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锐、吕跃:《基于修正多源流模型视角的政策议程分析——以〈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为例》,《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10期。
常进锋、尹东风:《域外经验与中国思路:青少年校园欺凌的法律治理》,《当代青年研究》2018年第2期。
丁玲、朱姝、雷世光等:《贵州省2011—2018年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特征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9年第12期。
戴国立:《“校闹”生成的机理与法律治理路径》,《青少年犯罪问题》2019年第6期。
戴洁、胡佩瑾、王珺怡等:《中国中小学校食堂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管理现况》,《中国学校卫生》2019年第9期。
董新良、刘艳、关志康:《学校安全风险防控:问题梳理与改进对策》,《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9期。
董新良、王丽娜:《危机管理理论与校园暴力危机防控》,《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4期。
董新良、闫领楠:《学校安全政策:历史演进与展望》,《教育科学》2019年第5期。
冯永刚、员志慧:《俄罗斯中小学安全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年第3期。
高山、李维民:《社会控制理论视域下校园欺凌致因研究》,《风险灾害危机研究》2017年第3期。
黄畤洋:《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创新思考》,《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年第9期。
韩自强、肖晖:《校园欺凌与青少年生活质量、偏差行为和自杀的相关性研究》,《风险灾害危机研究》2017年第3期。
郝玲、王丰:《杜绝“校闹”的有效策略》,《教书育人》2018年第14期。
何树彬:《美国校园安全治理的新特点与启示》,《犯罪研究》2014年第4期。
何勇均:《校园监控系统设计及智能化发展趋势》,《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年第20期。
姜学文、纪颖、何欢等:《2016年贵州和安徽省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现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9年第8期。
蒋暖琼、孟瑞华:《旁观者干预理论在校园欺凌中的教育启示》,《校园心理》2019年第6期。
贾晨:《论高校实施校方责任保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S1期。
贾红艳、周玉婷、毛清秀等:《VR在安全教育领域的应用》,《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年第21期。
卢玮、林宝贤:《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政策成效研究》,《青年探索》2019年第6期。
罗怡、刘长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校园暴力和欺凌干预的建议及启示》,《教育科学研究》2018年第4期。
梁红霞:《校园欺凌受害者的心理干预》,《教学与管理》2019年第29期。
雷娟、李家伟、梅君等:《一起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9年第5期。
廖文科:《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卫生法规政策体系的发展》,《中国学校卫生》2019年第40期。
林洁、陶泽恩:《智能监管,让安全“跑”在风险前面》,《湖南安全与防灾》2019年第8期。
林瑞青:《青少年学生言语欺凌行为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年第3期。
李文、王金荣:《校园欺凌现象的行为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9年第33期。
李思:《校园欺凌概念的法治界定——兼论校园欺凌、校园霸凌、校园暴力的关系》,《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李静、白鹭:《重庆市幼儿园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第3期。
李晓荣:《同心打造安全和谐的乐园——阳泉市市级机关幼儿园创建“平安校园”的探索与实践》,《山西教育(管理)》2017年第11期。
李继刚、李学莲:《校园安全的立法保障研究——国外的经验与我国的选择》,《教学与管理》2014年第1期。
李明珠:《高校安全教育模式探索》,《知识经济》2017年第14期。
李伟权、刘雁:《受欺凌者视角下广东省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的现状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基于495名中小学生及38起案例的分析》,《风险灾害危机研究》2017年第3期。
李苗:《校园“语言暴力”的心理透析》,《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4期。
刘晓、吴梦雪:《中职校园欺凌现状:基于数据的分析与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29期。
刘天娥、龚伦军:《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刘伟伟、潘晨骊:《校车安全事故与政策过程:多源流理论的视角》,《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2013年第1期。
刘馨、李淑芳:《我国部分地区幼儿园安全状况与安全教育调查》,《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
刘建君:《托幼机构中安全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刘根林:《浅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校闹”之防治》,《科技风》2016年第22期。
刘静:《校闹频发拷问制度之弊》,《教育》2014年第24期。
杜丹:《高职校园欺凌现象演化分析及其应对——基于“学前教育专业某班级欺凌事件”的个案研究》,《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12期。
马晓利、卜慧楠、钱伟:《学校安全教育“四位一体”模式的构建》,《教学与管理》2017年第21期。
潘娜、李薇薇、杨淑香等:《中国2002—2015年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归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8年第4期。
覃红霞、林冰冰:《高校校园安全共同治理:美国的经验与启示》,《教育研究》2017年第7期。
茹福霞、黄鹏:《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年第6期。
苏小可、刘晓峰、李映霞等:《一起幼儿园学生误食亚硝酸盐中毒致死事件的调查报告》,《应用预防医学》2019年第4期。
孙锋、羌霞:《南通市中学生校园欺凌现况及社会生态学影响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20年第2期。
孙进、杨瑷伊:《西班牙校园和睦共处政策:背景、内容、评价》,《外国教育研究》2019年第5期。
孙晓冰、柳海民:《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31期。
宋文娟:《困境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科技视界》2019年第27期。
宋灵桂:《幼儿园安全教育的有效策略》,《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44期。
宋轩宇、张超、孙宇冲等:《北京市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及事故防范对策探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年第S2期。
唐钧、黄莹莹、王纪平:《学校安全的风险治理与管理创新——北京大兴区校园安全“主动防、科学管”体系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11期。
田虎:《论学校安全教育效能改进的范式与策略》,《教学与管理》2015年第31期。
吴晓涛、姬东艳、金英淑等:《美国校园应急预案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灾害学》2017年第3期。
吴晓涛、申艳楠:《中小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机制研究》,《风险灾害危机研究》2019年第2期。
汪亚萍:《未成年人校园欺凌法律责任的思考》,《法制博览》2019年第36期。
汪莉、方芳:《中小学安全教育现状与优化对策探析——以天津市为例》,《教学与管理》2018年第24期。
王文斟、许磊、张鹏等:《由带菌者引起的3所学校食物中毒的溯源分析及药敏检测》,《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8年第34期。
王智军:《安全治理理念下高校校园安全的协同供给》,《江苏高教》2016年第6期。
王梦亭:《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家庭因素分析及治理对策》,《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20期。
许可、查国清:《浅析新时期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管理观察》2017年第2期。
肖贵勇、王佳佳、马晓曼等:《一起学校疑似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所致食源性疾病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20年第2期。
徐涛:《言语欺凌心理辅导课的情境创设》,《江苏教育》2019年第48期。
夏家贵:《互联网+安全教育——中学安全教育与网络融合实践》,《信息记录材料》2018年第8期。
俞凌云、马早明:《校园欺凌:内涵辨识、应用限度与重新界定》,《教育发展研究》2018年第12期。
叶淦荣:《校园欺凌现象的法律分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34期。
杨书胜、耿淑娟、刘冰:《我国校园欺凌现象2006—2016年发展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17年第3期。
杨文杰、范国睿:《美国中小学校园安全治理审思》,《全球教育展望》2019年第8期。
杨华娟:《体验式应急安全教育发展路径探讨》,《社会治理》2019年第10期。
钟佩妍:《初中校园冷暴力调查与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年第1期。
朱美宁:《校园周边安全综合治理路径研究》,《南方论刊》2015年第3期。
赵德余:《政策共同体、政策响应与政策工具的选择性使用——中国校园公共安全事件的经验》,《公共行政评论》2012年第3期。
赵欢春:《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代挑战》,《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张海波、童星:《专栏导语:中国校园安全研究的起步与深化》,《风险灾害危机研究》2017年第3期。
张翔、程鑫玉:《高校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系统的构建与对策——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张良才、王春萌:《中小学安全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13年第12期。
张雪、罗恒、李文昊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探究式学习环境设计与效果研究——以儿童交通安全教育为例》,《电化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
张松杰、李骏、马倩倩等:《西安市小学传染病防控管理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19年第3期。
张桂蓉、李婉灵:《校园为何成为孩子们成长的“灰色地带”?——基于3777名学生的校园欺凌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风险灾害危机研究》2017年第3期。
张瑞:《初中生校园欺凌现象调查及对策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第34期。
张晶:《正式纠纷解决制度失效、牟利激励与情感触发——多重面相中的“医闹”事件及其治理》,《公共管理学报》2017年第1期。
张旭光:《防治“校闹”纠纷之探析——以法律为视角》,《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9期。
高山主编:《中国应急教育与校园安全发展报告2018》,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高山主编:《中国应急教育与校园安全发展报告2019》,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E.斯科特·邓拉普编:《校园安全综合手册》,张缵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信息安全管理概论——BS7799理解与实施》,机器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AbdullahSani,Norrakiah,O.N.Siow,“Knowledge,Attitudes and Practices of Food Handlers on Food Safety in Food Service Operations at the 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Vol.37,2014.
Astor,R.A.,et al.,“School Climate,Observed Risky Behaviors,and Victimization as Predictor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Fear and Judgments of School Violence as a Problem”, & ,Vol.29,2002.
Erin A.Casey,T.Lindhorst,H.L.Storer,“The Situational-Cognitive Model of Adolescent Bystander Behavior:Modeling Bystander Decision-Making in the Context of Bullying and Teen Dating Violence”,,Vol.7,2017.
Crawford,Charles,and R.Burns,“Preventing School Violence:Assessing Armed Guardians,School Policy,and Context”,,Vol.38,2015.
Crawfor,Charles,and R.Burns,“Reducing School Violence Considering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mpacts of Law Enforcement,School Security,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Vol.39,2016.
Stotzer,R.L.,E.Hossellman,“Hate Crimes on Campus:Racial/Ethnic Diversity and Campus Safety”,,Vol.27,2012.
Smith,Douglas C.,D.S.Sandhu,“Toward a Positive Perspective on Violence Prevention in Schools:Building Connections”, & ,Vol.82,2004.
Wilcox,P.,C.E.Jordan,A.J.Pritchard,“A Multidimensional Examination of Campus Safety:Victimization,Perceptions of Danger,Worry About Crime,and Precautionary Behavior Among College Women in the Post-Clery Era”, & ,Vol.53,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