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超:(著)
一 著作类
[1]周洪宇、徐莉编著:《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当代中国》,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2][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3]桂昭明:《人才资源经济学》,蓝天出版社2005年版。
[4][美]格里高利·克拉克:《应该读点经济史》,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5][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郝克明:《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黄富顺:《终身学习的意义、源起、发展与实施》,转引自“中华民国”教育学会主编《终身学习与教育改革》,(台北)师大学苑1996年发行。
[1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2]姜振华:《社区参与与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13]托尔斯顿·胡森:《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张人杰译,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4]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5]周洪宇:《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教育变革》,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16]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7]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8]奈尔·诺丁斯:《教育哲学》,许立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袁晖光:《大学生就业难本质探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20]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王承旭、徐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二 文章类
(一)杂志
[1]祝智庭、管钰琪:《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第324期。
[2]郭文革:《教育的“技术”发展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第3期。
[3]柯清超:《技术推动的变革与创新》,《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第303期。
[4]马万全、单美贤:《教育发展历程中教育与技术的关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5]刘京京、张万红:《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牵引》,《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年第4期。
[6]史降云、孙佳瑾:《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江汉学术》2014年第1期。
[7]王金波:《新技术革命与教育》,《枣庄师专学报》1986年第2期。
[8]周洪宇、鲍成中:《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教育研究》2013年第10期。
[9]申国昌、程功群:《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年第4期。
[10]刘荣添:《语文高效课堂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8期。
[11]柳琼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视角》,《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12期。
[12]汤敏:《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创新人才教育》2013年第5期。
[13]贠志兴:《从日本和牛看中国牛肉产业发展》,《中国畜牧业》2016年第8期。
[14]王建华:《大学转型的解释框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5]郑鹏、曾新、熊玮、熊国保:《高校转型背景下普通院校“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东华理工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为例》,《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2期。
[16]倪闽景:《创新驱动推动基础教育转型发展》,《基础教育参考》2013年第6期。
[17]李康林:《我国成人教育公平缺失及其完善》,《职教论坛》2009年第11期。
[18]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19]李康林:《我国成人教育公平缺失及其完善》,《职教论坛》2009年第11期。
[20]杜屏:《以充足性为基础的教育财政公平——美国义务教育财政政策改进对我国的启示》,《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8年第12期。
[21]曹利:《教育公平的内涵及原则》,《四川教育》2011年第9期。
[22]冯海波:《论公民社会中的现代教育公平》,《长江论坛》2011年第111期。
[23]胡小和、李菁:《浅析中国教育公平》,《家教世界》2013年第9期。
[24]董晓波:《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12期。
[25]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国际社会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基础教育》2009年第6期。
[26]王勇、严萍:《把握教育公平的天平》,《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27]张维维:《把握战略机遇期 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北京教育》(高教)2013年第633期。
[28]孔令仁、马光汝、仲跻荣:《略论郑和的军事才能》,《思想战线》1988年第4期。
[29]于桂兰、秦晓利:《英国市场经济早期工人人力资本“公地悲剧”的产权经济学分析》,《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8期。
[30]刘正良、吴强、冷松:《20世纪90年代美国职业培训制度的改革及启示》,《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31]李其龙:《德国高中规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2期。
[32]张洪亚:《美、英、日三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张重点之比较和借鉴》,《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第6期。
[33]段莉:《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人才战略实践集锦》,《现代人才》2007年第6期。
[34]宋京:《“教育先行”到“国家人力资源发展”——韩国发展战略的研究及启示》,《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第11期。
[35]徐辉:《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趋向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
[36]杨朝峰、赵志耘:《金融危机后主要国家科技战略与政策的调整及启示》,《科技与法律》2011年第12期。
[37]刘建、魏志英:《英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民族教育》2012年第11期。
[38]祝珣:《法国大学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中国人才》2011年第14期。
[39]陈维嘉、罗维东、范海林、王戈、祁慧勇:《法国“大学校”办学模式及其启示——“教育部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考察团”考察报告》,《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0期。
[40]孙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世界教育信息》2012年第19期。
[41]李春生、白钢:《日本全球化人才培养战略及启示》,《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2期。
[42]姜英敏、李昕:《韩国国家创新体系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郑州师范教育》2015年第5期。
[43]吴慧:《韩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其启示》,《教学研究》2008年第6期。
[44]赵恒平、刘卉:《读“子曰”,论人才——孔子人才标准的现代启示》,《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4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46]陈玉和:《创新的概念、创新的发生与创新教育模式》,《煤炭高等教育》2001年第2期。
[47]特木尔巴根、吴灵芝:《论“少数民族高层骨干人才”基础培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11期。
[48]黄尧:《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24期。
[49]陈昌贵、翁丽霞:《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50]林超宁:《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小学教学参考》2015年第27期。
[51]李孝更、平和光、陈琳:《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变革》,《重庆高教研究》2014年第3期。
[52]杨立军、刘陈:《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变革》,《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第7期。
[53]王振杰:《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探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期。
[54]李红恩:《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关系》,《辽宁教育》2012年第11期。
[55]邓永庆:《终身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第10期。
[56]刘献君:《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57]刘彦文、袁桂林:《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浅析》,《教育评论》2000年第4期。
[58]刘文霞:《完整地理解个性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59]汪名帅:《“班级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博弈》,《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第9期。
[60]纪德奎:《新课改十年争鸣与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3期。
[61]沈光辉:《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远程教育》2014年第12期。
[62]吴遵民、国卉男、赵华:《我国终身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17期。
[63]黄欣:《终身教育立法: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5期。
[64]黄海刚:《经济危机与美国高等教育变革》,《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
[65]王洪才、邹海燕:《金融危机中的美国高校:现状、对策及思考》,《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66]高益民:《面向个性化的日本高中教育改革》,《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67]胡乡峰:《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
[68]陆依:《我国教育个性化趋势分析和实践期待》,《求索》2013年第9期。
[69]王淑杰:《日本开放式个性化教育改革及其启示》,《肇庆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
[70]王斌华:《奖惩性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比较》,《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第12期。
[71]吴彦文:《世界新技术革命对心理科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72]潘逸阳:《新技术革命与制造业再转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理论研究》2013年第2期。
[73]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探析》,《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第11期。
[74]金为民、金鑫:《高等教育如何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年第5期。
[75]肖国安:《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应用型工科大学办学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
[76]周世厚、江芳:《我国高校转型发展的“歧途”与“正路”》,《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第8期。
[77]何克抗、余胜泉、吴娟:《通过学校自身的内涵发展促进“教育结果公平”的创新举措》,《电化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
[78]陈锋:《关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12期。
[79]张辉:《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管理学阐释》,《高教探索》2005年第1期。
[80]孟庆国、曹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与内涵建设》,《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18期。
[81]陈晓东、顾永安:《转型期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机制探析——基于价值链分析模型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21期。
[82]杨东平:《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演变和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83]王晓辉:《20世纪法国高等教育发展回眸》,《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84]汪少卿:《全球时代大学改革的法国道路》,《外国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85]刘敏、景立燕:《未来十年法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新课程研究》2016年第1期。
[86]唐春生:《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对行业转制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高教论坛》2014年第8期。
[87]高嘉勇:《德国高校课程设置与可雇佣性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年第4期。
[88]徐延宇、高源、王雅婷:《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几个关系》,《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5年第12期。
[89]翁文艳:《教育公平的多元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
[90]易红郡:《历史视野下西方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第9期。
[91]谈松华、王建:《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人民教育》2011年第18期。
[92]维纳雅阁·奇纳帕、谷小燕:《教育改革:仍然在公平与质量之间权衡吗?》,《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93]辛涛、黄宁:《教育公平的终极目标:教育结果公平》,《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
[94]褚宏启、杨海燕:《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95]辛涛、田伟、邹舟:《教育结果公平的测量及其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96]陈传万:《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素分析》,《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97]杨文伟、马宁:《阶层固化的内在逻辑及负面效应》,《社会科学论坛》2015年第5期。
[98]杨曾阳、黄崴:《城镇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以美、日、德、英四国为例》,《当代教育科学》2014年第1期。
[99]梅秀荣:《国外是如何促进教育公平的》,《学习月刊》2007年第3期。
[100]凌琳、杨文伟:《当前教育公平问题的若干动向及启示》,《大学》(研究版)2015年第3期。
[10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中心,2001年12月。
[10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2年第4期。
[103]南国农:《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新使命》,《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第12期。
[104]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上海教育科研》2014年第8期。
[105]陈玉琨:《中小学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10期。
[106]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13年第8期。
[107]聂曼曼:《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解读》,《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年第5期。
[108]吴孟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岗交流制度的影响及启示》,《教育评论》2015年第11期。
[109]徐鹏等:《大数据视角分析学习变革——美国〈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解读及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13年第6期。
[110]徐勇:《大数据时代观下的教育质量监控》,《师道》2014年第5期。
(二)报纸
[1]习近平:《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日。
[2]谈松华:《全民学习践行教育终身化战略》,《中国教育报》2015年9月9日第7版。
[3]郑晋鸣、王玉婷:《开放大学: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光明日报》2014年12月27日第4版。
[4]颜维琦、曹继军:《上海: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正式成立》,《光明日报》2012年8月5日第5版。
[5]翟帆、鲁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开启全民终身学习新常态》,《中国教育报》2014年11月5日第3版。
[6]肖文:《我国应对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再思考》,《中国经济导报》2014年8月30日第A02版。
[7]潘懋元:《构建多样化的本科教育》,《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1日。
[8]陈如平:《走向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18日第3版。
[9]冯蕾、鲁元珍:《2015:收入增长如何更公平》,《光明日报》2015年2月26日第15版。
[10]李建忠、孙诚、李水山、焦流:《教育公平:国外的探索与经验》,《中国教育报》2006年第11期。
[11]马海伊:《强化教育扶贫攻坚,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凉山日报》(汉)2015年9月22日。
[12]李玉梅、熊若愚:《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学习时报》2015年5月25日。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