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阿兰·鲁福特·华特斯:《经济增长与产权制度》,载[美]道、汉科,[英]瓦尔特斯等《发展经济学的革命》,黄祖辉、蒋文华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2][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许宪春、叶燕斐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波]奥斯卡·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王宏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4][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萧琛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版。
[5][美]布坎南、瓦格纳:《赤字中的民主——凯恩斯勋爵的政治遗产》,刘廷安、罗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6][美]查默斯·约翰逊:《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产业政策的成长(1925—1975)》,金毅、许鸿艳、唐吉洪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7]柴刚:《山东莱芜:一座航空之城的落地难题》,《中国经营报》2014年1月13日B9版。
[8]陈淮:《日本产业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9]戴文益:《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及其作用条件探讨》,《上海经济研究》1992年第3期。
[10][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1][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2]范若虹、徐淑君:《比调整人民币汇率更重要的事——专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财经国家周刊》2010年第8期。
[13][美]菲吕博腾、配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4][美]弗莱德·M.泰勒:《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指导》,张春霖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7年第5期。
[15][美]弗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安佳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6][美]富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王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8]付雪成:《试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经济经纬》1995年第5期。
[19]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0][日]关满博:《东亚新时代的日本经济——超越“全套型”产业结构》,陈生宝、张青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21][美]哈罗德·登姆赛茨:《关于产权的理论》,载[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22][英]哈耶克(原译:海约克):《物价与生产》,滕维藻、冯兴元、朱宗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23][英]哈耶克、诺齐克等:《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秋风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4][英]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姚中秋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25][英]哈耶克:《经济学和知识》,载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文跃然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26][英]哈耶克:《竞争的含义》,载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文跃然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27][英]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28][英]哈耶克:《社会主义的计算(一):问题的性质与历史》,载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文跃然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29][英]哈耶克:《社会主义的计算(二):1935年争论的真相》,载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文跃然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30][英]哈耶克:《社会主义的计算(三):竞争的“解决办法”》,载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文跃然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31][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冯兴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2][英]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载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文跃然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33][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冯克利、胡晋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4][英]哈耶克:《自由宪章》,杨玉生、冯兴元、陈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5][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36][英]哈耶克:《作为一种发现过程的竞争——哈耶克经济学、历史学论文集》,邓正来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7]何大安:《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当代经济科学》1994年第5期。
[38][西]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社会主义:经济计算与企业家才能》,朱海就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39][日]鹤田俊正:《高速增长时期》,载小宫隆太郎、奥野正宽、铃村兴太郎《日本的产业政策》,黄晓勇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4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
[41]黄建军:《价格机制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价格月刊》1993年第5期。
[42]江飞涛、李晓萍:《干预市场抑或增进与扩展市场——产业政策研究述评及理论重构的初步尝试》,载《2011年产业组织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议文集》。
[43]江飞涛、李晓萍:《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9期。
[44]江小涓:《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迈过短缺经济后的再思考》,《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第Z1期。
[45]江小涓:《理论、实践、借鉴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以产业结构理论研究为例》,《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46]江小涓:《市场竞争应该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途径》,《财经问题研究》1995年第8期。
[47][日]今井贤一:《从技术革新看最近的产业政策》,载小宫隆太郎、奥野正宽、铃村兴太郎《日本的产业政策》,黄晓勇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48][日]今井贤一:《综合评论之二》,载小宫隆太郎、奥野正宽、铃村兴太郎《日本的产业政策》,黄晓勇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49]金学:《关于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的讨论及值得探讨的若干问题》,《学术月刊》1962年第6期。
[50][日]井村喜代子:《现代日本经济论——从战败到步出“经济大国”》,季爱琴、王建钢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1][美]卡伦·沃恩:《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美国——一个传统的迁入》,朱全红、彭永春、宋正刚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2]康珂、周幼曼:《供给学派与中国经济转型》,《理论研究》2013年第6期。
[53]康珂:《古典价值理论与经济结构调整——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当代经济管理》2013年第9期。
[54]康珂:《经济结构调整也要走“群众路线”》,《党政论坛》2013年第9期。
[55]康珂:《试论“中国梦”视域下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桂海论丛》2014年第2期。
[56][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57][法]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吴斐丹、张草纫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58][法]莱昂·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59][美]兰斯·泰勒:《结构主义宏观经济学》,颜泽龙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60]李克强:《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求是》2010年第11期。
[61]李克强:《以改革创新驱动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在第七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致辞》,《人民日报》2013年9月12日第3期。
[62]李命志:《论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的转变》,《经济体制改革》1991年第3期。
[63]厉以宁:《经济改革、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8年第12期。
[64][苏]列宁:《论所谓市场问题》,载《列宁全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5]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苏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6]刘国光:《论所谓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基本公式”》,《光明日报》1962年2月26日。
[67]刘国光:《再论所谓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基本公式”——与雍文远等同志商榷》,《学术月刊》1962年第10期。
[68]刘杰、马传景:《资源配置机制的比较与选择》,《管理世界》1991年第2期。
[69]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0]鲁济典:《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一个客观规律吗?》,《经济研究》1979年第11期。
[71][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戴忠玉、刘亚平译,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72][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学的分析》,王建民、冯克利、崔树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3][奥]米塞斯:《人的行为》,夏道平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
[74][德]路德维希·拉赫曼:《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市场过程》,载[美]伊斯雷尔·柯兹纳、穆雷·罗斯巴德:《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基础》,王文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5][美]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七版),高远、朱海洋、范子英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6][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经济学中的灯塔》,载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译,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
[77][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译,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
[78]罗勤:《论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4期。
[79][英]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厦门大学经济系翻译组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80]马洪、孙尚清:《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1]马建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的转换》,《学术界》1987年第3期。
[8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8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8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6][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7][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88][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陈良璧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89]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载《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0][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政策的作用》,载《弗里德曼文萃》,高榕、范恒山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91][美]米尔顿·弗里德曼:《价格理论》,蔡继明、苏俊霞译,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
[92][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93][日]米泽义卫:《造船工业》,载小宫隆太郎、奥野正宽、铃村兴太郎《日本的产业政策》,黄晓勇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94]欧阳胜:《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平衡》,《经济研究》1979年第6期。
[95][日]桥本寿朗、长谷川信、宫岛英昭:《现代日本经济》,戴晓芙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6][日]青木昌彦、金滢基、奥野-藤原正宽:《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97][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陈福生、陈振骅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98][日]三轮芳郎:《日本主要产业盛衰史》,《经济学译丛》1979年第11期。
[99][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张伯健、陆大年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00]实学:《关于扩大再生产公式的初步探讨》,《光明日报》1961年12月4日。
[101]舒福荣:《相对价格扭曲与产业结构调整》,《商业经济与管理》1991年第5期。
[102][冰]思拉恩·艾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吴经邦、李耀、朱寒松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03][美]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史东辉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4][美]斯坦利·L.布鲁、兰迪·R.格兰特:《经济思想史》,邸晓燕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5]宋则行:《也谈关于扩大再生产公式》,光明日报1961年12月25日。
[106]王东京:《产业结构协调配置模型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0年第2期。
[107]王东京:《谁是中国调结构的主体》,《学习时报》2012年10月8日第4版。
[108]王东京:《调结构,要放手让市场做主》,《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5月11日第26版。
[109]王东京:《中国的难题》,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110]王东京:《中国的选择》,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
[111]王东京:《中国的前景》,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
[112]王皓:《金融危机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2日第7版。
[113]王廷惠:《微观规制理论研究——基于对正统理论的批判和将市场作为一个过程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4]王效昭:《经济结构调整主体研究》,《技术经济》2006年第5期。
[115]王效昭:《经济结构调整主体与政府进、退作为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第5期。
[116][英]威廉·配第:《政治算术》,陈东野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17]魏杰、张文魁:《以产业组织创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118]魏农建、刘静波:《产业结构调整的政治经济学诠释》,《产经评论》2011年第1期。
[119]吴宏洛:《产业结构调整与政府角色定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20]吴树青:《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学说及其在社会主义再生产中运用的几个问题》,《光明日报》1962年1月8日。
[121][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贾湛、施炜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122][法]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23]夏杰长:《计划与市场的双重失效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大障碍》,《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124][日]香西泰:《复兴时期》,载小宫隆太郎、奥野正宽、铃村兴太郎《日本的产业政策》,黄晓勇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125]肖梁:《论价格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杠杆作用》,《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第5期。
[126][日]小宫隆太郎:《日本的企业制度与政府宏观调控》,李建勇、刘锡良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7][日]小宫隆太郎:《序章》,载小宫隆太郎、奥野正宽、铃村兴太郎《日本的产业政策》,黄晓勇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128][日]小林义雄:《战后日本经济史》,孙汉超、马军雷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29]熊红星:《抛弃反垄断——奥地利学派垄断思想述评》,《产业经济评论》2009年第4期。
[130]薛亮:《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经济研究》1992年第6期。
[13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13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133][匈]亚诺什·科尔内:《反均衡》,刘吉瑞、邱树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34]杨坚白:《试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和消费、积累比例之间的内在联系》,《经济研究》1961年第12期。
[135]杨文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宏观经济运行稳定性关系研究》,《经济纵横》2012年第9期。
[136][美]伊斯雷尔·柯兹纳、穆雷·罗斯巴德等:《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基础》,王文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7][美]伊斯雷尔·柯兹纳:《竞争与企业家精神》,刘业进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38][美]伊斯雷尔·柯兹纳:《市场过程的含义》,冯兴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139]雍文远:《关于扩大再生产的公式问题》,《学术月刊》1962年第5期。
[140]尤安山:《拉美债务危机:原因及对策》,《拉丁美洲研究》1986年第1期。
[141][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42][英]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3][英]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4][英]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5][美]约瑟夫·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宁嘉风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46][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何畏、易家详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147][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48]张俊:《产业结构调整的价格阻逆及对策》,《经济问题探索》1992年第4期。
[149][日]植草益:《石油危机以后》,载小宫隆太郎、奥野正宽、铃村兴太郎《日本的产业政策》,黄晓勇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15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5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2012年7月20日,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wgk/2012-07/20/content_2187242.html)。
[152][日]中央大学经济研究所:《战后日本经济》,盛继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53]周幼曼:《一些发达国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与启示》,《理论建设》2013年第4期。
[154]周叔莲:《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几个问题》,《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第7期。
[155]朱海就:《大改革: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与现实取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156]朱海就:《知识、企业家才能与生产结构的演进》,《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7期。
[157][日]佐贯利雄:《日本经济的结构分析》,周显云、杨太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58]Ackerloff G.,“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84(3),1970.
[159]Adaman F.& Devine P.,“The Economics Calculation Debate:Lessons for Socialists”,,20(5),1996.
[160]Albu L.L.& Georgescu G.,,University Library of Munich,Germany,1994.
[161]Amsden 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162]Arrow K.J.& Debreu G.,“Existence of an Equilibrium for a Competitive Economy”,,22(3),1954.
[163]Barone E.,“The Ministry of Production in the Collectivist State”,Hayek F. A.,,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1935.
[164]Baumol W.J.,“Entrepreneurship in Economic Theory”,,58(2),1968.
[165]Beason R.& Weinstein D.E.,“Growth,Economies of Scale,and Targeting in Japan (1955-1990)”,,78(2),1996.
[166]Boettke P.J.& Leeson P.T.,“Liberalism,Socialism,and Robust Political Economy”,,7(1),2012.
[167]Boettke P.J.,,New York:Routledge,2000.
[168]Boltho A.,“Was Japan’s Industrial Policy Successful?”,,9(2),1985.
[169]Brander J.A.,“Rationales for Strategic Trade and Industrial Policy”,in Krugman P. R.(ed.),,Cambridge:The MIT Press,1986.
[170]Chaloupek G.K.,“The Austrian Debate on Economic Calculation in a Socialist Economy”,,22(4),1990.
[171]Clark C.,,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40.
[172]Coase R.H.,“The Nature of the Firm”,,4(16),1937.
[173]Cottrell A.& Cockshott W.P.,“Calculation,Complexity and Planning:The Socialist Calculation Debate Once Again”,,5(1),1993.
[174]De Soto J.H.,,New York:Routledge,2009.
[175]Debreu G.,,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9.
[176]Desrochers P.,“Industrial Symbiosis:The Case for Market Coordination”,,12(8),2004.
[177]Donzelli F.,“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ist Calculation Debate on Hayek’s View of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31(96),1993.
[178]Econ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New York: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1950.
[179]Fedderke J.W.,“Competition,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2013.
[180]Foss N.J.,“The Theory of the Firm:The Austrians as Precursors and Critics of Contemporary Theory”,,7(1),1994.
[181]Ghemawat P.& Kennedy R.E.,“Competitive Shock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Case of Polish Manufacturing”,,17(6),1999.
[182]Gray J.,,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1984.
[183]Hausmann R.& Rodrik D.,“Economic Development as Self-discovery”,,72(2),2003.
[184]Hayek F.A.,,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35.
[185]Hayek F.A.,,London: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1976.
[186]Hayek F.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8.
[187]Hayek F.A.,,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188]Hayek F.A.,“The Moral Imperative of the Market”,,London:Institute of Economy Affairs,1986.
[189]Hayek F.A.,“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35(4),1945.
[190]Hobbs C.,Lee I.& Haines G.,et al.,“Implementing Multicultural Policy:An Analysis of the Heritage Language Program,1971-1981”,,34(4),1991.
[191]Hülsmann J.G.,“Knowledge,Judgment,and the Use of Property”,,10(1),1997.
[192]Kirzner I.M.,“Entrepreneurial Discovery and the Competitive Market Process:An Austrian Approach”,,35(1),1997.
[193]Kirzner I. M.,“The Economic Calculation Debate:Lessons for Austrians”,,2(1),1988.
[194]Kornai J.,,Amsterdam: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1971.
[195]Kornai J.,“The Hungarian Reform Process:Visions,Hopes,and Reality”,,24(4),1986.
[196]Lall S.,,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 Ltd.,1997.
[197]Lange O.,“On the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ism:Part One”,,4(1),1936.
[198]Lange O.,“On the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ism:Part Two”,,4(2),1937.
[199]Leontief W.,“Quantitative Input and Output Relations in the Economic Systems of the United States”,,18(3),1936.
[200]Lewis 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22(2),1954.
[201]Libecap G. 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202]Lin J.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203]Lluch C.,“The 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4(1),1973.
[204]Mises L.V.,,Auburn: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1990.
[205]Myrdal G.,,London:Duckworth,1957.
[206]Neurath O.,“Economics in Kind,Calculation in Kind and Their Relation to War Economics”,,Berlin:Springer Netherlands,2005.
[207]O’Neill J.,“Knowledge,Planning and Markets:A Missing Chapter in the Socialist Calculation Debates”,,22(1),2006.
[208]Okuno-Fujiwara M.,“Interdependence of Industries,Coordination Failure and Strategic Promotion of an Industry”,,25(1),1988.
[209]Pareto V.,,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 Ltd,1927.
[210]Patrick H.,“The Future of the Japanese Economy:Output and Labor Productivity”,,3(2),1977.
[211]Polanyi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212]Polanyi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213]Powell B.,“State Development Planning:Did It Create an East Asian Miracle?” ,18(3-4),2005.
[214]Robbins L.,,Auburn: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2007.
[215]Rostow W.W.,,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0.
[216]Rothbard M.N.,,Auburn: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2004.
[217]Ryle G.,“Knowing How and Knowing That:The Presidential Address”,,46(9),1945.
[218]Samuelson P.A.,“Alvin Hansen as a Creative Economic Theorist”,,90(1),1976.
[219]Schultze C.L.,“Industrial Policy:A Dissent”,,2(1),1983.
[220]Schumpeter J.A.,,New Jersey:Transaction Publishers,1934.
[221]Shapiro D.,“Reviving the Socialist Calculation Debate:A Defense of Hayek against Lange”,,6(2),1989.
[222]Spence M.,“Job Market Signaling”,,87(3),1973.
[223]Stiglitz J.E.,“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Financial Markets”,,7(1),1993.
[224]Stiglitz J.E.,“Equilibrium in Produc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69(2),1979.
[225]Stone R.,“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s and Demand Analysis:An Application to the Pattern of British Demand”,,64(255),1954.
[226]Taylor F.M.,“The Guidance of Production in a Socialist State”, 19(1),1929.
[227]Wade R.,,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228]Wheeler J.W.,Janow M.E.& Pepper T.,et al.,,Washington:Hudson Institute,1982.
[229]Williamson J.,“What Washington Means by Policy Reform”,,7,1990.
[230]World Bank,,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31]Zygmont Z.X.,“Debating the Socialist Calculation Debate:A Classroom Exercise”,,37(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