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中国商务部,2014年5月14日。
[2]《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中商情报网,2016年5月10日。
[3]《201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冷思考——前景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机器人网,2015年11月23日。
[4]《2017年制造业发展呈现七大趋势》,Of Week工控网,2017年6月12日。
[5]《2017年中国汽车行业产销量预测及市场前景展望》,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2017年2月12日。
[6]G.多西、C.弗里曼、R.纳尔逊等:《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7]IBM商业价值研究院:《“一带一路”战略引领的全球化“3.0时代”解读》,2017年12月25日。
[8]白天亮:《装备“走出去” 打造新“名片”》,《人民日报》,2015年5月11日。
[9]毕吉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 全球需求长期低迷》,中国经济网,2012年3月23日。
[10]波士顿咨询公司:《美国制造,东山再起——为什么制造业会重新回流美国》,2011年8月,http://www.bcg.com。
[11]陈东琪、马晓河:《消费引领供给创新——“十三五”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12]陈和:《“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光明日报》2015年11月18日。
[13]陈淮:《日本产业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陈祎淼:《迈向中高端绿色制造全面推行》,《中国工业报》2015年5月13日。
[15]迟福林:《高质量发展中为何动力变革是关键》,凤凰财经网,2018年2月26日。
[16]《从工业机器人到物联网,全面解读中国智能制造产业链》,Of Week工控网,2017年5月25日。
[17]戴翔:《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基于贸易附加值的测算》,《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期。
[18]戴翔、徐柳、张为付:《“走出去”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业攀升全球价值链?》,《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19]丹尼尔·F.伯顿、凯思林·M.汉森:《德国的技术政策:鼓励工业创新》,薛学了译,《经济资料译丛》1997年第1期。
[20][德]柏林科学技术研究院著:《文化vs技术创新——德美日创新经济的文化比较与策略建议》,吴金希、张小方、朱晓萌,刘倬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21]《德国的中产阶级制造业为何还如此多》,工控网,2017年6月5日。
[22]杜传忠、庞瑞芝:《工业化仍将主导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4月15日。
[23]范恒山:《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关重大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4]范黎波、王肃:《中国跨国公司海外并购的成长路径演进:基于北一并购科堡的案例分析》,《财贸经济》2011年第8期。
[25]凤凰国际智库:《外资大撤退,“中国制造业之都”还剩下什么?》,凤凰网,2018年2月2日。
[26]付保宗:《我国工业发展的要素供给和资源环境条件发生阶段性变化》,《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第19期。
[27]葛顺奇、罗伟:《跨国公司进入与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研究》,《经济研究》2015年第11期。
[28]《工业机器人VS体力劳动者制造业工人失业或许就在眼前!》,中国传动网,2017年6月7日。
[29]郭朝先、邓雪莹、皮思明:《“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人民网,2016年4月22日。
[30]何记东、史忠良:《产能过剩条件下的企业扩张行为——以我国钢铁产业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31]何龙斌:《中国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研究——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版。
[32]贺军:《去工业化——一个金砖国家自废武功》,中华网论坛,2016年1月13日。
[33]洪群联:《切实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质量和水平》,《经济日报》2018年5月3日。
[34]黄剑辉:《中国关键——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
[35]黄阳华:《互联网+制造,没那么简单》,《社会科学报》2015年10月28日。
[36]黄永春、郑江淮、杨以文等:《全球价值链视角下长三角出口导向型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17期。
[37]霍利斯·钱纳里等著:《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吴奇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8]加里·皮萨诺、威利·史:《制造繁荣——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复兴》,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39]姜长云:《服务业主导新格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思考》,《经济纵横》2015年第9期。
[40]金碚:《推进工业化仍是我国重要战略任务》,《光明日报》2014年12月1日。
[41]金碚:《中国工业化步入更需耐心的时代》,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版。
[42]拉杰什·纳如拉:《全球化与技术:相互依赖、创新系统与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43]黎峰:《全球生产网络下的国际分工地位与贸易收益——基于主要出口国家的行业数据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6期。
[44]李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的多层级影响与对策》,《国际经贸探索》2013年第6期。
[45]李克强:《催生新动能 实现发展升级》,《求是》2015年第20期。
[46]李克强:《政府监管模式要适应“互联网+”》,《求是》2015年第20期。
[47]李珮璘:《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与传统跨国公司的比较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48]李珮璘:《中外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5年第4期。
[49]李平、江飞涛、王宏伟:《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化解过剩产能》,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年第10期。
[50]李晓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与中国分工地位发展趋势》,《国际经贸探索》2015年第6期。
[51]梁洁:《关于推进双向开放,构建江苏高质量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建议》,中国江苏网,2018年1月26日。
[52]刘川:《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区域制造业升级评价研究:机制、能力与绩效》,《当代财经》2015年第5期。
[53]刘飞跃:《2016年创新融合发展的长三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54]陆文聪、许为:《中国落入“比较优势的陷阱”了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55]马弘、腾越、徐嫄:《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战略思考——基于日本经验的视角》,《国际贸易》2018年第3期。
[56]綦成元:《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的初步考虑》,《中国经贸导刊》2015年第36期。
[57]钱方明:《基于NVC的长三角传统制造业升级机理研究》,《科研管理》2013年第4期。
[58]裘元伦:《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世界经济》1999年第12期。
[59]全球化智库:《中国企业走出去呈十大趋势,开始资本净输出》,《凤凰财经》2017年7月13日。
[60]社科院:《制造业成为中国对外投资增速最快行业》,财新网,2017年4月12日。
[61]沈国兵、李韵:《全球生产网络下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变化及其成因——基于增加值市场渗透率的分析》,《财经研究》2017年第3期。
[62]《世界制造业呈现出全球化、精益化 中国或再拾荣光》,世界制造业网,2018年3月1日。
[63]《数字制造与设计创新机构助力美国智能制造》,《数字化企业》2017年6月11日。
[64]宋志平:《中国制造业大规模走出去将是必然》,中国经营网,2017年3月18日。
[65]孙立鹏:《美国四层战略目标创新制造业》,新华网,2016年3月14日。
[66]陶锋、李霆、陈和:《基于全球价值链知识溢出效应的代工制造业升级模式: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第6期。
[67]田慧:《增加值贸易视角下中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比较》,《商贸纵横》2015年第9期。
[68]王昌林、姜江、盛朝迅等:《大国崛起与科技创新——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和启示》,《全球化》2015年第9期。
[69]王春法:《主要发达国家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0]王杰、刘斌、孙学敏:《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出口行为——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经验研究》,《经济科学》2016年第1期。
[71]王升辉、孙国辉:《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代工企业组织学习与产业升级》,《经济管理》2009年第8期。
[72]王诗堃:《中国标准走出去提升中企话语权》,新浪新闻,2017年11月9日。
[73]王岳平:《培育我国产业动态比较优势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年版。
[74]王志强:《德国支持企业私营部门研发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措施》,《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2年第12期。
[75]吴振球、程婷、王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扩大就业——基于我国1995—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12期。
[76]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77]习近平:《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因素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新华网,2016年1月7日。
[78]新华每日电讯:《关键零部件,九成靠进口》,新华网,2015年11月23日。
[79]熊宇:《全球价值链治理新发展与我国制造业升级》,《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22期。
[80]徐建伟:《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外部影响及对策》,《经济纵横》2014年第6期。
[81]徐建伟:《对美国制造业回归影响的研判及应对策略》,《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2期。
[82]许金晶:《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需攻克四大难关——对50多家苏南制造企业调研的感受与思考》,《中国经济周刊》2015年第11期。
[83]杨长湧:《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对我国可能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研究》,《国际贸易》2011年第6期。
[84]杨珍增、王捷:《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研究》,《国际贸易》2015年第8期。
[85]《“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化工机械网,2018年2月4日。
[86]英刊:《中国制造三大优势别国学不来,仍将称雄世界》,《参考消息》2015年3月14日。
[87]《拥抱人工智能新技术,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企业》,中国安防展览网,2016年12月20日。
[88]余斌、吴振宇:《服务业占比上升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14年第18期。
[89]张茉楠:《实施全球价值链战略推动产业全面升级》,《发展研究》2014年第7期。
[90]张培刚:《工业化的理论》,《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
[91]张瑞敏:《海尔为中国制造保驾护航》,Of Week工控网,2017年5月12日。
[92]张向晨:《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动向及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第4期。
[93]张潇卓:《迈向制造业强国人才培养迫在眉睫》,《中国工业报》2017年5月24日。
[94]张晓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国别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95]张于喆、白亮、张义梁:《日韩发展高技术产业经验和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4期。
[96]张蕴岭:《“十三五”国际经济环境:世界经济仍处后危机调整期》,《中国先驱导报》2015年1月12日。
[97]章玉贵:《高端制造业:中国崛起的必经之路》,《广东经济》2014年第9期。
[98]赵刚:《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影响》,《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年第9期。
[99]赵嘉辉:《产业政策的理论分析和效应评价》,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100]郑琼娥、林峰:《跨国公司在华价值链调整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改革》2012年第12期。
[101]《制造业转型应从提高劳动生产率做起》,《经济日报》2016年1月13日。
[102]智东西:《中国买走全球一半机器人 但为何仍然被边缘?》,机器人网,2015年11月24日。
[103]《智能制造大势下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Of Week工控网,2017年4月24日。
[104]《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4年春季),商务部,2014年5月4日。
[105]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从贸易数据透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2016年11月15日。
[106]《中国品牌肩负的未来,不止走出去更要走上去》,新能源网,2018年3月8日。
[107]《“中国权重”重塑全球制造业竞争力版图》,《中国经济导报》2018年4月10日。
[108]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15·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版。
[109]《中国制造2025》与《“一带一路”如何有效对接》,Of Week工控网,2017年5月19日。
[110]钟玉:《全球化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人民网,2017年3月7日。
[111]周亚虹、蒲余路、陈诗一等:《政府扶持与新兴产业发展——以新能源为例》,《经济研究》2015年第6期。
[112]周运华:《中国高铁在国际上竞争力来自哪里?》,中华铁道网,2015年6月2日。
[113]纵论:《全球经济在波折中前行(三)》,全球工信网,2018年1月6日。
[114]Aitken,B.J.,Hanson,G.H.Harrison A.E.Spillovers,“Foreign Investment,and Export Behavior”,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1,43(1-2).
[115]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Leading the World in Innovation,http://www.whitehouse.gov/stateoftheunion/2006/aci/aci06-booklet.pdf.
[116]Buckley,P.J.,Wang,C.and Clegg,J.,“The Impact of Foreign Ownership,Local Ownership and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on Spillover Benefit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2007,16(2).
[117]Bullis,Kevin,Shale Gas Will Fuel a U.S.Manufacturing Boom,MIT技术评论,2013-1-9.
[118]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U.S.Department of Labor,Multifactor Productivty Trends-2012,April 3,2014,page 3.http://www.bls.gov/news.release/pdf/prod3.pdf.
[119]Butcher,David R.,4 Key Roadblocks to U.S.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2012-8-28.
[120]Chang,S.,Xu D.,“Spillovers and Competition among Foreign and Local Firms in China”,,2008,29(5).
[121]Dean Baker and Robert Pollin,“Reindustrializing America:A Proposal for Reviving U.S.Manufacturing and Creating Millions of Good Jobs”,,2010,19.
[122]European Commission,Innovation Union Scoreboard,2015.
[123]Gereffi,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1999,48(1).
[124]Gorg,H.and Greenway,D.,Much Ado about Nothing?Do Domestic Firms Really Benefit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2004.19(1).
[125]Hale,G.and Long,C.,“What Determines Technological Spillover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China”,Yal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Series,Economic Growth Center,2006.
[126]INSEAD,WIPO,The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3:The Local Dynamics of Innovation.
[127]Plumerat,Brad,Will cheap shale gas revive U.S.manufacturing?Not so fast,The Washington Post,2012-5-21.
[128]Richard McCormack,“The Plight of American Manufacturing”,,2010,21.
[129]Stehrera Robert et al.,“Value Added and Factors in Trade:A Comprehensive Approach”,,2012(7).
[130]Sturgeon,T.,“Modular Production Networks:A New American Mode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