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
[美]约翰·福斯特:《重新发现帝国主义》,《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1期。
[日]沈国威:《西方新概念的容受与造新字为译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日]重田澄男:《资本主义概念的起源和传播》,卫华译,《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2期。
[英]欧立德:《传统中国是一个帝国吗?》,《读书》2014年第1期。
安启念:《列宁的事业及其当代意义——纪念列宁诞辰130周年》,《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白刚:《劳动、革命与自由——马克思与阿伦特政治哲学比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5期。
陈金龙:《“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形成过程考析》,《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
陈力卫:《“帝国主义”考源》,《东亚观念史集刊》(台北)2012年12月。
陈力卫:《“主义”概念在中国的流行及其泛化》,《学术月刊》2012年第9期。
陈力卫:《近代中日概念的形成及其相互影响——以“民主”与“共和”为例》,《东亚观念史集刊》(台北)2011年12月。
陈明明:《从超越性革命到调适性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陈前、吴敏先:《邓小平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战略思考及其现实启示》,《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1期。
陈有进:《列宁著作在我国的翻译、出版和传播》,《理论学习月刊》1988年第1期。
邓沛:《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党史博览》2011年第12期。
丁柏铨:《转折期的精神浮沉与演进——茅盾写作〈从牯岭到东京〉前后思想透视》,《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方庆秋:《江亢虎的“两新主义”与中国社会党的沉浮》,《民国档案》1989年第4期。
方维规:《“鞍型期”与概念史——兼论东亚转型期概念研究》,《东亚观念史集刊》(台北)2011年12月。
方维规:《“经济”译名溯源考——是“政治”还是“经济”》,《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方维规:《Intellectual的中国版本》,《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方维规:《东西洋考“自主之理”——19世纪“议会”“民主”“共和”等西方概念之中译、嬗变与使用》,《中外法学》2000年第3期。
方维规:《概念史八论——一门显学的理论实践及其争议与影响》,《东亚观念史集刊》(台北)2013年第4期。
方维规:《论近现代中国“文明”、“文化”观的嬗变》,《史林》1999年第4期。
冯其庸:《玄奘取经东归入境古道考实——帕米尔高原明铁盖山口考察记》,《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
冯天瑜:《“革命”、“共和”:清民之际政治中间概念的层次》,《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1期。
冯天瑜:《“经济”辨析》(上、下),《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2006年第1期。
冯天瑜:《“科学”概念的古今转换与中外对接》,《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冯天瑜:《经济·自由·社会:近代汉字术语考释》,《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
冯天瑜:《重新认识马克思封建社会原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傅铿:《超越道德批判》,《读书》1993年第2期。
郭若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共“小资产阶级”观念的起源》,《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4期。
郭若平:《概念史与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视野》,《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第5期。
何顺果:《关于“资本主义”的定义》,《世界历史》1997年第5期。
胡其柱:《中国共产党“提前放弃新民主主义”研究述评》,《湖湘论坛》2007年第5期。
胡为雄:《马克思对封建社会上层具体形式的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3期。
黄克武:《新名词之战:清末严复译词与和制汉语的竞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台北)2008年12月。
黄仁宇:《关于“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读书》1997年第6期。
黄兴涛、陈鹏:《近代中国“黄色”词义变异考析》,《历史研究》2010年第6期。
黄兴涛:《概念史方法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2012年第9期。
黄兴涛:《晚清民初现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历史实践》,《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6期。
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黄振位:《“国民革命”的提出与中共“三大”的召开》,《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姜安:《列宁“帝国主义论”:历史争论与当代评价》,《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五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变》,《二十一世纪》(香港)1992年10月号。
李伯重:《“资本主义萌芽情结”》,《读书》1996年第8期。
李根蟠:《中国“封建”概念的演变和“封建地主制”理论的形成》,《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李恭忠:《晚清的“共和”表述》,《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1期。
李宏图:《关于“资本主义”概念的考察》,《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1期。
李洪岩:《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的来龙去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
李里峰:《概念史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李良玉:《江亢虎早期政治思想研究》,《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1期。
李玲:《关于〈张太雷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报告〉的作者——与叶孟魁商榷》,《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3期。
栗荣:《“阶级”概念的起源与中共的早期认知》,《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年第2期。
刘保国:《从马克思主义阶级本质理论看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3期。
刘淑春:《美国学者布劳特撰文捍卫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国外理论动态》1998年第4期。
刘淑春:《前苏联学术界对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几个问题的看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4年第1期。
罗志田:《从国际发现中国历史》,《二十一世纪》(香港)2006年6月号。
罗志田:《五代式的民国:一个忧国知识分子对北伐前数年政治格局的即时观察》,《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
马思宇:《爱恨交织的“帝国主义”》,《读书》2014年第1期。
苗体君、窦春芳:《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广东党史》2008年第2期。
潘光哲:《“殖民地”的概念史:从“新名词”到“关键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2013年12月。
蒲国良:《关于资本主义概念的讨论述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
钱宁峰:《观念史抑或概念史——评〈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学术界》2011年第4期。
秦庆武:《马克思社会发展形态理念的再探讨》,《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任武雄:《新发现的陈独秀的一篇重要著作》,《党史研究与教学》1991年第3期。
日知:《“封建主义”问题(论FEUDULISM百年来的误译)》,《世界知识》1991年第6期。
桑兵:《解释一词即是做一部文化史——本期栏目解说》,《学术研究》2009年第12期。
桑兵:《近代“中国哲学”发源》,《学术研究》2010年第11期。
宋涛、胡钧:《〈资本论〉(中文版)的翻译、理论传播及其运用和发展》,《东南学术》2002年第1期。
苏力:《修辞学的政法家门》,《开放时代》2011年第2期。
孙江:《概念、概念史与中国语境》,《史学月刊》2012年第9期。
孙云龙:《德语地区社会史研究的语言学转向:概念史研究刍议》,《学海》2011年第5期。
万齐洲:《“人民”词义的变迁——政治术语“人民”之历史文化考察》,《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汪佩伟、李炤曾:《江亢虎的“新民主主义”研究》,《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2期。
汪堂家:《“启蒙”概念及其张力》,《学术月刊》2007年第10期。
王汎森:《“主义时代”的来临——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个关键发展》,《东亚观念史集刊》(台北)2013年6月。
王涣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修改》,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王建国:《关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几个问题》,《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2期。
王立达:《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中国语文》1958年2月第68号。
王水雄:《亲和性机制或“虚假”命题——〈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逻辑缺憾》,《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2期。
卫兴华:《究竟何人最先从经济制度涵义上使用“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概念?》,《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魏友俊:《当代修辞学:困境、机遇和路径》,《修辞学习》2008年第2期。
吴波:《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当代沉思——兼评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历史定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4期。
吴礼权:《中国修辞学:走出历史偏见和现实困惑》,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吴向东:《马克思与“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4期。
坞寅:《“官僚资产阶级”概念的提出》,《益阳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
谢放:《戊戌前后国人对“民权”、“民主”的认知》,《二十一世纪》(香港)2001年6月号。
谢立中:《多元话语分析:以社会分层研究为例》,《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1期。
熊月之:《晚清几个政治词汇的翻译与使用》,《史林》1999年第1期。
徐洋:《关于马克思著作中名词“资本主义”使用的考证》,《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2期。
徐勇:《近代中国军阀现象的文化分析——兼考军阀概念输入中国之成因》,《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许清江:《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读书》1997年第1期。
杨奎松:《毛泽东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关于俄国模式的影响》,《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
姚顺良:《第二国际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理论的当代审视——兼论列宁经典帝国主义理论的贡献和缺陷》,《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叶孟魁:《一篇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献》,《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5期。
于光远:《“社会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求索》1989年第1期。
元青:《晚清汉英、英汉双语词典编纂出版的兴起与发展》,《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1期。
袁光锋:《“我们”的形塑:一项基于20世纪中国情境的政治传播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3年。
张广海:《茅盾与革命文学派的“现实”观之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期。
张灏:《五四与中共革命: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激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2012年9月。
张卫良、周东华:《对马克思“资本主义”概念的再认识》,《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4期。
张一兵、汪浩斌:《马克思真的没有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词吗?》,《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章可:《概念史视野中的晚清天主教与新教》,《历史研究》2011年第4期。
章清:《“国家”与“个人”之间——略论晚清中国对“自由”的阐述》,《史林》2007年第3期。
赵璕:《“小资产阶级文学”的政治——作为“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序幕的〈从牯岭到东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2期。
赵璕:《〈从牯岭到东京〉的发表及钱杏邨态度的变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6期。
郑坚:《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溯源》,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4年。
仲伟民:《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学术界》2003年第4期。
朱明:《城市的空气不一定自由——重新审视西欧中世纪城市的“自由”》,《史林》2010年第2期。
邹诗鹏:《西方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文化及历史哲学检视》,《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学术著作(包括译著)】
[比利时]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陈国樑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德]李博:《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赵倩、王草、葛平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德]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罗悌伦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德]桑巴特:《现代资本主义》(第一卷),李季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德]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罗悌伦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德]斯特凡·约尔丹主编:《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孟钟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侯小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法]法国拉鲁斯出版公司:《法国拉鲁斯百科全书》(第9卷),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卷本),顾良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杨起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法]雷蒙·阿隆:《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周以光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法]米歇尔·于松:《资本主义十讲》,潘革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法]图珊-萨玛:《布尔乔亚饮食史》,管筱明译,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
[法]托克维尔:《政治与友谊:托克维尔书信集》,黄艳红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芬兰]凯瑞·帕内罗:《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胡传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罗念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陈仲丹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第一卷),贺卫方等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美]李怀印:《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岁有生、王传奇译,中华书局2013年版。
[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赵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林·亨特:《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汪珍珠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高铦、高戈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美]诺夫乔伊:《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张传有、高秉江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泰格、利维:《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纪琨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300—1300年)》(下册),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美]威廉·弗格森:《希腊帝国主义》,晏绍祥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美]维拉·施瓦友:《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运动》,李国英等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沃勒斯坦精粹》,黄光耀、洪霞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约翰·布莱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曹志为、王晴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意]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黄河清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主义的年代:1848—1875》,张晓华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贾士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英]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刘德斌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英]傅兰雅口译:《佐治刍言》,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英]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李宏图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昆廷·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上、下卷),奚瑞森、亚方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英]梅尔文·里克特:《政治与社会概念史研究》,张智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英]斯宾塞:《群学肄言》,严复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英]汤姆·博托莫尔编:《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陈叔平、王谨等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英]亚当·斯密:《原富》(上),严复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英]伊安·汉普歇克-蒙克:《比较视野中的概念史》,周保巍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英]约翰·波考克:《马基雅维里时刻——佛罗伦萨政治思想和大西洋共和主义传统》,冯克利、傅乾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英]詹姆斯·富尔彻:《资本主义》,张罗、陆赟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公共国成立”课题组:《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史》编写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教材课题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编著:《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崔应贤:《修辞学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高放:《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胡春阳:《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黄东兰主编:《新史学(第四卷)——再生产的近代知识》,中华书局2010年版。
黄河清编著、姚德怀审定:《近现代辞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黄兴涛主编:《新史学(第三卷)——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中华书局2009年版。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靳德行、陈万安主编:《中国革命史辞典》,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寇鹏程:《中国“小资产阶级”文艺的罪与罚》,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黎跃进、曾思艺主编:《外国文学争鸣评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蓉:《人民民主:毛泽东的理想与实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李泽厚:《中国政治思想史论》(全三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李智:《当代中国学术与政治互动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廖光生:《排外与中国政治》,(台北)三民书局1988年印行。
刘禾:《跨语际交流: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宋伟杰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鲁迅:《鲁迅文集》(第3卷),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罗国杰主编:《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闾小波:《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一项观念史的考察》,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版。
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编著:《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3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和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上、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沈兼士著,葛信益、启功整理:《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进:《挈其瑰宝——抗战时期中共与三民主义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孙江、刘建辉主编:《亚洲概念史研究》(第1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孙江、陈力卫主编:《亚洲概念史研究》(第2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孙江主编:《新史学(第二卷)——概念·文本·方法》,中华书局2008年版。
田子渝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学习出版社2012年版。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王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20世纪30年代前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化》,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王建伟:《民族主义政治口号史研究(1921—192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吴景平、徐思彦主编:《1950年代的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统筹、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编辑委员会编:《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版。
谢立中:《走向多元话语分析: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学意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校纪英选编:《列宁与社会主义建设:纪念列宁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许纪霖主编:《知识分子论丛(第5辑)——公共性与公民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实》(上、下),中央编译局1998年版。
余友辉:《修辞学、哲学与古典政治:古典政治话语的修辞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登德:《求富与近代经济学中国解读的最初视角——〈富国策〉的译刊与传播》,黄山书社2009年版。
张一兵主编:《资本主义理解史》(六卷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赵德水:《马克思主义知识辞典》,江苏教育出版社、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经济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朱宗玉等主编:《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纪事本末》,鹭江出版社1991年版。
【历史文献、史料汇编】
[日]幸德秋水:《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赵必振译,广智书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印行。
[英]法思德:《富国策》,汪凤澡译,丁韪良鉴定,京东同文馆光绪庚辰年(1880)。
[英]杰文斯:《富国养民策》,艾约瑟译,海关总税务司,1886年。
李达文集《编辑组》编:《李达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0—1988年版。
《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编写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料选辑之一)》(中),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年发行。
K.Hemeling,,Shanghai: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1916.
Samuel Wells Williams,,Macao:Office of the Chinese Repository,1844.
Wells Williams,,Shanghai: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96.
Wilhelm Lobscheid,,Hongkong:Daily Press Office,1866-1869.
蔡和森:《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蔡尚思、朱维铮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全5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1983年版。
陈有进:《列宁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和传播》,《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7年12月20日。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中、下),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邓中夏:《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邓子恢:《邓子恢文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高军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上、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1986年版。
高希圣主编:《社会科学大词典》,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
顾志坚编:《新知识辞典》,北新书局1937年印行。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全11册),中华书局1981—1986年版。
姜义华编:《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林代昭、潘国华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上、下),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林衢主编:《世纪抉择:中国命运大论战》(全三卷),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第2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全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三联书店编辑:《陈独秀文章选编》(第3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舒新城等编:《辞海》(合订本),中华书局1947年发行。
[苏联]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汪荣宝、叶澜编撰:《新尔雅》,上海文明书局1906年版。
王德峰编选:《梁启超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版。
王明:《王明言论选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吴念兹、柯柏年、王慎名合编:《新术语辞典》,上海新文艺书店出版1932年版。
颜惠庆等编:《英华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中共党史研究室《萧楚女文存》编辑组、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萧楚女文存》,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编:《毛泽东著作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30册),人民出版社1955—1963年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全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全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斯大林选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册),人民出版社1956—1985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年)》(全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全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年)》,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全2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全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年。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8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朱维铮、姜义华编注:《章太炎选集》(注释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其他(报刊、电子资源等)】
中国基本古籍库
申报数据库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全文检索系统
上海图书馆晚清和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大成老旧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江:《近代知识亟需“考古”——我为何提倡概念史研究?》,《中华读书报》2008年9月3日。
刘小彪:《中共党代会报告30年的词汇变迁》,《南方周末》2008年11月7日。
董方峰:《近现代西方汉英辞典编纂》,《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11日。
Irving M. Zeitlin,,Chicago:Markham Publishing Company,1972.
Niklas Olsen,,New York,Oxford:Berghahm Books,2012.
Arthur O. Lovejoy,,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6.
Melvin Richter,“Begriffs Geschichte and the History Ideas”,,Vol.48,No.2,1987,pp.247-263.
Hartmut Lehmann and Melvin Richter eds.,,Washington:German Historical Institute,1996.
Melvin Richter and Michaela Richter,“Introduction:Translation of Reinhart Koselleck’s‘Krise’ in Ger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Vol.67,No.2,2006,pp. 343-356.
Reinhart Koselleck,,Trans. by Todd Samuel Presner,Hayden White,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Reinhart Koselleck,,Trans. by Keith Trib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4.
Edwin Cannan,“Early History of the Term Captial”, Vol. 35,No.2,1921,pp. 469-481.
J. A. Simpson and E. S. C. Weiner,(Vol.Ⅱ). Oxford:Clarendon Pres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R. D. Richards,“Early History of the Term Capital”, Vol.40,No. 2,1926,pp. 329-338.
Henry Hatfield,“The Earliest Use in English of the Term Capital”, Vol.40,No. 3,1926,pp.547-548.
L. Diehl-Callaway,“Is Capitalism Kaput?”,,Vol.36,No.1,1992,pp. 71-76.
William Scott, Vol.1,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10-1912.
Adam Smith,Vol.Ⅰ,London:Amen House,E. C. 4,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8.
Arthur Young,,Vol.Ⅰ,London:Mdccxcii,1793.
Samuel Coleridge,,London and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
Raymond William,,New York:200 Madison Avenue,1983.
William Thackeray,,Vol.Ⅱ,London:Humphrey Milford,2008.
John A. Hobson,,London:W. Scott;New York:C. Scribner,1901.
Franco Moretti,e,London-New York:Verso,2013,
K. Marx and F. Engels,,Moscow: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1952.
Perry Anderson,The Notion of Bourgeois Revolution(1976),in ,London-New York:Vecso,1992.
Immanuel Wallerstein,“The Bourgeois(ie)as Concept and Reality”,Vol.167,No.1,1988,pp.91-106.
David Chalcraft and Austin Harrington eds.,,Translated by Austin Harrington and Mary Shields,Liverpool: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2001.
Henry Fawcett,,Cambridge and London:Macmillan and Co.,1865.
W. and R. Chambers,,Edinburgh:Published by William and Robert Chambers,1852.
Herbert Spencer,,New York and London:D. Appleton and Company,1912.
A. H. Mateer,,Shanghai: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915.
J. S. Richardson,“:Empire and the Language of Power”,,Vol.81,No.11,1991,pp.1-9.
W. Roger Louis(editor-in-chief),(Vol.Ⅰ).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Stephen How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Richard Koebner and Helmut Schmid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4.
Wang Cheng-Chin,New York & London:Routledge,2002.
Fernand Braudel,Paris:A. Colin,1979.
Georges Matoré,,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85.
Reinhart Koselleck,Einleitung,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Bd.1,Stuttgart,1972.
Richard Passow,,Fischer,1918.
Otto Brunner,Werner Conze,Reinhart Koselleck(Hrsg): 8 Bände in 9. Klett-Cotta,Stuttgart 1972-1997,1982.
[日]近藤堅三:《附音挿画新訳英和辞書》,浜本明昇堂1888年版。
[日]《現時之社會主義》,民友社1893年版。
[日]《英和対訳袖珍辞書》,慶応三年江戸1867年再版。
[日]柴田昌吉、子安峻:《附音挿画英和字彙》,積善館1886年版。
[日]柴田昌吉、子安峻:《附音挿図英和字彙》,Okagami1889年版。
[日]柴田昌吉、子安峻:《附音挿図英和字彙》,日就社1873年版。
[日]柴田昌吉、子安峻:《附音図解英和字彙》,文學社1885年版。
[日]柴田昌吉、子安峻:《増補訂正英和字彙》,日就社1882年版。
[日]岛田丰:《附音插图和译英字彙》,衫浦重刚、松下丈吉校阅,大仓書店1888年版。
[日]福井準造:《近世社會主義》,有斐閣書房,1899年。
[日]堺利彥(译),《マルクス》(马克思),选自《社會主義研究》1906年5月第3号。
[日]堺利彥(译):《科學的社會主義》,选自《社會主義研究》1906年第4号。
[日]堺利彥、森近運平:《社會主義綱要》,雞聲堂1907年版。
[日]井波他次郎:《新撰英和字典》,雲根堂1885年版。
[日]棚橋一郎:《新訳無双英和辞書》,細川書房1890年版。
[日]斉藤重治:《袖珍英和辞書》,弐書堂1885年版。
[日]西周:《社会党论之说》,大久保利谦编:《西周全集》第2卷,宗高書房。
[日]箱田保顕:《増訂増補大全英和辞書》,日報社、誠之堂1885年版。
[日]小崎弘道:《近世社会党の原因ヲ論ス》,《六合雑誌》1881年4月第七号。
[日]幸德秋水、堺利彦(译):《共產黨宣言》,《平民新聞》1904年11月第53号。
[日]永井尚行:《新撰初学英和辞書》,後凋斉1885年版。
[日]斋藤毅:《明治のことば——東から西への架け橋》,講談社197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