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钧:《我国社保制度改革两难困境和选择》,《则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1期。
[2]曹坟:《试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理论界》2014年第6期。
[3]赵曦、赵朋飞:《我国农村精准扶贫机制构建研究》,《经济纵横》2016年第7期。
[4]彭春凝:《当前我国农村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研究》,《农村经济》2016年第5期。
[5]边恕、黎蔺娴、孙雅娜:《中国农村精准扶贫的动态测度》,《统计与决策》2017年第22期。
[6]杨帆、庄天慧:《精准扶贫的理论框架与实践逻辑解析——基于社会发展模型》,《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7]殷浩栋、汪三贵、郭子豪:《精准扶贫与基层治理理性——对于A省D县扶贫项目库建设的解构》,《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6期。
[8]王超:《精准帮扶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基于贵州肇兴侗寨旅游产业帮扶的扎根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9]吴晓燕、赵普兵:《农村精准扶贫中的协商:内容与机制——基于四川省南部县A村的观察》,《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6期。
[10]李月一、李鹏、杨璐:《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与农村低保制度联动研究》,《农村经济》2017年第12期。
[11]陈成文、李春根:《论精准扶贫政策与农村贫困人口需求的契合度》,《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12]王超、罗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产业精准扶贫路径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第1期。
[13]斯晓夫、钟筱彤、罗慧颖等:《如何通过创业来减少贫穷:理论与实践模式》,《研究与发展管理》2017年第6期。
[14]蒋巧慧、周巾裕、傅丽萍:《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安全感特点调查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1期。
[15]张昭:《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多维特征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16]陆汉文、李文君:《“有用无效”:贫困人口能力建设的结构性困境——以豫西Y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17]向运华、刘欢:《农村人口外出流动与家庭多维贫困动态演进》,《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6期。
[18]王超、王志章:《我国旅游社区的社会治理模式研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19]刘延东:《让农村孩子接受更好的义务教育》,《求是》2013年第12期。
[20]胡小平、李伟:《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21]李昌平:《新村建设: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求是》2013年第11期。
[22]戴小文、曾维忠、庄天慧:《循证实践:一种新的精准扶贫机制与方法学探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23]韩长赋:《科学把握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求是》2013年第7期。
[24]蒋卓晔:《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民论坛》2018年第19期。
[25]程娟:《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及构建路径分析》,《农业经济》2018年第4期。
[26]蒲实、袁威:《政府信任对农地流转意愿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27]肖建华、刘学之:《有限政府与财政服务均等化》,《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28]刘祖云、王丹:《“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技术支持》,《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29]涂玉华:《不同群体社保权益公平性问题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2期。
[30]张艺颉:《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与转型路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31]王成艳、薛兴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机制》,《中国卫生资源》2005年第8期。
[32]夏杰长:《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政策思路:基于公共财政视角下的分析》,《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1期。
[33]洪铱:《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老年贫困的原因分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15期。
[34]卿定文、何爱爱:《提升农村贫困人口获得感的实现理路——基于共享发展理念视角》,《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35]陈成文、陈建平:《农村贫困人口退出标准:“契合度”偏差及其测度转向》,《江苏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36]项继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7]李雪萍、刘志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区域对比与城乡比较——以社会保障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8]姜长云:《关于编制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思考》,《中州学刊》2018年第7期。
[39]唐钧:《改善低收入群体收入的社会政策》,《中国劳动》2006年第9期。
[40]李昌平:《乡村振兴最核心的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人民论坛》2018年第21期。
[41]丁元竹:《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思路和基本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48期。
[42]江维国、李立清:《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响应:乡村振兴下的乡村治理创新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第4期。
[43]刘丽萍:《金融危机形势下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7期。
[44]卜玉梅:《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与经验研究启示》,《南方人口》2008年第3期。
[45]陈涛、徐其龙:《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模式研究——以北京市Z村为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46]丛志杰、吴松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47]李楠、覃志威:《乡村振兴视野下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第15期。
[48]邢成举、罗重谱:《乡村振兴:历史源流、当下讨论与实施路径——基于相关文献的综述》,《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49]刘艳:《财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8年第9期。
[50]陈海威:《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3期。
[51]贺雪峰:《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下的乡村振兴》,《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52]夏龙龙:《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状况与脱贫路径分析》,《价值工程》2018年第33期。
[53]罗鸣、胡锦梁、张媚:《四川省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健康相关特征分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年第3期。
[54]陈雪梅:《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贫困人口职业教育脱贫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18年第3期。
[55]崔霞:《共享发展理念视域下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第4期。
[56]仇叶:《从配额走向认证:农村贫困人口瞄准偏差及其制度矫正》,《公共管理学报》2018年第1期。
[57]黄俊:《农村贫困人口外出流动行为、意愿、就业地差异的比较研究——以湖北省襄阳市为例》,《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
[58]高圆圆、范绍丰:《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精神贫困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59]韩华为、高琴、徐月宾:《农村老年人口绝对贫困及其影响因素——物质剥夺视角下的实证研究》,《人口与经济》2017年第5期。
[60]朱梦冰、李实:《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农村低保政策的瞄准效果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9期。
[61]王世明:《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基本路径》,《学习月刊》2017年第8期。
[62]王国珍:《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老年贫困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劳动保障世界》2017年第17期。
[63]张昭:《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多维特征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64]陆汉文、李文君:《“有用无效”:贫困人口能力建设的结构性困境——以豫西Y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65]向运华、刘欢:《农村人口外出流动与家庭多维贫困动态演进》,《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6期。
[66]王瑜、汪三贵:《农村贫困人口的聚类与减贫对策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67]高帅、毕洁颖:《农村人口动态多维贫困:状态持续与转变》,《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2期。
[68]孙林、王艳慧、柯文俊等:《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特征测算与分析》,《人文地理》2016年第1期。
[69]李楠、陈晨:《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3期。
[70]江维国:《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16年第4期。
[71]邱小平:《积极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行政管理改革》2016年第7期。
[72]汪磊、伍国勇:《精准扶贫视域下我国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识别机制研究》,《农村经济》2016年第7期。
[73]江维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运行体系研究》,《卫生经济研究》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