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he World Bank, 2030:,,,2013.
2.金碚:《论中国产业发展的区域态势》,《区域经济评论》2014年第4期。
3.黄群慧、原磊:《新常态下工业增长动力机制的重塑》,《求是》2015年第3期。
4.任保平、宋文月:《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稳增长的路径选择》,《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3期。
5.乔榛:《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改革动力研究》,《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5期。
6.金碚:《现阶段我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求是》2013年第4期。
7.沈坤荣、吕大国:《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减速”与对策》,《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2期。
8.刘伟:《经济“新常态”对宏观调控的新要求》,《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9.徐永德:《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因素和路径研究》,《探索》2014年第5期。
10.薄伟康:《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增长潜能分析》,《东南学术》2014年第6期。
11.余斌、吴振宇:《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改革》2014年第11期。
12.汪红驹:《防止中美两种“新常态”经济周期错配深度恶化》,《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7期。
13.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14.蔡昉:《劳动人口负增长下的改革突围》,《经济导刊》2014年第2期。
15.林兆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经济纵横》2014年第1期。
16.郁鸿胜:《建立长江三角洲生态环境合作机制》,《求是》2011年第5期。
17.黄南:《现代产业体系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8.李程骅、黄南:《新产业体系驱动中国城市转型的机制与路径》,《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19.刘勇:《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框架构建研究》,《经济论坛》2009年第2期。
20.兰健、任锦群:《构筑层次多样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践与探索》2013年第2期。
21.李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中国 FDI的影响效应》,《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11期。
22.曹亮、曾金玲、陈勇兵:《CAFTA框架下的贸易流量和结构分析——基于GTAP模型的实证研究》,《财贸研究》2010年第4期。
23.曹宏苓:《自由贸易区拉动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效应的比较研究——以东盟国家与墨西哥为例》,《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24.徐明棋:《上海自贸区带动中国下一轮改革开放》,《社会观察》2013年第10期。
25.周振华:《伦敦、纽约、东京经济转型的经验及其借鉴》,《科学发展》2011年第10期。
26.张贤、张志伟:《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转型——国际经验与启示》,《现代城市研究》2008年第8期。
27.于涛方、陈修颖、吴泓:《2000年以来北京城市功能格局与去工业化进程》,《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第3期。
28.刘俊杰、王述英:《全球性城市的产业转型及对我国的启示》,《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1期。
29.雷新军、春燕:《东京产业结构变化及产业转型对上海的启示》,《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
30.曹晟、唐子来:《英国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曼彻斯特的经验》,《国际城市规划》2013年第6期。
31.吴之凌、汪勰:《芝加哥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中部城市的启示》,《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第4期。
32.韩汉君、黄恩龙:《城市转型的国际经验与上海的金融服务功能建设》,《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33.张俊、徐旸:《非创新环境中的内部更新——德国鲁尔区转型发展及启示》,《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34.胡琨:《德国鲁尔区结构转型及启示》,《国际展望》2014年第5期。
35.石崧、王林、陈琳等:《世界城市转型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与借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2年。
36.林毅夫:《中国经济学家 2015年度论坛专家演讲稿》,《当代财经》2016年第1期。
37.贾康、苏京春:《经济学的“新框架”与“新供给”:创新中的重要联通和“集大成”境界追求》,《财政研究》2015年第1期。
38.李稻葵:《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视野》2015年第12期。
39.刘世锦、刘培林、何建武:《我国未来生产率提升潜力与经济增长前景》,《管理世界》2015年第3期。
40.杨伟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否定扩大内需》,《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第8期。
41.楼继伟:《中国经济最大潜力在于改革》,《求是》2016年第1期。
42.刘伟、蔡志洲:《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求是学刊》2016年第1期。
43.张弥:《国内外供给经济学派理论研究的比较》,《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4期。
44.贾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涵是解放生产力》,《中国经济周刊》2015年第12期。
45.刘霞辉:《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视角》,《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10期。
46.罗良文、梁圣蓉:《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的优化——基于1994—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47.沈坤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治理思路的重大调整》,《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48.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经济问题》2016年第2期。
49.陈二厚、刘铮:《习近平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意》,《高端瞭望》2015年第12期。
50.韩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演变理路分析》,《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51.肖林:《产业技术创新是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科学发展》2015年第82期。
52.杜德斌、何舜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功能与组织结构》,《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第2期。
53.周师迅:《发挥企业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的主体作用》,《科学发展》2015年第81期。
54.荣萍:《张江:加快向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挺进》,《中国高新区》2014年第11期。
55.李耀新:《在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中加快“四新”经济发展》,《上海质量》2015年第2期。
56.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我国八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个性区域》,《新材料产业》2015年第9期。
57.王国平:《构建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相匹配的上海产业升级环境》,《科学发展》2015年第75期。
58.上海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科创中心的他国经验》,《科技发展研究》2015年第2期。
59.盛垒等:《从资本驱动到创新驱动——纽约全球科创中心的崛起及对上海的启示》,《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第10期。
60.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和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课题组:《全球科创中心对标分析》,《开发性金融研究》2015年第1期。
61.韩子睿:《江苏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16年第7期。
62.李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未来与发展》2015年第9期。
63.熊鸿儒:《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9期。
64.叶南客、李程骅:《中国城市发展:转型与创新》,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5.黄南:《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6.黄南等:《产业结构调整新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67.上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4692110000)。
68.汤汇浩、高平:《上海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思考》,《科学发展》2014年第71期。
69.朱孔来等:《国内外对创新型城市评价研究现状综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6期。
70.钟坚:《关于深圳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几点思考》,《管理世界》2009年第3期。
71.Gottmann,J.,“Megalpolis: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Vol.33,1957.
72.Gottmann,J.,“Megalpolis Revisited:Twenty–five Years Later”,,Maryland:University of Maryland,Institute for Urban Studies,1987.
73.Andrada I.Pacheco,Timothy J.Tyrrell,“Testing Spatial Patterns and Growth Spillover Effects in Clusters of Cities”,,Vol.4,No.3,2002.
74.John R.Roy.,“Areas,Nodes and Networks:Some Analytical Considerations”,,Vol.78,No.2,1999.
75.Eduardo Anselmo de Castro,Chris Jensen-Butler,“Demand fo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based Servic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Vol.82,No.1,2003.
76.姚华松:《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五大关系》,《城市观察》2009年第2期。
77.叶南客、丰志勇:《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中的南京功能定位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78.李程骅:《城市与区域联动转型: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价值引领》,《江南论坛》2013年第8期。
79.李程骅:《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城市转型路径探讨》,《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80.李程骅:《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求是》2012年第14期。
81.陈燕:《我国门户型中心城市发展状况综合评价》,《城市问题》2012年第4期。
82.李程骅、陈燕:《我国门户型中心城市流强度及城市能级提升》,《上海经济研究》2012年第9期。
83.刘海英、何彬:《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绩效的长期均衡和短期调整——基于中国34个中心城市的分析》,《江海学刊》2011年第1期。
84.陈晨、赵民:《中心城市与外围区域空间发展中的理性与“异化”——上海周边地区接轨上海的实证研究》,《城市规划》2010年第12期。
85.徐光平:《“十二五”时期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东岳论丛》2011年第8期。
86.孟翠莲:《城镇化促进经济发展机理及城镇化进程应注意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9期。
87.马晓河:《城镇化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88.约翰·弗里德曼:《中国城市化研究中的四大论点》,《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第2卷第1期。
89.徐泽:《对新一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认识与思考》,《国际城市规划》2012年第3期。
90.周阳:《国家中心城市:概念特征、功能及其评价》,《城市观察》2012年第1期。
91.陈林、周圣强:《构建广佛都市圈的产业分析——区域产业协作与布局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15期。
92.董雯、张小雷:《乌鲁木齐都市圈整合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人文地理》2006年第4期。
93.朱媛媛、曾菊新、朱爱琴:《武汉都市圈城乡文化整合的空间结构与机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6期。
94.陶希东:《转型期跨省都市圈政府间关系重建策略研究——组织体制与政策保障》,《城市规划》2007年第9期。
95.沈承诚:《都市圈区域生态的府际合作治理》,《苏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96.陶希东、刘君德:《21世纪初期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空间整合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97.乔均、施建军:《打造南京组合港,促进都市圈产业整合与发展》,《江淮论坛》2011年第3期。
98.卢明华、李国平、孙铁山:《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及启示研究》,《地理科学》2003年第2期。
99.陈德智、吴迪、周斌:《都市圈产业技术跨越系统策略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22期。
100.罗守贵、金芙蓉:《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共生机制》,《系统管理学报》2012年第5期。
101.余孟、吕斌、孙建欣:《都市圈中不同级别城市的跨界整合》,《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第3期。
102.丰志勇等:《工业4.0时代:南京制造业升级研究》,南京市2015年重点社科咨询课题。
103.徐晓飞、王忠杰:《未来互联网环境下的务联网》,《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1年第6期。
104.黄群慧、贺俊:《“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1期。
105.黄阳华:《德国“工业4.0”计划及其对我国产业创新的启示》,《经济社会体质比较》2015年第2期。
106.吕铁、李扬帆:《德国“工业4.0”的战略意义与主要启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年第3期。
107.胡晶:《工业互联网、工业4.0和“两化”深度融合的比较研究》,《学术交流》2015年第1期。
108.张婷麟、孙斌栋:《全球城市的制造业企业部门布局及其启示——纽约、伦敦、东京和上海》,《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第4期。
109.李庚、王野霏、彭继延:《北京与世界城市发展水平比较研究》,《城市问题》1996年第2期。
110.靳璐:《南京经济结构演进与发展历程回顾》,江苏省统计局网站,2008年。
111.石腾超:《北京市“去工业化”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来自国际化大都市的经验借鉴》,《今日中国论坛》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