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著作类
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董晓萍:《现代民间文艺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7.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8.周宪主编:《世纪之交的文化景观》,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9.赵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10.邵爱云、赵辉编:《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实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11.陈锦晓:《中国乡村建设道路探索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年版。
12.叶敬忠:《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3.郝志东、廖坤荣编:《两岸乡村治理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4.祝彦:《救活农村·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回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5.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单霁翔:《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8.杨湘桃:《风景地貌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20.王昀:《传统聚落结构中的空间概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21.刘景纯:《城镇景观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2.葛丹东:《中国村庄规划的体系与模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3.朱淳、张力:《景观艺术史略》,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24.王修筑:《从历史中走来的古村落》,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5.蔡尚伟等:《文化产业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7.严三九、王虎编:《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8.党圣元、刘瑞弘:《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9.刘彦顺:《生态美学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0.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31.赵士林:《当代中国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2.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3.山西省建设厅编:《山西古村镇》,中国建筑出版社2007年版。
34.晋城市建设局编:《山西晋城古村镇》,中国建筑出版社2010年版。
35.段友文主编:《山西古村镇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2015年版。
36.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7.冯宝志:《三晋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8.仇晓风:《三晋古民居建筑新论》,三晋出版社2009年版。
39.乔志强、行龙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0.行龙主编:《近代山西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山西古村镇系列丛书”:《上庄古村》《窦庄古村》《小河古村》《大阳泉古村》《西黄石古村》《大周古村》《东沟古镇》《师家沟古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42.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43.彭勇:《明代北边防御体制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4.刘燕芳:《中华第一关·雁门关》,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5.李少文、梁嵘:《图文长城——山西卷》,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版。
46.“朔州历史文化丛书”:《朔州历史沿革》《马邑文化》《应县木塔》《朔州民歌》《杀虎口》,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47.冯璐:《晋东南密码》,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8.张家庆:《千年流韵·沁河流域传统节日的风俗特征》,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49.张利:《上党文化研究》,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50.项阳:《山西乐户研究》,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51.杜正贞:《村社传统与明清士绅:山西泽州乡土社会的制度变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52.冯俊杰:《太行神庙及赛社演剧研究》,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2000年。
53.张发颖:《中国家乐戏班》,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54.车文明:《中国神庙剧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55.段建宏:《戏台与社会·明清山西戏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6.李秋香、楼庆西、陈志华:《郭峪村·中国乡土建筑》,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57.黄鉴晖:《明清山西商人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58.穆雯瑛:《晋商史料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9.荣浪:《山西会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60.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61.程光、薛占儒、梁小明:《晋商堡寨》,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62.郑孝时:《明清晋商》,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63.王先明、罗朝晖:《院落沧桑·山西古民居的历史文化解读》,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4.陈志华:“山西古村落”《张壁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5.董培良、董剑云:《平遥古城文化史韵》,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66.陈志华:《古镇碛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67.王成军、王洪廷:《晋商碛口码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8.刘国才:《话说碛口》,北岳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69.王洪廷:《临县乡土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0.王杰文:《仪式、歌舞与文化展演:陕北·晋西的“伞头秧歌”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1.“聚落风土丛书”:李锦生、霍耀中、张海:《不可再生的遗产——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开发碛口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霍耀中、张其俊、师振亚:《碛口古镇保护》;张士满、霍耀中、葛天成:《碛口村镇建设》;刘沛林、张士满、霍耀中:《碛口旅游发展》,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3.尹钧科:《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4.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5.唐军:《蛰伏与绵延——当代华北村落家族的生长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6.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77.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78.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79.高占祥主编:《论村落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1.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3.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4.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85.江帆:《生态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6.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7.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下),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88.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9.陈细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0.国务院法制办农业资源环保法制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法规司、城乡规划司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释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91.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92.方明等:《历史文化村镇继承与发展指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93.邵甬主编:《理想空间——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与实践》第41辑,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4.马戎、周星:《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5.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6.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7.刘泽民等主编:《山西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8.尹笑非:《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像的理论阐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
99.钟福民:《中国吉祥图案的象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0.童庆炳:《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01.陆一帆:《文艺心理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02.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3.王杰、廖国伟等:《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4.丁宁:《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05.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6.周来祥:《文艺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7.孙建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8.段友文:《汾河两岸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09.彭兆荣:《旅游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110.张士闪:《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鲁中四村考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1.[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112.[美]欧达伟:《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董晓萍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3.[美]鲁·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郭小平、翟灿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14.[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115.[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6.[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7.[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8.[美]亨利·赛瑞斯:《明蒙关系Ⅲ——贸易关系:马市(1400—1600)》,王苗苗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9.[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20.[日]柳田国男:《传说论》,连湘译,张紫晨校,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21.[日]柳田国男:《民间传承论与乡土生活研究法》,王晓葵、王京、何彬译,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
122.[法]W.J.T.米歇尔:《图像理论》,陈永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3.[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全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4.[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王东亮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25.[德]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陈润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126.[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27.[俄]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钱中文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二 地方文献资料
1.张正明、科大卫、王勇红编著:《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张正明、科大卫、王勇红编著:《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续一),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3.张正明、科大卫、王勇红编著:《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续二),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4.山西省卷本、市卷本、县卷本“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民间故事集成》《民间歌谣集成》《民间谚语集成》。
5.(清)王轩等纂修:《山西通志》(全二十二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6.(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8.(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2011年版。
9.(明)顾秉谦等纂修:《明实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
10.(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
11.(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锦里龙万育刻本,敷文阁藏版,中国国家图书馆特色资源库(数字方志)藏。
12.(明)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卷三《险隘考·大同镇总图》,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影印本,明万历刻本。
13.(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年版。
14.(清)刘显第:《绛州志》,康熙九年。
15.(明)张钦纂修、许殿玺点校:《大同府志》,正德十年(1512)刻版,嘉靖十二年(1533)补刻本,大同地方志办公室,1987年。
16.(清)王霷纂、汪嗣圣修:《朔州志》,雍正十三年(1735),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特色资源库藏。
17.(清)胡文烨:《云中郡志》,清顺治九年(1652)刻本,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1988年。
18.(清)刘士铭修、李裕民点校:《朔平府志》,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19.(清)杨笃纂、洪汝霖修:《天镇县志》,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20.(清)赖昌期、张彬等纂修:《平定州志》,光绪八年(1882)刻本,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21.晋城市地方志丛书编委会编著:《晋城金石志》,海潮出版社1995年版。
22.山西省晋东南地区行政公署翻印:《泽州府志》(共十六册),1981年。
23.王树新主编:《高平金石志》,中华书局2004年版。
24.贾志军主编:《沁水碑刻蒐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5.冯文瑞纂、何燊修:《万泉县志》,民国六年(1917),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
26.张刚忍、李军主编:《慈善世家——李家大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7.张刚忍主编:《话说李氏宗祠》,李家大院内部资料,2008年。
28.张刚忍主编:《李家大院讲解词》,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9.万荣县高村乡人民政府:《山西省万荣县阎景村第五批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山西省建设厅村镇处保存,内部资料,2011年。
30.解放:《慈善世家——李家大院史海觅珠》,运城市李家大院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内部资料,2008年。
31.介休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全国十大魅力名镇——张壁古堡》,《介休文史资料》2008年总第11辑。
32.《乾隆凤台县志》,国家图书馆藏本。
33.《乾隆阳城县志》,国家图书馆藏本。
34.《顺治潞安府志》,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版。
35.《顺治高平县志》,线装书局2001年版。
36.《雍正泽州府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7.《高平县志》,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年版。
38.《阳城县志》,海潮出版社1994年版。
39.《晋城县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40.《潞城市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
41.《长治县志》,中华书局2003年版。
42.栗守田:《上伏村志》,内部资料,1995年。
43.《阳明堡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内部资料,2011年。
44.《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内部资料,2011年。
45.《王化沟村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内部资料,2011年。
46.《关于大阳泉古村的保护管理办法》,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内部资料,2011年。
47.《山西省娘子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内部资料,2011年。
48.《麻田镇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文物保护措施》,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内部资料,2011年。
49.《山西古村镇历史建筑图集测绘组》,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内部资料,2011年。
50.《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大阳泉村》,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内部资料,2011年。
51.《大同市新荣区得胜堡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内部资料,2011年。
三 论文
(一)期刊
1.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2.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刘铁梁:《村落集体仪式性文艺表演活动与村民的社会组织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4.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5.高翔、刘凤云:《论古代中国北方的农耕与游牧——对两种文化关系及发展趋向的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6.牛宏宝:《文化资本与文化(创意)产业》,《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7.向云驹:《论“文化空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8.段友文:《论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村落文化建设》,《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9.靳生禾、谢鸿喜:《晋阳古战场考察报告》,《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0.王树声、朱文龙、李慧敏:《北方氏族聚落夏门村保护规划研究》,《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1.段静:《民俗学表演理论核心概念探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2.李凤山:《长城带民族融合史略》,《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13.冯俊杰、刘梅:《长城要塞杀虎口满族驻军修复的明代乐楼》,《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4.胡晓鹏:《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5.韩德信:《日常生活审美化——西方现代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6.盖光:《生态文化与社会生态结构》,《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7.李金苹、张玉钧、刘克锋、胡宝贵:《中国乡村景观规划的思考》,《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8.王云才、石忆邵、陈田:《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9.张成渝:《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两种实践——解读生态博物馆和乡村旅游》,《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20.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评价体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1.许檀、乔南:《清代的雁门关与塞北商城——以雁门关碑刻为中心的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2.盖光:《生态审美的生态哲学基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23.朱自强、张树武:《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形态辨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24.杨蔚:《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的传统文化创新》,《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5.萧国亮:《明代后期蒙汉互市及其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7年第2期。
26.黄涛、孙非寒:《古村落保护不能忽视村民活态文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18期。
27.孙明泉:《古村镇历史文化资源的再生营造与体验化开发》,《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28.贺卫光:《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经济上的互补与非平衡需求》,《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9.刘夏蓓:《传统社会结构与文化景观保护——三十年来我国古村落保护反思》,《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30.贺卫光:《农耕与游牧:古代中国的两大经济文化类型》,《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31.祁嘉华、王俊:《陕西古村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32.王德福:《南北方村落的生成与性质差异》,《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33.金星:《隆庆、万历年间明朝与蒙古右翼的互市市场》,《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34.程旭光:《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交汇融合》,《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35.黄哲:《日常生活:民族学研究的新领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36.潘玉君:《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37.潘玉君:《中国历史上农牧冲突的地理解释》,《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38.余同元:《明代九边述论》,《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39.张国勇:《明代大同镇述略》,《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0.刘沛林:《中国传统村落意象的构成标志》,《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41.郭鸣九:《明代的民屯制度》,《益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42.刘锡诚:《论古村镇的非物质遗产保护》,《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3.王伟:《国际环境法视野下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研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年第8期。
44.徐赣丽:《民间传说与地方认同——以广西博白绿珠传说为例》,《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45.王永茂:《明代雁门关防御体系研究》,《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46.余同元:《明代长城文化带的形成与演变》,《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47.杨英法、苗方朔:《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的融合模式研究》,《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8.徐仲伟、周兴茂、谈娅:《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49.王亮:《明清时期晋东南迎神赛社祭仪及其音乐戏剧》,《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0.李安民:《论民俗的融合》,《民俗研究》1994年第4期。
51.麻国庆:《“会”与中国传统村落社会》,《民俗研究》1998年第2期。
52.段友文、卫才华:《乡村权力文化网络中的“社”组织研究——以晋南万荣通化村、荣河村和河津西王村为例》,《民俗研究》2005年第4期。
53.杨利慧:《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民俗研究》2004年第1期。
54.刘晓春:《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民俗研究》2009年第2期。
55.吴晓:《村落艺术活动研究:问题意识与文化视野》,《民俗研究》2010年第3期。
56.王加华、赵春阳:《村落语境、民众情感与地域认同:山东省莱芜市南下冶村抬杠习俗探讨》,《民俗研究》2010年第2期。
57.张昊:《重返家园——中国古村落文化的精神建构与启示》,《文艺争鸣·艺术地理》2011年第4期。
58.张萍:《明代陕北蒙汉边界区军事城镇的商业化》,《民族研究》2003年第6期。
59.张萍:《从“军城”到“治城”:北边民族交错带城镇发展的一个轨迹——以明清时期陕北榆林为例》,《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60.张萍:《边疆内地化背景下地域经济整合与社会变迁——清代陕北长城内外的个案考察》,《民族研究》2009年第5期。
61.张士闪:《当代乡村社会中民间信仰活动的艺术化趋势:以山东潍坊地区青州市井塘村为个案》,《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62.张连文:《明代大同地区军事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沧桑》2012年第2期。
63.孙玲:《明清北方民族关系与长城功能的演变》,《沧桑》2012年第3期。
64.麻国庆:《汉族的家族与村落:人类学的对话与思考》,《思想战线》1998年第5期。
65.薛群慧:《民俗旅游村:活态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一种载体》,《思想战线》2007年第3期。
66.王庆成:《晚清华北村镇人口》,《历史研究》2002年第6期。
67.王庆成:《晚清华北乡村:历史与规模》,《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
68.师悦菊:《明代大同镇长城的马市遗迹》,《文物世界》2003年第1期。
69.杜春梅:《明代山西镇边的城堡》,《文物世界》2004年第6期。
70.张广善:《沁河流域的堡寨建筑》,《文物世界》2005年第1期。
71.杜春梅、王杰瑜:《明代大同镇城堡考》,《文物世界》2007年第4期。
72.王金平、吉晓楠:《落阵营聚落民居形态初探》,《文物世界》2011年第4期。
73.刘媛:《大同长城保护与利用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文物世界》2012年第2期。
74.申友良:《历史上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及其政权初探》,《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1期。
75.韩德信:《从大众文化批判到日常生活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转向》,《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5期。
76.刘铁梁:《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艺术探索》2006年第1期。
77.张士闪:《村落语境中的艺术表演与文化认同:以小章竹马活动为例》,《艺术探索》2006年第3期。
78.胡悦晗、谢永栋:《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述评》,《史林》2010年第5期。
79.张俊峰:《从边疆到内地:地方化进程中的边陲社会》,《史林》2012年第1期。
80.曹永:《〈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考误》,《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
81.陈春声、陈树良:《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以东凤村陈氏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
82.陈春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
83.薛林平、刘思齐、刘冬贺:《沁河中游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以山西省高平市大周古村为例》,《中国名城》2010年第10期。
84.薛林平、张哲、孟璠磊:《沁河中游传统聚落研究——以山西省泽州县西黄石古村为例》,《中国名城》2011年第1期。
85.单霁翔:《论生态博物馆的原生态环境保护》(上、下),《中国名城》2011年第3、4期。
86.王金平、郑勰:《明代边关军堡得胜堡形态探析》,《中国名城》2011年第7期。
87.王金平、赵军:《旧广武村聚落与民居形态分析》,《中国名城》2011年第11期。
88.王金平、温婧:《晋北堡寨式聚落防御性特征初探——以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为例》,《中国名城》2012年第3期。
89.朱创鑫:《古村落的文化解读及其文化意象塑造》,《山西建筑》2010年第19期。
90.罗长海、彭震伟:《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机制探析》,《上海城市规划》2010年第1期。
91.靳生禾、谢鸿喜:《李自成宁武关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晋阳学刊》2007年第1期。
92.姚继荣:《明代宣大马市与民族关系》,《河北学刊》1997年第6期。
93.黄忠怀:《从聚落到村落:明清华北新兴村落的生长过程》,《河北学刊》2005年第1期。
94.贺卫光:《中国古代游牧文化的几种类型及其特征》,《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第5期。
95.盖光:《生态文学与“生态人”的亲和性生存体验》,《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第3期。
96.李宏伟、王晓峰:《地缘村落的人情“内卷化”——基于冀北H村的田野调查》,《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第4期。
97.常建华:《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安徽史学》2007年第1期。
98.范晓琳、苗琨、吕锐:《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郏县临沣寨为例》,《华中建筑》2011年第2期。
99.张红卫、薛林平、刘捷:《基于整体性的古村落景观规划设计——以山西省郭壁、窦庄、上伏、南安阳村为例》,《华中建筑》2011年第10期。
100.欧军:《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比较》,《文科教学》1994年第1期。
101.郭于华:《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6期。
102.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地理研究》1998年第1期。
103.周作明:《中国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之比较》,《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104.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第1期。
105.阮仪三等:《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机制和对策——以平遥古城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第1期。
106.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农村生态环境》2001年第1期。
107.史继忠:《论游牧文化圈》,《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86期。
108.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城市规划》2001年第10期。
109.朱光亚:《古村镇保护若干问题讨论》,《小城镇建设》2002年第2期。
110.金涛、张小林、金飚:《中国传统农村聚落营造思想浅析》,《人文地理》2002年第5期。
111.郎樱:《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
112.王绚、黄为隽、侯鑫:《山西传统堡寨聚落研究》,《建筑学报》2003年第3期。
113.王绚:《传统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探析》,《建筑师》2003年第4期。
114.顾频捷:《景观资源在保护规划中的保护和利用——以浙江南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为例》,《城镇规划》2004年第6期。
115.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16.周心琴、陈丽、张小林:《近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进展》,《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第2期。
117.王杰瑜:《明代山西北部聚落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1辑。
118.王云才、郭焕成、杨丽:《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及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为例》,《地理科学》2006年第6期。
119.韩德信:《实用主义与日常生活审美化》,《求是学刊》2008年第5期。
120.王远坤:《乡村生态的美学认知》,《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121.胡川晋、朱向东:《历史文化名镇的构成要素——以山西省代县阳明堡镇为例》,《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第8期。
122.余丹:《旅游开发背景下的社区居民“边缘化”》,《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8期。
123.池玉玺:《村落文化景观该怎样保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中国文化报》2008年第11期。
124.张萍:《谁主沉浮:农牧交错地带城址与环境的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25.魏峥:《新农村建设中乡土景观保护与发展途径探讨》,《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126.王金平、成春朏:《右卫古镇聚落与民居形态浅析》,《南方建筑》2010年第6期。
127.徐赣丽:《乡村智慧与古村镇文化遗产的保护》,《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128.戴林琳、盖世杰:《京郊历史文化村落的资源类型及其谱系建构研究——以北京东郊为例》,《规划师》2011年第4期。
129.王伟、刘海裕:《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利用的原则及制度思考》,《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130.[美]理查德·鲍曼:《表演的新生性》,杨利慧译,《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
131.[美]理查德·鲍曼:《美国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中的“表演”观》,杨利慧译,《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32.[美]理查德·鲍曼:《“表演”的概念与本质》,杨利慧译,《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133.[英]杰克·古迪:《从口头到书面:故事讲述中的人类学突破》,户晓辉译,《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134.[美]特纳:《旅游景点的文化表演之研究》,杨利慧译,《民族艺术》2004年第l期。
135.[美]纳尔逊·格雷本:《活态文化:如何保护?为谁保护?》,张晓萍译,《思想战线》2008年第3期。
136.[澳]费克光:《论嘉靖时期(1522—1567年)的明蒙关系》,许敏译,《明史研究》1988年春季刊。
(二)硕士论文
1.李文慧:《民间信仰与村落关系——以清代至民国的山西太谷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06年。
2.侯娟:《明清以来的民间信仰与乡村基层组织——以山西榆次八社十三村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08年。
3.石俊林:《清末、民国平定小河村石氏宗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08年。
4.张月琴:《清末民初大同北部堡寨聚落的民间信仰》,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08年。
5.杨瑾:《晋北堡寨与明至清初边地社会变迁》,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10年。
6.潘明率:《丁村聚落及其民居形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7.赵志芳:《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硕士学位论文,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8.杜林霄:《碛口古镇聚落与民居形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9.吴丰:《良户古村聚落与民居形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10.甄博:《浅析明朝至近代晋北聚落的主流形态》,硕士学位论文,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11.周青:《晋东聚落与民居形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12.肖磊:《古村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山东朱家峪为个案》,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9年。
13.尹怀玉:《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以朱家峪村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0年。
14.唐明:《血缘·宗族·村落·建筑——丁村的聚居形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年。
15.孔洋:《民俗村景观设计与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16.贺明:《日常生活世界的传统聚落空间解读——以皖南、鄂东南传统聚落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7.丁卓明:《山西古村落聚落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8.张苒:《沁河中游古村镇空间构成解析——沁河中游古村镇系列研究之二》,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9.涂放:《沁河中游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沁河中游古村镇系列研究之三》,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0.吴瑕:《山西省润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1.秦潇:《关隘型古村镇整体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以山西省娘子关古镇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2.李哲:《山西省雁北地区明代军事防御性聚落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5年。
23.倪晶:《明宣府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5年。
24.王力:《明长城大同镇军事聚落整体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1年。
25.朱晓翔:《我国古村落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5年。
26.齐大英:《民国时期山西中南部乡村聚落的规模和形态结构》,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7.陈传金:《古村落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08年。
28.代琛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聚落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9.师冰洁:《明代晋商与乡村社会变迁——以晋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8年。
30.杨国华:《明代大同镇防务研究——以败虎堡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8年。
31.王晶晶:《明清至民国时期山东半岛军户家族组织研究——以鳌山卫、灵山卫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年。
32.沈兆旭:《北方村镇生态景观体系的研究与构建》,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3.李洋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34.赵玉珍:《明清时期长城沿线回民聚落的变迁:以大同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5.许洪杰:《旅游开发背景下古镇居民“边缘化”现象研究——以广西贺州黄姚古镇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三)博士论文
1.王绚:《传统堡寨聚落研究——兼以秦晋地区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年。
2.李贺楠:《中国古代农村聚落区域分布与形态变迁规律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6年。
3.谭立锋:《河北传统堡寨聚落演进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7年。
4.李严:《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7年。
5.张楠:《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0年。
6.张蔚:《国外生态村历史演进与整体设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1年。
7.杜成慧:《金元时期浑源刘氏家族研究——以刘祁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聂存虎:《古村落保护的策略与行动研究——以山西下州村为例》,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贾平:《当代村落中的古老传说——对张谷英村一个风水起源传说讲述、传承状况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徐学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1.赵晓芳:《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图像化走势》,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2.沈玮:《论汉语俗语的文学图像》,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13.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4.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博士学位论文,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5.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葫芦河流域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07年。
16.赵霞:《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与价值重建》,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