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man is first and foremost an animal. "Human" is originally a species of animal. Animals "move" and name them. Animals have nests. The ancient inhabitation of human beings was the lair, living in trees and underground, like birds and beasts. The wise man said that archaeology proves that there are still relics and ruins today. Later, human beings came down from trees, came out of caves, built and built on the ground, and there were settlements, order, and ethics. Although the settlement can be relocated, there is always an original residence and a base. Human order and ethics begin with gathering. No matter what kind of home, it is a "home", which is not only the habitat of mankind, but also the birthplace of order and ethics. It is the beginning of human sociality. From the historical legacy, Chinese villages have formed a scale in the Neolithic period.(AI翻译)
彭兆荣:(著)
彭兆荣,1956年生,教授(一级岗),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旅游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桂林旅游学院“中国南亚旅游战略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联合国“人与生物圈”(MAB)中国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艺术类)“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研究”首席专家。曾在法国尼斯大学人类学系,法国国家科学院“华南及印支半岛人类学研究中心”从事学习和研究。法国巴黎大学(十大)客座教授,巴黎大学(索邦)高级访问学者,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UCBerkeley)人类学系高级访问教授。主编丛书十余种,出版著作四十余部,在国际国内发表学术论文五百余篇。
一 中文部分(按拼音顺序)
(一)古代典籍
朱谦之撰:《老子校释》,中华书局2000年版。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
杨伯峻、杨逢彬译注:《孟子》,岳麓书社2000年版。
方勇、李波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11年版。
杨天才等译注:《周易》,中华书局2011年版。
何宁撰:《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
(东汉)许慎撰,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中华书局2002年版。
(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三国)管辂:《管氏地理指蒙》,齐鲁书社2015年版。
(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卷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序》,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陆侃如等译,齐鲁书社1995年版。
(宋)孟元老撰,邓之成注:《东京梦华录注》,(香港)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北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三),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徐上瀛著,徐樑编著:《溪山琴况》,中华书局2013年版。
(明)计成著,李世葵、刘金鹏编著:《园冶》,中华书局2011年版。
(清)邵晋涵:《尔雅正义》卷7,清乾隆五十三年面水层轩刻本。
(清)高士奇:《江村草堂记》,于陈从周,蒋启霆编,赵厚均注释《园综》,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清)姚延銮:《阳宅集成》,台湾:武陵出版社1999年版。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005)年版。
旧题八仙合著:《天仙金丹心法》,松飞破译,中华书局1900年版。
屈万里:《尚书今注今译》,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
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1954年版。
王云五主编:《尔雅义疏》卷三,台北: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佚名撰,郭璞注,王根林点校:《穆天子传》,载《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二)当代文献
朝戈金:《民俗学视角下的口头传统》,《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陈国强主编:《文化人类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陈垣编纂:《道家金石略》,《重修大宁宫记》,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陈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陈其南:《家族与社会——台湾与中国社会研究的基础理念》,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
陈义勇、俞孔坚:《美国乡土景观研究理论与实践—— 〈发现乡土景观〉导读》,《人文地理》2013年第1期。
成一农:《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美国国家研究院地学、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地球作科学与资源局重新发现地理学委员会编:《重新发现地理学》,黄润华译,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楚天骄、王国平、朱远等:《中国城镇化》,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储兆文:《中国园林史》,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
邓启耀:《我看与他观——在镜像自我与他性间探问》,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
杜正胜:《古代社会与国家》,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
邱衍文:《中国上古礼制考辨》,文津出版社1990年版。
费孝通:《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冯济川纂,任根珠点校:《山西旧志二种·山西风土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都市繁华:一千五百年来的东亚城市生活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
傅崇兰、白晨曦、曹文明等:《中国城市发展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概说》,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6年版。
高寿仙:《徽州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葛荣玲:《景观的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2年版。
龚坚:《喧嚣的新村:遗产运动与村落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
顾颉刚:《史迹俗辨》,钱小柏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古史辨》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关传友:《风水景观——风水林的文化解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胡慧琴:《世界住居与居住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胡适:《哲学的盛宴》,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版。
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二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胡兆量等编著:《中国文化地理学概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桓谭:《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黄树民:《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素兰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黄雅峰:《汉画图像与艺术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黄应贵主编:《人观、意义与社会》,“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1993年版。
黄应贵主编:《空间、力与社会》,“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1995年版。
雷从云、陈绍棣、林秀贞:《中国宫殿史》(修订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创刊号,中华书局1993年版。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金其铭:《试论文化景观》,《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第10期增刊。
蒋高辰:《云南民族住屋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李城志、贾慧如:《中国古代堪舆》,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
李春霞等:《国家公园》,载彭兆荣主编《文化遗产关键词》第二辑,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李菲:《园林》,载彭兆荣主编《文化遗产关键词》第二辑,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李福顺:《绘画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李泰棻:《方志学》,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李申:《道与气的哲学:中国哲学的内容提纯和逻辑进程》,中华书局2012年版。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第一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李学勤主编:《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李亦园:《李亦园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李永良主编:《河陇文化:连接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走廊》,上海远东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1998年版。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商务印书馆2015(1937)年版。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梁思成著,林洙编:《拙匠随笔》,北京出版社2016年版。
林广思:《景观词义的演变与辨析》,《中国园林》2006年第6—7期。
林嘉书:《土楼——凝固的音乐和立体的诗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林耀华:《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庄孔韶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
林志宏:《世界文化遗产与城市》,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刘宝山:《黄河流域史前考古与传说时代》,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刘禾:《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方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杨立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刘家军、沈金来主编:《城隍信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生态环境》2004年第3期。
刘沛林:《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刘乐贤:《战国秦汉简帛丛考》,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
刘向阳:《唐代帝王陵墓》(修订本),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2年版。
流心:《自我的他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楼庆西:《乡土景观十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卢嘉锡、席泽宗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彩色插图),科学出版社、祥云(美国)出版公司联合出版1997年版。
罗宏才:《中国时尚文化史:先秦至隋唐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
吕景和编著:《汉子解形释义字典》,华语教学出版社2016年版。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新世界出版社2017年版。
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罗哲文:《古迹》,中华书局2016年版。
孟世凯:《甲骨学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南喜涛:《天水古民居》,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潘鼐编著:《中国古天文图录》,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庞朴:《孔孟之间——郭店楚简中儒家心性说》,《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1986)年版。
彭兆荣:《欧美优勉瑶的社区发展与现代化》,《瑶学研究》第二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彭兆荣:《再寻“金枝”:文学人类学精神考古》,《文艺研究》1997年第5期。
彭兆荣:《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彭兆荣:《现代旅游景观中的“互视结构”》,《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彭兆荣:《体性民族志: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语法的探索》,《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
彭兆荣:《祖先在上:我国传统文化遗续中的“崇高性”》,《思想战线》2014年第1期。
彭兆荣:《“以德配天”:复论我国传统文化遗续的崇高性》,《思想战线》2015年第1期。
彭兆荣:《连续与断裂:我国文化遗续的两极现象》,《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彭兆荣:《城与国:中国特色的城市遗产》,《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彭兆荣:《论我国“丘墟”的崇高性视觉形象——兼教于巫鸿先生》,《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4期。
彭兆荣:《生与身为》,《民族艺术》2017年第3期。
彭兆荣:《“流域”与“域流”:我国的水传统与城智慧》,《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2期。
彭兆荣等:《文化特例:黔南瑶麓社区的人类学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彭兆荣等:《渔村叙事——东南沿海三个渔村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彭兆荣:《摆贝:一个西南边地苗族村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彭兆荣:《文学与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彭兆荣等:《岭南走廊:帝国边缘的政治和地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彭兆荣等:《三国演绎 百年米轨——滇越铁路的历史图像》,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11(2004)年版。
彭兆荣:《饮食人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彭兆荣等:《天下一点:人类学“我者”研究之尝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彭兆荣:《艺术遗产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齐如山著,盛锡珊绘图:《北京三百六十行》,中华书局2015年版。
钱杭:《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钱杭:《中国古代世系学研究》,《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钱杭:《宗族建构过程中的血缘与世系》,《历史研究》2009年第4期。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钱穆:《古史地理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任常泰:《中国陵寝史》,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
陕西省博物馆、李域铮等编:《西安碑林书法艺术》,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唐启翠:《礼制文明与神话编码:〈礼记〉 的文化阐释》,南方日报社2010年版。
佟裕哲、刘晖:《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陶家俊:《思想认同的焦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尔敏:《先民的智慧: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经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释礼》,中华书局2006年版。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王平、李建廷编著:《说文解字标点整理本》,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年版。
王同惠、费孝通:《花篮瑶社会组织》,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王世仁:《皇都与市井》,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王心怡编:《商周图形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王云五主编:《古籍今注今译系列》,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
王玉德、王锐编著:《宅经》,中华书局2013年版。
汪菊渊:《中国园林史》上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闻人军:《考工司南:中国古代科技名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中华书局1986年版。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乌恩溥:《周易:古代中国的世界图式》,吉林出版集团、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吴必虎、刘筱娟:《中国景观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吴大激:《窓斋集古录》卷首罗振玉序,涵芬楼影印本1918年版。
吴良镛:《中国人居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西安市文物局:《华夏文明故都 丝绸之路起点》,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版。
向云驹:《草根遗产的田野思想》,中华书局2011年版。
谢重光:《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辛德勇:《旧史舆地文录》,中华书局2014年版。
许宏:《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国图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
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许倬云:《求古编》,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
徐喜辰:《井田制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杨大禹、朱良文:《中国民居建筑丛书 云南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杨泓、李力:《美源:中国古代艺术之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杨鸿勋:《园林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杨宽:《古史新探》,中华书局1965年版。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杨秀敏:《筑城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闫玉:《银饰为媒:旅游情境中西江苗族的物化表述》,民族出版社2018年版。
易中天:《易中天文集》第三卷“艺术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叶舒宪:《阉割与狂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俞孔坚:《回到土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
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商务印书馆2016(1998)年版。
俞灏敏、朱国照:《风水大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俞为洁:《中国食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张光直:《商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张宏:《中国古代住居与住居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张隆溪:《道与逻各斯》,冯川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张晓虹:《古都与城市》,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张有隽:《人类学与瑶族》,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赵诚编著:《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
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赵旭东:《八十年后的江村重访——王莎莎博士所著 〈江村八十年〉 书序》,《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6年第4期。
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郑重:《中国古文明探源》,东方出版中心、中国出版社2016年版。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年版。
周来祥:《和谐美学的总体风貌》,载中央文史研究院编《谈艺集——全国文史研究馆馆员书画艺术文选》(下),中华书局2011年版。
周民:《尚书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周星:《乡土生活的逻辑: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周永明:《道路研究与“路学”》,《二十一世纪》2010年8月号总第120期。
朱乃诚:《考古学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朱自清:《经典常谈》,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庄英章:《家族与婚姻:台湾北部两个闽客村落之研究》,“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1994年版。
二 外文汉译(按字母顺序)
[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杨庸一译,志文出版社1983年版。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德]卡儿·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徐式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德]罗曼·赫尔佐克:《古代的国家》,赵蓉恒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林建国译,远流出版社1991年版。
[法]保罗·克拉瓦尔:《地理学思想史》,郑胜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法]布封:《自然史》,陈筱卿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法]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赵丙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神话与意义》,杨德睿译,麦田出版公司2001年版。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王志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法]劳格文、[英]科大卫编:《中国乡村与墟镇神圣空间的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的思想起源》,秦海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美]阿兰·邓迪斯:《民俗解析》,户晓辉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艾兰、汪涛、范毓周主编:《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美]拜伦·古德:《医学、理性与经验:一个人类学的视角》,吕文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大贯惠美子:《作为自我的稻米:日本人穿越时间的身份认同》,石峰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美]戴维·莫利等:《认同的空间》,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戴维·鲁斯克:《没有郊区的城市》,王英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美]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美]韩森:《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梁侃等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 《环境美学在中国:东西方的对话》,载《鄱阳湖学刊》2017年第1期。
[美]基辛(R.Keesing):《人类学与当代世界》,陈其南等译,巨流图书公司1991年版。
[美]康拉德·菲利普·科塔克:《简明文化人类学:人类之镜》第五版,熊茜超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美]J.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人文与社会译丛)2005年版。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王海龙、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美]克雷斯威尔:《地方:记忆、想象与认同》,徐苔玲、王志弘译,群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版。
[美]理查·桑内特:《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人类身体与城市》,黄煜文译,麦田出版公司2008(2003)年版。
[美]雷贝嘉·索尔尼:《浪游之歌——走路的历史》,刁筱华译,麦田出版公司2001年版。
[美]林·亨特主编:《新文化史》,江政宽译,麦田出版公司2002年版。
[美]罗德里克·费雷泽·纳什:《荒野与美国思想》,侯文蕙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美]卢克·拉斯特:《人类学的邀请》,王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马歇尔·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美]迈克尔·波伦:《植物的欲望》,王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W.J.T.米切尔:《风景与权力》(Landscape and Power),杨丽等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美]施坚雅:《十九世纪中国的地区城市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版。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美]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柳扬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美]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李清泉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巫鸿:《时空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美]巫鸿:《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肖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美]约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逊:《发现乡土景观》,俞孔坚等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等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日]白川静:《常用字解》,苏冰译,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日]白幡洋三郎:《近代都市公园史欧化的源流》,李伟等译,新星出版社2014年版。
[日]坂垣鹰穗:《近代美术史潮论》,鲁迅译,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年版。
[日]冈大路:《中国宫苑园林史考》,瀛生译,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
[日]冈仓天心:《中国的美术及其他》,蔡春华译,中华书局2009年版。
[日]沟口雄三:《作为方法的中国》,孙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日]后藤久:《西洋居住史:石文化和木文化》,林铮 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日]濑川岛久:《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钱杭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日]柳宗悦:《工艺文化》,徐艺乙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尹培桐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日]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云贵彬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日]针之谷钟吉:《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邹洪灿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瑞典]安特生:《甘肃考古记》,乐森译,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英]阿尔弗雷德·C.哈登:《艺术的进化——图案的生命史解析》,阿嘎佐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英]E.H.贡布里希:《偏爱原始性》,杨小京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
[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顾杭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马俊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英]戈登·柴尔德:《历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阐释》,方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英]柯律格:《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黄晓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英]马尔科姆·安德鲁斯:《寻找如画美:英国的风景美学与旅游,1760—1800》,张箭飞等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英]迈克尔·苏立文:《中国艺术史》,徐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英]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蔡运龙等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英]王斯福:《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赵旭东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林俊宏译,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版。
三 外文部分(按字母顺序)
Andrew,K.,Sandoval-strausz,Latino Vernaculars and the Emerging National Landscape,Buildings & landscapes,Vol.20,No.1,Spring,2013.
Appadurai,A.,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al Economy,Featherstone,M.(ed.),Global Culture,Nationalism,Globalization,and Modernity,London:Sage,1990.
Baos,F.,Anthropology and Modern Life,New York:Norton,1928.
Barfield,T.(ed.),The Dictionary of Anthropology,M.A.: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1988).
Bhabha,Homi K.,The Location of Cultur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
Blash,J.,Anthropologies of Urbanization:New Spatial Politics and Imaginaries,Urban Anthropology and Studies of Cultural Systems and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Vol.35,No.4,Anthropologies of Urbanization(Winter,2006),Published by:The Institute,Inc..
Braudel,F.,The Structures of Ereryday Life,New York: Fontana,1985(1981).
Buckley,James M.and W.Littmann,Viewpoint: a Contemporary Vernacular Latino Landscapes in California's Central Valley,Buildings & Landscapes,2010 Fall,17,No.2.
Burns,P.M.,An Introduction to Tourism & Anthropolog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Clifford,J.and Marcus,G.(ed.),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
Clifford,J.,Notes on Travel and Theory,Inxcription,1989,Vol.5,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Cruz.
Clifford,J.,Routes: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Mas 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
Darby,H.C.(ed.),A New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Engla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
Douglas,M.,The Idea of Home:A Kind of Space,Social Research,1991,58.
Elisabeth,Hsu,The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Medicin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Eriksen,T.H.,Small Places,Large Issues: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London,Chicago:Pluto Press,1995.
Farnell,L.R.,The Cults of the Greek States,Vol.5,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09.
Farriss,N.M.,Remembering the Future,Anticipating the Past:History,Time and Cosmology among the Maya of Yucatan,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29(3)1987.
Fenress,J.& Wickham,C.,Remembering,In Social Memory,Oxford:Blackwell,1992.
Foucault,M.,The Birth of the Clinic,London:Tavistock,1976.
Francis,L.K.Hsu(许烺光),Under the Ancestors' Shadow: Chinese Culture and Personalit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8.
Frazer,J.G.,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47.
Geertz,C.,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New York:Basic Books,1973.
Geertz,C.,Works and Lives:The Anthropologists as Author,Cambridge:Polity,1988.
Geertz,C.,After the Fact: Two Countries,Four Decades,One Anthropologis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Giddens,A.,The Consequence of Modernity,Cambridge:Polity Press,1990.
Godelier,M.,Myth and History:Reflections on the Foundations of the Primitive Mi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Graburn,H.,Nelson,H.,Tourism,Modernity and Nostalgia,The Future of Anthropology:Its relevance to the Contemporary World,London & Atlantic Highlands,NJ,1995.
Graburn,H.,Nelson,H.,The Ethnographic Tourist,Dann,G.M.S.(ed.),Tourist as a Metaphor of the Social World,Trowbridge: Cromwell Press,2002.
Guldin,Gregory,E.,What's A Peasant To Do? Village Becoming Town in Southern China,Boulder:Westview Press,2001.
Hanna,S.P.& Del Casino,V.J.(ed.),Mapping Tourism,Minneapolis/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3.
Hart,J.F.,The Highest Form of the Geographer's Art,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82,Vol,2.,No.4.
Haviland,William A.,Cultural Anthropology,Holt Rinehard and Winston,1986.
Hirsch,E.,Introduction Landscape:Between Place and Space,E.Hirsch and M.O.Hanlon(ed.),The Anthropology of Landscape:Perspectives on Place and Space,Oxford:Oxford Unovesity Press,1995.
Jackson,John B.,Many Mansions: Introducing Three Essays on Architecture,In Landscape,Winter 1952,1(3).
Jackson,John B.,Chihuahua as We Might Have Been,in J.B.Jackson,Landscape in Sight:Looking at America,Helen Horowitz ed.,New Haven,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
Jonaitis,A.,Art of the Northwest Coast,Seatt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6.
Jone,Wong,Ma Rong and Mu Yang(ed.),China's Rural Entrepreneurs: Ten Case Studies,Singapore: Time Academic Press,1995.
Joseph,Needham,Science & Civilisation in China,Vol.Ⅳ: 3,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Karl,A.Wittfogel,Oriental Despot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r,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7.
Kenny,M.L.,Deeply Rooted in the Present,In Laurajane Smith and Natsuko Akagawa(eds.),Intangible Heritag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87.
Knapp,Ronald G.,Village Landscape,Chinese Landscapes: the Village as Place(edited by Ronald G.Knapp),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2.
Knudsen,D.C.,Metro-Roland,M.M.,Soper,A.K.,and Greer,C.E.(ed.),Landscape,Tourism,and Meaning,Hampshire: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8.
Kung,H.,Freud and the Problem of God,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
Kwang-chih,Chang,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rev.ed.,1968.
Leach,E.,Genesis as Myth,Cape,edition,London:Grossman,1969.
Lévi-Strauss,C.,The Way of the Masks,London:Jonathan Cape,1983.
Lowenthal,D.,The Heritage Crusade and the Spoils of Histo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Lowenthal,D.,Environment and Heritage,in Flint,Kate & H.Morphy,Culture,Landscape and the Environment:the Linacre Lectures,Oxford:University of Oxford,2000.
MacCannell,D.,Empty Meeting Ground,London:Routledge,1992.
MacCannell,D.,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1976).
Mclean,I.,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Politics,Oxfor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Mauss,M.,The Gift,Trans.By W.D.Halls,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1990.
Melissa M.Bel,Unconscious Landscapes: Identifyingwith a Changing Vernacular in Kinnaur Himachal Pradesh,India,in Material Culture,Vol.45,2013,No.2.
Myers,F.,Primitivism,Anthropology and the Category of“Primitive Art”,In Tilley,C.,Keane,S.,Rowlands,M.,and Spyer,P.(ed.),Handbook of Material Culture,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6.
Knapp,Ronald G.,Chinese Landscapes:the Village as Place,(edited)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2.
Michell,D.,The Lure of the Local:Landscape Studies at the End of a Trouble Century,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7: 6.
Mitchell,W.J.T.,Landscape and Power,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2(1994).
Murithi,A.,Njeru,Conservation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Kenya Evaluating R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Kenya: the Case of Karue Hill,London:UCL Press,2016.
Nash,D.,Anthropology of Tourism,Kidlingdon:Pergamon,2001.
Okely,J.,The Traveller-gypsie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Paludan,A.,The Chinese Spirit Road:the Classical Tradition of Tom Statuary,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Pouilloux,J.,La Forteresse de Rhamnonte,Paris,See Wiles,D.,1997,Tragedy in Athens: Performance Space and Theatrical Mean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4.
Rapport,N.and Overing,J.,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The Key Concepts,New York:Routledge,2000.
Redfield,M.P.(ed.),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ety: the Papers of Redfield,M.P.,Vol.1,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Redfield,R.,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1956).
Redfield,R.,The Little Community,an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60.
Relph,E.,Place and Placelessness,London:Pion,1976.
Rhodes,C.,Primitivism and Modern Art,New York: Thames & Hudson,1995.
Robers,J.W.,City of Sokrates: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Athen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 Kegan Paul,1984.
Robertson,N.,Festivals and Legends:the Formation of Greek Cities in the Light of Public Ritual,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2.
Rojek,C.& Urry,J.(ed.),Touring Cultures: Transformations of Travel and Theor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ge,1997.
Sahlins,M.,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1.
Schein,R.,The Place of Landscap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Interpreting an American Science,Annals of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97.
Silverman,M.& Gulliver,P.H.,Historical Anthropology and Ethnographic Tradition:A Personal,Historical and Intellectual Account,Approaching the Past: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through Irish Case Studie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2.
Sperber,D.,Rethinking Symbolism,Trans by Alice L.Mord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Stocking,G.,Delimiting Anthropology:Historical Reflection on the Boundaries of a Boundless Discipline,Social Research,62(4),1995.
Teague,K.,Nomads: Nomadic Material Culture in the Asian Collections of the Horniman Museum,The Horniman Museum and Gardens,London;The Museu Antropológico da Universidade de Coimbra,2000.
Thompson,E.P.,The Poverty of Theory,London:Merlin Press,1978.
Thompson,P.,The Voice of The Past:Oral Histo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1988.
Thrift,N.,Images of Social Change,Hamnett,C.,McDowell,L.&Sarre,P.(ed.),The Changing Social Structure,London:Sage,1989.
Tilley,C.,A Phenomenology of Landscape Place,Paths and Monuments,Oxford,UK/Providence,USA:Berg Publishers,1994.
Tucker,H.,The Ideal Village:Interactions through Tourism in Central Anatolia,Abram,S.& Waldren,J.(ed.),Tourists and Tourism: Identifying with People and Places,Oxford/New York:Berg,1997.
Turner,V.,The Forest of Symbols: Aspects of Ndembu Ritual,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7.
Urry,J.,The Tourism Gaze(second edition),London/Thousnad Oaks/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2002.
Van Gennep,A.,The Rites of Passage(1908),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65.
Whitehead,D.,The Demes of Attica 510-250 B.C.,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
Wiles,D.,Tragedy in Athens: Performance Space and Theatrical Meaning,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Williams,R.,The Country and the City,London:Paladin,1973.
Williams,R.,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Wycherley,R.E.,How the Greeks Built their Cities,London,See Wiles,D.1997,Tragedy in Athens: Performance Space and Theatrical Mean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2.
海老澤:《荘園公領制と中世村落》,校倉書房2000年版。
大塚久雄:《共同体の基礎理論》,岩波書店1955年版。
宮田登編:《民俗の思想》,岩本通弥:《民俗·風俗·殊俗——都市文明史としての——国民俗学》,朝倉書店1998年版。
柳田国男:《柳田国男全集》14《郷土研究と郷土教育》,筑摩書房1999年版。
置顶
版权所有:世界中国学研究联合会