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机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产业链的企业链、供需链、空间链和价值链四个维度,分别对中国农业产业发展主体、农业产业市场体系、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和农业产业价值发展进行了研究,且从产业链的四个维度提出了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应宏观政策措施。在“三农”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的背景下,戴孝悌必看写的《产业链视域中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对于逐步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Based on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dustry, the main body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market system, the spatial layou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 valu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were studied, respectively, focusing o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the enterprise chain, the supply and demand chain, the spatial chain, and the value chain. Corresponding macro policy 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dustry were proposed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still prominent “three rural issu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Dai Xiaoti's must-read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are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gradually solving China's “three rural issues” and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and urban economies and increasing rural incomes.
1.蔡昉等:《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曹阳:《当代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形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陈才、李文华:《世界经济地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陈德铭、周三多: 《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陈杰峰等:《世界市场经济模式及其最新演进》(上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陈瑞莲等:《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基于广东的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7.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8.范三国:《国外的农业合作组织——以日本为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9.方天堃、陈仙林:《农业经济管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方卫华:《中介组织研究——制度变迁中产权交易机构的案例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1.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12.傅夏仙:《农业中介组织的制度变迁与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高鸿业、刘凤良:《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4.高煜:《国内价值链构建中的产业升级机理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15.龚禄根:《中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6.管鸿禧:《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评价体系、实证比较与提升对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7.郭海涛:《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市场结构与有效竞争——基于中国制造业产业组织演变的实证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版。
18.郭红东、张若健:《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9.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产业发展报告2008》,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2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产业发展报告2010》,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
21.郭剑雄:《农业发展:三部门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2.郭晶等:《世界市场经济模式及其最新演进》(上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3.胡川:《产业组织演进与产权制度变迁的关联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胡剑锋:《中国农业产业组织发展演变的制度分析》,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5.胡晓鹏:《中国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与发展出路》,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6.胡跃高:《农业发展原理》(第2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黄钢、徐玖平:《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论》,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28.黄建宏:《中国农村经济解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9.黄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基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比较》,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0.黄泰岩:《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5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1.黄泰岩:《国外经济热点前沿》第5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2.黄泰岩:《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6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3.黄祖辉等:《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理论、实践与政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4.冯开文、李军:《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5.江小涓等:《体制转轨中的增长、绩效与产业组织变化——对中国若干行业的实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6.蒋昭侠等:《产业组织问题研究——理论、政策、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37.孔祥智、陈丹梅等:《统和分的辩证法——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8.李杰义:《农业产业链视角下以工促农的机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39.李金华:《中国产业:结构、增长及效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0.李瑞芬:《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
41.李柱锡:《韩国经济开发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2.林毅夫:《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3.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4.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5.刘明宇:《贫困的制度成因——产业分工与交换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46.刘南昌:《强国产业论——产业政策若干理论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7.罗必良:《现代农业发展理论——逻辑线索与创新路径》,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
48.毛科军、巩前文:《中国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49.母俊芝:《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50.彭飞:《新经济地理学论纲——原理、方法及应用》,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年版。
51.秦富等:《国外农业支持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52.任佳:《印度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53.沈志渔、罗仲伟:《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产业组织调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54.宋英杰、陈银春:《农业产业化经营概述》,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55.孙杰、余剑:《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基于比较优势和汇率因素的理论考察与计量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56.隋广军等:《产业演进及其微观基础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7.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58.陶怀颖:《我国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形成机制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59.王贵宸:《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60.王景新:《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崛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61.王蒲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发展——福建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
62.王守臣、申龙均:《农村合作经济学概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3.王新清等:《制度创新与林业发展——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4.王玉:《竞争力管理——理论、实践、展望》,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5.王振中:《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6.魏作磊:《中国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7.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68.文峰:《制度变迁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9.伍华佳、苏东水:《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化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0.向国成、韩绍凤:《小农经济效率分工改进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71.徐金海:《专业化分工与农业产业组织演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72.许经勇:《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六十年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3.杨德才:《工业化与农业发展问题研究——以中国台湾为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4.杨蕙馨、王军: 《新型工业化与产业组织优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5.杨蕙馨、徐向艺:《开放经济与中国产业组织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76.杨建文、周冯琦:《产业组织:21世纪理论研究潮流》,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77.杨云龙:《中国经济结构变化与工业化(1952—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8.叶祥松:《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农联模式》,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79.俞可平等:《农业问题与新农村建设》(第5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80.于俊秋:《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81.于立:《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2.于仁竹、胡继连:《山东蔬菜产业组织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83.袁春新:《农业工业化与农民增收——兼论南通农业的发展构想》,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84.占俊英、方齐云:《中国农村走势——农业产业组织及技术进步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85.张建君:《论中国经济转型模式》,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86.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7.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再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8.张学鹏、卢平:《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89.张耀辉:《产业组织与规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90.张永丽:《合作与不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欠发达地区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经济组织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1.张卓元:《中国经济学60年(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92.张展:《中国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93.赵继新:《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年版。
94.赵羽翔:《经济学说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5.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产业组织评论》(第一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6.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97.周维宏:《农村工业化论——从日本看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98.周镇宏:《1.5次产业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99.周震虹:《中国农业产业化之路——洞庭湖区个案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0.[澳]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张玉纲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1.[美]奥兹·夏伊:《产业组织理论与应用》,周战强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2.[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洪银兴、郑江淮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03.[英]弗兰克·艾利斯:《农民经济学》(第二版),胡景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4.[英]马丁·利克特:《企业经济学》(第三版),范黎波、宋志宏译,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安福仁:《中国农业发展的产业化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巴志鹏:《建国后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分析》,《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毕朱、柳建平:《现代农业的特征及发展途径》,《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3期。
4.蔡昉:《“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1期。
5.曹娟等:《中国、印度产业发展进程的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7期。
6.曹利群:《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9期。
7.曹献庆、杨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探析》,《当代经济》2008年第10期。
8.常婕:《借鉴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农业经济》2007年第1期。
9.陈红英、戴孝悌:《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演变进程分析》,《农业考古》2015年第1期。
10.陈历幸、徐澜波:《产业布局法若干基本问题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
11.陈锡文:《资源配置与中国农村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期。
12.陈锡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刻不容缓》,《中国合作经济》2014年第1期。
13.陈心宇:《中国转型期农业工业化体制问题探讨》,《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2期。
14.陈耀兴:《以产业融合理念推进现代新城乡建设——兼论无锡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企”战略》,《江苏农村经济》2007年第3期。
15.陈正伟、夏波:《中国投入产出表系数变动研究》,《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6.成新华:《我国农业微观组织模式的比较与选择》,《科学·经济·社会》2006年第3期。
17.戴小枫等:《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做法》,《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第4期。
18.戴孝悌、陈红英:《美国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及其启示——基于产业链视角》,《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12期。
19.戴孝悌:《产业链视域中的日本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及其启示》,《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23期。
20.戴孝悌:《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市场主体选择因素探析》,《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22期。
21.戴孝悌:《我国农业产业组织与工业产业组织比较分析》,《发展研究》2011年第3期。
22.戴孝悌:《供需链视域中的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新理路分析》,《发展研究》2011年第6期。
23.戴孝悌:《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研究述评》,《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年第12期。
24.戴孝悌:《产业空间链视域中的美国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及其启示》,《世界农业》2012年第2期。
25.戴孝悌:《产业链视域中的法国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及其启示》,《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第4期。
26.戴孝悌、陈红英:《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市场主体培育措施初探》,《发展研究》2012年第12期。
27.戴孝悌、陈红英:《职业农民培育理论研究述评》,《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第34期。
28.戴孝悌:《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农产品价值交换的历程分析》,《农业考古》2013年第1期。
29.戴孝悌:《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变动分析》,《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30.戴孝悌:《中国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演变进程分析》,《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第9期。
31.戴孝悌:《产业链视角下的中国农业产业成长机制探析》,《世界农业》2013年第11期。
32.戴孝悌:《中国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农业经济》2013年第12期。
33.戴孝悌:《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变动分析》,《经济史》2014年第3期。
34.戴孝悌:《产业链视阈中的巴西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世界农业》2014年第12期。
35.戴孝悌:《发展产业链: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新理路》,《农业经济》2015年第1期。
36.戴孝悌:《中国农业产业价值链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农业经济》2015年第9期。
37.邓常春:《印度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及其成效》,《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第4期。
38.丁慧媛:《中国农业产业链主体协调的现状与整合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9期。
39.邓勤:《政府农业还是市场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改革思路》,《理论视野》2003年第4期。
40.董吾苟等:《试论我国现代农业之现状与发展策略》,《农业装备技术》2008年第1期。
41.杜吟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组织创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3期。
42.费方域:《团队生产、监控和激励——评阿尔钦和登姆塞茨的古典企业理论》,《外国经济与管理》1995年第7期。
43.封志明等:《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分析与数据重建:1949—2003》,《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第1期。
44.傅爱民、王国安:《论我国家庭农场的培育机制》,《农场经济管理》2007年第1期。
45.傅元海:《基于制度视角的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研究》,《北方经济》2007年第9期。
46.高贵如、王双进、李健宏:《交易效率视角下农业家庭经营方式创新》,《农村经济》2013年第5期。
47.高军峰:《反哺农业背景下农业内部产业的结构性互动》,《农村经济》2013年第11期。
48.龚勤林:《产业链空间分布及其理论阐释》,《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6期。
49.关付新:《我国现代农业组织创新的制度含义与组织形式》,《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50.关付新:《中国现代农业企业组织的形式及演进》,《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年第1期。
51.韩兆洲:《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计量方法研究》,《统计研究》1993年第1期。
52.韩喜平等:《建国以来党对农业与工业关系的理论认识与政策演进》,《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6期
53.胡彬:《我国农业工业化进程探析》,《江西农业学报》2008年第5期。
54.郭少新:《培育农业分工组织的依据和途径》,《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5.郭振宗:《我国农业企业化理论与实践模式分析与评价》,《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
56.郭振宗:《小规模农户与家庭农场:两种家庭经营类型的比较》,《今日科苑》2009年第16期。
57.何官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问题与对策》,《农村经济》2008年第4期。
58.何玉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悖论分析》,《齐鲁学刊》2009年第4期。
59.胡昌暖:《谈谈“剪刀差”和价格总水平问题》,《经济研究》1979年第6期。
60.胡霞:《日本农业扩大经营规模的经验与启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3期。
61.黄锦明:《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研究》,《未来与发展》2008年第11期。
62.黄连贵等:《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成效及未来发展思路》,《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31期。
63.冯逃、李冬梅、高蜀晋: 《农业产业形成及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基于一个村庄的实践案例》,《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7期。
64.冯旭芳、陈克毅:《农业市场化的现状分析》,《山西农经》2008年第4期。
65.霍学喜:《我国农业产业转换与升级过程的基本特征》,《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第5期。
66.冀纯堂:《世界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经验》,《世界经济》1998年第10期。
67.贾聪敏等:《从拓展农业功能视角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68.贾生华:《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的产业特征和发展趋势》,《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69.贾晓峰:《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中国统计》2001年第9期。
70.江小国、吴凤平:《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助推新农村建设进程》,《江苏商论》2009年第10期。
71.靳相木:《试论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着重于农业产业化实践的理论解释及比较分析》,《农业技术经济》1998年第1期。
72.金瑛、韩研:《21世纪韩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当代韩国》2002年第1期。
73.孔祥智、何安华:《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分析》,《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9期。
74.李德锋:《农业弱质性若干表现及原因分析》,《农村经济》2004年第11期。
75.黎东升:《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76.黎东升、曾令香:《进一步发展我国家庭农场的思考》,《农业经济》2000年第7期。
77.李杰义:《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机理及政策建议》,《中州学刊》2009年第3期。
78.李杰义:《农业产业链视角下的“以工促农”机制的动力模式与路径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3期。
79.李京文:《浅谈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经济改革与发展》1995年第9期。
80.李仁方:《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的效率评价》,《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13期。
81.李卫东:《日本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及对我们的启示》,《清江论坛》2007年第1期。
82.李仙娥、周骏:《关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基本理论问题研究》,《陕西农业科学》2007年第4期。
83.李小健:《农业产业化内涵与机制探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84.李学兰、汪上:《农业组织化的实现形式:家庭农场》,《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85.梁伟军、易法海:《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产业融合理论解释》,《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86.梁志刚:《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特征及对策研究》,《太原科技》2009年第2期。
87.廖欣:《“剪刀差”与城乡收入分配》,《数据》2009年第6期。
88.刘成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特征及构建途径》,《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年第4期。
89.刘菲菲:《农业产业链运行特征与意义》,《现代商业》2008年第3期。
90.刘茂松:《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制度创新与制度分析》,《湖湘论坛》2004年第5期。
91.刘茂松:《中国农业工业化理论探索——论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92.刘敏华等:《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规律与启示》,《农业经济》2009年第6期。
93.刘涛:《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当代经济管理》2013年第4期。
94.刘希宋、陈权利:《“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特征》,《学术交流》2002年第1期。
95.刘学文:《国内外优势农业企业发展概述》,《广东农业科学》2006年第6期。
96.刘铮:《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贡献的经济学分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97.罗必良:《农业产业组织:一个解释模型及其实证分析》,《制度经济学研究》2005年第1期。
98.卢艳、刘明:《我国农业产业分工与价值链延伸——基于微笑曲线理论的分析》,《当代经济》2013年第3期。
99.马骥:《农业产业化问题初探》,《辽宁经济》2008年第1期。
100.马培衢:《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营绩效的调查与思考》,《河南农业科学》2006年第2期。
101.马晓河、赵淑芳:《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建议》,《中国城市经济》2008年第11期。
102.马晓河:《建国60年农村制度变迁及其前景判断》,《改革》2009年第10期。
103.毛尔炯、祁春节:《国外农业产业链管理及启示》,《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第7期。
104.梅付春:《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生产要素流动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河南农业科学》2005年第5期。
105.梅士建:《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17期。
106.孟祥林等:《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07.孟晓哲:《现代农业产业融合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年第6期。
108.莫鸿钧:《巴西农牧业现状及相关政策》,《世界农业》2003年第4期。
109.倪羌莉等:《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减少问题浅析——以南京市为例》,《资源与产业》2006年第2期。
110.潘士远、金戈:《发展战略、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变迁——中国的经验》,《世界经济文汇》2008年第1期。
111.秦琴:《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21期。
112.邱剑锋等:《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年第6期。
113.邱谊萌:《英国家庭农场的早期实践对我国的启示》,《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14.任伯琪:《基于产业链的农业产业组织成长路径分析》,《企业研究》2014年第4期。
115.任伯琪、胡承波:《农业产业组织绩效评价体系建构及实证研究》,《广东农业科学》2014年第7期。
116.任义涛:《美国的家庭农场制度与我国的“农场新村”建设》,《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3期。
117.宋伟:《以产业集聚改善农业产业结构》,《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18.孙迪亮:《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对新农村建设的价值、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19.孙莉苹、龙茜:《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年第7期。
120.孙中叶:《农业产业化的路径转换:产业融合与产业集聚》,《经济经纬》2005年第4期。
121.孙仲彝:《关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思考》,《上海农村经济》2002年第8期。
122.谭建新等:《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浅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年第8期。
123.王爱香、霍军:《试论海洋产业布局的含义、特点及演化规律》,《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24.王朝全:《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动因、目标与路径》,《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8期。
125.汪登伦:《印度的农业政策及农业现代化成就》,《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26.王锋:《构建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长效机制》,《农业经济》2008年第8期。
127.王国才:《供应链管理与农业产业链关系初探》,《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4期。
128.王凯:《加强我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战略思考》,《科技与经济》2004年第1期。
129.王立平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绩效评价研究》,《农村经济》2008年第3期。
130.王小叶、刘基林、刘晶:《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关系评价》,《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31.王亚飞、唐爽:《农业产业链纵向分工制度安排的选择》,《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32.王嘉康:《浅谈家庭农场的发展》,《上海农村经济》2011年第6期。
133.王静:《浅析农业产业链构建》,《北方经济》2009年第9期。
134.王孝春:《我国农业工业化问题浅析》,《税务与经济》2006年第6期。
135.王香花、张伟婷、苏彩平:《山西省农业产业集群的测度》,《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136.王学兴:《工业化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启示》,《理论学刊》2008年第4期。
137.王亚飞:《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研究综述》,《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27期。
138.王亚静、祁春节:《我国契约农业中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博弈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5期。
139.王艺、王耀球:《构建新型农业产业链》,《中国储运》2004年第5期。
140.王英姿:《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要重视舒尔茨模式》,《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2期。
141.王岳平:《“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142.王昀:《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题中应有之义》,《上海农村经济》2006年第6期。
143.王正国:《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几点启示》,《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44.魏峰:《美国农业的主要特点》,《山东农机化》2003年第3期。
145.伍国勇、刘烨:《农业生产要素的贡献评价与对策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8期。
146.文富德:《印度农业的全球化对策》,《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第1期。
147.温家宝:《不失时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求是》2006年第18期。
148.吴研:《中国的农业生产要素禀赋与农产品比较优势》,《中国证券期货》2010年第9期。
149.邬滋:《产业关联效应分析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经济论坛》2004年第20期。
150.夏显力等:《美国农业发展对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启示与借鉴》,《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年第4期。
151.熊德平、冉光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定义与建议》,《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年第10期。
152.肖小虹:《农业产业链成长要素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53.谢方、王礼力:《农业产业集群作用于农村市场体系的机理初探》,《商业研究》2008年第9期。
154.谢特立:《美国农业产业特征与农业推广体系运作、推广目标》,《世界农业》2008年第6期。
155.许传红:《毛泽东农业基础地位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56.徐金海:《契约的不完全性对“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组织效率影响的经济学分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157.徐明峰:《小型农业生产者的问题、困境与出路》,《中国合作经济》2010年第11期。
158.徐晔、孟亚君:《国外农业产业链管理运作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农业经济》2007年第4期。
159.徐勇、汪艳:《理顺关系重构机制实现我国工农业平等协调发展》,《改革与理论》1996年第6期。
160.严瑞珍等:《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经济研究》1990年第2期。
161.杨国才:《日本农业问题的结构特征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07年第3期。
162.杨国才:《中日农业问题的比较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4期。
163.杨加猛、张智光:《江苏木材加工产业技术创新的三维路径》,《福建林业科技》2008年第1期。
164.杨丽、王鹏生:《农业产业集聚:小农经济基础上的规模经济》,《农村经济》2005年第7期。
165.杨生照、杨非:《浅论构建城乡产业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统筹发展》,《中国商界》2009年第7期。
166.姚本安:《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的典型模式研究》,《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第11期。
167.姚麒麟:《以家庭农场为依托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技服务》2009年第6期。
168.叶少荫:《我国农业功能的转换与构建农业产业新体系》,《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69.雍天荣:《农业产业链的析取、构建模式以及升级路径分析》,《人民论坛》2012年第26期。
170.余海、陶亚民:《浅析农业产业链管理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第12期。
171.于秋华:《解读斯密和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72.于亚文:《我国农业工业化道路探析》,《经济纵横》2006年第1期。
173.袁春新、周明霞:《培植企业创新科技实现农业工业化》,《贵州农业科学》2007年第4期。
174.袁秀华:《日本农业供产销一体化经营的经验及其启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175.曾福生:《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0期。
176.翟慧卿、吕萍:《农业产业链理论研究综述》,《甘肃农业》2010年第11期。
177.张聪群:《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农业产业化障碍与对策》,《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78.张虹:《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辽宁经济》2005年第6期。
179.张宏升:《我国农业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价格月刊》2007年第9期。
180.张红宇:《中国农业管理体制:问题与前景——相关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
181.张红宇:《中国现代农业的制度创新》,《唯实》2008年第11期。
182.张红宇:《关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定位问题》,《农村经济》2013年第9期。
183.张会平、孙艳杰:《合理解决农业贷款资金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184.张莉芬:《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对策探讨》,《云南农业》2011年第1期。
185.张利庠、张喜才:《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整合研究》,《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0期。
186.张满园、张学鹏:《基于博弈视角的农业产业链延伸主体选择》,《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1期。
187.张晴:《日本和印度区域农业及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第11期。
188.张清:《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制度的历史考察》,《甘肃农业》1998年第4期。
189.张廷海:《农业产业集群研究述评》,《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年第2期。
190.张新光:《近代法国小农资本主义的演进道路及其现代转型》,《理论学刊》2009年第3期。
191.张新光:《关于现代世界农业发展规律的思考》,《经济前沿》2008年第6期。
192.诸振强:《中国农业市场贡献的思考》,《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1期。
193.张永丽、姚华:《试论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创新》,《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9期。
194.张振华、卫峰:《中韩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发展的三个比较》,《当代韩国》2007年第3期。
195.赵华、郑江淮:《从规模效率到环境友好——韩国农业政策调整的轨迹及启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第7期。
196.赵树丛、顾江:《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组织形式的演变》,《现代经济探讨》2003年第1期。
197.赵万林、董冲:《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探讨》,《北方经济》2008年第4期。
198.赵绪福、王雅鹏:《农业产业链、产业化、产业体系的区别与联系》,《农村经济》2004年第6期。
199.赵玉阁、戴孝悌:《中国农产品流通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物流技术》2015年第1期。
200.赵予新:《新时期政府与农户的博弈关系分析》,《农业经济》2001年第11期。
201.郑贵斌:《正确处理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东岳论丛》1996年第1期。
202.郑文凯:《我国农业产业化现状及政策》,《农村实用工程技术·农业产业化》2004年第4期。
203.郑小兰:《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与新农村建设关联性研究》,《价格月刊》2009年第11期。
204.郑兴耘:《中国宏观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农村实用工程技术·农业产业化》2005年第6期。
205.郑新立:《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经验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农村工作通讯》2005年第9期。
206.郑有贵:《半个世纪中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古今农业》1999年第3期。
207.朱博文:《美法日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5年第5期。
208.朱小静、唐国华:《“新一代合作社”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合作社发展的启示》,《求实》2008年第11期。
209.朱修国:《日本农协的经验及其启示》,《中国合作经济》2008年第6期。
210.庄荣盛:《日本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
211.周加来、石丽娟:《基于“剪刀差”分析的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思考》,《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12.周新德:《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调研世界》2008年第5期。
213.周一珉、李淑梅:《产业链内涵和形成机制述评》,《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14.左两军、张丽娟:《农产品超市经营对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分析》,《农村经济》2003年第3期。
1.Alan de Brauw,Jikun Huang,The Evolution of China’s Rural Labor Markets During the Reform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2 (30).
2.Borgen,S.O.,Rethinking Incentives Problems in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Norwegi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search Institute,2003.
3.Cook,M.L.,The Role of Management Behavior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1994 (6).
4.Cook,M.L.,The Role of Management Behavior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1994 (9).
5.Cook,M.L.,The Future of U.S.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77 (10).
6.Cook,S.Surplus Labor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Agriculture:Evidence from Household Survey Data.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9 (35).
7.Dai xiaoti,Selection Factors for Market Subject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2,(3).
8.Ding Lu,Sectoral Factor Reallocation and Productivity Growth:Recent Trends in the Chinese Economy,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2002 (11).
9.Factors conditioning Innovation Agriculture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March 1995.
10.Fulton,M.,The Future of Canadia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A Property Rights Approach,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cs,1995,77 (5).
11.Helmberger,P.G.,Future Roles for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96 (48).
12.Hendrikse,G.W.J.,Screening,Competition and the Choice of the Cooperative as an Organisational Form,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8,49 (2).
13.John W.Goodwin,Agricultural Price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Wiley Press,1994 (38).
14.Le Vay,Clare,Some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Marketing Co-Operatives Price/Output Determination in Imperfect Competition,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3 (31).
15.Le Vay,Clare,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Theory:A Review,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3 (34).
16.Mundlak,Y.,Agricultural and Economic Growth:Theory and Measurement.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7.Mundlak,Y.D.F.Larson and R.Butzer,The Determinan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 Gross-Country Analysis,Working paper,2002.
18.Rebelo,Sergio,Long-run Policy analysis and Long-run Growth,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 (3).
19.Sexton,Richard J.,Imperfect Competition in Agricultural Markets and the Role of Cooperatives:A Spatial Analysi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0 (72).
20.Stevens,Robert D.and Cathy L.Jabara,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inciples Econpmic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The Johns Hopkims University Press,1988.
21.Sexton,R.J.,Cooperatives and Forces Shaping Agricultural Marketing,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6,68 (5).
22.Shenggen Fan,Xiaobo Zhang,Sherman Robinson,St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3,7 (3).
23.Sylvie Demurger,Jeffrey D.Sachs,Wing Thye Woo,Geography,Economic Polic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Asian Economic Papers 2002.
24.Torgerson,R.E.,Reynolds,B.J.,Gray,T.W.,Evolution of coopera-tive thought,theory and purpose,Journal of Cooperatives,1998 (13).
25.Tsui,Kai Yuen,Trends and Inequalities of RURAL Welfare in China:Evidence from Rural Households in Guangdong and Sichuan,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8 (26).
26.Wong,Lung-fai,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the Socialist Counties,Westview Press,1986.
27.Yujiro Hayami,Vemoon W.Ruttan,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5.
中国对外贸易报告:2017—2018
China's Foreign Trade Report: 2017-2018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聚焦“十四五”时期中国的农村发展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 Report(2020)Focusing on the Rural Development of China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中国家庭农场发展报告.2015年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Farms in China.2015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微观基础及动力机制研究
Microfoundations and Dynamic Mechanisms of Inter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s in China中国城市住房可支付指数研究
Urban Housing Affordability Index in China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