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tional ancient villages and towns are the epitome of China's rural areas, the places of "homesickness", and the starting point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century. The urbanization of rural areas has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encountered unprecedented impacts, and the local folk culture growing on the soil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has become a distant historical memory. The book is the fruitful result of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project chaired by the author, and selects representative ancient villages and towns in the Qinhe River Basin, Fenhe River Basin, Yellow River Basin, and Great Wall Border Pass of Shanxi Province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provides academic support for the overall protection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ancient villages and towns and the diagnosi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ies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book has five chapters, each chapter first discusses the history, culture and protection status of ancient villages and towns in each re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then selects landmark and typical topics for in-depth discussion, and comprehensively uses multidisciplinary theories such as folk literature, literary aesthetics, folklore, sociology,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Combining case studies with overall discussions, through the "Shanxi experience" of the overall protec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s in ancient villages and towns, the common problems of different types of ancient village and town protection are explored, so that they have academic significance beyond individual cases to the whole.(AI翻译)
段友文:(著)
段友文(1957-),山西襄汾人,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俗文化与俗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文物局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专家组成员。长期在高校从事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中心委托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山西省社科联重点项目1项及横向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要著作有《黄河中下游家族村落民俗与社会现代化》,中华书局2007年;《走西口移民运动中的蒙汉民族民俗融合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年;《古村镇文化景观整体保护与扶贫策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一 著作类
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董晓萍:《现代民间文艺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7.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8.周宪主编:《世纪之交的文化景观》,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9.赵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10.邵爱云、赵辉编:《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实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11.陈锦晓:《中国乡村建设道路探索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年版。
12.叶敬忠:《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3.郝志东、廖坤荣编:《两岸乡村治理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4.祝彦:《救活农村·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回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5.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单霁翔:《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8.杨湘桃:《风景地貌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20.王昀:《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21.刘景纯:《城镇景观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2.葛丹东:《中国村庄规划的体系与模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3.朱淳、张力:《景观艺术史略》,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24.王修筑:《从历史中走来的古村落》,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5.蔡尚伟等:《文化产业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7.严三九、王虎编:《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8.党圣元、刘瑞弘:《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9.刘彦顺:《生态美学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0.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31.赵士林:《当代中国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2.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3.山西省建设厅编:《山西古村镇》,中国建筑出版社2007年版。
34.晋城市建设局编:《山西晋城古村镇》,中国建筑出版社2010年版。
35.段友文主编:《山西古村镇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2015年版。
36.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7.冯宝志:《三晋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8.仇晓风:《三晋古民居建筑新论》,三晋出版社2009年版。
39.乔志强、行龙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0.行龙主编:《近代山西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山西古村镇系列丛书”:《上庄古村》《窦庄古村》《小河古村》《大阳泉古村》《西黄石古村》《大周古村》《东沟古镇》《师家沟古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42.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43.彭勇:《明代北边防御体制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4.刘燕芳:《中华第一关·雁门关》,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5.李少文、梁嵘:《图文长城——山西卷》,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版。
46.“朔州历史文化丛书”:《朔州历史沿革》《马邑文化》《应县木塔》《朔州民歌》《杀虎口》,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47.冯璐:《晋东南密码》,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8.张家庆:《千年流韵·沁河流域传统节日的风俗特征》,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49.张利:《上党文化研究》,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50.项阳:《山西乐户研究》,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51.杜正贞:《村社传统与明清士绅:山西泽州乡土社会的制度变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52.冯俊杰:《太行神庙及赛社演剧研究》,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2000年。
53.张发颖:《中国家乐戏班》,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54.车文明:《中国神庙剧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55.段建宏:《戏台与社会·明清山西戏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6.李秋香、楼庆西、陈志华:《郭峪村·中国乡土建筑》,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57.黄鉴晖:《明清山西商人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58.穆雯瑛:《晋商史料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9.荣浪:《山西会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60.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61.程光、薛占儒、梁小明:《晋商堡寨》,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62.郑孝时:《明清晋商》,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63.王先明、罗朝晖:《院落沧桑·山西古民居的历史文化解读》,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4.陈志华:“山西古村落”《张壁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5.董培良、董剑云:《平遥古城文化史韵》,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66.陈志华:《古镇碛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67.王成军、王洪廷:《晋商碛口码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8.刘国才:《话说碛口》,北岳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69.王洪廷:《临县乡土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0.王杰文:《仪式、歌舞与文化展演:陕北·晋西的“伞头秧歌”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1.“聚落风土丛书”:李锦生、霍耀中、张海:《不可再生的遗产——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开发碛口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霍耀中、张其俊、师振亚:《碛口古镇保护》;张士满、霍耀中、葛天成:《碛口村镇建设》;刘沛林、张士满、霍耀中:《碛口旅游发展》,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3.尹钧科:《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4.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5.唐军:《蛰伏与绵延——当代华北村落家族的生长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6.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77.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78.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79.高占祥主编:《论村落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1.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3.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4.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85.江帆:《生态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6.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7.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下),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88.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9.陈细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0.国务院法制办农业资源环保法制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法规司、城乡规划司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释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91.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92.方明等:《历史文化村镇继承与发展指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93.邵甬主编:《理想空间——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与实践》第41辑,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4.马戎、周星:《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5.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6.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7.刘泽民等主编:《山西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8.尹笑非:《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像的理论阐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
99.钟福民:《中国吉祥图案的象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0.童庆炳:《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01.陆一帆:《文艺心理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02.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3.王杰、廖国伟等:《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4.丁宁:《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05.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6.周来祥:《文艺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7.孙建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8.段友文:《汾河两岸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09.彭兆荣:《旅游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110.张士闪:《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鲁中四村考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1.[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112.[美]欧达伟:《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董晓萍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3.[美]鲁·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郭小平、翟灿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14.[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115.[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6.[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7.[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8.[美]亨利·赛瑞斯:《明蒙关系Ⅲ——贸易关系:马市(1400—1600)》,王苗苗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9.[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20.[日]柳田国男:《传说论》,连湘译,张紫晨校,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21.[日]柳田国男:《民间传承论与乡土生活研究法》,王晓葵、王京、何彬译,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
122.[法]W.J.T.米歇尔:《图像理论》,陈永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3.[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全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4.[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王东亮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25.[德]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陈润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126.[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27.[俄]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钱中文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二 地方文献资料
1.张正明、科大卫、王勇红编著:《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张正明、科大卫、王勇红编著:《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续一),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3.张正明、科大卫、王勇红编著:《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续二),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4.山西省卷本、市卷本、县卷本“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民间故事集成》《民间歌谣集成》《民间谚语集成》。
5.(清)王轩等纂修:《山西通志》(全二十二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6.(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8.(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2011年版。
9.(明)顾秉谦等纂修:《明实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
10.(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
11.(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锦里龙万育刻本,敷文阁藏版,中国国家图书馆特色资源库(数字方志)藏。
12.(明)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卷三《险隘考·大同镇总图》,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影印本,明万历刻本。
13.(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年版。
14.(清)刘显第:《绛州志》,康熙九年。
15.(明)张钦纂修、许殿玺点校:《大同府志》,正德十年(1512)刻版,嘉靖十二年(1533)补刻本,大同地方志办公室,1987年。
16.(清)王霷纂、汪嗣圣修:《朔州志》,雍正十三年(1735),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特色资源库藏。
17.(清)胡文烨:《云中郡志》,清顺治九年(1652)刻本,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1988年。
18.(清)刘士铭修、李裕民点校:《朔平府志》,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19.(清)杨笃纂、洪汝霖修:《天镇县志》,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20.(清)赖昌期、张彬等纂修:《平定州志》,光绪八年(1882)刻本,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21.晋城市地方志丛书编委会编著:《晋城金石志》,海潮出版社1995年版。
22.山西省晋东南地区行政公署翻印:《泽州府志》(共十六册),1981年。
23.王树新主编:《高平金石志》,中华书局2004年版。
24.贾志军主编:《沁水碑刻蒐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5.冯文瑞纂、何燊修:《万泉县志》,民国六年(1917),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
26.张刚忍、李军主编:《慈善世家——李家大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7.张刚忍主编:《话说李氏宗祠》,李家大院内部资料,2008年。
28.张刚忍主编:《李家大院讲解词》,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9.万荣县高村乡人民政府:《山西省万荣县阎景村第五批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山西省建设厅村镇处保存,内部资料,2011年。
30.解放:《慈善世家——李家大院史海觅珠》,运城市李家大院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内部资料,2008年。
31.介休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全国十大魅力名镇——张壁古堡》,《介休文史资料》2008年总第11辑。
32.《乾隆凤台县志》,国家图书馆藏本。
33.《乾隆阳城县志》,国家图书馆藏本。
34.《顺治潞安府志》,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版。
35.《顺治高平县志》,线装书局2001年版。
36.《雍正泽州府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7.《高平县志》,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年版。
38.《阳城县志》,海潮出版社1994年版。
39.《晋城县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40.《潞城市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
41.《长治县志》,中华书局2003年版。
42.栗守田:《上伏村志》,内部资料,1995年。
43.《阳明堡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内部资料,2011年。
44.《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内部资料,2011年。
45.《王化沟村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内部资料,2011年。
46.《关于大阳泉古村的保护管理办法》,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内部资料,2011年。
47.《山西省娘子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内部资料,2011年。
48.《麻田镇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文物保护措施》,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内部资料,2011年。
49.《山西古村镇历史建筑图集测绘组》,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内部资料,2011年。
50.《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大阳泉村》,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内部资料,2011年。
51.《大同市新荣区得胜堡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内部资料,2011年。
三 论文
(一)期刊
1.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2.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刘铁梁:《村落集体仪式性文艺表演活动与村民的社会组织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4.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5.高翔、刘凤云:《论古代中国北方的农耕与游牧——对两种文化关系及发展趋向的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6.牛宏宝:《文化资本与文化(创意)产业》,《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7.向云驹:《论“文化空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8.段友文:《论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村落文化建设》,《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9.靳生禾、谢鸿喜:《晋阳古战场考察报告》,《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0.王树声、朱文龙、李慧敏:《北方氏族聚落夏门村保护规划研究》,《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1.段静:《民俗学表演理论核心概念探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2.李凤山:《长城带民族融合史略》,《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13.冯俊杰、刘梅:《长城要塞杀虎口满族驻军修复的明代乐楼》,《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4.胡晓鹏:《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5.韩德信:《日常生活审美化——西方现代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6.盖光:《生态文化与社会生态结构》,《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7.李金苹、张玉钧、刘克锋、胡宝贵:《中国乡村景观规划的思考》,《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8.王云才、石忆邵、陈田:《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9.张成渝:《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两种实践——解读生态博物馆和乡村旅游》,《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20.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评价体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1.许檀、乔南:《清代的雁门关与塞北商城——以雁门关碑刻为中心的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2.盖光:《生态审美的生态哲学基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23.朱自强、张树武:《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形态辨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24.杨蔚:《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的传统文化创新》,《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5.萧国亮:《明代后期蒙汉互市及其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7年第2期。
26.黄涛、孙非寒:《古村落保护不能忽视村民活态文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18期。
27.孙明泉:《古村镇历史文化资源的再生营造与体验化开发》,《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28.贺卫光:《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经济上的互补与非平衡需求》,《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9.刘夏蓓:《传统社会结构与文化景观保护——三十年来我国古村落保护反思》,《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30.贺卫光:《农耕与游牧:古代中国的两大经济文化类型》,《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31.祁嘉华、王俊:《陕西古村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32.王德福:《南北方村落的生成与性质差异》,《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33.金星:《隆庆、万历年间明朝与蒙古右翼的互市市场》,《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34.程旭光:《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交汇融合》,《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35.黄哲:《日常生活:民族学研究的新领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36.潘玉君:《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37.潘玉君:《中国历史上农牧冲突的地理解释》,《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38.余同元:《明代九边述论》,《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39.张国勇:《明代大同镇述略》,《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0.刘沛林:《中国传统村落意象的构成标志》,《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41.郭鸣九:《明代的民屯制度》,《益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42.刘锡诚:《论古村镇的非物质遗产保护》,《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3.王伟:《国际环境法视野下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研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年第8期。
44.徐赣丽:《民间传说与地方认同——以广西博白绿珠传说为例》,《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45.王永茂:《明代雁门关防御体系研究》,《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46.余同元:《明代长城文化带的形成与演变》,《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47.杨英法、苗方朔:《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的融合模式研究》,《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8.徐仲伟、周兴茂、谈娅:《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49.王亮:《明清时期晋东南迎神赛社祭仪及其音乐戏剧》,《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0.李安民:《论民俗的融合》,《民俗研究》1994年第4期。
51.麻国庆:《“会”与中国传统村落社会》,《民俗研究》1998年第2期。
52.段友文、卫才华:《乡村权力文化网络中的“社”组织研究——以晋南万荣通化村、荣河村和河津西王村为例》,《民俗研究》2005年第4期。
53.杨利慧:《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民俗研究》2004年第1期。
54.刘晓春:《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民俗研究》2009年第2期。
55.吴晓:《村落艺术活动研究:问题意识与文化视野》,《民俗研究》2010年第3期。
56.王加华、赵春阳:《村落语境、民众情感与地域认同:山东省莱芜市南下冶村抬杠习俗探讨》,《民俗研究》2010年第2期。
57.张昊:《重返家园——中国古村落文化的精神建构与启示》,《文艺争鸣·艺术地理》2011年第4期。
58.张萍:《明代陕北蒙汉边界区军事城镇的商业化》,《民族研究》2003年第6期。
59.张萍:《从“军城”到“治城”:北边民族交错带城镇发展的一个轨迹——以明清时期陕北榆林为例》,《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60.张萍:《边疆内地化背景下地域经济整合与社会变迁——清代陕北长城内外的个案考察》,《民族研究》2009年第5期。
61.张士闪:《当代乡村社会中民间信仰活动的艺术化趋势:以山东潍坊地区青州市井塘村为个案》,《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62.张连文:《明代大同地区军事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沧桑》2012年第2期。
63.孙玲:《明清北方民族关系与长城功能的演变》,《沧桑》2012年第3期。
64.麻国庆:《汉族的家族与村落:人类学的对话与思考》,《思想战线》1998年第5期。
65.薛群慧:《民俗旅游村:活态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一种载体》,《思想战线》2007年第3期。
66.王庆成:《晚清华北村镇人口》,《历史研究》2002年第6期。
67.王庆成:《晚清华北乡村:历史与规模》,《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
68.师悦菊:《明代大同镇长城的马市遗迹》,《文物世界》2003年第1期。
69.杜春梅:《明代山西镇边的城堡》,《文物世界》2004年第6期。
70.张广善:《沁河流域的堡寨建筑》,《文物世界》2005年第1期。
71.杜春梅、王杰瑜:《明代大同镇城堡考》,《文物世界》2007年第4期。
72.王金平、吉晓楠:《落阵营聚落民居形态初探》,《文物世界》2011年第4期。
73.刘媛:《大同长城保护与利用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文物世界》2012年第2期。
74.申友良:《历史上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及其政权初探》,《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1期。
75.韩德信:《从大众文化批判到日常生活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向》,《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5期。
76.刘铁梁:《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艺术探索》2006年第1期。
77.张士闪:《村落语境中的艺术表演与文化认同:以小章竹马活动为例》,《艺术探索》2006年第3期。
78.胡悦晗、谢永栋:《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述评》,《史林》2010年第5期。
79.张俊峰:《从边疆到内地:地方化进程中的边陲社会》,《史林》2012年第1期。
80.曹永:《〈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考误》,《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
81.陈春声、陈树良:《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以东凤村陈氏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
82.陈春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
83.薛林平、刘思齐、刘冬贺:《沁河中游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以山西省高平市大周古村为例》,《中国名城》2010年第10期。
84.薛林平、张哲、孟璠磊:《沁河中游传统聚落研究——以山西省泽州县西黄石古村为例》,《中国名城》2011年第1期。
85.单霁翔:《论生态博物馆的原生态环境保护》(上、下),《中国名城》2011年第3、4期。
86.王金平、郑勰:《明代边关军堡得胜堡形态探析》,《中国名城》2011年第7期。
87.王金平、赵军:《旧广武村聚落与民居形态分析》,《中国名城》2011年第11期。
88.王金平、温婧:《晋北堡寨式聚落防御性特征初探——以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为例》,《中国名城》2012年第3期。
89.朱创鑫:《古村落的文化解读及其文化意象塑造》,《山西建筑》2010年第19期。
90.罗长海、彭震伟:《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机制探析》,《上海城市规划》2010年第1期。
91.靳生禾、谢鸿喜:《李自成宁武关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晋阳学刊》2007年第1期。
92.姚继荣:《明代宣大马市与民族关系》,《河北学刊》1997年第6期。
93.黄忠怀:《从聚落到村落:明清华北新兴村落的生长过程》,《河北学刊》2005年第1期。
94.贺卫光:《中国古代游牧文化的几种类型及其特征》,《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第5期。
95.盖光:《生态文学与“生态人”的亲和性生存体验》,《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第3期。
96.李宏伟、王晓峰:《地缘村落的人情“内卷化”——基于冀北H村的田野调查》,《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第4期。
97.常建华:《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安徽史学》2007年第1期。
98.范晓琳、苗琨、吕锐:《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郏县临沣寨为例》,《华中建筑》2011年第2期。
99.张红卫、薛林平、刘捷:《基于整体性的古村落景观规划设计——以山西省郭壁、窦庄、上伏、南安阳村为例》,《华中建筑》2011年第10期。
100.欧军:《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比较》,《文科教学》1994年第1期。
101.郭于华:《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6期。
102.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地理研究》1998年第1期。
103.周作明:《中国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比较》,《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104.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第1期。
105.阮仪三等:《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机制和对策——以平遥古城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第1期。
106.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农村生态环境》2001年第1期。
107.史继忠:《论游牧文化圈》,《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86期。
108.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城市规划》2001年第10期。
109.朱光亚:《古村镇保护若干问题讨论》,《小城镇建设》2002年第2期。
110.金涛、张小林、金飚:《中国传统农村聚落营造思想浅析》,《人文地理》2002年第5期。
111.郎樱:《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
112.王绚、黄为隽、侯鑫:《山西传统堡寨聚落研究》,《建筑学报》2003年第3期。
113.王绚:《传统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探析》,《建筑师》2003年第4期。
114.顾频捷:《景观资源在保护规划中的保护和利用——以浙江南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为例》,《城镇规划》2004年第6期。
115.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16.周心琴、陈丽、张小林:《近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进展》,《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第2期。
117.王杰瑜:《明代山西北部聚落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1辑。
118.王云才、郭焕成、杨丽:《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及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为例》,《地理科学》2006年第6期。
119.韩德信:《实用主义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求是学刊》2008年第5期。
120.王远坤:《乡村生态的美学认知》,《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121.胡川晋、朱向东:《历史文化名镇的构成要素——以山西省代县阳明堡镇为例》,《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第8期。
122.余丹:《旅游开发背景下的社区居民“边缘化”》,《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8期。
123.池玉玺:《村落文化景观该怎样保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中国文化报》2008年第11期。
124.张萍:《谁主沉浮:农牧交错地带城址与环境的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25.魏峥:《新农村建设中乡土景观保护与发展途径探讨》,《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126.王金平、成春朏:《右卫古镇聚落与民居形态浅析》,《南方建筑》2010年第6期。
127.徐赣丽:《乡村智慧与古村镇文化遗产的保护》,《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128.戴林琳、盖世杰:《京郊历史文化村落的资源类型及其谱系建构研究——以北京东郊为例》,《规划师》2011年第4期。
129.王伟、刘海裕:《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利用的原则及制度思考》,《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130.[美]理查德·鲍曼:《表演的新生性》,杨利慧译,《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
131.[美]理查德·鲍曼:《美国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中的“表演”观》,杨利慧译,《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32.[美]理查德·鲍曼:《“表演”的概念与本质》,杨利慧译,《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133.[英]杰克·古迪:《从口头到书面:故事讲述中的人类学突破》,户晓辉译,《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134.[美]特纳:《旅游景点的文化表演之研究》,杨利慧译,《民族艺术》2004年第l期。
135.[美]纳尔逊·格雷本:《活态文化:如何保护?为谁保护?》,张晓萍译,《思想战线》2008年第3期。
136.[澳]费克光:《论嘉靖时期(1522—1567年)的明蒙关系》,许敏译,《明史研究》1988年春季刊。
(二)硕士论文
1.李文慧:《民间信仰与村落关系——以清代至民国的山西太谷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06年。
2.侯娟:《明清以来的民间信仰与乡村基层组织——以山西榆次八社十三村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08年。
3.石俊林:《清末、民国平定小河村石氏宗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08年。
4.张月琴:《清末民初大同北部堡寨聚落的民间信仰》,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08年。
5.杨瑾:《晋北堡寨与明至清初边地社会变迁》,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10年。
6.潘明率:《丁村聚落及其民居形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7.赵志芳:《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硕士学位论文,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8.杜林霄:《碛口古镇聚落与民居形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9.吴丰:《良户古村聚落与民居形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10.甄博:《浅析明朝至近代晋北聚落的主流形态》,硕士学位论文,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11.周青:《晋东聚落与民居形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12.肖磊:《古村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山东朱家峪为个案》,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9年。
13.尹怀玉:《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以朱家峪村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0年。
14.唐明:《血缘·宗族·村落·建筑——丁村的聚居形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年。
15.孔洋:《民俗村景观设计与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6.贺明:《日常生活世界的传统聚落空间解读——以皖南、鄂东南传统聚落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7.丁卓明:《山西古村落聚落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8.张苒:《沁河中游古村镇空间构成解析——沁河中游古村镇系列研究之二》,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9.涂放:《沁河中游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沁河中游古村镇系列研究之三》,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0.吴瑕:《山西省润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1.秦潇:《关隘型古村镇整体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以山西省娘子关古镇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2.李哲:《山西省雁北地区明代军事防御性聚落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5年。
23.倪晶:《明宣府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5年。
24.王力:《明长城大同镇军事聚落整体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1年。
25.朱晓翔:《我国古村落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5年。
26.齐大英:《民国时期山西中南部乡村聚落的规模和形态结构》,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7.陈传金:《古村落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08年。
28.代琛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聚落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9.师冰洁:《明代晋商与乡村社会变迁——以晋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8年。
30.杨国华:《明代大同镇防务研究——以败虎堡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8年。
31.王晶晶:《明清至民国时期山东半岛军户家族组织研究——以鳌山卫、灵山卫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年。
32.沈兆旭:《北方村镇生态景观体系的研究与构建》,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3.李洋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34.赵玉珍:《明清时期长城沿线回民聚落的变迁:以大同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5.许洪杰:《旅游开发背景下古镇居民“边缘化”现象研究——以广西贺州黄姚古镇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三)博士论文
1.王绚:《传统堡寨聚落研究——兼以秦晋地区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年。
2.李贺楠:《中国古代农村聚落区域分布与形态变迁规律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6年。
3.谭立锋:《河北传统堡寨聚落演进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7年。
4.李严:《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7年。
5.张楠:《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0年。
6.张蔚:《国外生态村历史演进与整体设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1年。
7.杜成慧:《金元时期浑源刘氏家族研究——以刘祁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聂存虎:《古村落保护的策略与行动研究——以山西下州村为例》,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贾平:《当代村落中的古老传说——对张谷英村一个风水起源传说讲述、传承状况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徐学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1.赵晓芳:《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图像化走势》,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2.沈玮:《论汉语俗语的文学图像》,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13.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4.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博士学位论文,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5.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葫芦河流域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7年。
16.赵霞:《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与价值重建》,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年刊·2017
China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nual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台港及海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研究
中国西南民族档案资源集成管理研究
The Study of Southwest Ethnic Archives Resources Integration Management in China中国社会学学科自信:景天魁荣休讨论会文集
Disciplinary Confidence in Chinese Sociology:Papers of the Conference for Emeritus Professor Jing Tiankui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