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尔兰]安德鲁索、雅各布森:《产业经济学与组织》,王立平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德]沃夫斯岱特:《高级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拍卖和激励理论》,范翠红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美]阿若德:《经济学》(第5版),沈可挺等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4][美]奥尔森:《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李增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美]毕海德:《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魏如山、马志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美]佛罗里达:《创意经济》,方海萍、魏清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美]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孙绯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8][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萧琛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版。
[10][美]斯泰尔等:《技术创新与经济绩效》,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局、浦东产业经济研究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财富创新的秘密》(精华本),杜贞旭、郑丽萍、刘昱岗译,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年版。
[12][美]迈克尔·德托佐斯等:《美国制造——如何从渐次衰落到重振雄风》,惠永正等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3][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计划、分析、执行与控制》,惠永正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美]格罗斯罗、赫尔普曼:《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何帆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美]吉利斯、波金斯等:《发展经济学》,彭刚、杨瑞龙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美]凯文·曼尼:《大媒体潮》,苏采禾、李巧云译,时报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
[17][美]理查德·L.达夫特:《管理学》(第五版),苏采禾、李巧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18][美]洛林·艾伦:《开门:创新理论大师熊彼特》,苏采禾、李巧云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9][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20][美]乔治·贝尔奇、迈克尔·贝尔奇:《广告与促销:整合营销传播视角》,张红霞、庞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美]乔治·贝尔齐、迈克尔·贝尔齐(1997):《广告与促销:整合营销传播展望》,张红霞、李志宏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与McGraw Hill出版公司2000年版。
[22][美]斯科特:《城市文化经济学》(文化创意产业译丛),董树宝、张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3][美]汤姆·邓肯等:《品牌至尊:利用整合营销创造终极价值》,廖宜怡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4][美]唐·E.舒尔茨等:《全球整合营销传播》,何西军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5][美]唐·E.舒尔茨等:《整合营销传播:谋霸21世纪市场竞争优势》,吴怡国等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6][美]谢泼德等:《产业组织经济学》(第五版),张志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意]安东内利:《创新经济学新技术与结构变迁》,刘刚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8][英]亚当·斯密:《国富论——西方经济学圣经译丛》,唐日松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29][英]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洪庆福、孙薇薇、刘茂玲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30][英]克里斯托弗·弗里曼:《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张宇轩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1]北京交通大学:《2008—2009产业经济前沿与热点》,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2]陈刚等:《新媒体与广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33]陈佳贵:《200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4]陈劲主编:《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第3辑),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5]陈培爱:《创意产业与中国广告业》,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6]陈钊:《经济转轨中的企业重构:产权改革与放松管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7]崔杰:《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基于广州市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8]邓伟根:《产业转型:经验、问题与策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39]邓伟根:《产业经济学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40]段文斌:《产权、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前沿专题》,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1]樊篱明:《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2]方甲:《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87年版。
[43]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4]郭辉勤:《创意经济学:21世纪全新经济形态》,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4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编:《中国产业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46]胡宇辰:《产业集群支持体系》,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47]黄升民:《新广告观》,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年版。
[48]黄思铭:《知识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49]姜国祥:《核心竞争力》,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年版。
[50]金碚:《产业组织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51]景维民:《转型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2]景维民:《从计划到市场的过渡:转型经济学前沿专题》,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3]巨荣良:《新经济视角下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54]李永禄:《中国产业经济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5]李悦、李平、孔令丞:《产业经济学》(第二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6]厉无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究》,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57]林峰:《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8]刘东勋:《转型发展经济中产业集群的起源与演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9]刘鹤:《结构转换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60]刘珂:《产业集群升级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年版。
[61]刘小玄:《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产权和市场:关于市场、产权、行为和绩效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2]马健:《产业融合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3][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陈良璧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4]邱爽:《产权、创新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5]曲维枝:《信息产业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66]沈志渔:《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产业组织调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67]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8]隋映辉:《产业集群:成长、竞争与战略》,青岛出版社2005年版。
[69]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0]王昌林:《中国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71]王淑英:《产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2]王与君:《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3]吴晓波:《全球化制造与二次创新:赢得后发优势》,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74]夏大慰:《面对新经济时代的产业经济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5]杨德勇:《产业结构研究导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76]杨公仆、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7]杨公仆:《产业结构:上海的抉择和优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8]杨公朴、夏大慰、龚仰军主编:《产业经济学教程》(第三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9]杨小凯:《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0]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81]于刃刚、李玉红、麻卫华、于大海:《产业融合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2]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来自中国传媒业第一现场的报告》,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83]原毅军、董琨:《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优化:理论解释和定量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4]袁东:《挑战和宽容——危机与创新的经济学思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85]曾兰平:《中国广告产业制度问题检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86]张杰军:《反垄断、创新与经济发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版。
[87]张金海、黄玉波:《现代广告经营与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8]张金海、余晓莉:《现代广告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89]张金海:《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0]张磊:《产业融合与互联网管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1]张耀辉:《技术创新与产业组织演变》,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92]赵玉林:《创新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93]支庭荣:《西方媒介产业化历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4]《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陈佳贵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95]周叔莲:《产业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87年版。
[96]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7]毕小青、王代丽:《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创意产业——从植入式广告看创意产业的融合创新》,《广告人》2009年第2期。
[98]陈刚:《走向集团化——中国广告业趋势研究》,《现代广告》2003年第6期。
[99]陈刚:《媒介扶广告公司一把》,《广告大观》(综合版)2005年第3期。
[100]陈刚:《喜忧参半——对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与中国广告业的未来发展的思考》,《广告大观》(综合版)2009年第9期。
[101]陈刚、单丽晶、阮珂、周冰、王力:《对中国广告代理制目前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思考》,《广告研究》(理论版)2006年第1期。
[102]陈鹭流:《广告公司的集中化和专业化发展——广告公司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思路》,《中国广告》1997年第1期。
[103]陈永、丁俊杰、黄升民等:《中国广告业生态调查报告》,《现代广告》2005—2009年。
[104]陈永、张金海等:《中国广告产业将走向何方》,《现代广告》2006年第7期。
[105]丁俊杰、黄河:《观察与思考:中国广告观——中国广告产业定位与发展趋势之探讨》,《现代传播》2007年第4期。
[106]丁俊杰、王昕:《2009年中国广告业的空间与理性》,《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1期。
[107]丁俊杰:《回归与重塑:危机下中国广告业的发展趋势》,《广告人》2008年第3期。
[108]黄升民:《1999:冷眼向洋看世界——中国广告市场力量游戏的继续》,《国际广告》2000年第2期。
[109]黄升民:《碎片化背景下消费行为的新变化与发展趋势》,《广告研究》2006年第2期。
[110]姜帆:《数字传播背景下广告的生存与发展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11]金定海:《对接问题,对接政策——写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之际》,《广告大观》(综合版)2009年第9期。
[112]廖秉宜:《中国广告产业的战略转型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广告大观》(理论版)2009年第2期。
[113]廖秉宜:《自主与创新: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14]廖直洲:《广告代理制研究的话语嬗变》(1993—2009),《青年科学》2010年第5期。
[115]刘传红:《广告产业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16]卢山冰:《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17]孟建:《中国广告业的发展与中国消费形态——对中国广告业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若干思考》,《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18]钱广贵:《经济危机、产业整合与本土广告业的发展》,《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8期。
[119]沈剑宏、于玲:《广告产业的经济学分析》,《广角视野》2007年第2期。
[120]史学军:《市场竞争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经济科学》2001年第6期。
[121]史学军:《沉淀成本、承揽制度与全球广告市场结构》,《产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122]舒咏平、祁萌:《本土公司集团化尚需民族资本进入》,《现代广告》2005年第12期。
[123]童丽莉:《网络广告的互动性》,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http://www.cjr.com.cn。
[124]吴永新:《我国广告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中国广告》2006年第8期。
[125]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广告产业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5年卷。
[126]熊蕾:《广告的权力机制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27]徐卫华:《广告代理费模式的变迁与广告代理公司的转型》,《中国广告》2008年第8期。
[128]徐卫华:《试论我国广告产业的衰退原因及对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29]杨猛:《广告行业面临抉择良机》,《广告大观》(综合版)2009年第1期。
[130]尹良润:《中国报业产业转型与产业创新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31]尹铁钢:《从广告产业角度探讨媒介与广告组织二者的关系》,《广告大观》(理论版)2010年第2期。
[132]张金海:《从营销传播的末端走向高端》,《广告人》2009年第8期。
[133]张金海:《广告的现实生存与未来发展》,《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7期。
[134]张金海、段淳林:《整合品牌传播的理论与实务探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35]张金海、黄迎新:《广告代理的危机与广告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广告大观》(综合版)2007年第6期。
[136]张金海、廖秉宜:《网络与数字传播时代广告告知功能的回归》,《广告大观》(综合版)2006年第7期。
[137]张金海、廖秉宜:《中国广告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战略选择与制度审视》,《广告大观》(理论版)2009年第2期。
[138]张金海、廖秉宜:《广告代理制的历史检视与重新解读》,《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年第2期。
[139]张金海、廖秉宜:《用创意创新广告产业》,《广告大观》(综合版)2007年第3期。
[140]张金海、廖秉宜:《整合资源与分时传播——分时传媒的两大核心竞争优势》,《广告大观》(综合版)2007年第1期。
[141]张金海、廖秉宜:《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危机及产业创新的对策》,《新闻与传播评论》2008年。
[142]张金海、刘芳:《中国广告产业“低集中度”与“泛专业化”两大核心问题的检视——兼论中国广告产业的改造与升级》,《现代广告·学刊》2009年第B4期。
[143]张金海、钱广贵:《行政作为、利润危机与本土广告产业发展》,《广告大观》(综合版)2008年第10期。
[144]张金海:《挑战下的广告:变革、创新、转型》,《广告人》2010年第4期。
[145]张金海、王润珏:《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背景下的广告生存形态》,《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46]张金海、于小川:《内容:媒体生存的第一要义》,《广告人》2008年第3期。
[147]张金海、周丽玲:《广告素养的概念框架与影响因素》,《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4期。
[148]张金海、高运峰、门书均、于小川、李明:《全球五大广告集团解析研究》,《现代广告》2005年第6期。
[149]张金海:《区域广告业的未来发展》,《广告大观》(综合版)2008年第12期。
[150]郑保卫:《事业性和产业性:转型期中国传媒业双重属性解读》,《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2006年第9期。
[151]Batra,Rajeev,Stayman,Douglas M.,The role of mood in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September,1990,Volume 17,Issue 2.
[152]Benjamin W.P.Jolly and J.Maitland,“Operational Research and Advertising:Theories of Response”,,1958,9:207-217.
[153]Pradeep K.Chintagunta,Nautfel J.Vilcassim,,Mannagement Science,1992,38(9):1230-1244.
[154]Daniel PoPo,,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74,34(6):53.
[155]Daniel C.Hallinand Paolo Maneini,,Cambridge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56]Don E.Schultz,Phililp J.Kitchen,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in U.S.Advertising Agencies:An Exploratory Study,,1997,(9/10):7-16.
[157]Ewen,Stuart,,New York:McGraw- Hill,1996.
[158]Feichtinger,G.and R.F.Hartl and S.P.Sethi,“Dynamic Optimal Control Models in Advertising:Recent Development”,,1994,40(2):195-226.
[159]Herbert Jack Rotfeld,Charles R.,Taylor the advertising regulation and self-regulation issues ripped from thehead lines with(sometimes missed) opportunities for disciplined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Winter,2009,Vol.38,Issue.
[160]Jaemin Jung,Acquisition or joint ventures:foreign market entry strategy of US advertising agencies,,2004,17(1):35-50.
[161]Lynne Eagle,Philip J.Kitchen,Perceptions of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among Marketers & Ad Agency Execu-tives in New Zealand,,1999,18(1):89-119.
[162]“It’s All Advertising”.,October,1991.
[163]Sandage C.H.,V.Fryburger,and K.Rotzoll,“The Theory and Advertising”,Richard D.Irwin Inc.
[164]http://www.advertising a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