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ough the traceability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the greatest common divisor of the connot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by the two theoretical originators is extracted, and the connotation points of the localiz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are construct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China. China's traditional universities have transformed into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and applied universities are an insurmountable stage of development. When applied universities can obtain social resources by virtue of the quality of their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effec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rather than the government's diploma protection, applied universities will naturally transition to the stage of self-reliance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The road of Chinese practice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cannot be a top-down road, but only a bottom-up "counterattack" road. When tradi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generally transformed into universities with this kind of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or the concept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becomes a common sense of universities, then the concept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can be withdrawn from the historical stage because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major mission of "awakening and enlightenment".(AI翻译)
付八军:(著)
付八军,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人选,浙江省之江社科青年学者,浙江省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先后在湘潭大学管理学院、哲史文化学院获管理学学士、历史学硕士,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曾在湖南省教科院从事过管理工作,在中国教育报刊社从事过新闻工作,在地方院校从事过教学与行政工作。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师教育研究。
陈笃彬:《地方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陈霞玲:《创业型大学组织变革路径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戴志敏、石毅铭、蒋绍忠:《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范泓然:《回望硅谷》,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冯契:《哲学大辞典》(修订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付八军:《大学教师的培养与成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付八军:《大学理性——一位大学中层干部的教育随笔》,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付八军:《高等教育属性论——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属性选择的新视角》,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付八军:《教师转型与创业型大学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付八军:《理想的大学——教育学术信札》,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付八军:《理想的人生——人生编号论》,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年版。
付八军:《纵论创业型大学建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郭树勇:《战略演讲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郭英剑:《大学与社会:郭英剑高等教育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版。
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洪明:《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黄腾:《国外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黄扬杰:《大学学科组织的学术创业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孔钢城、王孙禺:《创业型大学的崛起与转型动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刘汉成:《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年版。
刘建中、杨世国:《应用型大学建设与发展》,安徽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刘尧:《教育困境是教育评价惹的祸吗》,学苑出版社2017年版。
卢锐:《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政策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马晓春、牛欣欣:《创业型大学:地方大学变革的新图景》,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潘懋元:《潘懋元高等教育论述精要》,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潘懋元:《潘懋元论高等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潘懋元、车如山:《做强地方本科院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潘懋元等:《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商友敬:《坚守讲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石欧、邵汉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宋俊骥:《教育转型——走向创业型大学(以江西W学院为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眭依凡:《学府之魂:美国著名大学校长演讲录》,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汪元宏、郭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王钢城、王孙愚:《创业型大学的崛起与转型动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王建华:《学科的境况与大学的遭遇》,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温正胞:《大学创业与创业型大学的兴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吴敬琏:《供给侧改革:经济转型重塑中国布局》,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
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7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吴伟:《面向创业时代的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夏清华:《学术创业:中国研究型大学“第三使命”的认知与实现机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熊丙奇:《谁来改变教育?》,中西书局2014年版。
徐绪卿:《教学服务型大学:理论研究与创业框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宣勇、张鹏:《激活学术心脏地带——创业型大学学术系统的运行与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叶赋桂、陈超群、吴剑平等:《大学的兴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易高峰:《崛起中的创业型大学:基于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视角》,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游振声:《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创业模式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张楚廷:《校长·大学·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张丽:《伯顿·克拉克的高等教育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赵曙明:《美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赵中建:《学校经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3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朱九思:《开拓与改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彼得·F.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张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美[伯顿·克拉克:《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梅义征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美[查尔斯·维特斯:《麻省理工学院如何追求卓越》,蓝劲松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大卫·科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晓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徐小洲、陈军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英[邓特:《英国教育》,杭州大学教育系外国教育研究所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美[凡勃伦:《学与商的博弈》,惠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菲利普·阿尔特巴赫:《全球高等教育趋势——追踪学术革命轨迹》,姜有国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荷[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美[亨利·埃茨科威兹、[荷[劳伊特·雷德斯多夫:《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美[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高铦、高戈、汐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王承绪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美[克莱顿·M.克里斯坦森、亨利·J.艾林:《创新型大学——改变高等教育的基因》,陈劲、盛伟忠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美[劳伦斯·维赛:《美国现代大学的崛起》,栾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理查德·鲁克:《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于培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丽贝卡·S.洛温:《创建冷战大学——斯坦福大学的转型》,叶赋桂、罗燕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瑞士[吕埃格:《欧洲大学史》(第一卷),张斌贤等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罗纳德·布朗:《预见:创业型小团队的制胜之道》,李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美[美威廉·克拉克:《象牙塔的变迁》,徐震宇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美国商务部创新创业办公室:《创建创新创业型大学——来自美国商务部的报告》,赵中建、卓泽林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英[纽曼:《大学的理想》,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阎凤桥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美[韦斯布罗德、巴卢、阿希:《使命与财富:理解大学》,洪成文、燕凌译,学苑出版社2016年版。
[澳[西蒙·马金森、马克·康西丹:《澳大利亚企业型大学的权利结构、管理模式与再创造方式》,周心红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梁骁、黎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享利·埃茨科威兹:《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王孙禺、袁本涛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享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周春彦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美[享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创新模式》,陈劲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别敦荣:《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与教学改革》,《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蔡克勇:《创造一流大学需要先进的办学理念》,《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11期。
曹洪军:《论大学生就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术论坛》2016年第5期。
陈超:《从学术革命透视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的内在力量》,《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陈笃彬、李坤皇:《三螺旋视角下的创业型大学发展范式——以莫纳什大学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4期。
陈乐群:《美国大学的企业经营取向》,《世界教育信息》1995年第4期。
陈敏、文辅相:《整合大学内外资源 促进校地互动发展——临沂师范学院案例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
陈霞玲:《中国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实践与分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1期。
陈娴:《新兴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治理模式——以韩国高等科学技术院为例》,《世界教育信息》2016年第20期。
陈娴、顾建民:《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的概念辨析:西方学者的观点》,《高教探索》2017年第4期。
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建构》,《江苏高教》2008年第1期。
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中国大学教学》2013年第1期。
陈新民、王一涛:《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发展趋势》,《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17期。
陈正权、朱德全:《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内容和路径》,《现代教育管理》2017年第2期。
程亮:《多元的传统与交互的生成——教育学知识建构的跨文化比较》,《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
程书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高等教育改革思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12期。
程天君、吕梦含:《“去行政化”: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政策支持》,《全球教育展望》2017年第12期。
迟景明:《科学中心转移与高等教育中心转移之间的关系》,《教育科学》2003年第6期。
崔永红:《应用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路》,《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
代蕊华:《筹资者:大学校长新角色》,《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戴卫民:《新建本科院校协同创新的困境与出路》,《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1期。
董泽芳、聂永成:《关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分流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
杜江月、施胜男:《大众化背景下大学“象牙塔”精神的价值》,《文教资料》2014年第7期。
段丽华:《国外应用型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驱动机制——以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协调模型”为分析框架》,《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年第3期。
方芳:《政府“为何”和“如何”资助民办高等教育?——来自美国的经验与启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冯建军:《教育怎样关涉人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观点》,《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
冯向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付八军:《创业型大学的学术资本转化》,《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8期。
付八军:《创业型大学教师来源分析及其价值甄别》,《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23期。
付八军:《创业型大学研究述评》,《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7期。
付八军:《从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到创业型大学》,《高校教育管理》2017年第4期。
付八军:《从教师转型看创业型大学建设的三个命题》,《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9期。
付八军:《贡献度:创业型大学教师转型的重要指针》,《大学教育科学》2016年第4期。
付八军:《国内创业型大学建设的路径比较与成效评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6期。
付八军:《激活学术心脏地带:创业型大学学科建设图景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7期。
付八军:《论创业型大学教师转型困难的客观因素》,《教育学术月刊》2016年第9期。
付八军:《论创业型大学教师转型困难的主观因素》,《大学教育科学》2017年第6期。
付八军:《论创业型大学培育教师创业观念的宣传策略》,《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3/4期。
付八军:《论大学转型与教师转型》,《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付八军:《论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内生模式》,《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付八军:《实现教师转型是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关键》,《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22期。
付八军:《学术成果转化:创业型大学教师的历史使命》,《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7期。
付八军:《学术资本转化: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
付八军:《学以致用:应用型大学的灵魂》,《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19期。
付八军、龙春阳、单海雁:《创业型大学:未来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走向——2013年全国创业型大学建设高峰论坛会议综述》,《教育与考试》2014年第3期。
付淑琼:《大学进取与变革的路径——论伯顿·克拉克的创业型大学观》,《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高明、史万兵:《美国创业型大学科研组织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现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5期。
顾明远:《开放是前提,改革是关键——30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经验》,《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11期。
过建春、李志宏:《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发展之路探索》,《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12期。
韩高军:《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创业型大学》,《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6期。
何淑通、何源:《独立学院如何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基于学位制度改革的思考》,《重庆高教研究》2016年第5期。
何晓雷、邓纯考、刘庆斌:《美国大学教学学术研究20年:成绩、问题与展望》,《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
洪艺敏:《学术型大学办职业性教育的质量问题》,《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第3期。
侯长林、罗静:《论教学服务大学的哲学基础》,《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胡建华:《大学科研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分析》,《江苏高教》2014年第5期。
胡娟、张伟:《哈佛大学资金来源、筹资模式及其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胡钦晓:《何谓学术资本:一个多视角的分析》,《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
胡四能:《国外企业推动产学合作的政策措施研究》,《现代教育论丛》2000年第2期。
胡天佑:《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逻辑与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5期。
华小洋、蒋胜永、朱志勇:《试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
黄彬、周梓荣:《应用型大学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16年第3期。
黄静潇、汤晓蒙:《从公益事业到共同利益——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理念的转变谈起》,《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9期。
黄藤:《秉承民办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对策与实践》,《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10期。
黄小灵:《应用型大学:生态定位、品质特征及区位功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第8期。
黄学军:《论服务型大学的缘起和发展策略》,《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
黄扬杰、邹晓东、侯平:《学术创业研究新趋势:概念、特征和影响因素》,《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年第1期。
黄兆信:《地方大学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
贾永堂:《高等教育本质的历史考察》,《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2期。
姜朝辉:《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重庆高教研究》2016年第1期。
姜世健:《对当前大学科研激励机制“病态”现象的思考与建议》,《教育评论》2016年第2期。
蒋鲲:《加强“本科教学工程”内涵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24期。
蒋丽君:《也说创业型大学的学术资本转化——与“创业型大学推进学术资本转化观点”的商榷》,《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8期。
解德渤:《科研观转变: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关键》,《高校教育管理》2014年第6期。
金保华、刘晓洁:《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教育与经济》2016年第6期。
靳泽宇:《应用型大学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与对策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18期。
瞿振元:《着力向课堂教学要质量》,《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12期。
李保玉:《应用技术型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年第2期。
李华晶:《间接型学术创业与大学创业教育的契合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年第1期。
李化树、黄媛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高校教育管理》2011年第1期。
李洁:《需求互构视域下大学筹资能力发展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014年第6期。
李金龙、朱颖:《去“官僚化”:大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正确取向》,《江苏高教》2014年第3期。
李梅芳、张亮:《校企共建一体化教学服务平台的建设研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第24期。
李培凤:《基于知识图谱的创业型大学国际研究动态分析》,《比较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
李瑞丽:《制度创新助推大学科研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启示》,《江苏高教》2014年第1期。
李世超、苏竣:《大学变革的趋势——从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4期。
李世玉、董朝霞、姜福杰:《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改革研究》,《人力资源管理》2017年第3期。
李威、李莉方:《创业型大学的转型与未来:以“奇点大学”为例》,《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第2期。
李勇、闵维方:《美国研究型大学经费来源与支出结构的特征分析与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3期。
李钊:《论民办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实现》,《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
李志峰:《论高深知识与学术职业》,《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10期。
林锈戎:《我国地方高校实践创业型大学之路的若干探索——以福州大学为例》,《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凌健、刘洁:《大学校长管理专业化中的政府责任转变》,《高校教育管理》2016年第6期。
刘海峰等:《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与科研工作的转型》,《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7期。
刘华东:《试论大学教学学术的内涵》,《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6期。
刘铁芳:《大学的中心在哪里》,《书屋》2004年第7期。
刘文华等:《论应用技术大学的高等教育属性》,《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10期。
刘献君:《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
刘献君:《教学服务型大学在实践探索中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7期。
刘献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与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8期。
刘尧:《大学去行政化是梦?非梦?》,《高校教育管理》2011年第4期。
刘叶:《创业型大学的发展之道:以沃里克大学为例》,《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年第5期。
刘叶、邹晓东:《探寻创业型大学的“中国特色与演变路径”——基于国内三所研究型大学学术创业实践的考察》,《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
刘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怎么办?》,《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3期。
刘振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认识论及方法论诉求》,《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6期。
刘振天:《教学与科研内在属性差异及高校回归教学本位之可能》,《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6期。
刘振亚:《美澳创业型大学的建构和发展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2期。
刘志文、郑少如:《美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罗斯-霍曼理工学院的经验与启示》,《江苏高教》2015年第4期。
卢荻秋:《大学筹资不能乱了方寸》,《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期。
陆震:《公共利益萎缩: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缺失与目标偏差》,《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9期。
罗家才:《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转型战略与本土创新的结合——第二届“全国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6期。
马健生:《试论高等教育产品》,《教育与经济》2002年第1期。
马陆亭:《大学变迁与组织模式应对》,《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9期。
马陆亭:《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10期。
马培培:《争议中的创业型大学及其出路——大学理念的视角》,《现代教育管理》2015年第12期。
冒澄、操太圣:《走出象牙塔:西方创业型大学的实践及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3期。
冒荣:《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为什么仍在路上》,《江苏高教》2015年第4期。
冒荣、赵群:《两次学术革命与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蒙菊花:《印度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启示》,《中国高校科技》2017年第5期。
闵维方:《21世纪的信息经济与大学的作用》,《教育与经济》1995年第3期。
莫欣、孙晓枫、谢寅波:《斯坦福大学创业型大学发展之路对我国高校创建一流大学的启示》,《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23期。
聂辉华:《企业的本质:“利己”还是“利他”》,《决策探索》2006年第3期。
聂永成、董泽芳:《新建本科院校的“学术漂移”趋向:现状、成因及其抑制——基于对91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现状的实证调查》,《现代大学教育》2017年第1期。
潘黎、侯剑华:《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和研究前沿——基于8种SSCI高等教育学期刊2000—2011年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的分析》,《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潘留仙、陈文联:《民办高校内部治理中校长应有的角色》,《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8期。
潘懋元:《对接资本市场——在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高级论坛上的发言》,《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3期。
潘懋元:《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相互关系》,《高等教育研究》1988年第3期。
潘懋元:《正确对待商品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冲击》,《高等教育研究》1989年第3期。
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3期。
彭宜新、邹珊刚:《从研究到创业——大学职能的演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4期。
蒲蕊:《公共利益:公共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年第1期。
朴雪涛:《我国高等教育公益性弱化的根源及其对策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第1期。
阙明坤:《独立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
任智勇:《学术导向的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主义语境下中国大学的理性回应》,《高等农业教育》2017年第3期。
邵波:《论应用型本科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第5期。
沈玉顺:《校长教育家成长机制解析》,《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2期。
时伟:《应用型大学的文化定位与建构路径》,《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9期。
史静寰:《构建解释高等教育变迁的整体框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21期。
苏益南、朱永跃、刘慧:《创业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思考》,《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第6期。
眭依凡:《大学的使命及其守护》,《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眭依凡:《论大学问题的“悬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6期。
孙卫华、许庆豫:《差异与比较: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思考——兼析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现状》,《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孙宵兵:《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发展及其运行》,《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9期。
涂宝军、王峰:《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江苏高教》2016年第5期。
王芳:《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江苏高教》2016年第5期。
王贺元:《激活高校创新创业的“学术心脏地带”:构建创业型学科》,《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5期。
王建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王建华:《中国大学转型与去行政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王鉴、姜振军:《教育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
王鉴、王明娣:《大学课堂教学改革问题:生活世界理论的视角》,《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11期。
王军胜:《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建设创业型大学》,《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23期。
王康宁、段江飞:《美国一流大学的筹资方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6期。
王鹏、王为正:《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2期。
王庆功:《转型与超越:应用型大学改革发展之道》,《山东高等教育》2016年第3期。
王硕旺、蔡宗模:《应用型大学的缘起、谱系与现实问题》,《重庆高教研究》2016年第2期。
王天力:《应用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化刍议》,《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年第4期。
王文礼:《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典范——澳大利亚第一份〈国家创新和科学议程〉报告述评》,《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8期。
王学典:《坚持“学术本位”:大学精神的实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王雁、李晓强:《创业型大学的典型特征和基本标准》,《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2期。
王云儿、伍婵提:《新建应用型本科教师评价指标探索》,《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10期。
王章忠、张相琼:《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年第1期。
王者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视角》,《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4期。
魏鋆等:《试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性质》,《教育评论》2009年第6期。
温正胞、谢芳芳:《学术资本主义: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5期。
邬大光:《高等教育语言流变与高等教育变革》,《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吴方、杜学元:《重塑象牙塔理念——读〈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第2期。
吴亮:《德国创业型大学的改革发展及其启示——以慕尼黑工业大学为例》,《高教探索》2016年第12期。
吴伟、翁默斯、范惠明:《洛杉矶加州大学创业转型之路探析》,《比较教育研究》2016年第5期。
吴艳、陈永明:《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思考——基于全国十所高校的实证调查》,《高教探索》2015年第11期。
武毅英、童顺平:《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动因、链条与思路》,《江苏高教》2017年第4期。
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谢沁怡:《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谁更能缓解贫困?》,《上海经济研究》2017年第5期。
谢维和:《国内高水平大学科研的新阶段和新常态》,《中国高校科技》2016年第5期。
熊庆年:《对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再认识》,《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第1期。
徐来群:《“哈佛帝国”的建立——哈佛大学筹资研究》,《高教探索》2010年第2期。
徐绪卿:《浅议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若干问题——兼论地方院校和民办高校的发展定位》,《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许会杰、唐拥军:《应用型大学与传统大学的对比与思考》,《教育现代化》2016年第27期。
宣葵葵、王洪才:《创业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探索——基于英国沃里克大学的成功经验》,《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6期。
宣勇:《大学必须有怎样的办学自主权》,《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7期。
宣勇:《论中国大学的主体性重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8期。
宣勇:《外儒内道:大学去行政化的策略》,《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宣勇、付八军:《创业型大学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基于学术资本转化的维度》,《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9期。
薛国瑞、商丽浩:《校长筹资与大学权益诉求——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大学为考察中心》,《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第6期。
薛卫洋:《对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的思考》,《高校教育管理》2017年第6期。
阎光才:《毕业生就业与高等教育类型结构调整》,《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年第4期。
颜建勇、黄珊:《地方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必要性及路径探析》,《当代教育科学》2016年第21期。
杨德广:《应将部分研究型大学转变为创业型大学——从“失衡的金字塔”谈起》,《高等理科教育》2010年第2期。
杨兴林:《关于创业型大学的四个基本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
姚飞、孙涛、谢觉萍:《学术创业的边界、绩效与争议——基于1990—2014年文献的扎根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6期。
姚翼源、李祖超:《应用型大学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析》,《教育评论》2017年第2期。
叶通贤:《社会资本视阈下哈佛大学的资金筹措与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3期。
易高峰:《我国高校学术创业政策演化的过程、问题与对策——基于1985—2016年高校学术创业政策文本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5期。
易红郡:《学术资本主义: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教育与经济》2010年第3期。
殷朝晖:《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角色冲突及其调适策略》,《江苏高教》2017年第4期。
于忠海:《官僚化与专业化:大学行政化的双重归因及其超越》,《高教探索》2012年第2期。
余海燕:《教育信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教育现代化》2015年第1期。
喻娟:《基于创业型大学建设视角的“两创”生态环境建设探究——以同济大学为例》,《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年第5期。
袁广林:《供给侧视野下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原青林:《论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私益性》,《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
展立新、陈学飞:《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第1期。
张宝君:《“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与应对策略》,《高校教育管理》2017年第1期。
张超、刘志彪:《市场机制倒逼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学分析》,《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张高远:《大学行政“官僚化”——弊在何处?药在何处?》,《教育导刊》2015年第9期。
张会杰、徐钧:《如何评价大学“捐赠—冠名”的筹资模式——基于清华“真维斯楼”舆论话题的评析》,《现代大学教育》2012年第1期。
张金波:《三螺旋理论视野中的科技创新——基于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分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张金福:《落实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需要管理创新》,《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21期。
张金福:《提升地方本科高校的区域适切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1期。
张丽:《伯顿·克拉克的创业型大学思想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年第4期。
张瑞、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贡献、困惑及建议》,《教育财会研究》2016年第3期。
张万朋、程钰琳:《探析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复旦教育论坛》2017年第5期。
张维亚、严伟:《创业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模式选择之一种》,《文教资料》2013年第28期。
张卫国:《三螺旋理论下欧洲创业型大学的组织转型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张炜、钟雨婷:《基于跨学科学术组织变革的创业型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经验与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6年第7期。
张务农:《从经济学命题到教育学命题——供给侧改革之于高等教育发展意义审思》,《江苏高教》2017年第3期。
张秀萍、迟景明、胡晓丽:《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业型大学管理模式创新》,《大学教育科学》2010年第5期。
张彦通、刘文杰:《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阿尔托大学和奥克兰大学为例》,《高校教育管理》2017年第5期。
张应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反思和再出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张泳、余秀兰:《新建本科院校“学术弱势群体”何去何从——基于学术职业发展的审思》,《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1期。
张有声:《从供给侧改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路》,《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1期。
张宗海:《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及路径选择》,《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赵中建:《将学术科学转变为经济引擎——美国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兴起》,《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5期。
郑国强:《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应用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郑金洲:《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与改进路向》,《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
郑志来:《供给侧新视角下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第3期。
周川:《怎样的科研才能有益于教学》,《江苏高教》2017年第3期。
周春彦:《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享利·埃茨科维兹〈三螺旋〉评介》,《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4期。
周谷平、张雁:《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兼论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周光礼:《高等教育治理的政策范式:办学自主权的国际比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第5期。
周海涛、朱玉成:《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几个关系》,《教育研究》2016年第12期。
周海霞:《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H)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之争议》,《外国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
周锦荣:《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下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周元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变迁的主题变奏与时代特征》,《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第4期。
朱炎军:《教学学术视角下的高校教师发展:来自美国的经验》,《外国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
朱玉成:《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的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8期。
祝爱武:《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结构调整的策略选择》,《现代教育管理》2014年第4期。
卓高生:《公益精神概念辨析》,《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第1期。
卓泽林、王志强:《构建全球化知识企业: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创业策略研究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
邹晓东、陈汉聪:《创业型大学:概念内涵、组织特征与实践路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陈静:《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兼论创业型大学的建设意义与途径》,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高明:《英美创业型大学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大学,2012年。
雷茹:《经营大学:一个新的大学管理理念——以英国沃里克大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李福华:《中国创业型大学研究——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硕士学位论文,青岛大学,2013年。
李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创业型大学建设——国立新加坡大学的经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刘芬:《中国特色创业型大学建设研究——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刘叶:《建立创业型大学:管理上转型的路径》,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刘周:《独立学院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办学模式的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路倩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工业大学,2017年。
马志强:《西方创业型大学的兴起与发展》,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7年。
彭绪梅:《创业型大学的兴起与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孙丽娜:《“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的美国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5年。
温正胞:《创业型大学:比较与启示》,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吴薇:《英国创业型大学发展政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肖扬:《我国教学型大学构建创业型大学的路径探析——基于大学与利益相关者互动视角》,硕士学位论文,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杨茜:《创新创业型大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工业大学,2013年。
张静:《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年。
张荔:《西方创业型大学发展对我国应用型大学战略转型启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张森:《MIT创业型大学发展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2年。
赵波:《走向创业型大学——国内外大学的转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15年。
Boyer,E.L.,,New Jersey: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Burton R. Clark,,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Burton R. Clark,,,Change,Jan/Feb2000.
Cummings W.K.,,Higher Education,1998,35(1).
Etzkowitz,H.,Zhou,C.,“Triple Helix twins: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2006,33(1).
Leslie L.L.,Slaughter S.,,,,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1997.
Leydesdorff,L.,Etzkowitz,H.,“Emergence of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1999,23(5).
Mathier,A.,Meyer,M.,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B.,“Turning science into Business:A Case Study of a Major European Research University”,,2008,35(9).
Robert M.Hutchins,,John Wiley,New York,1953.
Roberts E.B.,,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Stuart W.Lesli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
Weisbrod et al.,,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