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彪如:《国际货币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崔大鹏:《国际气候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冯舜华、杨哲英、徐坡岭等:《经济转轨的国际比较》,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高德步总主编:《世界经济史》,上卷,高德步著;中卷,王珏著;下卷,高德步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郭连成、唐朱昌:《俄罗斯:经济转轨路径与效应》,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韩毅:《美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607—1988)》,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韩毅、张兵:《美国赶超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华民、韦森、张宇燕、文贯中等:《制度变迁与长期经济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李亦鸣、徐小杰、张荣忠译,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
景维民、孙景宇等:《经济转型的阶段性演进与评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天德主编:《世界经济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扬主编:《“金砖四国”与国际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林毅夫、蔡防、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林跃勤、周文:《金砖国家发展报告》(2011、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012、2013年版。
陆南泉:《俄罗斯缘何推行激进“休克疗法”经济体制转型?》,《苏东剧变之后——对119个问题的思考》(中),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
罗志如、厉以宁:《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英国病”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庞中英:《全球治理与世界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隋福民:《创新与融合:美国新经济史革命及对中国的影响(1957—2004)》,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田德文:《欧盟社会政策与欧洲一体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王永中:《中国外汇冲销的实践与绩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
吴磊:《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吴念鲁、陈全庚:《人民币汇率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
吴志成:《治理创新——欧洲治理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与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徐小杰:《石油啊,石油——全球油气竞赛和中国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徐小杰:《新世纪的油气地缘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杨长江:《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调整趋势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杨圣明:《走向贸易强国的理论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杨圣明等:《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新探》,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尹翔硕:《加入WTO后的中国对外贸易战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与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张宇燕等:《博鳌新兴经济体年度报告201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蕴岭:《世界市场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澳大利亚]A.G.肯伍德、[澳大利亚]A.L.洛赫德:《国际经济的成长:1820—1990年》,王春法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俄]尼·布哈林:《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蒯兆德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
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戴利研:《主权财富基金规模的实际表征:经济要素抑或政府行为》,《财政金融》2011年第12期。
丁一凡:《欧元区债务危机背后的国际政治博弈》,《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第2期。
法布里斯·拉哈:《欧洲一体化如何运作?——分析框架之设想》,《欧洲研究》2003年第3期。
高海红:《实际汇率与经济增长:运用边限检验方法检验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世界经济》2003年第7期。
郭洁松:《美国的能源问题及其对内外政策的影响》,《世界经济》1978年第1期。
郭树清:《关于中国当前外汇储备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国金融》2005年第7期。
胡祖六:《东亚的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第6期。
江小涓:《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趋势》,《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
李福川:《俄罗斯已经结束制度转型》,《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年第12期。
李向阳:《巴西的技术引进与经济发展》,《管理世界》1990年第6期。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10期。
林毅夫、李永军:《出口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需求导向的分析》,《经济学(季刊)》2003年7月第2卷第4期。
林毅夫、章奇、刘明兴:《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世界经济》2003年第1期。
卢锋、韩晓亚:《长期经济成长与实际汇率演变》,《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陆南泉:《俄罗斯经济改革中的理论纷争》,《价格与市场》1994年第8期。
茅于轼:《能源危机后的美国能源与经济》,《美国研究》1988年第4期。
裴长洪:《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规律与启示》,《经济研究》2013年第7期。
钱俊瑞:《为创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经济学而奋斗》,《世界经济》1980年第3期。
秦晖:《南非经济与社会的转型经验》,《老区建设》2009年第11期。
沈华嵩:《关于能源危机实质的分析》,《世界经济》1980年第1期。
苏振兴、陈作彬:《巴西的外债问题》,《拉丁美洲丛刊》1980年第1期。
孙景宇:《转型经济学向何处去》,《经济学家》2004年第5期。
王金存:《苏联剧变深层原因初探》,《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7期。
王洛林、江小涓、卢圣亮:《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经济国际化的影响(上)》,《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4期。
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魏燕慎:《八十年代油价趋势和世界经济》,《世界石油问题》1984年第2期。
巫宁耕:《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世界经济》1980年第9期。
吴克烈:《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与我国区域经济理想模式》,《世界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吴念鲁:《货币、汇率、外汇储备及其风险》,《国际金融研究》1987年第5期。
谢志洪:《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扩张的基本战略及其实质》,《世界经济》1981年第7期。
徐采果:《世界经济概念及世界经济学研究对象》,《世界经济文汇》1987年第3期。
许勤华:《欧盟能源一体化进程及前景》,《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5期。
杨伟国:《欧元与欧洲经济增长》,《欧洲研究》2003年第1期。
易纲:《汇率制度的选择》,《金融研究》2000年第9期。
俞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分析》,《社会科学》1985年第12期。
袁丁望、刘庆芳:《略论世界能源问题》,《世界经济》1979年第12期。
袁文棋、戴伦彰、王林生:《国际分工与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张洪贵:《全球化与南北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9期。
张晓朴:《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理论与模型》,《经济研究》1999年第12期。
张新乐、王文明、王聪:《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第5期。
张学良:《长三角地区经济收敛及其作用机制:1993—2006》,《世界经济》2010年第3期。
张宇燕:《世界经济形势的回顾与展望》,《求是》2011年第3期。
朱凯:《美国能源独立的构想与努力及其启示》,《国际石油经济》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