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宋俊岭、李翔宁、周鸣浩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美]斯蒂格利茨:《不平等的代价》,张子源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250页。
[日]国土庁地方振興局,《中国地方開発促進計画(第四次)―多軸·分散型発展を先導する中国》,大蔵省印刷局,1999年5月。
[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王玫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毛泽东文选》(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3、4、5、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6、7、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6、9、11、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和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邸延生编著:《毛泽东与中国经济》,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高佰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顾龙生编著:《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安树伟、吉新峰等:《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区域利益的协调机制与实现途径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白暴力、白瑞雪:《物价总水平上涨系统模型的构建——以马克思理论为基础的因素与原因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2期。
白文周、吴义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及实现途径》,《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5期。
薄文广、安虎森等:《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亦或冒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0期。
蔡昉:《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2期。
蔡玉胜、陈茜:《开发区的城市化与城市管理:起源、演化与路径》,《改革与战略》2013年第8期。
陈红霞、李国平:《开发区城市管理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城市问题》2009年第12期。
陈焕珍:《县域尺度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13年第7期。
陈锡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主要问题》,《改革》2012年第10期。
陈秀梅、黄健:《扩大内需的着力点——提高劳动力价格》,《改革与战略》2011年第1期。
陈彦斌、唐诗磊等:《货币供应量能预测中国通货膨胀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2期。
陈志峰、刘荣章等:《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第33卷第2期。
程郁、吕佳龄:《高新区与行政区合并:是体制复归,还是创新选择?》,《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年第6期。
代明、刘燕妮等:《基于主体功能区划和机会成本的生态补偿标准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13年第8期。
邓玲、杜黎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研究》,《经济学家》2006年第4期。
丁守海:《工资与物价会螺旋波动吗?》,《统计研究》2010年第9期。
董迎、夏小林:《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7期。
杜宝东:《产城融合的多维解析》,《规划师》2014年第6期。
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地理学报》2007年第4期。
范志勇:《中国通货膨胀是工资成本推动型吗?——基于超额工资增长率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傅前瞻、余茂辉:《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关系》,《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3期。
辜胜阻、李华等:《均衡城镇化:大都市与中小城市协调共进》,《人口研究》2010年第5期。
辜胜阻、武兢:《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实施路径》,《求是》2011年第5期。
谷素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商业时代》2007年第12期。
郭彩霞:《反全球化运动的理论基础》,《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胡彬:《开发区管理体制的过渡性与变革问题研究——以管委会模式为例》,《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年第4期。
黄群慧:《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
黄万林:《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战略选择》,《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贾俊雪、张永杰等:《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县域经济增长与财政解困》,《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6期。
贾若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下的区域发展模式转变研究》,《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16期。
金鑫:《关于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
孔繁斌:《公共性的再生产——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机制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雷霞:《关于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类型及其改革的思考》,《齐鲁学刊》2007年第6期。
李斌:《从流动性过剩(不足)到结构性通胀(通缩)》,《金融研究》2010年第4期。
李炳炎、王冲:《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的终结》,《探索》2011年第3期。
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第1季。
李先念:《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1950—199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李宪坡:《解析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基本问题》,《人文地理》2008年第1期。
李优坤、戴斌武:《反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危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第2期。
李雨停、丁四保等:《跨地区农村人口城市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第1期。
梁小青:《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辨析》,《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5期。
林高瑞:《我国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培育研究》,《特区经济》2011年第6期。
刘静:《新自由主义范式与美国经济危机》,《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刘荣增、王淑华:《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城市问题》2013年第6期。
刘玉:《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第6期。
鲁可荣、朱启臻:《对农业性质和功能的重新认识》,《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罗兆慈:《国家级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发展沿革与创新路径》,《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1期。
骆鹏、葛深渭:《探索农民增收途径的新思路》,《改革与战略》2004年第12期。
马晓河:《中国农业收益与生产成本变动的结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5期。
孟俊杰、田建民等:《河南省“三化”同步发展水平测度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8期。
孟祺:《美国再工业化的政策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经济体制改革》2012年第6期。
苗建萍:《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互动发展机制》,《经济导刊》2012年第1期。
缪匡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地级市面临的问题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南宁市财政局课题组:《对城区、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53期。
聂洪辉:《工业开发区征地的利益流向及其影响——对S市七个工业园区的调查》,《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
潘石:《“工资—物价螺旋上升”之机理、效应及对策》,《学术月刊》2011年第12期。
彭迪云、何文靓:《我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利益困局与政策建议》,《求实》2013年第6期。
彭荣胜:《区域协调与先发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研究——基于两区域的分析》,《商业研究》2007年第10期。
秦晖:《为什么“人心散了”》,《发展》2006年第4期。
冉启秀、周兵:《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年第18卷第2期。
芮明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实质与启示”在复旦大学的讲演》,《文汇报》2012年9月17日。
沈建明、陆云航等:《生产成本大幅提高条件下的企业转型升级研究》,《浙江学刊》2008年第6期。
施宏:《行政区划调整对都市圈成长的影响》,《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第12期。
宋亚平:《不要让统筹城乡发展误入歧途》,《江汉论坛》2011年第3期。
苏东坡:《新型城镇化与行政区划调整的或然走向》,《改革》2013年第12期。
苏晓哲:《完善我国开发区管委会管理职能的措施探析》,《管理学刊》2009年第6期。
孙红玲:《“3+4”:三大块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与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形成》,《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10期。
孙立平:《劳动力价格:打破恶性循环的关节点》,《中国社会保障》2005年第12期。
唐茂华:《试论我国城市圈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陶鲁笳:《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王秉安、罗海成:《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探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9期。
王慧:《开发区运作机制对城市管治体系的影响效应》,《城市规划》2006年第6期。
王缉慈:《中国产业园区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规划师》2011年第9期。
王倩:《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王圣云、马仁锋等:《中国区域发展范式转向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理论响应》,《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第6期。
王雅龄、刘玉魏等:《劳动成本变动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基于刘易斯拐点的纵深回顾》,《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王昱、丁四保等:《主体功能区划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的地理学依据》,《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第1期。
王泽应、贺汉魂:《当代经济自由主义的伦理反思》,《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
王志忠:《如何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新华日报》2012年9月25日。
卫思祺:《现代农业发展的要素整合与政策选择》,《中州学刊》2012年第3期。
魏后凯:《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冷思考》,《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3期。
魏后凯:《中国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展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0期。
吴福象、沈浩平:《新型城镇化、创新要素空间集聚与城市群产业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夏锦文、王波:《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特区经济》2006年第4期。
向乔玉、吕斌:《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体系规划引导》,《规划师》2014年第6期。
徐大伟、段姗姗等:《“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与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协同学和机制设计理论》,《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2期。
徐莉萍、孙文明:《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系统:环境、结构与合作》,《经济学家》2013年第9期。
闫恩虎:《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开发研究》2011年第3期。
杨昌鹏:《基于“三化同步”的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研究》,《江海学刊》2012年第2期。
杨美玲、米文宝等:《主体功能区架构下我国限制开发区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生态经济》2013年第10期。
杨向飞、翟彬:《对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经济问题》2010年第11期。
杨荫凯:《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04年第2期。
杨玉文、李慧明:《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及发展机理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6期。
姚洋:《以市场替代农民的公共合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余方镇:《中国县域经济空间差异成因与均衡发展策略》,《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0期。
余宗良:《困境与出路:开发区管委会法律性质之辩》,《中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袁政:《区域平衡发展优势理论探讨——城市相互作用理论视角》,《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战炤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特征与演化路径》,《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张超武、程业炳:《低碳经济下欠发达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张纯、占永志等:《自主创新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特区经济》2006年第12期。
张紧跟:《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张可云、刘琼:《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面临的挑战与政策问题探讨》,《现代城市研究》2012年第6期。
张利庠、张喜才:《我国农业产业链中价格波动的传导与调控机制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1期。
张群群、王振霞:《2013年中国物价形势分析与应对策略》,《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
张士斌:《城镇化与扩大内需的关联机理及启示》,《开放导报》2010年第4期。
张习宁:《成本视角下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11年第8期。
张秀生:《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张屹山、张可等:《美国货币政策与中国物价水平关系的经验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5年第7期。
张正斌、徐萍等:《粮食安全应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终极目标》,《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年第10期。
张志胜:《行政化:开发区与行政区体制融合的逻辑归宿》,《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第5期。
赵润田:《欠发达地区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理论学刊》2012年第11期。
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机制研究》,《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3期。
周家新、郭卫民等:《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探讨》,《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5期。
周柯、曹东坡:《欠发达地区产业平衡发展与包容性增长研究》,《中州学刊》2012年第3期。
周批改、何柳:《农业劳动者利益保护与惠农政策完善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5期。
周宇:《后全球化时代省级开发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审思》,《商业时代》2013年第29期。
朱孔来、倪书俊:《试论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发展》,《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1期。
邹伟勇、黄炀等:《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动态规划路径》,《规划师》2014年第6期。
[韩]申龍徹:《地域間不均衡の解決と経済広域圈の設定·行政区再編:韓国の地域均衡発展政策の現在》,《自治総研》2009年1月。
[日]藤本典嗣:《二層の広域圈と21世紀の国土構造——82生活圈:ブロック圈における中枢管理機能の集積》,《人と国土21》2008年第33卷第6期。
[日]澤田大吾:《食料自給率から読み取る日本農業》,《広島商船高等専門学校紀要》2010年第32号。
[日]広域拠点あり方検討委員会(香川大学香川県高松市):《広域行政時代における拠点地域のあり方に関する調査研究報告書》,高松市公式ホームページ,http://www.city.takamatsu.kagawa.jp/11760.html(2008.03)。
[日]周藤利一:《韓国の都市政策の近況》,(財)民間都市開発推進機構,http://www.minto.or.jp/center/us_new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