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运昌(著): 暂无简介
安徽省滁州市教育局:《关于实施“万名教师大走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走访月活动的通知》(滁教[2012]255号)。
安徽省定远县教育局:《关于印发〈定远县教育系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结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定教[2011]24号)。
安徽省广德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广[2010]32号)。
安雪慧:《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教学工作激励——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北京晨报社:《农村留守妇女砍杀双子后自杀,次子头部伤口80多处》,《北京晨报》2012年4月29日。
阜丰山人:《留守女童》,百度网站诗词吧(http://cache.baidu.com/cnm)。
蔡迎旗:《留守幼儿生存与发展问题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曹如军、叶泽滨:《我国新时期的农村教师政策评析》,《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7期。
陈国菊:《江西宜春一家5名留守儿童溺亡全家仅剩一子》,2012年5月8日,青岛新闻网转载自人民网(http://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12-05/08/content_9226565.htm)。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成办发[2006]76号)。
成良臣、李壮成、廖明英:《四川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发展策略》,《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2010年7月23日公布,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2011年3月25日公布,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重庆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重庆市人民政府2012年2月10日印发,见《关于印发重庆市妇女发展规划和重庆市儿童发展规划的通知》(渝府发[2012]21号)。
《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2010年12月24日印发(见渝委发[2010]38号文件)。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渝府发[2008]77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渝府发[2009]31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2009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要点的通知》(渝府发[2009]33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发[2008]94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联动方案〉的通知》(渝办发[2010]333号)。
重庆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的通知》(渝留办[2011]1号)。
重庆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建立信息报送制度的通知》(渝留办[2011]3号)。
重庆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开展“助团圆享亲情贺新春”主题活动的通知》(渝留办[2011]5号)。
重庆市妇女联合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通知》(渝妇通[2010]89号)。
重庆市妇女联合会:《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托管家园”工作的意见》,(渝妇发[2009]19号)。
重庆市妇女联合会:《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修改稿)》2007年10月17日,维普知识社区网站(http://cache.baidu.com)。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事业统计分析资料》(内部资料),2007年。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实施方案的通知》(渝教办[2009]28号)。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部市战略合作协议和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的通知》(渝教办[2008]85号)。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渝教办[2009]10号)。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建立培养照顾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片区协作组制度的通知》(渝教基[2011]23号)。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教育发展报告》(未公开出版),2008年。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共青团重庆市委、重庆市妇女联合会:《关于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共享阳光雨露”“六一”活动周的通知》(渝教基[2011]40号)。
重庆市健康重庆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免费体检活动的通知》(渝健办[2011]14号)。
重庆市双桥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双桥府发[2008]40号)。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通知》(永川府办发[2009]86号)。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联动方案的通知》(石柱府办发[2011]2号)。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巴南府发[2008]82号)。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九龙坡府办发[2008]141号)。
重庆市黔江区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黔江教发[2010]225号)。
重庆市城口县妇联:《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城妇发[2006]31号)。
重庆市垫江县教育委员会:《关于县政协第八届一次会议第110号提案的复函》(垫教委函[2007]60号)。
重庆市石柱县坡口小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2010年3月17日。
[美]迪迪·基尔斯滕·塔特洛:《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留守儿童》,陈一译,2012年6月16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网(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主办)(http://www.zglset.org/)。
[美]邓金:《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个人经历的叙事、倾听与理解》,周勇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邓信前:《对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几点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1期。
董志伟:《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4期。
段成荣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8年第3期。
段成荣、杨舸、王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学海》2005年第6期。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
范兴华等:《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共青团重庆市委:《关于印发〈共青团重庆市委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渝青办[2010]109号)。
共青团奉节县委、奉节县少工委:《关于印发〈奉节共青团、少先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奉青发[2010]22号)。
共青团四川省委、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教育厅等:《关于在全省开展“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的实施意见》(川青联发(2006)4号)。
谷生华:《西部农村基础教育重组应一步到位——关于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6期。
谷生华:《沙滩上的基石:西部城乡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社会学视角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2010年版。
谷生华、林健、任运昌等:《西部农村教育改革困难及对策研究》(未公开出版),2008年。
广东省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江办发[2011]7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桂政发[2011]55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教育局:《关于印发〈防城港市教育局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方案〉的通知》(防教发[2012]66号)。
广西北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北政发[2012]45号)。
广西贵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贵政办[2012]78号)。
广西武鸣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武政发[2012]2号)。
广州市教育评估和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对口支援,探索区域联盟教师教育均衡发展新模式》,《师资建设》2009年第6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7月29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2012年4月27日,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
郭少峰、杜丁、王佳琳:《教育部:异地高考须满足三大条件》,《新京报》2012年9月7日。
郭韶明:《职业认同:教师成长的内动力》,《中国青年报》2006年9月24日。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
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
国务院:《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25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复函》(国办函[2009]47号)。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贵州省大方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意见》(方教字[2010]5号)。
贵州省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市教育局〈贵阳市关于进一步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筑府办发[2009]41号)。
贵州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通知》(黔教基发[2009]81号)。
贵州省教育厅:《关于深入贯彻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通知的意见》(黔教基发[2011]113号)。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钟山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暂行)的通知》(钟府办发[2012]18号)。
郝振、崔丽娟:《留守儿童界定标准探讨》,《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10期。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教育局:《关于印发〈樊城区教育局2011年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樊教[2011]38号)。
湖北省秭归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秭归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秭办文[2012]19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闽政文[2008]344号)。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和创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闽教基[2011]31号)。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闽教基[2007]21号)。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农村校长教育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闽教人[2009]20号)。
福建省三明市综治委:《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综治委[2008]17号)。
黄平、张巍:《贫穷乖女贴心惹人怜社会各界热情伸援手》,《重庆商报》2011年2月17日。
黄淑娉等:《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黄晔、董进:《106位教师被公告解聘垫江一半中小学上“榜”》,《重庆晨报》2010年3月9日。
胡航宇、谭凯鸣:《重庆抓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多措施促城乡师资均衡》,《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3日。
胡航宇、张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重庆召开》,《中国教育报》2011年12月2日。
胡星、陈嫱:《贵州毕节逐一排查留守儿童采取切实帮扶措施》,新华网贵阳2012年11月20日电,http://www.ycen.com.cn/content/2012-11/21/content_1180511.htm。
江立华:《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留守儿童的困境》,《江海学刊》2011年第4期。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情况的调查报告》,2008年2月27日。
《江西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2010年7月30日公布,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扬州市54321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扬教基[2009]9号)。
教育部:《关于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教职成[2006]6号)。
教育部:《重庆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网站(http://teacher.eol.cn)。
《教育部、国务院三峡办、湖北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三峡库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试验区协议》,2009年3月12日,见重庆市教委2009年9月编印《城乡统筹文件汇编》。
康维佳、张华杰:《温家宝看望留守学生勉励孩子自立自强自尊自爱》,2011年4月4日,中国广播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4313186.html)。
柯昌万:《陕西启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年”提升业务素质》,《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6日。
蓝方、王婧:《贵州毕节称将逐一排查留守儿童》,2012年11月21日,财新网(http://www.cnhan.com/content/2012-11/21/content_1797319.htm)。
雷万鹏:《中国农村教育焦点问题实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雷万鹏、杨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判断与政策选择》,《新华文摘》2009年第16期。
李方:《农村教师大面积培训的成功实践》,《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李菲:《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等机构发布“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2010年10月6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李慧玲、孟亚:《动态整合远程教育资源提升农村教师核心竞争力——以重庆市为例》,《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李均:《我国教师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现象考察——兼论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选择》,《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李楠楠:《5男孩垃圾箱内取暖中毒郑渊洁:冻死儿童就是冻结未来》,人民网北京11月20日电。
李尚卫:《师范生“农村感”的培养》,《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
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林重新:《教育研究法》,扬智文化2001年版。
林健等:《农村教育发展中地方政府作为的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2期。
林健、任运昌等:《西部农村“两基”攻坚与文化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未公开出版),2009年。
刘利民:《努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的讲话》,2011年12月1日,重庆。
刘少龙:《双峰石坪村留守儿童调查:一年见一次,孩子见到父母很生疏》,2011年10月4日,红网(http://www.rednet.cn)。
刘少龙、王建新:《留守女童与奶奶尸体独处7天未进食,生命垂危》,《潇湘晨报》2011年9月30日。
刘占良:《我要读书:6岁小秋钰养一窝小鸡准备买了交学费》,《重庆时报》2011年2月16日。
柳晓森、张音:《我国现有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民日报》2008年2月28日。
龙超凡:《福建想办法帮农村教师练内功》,《中国教育报》2006年5月12日。
卢德平:《中国弱势儿童群体:问题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罗玺、姚宏涛:《中学老师办色情网白天上课晚上打理》,《重庆晚报》2010年1月14日。
吕绍清:《农村儿童:留守生活的挑战——150个访谈个案分析报告》,《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1期。
闵云霄:《贵州代课老师日薪1斤包谷拿着口袋讨学费》,《贵州政协报》2008年7月29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关于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实施意见》,2006年11月22日,宁夏新闻网(http://2010.nxnews.net/1097/2007-3-30/28@201166.htm)。
彭电子:《从根本上为留守儿童现象“诊脉”》,《农民日报》2009年4月11日。
彭静、冯巨澜:《统筹城乡背景下贫困地区英语教师培训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光明日报》2009年9月13日。
齐榕:《连续干5年可返还2万学费》,《东南快报》2009年4月10日。
《青海省委常委穆东升在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6月6日,中国妇女网(http://cache.baidu.com/)。
秦玉友:《农村教师素质提升的现实困境与破解思路》,《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秦亚洲、丛峰:《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引起中南海的倾情关注》,《半月谈》2007年第10期。
邱易东:《空巢十二月——留守中学生的成长故事》,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版。
全国妇联:《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通知》(妇字[2007]34号)。
全国妇联、教育部、公安部等:《关于开展“共享蓝天”全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大行动的通知》(妇字[2007]20号)。
全国妇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通知》,2007年10月17日,中国家庭教育网(主管单位: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办单位:中国家庭教育学会)(http://jtjy.china.com.cn/node_512278.htm)。
全国妇联办公厅:《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妇字[2006]25号)。
全国妇联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信息》,2006年12月13日,百度空间(http:hi.baidu.com)。
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13年5月10日,人民网-中国妇联新闻(http://acwf.people.com.cn/n/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
曲凯音:《云南留守女童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任运昌:《莫为留守儿童贴上“污名”标签》,《中国教育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3月27日。
任运昌:《空巢乡村的守望:西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任运昌等:《他们输在起跑线上:西部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任运昌:《空巢乡村的守望:重庆市南川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个案研究》,载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1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任运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进展与缺失》,《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12期。
任运昌:《高度警惕留守儿童的污名化》,《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1期。
任运昌等:《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急需高度关注》,《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7期。
[美]R.M.克朗:《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陈东威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鲁办发[2010]2号)。
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陕西日报》2006年9月5日。
《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2004年11月25日公布,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
沈南山、刘孝友:《资源生态共享:农村教师教育模式的守望与追寻》,《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沈汝发、孟昭丽:《福建将实施城镇中小学教师农村学校任(支)教服务期制度》,新华社福州2008年11月19日电。
四川省眉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救助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眉府办发[2011]19号)。
[苏联]苏霍姆林斯:《苏霍姆林斯选集》,王义高、祖晶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孙磊:《30位学者上书国务院谏言“异地高考”》,《燕赵都市报》2012年10月9日。
谭凯鸣等:《一项关乎未来的重要试验:重庆市探索农村留守儿童“4+1”培养模式调查》,《光明日报》2010年9月2日。
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唐松林:《城乡教师平等对话的可能性思考》,《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唐松林:《农村教师: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的知识力量》,《光明日报》2006年7月19日。
陶军明、刘红英、樊友平:《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政策学反思——基于中部地区P县的调查》,《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第2期。
田琳:《我国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及对策思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铁马:《空巢》,《岁月》2007年第2期。
王健、吴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王君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幸福感低》,《人民日报》2010年7月15日。
王薇、杨龙:《教师为“留守少年”写小说,〈空巢〉走红门户网站》,《重庆商报》2007年10月24日。
王伟喆:《村教师住房调查》,《湖北教育》2009年第6期。
王小玲:《调查称住房问题成农村学校教师流失一大诱因》,《四川日报》2012年8月3日。
王友文、赵秀红、柴葳、余冠仕:《保障待遇让农村教师安心教好书》,《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10日。
王振国:《真实的代价——浅析〈黄河边的中国〉之伦理问题》,《甘肃农业》2006年第5期。
王智超:《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困境与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万明钢等:《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第1期。
魏功钰:《开放的心灵可以改变封闭的环境——论农村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5期。
吴铎思:《待遇低致师资流失,福建将拉平农村城镇教师待遇》,《工人日报》2008年12月18日。
吴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农村教师——与某些教育研究人员商榷》,《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第11期。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肖第郁:《关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3期。
肖杨:《一岁女童伴尸7日折射留守之困》,《楚天都市报》2011年10月5日。
新华社:《陈至立指出把更多关爱送给留守流动儿童》,《人民日报》2011年5月29日。
《新京报》社论:《留守女童的悲剧如何避免》,2011年10月3日。
徐经泽:《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杨冰:《重庆市留守儿童专题调研:情感关爱比物质更重要》,《重庆日报》2012年2月14。
杨东平:《2020:中国教育改革方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杨帆、于潇雨:《留守儿童之家的留守儿童之痛》,《辽沈晚报》2010年9月20日。
杨贤祥:《全国最低工资老师感谢全球网友》,2008年10月17日,(http://xbfzbgzz.blog.163.com/blog/static/5710161220089272732515/?from163homebigblog)。
严开胜、王德清:《建立教师资源配置有效机制的几点思考》,《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1期。
瑶兰:《16岁少女掐死奶奶后与两男孩发生性关系》,《内蒙古晨报》2005年6月20日。
叶敬忠、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叶忠、涂晓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载杨东平主编《2008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易连云、卜越威:《探索与实施“顶岗实习支教”模式,促进农村中小学师资更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尹鸿伟:《川渝教师停课要待遇事件调查:政府称财政困难》,《南风窗》2008年第22期。
于海波:《俄罗斯提高农村教师职业素质的策略与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于伟、张力跃、李伯玲:《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结构性困境与破解》,《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岳德亮:《浙江设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鼓励教师到农村任教》,《杭州日报》2009年7月19日。
张琴、张翅:《“杀子之殇”频发凸显农村“留守母亲”心理危机——重庆梁平县留守妇女砍杀双子调查》,2012年4月28日,新华网(http://www.sina.com.cn)。
张莎、何清平:《重庆:一座关爱留守儿童的城市》,《重庆日报》2011年12月1日。
赵承、张旭东:《温家宝在湖南湘西武陵山区看望留守儿童》,《人民日报》2012年5月31日。
赵东花:《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的讲话》,2011年12月1日,重庆。
赵洁:《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遭砍杀弟弟遇害姐姐中16刀》,人民网(http://xj.people.com.cn/n/2012/0819/c188521-17374827.html)。
翟帆:《压力叠加,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低》,《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5日。
钟斌:《留守少女张潇当主角教师文灿鑫拍片获金奖》,《重庆晚报》2007年12月7日。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皖发[2009]32号)。
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渝委发[2010]19号)。
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渝委发[2011]23号)。
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重要任务分解的通知》(渝委办[2010]79号)。
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精神任务分工的通知》(渝委办[2011]94号)。
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的通知》(渝委办发[2010]41号)。
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渝委办[2011]43号)。
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9年为农民工办好五大类实事任务分解〉的通知》(渝委办[2009]4号)。
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委办发[2011]53号)。
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转发〈重庆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在暑期为农村留守儿童办实事的意见〉的通知》(渝委办发[2011]37号)。
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通报:《抓住新机遇担负新使命努力推进重庆新时期的改革和发展——国发[2009]3号文件解读》([2009]23号)。
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办公室、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江津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方案〉的通知》(江津委办发[2010]48号)。
中共重庆市石柱县大歇镇委员会:《关于印发〈大歇镇机关干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暑期大家访”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大歇委发[2011]51号)。
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1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冀教[2010]2号)。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通知》(黔委厅字[2009]86号)。
中共河源市委、河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指导意见》(河委发[2011]20号)。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鄂发[2010]1号)。
中共淮北市委、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实施意见》,2011年1月6日,淮北市精神文明网(http://www.hbwm.gov.cn/more.asp?id=9541)。
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留守流动少年儿童工作的意见》(湘办发(2007)1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2008年7月2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公布,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2011年8月8日,中国政府网(www.jyb.cn)。
周勇:《教育研究的理论追求——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访谈》,《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9期。
庄孔韶:《“蝗虫”法与“鼹鼠”法——人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取向评论》,《开放时代》2007年第3期。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