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专著
[1][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黄平校,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3][美]彼特·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王春光、谢圣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陈晓毅:《中国式宗教生态:青岩宗教多样性个案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5][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刀承华、蔡荣男:《傣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7]杜德:《在西双版纳传播基督教见闻》,岩宰(傣族)译,载《版纳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8][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9]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影印本。
[10]韩军学:《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韩恒:《需求—供给传播和社会化传播——试论熟人社区的基督教传播模式》,《宗教社会学》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12]黄海波:《宗教非营利组织的身份建构研究: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为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
[13]黄剑波:《地方文化与信仰共同体的生成:人类学与中国基督教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
[14]黄剑波、艾菊红:《人类学基督教研究导读》,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版。
[15]江应樑:《摆夷的经济文化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6][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版。
[17][西班牙]雷蒙·潘尼卡:《宗教内对话》,王志成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18]李峰:《乡村基督教的组织特征及其社会结构性位秩:华南Y县X镇基督教教会组织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李灵、曾庆豹:《中国现代化视野下的教会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0]卢成仁:《“道中生活”——怒江傈僳人的日常生活与信仰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1][美]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罗家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3]牟钟鉴主编:《民族宗教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24]秦和平:《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25]钱宁:《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27][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8]石彤:《城市“最低收入保障”政策过程的社会排斥》,《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02年第1期。
[29][英]斯蒂芬·亨特:《宗教与日常生活》,黄剑波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30]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2]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
[33]吴飞:《麦芒上的圣言: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中的信仰和生活》,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
[34]吴文藻:《边政学发凡》,载林恩显《中国边疆研究理论与方法(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理论与方法)》,渤海堂文化公司1992年版。
[35]吴梓明、李向平、黄剑波、何心平:《边际的共融——全球地域化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基督教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6]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局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宗教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37]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统计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统计年鉴2009》,2009年版。
[38]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上册》,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39]《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中册》,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40]邢福增:《文化适应与中国基督徒(1860—1911)》,建道神学院1995年版。
[41]徐祖祥:《瑶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42]颜思久主编:《云南宗教概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3]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张雄、沈炜、秦美珠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4]杨懋春:《人文区位学》,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
[45]杨民康:《本土化与现代性: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46]姚荷生:《水摆夷风土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47]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8]张志刚、唐晓峰主编:《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第1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
[49]赵世林、伍琼华:《傣族文化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50]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委员会民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版纳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1989年版。
[52]《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本)》修订编辑委员会编:《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综合调查(一)》,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53]朱峰:《基督教与海外华人的文化适应:近代东南亚华人移民社区的个案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
[54]卓新平:《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处境》,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
(二)中文期刊
[1]艾菊红:《身份的政治学——西双版纳傣族基督徒的身份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5期。
[2]诚静怡:《本色教会之商榷》,《文社月刊》第一卷第一册,1925年10月。
[3]邓大才:《如何超越村庄:研究单位的扩展与反思》,《中国农村观察》2010年第3期。
[4]东人达:《基督教在西南传播中的族群认同符号》,《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
[5]方文:《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6]方文:《宗教群体资格简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7]方文:《叠合认同:“多元一体”的生命逻辑——读杨凤岗<皈信、同化和叠合身份认同:北美华人基督徒研究>》,《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8][挪威]弗里德里克·巴斯:《族群与边界》,高崇译,周大鸣校,《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9]宫玉宽:《民族认同与宗教对我国少数民族民族认同的影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10]何光沪:《关于基督教神学哲学在中国的翻译和吸纳问题》,《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1期。
[11]黄佳豪:《西方社会排斥理论研究述略》,《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6期。
[12]黄剑波、刘琪:《私人生活、公共空间与信仰实践——以云南福贡基督教会为中心的考察》,《开放时代》2009年第2期。
[13]黄中伟、王宇露:《关于经济行为的社会嵌入理论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12期。
[14]李峰:《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新视角:宗教组织研究》,《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5]李昕:《集体行动的人类学阐释——以云南富民芭蕉箐基督徒为例》,《思想战线》2009年第3期。
[16]李向平:《“本色化”与社会化——近代上海“海派基督教”的社会化历程》,《上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7]李向平:《“宗教生态”,还是“权力生态”——从当代中国的“宗教生态论”思潮谈起》,《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8]梁庭望:《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结构及其特点》,《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19]卢成仁:《从礼拜座位看基督教会组织原则的本土运用——以云南怒江娃底村傈僳族为例》,《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1期。
[20]牟钟鉴:《宗教文化论》,《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21][美]尼尔·布伦纳:《全球化与再地域化:欧盟城市管治的尺度重组》,徐江译,《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第1期。
[22]饶芃子:《“全球地域化”语境下中国文学影响研究》,《学术研究》2006年第2期。
[23]申晓虎:《文化的挪用:西南少数民族信仰变迁中的基督教影响》,《民族学刊》2011年第4期。
[24]唐戈:《基督教在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传播:鄂温克族与拉祜族比较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5期。
[25]王冰冰、张伶伶、郑迪:《地域化和全球化的矛盾与交集——解析北京长安街建筑创作发展轨迹》,《建筑学报》2008年第1期。
[26]王立业:《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7]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2期。
[28]伍琼华、闫永军:《傣族村落中的传统权威组织——曼安村的“细梢老曼”与乡村秩序》,《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29]吴梓明:《全球地域化: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的新视角》,《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30]徐敏:《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神职人员身份认同初探》,《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31]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
[32]杨菊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基于社会融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2期。
[33]杨雪梅:《“汉语神学”的道路问题》,《宗教学研究》2013年第4期。
[34]易法敏、文晓巍:《新经济社会学中的嵌入理论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8期。
[35]游斌、王爱国、宫玉宽:《多元民族文化中的基督教:“基督教与云南少数民族”调查报告》,《金陵神学志》2004年第3期。
[36]悦中山等:《当代西方社会融合研究的概念、理论及应用》,《公共管理学报》2009年第2期。
[37]张桥贵:《云南多宗教和谐相处的主要原因》,《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2期。
[38]张桥贵:《多元宗教和谐与冲突》,《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3期。
[39]张秀华:《基督教与西方和中国的现代性》,《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1期。
[40]张振伟:《嵌入式宗教:西双版纳傣族宗教生活的解读》,《学术探索》2011年第10期。
[41]张志刚:《“基督教中国化”三思》,《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5期。
[42]赵紫宸:《我对于创造中国基督教会的几个意见》,《真光杂志》第26卷第6号。
[43]郑杭生:《社会转型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探索的梳理和回顾之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4]郑杭生:《社会三大部门协调与和谐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45]周传斌:《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的宗教适应机制探讨:以中国都市回族伊斯兰教为例》,《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46]周大鸣:《祭祀圈理论与思考》,《青海民族研究》2013年第4期。
[47]周利敏:《“历史镶嵌”:宗教权威分析的新视角》,《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8]周利敏:《“社会镶嵌”:变迁社会中宗教行为分析的新视角》,《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3期。
[49]周利敏:《全球地域化视阈中社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50]周利敏:《“全球地域化”思想及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人文地理》2011年第1期。
[51]朱德普:《傣族的巫师及其历史演变》,《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
[52]卓新平:《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双向契合》,《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第2期。
(三)博士硕士论文
[1]陈建明:《中国地方基督教的建构——近代五旬节信仰实践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13年。
[2]杜忠峰:《基督宗教传播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世界的建构——基于云南丙中洛乡的民族志调查》,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2年。
[3]黄剑波:《“四为堂”纪事——中国乡村基督教的人类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4]李昕:《芭蕉箐基督徒集体行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09年。
[5]王莹:《地方基督徒的身份建构研究——以中原地区 Y 县基督教会为例》,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08年。
[6]谢庆生:《中国基督的一种独特皈依形态研究——基督教村的形成与发展》,硕士学位论文,香港中文大学,1997年。
[7]邢朝国:《纠纷过程与暴力生产——对皖中江庵镇村落暴力纠纷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
(四)英文文献
[1]Comaroff Jean and Comaroff John,Of Revelation and Revolution:Christianity,Colonialism,and Consciousness in South Afric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and 1997:Vol.1 and 2.
[2]C.Y.Cheng,“The Development of an Indigenous Church in China”,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ission,Volume 12,Issue 3,1923.
[3]Dana Roberts:“The First Globalization: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y Movement Between the World Wars”,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Vol.26,No.2,2002,pp.50—67.
[4]D.J.Sam,J.W.Berry,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5]Fenella Cannell,“Introduction in Fenella Cannell.”ed.The Anthropology of Christianity,Duke University Press,2006.
[6]F.W.Rudmin,“Critical History of the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 of Assimilation,Separation,Integration,and Marginalization”,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Vol.7,2003,pp.3—37.
[7]Park R E.“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The American J ournal of Sociology,Vol.33,1928,pp.881-893.
[8]Portes,Alejandro,Robert Nash Parker and Josea Cobas.“Assimilation or Consciousness:Perceptions of U.S.Society among Recent Latin American Immigrant to the United States”,Social Forces,Vol.59(1),1980.
[9]Robertson R.,Globalization: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London:Sage,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