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阳:(著)
陈阳,女,1987年生,江苏无锡人,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承担经济学与金融学相关课程的讲授。2005—2009年,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09—2012年,青岛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12—2015年,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在Journal of EconomicInteraction and Coordination、《中国人口科学》《经济体制改革》《人口与发展》《现代财经》等SSCI、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篇。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多个项目的研究,目前,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各1项。
[1][美]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邵伏军、许晓明、宋先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巴曙松、左伟、朱元倩:《金融网络及传染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第2期。
[3]马亚明、邵士妍:《资产价格波动、银行信贷与金融稳定》,《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4]巴曙松、王劲松、华中炜:《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展与趋势分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5]白当伟:《中国银行业利差水平的市场结构因素与利率市场化改革》,《上海金融》2007年第2期。
[6]白钦先、谭庆华:《论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金融研究》2006年第7期。
[7]宾国强:《实际利率、金融深化与中国的经济增长》,《经济科学》1999年第2期。
[8]曹海珍:《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评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9]曾康霖:《金融稳定理论研究的拓展与深化——〈中国金融稳定:内在逻辑与基本框架〉评介》,《财贸经济》2014年第3期。
[10]陈朝旭、张文、赵宇飞:《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6期。
[11]陈华、伍志文:《银行体系脆弱性,理论及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12]陈继勇、徐涛:《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江汉论坛》2003年第12期。
[13]陈佳贵:《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14]陈满堂:《入世与中国的金融安全》,《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5]陈守东、杨莹、马辉:《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16]陈伟光:《中国银行业的合理结构:一个分析框架》,《财贸经济》2004年第9期。
[17]陈伟国、张红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1952—2007年中国数据的再检验》,《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第3期。
[18]仇方道:《县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经济地理》2003年第3期。
[19]戴小平等:《区域金融安全问题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6期。
[20]邓翔、谭璐:《“金融不稳定假说”的逻辑线索及现实意义》,《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21]段小茜:《金融稳定界说:定义、内涵及制度演进》,《财经科学》2007年第1期。
[22]方兆本、朱俊鹏:《中国金融稳定的度量及预测》,《金融论坛》2012年第10期。
[23]费孝通:《珠江模式的再认识》,《瞭望周刊》1992年第6期。
[24]冯文博、郭炜:《金融深化理论与我国的金融改革》,《经济研究》2011年第11期。
[25]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6]贵斌威、徐光东、陈宇峰:《融资依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行业数据的考察》,《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27]郭红兵、杜金岷:《中国综合金融稳定指数(AFSI)的构建、应用及政策含义》,《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年第1期。
[28]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验模型与政策分析》,《世界经济》2001年第6期。
[29]何建雄:《建立金融安全预警系统指标框架与运作机制》,《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
[30]侯增周:《山东省东营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7期。
[31]胡海峰、孙飞:《中国奇迹下的资本奇迹——对中国资本市场20年发展的解读》,《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期。
[32]胡秋灵、马丽:《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波动溢出效应分析》,《金融研究》2011年第10期。
[33]胡泽、夏新平、余明桂:《金融发展、流动性与商业信用:基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13年第3期。
[34]黄达:《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5]黄继鸿、雷战波、凌超:《经济预警方法研究综述》,《系统工程》2003年第2期。
[36]江春、许立成:《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金融研究》2005年第4期。
[37]江世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问题及其深化》,《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期。
[38]雷辉:《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9][美]雷蒙德·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周朔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0]李稻葵、汪进、冯俊新:《货币政策须对冲市场情绪:理论模型和政策模拟》,《金融研究》2009年第6期。
[41]李佳:《金融稳定向不稳定的演变路径——以资产证券化为分析视角》,《财经科学》2013年第5期。
[42]李娟:《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学术交流》2014年第1期。
[43]李向前、诸葛瑞英、黄盼盼:《影子银行系统对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5期。
[44]李新运、孙瑛、常勇:《山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协调对策》,《人文地理》1998年第4期。
[45]李妍:《金融监管制度、金融机构行为与金融稳定》,《金融研究》2010年第9期。
[46]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热带地理》1999年第6期。
[47]林海明、林敏子、丁洁花:《主成分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应用辨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48]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49]林毅夫、章奇、刘明兴:《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世界经济》2003年第1期。
[50]刘超、马玉洁:《影子银行系统对我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的影响——基于2002—2012年月度数据的分析》,《经济学家》2014年第4期。
[51]刘恒、陈述云:《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态势》,《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
[52]刘鸿儒:《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地位与前景展望》,《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53]刘金全、金春雨、郑挺国:《我国通货膨胀率动态波动路径的结构性转变特征与统计检验》,《中国管理科学》2006年第1期。
[54]刘金全、于惠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2年第1期。
[55]刘立峰:《实际经济活动与金融不稳定性》,《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11期。
[56]刘清江、张晓田:《金融安全问题研究》,《当代财经》2001年第2期。
[57]刘荣、崔琳琳:《金融稳定视角下国际影子银行监管改革框架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第1期。
[58]刘文革、周文召、仲深:《金融发展中的政府干预、资本化进程与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学家》2014年第3期。
[59]刘锡良、罗得志:《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稳定》,《财贸经济》2000年第3期。
[60]卢荻:《“珠江模式”的形成、特色、作用》,《中共党史资料》2009年第3期。
[61]陆静:《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12年第1期。
[62]逯进、陈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30年》,《东方论坛》2012年第3期。
[63][美]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卢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65]马轶群、史安娜:《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11期。
[66]马勇:《基于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框架:理论与实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3年第11期。
[67]马勇:《社会自律文化、银行发展与金融监管》,《当代经济科学》2013年第4期。
[68]马正兵:《中国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与路径分析》,《经济评论》2008年第3期。
[69]明斯基:《凯恩斯通论新释》,张德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0]牛凯龙、马君潞、范小云:《动态一致、制度耦合与中国金融发展悖论——对转轨时期中国金融发展“麦金农之谜”的解释》,《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9期。
[71][美]欧文·费雪:《繁荣与萧条》,李彬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72]潘成夫:《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与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第8期。
[73]潘海英、顾超超、黄梓薇:《长三角区域农村金融系统协调性的测度:1995—2011》,《农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3期。
[74]庞彦军、刘开第、张博文:《综合评价系统客观性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8期。
[75]浦小松、陈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研究》,《市场论坛》2009年第2期。
[76]冉光和、李敬、熊德平、温涛:《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2期。
[77]任歌:《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财经论丛》2011年第5期。
[78]沈军、谭晓微:《金融稳定评估:国际比较与中国案例》,《亚太经济》2014年第6期。
[79]施华强:《国有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调整因素和严重程度:1994—2004》,《金融研究》2005年第12期。
[80][美]斯坦利·布鲁、兰迪·格兰特:《经济思想史》,邸晓燕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1]苏静、胡宗义、唐李伟:《我国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度的地理空间分布与动态演进》,《经济地理》2013年第9期。
[82][日本]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83]谈儒勇、丁桂菊:《外部融资依赖度与增长机会:金融发展效应行业差异探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84]唐兴国、刘艺哲:《银行贷款竞争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基于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实证研究》,《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年第1期。
[85]万光彩:《金融稳定目标与货币政策框架演进》,《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86]万晓莉:《中国1987—2006年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判断与测度》,《金融研究》2008年第6期。
[87]汪祖杰、吴江:《区域金融安全指标体系及其计量模型的构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3期。
[88]王靖、张金锁:《综合评价中确定权重向量的几种方法比较》,《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89]王力伟:《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最新进展:从理论基础到政策工具》,《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第11期。
[90]王良健、钟春平:《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发展的作用与定位》,《经济地理》2001年第6期。
[91]王凌云:《新兴经济体金融发展能促进全球金融稳定吗?——对“资产短缺”假说的质疑》,《学术界》2012年第12期。
[92]王晓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10期。
[93]王宇、蒋彧:《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研究及其产业结构特征(1992—2010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7期。
[94]王元龙:《关于金融安全的若干理论问题》,《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第5期。
[95]王元龙:《中国金融安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96]王长江:《金融稳定研究:内涵及一个框架》,《上海金融》2006年第11期。
[97]文洪武:《区域金融稳定宏观预警模型研究》,《上海金融》2011年第1期。
[98]吴军:《金融稳定内涵综述及框架分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3期。
[99]吴念鲁、郧会梅:《对我国金融稳定性的再认识》,《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100]吴文恒、牛叔文:《甘肃省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2期。
[101]吴晓求:《关于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若干重要问题的看法》,《金融研究》2006年第6期。
[102]肖汉平:《金融体系变革与机构投资者发展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7年第1期。
[103]肖崎、阮健浓:《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3期。
[104]谢多:《中国债券市场发展原因、建议与展望》,《中国市场》2013年第7期。
[105]徐枫、温浩:《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基于金融深化理论的分析》,《东岳论丛》2011年第7期。
[106]鄢莉莉、王一鸣:《金融发展、金融市场冲击与经济波动——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金融研究》2012年第12期。
[107]姚耀军、董钢锋:《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技术进步——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当代财经》2013年第11期。
[108]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金融研究》2009年第1期。
[109]张春生、蒋海:《人口结构与股票市场:文献综述》,《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6期。
[110]张洪涛、段小茜:《金融稳定有关问题研究综述》,《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5期。
[111]张金清、陈卉:《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适度性研究》,《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112]张伟斌、刘可:《供应链金融发展能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吗?——基于中小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12年第3期。
[113]张幼文:《金融安全的国际与国内条件》,《上海金融》1999年第7期。
[114]张元萍、刘泽东:《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理论与实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115]赵昌文、杜江、杨记军:《中国股市股指收益序列的结构性变点与重大事件反应——基于ICSS:MV算法的实证研究》,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集,2004年。
[116]赵小克、李惠蓉:《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再检验》,《统计与决策》2013年第51期。
[117]钟伟、王浣尘:《金融体系协调发展的模型与评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10期。
[118]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金融研究》2002年第10期。
[119]周丽丽、杨刚强、江洪:《中国金融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基于区域差异的视角》,《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2期。
[120]周胜强、李向前、范芮彤:《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的核心作用》,《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第12期。
[121]周中胜、何德旭:《金融稳定视角下的政府金融审计对策研究》,《财政研究》2012年第1期。
[122][美]兹维·博迪、罗伯特·默顿、戴维·克利顿:《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3]Allen,F.,Qian,J.and M.Qian,“China’s Financial System:Past,Present,and Future”,2005.
[124]Bai,Jushan and P.Perron,“Computation and Analysis of Multiple Structural Change Models”,,Vol.18,No.1,2003.
[125]Bakir,C.,“What Is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How Do We Get It?”,,Vol.50,No.3,2011.
[126]Balassa,B.,,London:Edward Elgar,1996.
[127]Bernanke,B.,M.Gertler and S.Gilchrist,“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and the Flight to Quality”,,Vol.78,No.1,1996.
[128]Berthelemy,J.C.and A.Varoudakis,“ Economic Growth,Convergence Clubs,and the Role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Vol.48,No.2,1996.
[129]Bezemer,D.J.,“Causes of Financial Instability:Don’t Forget Finance”,,2011.
[130]Blomström,M.,R.E.Lipsey and M.Zejan,“Is Fixed Investment the Key to Economic Growth?”,,Vol.111,No.1,1996.
[131]Bodie Zvi,“Design of Financial Systems:Towards a Synthesis of Function and Structure”,,Vol.106,No.3,2004.
[132]Boot,A.and A.V.Thakor,,Mindshare Press,2008.
[133]Borio,Claudio E.V.and M.Drehmann,“Towards an Operation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Stability:‘Fuzzy’ Measurement and Its Consequences”,,Vol.15,No.9,2009.
[134]Castiglionesi and Fabio,“ Financial Contagion and the Role of the Central Bank”,,Vol.31,No.1,2007.
[135]Cihak and Martin,,Sydney:McGraw-Hill Medical,2007.
[136]Crockett and Andrew,“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nancial Stability”,,Vol.144,No.4,1997.
[137]Crowder,William J.,and D.L.Hoffman,“ The Long-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Nominal Interest Rates and Inflation:The Fisher Equation Revisited”,,Vol.28,No.1,1996.
[138]Duisenberg,W.F.,“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in Globaliz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Challenges for Europe”,,2001.
[139]Dumitrescu,Elena Ivona and C.Hurlin,“Testing for Granger Non-Causality in Heterogeneous Panels”,,Vol.29,No.4,2012.
[140]Fisher Irving,,Eastford:Martino Fine Books,2011.
[141]Frankel,Jeffrey A.and A.K.Rose,“ Currency Crashes in Emerging Markets:An Empirical Treatment”,,Vol.41,No.3,1996.
[142]Garcíaherrero,Alicia,S.Gavilá and D.Santabárbara,“China’s Banking Reform:An Assessment of Its Evolution and Possible Impact”,,Vol.52,No.2,2006.
[143]Goodfriend and Marvin,“ Financial Stability,Deflation,and Monetary Policy”,,Vol.19,No.1,2001.
[144]Goodhart,C.,“Some New Directions for Financial Stability?”,,2004.
[145]Greenwald,Bruce C.and J.E.Stiglitz,“ Financial Market Imperfections and Business Cycles”,,Vol.108,No.1,1993.
[146]Hadlock,Charles J.and C.M.James,“ Do Banks Provide Financial Slack?”,,Vol.57,No.3,2002.
[147]Hasan,Iftekhar,P.Wachtel and M.Zhou,“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Financial Deepening and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China”,,Vol.33,No.1,2009.
[148]Kakes,Jan and G.J.Schinasi,“Toward a Framework for Safeguarding Financial Stability”,2017.
[149]Kaminsky,Graciela,S.Lizondo and C.M.Reinhart,“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Vol.45,No.1,1998.
[150]Kónya and László,“Exports and Growth:Granger Causality Analysis on OECD Countries with a Panel Data Approach”,,Vol.23,No.6,2006.
[151]Kwan,Andy C.C.,Y.Wu and J.Zhang,“Fixed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Vol.32,No.1,1999.
[152]Lamont-Brown and Raymond,“The Government’s Role In Japan’s Economy”,,Vol.70,No.4,1970.
[153]Leigh,“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An Econometric Analysis for Singapore”,,Vol.23,No.1,2006.
[154]Lima,G.T.and Meirelles,A.J.A.,“Macrodynamics of Debt Regimes,Financial Instability and Growth”,,Vol.11,No.4,2007.
[155]Mckinnon,Ronald I.,“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Vol.5,No.4,1984.
[156]Mian,Atif and A.Sufi,“The Great Recession:Lessons from Microeconomic Data”,,Vol.100,No.2,2010.
[157]Minsky,Hyman P.,“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Vol.20,No.2,1999.
[158]Minsky,H.,“A Theory of Systemic Fragility”,,Vol.4,No.2,1977.
[159]Mishkin,Frederic S.,“The Causes and Propagation of Financial Instability:Lessons for Policymakers”,,Vol.12,No.1,1997.
[160]Mulder,Christian R.and M.Rocha,“The Role of Corporate,Legal and Macroeconomic Balance Sheet Indicators in Crisis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2002.
[161]Newlyn,W.T.and E.S.Shaw,“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Vol.8,No.3,1993.
[162]Obstfeld Maurice,J.C.Shambaugh and A.M.Taylor,“Financial Stability,the Trilemma,and International Reserves”,,Vol.2,No.2,2010.
[163]Padoa-Schioppa Tommaso,,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64]Perron and Pierre,“Trends and Random Walks in Macroeconomic Time Series:Further Evidence From a New Approach”,,Vol.12,No.2,1986.
[165]Pesaran,M.,Hashem,Y.Shin and R.P.Smith,“Pooled Mean Group Estimation of Dynamic Heterogeneous Panels”,,Vol.94,No.4,1998.
[166]Qin and Duo,“How Much Does Investment Drive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Vol.28,No.7,2006.
[167]Rajan,Raghuram G.and L.Zingales,“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Vol.88,No.3,1998.
[168]Reddaway,W.B.,“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Vol.12,No.1,2007.
[169]Reinhart,Carmen M.and K.S.Rogoff,“From Financial Crash to Debt Crisis”,,Vol.101,No.5,2011.
[170]Rosengren Eric,“Monetary Polic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Vol.21,No.2,2013.
[171]Sachs and Jeffrey D.,“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The Lessons from 1995”,,Vol.13,No.1,1996.
[172]Schinasi and Garry J.,“Defining Financial Stability”,,Vol.187,No.4,2016.
[173]Shih,Victor and Goldilocks,“Liberalization:The Uneven Path Toward Interest Rate Reform in China”,,Vol.11,No.3,2011.
[174]Stiglitz,Joseph E.,“Capital Market Liberalization,Economic Growth,and Instability”,,Vol.28,No.6,2000.
[175]Trenca,I.,Petria,N.and Corovei,E.,“A Macroprudential Framework for European Commercial Banking Sector:An Early Warning System With Logit Approach”,,Vol.66,No.1,2014.
[176]Vercelli and Alessandro,“Structural Financial Instability and Cyclical Fluctuations”,,Vol.11,No.1,2000.
[177]Wade,R.and F.Veneroso,“The Asian Crisis:The High Debt Model versus the Wall Street-Treasury Complex”,,Vol.9,No.1,2000.
[178]William J.Crowder and Pieter J.de Jong,“Does Investment lead to Greater Output?A Panel Error-Correction Model Analysis”,,Vol.43,No.7,2011.
[179]Yao Yang and L.Yueh,“Law,Finance,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An Introduction”,,Vol.37,No.4,2009.
[180]Zheng,G.,Zhang,X.,Shang,W.and Xu,S.,“Macro Finance Early Warning System”,,Vol.3,No.2,2009.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