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达来提:《乌孜别克语366句会话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阿达来提:《中国乌孜别克族语言使用现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阿丽亚·吉力力:《乌孜别克族新疆木垒县阿克喀巴克村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埃·捷尼舍夫:《突厥语言研究导论》,陈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程适良、阿不都热合曼:《乌孜别克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戴庆厦:《构建多语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丁石庆:《莫旗达斡尔族语言使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国家统计局:《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
贾丛江:《乌孜别克族》,古吴轩出版社1996年版。
解志伟:《新疆木垒县乌孜别克族游牧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解志伟:《游牧:流动与变迁——新疆木垒县乌孜别克族游牧社会的人类学考察》,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
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力提甫·托乎提:《阿尔泰语言学导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出版社2013年版。
罗建生:《乌孜别克族》,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马宏基、常庆风:《称谓语》,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米纳瓦尔·艾比布拉:《中国乌孜别克族》(中华民族全书),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木塔力甫·斯迪克:《维吾尔族人名字》,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1998年版。
木太里夫·司地克:《维吾尔人名手册》,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文化局,1996年。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萨丕尔·爱德华:《语言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版)。
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
索绪尔·费尔迪南:《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汤敬安、央泉:《英语情态范畴的多视角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田中春美:《语言学漫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乌孜别克族简史编写组:《乌孜别克族简史》,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二《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乌孜别克族简史编写组:《乌孜别克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吾买尔提江·阿布都热合曼、卡德尔·艾克拜尔:《中国乌孜别克族文学史》(维吾尔文),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乌孜别克族简史简志合编》,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印),1963年。
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昆仑出版社2008年版。
袁琳瑛:《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乌孜别克族》,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0年版。
张琪:《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乌孜别克族》,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
赵江民:《新疆民汉语言接触及其对世居汉族语言的影响》,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赵小刚:《乌孜别克族经济文化生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赵永红:《乌孜别克族民间文学》,载《中国阿尔泰语系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佐口透著:《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下册),凌颂纯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阿不力米提·优努斯、庄淑萍:《维吾尔颜色词的文化含义》,《语言与翻译》2006年第4期。
阿达来提:《乌孜别克语传据的语法标记及其功能初探》,载力提甫·托乎提、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主编):《阿尔泰语系语言传据范畴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阿达来提:《乌孜别克语情态系统研究语料》,载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张定京(主编):《阿尔泰语系语言情态系统的功能—类型学研究:分析性对比语料400句》,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阿达莱提·塔依:《城市维吾尔族婚俗文化变迁——以乌鲁木齐维吾尔族居民为例》《新疆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阿丽亚·吉力力:《乌孜别克族民间故事的叙事特征》,《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阿依努尔·艾尼瓦尔:《新疆莎车县乌孜别克族古尔邦节节日文化概述》,《丝绸之路》2012年第14期。
阿孜古丽·阿布里米提:《试论维吾尔语和田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艾尼瓦尔·艾合买提江:《谈维吾尔语喀什话的亲属称谓特点》,《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安其:《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影响》,《民族语文》2004年第1期。
巴哈尔:《新疆乌孜别克族人口的文化构成特点》,《新疆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比克布拉托夫,H.B.:《突厥民族的亲属制和大家庭问题》,邓浩、郑捷译,《民族译丛》1988年第2期。
陈佳:《从汉语的血缘亲属称谓看语言对文化的反映》,《语言研究》2002年特刊。
陈月明:《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系统及其文化印迹》,《汉语学习》1990年第5期。
谌梅芳:《汉维语颜色词的文化含义及其对比》,《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5期。
程适良:《哈萨克语与维吾尔语音位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程永伟:《从文化差异谈颜色词翻译中的“变色”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9期。
戴庆厦、邓佑玲:《濒危语言研究中定性定位问题的初步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房若愚:《新疆乌孜别克族人口城市化成因及其效应分析》,《民族人口》2005年第5期。
封宗信:《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情态系统:逻辑、语义、语用》,《外语教学》2011年第6期。
高莉琴、乔永:《接触 影响 吸收 趋同——多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化交际》,《语言与翻译》2001年第3期。
海峰:《乌孜别克语》,载《新疆民族语言分布状况与发展趋势》,新疆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海拉提·阿不都热合曼·奥孜哈尔:《从〈五体清文鉴〉看现代维吾尔语中的亲属名称(1)》,《语言与翻译(维文版)》2010年第4期。
海拉提·阿不都热合曼·奥孜哈尔:《从〈五体清文鉴〉看现代维吾尔语中的亲属名称(2)》,《语言与翻译(维文版)》2011年第1期。
何星亮:《从哈、柯、汉亲属称谓看最古老的亲属制》,《民族研究》1982年第5期。
贺萍:《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流变述略》,《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黄布凡:《藏缅语的情态范畴》,《民族语文》1991年第2期。
黄行:《语言接触与语言区域性特征》,《民族语文》2005年第3期。
黄中民:《维吾尔语中含有颜色词惯用语的文化内涵》,《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蒋新慧:《维吾尔族传统婚俗中巫文化的形式及特点》,《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解志伟:《嵌入、生成和解组——乌孜别克族游牧组织阿吾勒变迁的人类学解读》,《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晋红:《颜色在不同文化中的联想》,《红河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黎蔷:《乌孜别克民间音乐概览》,《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李纯:《试论汉维语词翻译和文化语境》,《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李明洁:《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分类标准与功能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李亚军:《乌孜别克民间音乐及其特点》,《艺术教育》2013年第4期。
李越:《汉维社会称谓语对比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梁晓波:《情态的多维研究透视》,《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廖冬梅:《新疆汉语方言中的维吾尔语借词所体现的语言文化交流》,《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廖泽余:《维吾尔语词汇的文化透视》,《西域研究》1991年第2期。
刘仕国:《牧区乌孜别克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对新疆木垒县大南沟乌孜别克乡的民族社会学调查》,《昌吉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刘薇:《论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内涵》,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刘岩:《维吾尔语颜色词浅析》1993年第3期。
刘有安:《乌孜别克人的迁徙及其社会文化变迁》,《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楼望皓:《乌孜别克族的婚俗》,《新疆人大》1995年第4期。
陆舜华等:《乌孜别克族成人的体型特点》,《人类学学报》2004年第3期。
罗美珍:《论族群互动中的语言接触》,《语言研究》2000年第3期。
马红艳:《新疆乌孜别克族的历史婚俗研究》,《北方文学》2013年第9期。
玛依拉·吾买尔:《维汉语颜色词汇的文化含义比较》,《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木艾热木·米尔阿布杜拉:《浅谈乌孜别克族的传统婚俗及其特征》,《新疆大学学报》(维吾尔文)2013年第4期。
牛汝极:《西域语言接触概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努润古丽·马木提:《维吾尔语阿图什方言亲属称谓初探》,《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热孜娅·努日:《浅析维吾尔语亲属称谓词的词源》,《语言与翻译(维文版)》2014年第3期。
宋景民等:《对蒙古族、藏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11位青年人头发毛干的扫描电镜观察》,《解剖学杂志》1994年第4期。
宋小英、黄志蓉、严兆府:《从维吾尔族人名探其文化》,《语文学刊》2012年第11期。
苏俊清:《浅析维汉颜色词在文化特征上的异同》,《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孙岿:《试论维吾尔族亲属称谓的特点》,《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孙岿:《维吾尔语亲属称谓的社会称呼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孙岿:《维吾尔族亲属称谓制的类型》,《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谭莉莉、王晓珠:《大南沟的乌孜别克族》,《今日民族》2005年第9期。
田勇:《汉维颜色词象征意义浅析》,《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6期。
王苹:《汉维语颜色词对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王茜、魏铭清:《维吾尔族婚俗历史演变研究》,《新疆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乌买尔·达吾提:《维吾尔颜色词及其文化特征探析》,《语言与翻译》1999年第1期。
吾买尔提江·阿不都热合曼:《论新疆乌孜别克族剧作家许库尔·亚里坤》,《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武金峰:《从借词看新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武玉洁:《汉语与维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比较研究》,《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
刑蜜蜜:《汉语职业称谓的时代走向》,《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熊坤新、吕邵男:《乌孜别克族伦理思想概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熊坤新、张少云:《国内乌孜别克族研究概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徐静茜:《文化语言学瞩目的课题—亲属称谓》,《湖州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
许库尔·亚力坤:《乌孜别克族文学简述》(油印本),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1985年。
杨将领:《独龙语的情态范畴》,《民族语文》2004年第4期。
杨梅、白文:《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含义及其在维语中的表达》,《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于林龙、颜秀萍:《汉语社会称谓的文化内涵》,《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7期。
翟正夏:《汉维语颜色词对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张玲、热西旦·艾山江:《汉维语基本颜色词价值取向的异同比较》,《语言与翻译》2011年第4期。
张鲁宁:《从文化、语用学、模糊语言理论看汉语社会称谓语》,《重庆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张洋:《新疆语言的多元和交融》,《语言与翻译》1998年第1期。
张咏:《牧民定居与文化转型——新疆木垒县乌孜别克民族乡定居工程的考察报告》,《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张玉萍:《维吾尔语颜色词语及其文化透视》,《新疆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张云:《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的功能语义场视角》,《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郑连斌:《乌孜别克族体质特征研究》,《人类学学报》2004年第1期。
朱晓文:《称谓语的多角度研究》,《修辞学习》2005年第4期。
庄淑萍、乌买尔·达吾提:《维吾尔颜色词的联想意义浅论》,《新疆职业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庄淑萍:《维吾尔语情态词和汉语能愿动词的对比研究》,《语言与翻译》2007年第4期。
Abish A.Modality in Kazakh as Spoken in China,Uppsala:Uppsala University,2014.
Bakhtiyar A. Nazarov & Denis Sinor,Essays on Uzbek History,Culture and Language,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for Inner Asian Studies,1993.
Baxtiyor Mengliyev & O’ral Xoliyorov,Uzbek Tilidan Universal Qo’llanma,Toshkent:O’zbekiston Republikasi Fanlar Akademiyasi,2008.
Bodrogligeti.A.J.E.,An Academic Reference Grammar of Modern Literary Uzbek,Muenchen:LINCOM Europa,2003.
Boeschoten,H.,The Uzbek,In Johanson.L. & Csato. E.A.(eds.)The Turkic Languages,New York:Routledge,2006.
Johanson,L.,Modals in Turkic. In:Hansen,B. & de Haan,F.(eds.)Modals in the Languages of Europe,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9.
Johanson,L.,Discovery on the Turkic Linguistic Map. Stockholm:Swedish Research Institute in Istanbul,2001.
Johanson.L. & Csato. E.A.,The Turkic Languages,New York:Routledge,2006.
Lyons,J.,Seman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Palmer,F.R,《语气 情态》,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Sjoberg.A. F.,Uzbek Structural Grammar,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The Hague:Mouton,1963.
von Wright,G. H. An Essay in Modal Logic,Amsterdam:North-Holland,1951.
X. Abduraxmonov,A. Rafiev & D. Shodmonqulova,O’zbek Tilining Amaliy Grammatikasi,Toshkent:O’qutuvchi,1992.
Yakup Abdurishid,The Turfan Dialect of Uyghur,Gottingen:Harrassowitz Verlag,2005.
Yakup,A.,Necessity Operators in Turkish and Uyghu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entral Asian Studies 13,2009.
Z.M.Mahrufov,Uzbek Tilining Izoxli Lug’ati,Moskva:Izdatelstvo(Russkiy Yazik),Rus Tili Nashriyoti,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