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yu Wang,Shaojian Wang,Shijie Li,Qiaoxian Cai,ShuangGao,1May 2019,“Evaluating the energy-environment efficiency and its determinants in Guangdong using a slack-based measure with environmental undesirable outputs and panel data model”,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Volume 663,pp.878-888.
YuningGao,Meichen Zhang,8 December 2018,“The measure of techni cal efficiency of China's provinces with carbon emission factor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variables”,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Abdullahi Iliyasu,Zainal Abidin Mohamed,May 2016,“Evaluating contextu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techni cal efficiency of freshwater pond culture systems in PeninsularMalaysia: A two-stage DEA approach”,Aquaculture Reports,Volume 3,pp.12-17.
Mingquan Li,Qi Wang,December 2017,“Will technology advances alleviate climate change? Dual effects of technology change on aggregat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En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Volume 41,pp.61-68.
Rui Wang,1 November 2018,“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s industry sectors: A non-parametric production frontier approach analysi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Volume 200,pp.880-889.
Diogo Trindade,Ana Paula Barroso,Virgínia HelenaMachado,2015,“Project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a Portuguese 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Utility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Volume 64,pp.674-682.
Weixin Yang,Lingguang Li,1 April 2018,“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waste gas control in China: A study based o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model”,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Volume 179,pp.1-11.
George Halkos,Kleoniki Natalia Petrou,20 January 2019,“Assessing 28 EU member states'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in national waste generation with DEA”,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Volume 208,pp.509-521.
Zhiyong Li,Jonathan Crook,Galina Andreeva,1 September 2017,“Dynamic prediction of financial distress usingMalmquist DEA”,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Volume 80,pp.94-106.
Caizhi Sun,Song Wang,Wei Zou,Zeyu Wang,April 2017,“Estimating the efficiency of complex marine systems in China's coastal regions using a network Data Envelope Analysis model”,Ocean&CoastalManagement,Volume 139,pp.77-91.
Tim,B.,Helen,V.M.,2008,“The politic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to Developing Countries: Increasing FDI through International Trade Agreements?”,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 cal Science,52(4),pp.741-762.
Scott L.,B.Jeffrey,H.Bergstrand,2007,“Do free trade agreements actually increase members´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71(1),pp.72-95.
Mounir Belloumi,201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FDI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unisia: An application of the autoregressive distributed lag model”,Economic System3,8(2),pp.269-287.
Kali,R.,Reyes,J.,2010,“Financial contag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network”,Economic Inquiry,48(4),pp.1072—1101.
Lesage,D.,2014,“The Current G20 Taxation Agenda: Compliance,Accountability and Legitimacy”,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Research Journal,9(44),pp.814-835.
Choi,Yongrok,AU-Oh,Dong-hyun,AU-Zhang,NingPY.Empiri cal Economics,November 2015,Volume 49,Issue 3,pp.1017-1043.
2017,“Bank efficiency inMalaysia: a use of malmquist meta-frontier analysis”,Eurasian Business Review,Volume 7,Issue 2,pp.287-311.
Tone,2002,“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Super-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143(3),pp.32-41.
Tone,and Tsutsui,2010,“Dynamic DEA: A slacks-Based Measure Approach.”Omega,38(3-4),pp.145-156.
Andrew W.Wyckoff,Roop,J.M,1994,“The embodiment of carbon in imports of manufactured products: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Energy Policy,22,pp.187-194.
Shui,B.& Harriss,R.C.,2006,“The role of COembodiment in US-China trade”,Energy Policy,34,pp.4063-4068.
Li,Y.,Hewitt,C.N.,2008,“The effect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 on national and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Energy Policy,36,pp.1907—1914.
Liu,X.,Ishikawa,M.,Wang,C.,YanliDong,WenlingLiu,2010,“Analyses of COemissions embodied in Japan-China trade”,Energy Policy,38,pp.1510—1518.
Xiao-Dan Guo,Lei Zhu,Ying Fan,Bai-Chen Xie,2011,“Evaluation of potential reductions in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ese provinces based on environmental DEA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Energy Policy,Volume 39,Issue 5,pp.2352—2360.
Yiwen Bian,Ping He,Hao Xu,2013,”Estimation of potential energy saving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 based on an extended non-radial DEA approach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Energy Policy,Volume 63,pp.962-971.
Chung,Y.H.,F(a)re,R.,Grosskopf,S.,1997,“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 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Journal of EnvironmentalManagement,3,pp.229-240.
Charnel,A.,Cooper,W.W.,1962,“Programming with linear fractional functional”,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Quarterly,9,pp.181-186.
Pastor,J.T.and C.A.K.Lovell,2005,“A global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Econ.Lett88,pp.266-271.
Kaoru Tone,2001,“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30(3),pp.498-509.
Kaoru Tone,Biresh K.Sahoo,2003,“S cale,indivisibilities and production function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84(2),pp.165-192.
Rolf Färe,Shawna Grosskopf,2010,“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s and slacks-based measures of efficiency”,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pp.320-322.
Hirofumi Fukuyama,WilliamL.Weber,December 2009,“A directional slacksbased measure of techni cal inefficiency”,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Volume 43,Issue 4,Pages 274-287.
Henderson,D.J.& R.R.Russell,2005,“Human Capital and Convergence: A Production-Frontier Approach”,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167-1205.
Tulkens.H.&P.V.Eeckaut,1995,“Non-Parametric Efficiency,Progress and Regress Measures for Panel Data: Methodologi cal Aspect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80(3),pp.474-499.
LeSage,J.& R.K.Pace,2009,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Chapman& Hall: CRC,374.
Elhorst,J.P.& S.Freret,2009,“Evidence of politial yardstick competition in France using a two-regime spatial Durbin model with fixed effects”,Joural of Regional Science,49,pp.931-951.
Elhorst,J.P.,2010,“Applied spatial econometrics: Raising the bar”,Spatial Economic Analysis,5,pp.9-28.
Robison,H.D.,1988,“Industrial Pollution Abatement: The Impact on Balance of Trade”,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revue Canadienne D'economique,21(21),pp.187-199.
Ederington,J.,Levinson,A.,Minier,J.,Footloose and Pollution-Free,2005,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87(1),pp.92-99.
Cole,M.A.,Elliott,R.J.R.,2003,“Do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Influence Trade Patterns? Testing Old and New Trade Theories”,World Economy,26(8),pp.1163-1186.
Jaffe,A.B.,Peterson,S.R.,Portney,P.R.,1995,“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of U.S.Manufacturing”,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33(33),pp.132-163.
Porter,M.E.,Linde,C.V.D.,1995,“Toward a New Concept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 Relationship”,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9(4),pp.97-118.
Matthew A.Cole*,Robert,J.,R.Elliott,Kenichi Shimamoto,2005,“Why the grass is not always greener: the competing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factor intensities on US specialization”,Ecologi cal Economics,54,pp.95-109.
Balassa,B,1986,“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manufactured goods: a reappraisal”,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68,pp.315-319.
Valerie Ming Worth,1998,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hysics,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王文舉、向其鳳:《國際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核算及責任分配》,《中國工業經濟》2011年第10期。
李琳、曾巍:《地理鄰近、認知鄰近對省際邊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影響機制研究》《華東經濟管理》,2016年第5期。
魏浩、王宸:《中國對外貿易空間集聚效應及其影響分析》,《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年第11期。
劉亦文、胡宗義:《中國碳排放效率區域差异性研究——基於三段DEA模型及超效率DEA模型分析》,《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5年第4期。
羅良文、李珊珊:《FDI、國際貿易的技術效應與我國省際碳排放效率》,《國際貿易問題》2013年第8期。
沈能、王群偉:《中國能源效率的空間模式與差异化節能路徑——基於DEA三階段模型的分析》,《系統科學與數學》2013年第4期。
魏楚、沈滿洪:《能源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基於DEA的實證分析》,《管理世界》2007年第8期。
譚峥嶸:《中國省級區域碳排放效率及影響因素研究——基於Malmquist指數》,《環保科技》2012年第2期。
吴賢榮、張俊飈、田雲、李鵬:《中國省域農業碳排放:測算、效率變動及影響因素研究——基於DEA-Malmquist指數分解方法與Tobit模型運用》,《資源科學》2014年第4期。
袁鵬:《基於物質平衡原則的工業碳排放效率評估》,《管理學報》2015年第4期。
戴育琴、馮中朝:《中國農産品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績效評價——基於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江漢論壇》2017年第3期。
郭炳南、卜亞:《人力資本、産業結構與中國碳排放效率——基於 SBM 與Tobit模型的實證研究》,《當代經濟管理》2018年第6期。
謝波、李松月:《貿易開放、技術創新對我國西部制造業碳排放績效影響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8年第9期。
李鍇、齊紹洲:《貿易開放、自選擇與中國區域碳排放績效差距——基於傾向得分匹配模型的“反事實”分析》,《財貿研究》2018年第1期。
李國志、王群偉:《中國出口貿易結構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動態影響——基於變參數模型的實證分析》,《國際貿易問題》2011年第1期。
李卓霖:《我國區域碳排放效率測度及影響因素分析》,碩士學位論文,中國礦業大學,2014年。
趙凱:《我國區域工業勞動生産率及其差距與碳排放强度的關系研究——基於VAR模型的動態分析》,碩士學位論文,暨南大學,2013年。
李國志:《基於技術進步的中國低碳經濟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年。
郭旭:《基於DEA方法的上海市行業碳排放環境效率分析》,碩士學位論文,合肥工業大學,2014年。
諶偉、諸大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效率低麽?——基於福利視角的國際比較》,《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年第1期。
李國志、王群偉:《中國出口貿易結構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動態影響——基於變參數模型的實證分析》,《國際貿易問題》2011年第1期。
劉廣爲、趙濤:《中國碳排放强度影響因素動態效應分析》,《資源科學》2012年第10期。
陳光春、蔣玉蓮、馬小龍等:《廣西出口貿易與碳排放關系實證研究》,《廣西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
許廣月、宋德勇:《我國出口貿易、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關系的實證研究》,《國際貿易問題》2010年第1期。
王斌:《我國出口貿易、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協整與因果關系——基於1978—2012年數據的實證分析》,《經濟研究參考》2014年第4期。
劉光溪:《貿易結構的表層轉變與貿易增長的“粗放性”》,《國際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2006年第8期。
王麗萍:《中歐經貿關系發展中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東南亞研究》2002年第3期。
朱杰進:《國際機制間合作與G20機制轉型——以反避税治理爲例》,《國際展望》2015年第5期。
黄超:《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構建與G20機制作用》,《社會主義研究》2015年第3期。
姚永玲、李恬:《二十國集團貿易網絡關系及其結構變化》,《國際經貿探索》2014年第11期。
徐凡:《G20機制化建設與中國的戰略選擇——小集團視域下的國際經濟合作探析》,《東北亞論壇》2014年第6期。
曹廣偉:《一種新的國際經濟協調機制的建構——簡評G20機制在應對全球經濟危機中的作用》,《東南亞縱横》2010年第5期。
趙瑾:《G20:新機制、新議題與中國的主張和行動》,《國際經濟評論》2010年第5期。
崔志楠、邢悦:《從“G7時代”到“G20時代”——國際金融治理機制的變遷》,《世界經濟與政治》2011年第1期。
陳建奇、張原:《G20主要經濟體宏觀經濟政策溢出效應研究》,《世界經濟研究》2013年第8期。
張海冰:《試析G20在聯合國2015年后發展議程中的角色》,《現代國際關系》2014年第7期。
趙進東:《中國在G20中的角色定位與來路》,《改革》2016年第6期。
韓擎:《從産業結構看中美貿易摩擦的特征、原因及趨勢》,《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2004年第7期。
李科:《我國省域節能减排效率及其動態特征分析》,《中國軟科學》2013年第5期。
王群偉、周鵬、周德群:《我國碳排放績效的動態變化、區域差异及影響因素》,《中國工業經濟》2010年第1期。
孫愛軍:《工業用水效率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張帆、李娜、董松柯:《技術進步擴大收入差距亦或縮小收入差距——基於DEA及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軟科學》2019年第2期。
龍亮軍:《中國主要城市生態福利績效評價研究——基於PCA-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數的實證分析》,《經濟問題探索》2019年第2期。
單豪杰:《中國資本存量 K 的再估算:1952—2006年》,《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年第10期。
王有鑫:《中國出口貿易中的内涵CO排放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南京財經大學,2011年。
高雪:《中美貿易的經濟收益及碳排放的影響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清華大學,2014年。
姚新月:《中國對日本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碩士學位論文,東北師範大學,2017年。
郭風:《中國對東盟出口貿易碳排放及其驅動效應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貴州財經大學,2018年。
康志勇:《出口與全要素生産率——基於中國省域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世界經濟研究》2009年第12期。
劉華軍:《城市化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來自中國時間序列和省際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上海經濟研究》2012年第5期。
檀勤良、張興平、魏咏梅等:《考慮技術效率的碳排放驅動因素研究》,《中國軟科學》2013年第7期。
趙桂芹:《中國出口貿易碳排放的測度與預警研究》,《生態經濟》2018年第9期。
田穗、王文娟:《低碳時代出口貿易對碳排放效應的實證分析——基於省域面板數據》,《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馬大來、陳仲常、王玲:《中國省際碳排放效率的空間計量》,《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年第1期。
於丹:《我國各省碳排放效率測算與差异性研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
高大偉、周德群、王群偉:《國際貿易、R&D技術溢出及其對中國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響》,《管理評論》2010年第8期。
葉明確、方瑩:《出口與我國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的關系——基於空間杜賓模型》,《國際貿易問題》2013年第5期。
高明:《基於DDF 函數和Meta-frontier 模型的中國省際能源效率研究》,《統計與决策》2016年第1期。
黄奇、苗建軍、李敬銀:《基於共同前沿的中國區域創新效率研究》,《華東經濟管理》2014年第11期。
蔡火娣:《基於傳統DEA與SBM模型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測度》,《統計與决策》2016年第18期。
侯丹丹:《中國省際能源效率和排放效率的收斂性研究》,《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
李雪:《空間視角下中國省域碳强度趨同性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内蒙古財經大學,2017年。
曲晨瑶:《産業聚集對中國制造業碳排放效率影響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7年。
姜姗宏:《對外貿易、FDI對碳排放的影響力分析》,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大學,2018年。
李松月:《貿易開放和技術創新對我國西部制造業碳排放績效影響分析》,碩士學位論文,昆明理工大學,2018年。
李濤、傅强:《中國省際碳排放效率研究》,《統計研究》2011年第7期。
朱德進:《基於技術差距的中國地區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山東大學,2013年。
黄偉:《中國省域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湖南大學,2013年。
黄先海、石東楠:《對外貿易對我國全要素生産率影響的測度與分析世界經濟研究》,《世界經濟研究》2005年第1期。
王喜平、姜曄:《碳排放約束下我國工業行業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軟科學》2012年第2期。
崔瑋、苗建軍、楊晶:《基於碳排放約束的城市非農用地生態效率及影響因素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年第7期。
葉明確、方瑩:《出口與我國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的關系——基於空間杜賓模型》,《國際貿易問題》2013年第5期。
周茂榮、張子杰:《對外開放度測度研究述評》,《國際貿易問題》2009年第8期。
王鋒、馮根福:《優化能源結構對實現中國碳强度目標的貢獻潜力評估》,《中國工業經濟》2011年第4期。
王華:《更嚴厲的知識産權保護制度有利於技術創新嗎?》,《經濟研究》2011年第2期。
李勝蘭、初善冰、申晨:《地方政府競争、環境規制與區域生態效率》,《世界經濟》2014年第4期。
趙霄偉:《環境規制、環境規制競争與地區工業經濟增長——基於空間Durbin面板模型的實證研究》,《國際貿易問題》2014年第7期。
黄德春、劉志彪:《環境規制與企業自主創新——基於波特假設的企業競争優勢構建》,《中國工業經濟》2006年第3期。
許冬蘭、董博:《環境規制對技術效率和生産力損失的影響分》,《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年第6期。
李小平、盧現祥、陶小琴:《環境規制强度是否影響了中國工業行業的貿易比較優勢》,《世界經濟》2012年第4期。
張華、魏曉平:《色悖論抑或倒逼减排——環境規制對碳排放影響的雙重效應》,《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年第9期。
楊振兵、馬霞、蒲紅霞:《環境規制、市場競争與貿易比較優勢——基於中國工業行業面板數據的經驗研究》,《國際貿易問題》2015年第3期。
李衛兵、屈琪、陳牧:《貿易與環境質量:基於雙比較優勢模型的動態分析》,《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
孫英杰、林春:《試論環境規制與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提升——基於環境庫兹涅茨倒U型曲綫》,《上海經濟研究》2018年第3期。
祝志勇、幸漢龍:《環境規制與中國糧食産量關系的研究——基於環境庫兹涅茨倒U型曲綫》,《雲南財經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
王正明、温桂梅:《國際貿易和投資因素的動態碳排放效應》,《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年版。
潘雄鋒、楊越;《基於聯立方程模型的對外貿易與碳排放互動關系研究》,《運籌與管理》2013年第1期。
烏畫、王濤生:《中國各地區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學術界》2013年第10期。
陳光春、蔣玉蓮、馬小龍等:《廣西出口貿易與碳排放關系實證研究》,《廣西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
許廣月、宋德勇:《我國出口貿易、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關系的實證研究》,《國際貿易問題》2010年第1期。
朱德進、杜克鋭:《對外貿易、經濟增長與中國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
王斌:《我國出口貿易、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協整與因果關系——基於1978—2012年數據的實證分析》,《經濟研究參考》2014年第4期。
刁鵬、許燕、康耀華等:《遼寧省出口貿易與碳排放量關系的實證分析》,《對外貿易》2013年第5期。
董直慶、陳鋭:《技術進步偏向性變動對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的影響》,《管理學報》2014年第8期。
李麗:《湖北服務貿易利用外商投資策略研究》,《江漢論壇》2007年第5期。
張二震、戴翔:《關於中美貿易摩擦的理論思考》,《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9年第2期。
孫愛軍:《省際出口貿易與碳排放效率基於空間面板回歸偏微分效應分解方法的實證》,《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5年第4期。
孫愛軍、房静濤、王群偉:《2000—2012年中國出口貿易的碳排放效率時空演變》,《資源科學》2015年第6期。
朱德進、杜克鋭:《對外貿易、經濟增長與中國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的關系》,《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
錢志權、楊來科:《東亞地區的經濟增長、開放與碳排放效率的面板數據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5年第3期。
秦齊:《國際經濟貿易發展對我國經濟影響探析》,《納税》2018年第19期。
丁仕偉:《中國“一帶一路”區域碳排放效率研究》,《時代金融》2018年第3期。
董會忠、薛惠鋒等:《基於耦合理論的經濟-環境系統影響因子協調性分析》,《統計與决策》2008年第2期。
吴玉鳴、張燕:《廣西城市化與環境系統的耦合協調測度與互動分析》,《地理科學》2011年第12期。
吴躍明、張翼、王勤耕:《論環境-經濟系統協調度》,《環境污染與防治》2001年第1期。
孫愛軍、董增川、張小燕:《中國城市經濟與用水技術效率耦合協調度研究》,《資源科學》2008年第3期。
廖重斌:《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判及其分類體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爲例》,《熱帶地理》199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