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2.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埃德加·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4.奥古斯特·勒施:《经济空间秩序》,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5.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吴松岭:《创新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李金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效率测度与分析》,载《政策模拟与分析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年版。
9.李金华:《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及启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10.池仁勇、杨潇:《中国区域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指数平滑和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11期。
11.陈湘满、刘海燕:《基于因子分析的湖南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评价》,《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12.范剑勇、谢强强:《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13.高丽娜、卫平:《中国高端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2003—2009》,《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1期。
14.胡星:《依托科技园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1期。
15.胡健、董春诗:《产业集聚测度方法适用条件考辨》,《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年第1期。
16.何雄浪、张慧颖、毕佳丽:《西部民族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分析》,《民族学刊》2013年第6期。
17.焦艳、石奇、王之军:《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为例》,《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18.江朦朦:《产业转移格局中不同地区的产业承接能力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年第9期。
19.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20.李金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现状与前景》,《学术研究》2015年第5期。
21.刘友金:《基于区位视角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空间布局研究》,《经济地理》2011年第10期。
22.凌捷:《总部经济视角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改革与战略》2013年第2期。
23.吕岩威、孙慧:《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演变与空间布局构想》,《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第4期。
24.李世杰:《河南省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空间差异分析》,《河南科学》2014年第11期。
25.李扬、沈志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10期。
26.梁梓标:《广东省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分析》,《产业经济》2013年第5期。
27.卢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与影响因素》,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28.吕岩威、孙慧:《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组织效应实证分析——来自武汉·中国光谷生物城的调研》,《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第10期。
29.吕岩威、孙慧:《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8个大类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年第11期。
30.高晶晶、赵玉林:《电网无功补偿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31.刘红霞:《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问题思考》,《商业时代》2011年第26期。
32.刘志阳、程海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培育与网络特征》,《改革》2010年第5期。
33.刘兵、汪听、王铁骊、陈甲华:《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组织模式研究——关于湖南核电产业集群供应链发展的思考》,《南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34.刘艳:《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变动的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3年第2期。
35.刘红光:《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研究——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6期。
36.马宁、董俐:《全球价值链下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研究》,《中国市场》2011年第23期。
37.马子红:《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以昆明为例》,《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6期。
38.孟棋:《基于产业集聚视角的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1年第4期。
39.李英、杨明华:《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北方经济》2011年第7期。
40.柳卸林、高伟、吕萍、程鹏:《从光伏产业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第1期。
41.彭金荣、李春红:《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启示》,《改革与战略》2011年第2期。
42.任志成:《集聚、人力资本外溢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第8期。
43.施卫东、金鑫:《集群创新对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影响——基于风电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管理》2010年第2期。
44.宋庆龙、宋程成:《马尔科夫链在市场经济预测中的应用》,《商业研究》2009年第2期。
45.孙世民、展宝卫:《产业转移承接力的形成机理与动力机制》,《改革》2007年第10期。
46.申俊喜:《创新产学研合作视角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第2期。
47.韦福雷、胡彩梅:《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第9期。
48.王永富:《广西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改革发展》2012年第26期。
49.王宏起、苏红岩、武建龙:《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第4期。
50.王业强、魏后凯:《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07年第4期。
51.王丽丽:《集聚、贸易开放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的门槛效应检验》,《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第1期。
52.徐鑫、姜斯韵、成卓、邵立国:《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理论探讨》,《工业经济论坛》2015年第2期。
53.席艳玲、吉生保:《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10期。
54.肖江平:《如何构筑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撑体系》,《商业时代》2011年第4期。
55.喻登科、涂国平、陈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模式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第4期。
56.姚芸芸、蔺楠、余淑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公共风险资本与私人风险资本介入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19期。
57.杨英、张浩良:《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中国发展》2012年第4期。
58.杨光:《河南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区位商和产业动态聚集指数的分析》,《商业经济》2014年第7期。
59.张庆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十项措施》,《产业经济》2011年第8期。
60.周晶、何锦义:《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标准研究》,《统计研究》2011年第10期。
61.赵志泉:《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重点关注的三个问题》,《改革与战略》2011年第12期。
62.张琳彦:《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分析》,《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13期。
63.周圣强、朱卫平:《产业集聚能一定带来经济效率吗:规模效应与拥挤效应》,《工业经济研究》2013年第3期。
64.张公嵬、梁琦:《产业转移与资源的空间配置效应研究》,《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第3期。
65.王忠宏、石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第1期。
66.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宏观经济》2010年第3期。
67.周晶、何锦义:《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标准研究》,《统计研究》2011年第10期。
68.乔晓楠、李宏生:《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机制研究——基于污水处理产业的经验》,《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2期。
69.赵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科技成果纵横》2010年第1期。
70.姜江:《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中国科技产业》2010年第7期。
71.陈柳钦:《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问题研究》,《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72.来亚红:《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思考》,《创新》2011年第3期。
73.宋河发、万劲波、任中保:《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特征、产业选择与发展政策研究》,《科技发展》2011年第1期。
74.张和平:《对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与建议》,《经济界》2010年第3期。
75.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理论参考》2010年第11期。
76.张志宏:《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中国高新区》2010年第11期。
77.钟清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健康成长的条件》,《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第6期。
78.于新东、牛少凤、于洋:《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第4期。
79.房汉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过七道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第1期。
80.沈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理清几个问题》,《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第5期。
81.蔡兵:《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关注不确定性》,《金融博览》2010年第6期。
82.刘洪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第3期。
83.魏守华、石碧华:《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5期。
84.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及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0期。
85.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86.余树江、李艳双:《产业集群区位选择形成机制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4期。
87.蒋昭侠:《产业布局影响新因素与产业布局的模式选择》,《江苏商论》2004年第12期。
88.强健、梅强:《区域政府选择行为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89.吴学花、杨蕙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10期。
90.刘斯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商业研究》2008年第11期。
91.乔彬、李国平、杨妮妮:《产业聚集测度方法的演变和新发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92.陈颖、李强:《我国高新区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研究》,《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A02期。
93.徐康宁、冯春虎:《中国制造业地区性集中程度的实证研究》,《东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94.何奕、童牧:《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动态与路径选择——基于长三角第二、三类制造业的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95.胡健、董春诗:《产业集聚测度方法适用条件考辨》,《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年第1期。
96.杨英、张浩良:《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中国发展》2012年第2期。
97.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7期。
98.薛新伟、王冬:《灰色投入产出理论及模型方法初探》,《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1期。
99.刘洪昌、武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现代经济讨论》2010年第10期。
100.张嵎喆、史建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评述》,《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52期。
101.吴晓波、曹体杰:《高技术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协同发展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3期。
102.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过程及作用机制探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11期。
103.孙军、高彦彦:《产业结构演变的逻辑及其比较优势》,《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7期。
104.陆立军、于斌斌:《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演化及政府行为:理论与实证》,《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5期。
105.陈爱雪:《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良好互动发展分析——基于内蒙古的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9期。
106.王飞航、汪静:《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关系研究》,《商业时代》2011年第11期。
107.田桂玲、吴达、高文、杨文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关系分析》,《科学观察》2011年第6期。
108.杨忠泰:《地方培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差异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11期。
109.黄浩、陈昭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能沿袭传统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模式》,《市场周刊》2013年第6期。
110.郑雨:《技术范式与技术创新》,《技术与管理创新》2006年第4期。
111.黄幸婷、杨煜:《后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核心技术联盟知识创造过程的视角》,《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第8期。
112.赫运涛、袁伟:《浅析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关系》,《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年第7期。
113.张庆昌、唐红:《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中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114.周国林:《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联盟组织模式的述评》,《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4期。
115.李朴民:《如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科技产业》2010年第7期。
116.贺正楚、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5期。
117.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求是》2010年第1期。
118.冯长根:《选择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建议》,《科技导报》2010年第9期。
119.郭连强:《国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新动态及评论》,《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1期。
120.赵筱媛、苏竣:《基于政策工具的公共科技政策分析框架研究》,《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1期。
121.李金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雏形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122.李金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大行动路径》,《学术论坛》2014年第5期。
123.李金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跟踪的五项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2期。
124.李金华:《中国制造强国的六大行动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125.李金华:《中国制造业与世界制造强国的比较及启示》,《东南学术》2016年第2期。
126.李金华:《世界制造强国行动框架对中国的借鉴启示》,《人文杂志》2016年第5期。
127.张琳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焦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载《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5卷),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年版。
129.王晓琛:《从全要素生产率看地区经济增长——以西北五省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商学院,2010年。
130.李金华:《有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经济日报》2015年第6期。
131.李金华:《从三次工业革命看中国制造强国的历史抉择》,《光明日报》(理论版)2015年4月12日。
132.李金华:《应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骨干企业》,《经济日报》(理论版)2013年5月3日。
133.李金华:《依靠改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日报》(理论版)2014年3月25日。
134.李金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经济日报》(理论版)2015年6月4日。
135.李金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社会科学报》(经济学版)2013年9月11日。
136.石风光:《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中国省际经济差距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37.Atzema,O.,van Oort,F.,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the location of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firms in the Netherlands[C]..Europea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2002.
138.Arbia,G.,Espa,G.,Ciuliani,D.,Mazzitelli,A.,Clusters of firms in an inhomogeneous space:The high-tech industries in Milan[J].,2011,pp. 3-11.
139.Alecke,B.,Alsleben,CScharr F.,Untiedt,G.,Are there really high-tech clusters?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Germ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nd its determinants [J].,2006,40(1),pp. 19-42.
140.Braunerhjelm,P.,Feldman,M.,Cluster genesis:Technology-bas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J].,2008,84(2),pp.245-246.
141.Beaudry,C.,Swarm,P.,Growth in United Kingdom [J].,2001,pp.1-38.
142.Bloniuen,B.A.,Taylor,C.T.,R&D intensity and acquisitions in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es:Evidence from the US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industries [J].,2000(1),pp.47-70.
143.Chen,C.J.,Huang,C.C.,A Multiple Criteria Evalu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ies for the Science-based Industrial Parking Taiwan [J].,2004,41(7),pp. 839-851.
144.Candau,F.,Is agglomeration desirable [J].,2009,pp.203-228.
145.Candau,F.,Fleurbaey,M.,Agglomeration and Welfare with Heterogeneous Preferences [J].,2011,22(4),pp. 685-708.
146.Cuberes,D.,Sequential city growth:Empirical evidence [J].,2011,pp.229-239.
147.Chor,D.,Subsidies for FDI:Implications from a Model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 [J].,2009(1),pp.113-125.
148.Charlot,S.,Gaigné,C.,Robert-Nicoud,F.et al.,Agglomeration and welfare:The Core-periphery model in the light of Bentham,Kaldor,and Rawls [J].,2006,90(1),pp.325-347.
149.Fujishima,S.,Growth,agglomeration,and urban congestion [J].,2013(1),pp.1168-1181.
150.Forslid,R.,Ottaviano,G.I.P.,An Analytically Solvable Core-Periphery Model [J].,2003,pp.229-240.
151.Forslid,R.,Okubo,T.,Spatial sorting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 and heterogeneous sectors [J].,2014,pp.42-56.
152.Graham,D.,Melo,P.,Levinson,D.,Agglomeration,Accessibility,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or Urbanized Areas in the US [Z].,2013.
153.Kim,M.K.,Harris,T.R.,Vusovic,S.,Efficiency Analysis of the US Biotechnology Industry:Clustering enhances Productivity [J].,2009,12(3),pp. 422-436.
154.Kondo,H.,International R&D subsidy competition,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J].,2013(1),pp.233-251.
155.Lefevre,M.,Advanced Materials Cluster [R].,2004.
156.Lyon,T.P.,Baruffi,R.A.,Creating a Plug-In Electric Vehicle Industry Cluster in Michigan:Prospects and Policy Options [J].,2011,18(1),pp. 303-347.
157.Lin,H.L.,Li,H.Y.,Yang,C.H.,Agglomeration and Productivity:Firm-Level Evidence from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J].,2011(3),pp. 313-329.
158.Martin,R.,Sunley,P.,Deconstructing clusters:Chaotic concept or policy panacea?[J].,2003,3(1),pp. 5-35.
159.Martínez Romero,The development of aerospace clusters in Mexico[R].,2010.
160.Martin,P.,Mayer,T.,Mayneris,F.,Spatial concentration and plant-level productivity in France [J].,2011,pp. 182-195.
161.Okubo,T.,Anti-agglomeration Subsides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 [J].,2012,52(2),pp.285-299.
162.Okubo,T.,Tomiura,E.,Industrial Relocation policy,productivity and heterogeneous plants:Evident from Japan [J].,2012,pp.230-239.
163.Porter,E.,The Australian Renewable Energy Cluster [R].,2008.
164.Rizov,M.,Oskam,A.,Walsh,P.,Is there a limit to agglomeration?Evidence from productivity of Dutch firms [J].,2012,pp. 95-606.
165.Savona,M.,Schiattarella,R.,International Reloc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he Growth of Services:The Case of the “Made in Italy” Industries [J].,2004,13(2),pp.57-76.
166.Ta Tabata,M.,Eshima,N.,Sakai,Y. et al.,An extension of Krugman’s core periphery model to the case of a continuous domain: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of solutions of a system of nonlinear integral equations in spatial economics [J].,2013,14(6),pp.2116-2132.
167.Toulemonde,E.,A welfare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 of mutual recognition [J].,2013,pp.1-16.
168.Tang,E.,Liu,F.,Zhang,J.,Yu,J.,A model to analyze the environmental policy of resource realloc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based on firms’ heterogeneity [J].,Volume 39,March 2014,pp. 88-91.
169.Tafenau,E.,The effects of regional subsidies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welfare in the constructed capital model [C].Paper for the ER SA 2010 conference.
170.Venables,A.J.,Productivity in cities,Self-selection and sorting [J].,2011(11),pp.241-251.
171.Wang,J.,Zheng,X.P.,Industrial agglomeration:Asymmetry of regions and trade costs [J].,2013,pp.61-78.
172.Zeng,D.Z.,Zhao,L.X.,Globalization,integr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nequalities [J].,2010,pp. 352-361.
173.Zeng,D.Z.,Uchikawa,T.,Ubiquitous inequality:The home market effect in a multicounty space [J].,2014,pp.225-233.
174.Romero,J.M.,The development of aerospace clusters in Mexico [R].,2010,pp.1-34.
175.Eric G.Campbell,Joel S.Weissman,Susan,Ehringhaus J.D.,Sowmya R.Rao,Beverly,Moy M.D.,Sandra,Feibelmann M.P.H.,Susan Dorr Goold,M.D.,Mhsa,Ma,Institutional Aeademic-Industry Relationships [J].,Vol.298,No.15,Oetober17,2007.
176.Masaaki Kotabe,K.Scott Swan,The role of strategic alliances in high-technology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2007(1),pp.621-636.
177.Michael W.Lawless,Linda Finch Tegarden,A Test of Performance Similarity among Strategic Group Members in Conforming and Non-conforming Industry Struetrues[J].,2007(5),pp.645-664.
178.Carsten Burhop and Thorsten Lübbers,Incentives and innovation R&D management in Germany’s chem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dustries around 1900[J].,2010(47),pp.100-111.
179.Tessa Van Der Valk,Maryse M.H.Chappin,Govert W.Gijsbers,Innovation networks in emerging technologies[J].,2011(7),pp.2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