〈中德文学研究〉述评》,《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3期。
杨贵谊:《华、马译介交流的演变》,《亚洲文化》(新加坡)1987年第9期。
杨建民:《罗曼·罗兰与敬隐渔》,《中华读书报》2001年3月21日。
杨平:《评西方传教士〈论语〉翻译的基督教化倾向》,《人文杂志》2008年第2期。
杨宪益:《试论欧洲十四行诗及波斯诗人莪默凯延的鲁拜体与我国唐代诗歌的可能联系》,《文艺研究》1983年第4期。
詹志和:《中国诗人白居易与日本文学中的唯美、感伤风格》,《文艺研究》1992年第4期。
《战国策·本刊启事(代发刊词)》,《战国策》1940年第2期。
张国刚、吴莉苇:《礼仪之争对中国经籍西传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张进:《儒学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张隆溪、向玲玲:《选择性亲和力?——王尔德读庄子》,向玲玲译,《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张双志:《清朝皇帝的华夷观》,《历史档案》2008年第3期。
周瑾:《中国文化元素在对外传播中的应用》,《对外传播》2008年第8期。
周晓琳、胡安江:《寒山诗在美国的传布与接受》,《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朱建婷、张晓红:《从对外传播视角解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邹广胜:《谈杨宪益与戴乃迭古典文学英译的学术成就》,《外国文学》2007年第5期。
(五)学位论文
宫富:《民族想象与国家叙事——“战国策派”的文化思想与文学形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4年。
[泰]黄汉坤:《中国当代小说在泰国的传播与影响》,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年。
孔陈焱:《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6年。
[越]张玉梅:《论越南六八体和双七六八体诗与汉诗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Arthur Waley,,Charleston:Nabu Press,2010.
David Rothkopf,“In Praise of Cultural Imperialism”,,No.107,Summer 1997.
Donald F.Lach,,Vol.2,Chicago:Chicago UP,1970.
George Puttenham,edited by G.D.Willcock and A.Walker,,Cambridge:Cambridge UP,1936.
Helen Edith Legge,:,London: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1905.
Joseph S.Nye,Jr.,:,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
Joshua Kurlantzick,:',New Haven:Yale UP,2007.
Lord Teignmouth,,,,London:the Classic Press,1805.
Marianne Moore,“New Poetry Since 1912”,,1926.
Nathan Gardels,“ 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s Soft Power”,,Vol.22,No.1,2005.
Paul Demiéville,'(1921—1970),Leiden:E.J.Brill,1973.
Robert O.Keohane and Joseph S.Nye,Jr.,“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Vol.77,No.5,September/October,1998.
Sir William Jones,:,Vol.Ⅲ,Whitefish MT:Kessinger Publishing,1807.
Timothy Hugh Barrett,:,London:Wellsweep Press,1989.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