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黄佐纂修:《广东通志》,嘉靖四十年(1561),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誉印,1997年。
2.(清)阮元修,陈昌齐等纂:《广东通志》,道光二年(1822)刻本,商务印书馆1934年影印。
3.(明)郭春震纂修:《潮州府志》,嘉靖二十六年(1547)刻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影印。
4.(清)吴颖纂修:《潮州府志》,顺治十八年(1661),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影印。
5.(清)周硕勋纂修:《潮州府志》,乾隆二十七年(1762),《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
6.潘载和编著:《潮州府志略》,民国二十三年(1934),《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
7.饶宗颐纂修:《潮州志》,民国三十八年(1949),《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
8.(清)刘溎年、张联桂修,邓抡斌、陈新铨纂:《惠州府志》,光绪七年(1881)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
9.(清)王之正纂修:《嘉应州志》,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
10.(清)吴宗焯、李庆荣修,温仲和纂:《嘉应州志》,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11.(明)吴思立纂修:《大埔县志》,嘉靖三十六年(1557),大埔县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大埔县人民政府,2000年。
12.(清)宋嗣京修,蓝应裕等纂:《埔阳县志》,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
13.邹正之修,温廷敬纂:《大埔县志》,民国三十二年(1943)铅印本。
14.(明)祝允明纂修:《祝枝山手写正德兴宁志稿本》,正德十三年(1518)稿本,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
15.(明)刘熙祚修,李永茂纂:《兴宁县志》,崇祯十年(1637)刻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影印。
16.(清)王纶部纂修:《兴宁县志》,康熙二十年(1681)刻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影印。
17.(清)张鹤龄增修,曾士梅增纂:《兴宁县志》,咸丰六年(1856)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
18.(清)罗献修辑:《兴宁县乡土志》,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1957年复写本。
19.(清)孙胤光修,李逢祥纂:《长乐县志》,康熙二年(1663)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
20.(清)侯坤元修,温训等纂:《长乐县志》,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
21.(清)卢兆鳌总修,余鹏举纂:《平远县志》,嘉庆二十五年(1820),平远县人民政府,1997年。
22.(清)黄钊纂修:《石窟一征》(即《镇平县志》),同治二年(1863)刻本。
23.(清)高炳文修,冯兰纂:《长宁县志》(今新丰县),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
24.(清)胡瑃修,勒殷山纂:《龙川县志》,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
25.(清)卢廷俊修,颜希圣、何深纂:《连平县志》,雍正八年(1730)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
26.(清)王驹修,邝奕俊等纂:《河源县志》,康熙二十八年(1689)刻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影印。
27.曾枢修,凌开蔚纂:《和平县志》,民国三十二年(1943)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
28.(明)林庭枊修,周广纂:《江西通志》,嘉靖四年(1525)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29.(明)王宗沐修纂,陆万垓增修:《江西省大志》,万历二十五年(1597)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30.(明)赵秉忠撰:《江西舆地图说》,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影印。
31.(清)于成龙等修,杜果等纂:《江西通志》,康熙二十二年(1682)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32.(清)白潢等修,查慎行等纂:《西江志》,康熙五十九年(1720)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33.(清)谢旻等修,陶成等纂:《江西通志》,雍正十年(1732)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34.(清)王仁圃著:《江西考古录》,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影印。
35.(清)曾国藩修,顾长龄汇编:《江西全省舆图》,同治七年(1868)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影印。
36.(明)康河修,董天锡纂:《赣州府志》,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影印。
37.(明)余文龙修,谢诏纂:《赣州府志》,天启元年(1621)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38.(清)朱扆等修,林有席等纂:《赣州府志》,乾隆四十七年(1782)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39.(清)李本仁修,陈观酉等纂:《赣州府志》,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40.(清)魏瀛修,钟音鸿等纂:《赣州府志》,同治十二年(1873),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影印。
41.(明)堵奎临等修,钟撰纂:《瑞金县志》,万历三十一年(1603)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42.(清)朱维高等纂修:《瑞金县志》,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43.(清)郭一豪修,朱云映、谢重拨纂:《续修瑞金县志》,康熙四十八年(1709)刻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影印。
44.(清)陈诒修,陈政均纂:《瑞金县志稿》,民国三十年(1941)铅印本。
45.(清)王凝命等修,董喆等纂:《会昌县志》,康熙十四年(1675)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46.(清)戴体仁等修,吴湘皋等纂:《会昌县志》,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47.(清)刘长景修,陈良栋、王骧纂:《会昌县志》,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48.(清)沈涛修,沈大中等纂:《长宁县志》,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6年影印。
49.(清)苏霈芬等修,曾撰等纂:《长宁县志》,咸丰五年(1855)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50.(清)金福保等修,钟材权等纂:《长宁县志》,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51.(清)沈镕经、黄光祥修,刘德烑、刘丕纂:《长宁县志》,光绪二年(1876)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
52.佚名:《长宁县乡土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抄本。
53.(清)董正等修,刘定京等纂:《安远县志》,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54.(清)黄燮等修,徐必藻等纂:《安远县志》,道光三年(1823)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55.(清)丁珮等修,黄瑞图等纂:《安远县志》,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56.(清)祝天寿、张映云等纂修:《定南县志》,顺治九年(1652),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57.(清)朱昕、刘霖纂修:《定南厅志》,乾隆四十四年(1779),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58.(清)王大枚等修,黄正琅等纂:《定南厅志》,同治十一年(1872),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59.(清)王颖等修,何戴仁等纂:《雩都县志》,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60.(清)游法珠修,杨廷为等纂:《信丰县志》,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61.(清)李大观等修,刘杰光等纂:《信丰县志续编》,同治九年(1870)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影印。
62.(明)黄仲昭:《八闽通志》,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旧志整理组整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3.(明)何乔远:《闽书》,厦门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系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4.(明)王世懋:《闽部疏》,明宝颜堂订正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
65.(清)周亮工撰:《闽小记》,乾隆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
66.(清)曾日瑛等修,李绂等纂:《汀州府志》,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7年影印。
67.(清)刘国光、谢昌霖等纂修:《长汀县志》,光绪五年刻本(1879),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7年影印。
68.丘复等修纂:《长汀县志》,民国二十九年(1930),长汀县博物馆、政协长汀县委员会文史编辑室,1983年重刊。
69.陈一堃修,邓光瀛纂:《连城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影印。
70.张汉修,丘复纂:《上杭县志》,民国二十七年(1938)铅印本。
71.(清)赵良生修:《武平县志》,康熙三十八年(1699)刻本,福建武平县志编纂委员会整理,1986年。
72.丘复主纂:《武平县志》,民国三十年(1941),福建省武平县志编纂委员会整理,1986年。
1.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农业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梅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蕉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蕉岭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平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平远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兴宁县志编修委员会:《兴宁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五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五华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埔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龙川县志编纂委员会:《龙川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紫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紫金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瑞金县志编纂委员会:《瑞金县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1.寻乌县志编纂委员会:《寻乌县志》,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12.会昌县志编纂委员会:《会昌县志》,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13.安远县志编纂委员会:《安远县志》,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14.定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印:《定南县志》,1990年。
15.全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全南县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武平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武平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7.上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杭县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8.福建省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长汀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
19.瑞金县地名办公室编印:《江西省瑞金县地名志》,1985年。
20.安远县地名办公室编印:《江西省安远县地名志》,1985年。
21.龙南县地名办公室编印:《江西省龙南县地名志》,1986年。
22.定南县地名办公室编印:《江西省定南县地名志》,1985年。
23.全南县地名办公室编印:《江西省全南县地名志》,1983年。
24.寻乌县地名办公室编印:《江西省寻乌县地名志》,1985年。
25.福建省武平县地名办公室编印:《武平县地名录》,1983年。
1.谢绍轩:《蕉岭谢氏大族谱》,台湾谢氏宗亲会印行,2002年。
2.清《瑞金水西黄氏初修族谱》。
3.清《瑞金壬田上街许氏六修族谱》。
4.清《瑞金县柏田许氏六修家谱》。
5.清《瑞金张氏初修族谱》。
6.清嘉庆《瑞金承一池口上马石邹氏族谱》。
7.民国《瑞金承一池口上马石邹氏三修族谱》。
8.清《瑞金北关大田围夏罗坑曾氏族谱》。
9.清《瑞金篁竹溪王氏四修族谱》。
10.清光绪《瑞金县毛氏族谱》。
11.民国《瑞金县孔胡氏族谱》(有多个版本)。
12.清光绪《瑞金县孔胡氏族谱》(有多个版本)。
13.清《瑞金县孔胡氏族谱》。
14.民国《瑞金西门杨氏七修族谱》。
15.清《瑞金西门杨氏族谱》。
16.民国《瑞金北关杨氏七修族谱》。
17.清《瑞金北关杨氏族谱》。
18.清光绪《瑞金北关杨氏六修族谱》。
19.清《瑞金雷氏四修族谱》。
20.民国《瑞金西关廖氏六修族谱》。
21.清《瑞金县江头塘熊氏三修族谱》。
22.清《瑞金南冈邓氏族谱》。
23.清《瑞金西关欧阳氏三修族谱》。
24.清《瑞金九堡锣溪刘氏七修族谱》。
25.清《瑞金锣溪刘氏重修家谱》。
26.清嘉庆《瑞金洋溪刘氏族谱》。
27.清光绪《瑞金洋溪刘氏族谱》。
28.清《瑞金洋溪刘氏族谱》。
29.清嘉庆《瑞金智乡埧上刘氏族谱》。
30.清《瑞金九堡刘氏六修族谱》。
31.清《瑞金九堡刘氏七修族谱》。
32.民国《瑞金九堡刘氏八修族谱》。
33.清《瑞金县承三九堡刘氏重修族谱》。
34.民国《瑞金北关刘氏七修族谱》。
35.清《瑞金白茅刘氏三修族谱》。
36.民国《瑞金高岭刘氏四修族谱》。
37.清《瑞金刘氏光禄祠谱》。
38.清同治《瑞金蓼溪赖氏五修族谱》。
39.民国《瑞金东关钟氏八修族谱》。
40.清光绪《瑞金东关钟氏族谱》。
41.清《瑞金九堡灞溪钟氏七修族谱》。
42.清《瑞金九堡灞溪钟氏重修族谱》。
43.清《瑞金清溪钟氏九修宗谱》。
44.清道光《瑞金叶坪谢氏六修族谱》。
45.民国《瑞金叶坪谢氏八修族谱》。
46.民国《瑞金北关谢氏宗谱》。
47.清道光《瑞金密溪罗氏族谱》。
48.清嘉庆《瑞金密溪罗氏族谱》。
49.清《瑞金县万田袁氏族谱》。
50.清《瑞金东山朱氏六修族谱》。
51.民国《瑞金东山朱氏七修族谱》。
52.清《瑞金壬田朱氏六修族谱》。
53.民国《瑞金田李氏五修族谱》。
54.清《瑞金县田李氏族谱》。
55.清《瑞金西关李氏族谱》。
56.民国《瑞金县赤坑范氏三修家谱》。
57.清《瑞金周氏六修族谱》。
58.民国《瑞金县孔胡氏族谱》。
59.清《瑞金县孔胡氏族谱》。
60.清光绪《瑞金县孔胡氏族谱》。
61.民国《瑞金县孔胡氏族谱》。
62.清光绪《瑞金密溪罗氏六修族谱》。
63.明《紫金许氏宗谱》。
64.清光绪《紫金许氏宗谱》。
65.清《安远濂江城东孙氏四修族谱》。
66.清光绪《江西省赣州府长宁县圹田曾氏三修族谱》。
67.清《江西长宁樊氏续修支谱》。
68.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闽粤侨乡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1.《明实录》,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影印。
2.(清)贺长龄、魏源等编:《清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3.《清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
4.俞旭、廖林子、孙湘云、陈亚敏编:《明实录类纂·广东海南卷》,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
5.广东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编:《清实录广东史料》,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5年版。
6.(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注》,李育中等校,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清)范端昂撰:《粤中见闻》,汤志岳校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8.(清)李调元:《南越笔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9.(清)张渠:《粤东闻见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0.(清)吴震方:《岭南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11.(清)陈徽言:《南越洲记》,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2.(清)檀萃:《楚庭稗珠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明)谢肇淛:《五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14.(明)王士性:《广志绎》,中华书局1981年版。
15.(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齐鲁书社1996年版。
16.(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1957年版。
17.(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18.(元)王祯撰,缪启愉译注:《东鲁王氏农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9.(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华书局1956年版。
20.马宗申:《授时通考校注》,农业出版社1991年版。
21.(清)蓝鼎元:《鹿洲公案》,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22.(清)蓝鼎元撰,蒋炳钊、王钿点校:《鹿洲全集》上册,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3.咸丰《嘉应州阴那山志》,灵光寺藏板。
24.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61年版。
25.罗香林:《粤东之风》,见民国丛书第四编第六十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影印。
26.胡朴安:《中华风俗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江西省寻乌县档案馆:全宗号1001,目录号1—7,案卷号10、17、19、20、24、28、29。
2.江西省会昌县档案馆:全宗号96,案卷目录号1,案内顺序号4;全宗号96,案卷目录号5,案内顺序号96;全宗号96,案卷目录号6,案内顺序号24;全宗号96,案卷目录号8,案内顺序号12、22、23;全宗号96,案卷目录号19,案内顺序号134。
3.福建省长汀县档案馆:全宗号81,目录号2,案卷号213、215。
4.福建省武平县档案馆:全宗号62,案卷号36、39。
5.广东省蕉岭县档案馆:全宗号1,目录号1,案卷号38、41、45、46、67;全宗号2,目录号1,案卷号24、69、204。
6.广东省平远县档案馆:财政第11、64、363、421、494号卷;卫生第3、4、18、19、20号卷;社会第7、10、13、37号卷;法院第2号卷;军事第142、143号卷;商会第15号卷;建设第21、67、102、103、104、121、122、123、124号卷;教育第3、161、352号卷。
7.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施沛生编:《中国民事习惯大全》,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9.李文治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10.广东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广东省农业资源要览》,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1.林照煦等:《广东农业概况调查报告书续编》,国立中山大学农科院刊行,1929年。
12.《东江水源林调查报告书》,广东省建设厅农林局印行,1930年。
13.《韩江水源林调查报告书》,广东省建设厅农林局印行,1931年。
14.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广东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
15.广东森林编辑委员会:《广东森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年版。
16.《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梅县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7.《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寻乌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8.《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上杭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9.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清代土地占有关系与佃农抗租斗争》,中华书局1988年版。
21.谭棣华、曹腾、冼剑民编:《广东碑刻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2.福建省农业改进处调查室编:《福建省农业统计资料》(第二号、第三号、第六七合号,第八号、第十一十二合号),1941年编印。
23.林传甲:《大中华江西省地理志》,商务印书馆1918年版。
24.福建省农林处统计室编:《福建省各县区农业概况》,福建省政府统计处印行,1942年。
25.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经济系,1947年。
26.陈嵘:《中国森林史料》,中华农学会,1952年。
27.刘友惠、冯翰飞:《道路》,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万有文库本。
28.E.C.Semple:《地理环境之影响》,陈建民译,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29.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1935年版。
30.葛勒石:《中国区域地理》,谌亚达译,台北正中书局1947年版。
31.广东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广东经济年鉴(二十九年度)》,广东省银行经济研究室,1941年。
32.WalterH.Mallory:《饥荒的中国》,吴鹏飞译,民智书局1929年版。
33.李书田等:《中国水利问题》,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34.沙玉清编著:《农田水利学》,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35.农艺部农业经济组编制:《江西米谷运销调查报告》,江西省农业院专刊第四号,1937年。
36.《江西统计》1946年第7期。
37.《江西统计》1947年第9期。
38.巫宝三、张之毅:《福建省食粮之运销》,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39.[苏]卡赞宁:《中国经济地理》,焦敏之译,光明书局1937年版。
40.《林务月刊》,圃苗总会分治梅潮分会编。
41.谢申、陈宗虞、温大明:《梅县大埔蕉岭土壤调查报告》,广东土壤调查所发行,1936年。
42.《查勘韩江水患报告书》,韩江治河处刊布,1922年。
43.傅春官:《江西农工商矿纪略》,光绪三十四年(1908)石印本。
44.潘简良、龚弼:《山地粮增话陆稻》,《福建农业》1941年第3、4合期。
45.彭铎:《江西烟草概况及改进意见》,《江西农业》1939年第3期。
46.《闽西农村复兴委员会三月份工作报告》,《闽西旬刊》1933年第3期。
47.《闽西农村复兴委员会三月份工作报告》,《闽西旬刊》1933年第4期。
48.纳罕:《长汀之生产及其销费之现状》,《龙山》1924年第8期。
49.《江西各属风土调查录》,《江西实业公报》1921年第7期。
50.罗培春:《连城县李之栽培及其改进意见》,《福建农报》1938年第8期。
51.秦铻、曾登春:《连城县荒地调查报告》,《福建农报》1938年第9期。
52.章锡绶:《福建交通水利》,《福建省银行季刊》1946年第3、4合期。
53.杨振先:《如何建设战后的新福建》,《福建省银行季刊》1946年第3、4合期。
54.陈菊英:《福建省的食米问题》,《福建省银行季刊》1946年第3、4合期。
55.蒋经国:《建设赣南的基本任务》,《新赣南》1940年第2期。
56.吴世游:《赣南林业发展小史》,《新赣南旬刊》1942年第3期。
57.白埰:《我国之森林环境》,《农学》1939年第1期。
58.傅思杰:《韩江上游农村的情形和改良农村的意见》,《农声》1929年第124期。
59.罗振基:《促进兴宁林业意见书》,《农声》1919年第119期。
60.李育庆:《广东梅属农村生活的一瞥》,《农声》1934年第179、180合期。
61.李振院:《广东潮梅的农村经济》,《农声》1935年第181、182合期。
62.邓植仪:《三十年来之广东农业》,《农声》1935年第186期。
63.李觉:《广东林产之供求》,《农声》1936年第193期。
64.饶涤生、张任侠:《大埔县农村经济概况调查》,《农声》1937年第205、206合期。
65.王水源、郭思全:《大埔农村情况》,《农贷消息》1940年第9、10合期。
66.卓禹轮:《广东大埔佃农状况》,《农村经济》1935年第9期。
67.《梅县最近之经济状况》,《广东省银行季刊》1941年第1期。
68.陈同白:《广东农村人口之分析》,《广东省银行季刊》1941年第1期。
69.伍连炎:《广东土地利用及其改革》,《广东省银行季刊》1941年第4期。
70.翟克:《论土地及其利用问题》,《广东省银行季刊》1943年第1期。
71.欧华清:《广东农田水利之回顾与前瞻》,《广东省银行季刊》1943年第4期。
72.曾幹桢:《安远寻乌信丰三县土地状况》,《农村经济》1935年第5期。
73.佘歧童:《广东某县的地主与农民》,《农村经济》1935年第5期。
74.钟贡勋:《江西农村视察记》,《农村经济》1935年第6期;《农村经济》1935年第7期;《农村经济》1935年第8期。
75.刘晨:《中国捕猎地理之研究》,《中农月刊》1946年第2期。
76.陈正祥:《山区气候与土地利用》,《中农月刊》1946年第4期。
77.曾斗轩:《江西木材调查与经营》,《中农月刊》1948年第1期;《中农月刊》1948年第2期。
78.擎霄:《清代粤东械斗史实》,《岭南学报》1935年第2期。
79.厉灼明:《保护风水林之利用及改良》,《农林杂志》1936年第2期。
80.罗振基:《从修浚韩江说到保护原生林》,《中华农学会报》1932年第104期。
81.曾济宽:《广东省之木材需要供给的概况》,《中华农学会报》1932年第98、99合期。
82.唐崇真:《农村复兴运动声中村有林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34年第121期。
83.杨赐福:《闽省森林考察杂记》,《协大农报》1939年第1期。
84.莹子:《古汀州的农村素描》,《福建农业》1941年第10期。
85.陈子英、张孝威:《福建长汀之虎骨胶》,《福建农业》1942年第10、11、12合期。
86.黄遵庚:《近日粤省柴薪缺乏劝造林家须兼造薪炭林》,《广东农林月报》1918年第5期。
87.李元和:《福建汀漳泉之农林状况大略谈》,《广东农林月报》1919年第1期;《广东农林月报》1919年第4期。
88.徐伟干:《蕉岭县苗圃育苗造林工作报告》,《广东东区农林月报》1935年第5、6合期。
89.罗瀚:《复兴潮梅木炭救济农村》,《广东东区农林月报》1935年第5、6合期。
90.柯维廉:《广东水患问题》,《岭南农科大学农事月刊》1925年第1号;《岭南农科大学农事月刊》1925年第2号。
91.姚碧澄:《平远农民种稻之概况》,《农林季刊》1933年第1期。
92.叶浩秀:《梅县耕稼的状况》,《农林季刊》1933年第2期。
93.《平远公报》(广东平远)。
94.《中山日报》(广东梅县)。
95.《梅县民国日报》(广东梅县)。
96.《中国报》(广东兴宁)。
97.《兴华日报》(广东兴宁)。
98.《时事日报》(广东兴宁)。
99.《正义日报》(广东河源)。
100.《新源报》(广东河源)。
1.[美]康纳德·L.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郭凡、邹和译,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2.[美]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张海洋、王曼萍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美]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林官民、杨爱民译,北京大学出版2002年版。
5.[美]唐纳德·沃斯特:《尘暴——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侯文蕙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6.[美]马文·哈里斯:《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迷》,叶舒宪、户晓辉译,山东书画出版社2001年版。
7.欧阳志远:《“上帝”的陶杯——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余谋昌:《生态文化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江帆:《生态民俗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美]尤金·N.安德森:《中国食物》,马、吕军、王湧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法]阿·德芒戎:《人文地理学问题》,葛以德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3.[苏]Π.C.贝尔格:《气候与生命》,王勋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4.[美]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中的人文视野》,肖晨阳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法]塞尔日·莫斯科维奇:《反自然的社会》,黄玉兰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英]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7.[美]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吴国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8.[美]卡特等:《表土与人类文明》,庄崚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9.[美]纳什:《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
20.[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生态扩张主义——欧洲900—1900年的生态扩张》,许友民、许学征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1.[德]约阿希姆·拉德卡:《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史》,王国豫、付天海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英]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王毅、张学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3.[美]欧内斯特·舒斯基:《农业与文化——传统农业体系与现代农业体系的生态学介绍》,李维生等译,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4.[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25.[日]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王子今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26.刘翠溶、伊懋可:《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95年。
27.曾华璧:《人与环境——台湾现代环境史论》,台北正中书局2001年版。
28.陈玉峰:《台湾生态史话》,台北前卫出版社1997年版。
29.韩民青:《哲学人类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
30.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1.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2.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远小近:《美术与自然》,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34.尹绍亭:《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5.孙濡泳等:《普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6.马世骏:《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7.吴人坚、朱德明:《图解现代生态学入门》,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年版。
38.丁鸿富、虞富祥、陈平:《社会生态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9.陈敏豪:《人类生态学——一种面向未来世界的文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0.陈敏豪等:《归程何处——生态史观话文明》,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版。
41.中国生态学会主编:《生态学与社会经济发展》,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42.曹诗图等:《社会发展地理学概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3.周鸿:《文明的生态学透视——绿色文化》,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44.周鸿:《人类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5.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6.潘纪一:《人口生态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7.郇庆治:《自然环境价值的发现——现代环境中的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8.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红”与“绿”结合的理论先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9.张正春等:《中国生态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0.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1.魏士衡:《中国自然美学思想探源》,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年版。
52.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3.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54.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5.尹绍亭:《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体系——云南刀耕火种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6.袁清林:《中国环境保护史话》,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57.严足仁:《中国历代环境保护法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58.罗桂环等:《中国环境保护史稿》,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9.张云飞:《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0.罗桂环、舒俭民:《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迁与环境保护》,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
61.冯沪祥:《人、自然与文化——中西环保哲学比较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62.袁清林:《人类童年的牧歌——我们祖先的环保故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63.张继禹:《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兼论道教救世贵生思想》,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64.王清华:《梯田文化——哈尼族生态农业》,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5.牛实为:《内经生态观》,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年版。
66.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7.杨国桢:《东溟水土——东南中国的海洋环境与经济开发》,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版。
68.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9.[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樑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70.[美]赵冈:《中国历史上的生态环境之变迁》,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71.[美]彭慕兰:《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马俊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2.[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3.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4.王玉德等:《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5.冯天瑜:《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东方智慧的历史启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6.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7.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78.佘正荣:《生态智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79.李根蟠等:《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
80.王振堂等:《中国生态环境变迁与人口压力》,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81.傅道彬:《歌者的乐园——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精神》,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2.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年版。
83.林蒲田:《中国古代土壤分类和土地利用》,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84.郭郛等:《中国古代动物学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5.周肇基:《中国植物生理学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6.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
87.余新忠等:《瘟疫下的社会拯救——中国近世重大疫情与社会反应研究》,中国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88.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
89.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0.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91.唐力行主编:《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山书社1999年版。
92.严昌洪主编:《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3.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94.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95.马克垚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96.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8.[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唐家龙、曾培耿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99.[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施康强、顾良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100.侯文蕙:《征服者的挽歌——美国环境意识的变迁》,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101.李心纯:《黄河流域与绿色文明——明代山西河北的农业生态环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2.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3.程虹:《寻归荒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104.[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05.[俄]A.恰亚诺夫:《农民农场组织》,萧正洪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106.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107.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08.丁泽霁:《农业经济学基本理论探索》,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
109.[法]拉巴·拉马尔、让-皮埃尔·里博:《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土壤与社会》,张璐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10.[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11.[美]李中清、王丰:《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陈卫、姚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112.[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谢亮生、杨品泉、谢思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3.[美]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王小荷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14.[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15.[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6.[美]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版。
117.[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8.[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李伯重、连玲玲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9.[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段小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0.[日]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马彪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121.[美]H.J.德伯里:《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王民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22.[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123.[美]德·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宋海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124.[英]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5.吴泽:《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历史唯物论基本问题之一》,载《吴泽文集》第2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6.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127.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28.傅衣凌:《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29.杨国桢:《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30.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1.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32.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133.[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5年版。
134.[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
135.[美]黄宗智:《中国研究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36.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37.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晏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38.王毓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139.方行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140.苑书义等:《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1.侯建新主编:《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的新方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42.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社会生活》,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
143.陈进国:《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4.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5.许涤新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6.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47.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8.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9.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002年版。
150.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1.史念海:《黄河流域诸河流的演变与治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2.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3.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54.朱国宏:《人地关系论——中国人口与土地关系问题的系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55.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
156.竺可桢:《竺可桢全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2005年版。
157.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20世纪赣闽粤三边地区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8.黄志繁:《12—18世纪赣南的地方动乱与社会变迁》,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01年。
159.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60.陈支平:《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161.陈支平:《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62.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版。
163.[美]苏耀昌:《华南丝区:地方历史的变迁与世界体系理论》,陈春声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64.[美]穆黛安:《华南海盗:1790—1810》,刘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5.陈礼颂:《一九四九前潮州宗族村落社区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66.[日]濑川昌久:《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钱杭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167.钱杭、谢维扬:《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一项社会人类学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168.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9.许怀林:《江西史稿》,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
170.万振凡等:《近代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1.陈文华等:《江西通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2.谢重光:《客家形成发展史纲》,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3.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4.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75.刘淼:《明清沿海荡地开发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6.谭棣华:《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77.陈朝辉:《潮汕平原经济》,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78.周宏伟:《清代两广农业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9.刘平:《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80.施添福:《清代台湾的地域社会——竹堑地区的历史地理研究》,台湾省新竹县文化局,2001年。
181.蒋祖缘、方志钦:《简明广东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82.方志钦、蒋祖缘:《广东通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83.颜泽贤、黄世瑞:《岭南科学技术史稿》,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4.曾昭璇、黄伟峰:《广东自然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85.曾昭璇:《岭南史地与民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86.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87.广东历史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广东历史地图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5年版。
188.司徒尚纪:《岭南历史人文地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9.司徒尚纪:《珠江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0.司徒尚纪:《岭南史地论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4年版。
191.王双怀:《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192.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史研究会编:《十四世纪以来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93.珠江水利简史编纂委员会:《珠江水利简史》,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年版。
194.曾海丰:《梅县客家姓氏源流》(第1集),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95年。
195.林天乙主编:《中共闽粤赣边区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
196.何友良:《中华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197.江金波:《客地风物——粤东北客家文化生态系统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8.孔永松、邱松庆:《闽粤赣边区财政经济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99.黄马金:《长汀纸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
200.徐正光主编:《聚落、宗族与族群关系——第四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0年。
201.谢重光:《闽西客家》,2002年版。
202.丘权政:《佗城开基客安家:客家先民首批南迁与赵佗建龙川二二一二年纪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年版。
203.陈丕显:《赣南三年游击战争》,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04.陈德军:《乡村社会中的革命——以赣东北根据地为研究中心(1924—1934)》,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5.戴向青、余伯流、夏道汉、陈衍森:《中央革命根据地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06.周大鸣等:《当代华南的宗族社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07.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版。
208.冯光钰:《客家音乐传播》,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209.刘纶鑫:《江西客家方言概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10.王东:《社会结构与客家人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11.吴永章:《客家传统文化概况》,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12.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213.徐正光:《徘徊于族群与现实之间——客家社会与文化》,台北正中书局1991年版。
214.邓迅之:《客家源流研究》,台中天明出版社1982年版。
215.吴泽:《客家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16.王东:《客家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17.丘权政:《客家与香港崇正总会》,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年版。
218.罗香林:《客家源流考》,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版。
219.刘正刚:《闽粤客家人在四川》,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20.汪毅夫:《客家民间信仰》,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21.王耀华:《客家艺能文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22.陈支平:《客家源流新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23.谢重光:《客家源流新探》,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24.谢重光:《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25.孔永松、李小平:《客家宗族社会》,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26.杨彦杰:《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6年。
227.陈运栋:《客家人》,台北联亚出版社1981年版。
228.胡希张等:《客家风华》,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29.刘佐泉:《太平天国与客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30.李如龙、周日健:《客家方言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31.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社会》,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2.[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33.[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4.[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35.[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36.[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37.[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238.[美]查伦·斯普瑞特奈克:《真实之复兴——极度现代的世界中的身体、自然和地方》,张妮妮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239.[美]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侯文蕙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40.杨庭硕、吕永锋:《人类的根基——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水土资源》,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1.张敏:《生态史学视野下的十六国北魏兴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42.钞晓鸿:《生态环境与明清社会经济》,黄山书社2004年版。
243.张全明等:《生态环境与区域文化史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版。
244.吴必虎、刘筱娟:《中国景观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45.乐爱国:《道教生态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46.刘元春:《共生共荣——佛教生态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247.杨文衡:《易学与生态环境》,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248.陈桦:《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49.郭文韬、曹隆恭:《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
250.李龙潜:《明清经济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51.李文海、周源:《灾荒与饥馑(1840—1919)》,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52.吕景琳、郭松义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4卷,齐鲁出版社1996年版。
253.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
254.徐敬君:《云南山区经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55.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56.周远廉、谢肇华:《清代租佃制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57.Sow-Theng Leong,(《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族群:客家、棚民和他们的邻居》),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58.Marks Robert,(《老虎、稻米、丝绸和淤泥:中华帝国晚期岭南的环境与经济》),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59.于少海:《经济与社会:明清赣南社会经济的动态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60.丁晓春:《家族与商镇——以筠门岭商镇为个案》,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1997年。
261.胡炜釜:《清代闽粤乡族性冲突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97年。
262.王利华:《徘徊在人与自然之间——中国生态环境史探索》,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263.王利华:《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264.梅雪芹:《环境史研究叙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65.包茂红:《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66.包茂红:《森林与发展——菲律宾森林滥伐研究(1946—1995)》,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67.田丰、李旭明:《环境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叙述历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268.[美]J.唐纳德·休斯:《什么是环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69.尹绍亭:《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0.唐大为:《中国环境史研究》(第1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71.[英]E.库拉:《环境经济学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72.[英]贝纳特:《环境与历史》,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273.[美]郎革:《美国环境管理的历史与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4.[美]约翰·R.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75.[日]原田正纯:《水俣病——史无前例的公害病》,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76.[美]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77.[美]威廉·H.麦克尼尔:《瘟疫与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78.夏明方:《近世棘途——生态变迁中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79.胡英泽:《流动的土地——明清以来黄河小北干流区域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80.张俊峰:《水利社会的类型——明清以来洪洞水利与乡村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81.曹树基:《田祖有神——明清以来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2.曹树基:《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283.美国《时代生活》编辑部:《全球通史——自然的历程》,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
284.[英]伊恩·D.怀特:《16世纪以来的景观与历史》,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285.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86.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87.[美]高居翰:《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288.戴陆园等:《土著知识与农业生物多样性》,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89.何则阴、闫艳:《佛教与生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90.陈霞、陈杰:《道教与生态——宇宙景观的内在之道》,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91.彭国翔、张容南:《儒学与生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92.王诺:《欧美生态批评》,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1.[美]J.H.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民族译丛》1983年第6期。
2.[美]R.McC.内亭:《文化生态学与生态人类学》,《民族译丛》1985年第3期。
3.黄育馥:《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4.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5.夏明方:《近代华北地区的环境变迁与农村市场——关于黄宗智过密化理论的一个修正》,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6.余新忠:《中国民间力量与公共领域——近年来中美关于近世市民社会研究的回顾和思考》,《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4期。
7.[德]亚克西姆·纳得考:《环境史中的欧洲特殊道路问题》,《史学月刊》2004年第10期。
8.[澳]梁肇庭:《客家历史新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1期。
9.陈支平:《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理论的重新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
10.秦晖:《“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载秦晖《传统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王建革:《人口、生态与地租制度》,《中国农史》1998年第3期。
12.尹绍亭:《基诺族刀耕火种的民族生态学研究》,《农业考古》1988年第1、2期。
13.高国荣:《什么是环境史》,《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4.梅雪芹:《环境史学的历史批判思想》,《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5.包茂宏:《解释中国历史的新思维:环境史——评述伊懋可教授的新著〈象之退隐:中国环境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3期。
16.包茂宏:《英国的环境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2期。
17.包茂宏:《热纳维耶芙·马萨-吉波教授谈法国环境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2期。
18.包茂宏:《环境史:历史、理论和方法》,《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19.包茂宏:《唐纳德·沃斯特和美国的环境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20.余新忠等:《自然灾难史:思考与启示》,《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21.毛峰:《自然破碎处 万物不复存——汤因比论世界与中国命运》,《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22.瞿林东:《关于地理条件与中国历史进程的几个问题》,《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1期。
23.李霞:《生态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24.李霞:《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民族研究》2000年第5期。
25.张艳国:《东方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的发展》,《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4期。
26.王铮、张丕远、周清波:《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兼论人地关系》,《地理学报》1996年第4期。
27.魏德东:《佛教的生态观》,《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28.温锐:《民间传统借贷与农村社会经济——以20世纪初期(1900—1930)赣闽边区为例》,《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29.温锐:《清末民初赣闽边地区土地租佃制度与农村社会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30.杨庭硕:《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1.于希贤:《地理环境变迁与文学思潮更迭——西周至魏晋南北朝文风演变与地理环境关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4期。
32.阙维民:《论人类环境研究的时间意识》,《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33.苏贤贵:《生态危机与西方文化的价值转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34.萧正洪:《传统农民与环境理性——以黄土高原地区传统农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35.李方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36.张晓理:《社会形态演变中的人与自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37.王子今:《中国生态史学的进步及其意义——以秦汉生态史研究为中心的考察》,《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38.张建民、鲁西奇:《“了解之同情”与人地关系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
39.张岂之:《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思考》,《史学集刊》2001年第3期。
40.李心纯:《从生态系统角度透视明代的流民现象——以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山西、河北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3期。
41.王业键、黄瑩珏:《清代中国气候变迁、自然灾害与粮价的初步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42.李伯重:《天地人的变化与明清江南的水稻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4期。
43.王树恩、陈士俊、贾敏:《近代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发生、类型、状态与危害——马克思恩格斯对环境哲学思想的系统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2期。
44.王作成:《布罗代尔“地理环境决定论”辨析》,《思想战线》2003年第6期。
45.张汉静、葛振国:《论孙中山的自然观》,《齐鲁学刊》2003年第6期。
46.黄明同:《浅论孙中山的系统思维观》,《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47.赵世瑜:《分水之争:公共资源与乡村社会的权力和象征——以明清山西汾水流域的若干案例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48.李伯重:《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上)》,《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
49.李伯重:《“最低生存水准”与“人口压力”质疑——对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中两个基本概念的再思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
50.陈建勤:《议景观——明清文士旅游观研究之二》,《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51.张镜清等:《广东森林历史变迁初探》,《农史研究》1989年第9辑。
52.祝功武、刘清华:《广东水土流失历史变迁》,《历史自然地理研究》1992年第2辑。
53.叶显恩:《徽州和珠江三角洲宗法制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
54.倪根金:《浅谈明清广东山林砍伐及其经验教训》,《学术研究》1997年第10期。
55.杨宝霖:《广东历代降雪考》,载《自力斋文史农史论文选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6.梁其姿:《麻风隔离与近代中国》,《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
57.李永宸、赖文:《霍乱在岭南的流行及其与旱灾的关系(1820—1911)》,《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年第3期。
58.张芳:《清代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中国农史》1998年第2期。
59.曹树基:《赣、闽、粤三省毗邻地区的社会变动与客家形成》,载《历史地理》第1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0.王双怀:《明代华南农业的自然条件》,《热带地理》1999年第3期。
61.[日]三木聪:《清代前期福建农村社会与佃农抗租斗争》,《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62.张燕清:《福建文化生态与历史文化传承》,《东南学术》2003年第5期。
63.梁传楠:《遂川清代护林禁碑》,《中国林业》1997年第6期。
64.倪根金:《新见江西遂川两通清嘉庆时护林碑述论》,《古今农业》1997年第3期。
65.倪根金:《明清护林碑研究》,《中国农史》1995年第4期。
66.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67.张国旺:《近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3期。
68.佳宏伟:《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69.刘诗颖:《明清南方山区经济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3期。
70.夏涛、吕银枫:《崇尚自然 关爱生命——道家生态伦理述评》,《兰州学刊》2003年第4期。
71.王合群、李国林:《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探析》,《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72.关传友:《论明清时期宗谱家法中植树护林的行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4期。
73.夏明方:《近代中国粮食生产与气候波动——兼评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水平问题的争论》,《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4期。
74.王建革:《近代华北的农业生态与社会变迁——兼论黄宗智“过密化”理论的不成立》,《中国农史》1999年第1期。
75.梅客:《畲、瑶对客家山区经济影响述略》,《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76.徐心希:《试述清代闽人入川与川闽经济文化交流》,《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4期。
77.刘正刚:《清前期闽粤移民四川数量之我见》,《清史研究》1994年第3期。
78.刘永华:《闽西四保的路灯习俗》,《民俗研究》2003年第3期。
79.谭元亨:《华南民居的“生态群落”与美学思考》,《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80.蔡保全:《从贝丘遗址看福建沿海先民的居住环境与资源开发》,《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81.徐晓望:《商品经济与明清以来福建自然环境的变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3期。
82.林汀水:《明清福建植被的破坏与水土流失》,《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83.黄志繁:《清代赣南的生态与生计——兼析山区商品生产发展之限制》,《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
84.冼剑民:《明清时期广东的自然环境保护》,《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85.杨昶:《明代经济活动对南方生态环境的影响》,《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86.钟德彪:《明清以来下坝经济的盛衰》,《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87.朱光文:《榕树·河涌·镬耳墙——略谈岭南水乡的景观特色》,《岭南文史》2003年第4期。
88.周肇基:《从“广人重蕉”看广东历史上对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国农史》1987年第4期。
89.曾昭璇:《几种典型热带动物在岭南灭绝的时期》,《韩江流域的鳄鱼分布》,载曾昭璇《岭南史地与民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0.陈支平、郑振满:《清代闽西四堡族商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91.刘正刚:《明清时期闽粤赣地区的虎灾》,载周肇基、倪根金主编《农业历史论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2.刘正刚:《清代广东移民在四川分布考——兼补罗香林四川客家人分布说》,《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93.刘正刚:《清代福建移民在四川分布考——兼补罗香林四川客家人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期。
94.黄志繁:《地域社会变革与租佃关系——以16—18世纪赣南山区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95.卞利:《清代江西串票的发现与初步研究》,《中国农史》1998年第1期。
96.卞利:《清代江西安远县土地买卖契约文书的发现与研究》,《农业考古》2004年第3期。
97.卞利:《清代前期赣南地区的押租制研究》,《中国农史》1998年第3期。
98.卞利:《清代江西赣南地区的退契研究》,《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
99.万芳珍:《清前期江西棚民的入籍及土客籍的融合和矛盾》,《江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100.刘晓春:《民俗学问题与客家文化研究——客家研究的普同性与线性视野之反思》,《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01.饶伟新:《明代赣南的社会动乱与闽粤移民的族群背景》,《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02.饶伟新:《明清时期华南地区乡村聚落的宗族化与军事化——以赣南乡村围寨为中心》,《史学月刊》2003年第12期。
103.饶伟新:《明代赣南的移民运动及其分布特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
104.陈良学:《明清时期闽粤客家人内迁与秦巴山区的开发》,《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05.刘丽川:《“客家”称谓年代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06.黄志繁:《国家认同与土客冲突:明清时期赣南的族群关系》,《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07.刘正刚:《汀江流域与韩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
108.魏明枢:《晚清时期客家华侨在国内的经济投资》,《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
109.刘永华:《17至18世纪闽西佃农的抗租、农村社会与乡民文化》,《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3期。
110.杨国桢:《明清东南区域的平原与山区经济研究序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
111.黄挺:《明清时期的韩江流域经济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
112.张建民:《明清山区资源开发特点述论——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例》,《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113.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与赣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1985年第4期。
114.饶伟新:《清代山区农业经济的转型与困境:以赣南为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115.饶伟新:《论土地革命时期赣南农村的社会矛盾——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土地革命史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16.[美]唐纳德·沃斯特:《为什么我们需要环境史》,《世界历史》2004年第3期。
117.侯文蕙:《环境史和环境史研究的生态学意识》,《世界历史》2004年第3期。
118.[法]热纳维耶芙·马萨-吉波:《从“境地研究”到环境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2期。
119.[英]迈克尔·威廉:《环境史与历史地理的关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4期。
120.房学嘉:《论客家围龙屋建构的生态意义——以梅县丙村镇仁厚温公祠为例》,《客家研究辑刊》2001年第1期。
121.王强:《略论生态建筑与客家民居生态特色》,《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22.吴美兰:《客家人在印度尼西亚的共生与认同》,《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23.刘加洪:《试论台湾客家人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24.于少海:《试论明清赣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125.张应斌:《“三山国王”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过程——兼论客家在客居情景中的文化认同》,《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26.温昌衍:《从外区罕见词看客家方言的“山话”特征》,《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27.李小燕:《客家传统农业社会的农耕生活》,《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28.魏明枢:《华侨与清末梅州新学教育的兴起》,《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29.练春招:《客家方言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共同词语考略》,《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30.陈伟明、许艳青:《生态、社会与衣饰文化——以明清南方少数民族为典型》,《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131.郭家骥:《生态环境与云南藏族的文化适应》,《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132.张国雄:《中国碉楼的起源、分布与类型》,《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33.傅火水:《明清时期寻乌人口迁入及其分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134.刘沛林、杨载田:《南岭山区古村落的历史地理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35.刘辉平:《试述理学在赣南的流传和演变》,《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136.罗雄飞:《客家人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137.王振忠:《从客家文化背景看〈天朝田亩制度〉之由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138.万陆:《赣南民歌初探》,《赣南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139.施民:《明清时期赣南客家与山区经济的发展》,《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5期。
140.王东:《从客家方言的类似性看客家方言群的源流》,《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41.钟俊昆:《论客家山歌的文化语境》,《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142.林忠礼、罗勇:《客家与风水术》,《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143.谢庐明:《赣闽粤毗邻地区客家女性禁忌初探》,《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144.罗勇、邬开荷:《客家传统社会与神明崇拜》,《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145.刘晓春:《自然村落:客家乡村社会研究的基本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46.黄定平、蓝宇蕴:《客家妇女与中央苏区》,《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5期。
147.赖观扬、赖一光:《客家赖氏迁徙源流考》,《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148.施民:《清代赣南的租佃制初探》,《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149.丘权政:《论明清季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的形成》,《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150.黄志坚、黄志繁:《清代赣南的乡族势力与农村墟市》,《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51.游海华:《20世纪农民生活变迁研究——以赣闽粤边区为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52.游海华:《清末至民国时期闽粤赣边区农业变迁与转型》,《史学月刊》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