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question to be explored in this book is: what kind of ecological culture should be built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how to build ecological cul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solid cultural support for China to move towards a new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tarting from the actual needs of China's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veals the inter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ist ecological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larifies the basic principles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in building socialist ecological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herent endowments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tc., emphasizing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ust highligh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t also discusses the socialist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ath of its construction.(AI翻译)
赖章盛:(著)
赖章盛,江西于都人,现为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荒坪);历任江西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系副主任、文法学院院长等职;近年来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法治、生态伦理、生态文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l项、省级课题多项;出版著作主要有:《我的外公陆定一》《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法治与伦理》《环境法治与伦理的生态化转向》《家族档案》《红色无际》,个人诗集《为了一次美丽的邂逅》等;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和发表文学作品百万余字。分获江西省第九次、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西省第一届、第三届“谷雨文学奖”,浙江省“七一”征文中篇小说一等奖,赣州首届文学艺术奖。
胡小玉:(著)
胡小玉,女,江西吉安人,法学硕士,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在读博士。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首届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10年作为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赖章盛教授,主攻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方向。毕业后先体验了一年企业职业生活,后在高校从事了三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2017年9月进入华南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肖峰教授,主攻科学技术哲学人工智能哲学方向。参著著作l部,参编教材1部,发表论文20余篇。
一 著作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日]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想》,王雷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徐波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版。
[法]埃德加·莫林、安娜·布里吉特·凯恩:《地球祖国》,马胜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齐世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美]彼得·S.温茨:《现代环境伦理》,宋玉波、朱丹琼译,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杜杉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美]E.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闵家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美]凡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美]拉兹洛:《进化——广义综合理论》,闵家胤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英]米·凯尔顿:《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袁同凯、周建新译,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英]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鲍雯妍、张亚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美]施里达·斯拉尔夫:《我们的家园——地球》,夏堃堡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栋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末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比]伊·普列高津、[法]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美]詹奇:《自组织的宇宙观》,曾国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本书课题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蔡拓等著:《当代全球问题》,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陈华文:《文化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陈序经:《文化学概观》,岳麓书社2010年版。
褚良才:《易经·风水·建筑》,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华书局1961年版。
费孝通:《费孝通文化随笔》,群言出版社2000年版。
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
冯秀珍:《客家文化大观》,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61年版。
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傅铿:《文化:人类的镜子——西方文化理论导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谷应声译注:《吕氏春秋白话今译》,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97年版。
韩永贤:《周易探源》,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版。
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何兆武:《文化漫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胡适:《胡适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胡潇:《文化现象》,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黄怀信:《尚书注训》,岳麓书社2000年版。
黄凯锋:《变量共生、组合创新与意识形态——多维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林出版社2012年版。
罗勇等主编:《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崔灿等主编:《客家与中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李双译注:《孟子白话今译》,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
李远国、陈云:《衣养万物——道家道教生态文化论》,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版。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罗勇主编:《赣州客家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马中:《中国哲人的大思路》,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钱穆:《文化学大义》,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
任继愈译注:《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任永堂:《人类文化的绿色革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沈有鼎:《墨家的逻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
《王文成公全书》,中华书局2015年版。
王琴:《筑牢中华民族精神支柱——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王森译注:《荀子白话今译》,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
王玉德、邓儒伯、姚伟钧:《中国传统文化新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吴龙辉等译注:《墨子白话今译》,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
吴祥兴:《混沌学导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徐长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海潮出版社1997年版。
徐洪兴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中国哲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韩立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杨通进、高予远:《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衣俊卿:《文化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余谋昌:《生态文化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余谋昌:《文化新世纪——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
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中央党校科社教研室:《文明与文化:国外百科辞书条目选译》,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
周敦颐:《太极图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朱熹:《中庸章句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庄锡昌等:《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1987年版。
Andre Gorz,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Translated by Gillian Handyside and Chris Turner,Verso,Lodon New York,1989.
Andre Gorz,Ecology as Politics,Translated by Patsy Vigderman and Jonathan Cloud,South End Press,1980.
Ben Agger,Western Marxism-An Introduction,California:Good year Publishing Company Inc,1979.
Danish,Cleaner Production Assessment in Dairy Processing,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2000.
Foster J.Bellamy,Ecology against Capitalism,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2002.
Holmes Rolston,Value in Nature and the Nature of Valu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John Bellamy Foster,Marx’s Ecology:Materialism and Nature,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2000.
John Passmore,Man’s Responsibility for Nature,New York:Ecological Problems and Western Traditions,1974.
John Passmore,Man’s Responsibility for Nature,New York:Ecological Problems and Western Traditions,1974.
Judith Shapiro,Mao’s against Nature:Politic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Revolutionary Chin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J.B.Callicolt,Earth’s Insights,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
J.B.Foster,Marx’s Ecology,Monthly Review Press,2000.
J.G.Roederer,Information and its role in nature,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5.
Lemire.Eugene(ed.),The unpublished Lectures of William Morris,Detroit: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69.
Mickibben Bil,The End of Nature,New York:Random House,1989.
Montreal and Kingston,Canadian Centr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Mc 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98.
P.W.Taylor,Respect for Natur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
P.W.Tayor,Respect for Nature,Princeton University Pyess,1986.
William Leiss,The Domination of Nature,New York:George Braziller Inc,1972.
二 论文类
白庚胜:《民间文化传承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蔡德贵:《儒学与21世纪》,《国际展望》1993年第2期。
陈璐:《试析生态文化的内涵及创建》,《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陈寿朋:《浅析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人民日报》2008年1月8日。
陈曙光:《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反思》,《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陈学明:《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文汇报》2010年2月22日。
陈永敬:《传统文化与生态文化耦合机制研究》,《高教学刊》2016年第4期。
单孝红:《民生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费孝通:《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美]H.罗尔斯顿:《尊重生命:禅宗能帮助我们建立一门环境伦理学吗?》,初晓译,《哲学译丛》1994年第5期。
郝立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理念》,《光明日报》2013年5月4日。
胡小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生态文化建设道路》,《新余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胡振鹏、胡松涛:《微型循环经济:“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 期。
黄德辉:《浅议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经济》2001年第11期。
竟辉、田贵平:《论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我国生态文化建设》,《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美]柯布、[中]刘昀献:《中国是当今世界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著名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柯布教授访谈录》,《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赖章盛:《关于生态文明社会形态的哲学思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赖章盛、吴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理念》,《兰台世界》2015年第31期。
李辉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维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5期。
李惠娟:《客家移民与文化的变迁》,《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林毅夫:《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复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刘耳:《西方当代环境哲学概观》,《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12期。
刘沛林:《风水模式的地理学评价》,《人文地理》1996年第3期。
刘限,王春年:《环境伦理学——一门新兴交叉性学科》,《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 期。
刘艳芬:《试论中国佛教自然观所蕴涵的生态审美智慧》,《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卢风:《论生态文化与生态价值观》,《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罗先汉:《天地人系统的复杂性研究》,《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年第4期。
毛勒堂:《分配正义:建设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伦理之维》,《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2006年第10期。
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国文化》1991年第4期。
邱耕田:《三个文明的协调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福建论坛》1997年第3期。
佘正荣:《环境道德的客体与环境正义》,载《首届中国环境哲学大会年会论文集》,2003。
佘正荣:《生态世界观与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年第6期。
孙谦:《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4期。
王丹:《论生态文化的现实意义》,《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王学泰:《传统与小传统》,《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第8期。
祥龙:《平等与公平、正义、公正比较》,《文史哲》2004年第4期。
谢中起、刘笑:《论高校在生态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徐艳芳:《文化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光明日报》2013年10月5日。
杨通进:《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理念》,《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1期。
叶红云、张学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当代阐释——“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7期。
[美]伊犬林·舍克:《伦理学的新领域——伦理与环境》,肖巍译,《价值探讨》1988年第4期。
余达忠:《生态文化的形成、价值观及其体系架构》,《三明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余谋昌:《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
余谋昌:《生态文化:21 世纪人类新文化》,《新视野》2003年第4期。
余谋昌:《生态文化是一种新文化》,《长白学刊》2005年第1期。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4期。
原丽江、朝克:《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资源现代转化的可能性思考》,《理论学刊》2009年第9期。
曾繁仁:《马克思、恩格斯与生态审美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曾建平:《生态伦理:解读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范式》,《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张锦智:《多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基于大传统小传统的视角分析》,《理论界》2012年第6期。
张静蓉:《文化创新及其实现机制》,《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张树俊:《论民间文化价值取向与提升》,《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张孝德:《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中国——第七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观点综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郑杭生:《论社会建设与“软实力”的培育——一种“大传统”和“小传统”的社会学视野》,《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
钟俊昆:《从客家祠堂庆典仪式看民间文化的传承价值与机制》,《民俗研究》2015年第5期。
Amazon Town,“Energy and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American Anthropologist,vol.5,2005.
Arne Naess,“the Shallow and the Deep”,Long-Range Ecological Movement,Inquiry 16(Spring 1973).
A.Rutter,M.Newmann,“The Potential of Community Service to Enhence Civic Responsibility”,Social Education,1989(6).
Carme Melo-Escrihuela,“Promoting Ecological Citizenship:Rights,Duties and Political Agency”,ACME:An international E-Journal for Critical Geographies,2008,7(2).
Demetrakis z.Dwmwtrious,“Connell’s Concept of Hegemonic Masculinity:a Critique”,Theory and Society,30,2001.
Derek Bell,“Liberal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Environmental politicss,2005,14(2).
European Federation of Green Parties,“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the Federation of Green Parties”,Brussel:Information Office EP-BEL,1993,Sec I.1.
Graham smith,“Green citizenship and the Social Economy”,Environmental Politics,2005,14(2).
Harberl H,Erb Darl-Heinz,Kransmannf,“How to Calculate and Interpret Ecological Footprints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the Case of Austria 1926—1995”,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8(1).
Homi Bhabha K,“The Commitment to Theory”,New Formations,5,1998.
J.B.Foster,“Marx’s Ecolog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Socialism Journal,2000(96).
Paul Ekins,“The Sustainable Consumer Society:A Contradiction in Terms?”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ffairs,Fall 1991.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