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思危主编:《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谢平:《中国农村合作信用社体制改革的争论》,《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
4.何广文、欧阳海洪:《把握农村金融需求特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国金融》2003年第11期。
5.郝亚明等:《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市场视角下的思考与选择》,《金融与保险》2005年第10期。
6.白钦先、谭庆华:《论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金融研究》2006年第7期。
7.陆磊:《以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重塑三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研究》2003年第6期。
8.张杰:《中国国有金融体制变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9.陈时兴:《农村地方金融结构、地方政府行为与支农绩效》,《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10.陈元、吴晓灵、谢平等:《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11.张旭昆:《制度演化分析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王群琳:《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缺陷与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13.《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金融事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4.金祥荣、柯荣住等:《转型期农村经济制度的演化与创新——以沿海省份为例的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张建军:《正规金融退出后的信贷市场研究:广东省恩平市个案研究》,《金融研究》2003年第7期。
16.匡家在:《1978年以来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政策演变与路径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
17.姜旭朝﹑丁昌锋:《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
18.郭斌﹑刘曼璐:《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19.何广文、李树生等:《农村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20.中国银行协会、全国地方金融论坛办公室:《服务中小企业及三农特色金融产品选编与点评》,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21.张军:《改革后中国农村的非正规金融部门:温州案例》,《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7年秋季卷,总第20期。
22.张余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从民间借贷到民间金融:产业组织与交易规则》,《金融研究》2002年第10期。
24.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5.田力、胡改导、王东方:《中国农村金融量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4年第3期。
26.徐丽红:《官方直面农村金融,8000亿元资金缺口有望填充》,《中国财经报》2007年1月9日。
27.陈时兴:《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风险表现、成因与防范》,《浙江学刊》2009年第3期。
28.何广文、冯兴元、郭沛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9.刘锡良:《中国转型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30.中国人民银行上饶中心支行课题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政策性金融支持的理论及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6年第10期。
31.姜旭朝:《中国民间金融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33.李税、李宁辉:《农户借贷行为及其福利效果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34.张兵、朱建华、贾红刚:《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的实证检验与比较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5.陈时兴、高谨、陈晓敬:《苏南与温州农村地方金融结构与支农绩效比较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36.钱水土:《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县域金融体系重构:浙江案例》,《金融研究》2006年第9期。
37.中国银监会赴印度农村金融服务考察团:《印度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中国金融》2007年第1期。
38.郭家万:《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39.李燕凌、曾福生、匡远配:《农村公共品供给管理国际经验借鉴》,《世界农业》2007年第9期。
40.宋宏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1.熊应洲主编:《民营银行——台湾的实践与内地的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丁振京、杨明飞:《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国际经验借鉴》,《银行家》2007年第4期。
43.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增加农业投入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44.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12月20日。
4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2007年1月22日。
46.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2007年1月22日。
47.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2007年1月22日。
48.文维虎、郑强等:《四川农村新型银行机构2007年改革试点情况——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模式评价》,《西南金融》2008年第2期。
49.石丹林、欧阳姝:《村镇银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新突破》,《武汉金融》2007年第4期。
50.邹力宏、姚滢:《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金融与经济》2008年第4期。
51.王诤、文维虎、何海青:《贷款公司:新模式见证“汤水效应”》,《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年第8期。
52.邱子建、李继山:《农村资金互助社——合作与互补》,《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年第5期。
53.何广文:《德国金融制度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版。
54.蔡则祥:《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4期。
55.杜晓山:《农村金融体系框架、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小额信贷》,《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8期。
56.何嗣江、史晋川:《弱势群体帮扶中的金融创新研究——以台州市商业银行小额贷款为例》,《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57.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山东省分行课题组:《加入WTO后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战略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7期。
58.刘华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历史变迁及模式选择》,载徐联初主编:《中国金融前沿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59.陈时兴、钱水土:《规范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深层探讨》,《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6期。
60.岳意定:《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61.蔡四平、岳意定:《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基于功能视角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2.陈时兴:《农村民间金融制度安排、法律规制与监管》,《民营经济》2007年第5期。
63.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4.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所)编:《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重点课题获奖报告2005》,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65.胡跃红、唐庚轩:《邮政储蓄银行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5期。
66.夏斌、雷薇:《当前邮政储蓄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金融》2005年第17期。
67.浙江银监局课题组:《对未来邮政储蓄银行功能定位的思考》,《浙江金融》2006年第1期。
68.李奕滨:《邮政银行定位的SWOT分析》,《金融研究》2007年第11期。
69.谢太峰:《邮政储蓄银行:国际借鉴与中国的选择》,《金融理论和实践》2007年第1期。
70.王曙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绩效与机制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71.林深:《投资1000万在湖北设立首家村镇银行——汇丰“下注”中国农村》,《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第32期。
72.程恩江、刘西川主编:《中国非政府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3.陈时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功能应如何定位》,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财政金融文摘》2009年第1期。
74.陈时兴:《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要报》2010年第20期。
7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2008年5月4日。
76.《中国金融统计》,1952—1996年各卷。
77.《中国金融年鉴》,1986—2009年各卷。
78.《中国农业银行统计年鉴》,1992—2009年各卷。
79.《中国统计年鉴》,1979—2009年各卷。
1.[美]彼得·纽曼、默里·米尔盖特,[英]约翰·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美]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美]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日]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修订扩充版,中译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8.科斯:《社会成本问题》,中译本,载盛洪、陈郁等译《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9.西蒙:《管理行为》,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10.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11.[美]罗伯特·C.默顿、兹维·博迪:《金融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Gurley,J.G.and Shaw,E.S.:“Money in a Theory of Finance”,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60.
2.Van Wijinbergen:“Interest Rate Management in LDC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2,1983,pp.443—452.
3.Taylor,Lance:“Structuralist Macroecnomics”,New York,Basic Books Inc,1983.
4.Bencivenga,V.R.,& B.D.Smith:“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58,pp.195—209,1991.
5.Hoff,K & Stiglitz,J:“Moneylenders and Bankers:Price-Increasing Subsidies in a Monopolistically Competitive Market”,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52,1997.
6.Seibel,H.D.:“Rural Financial:Mainstreaming In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vol.6,No.1,April,2001.
7.Bouman.F.J.A:“Rotating and Accumulating Savings and Credit Associations: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World Development,1995.23(3):371—384.
8.Levine,Rose:“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 and Agenda”,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35(2),1997,pp.688—726.
9.Stiglits,J.,E.& A.Weiss:“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1,No.3,1981.
10.Aleem,I.:“Imperfect Information,Screening and the Cost of Informal Lending:A Study of Rural Credit Markets in Pakistan”,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4(3),1990,pp.329—349.
11.Lamoreaux Sokoloff:“Measuring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A Study of Selective Asia-Pacific Countries”,Developing Economics,Vol.34,1996.
12.Merton,Robert C.and Bodie,Zvi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Financial Environment”,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Boston,1995.
13.Merton:“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Financial Management,24(2),23—41,1995.
14.Stiglitz:“Market Failures,and Dvelop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9,197—203,2002.
15.Rajan R.G.,“Do We Still Need Commercial Banks?Nationa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Report”,5(3),pp.1—10,1998.
16.Rajan R.G,L Zingales.:“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8(3),pp.559—586,1998.
17.Shahidur,R.,Khandker,M.A.,Khalily,B.,et al.:“Grameen Bank:Performance and Sustainability Credit Program for the Poor:Household and Intrahousehold Impacts and Programs Sustainability”,the Bangladesh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and the World Bank,Dhaka,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