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苗族史诗与古歌的主要文本
[1]贵州省剑河县文化局编:《苗族古歌·礼俗歌》,贵州省剑河县印刷厂,1989年1月1日印刷。
[2]今旦整理译注:《苗族古歌歌花》 (Jenb Dangx hxangb qet hfaid Hveb),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3]马学良、今旦译注:《苗族史诗》(HXAK HMUB),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4]苗青主编:《西部民间文学作品选(1)》,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5]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主编:《苗族古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编选:《民间歌曲选集·苗族民歌》,贵州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7]田兵编选,贵州省民间文学组整理:《苗族古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王安江:《王安江版苗族古歌》,贵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王凤刚搜集整理译注:《苗族贾理》 (上、下),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文远荣编译:《雷公山苗族巫词贾理嘎别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燕宝整理译注:《苗族古歌》(HXAK LUL HXAK GHOT),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12]杨通华主编:《雷公山苗族酒歌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杨通胜、涪宕、潘朝光等搜集整理,贵州省黄平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苗族古歌古词》(HXAK LUL LIL GHOT)(下集·神词),1988年版。
[14]杨通胜、潘朝光搜集,贵州省黄平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苗族古歌古词》(HXAK LUL LIL GHOT)(中集·酒歌),1988年版。
[15]杨通胜、潘朝光搜集,黄平、施秉、镇远三县民委编:《大歌》(HXAK HLIOB)(苗族),1988年版。
[16]马学良、今旦译:《金银歌》,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6年版。
[17]苗汉译注/吴一文、今旦,英文译注/马克·本德尔、吴一方:《苗族史诗》(苗汉英文版),贵族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
二 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理论著述
[1]阿地力·朱玛吐尔地、托汗·依莎克:《居素普·玛玛依评传》,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安德明:《重返故园——一个民俗学者的家乡历程》,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 〈江格尔〉 程式句法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陈泳超主编:《中国民间文化的学术史观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傅谨:《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季羡林主编、董晓萍编:《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钟敬文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林继富:《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刘魁立:《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1]马学良:《素园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12]马学良、梁庭望、张公谨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3][美]杜兰蒂:《语言学的人类学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美]弗里·约翰·迈尔斯:《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朝戈金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5][美]洛德·阿尔伯特·贝茨:《故事的歌手》(尹虎彬译),中华书局2004年5月版。
[16][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王春德编著:《汉苗词典》 (黔东方言),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18]吴重阳、陶立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选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9]杨恩洪:《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95年版。
[20]叶舒宪主编:《文化与文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1]尹虎彬:《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张玉安、陈岗龙主编:《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赵志忠:《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24]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25]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版。
[26]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三 苗族文化研究理论著述
[1][法]萨维纳:《苗族史》,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传衍文集》,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3]何积全主编:《苗族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姬德武、侯丽:《〈王安江版苗族古歌〉 获第四届省政府文艺奖》,《贵州民族报》2010年6月2日第A02版。
[5]简美玲:《贵州东部高地苗族的情感与婚姻》,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李炳泽:《口传史诗中的非口语问题——苗族古歌的语言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7]李廷贵、张山、周光大主编:《苗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美]路易莎:《少数的法则》,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人物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0][日]鸟居龙藏:《苗族调查报告》,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吴一文、覃东平:《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12]吴泽霖、陈国钧等:《贵州苗夷社会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13]伍新福、龙伯亚主编:《苗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14]杨从明编著:《苗族生态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5][英]克拉克·赛缪尔、柏格理·塞姆:《在中国的西南部落中》,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6]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余未人主编:《苗人的灵魂——台江苗族文化空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四 论文
[1]巴莫曲布嫫:《史诗传统的田野研究——以诺苏彝族史诗“勒俄”为个案》,博士学位论文(民俗学),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巴莫曲布嫫:《在口头传统与书写文化之间的史诗演述人——基于个案研究的民族志写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陈汉杰:《〈苗族史诗〉 的美学研究价值漫议》,《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4]陈立浩:《试论 〈苗族古歌〉 的美学价值》,《贵州民族研究》1984年第1期。
[5]陈青伟:《〈苗族古歌〉 生态意识初探》,《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
[6]丁强:《〈苗族古歌〉 的价值》,《华夏文化》1998年第2期。
[7]杜卓:《苗族古歌的潜文本解读——以黔东南苗族古歌为个案》,《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8]段宝林:《〈苗族古歌〉 与史诗分类学》,贵阳:《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
[9]高丙中、王建中:《民族志·民俗志的书写及其理论和方法》,《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1月。
[10]高荷红:《满族说部的文本化》,《满族研究》2009年第2期。
[11]过竹:《苗族先民思维的认识建构—— 〈苗族史诗〉 探微》,《贵州社会科学》1987年第8期。
[12]昊渺:《苗族古歌简论》,《民族文学研究》1987年第1期。
[13]何茂莉:《来自民俗的创作与阅读——苗族口承文艺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8年。
[14]李子和:《〈苗族古歌〉 时代特征》,《民族文学研究》1987年第5期。
[15]李子和:《我国 〈苗族古歌〉 与芬兰民族史诗 〈卡勒瓦拉〉 的比较研究》,《贵州文史丛刊》1989年第3期。
[16]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与反思》,《文化遗产》2008年第3期。
[17]林继富:《国外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与反思》,《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8]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9]刘之侠:《从 〈苗族古歌〉 看苗族先民的审美意识特征》,《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第6期。
[20]龙正荣:《贵州黔东南苗族古歌生态伦理思想论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1]毛进:《西江苗寨旅游开发与苗族古歌变迁》,《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22]潘定智:《黔东南苗族节日简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23]潘定智:《从新编 〈苗族古歌〉 看创世史诗的几个问题》,《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24]覃东平、吴一文、符江潮:《从苗族古歌看苗族传统林业知识》,《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25]山民:《试析 〈苗族古歌〉 的史料价值》,《贵州民族研究》1987年第4期。
[26]沈茜:《生态文学视野中的苗族古歌艺术》,《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27]石朝江:《苗族史诗中的哲学社会思想萌芽》,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8]石德富:《“妹榜妹留”新解》,《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29]石宗仁:《略述 〈中国苗族古歌〉 的历史和文化》,《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
[30]苏仁先:《论 〈苗族史诗〉 的审美特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31]苏晓红:《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与培养机制的多元构建——以苗族民间文学为例》,《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32]孙辉:《〈苗族史诗〉 之 〈金银歌〉 中的创生观念及其哲学思想》,《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33]汤飞宇:《苗族古歌传承方式浅议》,《艺海》2009年第1期。
[34]唐志明:《苗族史歌——民族信仰的母体表达》,《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5]田光辉:《〈罗玉达苗族古歌〉 的哲学思想初探》,《贵州民族研究》1984年第1期。
[36]吴一文、吴一方、龙林:《试析苗族古歌所反映的黔东南苗族迁徙原因》,《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37]吴正彪:《黔南苗族口述史歌的翻译整理与研究价值浅论》,《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季刊)2007年第3期。
[38]夏大平:《民族史诗的现代展演——以苗族古歌的创意开发研究为个案》,《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39]肖丽:《浅析苗族古歌 〈开天辟地〉 的审美意识》,《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40]徐积明:《苗族古歌 〈开天辟地〉 哲学思想再研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6期。
[41]徐晓光:《古歌——黔东南苗族习惯法的一种口头传承形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42]杨正伟:《论苗族古歌繁荣的文化渊源》,《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第1期。
[43]杨正伟:《苗族古歌的传承研究》,《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
[44]余未人:《深山里的苗族大歌师》,《当代贵州》2008年第17期。
[45]张启成:《对 〈苗族古歌日月神话浅析〉 的再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46]张晓:《论苗族古歌的系统与非系统》,《贵州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
[47]张晓松:《无文字的创作与阅读——“歌”话语的描述与诠释》,《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季刊)2000年第3期。
[48]吴一文:《苗族古歌的演唱方式》,《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第2期。
五 英文文献关联目录
Bauman,Richard.Verbal Art as Performance.Rowley,Mass.: Newbury House Publications,1977.
——.Story,Performance,and Event: Contextual Studies of Oral Narrative.Cambridge: Cambridge U.Press,1986.
——.Folklore,Cultural Performances,and Popular Entertainments: A Communications-centered Handbook,ed.New York: Oxford U.Press,1992a.
——.“Performance.”In Folklore,Cultural Performances,and Popular Entertainments: A Communications-centered Handbook,R.Bauman,ed.,Oxford: Oxford U.Press,1992,pp.41-50.
Bender,Mark.“Antiphonal Epics of the Miao(Hmong)of Guizhou,China.”In Bender's Traditional Storytelling Today: An International Sourcebook.Chicago: Fitzroy Dearborn Publishers,1999,pp.35-102.
Bender,Mark.“Felling the Ancient Sweetgum”: Antiphonal Epics of the Miao of Southeast Guizhou.Chinoperl,1990,pp.27-44.
Bender,Mark.“Hxak Hmub: An Antiphonal Epic of the Miao of Southeast Guizhou,China.”Contributions to Southeast Asian Ethnology,1988,pp.95-128.
Fine,Elizabeth C..The Folklore Text: From Performanceto Print,Bloomington and Indian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4.
Finnegan,Ruth.Oral Traditions and the Verbal Arts: A Guide to Research Practices,London&NewYork: Routledge,1992.
——.Oral poetry: Its Nature,Significance,and Social Context.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2b.
——.Literacy and Orality: Studies in the Technology of Communication,Oxford,UK; New York,NY,USA: Blackwell,1988.
Foley,John Miles.“Traditional Referentiality: A Receptionalist Perspective.”In Foley's Immanent Art: From Structure to Meaning in Traditional Oral Epic.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pp.38-60.
——.How to Read an Oral Poem,Urbana and Chig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2.
——.Teaching Oral Traditions,NewYork: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1998.
——.The Singer of Tales in Performance,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5.
Hymes,Dell.Founda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4.
——.“Ways of Speaking.”In Explorations in the Ethnography of Speaking.Richard Bauman and Joel Sherzer eds.,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pp.433-51.
——.“In Vain I Tried to Tell You”: Essays in Native American Ethnopoetics.Philadelphia: U.of Pennsylvania Press,1981.
Ives,Edward D..The Tape-Recorded Interview: A Manual for Field Worker in Folklore and Oral History.Knoxvilles,Tennesee: The Universty of Tennensee Press,1980.
Jackson,Bruce.Fieldwork.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7.
Jones,Micheal Owen.Studying Organizinational Symbolism.Thousands Oaks,CA: Sage Publications,1996.
Maanen,John Van.Tales of the Field: on Writing Ethnograp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Tedlock,Dennis.Finding the Center: Narrative Poetry of the Zuñi Indians.Dennis Tedlock,trans.; from performances in the Zuñi by Andrew Peynetsa and Walter Sanchez.New York:Dial Press,1999(1972).
——.1984.“On the Translation of Style in Oral Narrative.”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84: 11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