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ro price stability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the macroeconomy and an important goal of macroeconomic policy control, and the structural deflation phenomenon of ‘54 months of negative growth in PPI and slowing but still positive growth in CIP’ has emerged in China from 2012 to 2016. From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macroeconomic reality, this book explores, confirms and summaris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hina's structural deflation, and establishes a system of structural deflation regulation and control in the country, including deflation determination, bottom line and target of regulation, prediction and forecasting, calumny and control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evaluation of regulation effect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so as to provide rationale basis and an operative procedural policy framework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structural deflation that may occur in the future. It provides a rational basis and an operable procedural policy framework for the prevention and regulation of structural deflation in China in the future.
Akcay S.,2011,“The Cas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er Price Index and Consumer Price Index: Empiri cal Evidence from Selected European Countr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3(6),227-232.
Atkeson,A.,and P.J.Kehoe,2004,“Deflation and Depression: is There an Empiri cal Link?”,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4(2),99-103.
Baig,M.T.,M.J.Decressin,M.T.Feyzioglu ,M.M.S.Kumar,and M.C.Faulkner-MacDonagh,2003,“Deflation: Determinants,Risks,and Policy Options”,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Occasional Paper,No.221.
Barro,R.and V.Grilli,1994,The Economics of Robinson Crusoe,EuropeanMacroeconomics,Macmillan Education UK.
Barro,R.J.,1996,“Inflation and Growth”,Review-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int Louis,78,153-169.
Beechey,M.,and P.Österholm,2008,“Revisiting the Uncertain Unit Root in GDP and CPI:Testing for Non-Linear Trend Reversion”,Economics Letters,100,221-223.
Bernanke,B.S.,and K.Carey,1996,“Nominal Wage Stickiness and Aggregate Supply in the Great Depression”,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1(3),853-883.
Bernanke B.S.,2002,“Deflation:Making Sure‘it' Doesn't Happen Here”,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No.530.
Bordo,M.D.,& A.J.Filardo,2005,“Deflation in a Histori cal Perspective”,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2(186),189-198.
Borio,C.E.,and A.J.Filardo,2004,“Back to the Future? Assessing the Deflation Record”,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68(152),1–18.
Boyarchenko,S.,and S.Levendorskiĭ,2008,“Exit Problems in RegimeSwitching Models”,Journal ofMathemati cal Economics,44(2),180-206.
Caporale,G.M.,and N.Pittis,1997,“Causality and Forecasting in Incomplete Systems”,Journal of Forecasting,16(6),425-437.
Caporale,G.M.,M.Katsimi,,and N.Pittis,2002,“Causality Links between Consumer and Producer Prices:Some Empiri cal Evidence”,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68(3),703-711.
Chris F.,Baig T.,Jörg D.,et al.,2003,“Deflation: Determinants,Risks,and Policy Options”,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Occasional Paper.
Colclough,W.G.,and M.D.Lange,1982,“Empiri cal Evidence of Causality from Consumer to Wholesale Prices”,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2-3),379—384.
David,P.A.,1962,“The Deflation of Value Added”,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44(2),148-155.
Delong,J.B.,and C.A.Sims,1999,“Should We Fear Deflation?”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25-252.
Dickey,D.A.,and W.A.Fuller ,1979,“Distribution of the Estimators for Autoregressive Time Series with a Unit Root”,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 cal Association,74(366a),427-431.
Favero,G.,2010,“The Cost of Living in America: A Politi cal History of Economic Statistics”,Business History,52(5),869-870.
Fisher,I.,and W.J.Barber,1920,“The 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Journal of Politi cal Economy,37(959),758-763.
Fisher,I.,1933,“The Debt-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Econometrica,1(4):337-357.
Friedman,M.,and A.J.Schwartz,1963,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67–1960,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urhrer,J.C.,and M.S.Sinaderman ,2000,“Monetary Policy in A Lowinflation Environment Conference Summary”,Journal of Money Credit &Banking,32(4),845-869.
Ghazali,M.F.,O.A.Yee,and M.Z.Muhammad,2008,“Do Producer Price Cause Consumer Prices?Some Empiri cal Evid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Management,3(11),78-82.
Goldfeld,S.M.,and R.E.Quandt,1973,“AMarkov Model for Switching Regression”,Journal of Econometrics,1(1),3-15.
Hamilton,J.D.,1989,“A New Approach to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Nonstationary Time Series and the Business Cycle”,Econometrica,57(2),357-384.Hoffmann,W.G.,1967,“Das Wachstum der Deutschen Wirschaft Seit der Mitte des 19.Jahrhunderts”,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29(4).
Hongyi,C.,M.Funke,and A.Tsang,2016,“The Diffusion and Dynamics of Producer Prices,Deflationary Pressure across Asian Countries,and the Role of China”,Hong Kong Institute for Monetary Research Working Papers 152016.
Rogoff,K.,2003,“Deflation Determinants,Risks,and Policy Options:Findings of An Interdepartmental Task Force”,IMF Occasional Paper,No.221.
Jared Bernstein,2014,“Why is 2 Percent the Federal Reserve's Inflation Target?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osteverything/wp/2014/09/25/why-is-2-percent-the-federal-reserves-inflation-target-because-itis/?noredirect=on&utm_term=.b1ffef4e1d79.
Jones,J.D.,1986,“Consumer Prices,Wholesale Prices,and Causality”,Empiri cal Economics,11(1),41-55.
Karagianni,S.,and C.Kyrtsou,2011,“Analysing the Dynamics between U.S.Inflation and Dow Jones Index Using Non-Linear Methods”,Studies in Nonlinear Dynamics&Econometrics,15(2),1-23.
Kindleberger C.P.,1973,The World in Depression,1929-1939,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oop,G.,and D.Korobilis,2010,“Bayesian Multivariate Time Series Methods for Empiri calMacroeconomics”,Foundations and Trends? in Econometrics,3(4),267-358.
Krolzig,H.M.,1997,“Markov-switching Vector Autoregressions”,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Vol.454.
Leontief,W.W.,1936,“Quantitative Input and Output Relations in the Economic Systems of the United States”,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atistics,18(3),105-125.
Minsky H.P.,1986,Stabilizing an Unstable Economy,Yale University Press.
Nakajima,J.,2011,“Time-varying Parameter VAR Model with Stochastic Volatility: An Over-view of Methodology and Empiri cal Applications”,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29,107-142.
Nobay,R.,I.Paya,and D.A.Peel,2010,“Inflation Dynamics in The U.S.:Global but Not Lo cal Mean Reversion”,Journal of Montary,Credit and Banking,42(1),135-150.
Pigou A.C.,1943,“The Classi cal Stationary State”,The Economic Journal,53(212),343-351.
Primiceri,G.E.,2005,“Time Varying 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s and Monetary Policy”,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72(3),821-852.
IMF,2003,“Deflation: Determinants,Risks,and Policy Options-findings of An Interdepartmental Task Force”,IMF Occasional Papers Series,Jun.
Sidaoui,J.,C.Capistrán,D.Chiquiar,and M.Ramous-Francia,2009,“One the Predictive Content of the PPI on CPI Inflation: the Case of Mexico”,In Participants in the meeting(p.249).
Silver,J.L,and T.D.Wallace,1980,“The Lag Relationship between Wholesale and Consumer Prices-An Application of The Hatanak-Wallace Procedure”,Journal of Econometrics,12(3),375-387.
Sims,C.A.,1980,“Macroeconomics and Reality”,Econometrica,48(1),1-48.
Smith,G.W.,2006,“The spectre of Deflation: A Review of Empiri cal Evidence”,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39(4),1041-1072.
Tobin,J.,1994,“Price Flexibility and Output Stability”,In Business Cycles: theory and empiri cal methods(pp.165-195),Springer,Dordrecht.
Wray,L.R.,& D.B.Papadimitriou,2003,“Understanding Deflation:Treating the Disease,not the Symptoms”,Economics Public Policy Brief Archive,1-27.
Zhang,M.,and C.Balding,2015,Carry Trade Dynamics under Capital Controls:The Case of China,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Zhang,W.,2009,“China's Monetary Policy: Quantity Versus Price Rules”,Journal ofMacroeconomics,31(3),473-484.
《200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1164.htm。
《200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premier/2006-02/16/content_201173.htm。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报告会议》,中国网财经频道,http://finance.china.com.cn/news/special/zhyjj/index.shtml。
Aki Ito:《日本学会适应通货紧缩》,和讯网,http://news.hexun.com/2011-04-07/128551560.html。
Claudio等:《论通货紧缩的成本:历史回顾》,《国际金融研究》2018年第8期。
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译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美国30年代大萧条对中国经济的启示》,《战略管理》1998年第3期。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产权约束、投资低效与通货紧缩》,《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毕吉耀:《如何看待当前出现的全球通货紧缩》,《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
毕吉耀、陈磊:《缓解通缩压力要标本兼治》,《中国金融》2015年第7期。
卞志村:《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实践及在中国的检验》,《金融研究》2007年第9期。
卞志村、杨源源:《结构性财政调控与新常态下财政工具选择》,《经济研究》2016年第3期。
财信国际经济研究院:《2019年会出现通缩吗?减税是拉高还是降低PPI——宏观通胀系列深度报告》,2019年。
蔡林海、翟锋:《日本的经济泡沫与失去的十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蔡喜洋、张炜:《中国结构性通缩将在2015年延续》,《宏观经济与市场》2015年第5期。
蔡昉:《刘易斯拐点很可能会在2013年到来》,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hgds/20110408/15169658822.shtml。
蔡昉:《中国经济增长进入“刘易斯拐点”》,中证网,http://www.cs.com.cn/xwzx/hg/201505/t20150520_4715983.html。
常清、王倩:《关注通货紧缩现象》,《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11期。
车维汉:《日本学者关于本国通货紧缩问题研究述评》,《现代日本经济》2011年第2期。
陈斌开、陈琳、谭安邦:《理解中国消费不足:基于文献的评述》,《世界经济》2014年第37期。
陈东琪:《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互换位时代的政策操作》,《财贸经济》1998年第11期。
陈建奇:《PPI、CPI倒挂与通货膨胀调控——基于非对称供求结构与价格决定机制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1期。
陈彦斌、陈小亮:《中国经济“微刺激”效果及其趋势评估》,《改革》2014年第7期。
崔琳熠:《金融市场环境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效力的影响探究》,《金融发展评论》2018年第10期。
董小君、吕君临:《输入型通缩与供给过剩型的叠加是本轮经济下滑的本质特征》,《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第12期。
杜厚文、董裕平:《对美国“新经济”的若干思考》,《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
渡边努:《日本顽固和缓的通货紧缩与日银“物价预期的启动”》,《经济学人》2010年第2期。
段鹏:《当前我国PPI与CPI走势分化原因分析》,《华北金融》2013年第11期。
樊纲:《通货紧缩、有效降价与经济波动——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若干特点的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樊纲:《对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保持乐观》,《财经界》2015年第3期。
樊孝菊、郑午、王成勇:《PPI与CPI关系的再研究:基于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统计与决策》2013年第20期。
范从来、卞志村:《日本通货紧缩问题研究》,《世界经济》2003年第4期。
范建军:《2015总量政策和结构政策互补而非对立》,《经济纵横》2015年第4期。
方福前:《大改革视野下中国宏观调控体系的重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年第5期。
方显仓、张卫峰:《人口老龄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演绎与跨国证据》,《国际金融研究》2019年第7期。
方昕:《警惕通缩风险,完善宏观调控》,《金融研究》2016年第2期。
冯明:《结构性通缩与高杠杆问题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挑战》,《清华金融评论》2015年第8期。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国鹰:《奥地利人的批评》,《国际经济评论》1983年第10期。
高海红、陈思翀:《安倍经济学经济增长战略的目标、内容和评价》,《国际经济评论》2013年第5期。
高铁梅、李颖、陈飞等:《我国物价波动特征和成因的实证分析》,《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期。
格利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郭克莎、汪红驹:《经济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若干重大转变》,《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1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2015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16年展望》,《中国物价》2015年第1期。
国家计委宏观研究院形势分析课题组:《我国宏观经济运行:2001年回顾与2002年展望》,《首都经济》2002年第1期。
国家统计局:《中国主要统计指标诠释》(第二版),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2015年展望》,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2/t20150227_686531.html。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2年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2〕25号,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0/12/content_5117778.htm。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http://www.scio.gov.cn/32344/32345/32347/33367/xgzc33373/Document/1447657/1447657.htm。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2018〕41号),http://yss.mof.gov.cn/mofhome/mof/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1812/t20181223_3102091.htm。
国彦兵、郑明慧:《日本“金融大爆炸”的背景、措施与展望——评日本金融体制改革》1998年第3期。
贺力平、樊纲、胡嘉妮:《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贺力平、樊纲、胡嘉妮:《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对徐伟康商榷文章的回复意见》,《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侯成琪、罗青天、邹学恒:《PPI和CPI之间的传导关系:从加总价格指数到分类价格指数》,《经济评论》2018年第1期。
胡鞍钢:《我国通货紧缩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
胡冰:《基于创新驱动的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研究》,《当代经济》2018年第8期。
华政:《成效显现去产能取得良好开局》,《湖北日报》,http://www.xinhuanet.com//lo cal/2017-05/19/c_129608161.htm。
黄钫、刘凤元:《本轮PPI持续下行:比较分析与调控策略》,《指数研究》2014年第7期。
黄俊立、周林新、卢运珍:《国外通货紧缩理论研究述评》,《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2期。
货币政策司:《公开市场业务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官网,http://www.pbc.gov.cn/zhengcehuobisi/125207/125213/125431/125469/2888548/index.html。
货币政策司:《常备借贷便利》,中国人民银行官网,http://tianjin.pbc.gov.cn/fzhtianjin/2927296/113906/2765534/index.html。
货币政策司:《中期借贷便利概述》,中国人民银行官网,http://www.pbc.gov.cn/zhengcehuobisi/125207/125213/125446/125870/2809123/index.html。
货币政策司:《抵押补充贷款概述》,中国人民银行官网,http://www.pbc.gov.cn/zhengcehuobisi/125207/125213/2161446/2161453/2812560/index.html。
加利·西林著:《通货紧缩》,李扬等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贾康:《对我国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的评析》,《税务研究》2002年第6期。
江明伟:《我国通货紧缩的判定标准及其成因思考》,《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27期。
姜欣欣:《CPI和PPI背离变化的原因分析与策略应对》,《金融时报》2017年第7期。
卡尔·马克思:《马克思资本论》(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李德水:《对我国当前通货紧缩压力的分析和对策建议》,《全球化》2015年第4期。
李晴:《PPI怎么计算?明年的PPI如何预测?一文剖析PPI来龙去脉》,搜狐网,http://www.sohu.com/a/271991249_117959。
李伟:《我国当前的通货紧缩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侨大学,2016年。
李晓、王晗:《日本银行的量化宽松“新政”:特征、背景及其面临的挑战》,《国际经济评论》2017年第3期。
李雪松:《中国宏观经济的风险与挑战》,《检察风云》2013年第9期。
李志启:《宏观调控“三部曲”》,《中国工程咨询》2015年第10期。
李中:《当前通货紧缩形成机制及对策分析》,《财税金融》2015年第36期。
梁红、易峘:《中金2019年下半年中国宏观展望:贸易摩擦升温,经济增长承压》,中金点睛,https://mp.weixin.qq.com/s/UExeqB-b7YcwgfdTjQzBAQ。
梁军:《简论日本经济持续萧条的原因与影响》,《日本学刊》2013年第6期。
廖保平:《CPI、PPI双降,通货紧缩是否来临?》,《北方观察》2014年第11期。
林浩田:《我国CPI与PPI走势相背离的原因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15期。
林毅夫:《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与对策》,《新东方》2000年第9期。
刘斌:《我国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物价间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2年第7期。
刘凤良、鲁旭:《CPI与PPI的“虚假传导”及其修正——一个相对稳健的实证框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8期。
刘凤良、章潇萌、于泽:《高投资、结构失衡与价格指数二元分化》,《金融研究》2017年第2期。
刘慧玲:《试析目前我国通货紧缩压力的原因及对策》,《管理科学》2015年第7期。
刘金全、解瑶姝:《“新常态”时期货币政策时变反应特征与调控模式选择》,《金融研究》2016年第9期。
刘金全、谢卫东:《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动态相关性》,《世界经济》2003年第6期。
刘金全、张都:《新常态下CPI与PPI背离的货币成因分析》,《经济经纬》2017年第3期。
刘昆:《增强财政金融协调 共同推进结构性改革》,《财政研究》2016年第2期。
刘鹏、夏炎、刘得格:《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对外依存程度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19年第27期。
刘树成:《通货紧缩:既不能估计不足,亦不可估计过重》,《经济研究》1999年第10期。
刘巍:《不同经济态势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大萧条时期的历史经验》,《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2期。
刘伟:《新常态下“通缩”的预期及宏观政策选择》,《区域经济评论》2015年第3期。
刘伟、陈彦斌:《十八大以来宏观调控的六大新思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http://www.npopss-cn.gov.cn/n1/2017/0301/c219468 29115005-2.html。
刘伟、苏剑:《良性与恶性“通缩”冲击下的中国经济——对近期中国经济趋势的考察》,《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12期。
刘伟、苏剑:《良性与恶性通缩冲击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对近期中国经济趋势的考察》,《 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12期。
刘蔚:《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效果评估及优化建议》,《中国商论》2017年第33期。
刘雪晨、张晓晶:《中国PPI与CPI背离原因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4期。
刘战武:《当前通货紧缩形成机制及对策分析》,《财税金融》2015年第36期。
刘哲希、韩少华、陈彦斌:《“债务—通缩”理论的发展与启示》,《财经问题研究》2016年第6期。
刘志成:《刘易斯转折期的通胀及其治理——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经验及启示》,《经济学家》2014年第5期。
柳永明:《通货紧缩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龙少波、袁东学:《经济新常态下中国CPI与PPI的“正负背离”现象分析——基于部门间价格传导机制差异视角》,《财贸研究》2016年第4期。
龙少波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投资驱动、货币供给与PPI低迷——基于TVP-VAR-SV模型的动态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6年第5期。
卢峰:《宏调的逻辑》,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卢倩仪:《2015—2016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中国网,http://guoqing.china.com.cn/2015-12/29/content_37415418.htm。
卢延纯、赵公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我国PPI和CPI传导效应的新变化》,《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7期。
陆磊:《通缩压力、金融动荡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金融评论》2016年第1期。
陆晓明:《危机以来美国通货膨胀走势及未来趋势》,《债券》2017年第4期。
吕光明、于学霆:《CPI与PPI背离的成分特征与驱动因素解析》,《债券》2018年第1期。
吕捷、王高望:《CPI与PPI“背离”的结构性解释》,《经济研究》2015年第4期。
满向昱、汪川:《新常态下我国通货紧缩风险防范及其措施》,《中国统计》2015年第8期。
毛振华:《降杠杆应对通缩风险》,《中国金融》2015年第3期。
梅新育:《CPI和PPI走势背离意味着什么》,《经济参考报》2013年第5期。
美国企业研究所:《通缩风险构成重大威胁》,《财经界》2010年第8期。
民银智库:《日本19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兴衰的启示与借鉴》,和讯网,https://m.hexun.com/news/2016-10-18/186473581.html。
莫万贵等:《中国结构性通缩中的周期性与结构性问题》,《金融研究》2019年第3期。
年巍:《合理区间论引领经济列车又快又稳运行》,中国经济网,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hgds/20130722/102916200640.shtml。
庞德良:《论日本公共投资困境与经济衰退长期化》,《财贸经济》2002年第2期。
彭俞超、方意:《结构性货币政策、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稳定》,《经济研究》2016年第7期。
人民网记者:《国家发改委:2016年去产能目标超额完成今年继续大力清退落后产能》,搜狐网,http://www.sohu.com/a/127992779_114731。
宋国青:《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判断》,《河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宋金奇、舒晓惠:《我国PPI与CPI的分化走势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11期。
宋开:《就我国是否已经形成事实上通货紧缩的几点分析》,《财政金融》2015年第1期。
苏剑、林卫斌、叶淏尹:《金融危机下中美经济形势的差异与货币政策的选择》,《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9期。
孙丹、李宏瑾:《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南方金融》2017年第9期。
孙坚强、崔小梅、蔡玉梅:《PPI和CPI的非线性传导:产业链与价格预期机制》,《经济研究》2016年第10期。
田国强、黄晓东:《通缩来袭?》,《中国经济报告》2015年第8期。
王姝:《“经济发展新常态”首次明确九大特征》,新京报网,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4/12/12/345418.html。
汪同三、李涛:《中国通货紧缩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王德贞:《货币主义学说对我国借鉴作用的哲学思考》,《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2期。
王红茹:《从重基础设施到重民生“积极财政”十年轮回出新意》,《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第11期。
王佳琦:《日本的长期通货紧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财经大学,2015年。
王金明、高铁梅:《基于先行指数对我国通货膨胀率的预测》,《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5期。
王军:《加强价格调控监管预防通货紧缩风险》,《宏观经济管理》2015年第3期。
王洛林、李向阳:《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王小广:《经济增长与通货紧缩并存的成因和对策》,《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10期。
王晓芳、王瑞君:《总体经验模式分解视角下的PPI与CPI波动特征及传导关系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年第5期。
王晓彦、何金祚、胡德宝:《中国CPI与PPI相关关系研究——兼析我国CPI与PPI走势背离原因》,《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7期。
王雪松:《价格传导机制在中国的实证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9期。
王永龙:《通货紧缩影响经济增长机理与宏观政策配置》,《经济学家》2016年第1期。
王宇鹏、赵庆明:《中国通缩了吗?》,《中国经济报告》2014年第6期。
王志刚、周永刚、钱成济:《经济刺激计划能否将日本带出通货紧缩泥沼?——基于安倍经济学的政策效果评价》,《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48期。
邬琼:《日本通货紧缩问题研究》,国家信息中心网,http://www.sic.gov.cn/News/456/7966.html。
吴国权、杨义群:《通货紧缩理论界定与衡量的新认识——对我国通货紧缩再抬头的认识》,《财经研究》2003年第4期。
伍伟烨:《充满武士道精神的“安倍经济学”——日本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走向》,《国际金融》2013年第8期。
肖炼:《美国经济保持强势的原因及前景》,《世界经济》2000年第3期。
徐薇等:《对当前经济金融状况的估计及若干政策调整的思考》,《吉林金融研究》2009年第10期。
徐伟康:《对〈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一文的质疑》,《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徐忠:《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货币调控方式转型》,《金融研究》2018年第4期。
许保利:《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及治理》,《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2期。
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亚利克斯·巴雷特:《信贷危机后,通货紧缩将成为西方经济体主要风险》,《中国货币市场》2008年第8期。
杨继生、冯焱:《货币供给与PPI的动态响应机制和结构性差异》,《统计研究》2013年第8期。
杨阔、郭克莎:《发达国家应对通货紧缩及通缩预期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政策研究》,《区域经济评论》2016年第2期。
杨目、赵晓、范敏:《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第8期。
杨长湧:《美国经济当前形势及全年走势》,《中国经贸导刊》2015年第12期。
杨子晖、赵永亮、柳建华:《CPI与PPI传导机制的非线性研究:正向传导还是反向倒逼?》,《经济研究》2013年第3期。
姚景源:《解读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电气时代》2015年第1期。
易纲:《1998—2000中国通货紧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易宪容、施晓红:《美国通货紧缩?》,《数据》2010年第10期。
殷剑峰:《通货紧缩的成因与应对》,《中国金融》2015年第6期。
尤宏业、莫倩、高善文:《上升的地平线——刘易斯拐点与通货膨胀裂口》,《金融发展》2010年第12期。
余永定:《警惕通缩恶性循环》,《证券市场周刊》2016年第27期。
余永定、张延群:《如何打破通货收缩的恶性循环》,《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第7期。
余振、顾浩、吴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理与实施效果——以中国央行PSL操作为例》,《世界经济研究》2016年第3期。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张成思:《长期均衡、价格倒逼与货币驱动——我国上中下游价格传导机制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
张季风:《挣脱萧条:1990—2006年的日本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张景智:《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总量与结构效应比较研究——基于定向降准的实证》,《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张可心:《中国结构性通缩的测度、成因与政策建议》,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张平:《通缩机制对中国经济的挑战与稳定化政策》,《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4期。
张启迪:《中国会出现债务通缩吗?——基于新债务通缩理论框架的预判和防范》,《世界经济研究》2017年第6期。
张启迪:《良性通货紧缩还是恶性通货紧缩——基于2011年以来通货膨胀水平下行的原因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3期。
张前荣、王福祥:《通货紧缩相关理论研究综述》,《宏观经济与物价调控》2015年第5期。
张曙光、袁钢明、张平:《核算性扭曲、结构性通缩与制度性障碍: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
张天顶:《中国经济发展是否面临通货紧缩的威胁》,《宏观经济与市场》2015年第11期。
张卫峰、刘堂勇:《人口老龄化与日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有效性:抑制还是强化?》,《世界经济研究》2019年第6期。
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张晓慧:《中国货币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版。
张晓林、杨源源、张译文:《CPI与PPI持续性“背离”的结构性解释》,《中国经济问题》2018年第1期。
张燕生:《2014年美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4—2015)》,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015年。
张燕生:《2015年美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5—2016)》,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016年。
郑伟、林山君、陈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趋势及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年第31期。
中国人民大学“大宏观”课题组、陈彦斌:《宏观政策评价报告2018》,《经济研究参考》2018年第3期。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我国宏观形势及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1期。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管理地通知》,(银发〔1997〕560号),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2016/40639.shtml。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官网,http://www.pbc.gov.cn/zhengcehuobi si/125207/125227/125957/126003/2843721/index.html。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通货膨胀监控先行指标体系动态分析》,《金融研究》2005年第6期。
中投顾问:《中国已陷入通货紧缩?供给侧改革无法应对通货紧缩?》,中国投资咨询网,http://www.ocn.com.cn/hongguan/201602/xqobo17115313.shtml。
钟红、李宏瑾、苏乃芳:《通货紧缩的定义、度量及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国际金融研究》2015年第7期。
钟宏、黄涛:《正确认识CPI与PPI的持续背离》,《中国统计》2014年第3期。
钟宁桦等:《我国企业债务的结构性问题》,《经济研究》2016年第7期。
周继燕:《新常态下中国通货紧缩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周开国、闫润宇、杨海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企业的退出与进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经济研究》2018年第11期。
周小川:《金融改革发展及其内在逻辑》,《中国金融》2015年第19期。
周小苑:《人民日报谈定向降准:货币供应充足不会再现钱荒》,东方财富网,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70,20140602389315342.html。
邹静娴:《中国CPI、PPI的分化与通缩》,《国际经济评论》2016年第4期。
左小蕾:《通货紧缩之辩》,《新金融》2006年第1期。
中国广义价格指数编制与货币政策应用研究
The Construction of Generalized Price Index and Its Application on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信任革命:比特币及去中心化数字货币的兴起
A Revolution in Trust:The Rise of Bitcoin and Decentralized Digital Currencies中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跟踪研究
Tracking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China世界能源中国展望:2018—2019
WORLD RENRGY CHINA OUTLOOK 2018-2019中国特色城镇化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
The Research on the System Change and the System Innovation of Urcbanization with Chinexe Characteristics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