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explor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eramic industry, this book discovers the cultivation path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eramic industry. By analyzing the production and trade status of China's ceramic industry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trend of China's ceramic industry are analyzed; Through the measur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ceramic industry, clarify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ceramic industry; Find effective ways and specific strategic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ceramic industry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ceramic industry. This book is supported by archives, survey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is rich in materials; Citing the institutionalism and other academic analyses of different schools, the discussion is relatively in-depth, logical, reasonable and rigorous in language. Many materials and ideas are quite innovative, and it can be said that it is a relatively weighty work.(AI翻译)
左和平等:(著)
男,1964年8月生,管理学博士、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校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模范教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担任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近30项;在《中国工业经济》、《会计研究》、《管理工程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论著、教材10部。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2次、二等奖9次、三等奖1次。当前,主要开展陶瓷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研究,陶瓷产业文化、科技、经济的融合发展研究和中国陶瓷企业管理科学案例库工程建设。
[1] Porter 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ew York:Free Press 1990.
[2] Luehrman,Timothy A.,“Exchange Rate Chang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dustry Valu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Fourth Quarter 1991.
[3] Carlo,Carraro,Maezio,Galeott,“Economic growth,internatinal competitivenes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D and innovation strategies with the WARM model”,Energy Economic Vol.19,1997,pp.2-28.
[4] Rolf Bommer,“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the Pollution-Haven Hypothesis Reconsidered”,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7,No.2,1999,pp.342-355.
[5] I.F.Wilkinson,L-G.Mattsson,G.Easton,Robert A.Blecker,“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Trade Promotion Policy from a Network Perspective”,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Summer 1998.
[6] S.Pinch,N.Henry,Jenkins,“From ‘industrial districts’ to ‘knowledge clusters’:a model of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s”,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Vol.3,No.4,2003,pp.373-388.
[7] C.Freeman,“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Vol.13,No 3,2004,pp.541-569.
[8] Anna Kaleka,“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driv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export marker's:guidelines for industrial exporters”,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Vol.31,No.3,2004,pp.273-283.
[9] 狄昂照等:《国际竞争力》,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年版。
[10] 任若恩:《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初步研究》,《中国软科学》1996年第9期。
[11] 金碚等:《竞争力经济学》,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30—31页。
[12] 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3] 周星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究》,《科研管理》2000年第5期。
[14] 郭克莎:《中国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及缩小差距的途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报告》,2000 年第12期。
[15] 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 王龙:《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7] 文嫮、曾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地方建筑陶瓷产业集群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6期。
[18] 张纯、卢卫忠、肖云:《中国陶瓷业产业集群升级对策研究》,《中国陶瓷》2004年第12期。
[19] 秦夏明、董沛武、李汉铃:《产业集群形态演化阶段探讨》,《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2期。
[20] 刘善庆、叶小兰:《基于组织生态环境的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8期。
[21] 刘善庆、叶小兰、陈文华:《基于路径依赖的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企业经济》2005年第11期。
[22] 林星民:《德化县陶瓷产业集群跃升的途径》,《发展研究》2005年第6期。
[23] 肖诗涛:《合作营销—晋江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的出路》,《发展研究》2006年第7期。
[24] 吴庆文等:《景德镇与潮州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的比较分析》,《中国陶瓷工业》2007年第4期。
[25] 周伯源:《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陶瓷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8年。
[26] 朱玉林、李佳:《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学版)》,2009年第11期。
[27] 徐雪峰:《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陶瓷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理工大学,2009年。
[28] 叶柏青、陈秋红:《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唐山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7期。
[29] 孙艳、许媛媛:《基于网络结构视角的意大利和佛山陶瓷产业集群的比较研究》,《特区经济》2009年第4期。
[30] 张惠琴、赵波、程宏伟:《基于区位商法对中国陶瓷产业集群现象的识别》,《中国陶瓷》2009年第5期。
[31] 左和平:《全球价值链下我国陶瓷产业集群升级策略》,《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32] 夏华丽、周发明、彭原:《基于“GEM”模型对湖南醴陵陶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8期。
[33] 魏耀武:《基于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人才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以佛山陶瓷产业集群为例》,《特区经济》2010年第4期。
[34] 叶昌、夏清、杨梦吟:《论建筑卫生陶瓷的清洁生产》,《佛山陶瓷》,2003年第7期。
[35] 马光华、王迎军、李凯:《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思路与对策》,《中国陶瓷工业》2004年第2期。
[36] 陈士明、殷毅强、黄希然:《佛山建筑卫生陶瓷产业清洁生产的潜力与途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7] 殷耀如、黄丽萍:《论陶瓷企业的绿色管理》,《中国陶瓷》2005年第6期。
[38] 邓昆:《中国绿色陶瓷的发展现状及其分析》,《中国陶瓷》2006年第10期。
[39] 曾令可、邓伟强:《广东省陶瓷行业的能耗现状及节能措施》,《佛山陶瓷》2006年第2期。
[40] 徐建国:《佛山陶瓷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现状及方向》,《佛山陶瓷》2007年第3期。
[41] 林以彬:《闽清建陶行业清洁生产现状及应对措施》,《海峡科学》2007年第9期。
[42] 颜东亮、刘树、梁以流:《清洁生产与陶瓷企业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佛山陶瓷》2008年第1期。
[43] 张纯等:《建陶产业生态文明之路》,《中国陶瓷》2008年第1期。
[44] 林少敏、黄利榆:《我国陶瓷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河北化工》2008年第5期。
[45] 张秋云、郭杏妹、黄文庆:《陶瓷行业节能减排技术与设备综述》,《材料研究与应用》2008年第12期。
[46] 张杨、陈莎:《新标准下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应对能耗问题的研究—循环经济思想指导下的途径探索》,《陶瓷》2008年第5期。
[47] 苑克兴:《建卫瓷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及技术措施》,《中国陶瓷工业》2009年第2期。
[48] 龚世代:《陶瓷清洁生产应用探讨》,《佛山陶瓷》2010年第6期。
[49] 李松志:《佛山禅城建筑陶瓷产业转移机理》,《经济地理》2007年第2期。
[50] 黄弘等:《我国建筑陶瓷产业战略转移因素分析》,《中国陶瓷》2008年第3期。
[51] 尹虹:《佛山陶瓷与总部经济》,《中国陶瓷》2008年第4期。
[52] 尹虹:《2007年全国建筑陶瓷产业发展形势分析》,《中国陶瓷》2008年第1期。
[53] 中国人民银行宜春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对高安市承接陶瓷产业梯度转移的调查与思考》,《武汉金融》2008年第8期。
[54] 左伟、周锦源:《“双转移”策略下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现状与对策研究》,《当代经济》2009年8月(下)旬刊。
[55] 刘世明、高阳:《佛山陶瓷出口TBT预警研究综述》,《佛山陶瓷》2007年第7期。
[56] 张志成、王裕芳:《中国陶瓷业如何正确应对贸易技术壁垒》,《中国陶瓷》2004年第6期。
[57] 刘世明、高阳:《佛山陶瓷出口TBT预警研究综述》,《佛山陶瓷》2007年第7期。
[58] 苏方宁:《从欧盟指令谈我国陶瓷行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佛山陶瓷》2006年第8期。
[59] 梁柏清等:《SA8000对中国陶瓷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和对策》,《陶瓷》2007年第1期。
[60] 刘世明、陈磊:《谈佛山陶瓷出口TBT现状及应对策略》,《佛山陶瓷》2009年第1期。
[61] 尹虹:《对建筑卫生陶瓷科技创新的几点看法》,《陶瓷》2005年第11期。
[62] 黄丽萍、殷耀如:《陶瓷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防范机制的对策研究》,《中国陶瓷》2005年第10期。
[63] 石小涛、吴茜:《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第4期。
[64] 谢立新:《传统技术型产业集群成长与地区竞争力提升—德化与景德镇陶瓷产业创新模式比较研究》,《发展研究》2006年第9期。
[65] 颜汉军:《浅谈我国陶瓷工业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及加入WTO后的应对策略》,《陶瓷研究》2002年第1期。
[66] 左和平、张纯、颜蔚蓝:《中国陶瓷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度》,《中国陶瓷工业》2003年第12期。
[67] 高平、边冰:《提高中国陶瓷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佛山陶瓷》2005年第3期。
[68] 桂拉旦、何昌周:《广东潮州陶瓷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6期。
[69] 王景珊:《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中企业合作竞争行为的博弈分析》,《陶瓷学报》2010年第6期。
[70] 肖诗涛:《合作营销—晋江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的出路》,《发展研究》2006年第7期。
[71] 吴昌南:《景德镇艺术陶瓷创意产业发展对策》,《江苏商论》2008年第2期。
[72] 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小组:《2001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来自IMD和WEF的报告》,《统计研究》2002年第4期。
[73]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74] 樊纲:《论竞争力—关于科技进步与经济效益关系的思考》,《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
[75] 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1页。
[76] 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6页。
[77]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6页。
[78] 金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国工业经济》1996年第11期。
[79] 盛世豪:《产业竞争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8—82页。
[80]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30—31页。
[81] [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王文新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1页。
[82] [瑞典]俄林:《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逯宇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2页。
[83] W.F.Stolper,P.A.Samuelson,“Protection and Real Wage”,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9,1941,pp.58-73.
[84] Krugman,“Scale Economics,Product Differentiation,and the Pattern of Trad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0,1980,pp.950-959.
[85] M.Porter,V.Millar,“How Information Gives You Competitive Advantage”,Havrard Business Review Vol.8,1985,pp.149-174.
[86] 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5期。
[87] G.Gereffi,M.Korzeniewicz,Commodity Chains and Global Capitalism,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94.
[88] Alfred Marshall,Principles of Economics,Nabu Press,2011.
[89] 高铁梅等:《中国钢铁工业供给与需求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6期。
[90] 牛亚菲:《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关系研究》,《地理学报》1996年第1期。
[91] M.Porter,C.Van der Linde,“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Vol.9,1995,pp.97-118
[92] E.AlPay,S.Buceola,J.Kerkvliet,“Productivity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 Mexican and U.S.Food Manufacturing”,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84,2002,pp.887-901.
[93] 陈诗一:《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1980—2008)》,《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
[94] 张成等:《环境规制影响了中国工业的生产率吗—基于DEA与协整分析的实证检验》,《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3期。
[95] A.Dua,D.C.Esty,Sustaining the Asia Pacific Miracle,Washington,D C.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y,1997.
[96] K.Conrad,D.Wastl,“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Productivity in German Industries”,Empirical Economics Vol.20,1995,pp.615-633.
[97] 王雪梅:《环境保护对我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8] J.A.Tobey,“The Effects of Domestic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Patterns of World Trade:An Empirical Test ”,Kyklos Vol.43,1990,pp.191-209.
[99] 曾贤刚:《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与污染避难所假说—基于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11期。
[100] 傅京燕、李丽莎:《环境规制、要素禀赋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管理世界》2010年第10期。
[101] 李玉楠、李廷:《环境规制、要素禀赋与出口贸易的动态关系》,《国际贸易探索》2012年第1期。
[102] A.Weber,Theory of industrial loca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9.
[103] Oliver E.Williamson,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New York:Free Press,1975.
[104] Stuart A.Rosenfield,“Bringing Business Clusters into the Mainstrea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Vol.5,1997,pp.3-23.
[105] 吕明元:《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成长》,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5年。
[106] 王汉斌:《基于价值增值的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7] 陈卫平、朱述斌:《国内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
[108] A.M.D.Rugman,J.R.Cruz,“The ‘Double Diamond’ Model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Canadian Experience”,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33,1993,pp.17-32.
[109] H.C.Moon,A.M.Rugman,A.Verbeke,“The generalized double diamond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Research in global strategic management Vol.5,1995,pp.97-114.
[110] Dong-sung Cho,Hwy-chang Moon,From Adam Smith to Michael Porter:evolution of competitiveness theory,world scientific,2000
[111] 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态势分析》,《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第5期。
[112] 裴长洪、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4期。
[113] 马彬:《中国陶瓷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交通大学,2008年。
[114] 刘妍萍:《中国陶瓷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115] Segarra-Oa M.,“An Study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panish Ceramic Tile Industry”,46th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2005,pp.1-12.
[116] 王小平:《建筑陶瓷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117] V.E Hoffmann,F.X.Molina-Morales,M.Teresa Martnez-Fernandez,“Evaluation of Competitiveness in Ceramic Industrial Districts in Brazil”,European Business Review Vol.23,2009,pp.87-105.
[118] José G.Albors,“Networking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the Spanish Ceramic Tiles Cluster:Its Role in the Sector Competitiveness”,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Vol.27,2002,pp.263-273.
[119] 张纯、解敦亮:《以产业集群打造中国陶瓷产业竞争力》,《中国陶瓷工业》2004年第4期。
[120] 左和平:《全球价值链下特色产业集群升级机理探析》,《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4期。
[121] 孙艳、许媛媛:《基于网络结构视角的意大利和佛山陶瓷产业集群的比较研究》,《特区经济》2009年第4期。
[122] 吴庆文等:《景德镇与潮州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的比较分析》,《中国陶瓷工业》2007年第4期。
[123] 朱玉林、李佳:《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中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24] 刘善庆等:《基于AHP的特色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理论与方法》2005年第8期。
[125] 刘善庆:《交通运输条件与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中国经济评论》2005年第5期。
[126] 刘善庆:《中国历代政府的产业政策与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现代会计与审计》2008年第10期。
[127] 左和平、徐敏燕:《陶瓷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经济管理》2011年第10期。
[128] 李国庆:《十大差距警醒中国陶瓷业》,《现代技术陶瓷》2008年第10期。
[129] 陈国华、颜惠崇:《加入WTO后中国陶瓷企业面临的国际市场研究》,《中国陶瓷》2002年第1期。
[130] 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1页。
[131] 李玲、陶锋:《中国制造业最优环境规制强度的选择—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5期。
[132] 李永友、沈坤荣:《我国污染控制政策的减排效果—基于省际工业污染数据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8年第7期。
[133] 李胜文、李新春、杨学儒:《中国的环境效率与环境管制—基于1986—2007年省级水平的估算》,《财经研究》2010年第2期。
[134] 张成、于同申:《环境规制会影响产业集中度吗?:一个经验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3期。
[135] 赵红:《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经济管理》2007年第21期。
[136] 周力:《产业集聚、环境规制与畜禽养殖半点源污染》,《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2期。
[137] 杨涛:《环境规制对中国FDI影响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
[138] 田东文、叶科艺:《安全标准与农产品贸易: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第9期。
[139] 梁冬寒等:《环境规制与出口绩效相互影响效应分析—基于重污染制造业的考察》,《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7期。
[140] 王文普:《环境规制竞争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当代财经》2011年第9期。
[141] 陆旸:《环境规制影响了污染密集型商品的贸易比较优势吗?》,《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
[142] 傅京燕:《环境成本转移与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当代财经》2006年第6期。
[143] 李永友、沈坤荣:《我国污染控制政策的减排效果—基于省际工业污染数据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8年第7期。
[144] 李钢等:《中国工业环境管制强度与提升路线—基于中国工业环境保护成本与效益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3期。
[145] 陈晓声:《产业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估》,《上海经济》,2001年第6期。
[146] 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7] 陈立敏:《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及优势产业选定》,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4年。
[148] 王波:《中国木质家具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149] Satty.T.L.,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New York:Mcgraw-Hill,1980.
[150] 孙东川等:《管理的数量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4—244页。
[151] 曾国雄、邓振源:《层次分析法(AHP)的内涵特性与应用(上)》,《中国统计学报》1989年第6期。
[152]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80页。
[153] 左和平、杨建仁:《论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陶瓷产业集群为例》,《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154] 左和平、李雨青:《浅析古代陶瓷产业集群对景德镇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区经济》2007年第10期。
[155] 左和平、杨建仁:《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陶瓷产业集群绩效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9期。
[156] 左和平、龚志文:《陶瓷行业中介组织失灵及其治理》,《中国陶瓷》2009年第12期。
[157] 左和平:《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企业经济》2010年第1期。
[158] 左和平:《基于全球价值链的陶瓷产业集群升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10年。
[159] 左和平、王德洪:《金融危机下陶瓷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中国陶瓷工业》2009年第3期。
[160] 左和平等:《基于改进熵值法的我国日用陶瓷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161] 张虎春:《城市产业竞争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海大学,2005年。
[162] 刘小铁:《国内外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163] 王丽萍、李创:《开展国际竞争力研究,促进纺织产业发展》,《纺织科技进展》2005年第10期。
[164] 赵媛媛:《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战略选择》,《经营管理者》2008年第11期。
[165] 林少敏、黄利榆:《我国陶瓷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河北化工》2008年第5期。
[166] 郭德君:《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文化发展态势研究》,《商业时代》2009年第8期。
[167] 吕洪坤:《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辽宁经济》2009年第10期。
[168] 徐春莉:《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思考》,《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第8期。
[169] 肖雯:《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变革》,《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2期。
[170] 蔡清龙:《陶瓷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年。
[171] 曾臻:《佛山市陶瓷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9年。
[172] 章志福:《轿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4年。
[173] 刘宝龙:《铁路施工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上)》,《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7年第7期。
[174] 殷耀如、刘蓉:《陶瓷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佛山陶瓷》2005年第2期。
[175] 李军:《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76] 胡军:《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6年。
[177] 张辉:《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与产业发展策略》,《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期。
[178] 丁一飞:《基于价值链管理的无锡工业博览园规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79] 陈柳钦:《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南都学坛》2009年第9期。
[180] 李军、杨学儒:《全球价值链形态与国际竞争力》,《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4期。
[181] 陈柳钦:《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182] 唐磊:《基于实证的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关联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6年。
[183] 陈柳钦:《关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全球科技经济望》2009年第12期。
[184] 姜遥:《县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与优化途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185] 谭思明等:《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区域造船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5期。
[186] 刘玉音:《我国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187] 赵继荣:《关于产业结构理论若干基本范畴的探析》,《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188] 朱兴勤:《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银行卡产业升级路径选择》,《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89] 郑凌霄:《重庆市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7年。
[190] 葛泉胜:《订单式制造类企业项目绩效评价》,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
[191] 徐丽娜:《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科技大学,2007[218]年。
[192] 王金丽等:《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年第8期。
[193] 陈纪忠:《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第9期。
[194] 吴建新、刘德学:《全球价值链中治理与升级的关系》,《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95] 潘利:《链网互动视角下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196] 刘艳红:《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理论研究》,《财经界》2010年第3期。
[197] 秦红光:《中山市区域特色经济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198] 樊园杰:《出口贸易对中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199] 谢凑多:《企业集群视角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构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200] 李红英:《小城镇产业集群发展中“地方性”力量作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01] 李渝萍、甘寿国:《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研究评述》,《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
[202] 罗元青:《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203] 杨彬:《零售业竞争力问题研究及应用》,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04] 罗嘉玲:《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实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河海大学,2007年。
[205] 刘娟:《基于产业组织视角的产业竞争力问题探讨》,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9年。
[206] 李海华:《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7年。
[207] 韩曙平:《银行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构建—产业竞争力视角》,《农村金融研究》2005年第4期。
[208] 姜宝军、张军、罗剑朝:《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及其发展研究》,《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209] 陈倩倩:《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10] 邓俊荣、白延军:《产业组织范式演进与我国产业竞争力培育》,《理论导刊》2006年第4期。
[211] 崔凯:《山西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212] 李天舒:《“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理论演进与现实应用》,《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7期。
[213] 杨旭:《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及贸易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14] 马得林:《技术创新与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竞争力》,《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第2期。
[215] 陈茂直:《我国轿车工业产业组织与政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6年。
[216] 牛晓帆:《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与新发展》,《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217] 赵欣:《佛山陶瓷产业发展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18] 苗建军:《浅谈“绿色壁垒”与纺织品服装外贸出口》,《甘肃科技》2003年第11期。
[219] 庄丽娟、贺梅英:《WTO框架下广东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南方农村》2003年第8期。
[220] 叶长青、杨超:《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江苏商论》2003年第12期。
[221] 李荣富、吴礼苗:《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模式研究》,《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年第9期。
[222] 张卉:《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西部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
[223] 商子:《葡萄牙陶瓷业发展报告》,《国外建材科技》2006年第6期。
[224] 何京:《欧洲卫生陶瓷的未来发展》,《江苏陶瓷》2008年第12期。
[225] 邱镇沪:《潮州日用陶瓷的发展现状及对策》,《陶瓷科学与艺术》2006年第8期。
[226] 许光、戴杰:《试论构筑建筑装饰企业战略联盟的重要性》,《建筑经济》2005年第6期。
[227] 毕翼飞:《中日陶瓷食器文化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年。
[228] 张祖荣:《WTO的环境规则与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增长》,《经济师》2003年第2期。
[229] 梁园:《十大差距警醒中国陶瓷业》,《中国建设报》2006年第3期。
[230] 李国庆:《中国建材,差距在哪里》,《建材发展导向》2007年第6期。
[231] 韩永奇:《2006年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市场走向何方》,《陶瓷》2006年第8期。
[232] 李国庆:《在国际市场准则下我国建筑陶瓷行业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陶瓷》2003年第10期。
[233] 陆妙琴:《当前形势下中国陶瓷出口业的发展对策》,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34] 李玉琼、邹树梁:《入世后提高我国陶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35] 罗雪梅:《夹江陶瓷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236] 汪震:《JYTZ纺织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选择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37] 吴叔兵:《生态工业建设在丰城精品陶瓷产业基地的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10年。
[238] 林艳华:《入世后的陶瓷业》,《佛山陶瓷》2002年第7期。
[239] 陈国华:《国际陶瓷市场的特点及营销策略研究》,《山东陶瓷》2001年第9期。
[240] 陈晓霞:《传媒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8年。
[241] 高芳:《利率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5年。
[242] 邢静:《基于计量模型的吉林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财经大学,2011年。
[243] 左夏伟、谢昌浩:《“泛珠三角”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11期。
[244] 肖民赞:《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245] 靳庭良、郭建军:《面板数据模型设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246] 罗艳虹等:《基于中国26省面板数据的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实证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0年第4期。
[247] 郭广珍:《大学内部权力配置模式与激励》,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07年。
[248] 陶萍萍:《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9年。
[249] 江珂、卢现祥:《环境规制变量的度量方法研究》,《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11期。
[250] 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5年第8期。
[251] 雷鹏:《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252] 张怡博:《吉林省高技术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2年。
[253] 胡向婷、张璐:《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254] 程丽雅:《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255] 李雨珣:《地方政府竞争与服务业产业同构》,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1年。
[256] 姚瑶:《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8年。
[257] 蒋志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7年。
[258] 徐敏燕:资源型产业集群企业迁移及其效应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259] 黄春兰:《化工产业集群绩效影响因素》,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5年。
[260] 华一兵:《重庆化工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7年。
[261] 杨建仁:《区域科技竞争力理论及其在中部六省会城市的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11年。
[262] 周松兰:《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5年。
[263] 郑丹青、赵克:《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2期。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